第一篇:常用虚词专题
中考文言文复习——常用虚词
初三语文备课组主备人:孙永健学生姓名: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肉食者谋之。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泽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泽。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动词
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
1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泽为“凭借”“按照”“依靠”等。如: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 驱驰。(《出师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
(二)连词
1.表示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出师表))③属予作文以记之。(《岳故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记》)
2.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因而”。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有时相当于连词“而”。如:①黔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三)动词
可译为“认为”。如:①先帝不以臣屈。《出师表》)②魏武将见匈奴使虽
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斥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如: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然
(一)代词
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伤仲永》)②谓为信然。(《隆中对》)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连词
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②然志犹未已。(《隆中对》)
(三)语气助词
分三种情况:
1.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如: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2.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如:①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墨池记))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3.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好像„„似的”。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乃
(一)副词
有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如: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说新语>三则》)
2.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就”。如: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
3.表示出入意料,译作“竟”“竟然”。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
晋。(《桃花源记>)
4.用予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连词
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如:①乃入吴寻二陆。(《周处》)②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三)代词
译为“你、你的”。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于
介词“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在”“从”。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2.表示动作的对象,译作“向”‘对”“同”“给”到”等。如:①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贫者语于富者曰。(为学》)③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用在被动句中,介绍行为主动者,可译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竹“比”。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5.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冀“因为”。如:生于恸患,死于安乐。《<孟子>二章》)
为
“为”作为动词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断,二是表动作行为。这里只介绍“为”作为介词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如:①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②此人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如:梅花为寒气所勒。(《西湖游记二则》)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为我谢日:“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短文两篇》)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如: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人过王而行。(《晏子故事两篇》)
者
(一)结构助词
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
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其(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狼》)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a.其一犬坐于前。(《狼》)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如: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
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7.(《曹刿论战》),3.代词,相当于“之”。如: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②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二、综合训练之 ①吾售之,人取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孔子云:“何陋之有?”其 ①下视其辙②公问其故
3以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以啮人,无御之者④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⑤固以怪之矣4 而 ①黒质而白章②余闻而愈悲
③吾恂恂而起,视其缶④已而夕阳在山5何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③徐公何能及公也④此乐何极!于 ①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②欲有求于我也③苛政猛于虎也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虚词答案之2 其3 以4 而5 何6 于
①代词,他(她、它),他们 吾售之,人取之 ②代词,这(那)这些(那些)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助词,的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④语法助词,不译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①代词,他的(他们的)下视其辙 ②代词,他(她、它),他们 公问其故 ③代词,其中的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④语气副词,不译 岂其鬼耶? ①介词:因为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②介词:以便(来)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介词:用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④介词:凭借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⑤介词:在„„时候(地方)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 ⑥和“上、下”等连用,表界限 回视日观以西峰 ⑦通“已”已经 固以怪之矣 ①连词,表并列,译为“又” 黒质而白章 ②连词,表承接,译为“就” 明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③连词,表递进,译为“而且” 余闻而愈悲 ④连词,表转折,译为“但是”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而议事每不合 ⑤连词,表修饰,译为“地” 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⑥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⑦特殊用法,已而,译为“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 ⑧特殊用法,而已,句末语气词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①疑问代词:什么 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疑问代词:为什么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③副词:表反问,“怎么” 徐公何能及公也 ④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此乐何极!①介词: 给 若所市于人者 ②介词: 在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③介词: 到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④介词: 向、对 欲有求于我也 ⑤介词: 从 起于齐 ⑥介词: 比 苛政猛于虎也 ⑦介词:在被动句引出主动者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第二篇:虚词教案
虚词的用法
十五中张文秀
教学目标:
1、理清虚词,认识虚词的重要作用。
2、理解并掌握虚词的性质,正确掌握常用虚词的基本用法,鉴赏文言虚词运用的妙趣。
教学重点: 虚词的表意功能。教学难点: 虚词用法辨析。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真是太奇妙了!我们知道,在由“实词”和“虚词”组成的语言中,实词的意义比较明确具体,在表意上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而“虚词”呢,似乎“虚”得很,仿佛不那么重要,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不然。“虚词”不“虚”,它不仅具有极强的表意功能,而且在特定的语境中还具有“实词”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表情达意时别具一番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虚词”也能在语言表达中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二、课堂活动——“好!”与“好了!”(1)多媒体展示画面,激发学生兴趣。
鲁迅先生的小说《阿Q正传》第五章“生计问题”中有一段关于阿Q与小D势均力敌、难分胜负的“龙虎斗”的描写: 四只手拨着两颗头,都弯了腰,在粉墙上映出一个蓝色的虹形,至于半点钟之久了。
“好了,好了!”看的人们说,大约是劝解的。 “好,好!”看的人们说,不知道是解劝,是颂扬,还是煽动。(2)思考: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材料中的“好!”与“好了!”?你能看出这两者在表情达意上的区别吗? 分析见书本。(3)结论:“好!”与“好了!”仅仅是一个虚词“了”的有无,两者的表达意思就迥然不同。这一个“了”字描画出了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的看客,意蕴深刻。
我国传统蒙学非常重视虚词的学习与使用,古语说:“之乎者也矣焉哉,用得成章好秀才。”
三、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种类及特点: 词在语法意义上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见书p43)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语气词、拟声词。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1)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2)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结构助词),“着”、“了”、“过”(动态助词)。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3)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4)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5)语气词:突出句子语气意义类型的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如:啊、唉、呀等。
(6)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如:哗、唧唧、哐、滴答等。
四、课堂活动一:形形色色的“的”
(一)思考:“的”属于虚词中的哪几类?“的”有哪些用法?
1、“的”的用法:
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
助词 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组成名词性“的”字短语 与“什么”组合,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 插在动宾短语中间,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
语气词:陈述语气,表示情况确实如此。常与“是”连用,“的”的后面补不出中心语。
2、语气词“的”和助词“的”的区别:(1)“的”的后面能不能添相应的名词。能添加的是助词,不能添加的是语气词。(2)删去“是、的”之后,句子的基本意思改变没有;改变了的,“的”是助词,否则就是语气词。辨析:
A、那岸上站着的一群人是看划龙船的。助词(指人)B、他是会来的。语气词 C、他今天会回来的。语气词
3、下面的词组中间能不能加“的”?
①候补党员 ②师范学校 ③生活习惯 ④夜晚记日记 ⑤天平不准 ⑥抓破了鼻子 分析:
①③中间可以加“的”且结构和意义不变,均为偏正结构。②中间不可以加“的”,它是类似于专有名词的固定结构。④⑤⑥中间可以加“的”,但加后结构和意义均发生变化,由谓词性词组变成偏正词组。
五、课堂活动二:“一身二任”的词语(结合“小试身手”三)(1)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一样: ①叫弟弟打破了。叫了他一声。②在哪儿工作呢? 不在图书馆。③给他打个电话。给了我一本。④跟谁说过话呢? 跟着这个人。⑤管白薯叫红苕。你别管我了。⑥朝我挥了挥手。他面朝大海。⑦比爸爸还高呢。比不过鲁迅。⑧为新中国奋斗,都是为了你。⑨就按他说的做。按一下按钮。
明确:左侧句子中加点词是虚词,具体说是虚词中的介词;右侧句中加点词是实词,具体说是实词中的动词。虚词的特点: A、虚词一般只表示抽象的语法意义,且这种语法意义还不是虚词本身所具有的,而是在与实词发生关系时才产生的。
B、虚词只能与实词结合使用,不能单独说出来。
C、虚词不像实词那样能自由充当主语、谓语、宾语、定语、中心语、补语等各种语法成分,只有一些虚词,如副词,可以充当状语。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A、介词(包括介词结构)一般不能单独说出来,动词可以。例如不能单说“从(今天)”、“把(衣服)”。有时单说一个介词结构,就会变成动宾结构,如“在家(休息)”;有时会改变意思,如“叫他(打破了)”。动词和动词结构通常都可以单独说出来,结构也不改变。
B、介词都不能重叠,大多数动词可以。如,汉语中不存在“把把”“从从”的说法,而“叫了一声”的“叫”可以说成“叫叫他”。C、介词不能带动态助词“了、着、过”,动词都可以。如,不能说“我把了”、“我把他过”;而可以说“我躺着”、“我去过”等。
(2)说说下面句子中的“把”各属于什么词类,并说明理由。①我来把大门。②抓了一把米。③请把灯关了。参考答案:
①中的“把”用作谓语,后面带有名词“大门”作宾语,是动词;②中的“把”是表示事物数量的量词(名量词),属于实词;③中的“把”后面带有名词构成介词结构,并引出“关”这一动作的对象(灯),是介词,是典型的虚词。
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
(一)、以的用法.A、作介词。可译为“把”、“被”、“对”、“用”、“将”、“凭”、“因为”、“根据”、“按照” 等。
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2)投以骨。
B、作连词。可译为“和”、“又”、“而”、“以致”、“以便”等,也可以不译。
(1)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C、作动词。一般译成“认为”、“以为”。
⑴我以日始出时距人进?
D、用“有以”、“无以”的形式出现时,同 “有”、“无”一起译成“有什么”、“没有什 么”或“不能”。
(1)无以异也。
(2)非淡泊无以名利,非宁静无以致远。
(二)、而的用法: A、表示并列关系。
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或“然后”。
⑵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C、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等。⑶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 “地”。⑷则弛然而卧。
(三)、其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⑴并自为其名
B、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中的”等。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富,其一贫。(2)一狼洞其中
C、作句中语气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语气。
⑴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四)、之的用法
A、作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
⑴余悲之。
⑵君将哀而生之乎? B、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⑴蜀之鄙有二僧。七:总结下课
第三篇:虚词教案
文言虚词共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③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2.哪里,怎么。
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11.【也】
(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
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③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③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②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②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②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③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第四篇:文言文常用虚词
一、之
1、用作代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1)、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译为“他”。(《师说》)
(2)、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译为“它”。(《劝学》)
(3)、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译为“事理”。(《师说》)
(二)、第一人称:译为“我”。例如:
(1)、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3)、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三)、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通常作复指性定语。例如: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师说》)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
2、用作助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用作结构助词:
(1)、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如:
①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译为“的”。(《赤壁之战》)
②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2)、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例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例如:
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五人墓碑记》)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4)、定语后置的标志。例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使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可不译。例如: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②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东西:到处。)
③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二)、用作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如:
①顷之,烟炎张天。(炎:通“焰”;张:通“涨”。)(《赤壁之战》)
②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二、其
1、用作代词,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子中作主语或宾语或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不表领属。
例如:
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师说》)
③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其可目”作宾语。(《芙蕖》)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其能行古道”作宾语。(《师说》)④敛赀财以送其行。“其行”作宾语。(《五人墓碑记》)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根据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例如: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例如: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奄:覆盖、包住。奄有:完全占有)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各种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例如:
①其皆出于此乎?表示“测度”语气,译为“大概”、“可能”。(《师说》)②其孰能讥之乎?表示“反诘”语气,译为“难道”。(《游褒禅山记》)③汝其勿悲!表示“婉商”语气,译为“千万”、“可要”。(《与妻书》)④吾其还也。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烛之武退秦师》)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示“期望”(祈使)语气,译为“一定”。(《伶官传序》)
⑥其可怪也欤?表示“反诘”语气,译为“难道”。(《师说》)
3、用作连词。作连词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②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4、用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三、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①②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第五篇:诗经 虚词汇总
一、疑问词
乎,好不好。【郑风·溱洧】女曰观乎?士曰既且。‘妹说,去看看好不?哥说,我看过啦。’
宁,难道。【郑风·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没有去会你,难道你从此就杳无音信?’
何,1.哪里。【小雅·正月】哀我人斯,于何从禄?‘叹我们这些人,在哪里才可以维生?’
2.谁。【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除了父亲还去指望谁?除了母亲还去依靠谁?’
3.怎么。【魏风·园有桃】彼人是哉,子曰何其?'他就那么说了,你自以为怎样?' 4.什么。【小雅·小弁】何辜于天?我罪伊何?‘我哪里有悖天理?我的罪过是什么?’ 5.为什么。【邶风·旄丘】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为什么你那么漠然处之?想是在掂量利害吧。’
6.什么时候。【秦风·小戎】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何时是归期?为何我思念不已?’
何以,怎么。【召南·行露】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说鸟嘴不硬?怎么就穿破我的屋子?’
如何,怎样。【大雅·生民】生民如何?‘周人是怎样来的?’
如之何,怎样。【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新婚时她很美,这些年会怎样?’
于何,怎么。【小雅·菀柳】彼人之心,于何其臻?‘那人的心思怎么才猜得到?’ 几何,多少。【小雅·巧言】为犹将多,尔居徒几何?‘诡计多端,你有多少同党?’ 岂,1.怎么。【卫风·竹竿】岂不尔思?远莫致之。‘怎么不想念?是因为太远了啊。’
2.难道。【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难道吃鱼一定要吃黄河鲤?’
安,哪里。【小雅·鸿雁】虽则劬劳,其究安宅?‘终日辛劳,哪儿才能安身?’ 胡,1.怎么。【鄘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做人无礼,怎么还不快死?’
2.什么。【小雅·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乱政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3.为什么。【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耕种也不收割,为什么你就有收获?’
胡然,何故。【秦风·小戎】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何时是归期?为何我思念不已?’ 爰,哪里。【邶风·击鼓】爰居爰处?爰丧其马?‘哪里可以安身?哪里丢了我的马匹?’ 曷,1.何时。【唐风·鸨羽】悠悠苍天,曷其有所?‘老天,什么时候才能安居?’
2.何不。【唐风·有杕之杜】中心好之,曷饮食之?‘既心仪于他,为什么不请他来?’
谁,谁。【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说河很宽?有个筏子就渡的过。’ 害,曷的假借字,什么。【周南·葛覃】害澣?害否?‘什么要洗?什么不要洗?’ 盖,1.何。【小雅·正月】谓山盖卑?为岗为陵。‘谁说山不高?山脊和丘陵依旧高耸。’
2.何不。【小雅·黍苗】我行既集,盖云归哉?‘我任务已完成,何不回去?’
遐不,1.何不。【小雅·隰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爱他在心,为什么不告诉他?’ 2.怎么能不。【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遐不眉寿?‘君子坦荡,怎会不长寿?’
焉,哪里【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哪儿去找忘忧草好让我种在后院?’
二 语助词 *语助词无实意,只是用来作词缀以凑够音节或发语。
之【小雅·裳裳者华】左之左之。‘往左面。’
于【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黄鹂飞来飞去,又落在树丛中,叫个不停。’叠用时前缀名词。【大雅·生民】于豆于登。
云【邶风·简兮】云谁之思?西方美人。‘在想谁?想西方美人。’ 不【小雅·桑扈】不戢不难,受福不那。‘克己而有度,福分就会多。’
曰【豳风·七月】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一家人,当过年的时候,就住进此屋。’
止【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福禄如茨。‘天子来了,愿他福禄如茅草一样多。’ 以【小雅·天保】俾尔多益,以莫不庶。‘使你得益,无所不丰富。’
勿【小雅·节南山】弗问弗仕,勿罔君子。‘不下问也不起用,如此欺罔贤良。’ 生【小雅·棠棣】虽有兄弟,不如友生。'虽有兄弟,还不如朋友。' 乎而【齐风·著】俟我於著乎而。‘在门口等我。’ 且【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真是个傻子中的傻子!’
只【邶风·燕燕】仲氏任只,其心塞渊。‘妹妹你做得到,因你思虑切实而深邃。’ 只且【王风·君子阳阳】其乐只且。‘快乐一下吧。’
亦【周颂·噫嘻】亦服尔耕,十千维耦。‘都来耦耕,来的有万人。’
有【邶风·泉水】有怀于卫,靡日不思。‘想念卫国,没有一天不想的。’ 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天晚了,天晚了,为什么还不回家?’ 聿【大雅·文王】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勿忘了祖先,继承他们的德行。’ 伊【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别忘了当初,你爱过我。’ 则【小雅·正月】彼求我则,如不我得。‘他来请我,好像我是请不动似的。’ 员,音云,同云。【郑风·出其东门】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见了那素衣绿巾的姑娘,我才心动。’
言【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凡事合于天命,才能有求于多福。’
攸【大雅·生民】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踩着上帝的脚趾印,多好,这就是福气。’ 来【小雅·采芑】显允方叔,征伐玁狁,蛮荆来威。‘方叔多威武,北伐匈奴,南震蛮荆。’ 我【小雅·伐木】坎坎鼓我,蹲蹲舞我。‘鼓声坎坎,舞姿翩翩。’
其【曹风·侯人】彼其之子,三百赤芾。‘那些人,着红蔽膝的那三百人。’ 实【大雅·桑柔】君子实维,秉心无竞。‘君子想,我本不想介入。’ 居【邶风·柏舟】日居月诸,胡迭而微?‘太阳和月亮为什么会更迭暗淡?’ 思【鲁颂·駉】思无邪,思马斯徂。‘不错,这些奔马。’
爰【小雅·采芑】鴥彼飞隼,其飞戾天,亦集爰止。‘鹰一飞冲天,它落脚在地上。’ 侯,同维。【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安定你的子民,谨慎你的法度。’侯可叠用。如【小雅·正月】侯薪侯蒸。胥【小雅·桑扈】君子乐胥,受天之祜。‘臣子有享,是天赐的福分。’
逝【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这个人啊,不像过去那样待我好了。' 载【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黄雀啁啾,真好听。’叠用时前缀动词。【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除去杂草和树木后开始耕地。’
诸,见居。
旖,之、焉的合声。【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多多保重身体,赶快回家来。’ 维【召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姑且喝杯酒,以不至于老想家。’ 斯【小雅·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山涧秩秩流动,终南山好幽静。’ 期,同其。【小雅·頍弁】有頍者弁,实维何期?‘皮帽尖尖,为什么戴在头上?’ 越以【陈风·东门之枌】榖旦于逝,越以鬷迈。'节日那天我去了,结伴去的。' 薄【鲁颂·泮水】思乐泮水,薄采其芹。‘泮水欢快地流,我来采水芹菜。’
薄言【邶风·柏舟】薄言往愬,逢彼之怒。‘我和他说话,他和我瞪眼。’与之组合。【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与者组合。【小雅·采绿】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三 语气词 * 语气词无实意,一份心情。
也【郑风·褰裳】狂童之狂也且!‘真是个傻子中的傻子!’ 兮【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衣,穿在黄内衣上。’ 矣【小雅·角弓】骍骍角弓,翩其反矣。‘镶牛角的弓,弯了还会弹回来。’ 者【小雅·采绿】维鲂及鱮,薄言观者。‘钓得是鳊鱼和鲢鱼,我在那里看。’ 若,然。【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没落叶时,它是那么美。’ 哉【邶风·北门】天实为之,谓之何哉。‘天意如此,说它做什么。’ 猗,兮。【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清清河水起波澜。’ 焉,然。【小雅·大东】睠言顾之,潸焉出涕。‘转过身,潸然泪下。’
四 感叹词
于嗟【邶风·击鼓】于嗟阔兮,不我活兮。‘唉,离的太远了,见不到你。’ 于嗟乎【召南·驺虞】于嗟乎驺虞!‘好!神箭手。’
已焉哉【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算了吧。天意如此,说它做什么。’
抑,同古文噫。【小雅·十月之交】抑此皇父,岂曰不时?‘噫,这个叫皇甫的人,不知农时吗?’
於,音呜,赞美词。【商颂·那】於赫汤孙,穆穆厥声。‘啊,汤的子孙多显赫,他们歌声美妙。’
於呼,同呜呼。【大雅·召旻】於乎!哀哉。维今之人,不尚有旧。'呜呼!可悲啊。今天的大臣中,有没有旧时那样的贤良?' 哉【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想啊想啊,何时来看我?’ 咨【大雅·荡】文王曰咨,咨女殷商。‘文王道,唉,殷商。’
猗与【周颂·潜】猗与漆沮,潜有多鱼。‘多好啊,漆水和沮水,产很多的鱼。’ 嗟,嗨。【周颂·臣工】嗟嗟臣工,敬尔在公。‘嗨,嗨,大臣们,你们要敬业。’ 噫嘻,轻声感叹。【周颂·噫嘻】噫嘻成王,既昭假尔。‘成王说,是,我已敬过先王。’ 懿,同噫。【大雅·瞻昂】懿厥哲妇,为枭为鸱。‘唉,那聪明女人,象猫头鹰一样不祥。’
五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我
昂【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船夫摇啊摇,除了我人们都在船上了。’ 予【王风·扬之水】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想啊想啊,何时我回得去?’ 余【邶风·谷风】不念昔者,伊余来塈。‘负心汉,爱我。’
我【周南·葛覃】薄污我私,薄澣我衣。‘洗净我内衣,洗净我外衣。’
朕【周颂·访落】於乎悠哉,朕未有艾。‘呜呼,先人,我阅历尚浅。’(2)你
乃【周颂·臣工】庤乃钱镈,奄观铚艾。‘备好你们的锨锄,多携刀镰。’ 女,汝。【邶风·绿衣】绿兮丝兮,女所治兮。‘绿丝线,是你亲手缝的。’ 子【郑风·狡童】维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因为你,我吃不下饭。’ 尔【卫风·氓】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打发你的车来,来搬我的妆奁。’
而,汝。【大雅·桑柔】嗟尔朋友,予岂不知而作?‘嗨,你对待友情,我怎么不知道你会怎样?’
戎【大雅·烝民】缵戎祖考,王躬是保。‘继承你祖父,以保周王。’ 第三人称以‘彼’‘其’‘之’代替。
(二)指示代词
(1)近指
且【周颂·载芟】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不是此时才有此事,不是今天才有今天的事,自古如此。’
此【王风·黍离】悠悠苍天,此何人哉。‘老天爷,这是何等仁泽。’ 时【周颂·敬之】佛时仔肩,示我显德行。‘背负此责任,以彰显我的德政。’ 兹,见且。
是【小雅·宾之初筵】醉而不出,是谓伐德。‘醉了却不退席,此叫败德。’ 焉【小雅·白驹】所谓伊人,于焉逍遥。‘所想念的那人,来此逍遥。’ 斯【召南·殷其雷】何斯违斯?莫敢或遑。‘为什么此人离开此地?因为他不敢偷懒啊。’(2)远指
彼,那。【周颂·振鹭】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在那里无恶名,在这里无厌名。’(3)特指
之,这,那。【郑风·将仲子】岂敢爱之?畏我父母。‘哪里是我吝惜它?是怕我爹妈。’ 伊,彼,那,此。【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想念的人儿,在河的那边。’ 者,指代人或事。【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知道我的说我心烦,不知道我的说我在找什么。’
其,那,那个。【小雅·鱼丽】物其多矣,维其嘉矣。‘食物很多,它们真好吃。’ 厥,同其。【周颂·有瞽】喤喤厥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它声音洪亮,合声肃穆有致,祖先在听。’
六 副词
(一)程度副词
(1)程度高低
大,太。【唐风·蟋蟀】无已大康,职思其居。‘不要过分享乐,常思忖自己的身份。’ 不,同丕,大,太。【大雅·崧高】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显赫的申伯,王的大舅,是能文能武的榜样。’
已,太。【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上天太可怕,我确实无罪。’ 孔,多,很。【小雅·角弓】如食宜饇,如酌孔取。‘如饭要吃饱,酒要喝好。’ 甚,多。【小雅·菀柳】上帝甚蹈,无自昵焉。‘那为王的多变,不要去接近他。’ 独,特,最。【小雅·北山】大夫不均,我以事独贤。‘大夫不公平,我的差事最苦。’ 绝,绝,最。【小雅·正月】终逾绝险,曾是不意。‘最惊险的遭遇过后,对那些事竟然不在意。’ 殊,很。【魏风·汾沮洳】美如度,殊异乎公路。‘美丽无比,比中车令好很多。’ 濯,大。【大雅·常武】不测不克,濯征徐国。‘测度而战,大举征伐徐国。’ 肆,极。【大雅·崧高】其诗孔硕,其风肆好。‘诗意深切,立意极好。’(2)程度比较
兄,况的假借字。【大雅·召旻】胡不自替,职兄斯引。‘为什么不自退,只是加剧这种局势?’
况,更,更加。【小雅·出车】忧心悄悄,仆夫况瘁。‘我心里不安,御者比我更不安。’ 愈,越发。【小雅·小明】曷云其还?政事愈蹙。‘何时将回来?政事越来越紧迫了。’
(二)范围副词
(1)统括
一,一起。【邶风·北门】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王事扔给我,政事一起加给我。’ 凡,凡是,所有。【小雅·常棣】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凡天下之人,没有比兄弟更亲的了。’ 交,俱,皆。【小雅·青蝇】谗人罔极,交乱四国。‘谗谄之辈没准信,把天下都弄乱了。’ 百,凡,众,所有。【邶风·雄雉】百尔君子,不知德行。‘汝众君子,不知德行。’ 毕,尽,都。【小雅·无羊】麾之以肱,毕来既升。‘挥舞胳膊,尽数上来了。’ 卒,尽。【大雅·召旻】瘨我饥馑,民卒流亡。‘饥馑肆虐,人们尽四处流亡。’
奄,完全,全部。【大雅·韩奕】奄受北国,因以其伯。‘统治北方各国,藉此做诸侯的老大。’ 具,俱。【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远具尔。‘好兄弟,不要疏远,俱要亲近。’ 咸,皆。【大雅·崧高】周邦咸喜,戎有良翰。‘周边国邦都高兴,你是好骨干。’ 皆【大雅·绵】百堵皆兴,鼛鼓弗胜。‘百米大墙都夯好,大鼓声也压不过。’ 胥,皆。【小雅·角弓】尔之远矣,民胥然矣。‘你这么疏远,人们都会象你这样。’ 既,都。见毕字。
遍,都。【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讁我。‘我从外面回来,家人都交替责备我。’ 遂,尽,完全。【鲁颂·閟宫】奄有龟蒙,遂荒大东。‘疆土有龟山蒙山,尽有最东边的土(2)共同
并【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一同追赶两只三岁的猎物,作揖说我好本事。’
同【邶风·谷风】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不要忘了说的话:和你一起死。’ 偕,同。【邶风·击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变老。’(3)相互
相【郑风·野有蔓草】邂逅相遇,适我愿兮。‘有缘相遇,可我的心。’ 胥,相。【大雅·桑柔】朋友已谮,不胥以谷。‘不信靠朋友,不相互友善。’(4)专独
独【小雅·小弁】民莫不榖,我独于罹。‘别人都好,独独我倒霉。’
祗,只,仅仅。【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确实不因为富有,只是有异心罢了。’
职,只。【小雅·巧言】无拳无勇,职为乱阶。‘没有力量没有勇气,只是弄出一些乱子。
(三)时间副词
(1)过去
已,已然。【大雅·桑柔】朋友已谮,不胥以谷。‘朋友已然不信任,不相与善。’ 终,既,已。【王风·葛藟】终远兄弟,谓他人父。‘远离了兄弟,称外人为爹。’ 既,已经。【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已经见到夫君,还有什么不放心。’(2)现在
方,正在。【大雅·板】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下正有难,不要这样作乐。’(3)将来 方,将。【秦风·小戎】方何为期,胡然我念之。‘归期将在何时,为什么我总想着。’ 方将,将要。【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鼓已敲响,马上就要跳舞了。’ 且,将要。【齐风·鸡鸣】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朝会将要散啦,请不要因为我而让别人指责你。’
行,且,将。【魏风·十亩之间】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十亩一块桑田,采桑人自得其乐,将要和你一起回去。’
其,将。【小雅·小明】曷云其还?岁聿云莫。‘何时会回来?是岁暮了。’(4)暂姑
且,姑且。【唐风·山有枢】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姑且欢喜快乐,姑且多些这种日子。’ 苟,姑的假借。暂,苟且。【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人们的谎话,暂且不要信。’
姑,姑且,暂且。【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我且斟杯酒,以不至于总是思念。’
聊,姑且。【邶风·泉水】娈彼诸姬,聊与之谋。‘姬家的姑娘都出色,与她们讲会儿心事。’
(5)偶巧
会,恰值,适逢。【大雅·生民】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置于平地上的树林,恰好有人来伐木。’
适,偶而,恰巧。【小雅·伐木】宁适不来,微我弗顾。‘怎么会那么巧就不来呢,不要不顾念我。’
(6)不变
犹,还,尚且。【小雅·伐木】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看那些鸟,还追求友爱的回声。’ 尚,还。【大雅·荡】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无论大小都近乎丧失,那人仍然走(老)路。’
所,尚,还要。【豳风·鸱鴞】予所捋荼,予所蓄租。‘我还要采野菜,还要积蓄茅草。’(7)同时
遂,届时,同时。【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雨降在公田,同时也降到私田。’
(8)每常
每,常。【小雅·皇皇者华】駪駪征夫,每怀靡及。‘使者急匆匆,常惦想没有达到(之处)。’
(9)长久
永,长久,永远。【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见姑字 永久【小雅·六月】来归自镐,我行永久。‘往镐京回程,我走了很久。’
烝,久,很久。【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蚕虫屈曲,(我)在野桑林里很久了。’
(10)短暂
未几,不久。【齐风·甫田】未几见兮,突而弁兮。‘才几天没见,就长高戴冠帽了。’
(11)本始
方,才。【大雅·行苇】方苞方体,维叶泥泥。‘才刚有竿有叶,新新的叶子。’ 初,开始【小雅·宾之初筵】宾之初筵,左右秩秩。‘宾客开始入席,左右有序。’ 始【豳风·七月】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赶紧上房顶(去修理),那之后开始播百谷。’ 俶,开始,音处。【周颂·良耜】畟畟良耜,俶载南亩。‘犁头锋利,开始耕作南北向的田。’
落,始。【周颂·访落】访予落止,率时昭考。‘我开始问政,遵循这武王。’ 肇,始。【周颂·小毖】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确实起初个小小鹪鹩,翻飞为雕。’(12)终竟
究,终,终究,最后。【小雅·鸿雁】虽则劬劳,其究安宅?‘虽然辛劳,最后哪儿去住?’ 卒,终于。【鲁颂·泮水】式固尔犹,淮夷卒获。‘坚持你的计划,终于战胜了淮夷。’ 终,末了。【鄘风·定之方中】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占卜吉利,结果确实不错。’(13)先后早晚
乃,于是,就。【鲁颂·閟宫】乃命鲁公,俾侯于东。‘于是封为鲁国国君,使为侯在京畿之东。’
先【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启行。‘大战车十辆,先行开路。’
廼,同乃。【大雅·公刘】瞻彼溥原,廼陟南冈。‘视察了那广大的原野,然后上了南面的土山。’
载,乃。【小雅·宾之初筵】宾载手仇,室人入又。‘客入于是选了对手,主人又入席。’ 十一至十三是表序副词。
(四)情态副词 *情态副词也叫方式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方式,速度和频率。
(1)动作行为的方式 表谦敬
敢,胆敢。【周颂·昊天有成命】成王不敢康,夙夜基命宥密。康:乐。基:其。宥:有。密:勉。‘成王不敢享乐,早晚有勉于政令。’
表徒然
素,白白,徒。【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那君子,不是白吃么。’
表躬亲
自,亲自。【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卒:通悴。‘(你)不躬亲打理政事,悴劳(的是)老百姓。’
表可能
能,才,可以。【邶风·雄雉】道之云远,曷云能来。云:语助词。曷:何。‘路途遥远,何时才能回来。’
表心理 诚,诚心。【大雅·崧高】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申伯(人名)回南国,真心回到谢地。’
表谨慎
易,轻易。【小雅·小弁】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由:用。属:附。垣:墙。‘君子不要轻易说话,(提防)耳朵附于墙。’
(2)速度
亟,疾,急。【小雅·何人斯】尔之亟行,遑脂尔车。遑:闲暇。脂:膏油,上油。‘你要赶路,(却)得空膏你的车。’
遄,快,疾速。【墉风·相鼠】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而:反而。遄:速。‘人反不知礼仪,为什么不赶快死。’
(3)频率 表再次
又,又,复,再。【郑风·缁衣】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缁衣:黑色朝服。改:再。为:做。‘朝服很合身,破了,我又重新做了(一件)。’
且,再,复。【郑风·溱洧】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外:那面。洵:确实。訏:大。‘不再去看吗?洧水那边,确实宽阔又好玩。’
多,再。【小雅·宾之初筵】三爵不识,矧敢多又。矧:况且。又:侑。‘三杯(便)不识(体面),况敢再劝。’
改,重新,再次。见又字。
或,又。【周颂·良耜】或来瞻女,载筐及筥,其饷伊黍。瞻:赡给。载:负。筐:方筐。筥:圆筐,音举。饷:饭。伊:是。‘又来供给你,负着筐筥,饭是黄米。’
荐,重,再一次。【小雅·节南山】天方荐瘥,丧乱弘多。方:方始。瘥:疫。弘:大。‘上天始再次(降)瘟疫,丧乱又大又多。’
表多次
申,反复,再三。【商颂·烈祖】申锡无疆,及尔斯所。锡:赐。及:至。斯:此。所:处。‘一再赐予而无疆界,至你这里。’ 交,交替,轮番。【邶风·北门】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我。室人:家人。徧:都,通遍。讁:责备,音哲。‘我从外面回来,家人轮番都责备我。’
娄,多次,通屡。【小雅·角弓】莫肯下遗,式居娄骄。下:谦。遗:恭顺,通颓。式:语助词。居:傲慢,通倨。‘不肯谦下恭顺,傲慢又一再自大。’
屡,多次。【小雅·正月】屡顾尔仆,不输尔载。顾:回头。仆:车夫。输:掉。‘常回顾你的车夫,不要掉了你的东西。’
(五)语气副词
(1)确认语气
乃,于是,就是。【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求:需要。斯:语助词。箱:大车之箱。‘于是需要千座粮仓,于是需要万载大车。’
允,的确。【大雅·常武】王犹允塞,徐方既来。犹:计谋。塞:实,切实。来:通勑,诏告。‘王的计谋的确切实,徐国已(奉)诏。’
宁,乃。【大雅·桑柔】民之贪乱,宁为荼毒。贪:求。为:是。荼:苦菜。毒:毒虫。‘百姓贪求乱,乃是苦毒(之故)。’
必,一定。【陈风·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河:黄河。鲂:鳊鱼。‘难道吃鱼,一定要黄河鳊鱼。’
自,自然。【鲁颂·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靡:无。孝:效。伊:此。祜:福,音户。‘没有不效法,当然求得到这福分。’
成,通诚。【小雅·我行其野】成不以富,亦祗以异。以:因为。亦:语助词。祗:只。异:异心。‘确实不因为财,恰恰因为有异心。’
伊,是。【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蓼:高。‘高高的萝蒿,(原来)不是萝蒿是青蒿。’
实,确实。【秦风·晨风】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多:甚。‘为什么为什么,实在很不记挂我了。’
洵,确实。【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孟:长。且:还。都:文雅。‘那姜家长女,确实美丽又文雅。’ 爰,乃,才是。【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所:处所。‘乐土乐土,乃是我的处所。’
信,果然。【大雅·崧高】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人名。迈:行。饯:饯行。郿:地名。‘申伯果真动身了,王在郿地饯行。’
谅,诚,的确。【小雅·何人斯】及尔如贯,谅不我知。及:与。贯:绳贯穿。知:交好。‘和你好似贯穿(在一根绳上),真的不来和我交好么。’
展,确实。【慵风·君子偕老】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邦:国。媛:美女。‘确实是个人物,是倾国之色。’
寔,通实。【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肃肃:疾行。征:远行。夙:早晨。‘匆匆赶夜路,从早到晚办公事。的确命不一般。’
慎,确实。【小雅·巧言】昊天已威,予慎无罪。昊天:皇天。已:太。威:畏。‘上天太可怕,我确实无罪。’
亶,信,的确。【小雅·常棣】是究是图,亶其然乎。是:语助词。究:思量。图:考虑。然:这样。‘想一想,确实这样。’
(2)不相信语气
乃,竟然。【小雅·正月】其车既载,乃弃尔辅。辅:车厢两侧拦板。‘车已经装好,竟丢掉你的挡板。’
宁,宁可。【邶风·日月】胡能有定?宁不我顾。胡:何。定:专一。顾:顾念。‘怎么才能(使你)专一?(你)居然不思念我。’
居然,竟然。【大雅·生民】不康禋祀,居然生子。不:丕。康:丰盛。禋:音阴,烟祭。祀:音四,祭。‘大丰厚(自)烟祭,竟然生了儿子。’
能,同宁。【邶风·谷风】不我能慉,反以我为雠。慉:爱。反:反而。雠:仇。‘竟不爱惜我,反与我为仇。’
曾,同乃。【大雅·召旻】皋皋訿訿,曾不知其玷。皋:相欺。訿:同訾,音子,指责。玷:瑕。‘相欺又指责,竟然不知其过错。’
憯,曾,竟然。音惨。【小雅·节南山】民言无嘉,憯莫惩嗟。嘉:好。惩:戒止。嗟:感叹词。‘百姓说话不好听,(你)竟然不以为戒,唉。’(3)转折语气
反,反而。【大雅·桑柔】既之阴女,反予来赫。既:已经。之:往。阴:荫。女:汝。赫:吓。‘已经去保护你,(你)反而来恐吓我。’
转,反而。【小雅·谷风】将安将乐,女转弃予。将:且。‘又安好又快乐,你反到抛弃我。’
复,反。【大雅·桑柔】匪用其良,复俾我悖。匪:不。俾:把。悖:惑。‘不起用良士,反而把我(看作)惑众。’
(4)揣测语气
如,似乎。【王风·黍离】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行,迈:走。靡靡:迟缓貌。中心:心中。‘慢慢走,心中好像醉了。’
宛,仿佛。【秦风·蒹葭】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逆水,音素。游:流。从:随。坻:洲。‘逆流去找,(他)仿佛在洲上。’
或,或有。【豳风·鸱鸮】今女下民,或敢侮予。今:假使。女:汝。下民:下面的人。侮:侵侮。予:我。‘万一你们在下之人,许会侵侮我。’
(5)祈使语气
上,尚,希望。【魏风·陟岵】上慎旃哉,犹来无止。慎:谨。旃:音毡,语助词。犹:犹尚。无:勿。止:停。‘要当心,还是回来不要停留。’
犹,见上字。
苟,愿,庶几。【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饥渴。‘他在服役,愿不会有饥渴。’ 庶,希望。【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以迄于今。后稷:人名。肇:始。祀:祭。罪:祸。悔:灾。以:从。迄:至。‘后稷开始祭祀(起),盼着无祸无灾,从(那)至于今。’
庶几,同庶。【周颂·振鹭】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夙:早上。以:为。永终:两字同意,长久。誉:美名。‘望早晚(如此),为了长久美名。’
将,请。【卫风·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勿。怒:恼。以为:以之为。‘请你不要怨恼,以秋天为(婚)期。’
聊,愿。【桧风·素冠】我心伤悲兮,聊与子同归兮。子:你。归:死。‘我心里伤悲,愿与你同死。’
(5)感叹语气
何,多么。【小雅·十月之交】此日而食,于何不臧。而:之。于:同吁,感叹词。臧:善。‘这天的日食,唉,多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