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专题报留置针专题
静脉留置针常见临床问题的应对方法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经外周静脉导入使其导管保留在血管中的一种静脉置管。适用于长期静脉输液治疗、营养、老年人输液等,它减少了静脉的穿刺率,减少了患者因反复、多次、长期穿刺所造成的痛苦及经济负担,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从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随着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它越来越多的临床问题被发现,如静脉炎、管腔堵塞、回血、导管与皮肤穿刺口形成活动通道A等。对以上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后,明显改善。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7年5月入住我科482例患者进行置管,年龄在20-----90岁之间。本组患者均采用苏州碧迪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0.925MN静脉留置针,美国进口明尼苏达矿业制造(上海)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供应的3M透明敷料。留置时间最长为10天,最短为12小时。本组发生穿刺部血管红、肿、热、痛,静脉炎者2例占0.4%;导管堵塞者32例,经处理无效拔管者10例占2.1%;回血15例,经处理无效拔管者5例占1.04%;形成活动通道8例占1.7%;导管脱出者6例占1.2%;其余结束输液或更换或顺利拔管。
常见临床问题的应对方法:
1、静脉炎。(1).预防:1.严格无菌操作。1.消毒时消毒剂不宜过多,且要等到自然风干后再行穿刺,否则消毒剂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B。2.消毒范围要大,直径应>10cm。3.每次输液前需用碘酒、乙醇消毒导管接头处。2.尽可能选择循环功能好、易固定、弹性好的静脉为穿刺点,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如特殊情况或病情需要在下肢静脉穿刺的病人,输液时可抬高下肢20---30度,加快血液回流,缩短药物和液体在下肢静脉的滞留时间,减轻其对下肢静脉的刺激C。送管时动作要轻柔,以减轻导管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性损伤。3.定时更换穿刺部位,通常3----7天更换一次,4.每次输液结束时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其目的是为了杜绝或减少药物在穿刺部位血管内的滞留,减少药物对局部血管的持续刺激,使穿刺部位血管得以修复,有效地防止化学性静脉炎D。然后用肝素液作正压封管,以确保导管通畅,防止纤维蛋白的沉积,降低细菌的移位生长E。5.妥善固定。避免导管与穿刺口形成活动通道,致使皮肤细菌沿导管进入血液循环。6.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置管后应每日用碘伏消毒穿刺点。因碘伏能持续灭菌,其消毒效果优于75%乙醇。能有效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导管发如有部分脱出勿将脱出部分再送入血管内,应立即拔出再行穿刺,以防止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2)处理措施:1.立即拔针。2.拔针后的护理措施:1.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2.保持穿刺周围皮肤清洁、干燥。3.局部行冷热敷交替处理,20min/次,2次/d。4.50%硫酸镁湿敷,3次/天。或用一点红外敷,经实践证明一点红外敷治疗静脉炎较50%硫酸镁理想F。5.如经上述处理无效可采用如意金黄散加醋调成糊状,局部外敷,并加盖保鲜膜以利保温,2次/天。一般能取得显著疗效。6.必要时可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2、堵塞。(1)堵塞的预防。1.每次输液完成后利用肝素液行正压封管,导管末端连接肝素帽或可来福接头,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2.注射高浓度液体,血液制品,营养液时应先用生理盐水冲管后再封管,以防细小颗粒附在管壁上形成堵塞或影响下次输液速度。3.嘱其患者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等活动,以确保导管内正压。4.采用正确的方法冲管,冲管时应采用脉冲式动作,使冲洗液在管腔内形成湍流,清洁和漂净导管。(2).堵塞的处理。利用生理盐水或肝素液回抽再通,禁止不回抽执行再通,或行挤压使其再通,以防止微小颗粒进入血管内形成血栓。如再通无效后即可拔管,重新选择静脉穿刺点进行穿刺。
3、回血。1.严格执行正压封管,条件允许下选用可来福接头。经证明可来福接头拔针时可产生正压,防止血液回流,明显减少了留置针导管因为回流血液凝固引起管腔堵塞,延长了静脉留置针使用寿命,减少了患者因多次穿刺造成的痛苦G。2.避免剧烈活动和局部受压,如提重物、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以防止血管内压力大于留置针内压力,而造成血液回流,血液返流入管内,形成回血。3.抬高穿刺部位,促进血液回流。4.如发现回血,应用肝素液及时冲管,以防止血液滞留在管腔内形成感染灶,增加了感染的机会。5.当回血颜色较暗时,勿强行推注,需拔管再行穿刺。
4、活动通道。造成活动通道多因没有执行有效固定。患者活动时,导管与穿刺点皮肤摩擦使其接合不良,另外老年人皮肤松驰也使导管与穿刺点皮肤接合不良,形成活动通道。对此重要的预防措施就是执行有效固定,避免剧烈的活动,一旦发现活动通道应立即拔针,重新穿刺。
5、透明敷料不粘。1.选择适当的敷贴。应选择弹性好,黏性大、透明,易观察,透气性好的防水敷贴。2.选择宜于固定的穿刺点,避免关节,不宜固定且易活动地点,3.妥善固定。待皮肤上的消毒液自然风干后,先粘贴一侧皮肤,拉紧胶布致对侧皮肤,这样可使胶布处于紧绷状态,保证不松动H。另外,行粘贴前应绷紧皮肤,再行固定,如此使敷贴与皮肤紧密相贴,也不易松动。4.勤于观察,一旦发现敷料不粘应及时更换,通常每天换一次。5.每次封管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妥善固定。6.保持敷贴内外皮肤干燥,潮湿时及时更换。小结:
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及有效利用率离不开护理人员精心护理,随着它的广泛应用,预防并及时处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常见问题,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提高静脉留置针的利用率、有效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通过静脉留置针在临床的使用和观察,我们认为静脉留置针技术是外周静脉输液较理想的选择。执行规范的留置针操作程序,加强置管部位的局部观察和护理,是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的必须前提,而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减少置管并发症是衡量护理技能和责任心的唯一标准。
新庄孜医院:杨树霞、2007年7月20日
叁考文献:
A.夏梅.吴蔚.徐静.心胸外科中心静脉导管感染患者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B.卢苇.邱艳容.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C.苗宏.万建君.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的护理体会.现代医药卫生.2007年10期.D.刘业玲.王亚慧.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6期21卷.E.杨宏宇.中央静脉导管的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99.18〈3〉:103----104.F.余同珍.陈映珠.陈市芳.陈航燕.简玉珍.一点红外敷治疗静脉炎的探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年4期第21卷.G.吴春丽.正压可来福接头在儿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5〉.H.王云燕.余红艳.减少周围静脉穿刺疼痛方法及技术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A〉:71--73.
第二篇:留置针
2015年心血管内科安全输液工作总结
随着全民经济的日益增长,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状况越来越重视,尤其中老年人,更加注重自身的预防保健治疗,住院病人越来越多,由此静脉穿刺的成功率也成了病人最为担忧的头等问题。临床实践经验观察,总结得出:跟传统的静脉穿刺方法相比,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更能有效地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其临床特点有:操作简单,套管在静脉内留置时间长,经济实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减少液体外渗,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血管的保护和紧急抢救;还减少了病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士超负荷的工作量。那么,护理人员该如何正确地使用静脉留置针呢?工作经验归纳如下: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与护理要点:
一、型号的选择
套管针的规格为20G,22G,24G型号。常根据所穿刺静脉的大小,穿刺部位,显示程度和患者的年龄来选择。其型号越小,内外径越大,所以成年人多采用20-22G,小儿宜用22-24G。尽量选择能满足患者输液要求的细短针。成人常规选用22G针。因为其管径更细小,进针时痛苦小,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留置时间较长,为临床上抢救危重病人赢得时间。
二、血管的选择
1)最好选择上肢粗、直,血流丰富,有弹性的血管,应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偏瘫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以20-30°的角度正面进针。不能下床活动的病人也可选择下肢静脉穿刺。
2)对于水肿患者,宜选择粗点的大血管,先用手指沿着静脉走向用力按压,使之充分暴露,彻底消毒后操作者用左手固定穿刺侧肢体,再以20-25的角度快
速进针。
3)对于消廋患者,皮下脂肪少,血管易滑动,常规消毒后,必须充分绷紧穿刺部位皮肤,再以30-40°的角度正面直接进针,见回血后马上降低角度再缓慢套入少许,然后边推进套管针边抽出钢针。
4)针对脱水患者,其血管充盈度低,弹性差,穿刺前应嘱咐病人先做局部热敷,常规消毒后再以20-25°的角正面刺入,见回血后降低角度沿着静脉走向套入血管到位。
三、正确的穿刺方法
通常选择上肢浅表静脉,如选用上臂前臂尺、桡静脉、肘正中静脉,避免选择下肢静脉,避开关节及皮肤不完整的部位。留置前备好留置针6cm x 7cm医用透明敷料、普通的纸胶布、无菌棉签和消毒液。找准血管后,在血管上方6-10cm处扎紧止血带,用碘消毒两遍待干后,将左手固定穿刺部位皮肤,右手拇指和食指抓稳留置针针柄,以20-30°的角度快速刺破血管,见回血后再进入少许,然后降低角度沿着静脉走向,边推进外套管边退钢针,小心地套入血管,到位后将钢针拔出。重新摆放好留置针的位置,后用透明敷料敷盖固定,然后用纸胶布固定留置针的两端:近穿刺端(注意:胶布不能遮盖穿刺点,以便于观察局部情况)和钢针出口端。这样可以避免病人在活动时老是碰动针头将针眼弄大,导致针眼处出血,流液或感染。最后固定留置针延长管根部。
四、正确的封管方法
1)封管液的配制:抽取肝素钠溶液1支(12500u/2ml)加入250ml生理盐水中配制成肝素NaCl溶液(50u/ml);或者直接使用10ml生理盐水。
2)封管方法:
在输液快要结束时,用10ml注射器抽取0.1%肝素NaCl溶液或生理盐水10ml在输液延长管接头处进行正压封管,在封管液快推完的同时,迅速扣住留置针延长管根部的开关夹。再用胶布固定留置针,封管液最好满5ml以上,以便使留置针针管内充满封管液,防止针口处的血液凝固。3)正确选择封管液:
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用生理盐水封管。尤其脑血管病患者,用它封管可以避免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危险,也可以防止静脉炎和堵管的发生。针对血脂、血液粘稠度高,普遍存在静脉压高的冠心病患者宜采用0.1%肝素NaCl溶液封管,可以延长静脉留置时间,防止静脉炎和堵管的发生。
特别注意: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病人必须使用生理盐水封管,切忌用肝素NaCl溶液封管,否则会加重出血使病情恶化。
五、透明敷贴的正确贴法与留置针的稳妥固定贴敷贴前,应该先将穿刺周围皮肤上残留的皮肤消毒液用无菌棉签吸干,再以穿刺点为中心用敷贴平整地将留置针与局部皮肤
紧紧粘贴在一起。再用一根长胶布加固留置针体的中间。最后,加固留置针的两端也很重要,建议用窄的输液贴两条将留置针的穿刺端
(注意:胶布不能遮盖穿刺点,以便于观察局部情况)和针柄出口端横向粘贴加固。这样可以防止病人活动时引起敷贴的松动和避免留置针移位引起针眼弄大导致出血,针的滑出等。
六、根据血管特点选择适宜的穿刺方法和留置针
1)针对长又直,且粗而有弹性的好血管,建议使用套管较长管径较大的22G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可以将套管针与钢针同时穿刺
套入到位后再拔出钢针,不用边推进外套管边退出钢针。因为这种血管壁韧性好,走向直不容易被钢针刺破,有利于延长静脉留置时间。
2)对于较短走向不很直,且容易脆,弹性较差和壁薄的较小血管,宜选用外套管较短且管径较小的20G静脉留置针。用留置针穿破血管见有回血立即降低角度再进少许后,必须小心翼翼的一边推进外套管一边往外退出钢针到位后,再完全拔除钢针。这样可以避免在推进外套管过程中再次刺破血管壁或者因为所选的血管管径小,韧性差,包不住外套管而再次刺破血管壁导致穿刺失败。
3)针对接近关节处较长、走向直,且弹性较好不好固定的血管,建议使用反向静脉留置穿刺。穿刺时必须用力绷紧拉直穿刺部位皮肤血管,固定穿刺肢体,防止针头滑出血管外。
七、静脉留置针的禁忌症
对于短而容易脆,弹性差,管内充容性不好且管壁薄,或接近四肢关节处的小血管;皮下脂肪疏松处;横向跨越肢体长骨(其血管走向与肢体长骨垂直)表面的静脉血管等处不宜使用静脉留置针。
八、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应对
1、静脉炎: 1)原因分析:
使用静脉留置针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达2.5%-45%。大多是由于操作者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长期静脉滴注浓度较高或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操作时进针的角度太小;操作者对血管壁的性质估计不当,导致穿刺时用力过大或在血管内外反复进、退针尖引起血管损伤;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下降,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过长等,都有可能导致损伤的静脉管壁修复能力下降,引起静脉炎的发生。
2)护理对策:
a预防: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在静脉滴注浓度较高或刺激性较强的药液前后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操作前仔细分析所选血管的性质:如通过视、触,摸、按压等方法充分估计血管壁的韧性、厚度与充容性,找准血管,穿刺时用准穿刺的角度和力度,切忌将针尖在血管内反复来回进退找血管。尽量选择上肢浅静脉穿刺,避开受伤的肢体部位。穿刺点的上方不宜穿过紧的衣服。
b处理:一旦发生静脉炎,应立即拔除,更换穿刺部位。抬高患肢制动,以促进静脉回流。局部用50%硫酸镁无菌纱布半拧干湿敷,上面用塑料膜覆盖固定,每次4小时,每日3次,或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软膏涂抹。
2、导管堵塞:
1)原因分析:套管针尖斜面紧贴血管壁时间太久;套管针反折太久没有及时予以处理;病人的穿刺侧肢体过度用力或受压;病人的凝血功能障碍;输入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浓度很高的营养液时,前后没有及时用生理盐水冲管或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的浓度或用量不当等都会引起导管堵塞。
2)护理对策:使用留置针的病人,嘱咐病人穿刺肢体尽量减少活动,不过度用力;每班加强巡视,班班交接,仔细检查观察穿刺部位的完损情况,及时排除输液故障;静滴刺激性较强的药液或浓度较高的营养液前后使用生理盐水充分冲管;根据配药原则正确配制封管液,每次推注的封管液不少于5-10ml,使留置针的延长管内充满封管液。每次输液前用5ml生理盐水冲管,若遇到阻力或抽吸无回血,应再次确定导管的通透性,切忌强行冲洗导管,以免将血管内的血凝块推入血管引起血栓。
3、穿刺部位感染:
1)原因分析:由于操作者没有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对局部皮肤消毒不严,消毒范围过小;针眼处固定不牢:出汗、反复摩擦;洗手洗脚时不慎用水打湿;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引起穿刺部位感染。
2)护理对策:操作者必须严格按无菌原则进行操作,用络合碘充分消毒穿刺处两遍,适当扩大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向外消毒5-10cm宽;用纸胶布加固留置针的两端(近穿刺端和钢针出口端),防止针体滑动;在清洗穿刺侧肢体时,嘱咐患者不要在穿刺处或接近穿刺处进行抹、擦或清洗;指导患者平时应该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患者在洗澡洗脚时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护穿刺处。根据季节调节好室温,尤其炎热的夏天,防止穿刺侧肢体皮肤过多的发汗。如果透明敷贴被汗湿,必须立即更换,并严格无菌操作。
4、皮下血肿:
1)原因分析:由于操作者技术不熟练,对所选血管的管壁厚度、弹性、血管内血液的充容性估计不到位,用的力度和角度不准确,动作不稳,急于求成,针尖在血管内来回反复进退穿刺,很容易导致皮下血肿。
2)护理应对
a预防:操作者平时应该加强穿刺技术的实践训练:要勤于思考,不断地分析失败的教训,总结经验,敢于创新,业余时间多翻阅专业书刊(比如研究人体血管的年龄、性质、分布规律及走向等等)。凡事三思而后行,操作时胆大心细,动作干净利索,切忌犹豫不决,心烦意乱。不断完善自己,以便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得心应手地运用于护理临床实践中。
b处理:患者一旦发生皮下血肿,操作者可以用冰敷料覆盖按压在血肿上方10-20分钟,同时给予心理安慰,加强巡视,以便消除局部的肿胀和解除患者紧
张焦虑的心理。
5、药液外渗:
1)原因分析:针眼处固定不牢或由于穿刺肢体活动过多将针眼弄大,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的针尖没有完全套入血管内,针尖已经退出血管处,长期输入刺激性的药液等原因都可以导致液体外渗。
2)护理对策:对于躁动患者,应该适当约束穿刺侧肢体;选择的穿刺点尽量避开关节、肢体约束部位或皮下脂肪疏松处;同时护理人员应加强巡视,留置穿刺部位要班班交接,仔细检查,及时排除故障。一般留置时间为72h-96h,必须及时拔除留置针。如果外套管脱出血管外,不能将外套管再次送入血管内。一旦确定确实属于药液外渗的原因,应立即拔除留置针,重新找部位进行穿刺。
然留置针仅仅是输液的一种形式,在使用过程中如使用不当又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在2014工作总结中我们对留置针的使用存在的一些相关问题已做了详细的总结。提出了静脉留置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皮下血肿、液体外渗、导管堵塞静脉炎等。而在2015年我们的工作中发生了因静脉留置针使用不当引发的不良事件:输液反应。
20床,孙义德,83岁,患者于11月9日13:30由家属扶入病室,遵医嘱给予报病重,心电监护,低流量吸氧,2升/分,治疗给予5%葡萄糖250ml+丹红30ml静点,5%葡萄糖250ml+磷酸肌酸2g+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20ml静点。于11月13日出现寒战,发冷,大汗。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原有液体,更换输液器。通知值班医生廖海鲲,遵医嘱给予盐酸异丙嗪25mg,地塞米松5mg肌肉注射,急查血培养,20分钟后症状缓解。后继续观察生命体征。血培养结果为大肠埃希菌感染。
11月23全科讨论事件原因,倒追输液反应发生原由,患者自诉留置针上肝素帽脱落,患者自行用开水烫洗后,自己拧上,未告知责任护士及医生,导致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根据此次事件我们进行了整改措施。并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了输液反应的培训及考核。防范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要求:输液前认真检查药液的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日期、有效期。
2、把好液体配制关: 配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在操作前都养成先把液体瓶倒过来晃一晃、对着窗口看一看(看有无杂质及混浊)、把住瓶盖转 一转(看瓶盖是否松动)、配好液体再晃一晃看一看的好习惯;
3、坚持“一人一管”、“一液一针”,一定不要在这里“节省开支”!
4.把好药品质量关: 选购质量保障体系完好的厂家产品,质量好的药物在使用时反应相应的就会少很多。
5.缩小液体与体温的温差:若液体瓶子太凉则不宜急用,适当升温最好;冬天输液时建议使用输液加热器。
6.输液速度要慢:千万不要因为有事情而加快速度,那样可能会耽误你更多时间。
7、液体配伍应避繁就简,尤其中药针剂最好不与西药配伍混合,如要用,必须有文献资料支持作依据,不可凭经验行事。
8.由于中草药提取制剂成分较为复杂,与含有离子成分的输液配伍后可能会因盐析作用而产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增加输液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复方丹参、双黄连等中草药针剂,一般采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释后静滴,而不选用生理盐水、林格氏注射液等含离子成分较多的输液作为稀释剂。
9.加强留置针健康宣教与交接班,认真巡视,查对留置针时间,及时拔除。10.对新进护士进行培训及考核。
调查某医院2013~2015年的输液人数和在临床上发生的输液反应类型及结果,输液人数16880人,输液反应44人,占2.6‰。2015本科室发生输液反应例数近10例。
输液反应是由于输液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的总称,属不良反应。我们常说的输液反应是由热原引起的反应,轻者有发冷、寒战、发热、出汗,体温常在38.5℃左右,停止输液后数小时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体温可达40℃~42℃,头痛、恶心、呕吐、意识不清、昏迷、低血压休克,有的出现多脏器损害、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严重输液反应多数非死即残,预后很差,脑损坏致残成痴呆或植物人。临床中应重在防范;一旦发生,判断要准确,处置要果断。输液反应类型:发热反应、静脉炎、空气栓塞、急性心衰、肺水肿
等
体会:以上调查资料说明一般的输液反应只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预后是良好的,极少有并发症发生。但是,输液反应也有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应强调预防为主的原则,护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对病人的用药认真查对,对每一项无菌技术操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在病人输液过程中做到经常巡视,随时注意观察病人,如有可疑反应症状出现应立即暂停或更换液体,严密观察并及时采取必要的相应措施,及时正确的应对才能确保病人的安全。
第三篇: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应用问题分析
摘要:静脉留置针,目前在我国许多医院做为主要的输液治疗工具,其可用于长期输液,静脉穿刺困难者,可减少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对血管刺激小,并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便于肢体活动,有利于临床用药和紧急抢救,而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是,在输液过程中也会因部位的选择,穿刺过程,封管或病人的活动等原因,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封管;注意事项;并发症;健康教育
1.静脉留置针
1.1静脉的选择
根据病人的年龄,病情及血管的情况来选择所要穿刺的血管,一般选择弹性好、走向直、无静脉瓣、清晰的血管为最佳穿刺血管。成人选择血管的顺序一般为前臂中段、手背、手腕、手肘,能下床活动者应避免在下肢穿刺,因下肢静脉瓣膜多,血流缓慢,易导致静脉炎,同时也避免因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留置针。
1.2留置针的选择
在满足病人输液的要求下,选择最小最细的导管,检查留置针和透明敷贴包装是否完好、是否在有效期内。检查针尖斜面及套管边缘,斜面无倒勾、边缘无毛刺。
2.穿刺方法
2.1选择合适的留置针,包装完好,在有效期内,透明敷贴,棉签,碘伏。
2.2常规消毒皮肤,在穿刺点上方约10㎝处扎止血带,皮肤消毒直径为6~8㎝
戴好手套,将输液器上的头皮针插入留置针的肝素帽内至针头根部,取下留置针针套,旋转针芯,松动外套管,调整针头斜面,排尽套管针内的空气。
嘱病人握拳,绷紧皮肤,持留置针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降低穿刺角度顺其走向推进0.2㎝,固定留置针后撤针芯
0.5㎝后,将外套管送入静脉,再全部撤出针芯,松止血带病人松拳,开调节器。用无菌敷贴固定套管并记录留置时间,固定留置针延长管。
3.封管
3.1输液完毕,采用正压封管。3.2常规消毒肝素帽。3.3封管液的配制
一支肝素1.25万∪稀释于125-1250毫升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肝素,用量5毫升,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3.4用注射器抽取封管液,将注射器针头插入肝素帽内3~5㎜,缓慢推入,边推边退针。
3.5快推完时将用留置针的夹子夹好。可防止回血现象发生,起到凝血作用。
4.注意事项
4.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无菌操作原则。4.2穿刺静脉的选择应粗直、弹性好、相对固定,避开关节。密切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和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应检查穿刺部位及其静脉走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其它不适。若有异常,应及时拔除留置针,并做出相应处理。
4.3注意药物配伍禁忌。在输液时,先输入高渗和对血管刺激大的,后输入低渗或对血管刺激性小的液体。
4.4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能下床活动者,留置针避免保留在下肢因重力造成回血堵
塞留置针。
4.5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4.6根据病情、年龄、药物性质调节输液速度。
一般成人40—60滴/分,儿童20—40滴/分,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肺、肾功能不良者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慢;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心肺功能良好者输液速度宜快。4.7连续输液24h以上着,需每日更换输液器。4.8留置针一般可保留3—5天,不超过7天。
5.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
5.1空气栓塞
5.1.1输液前注意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的空气。输液过程中及时更换输液瓶。输液毕及时拔针,防止空气栓塞形成。
5.2导管堵塞
5.2.1一般高营养输液后彻底冲管,输液后肝素封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的量应合适。封管后,应避免病人过度活动以及局部肢体受压。封管时推注封管液的量不足或速度过快,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高血压病人因静脉压力过高均可引起血液返流致堵塞。
5.3静脉炎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出现红、肿、热、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因此预防静脉炎,对血管壁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再使用,同时减慢点滴速度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并防止药物溢出血管。
5.4套管针脱出 5.5静脉血栓 5.5穿刺部位感染
由于工作人员技术不熟练、患者抵抗力低下、留置时间长,无菌原则未严
格遵守。
6.健康教育
6.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留置针的目的和意义,可能出现的反应,处理方法及自我监护的内容。
6.2教育病人遵医嘱用药,嘱病人及家属输液过程中不可擅自调整点滴速度,以保证输液效果,避免发生输液反应。
6.3告诉家属一些护理常识,在留置静脉留置针的期间,要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和清洁,不可以洗淋浴。患者在更衣和活动时,不要将导管带出或拔出,如果不小心将其拉出,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将静脉留置针的肢体抬高,避免留置部位。
第四篇:留置针
静 脉 留 置 针
一、留置针的优点
操作简单,减轻患者由于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保护血管,减少液体外渗,同时保证合理用药时间,为输血和输液提供方便,保留了一条开放的静脉通路,便于抢救工作,而且很大程度了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适合于长期输液患者、老年患者、小儿及无自主意识的患者,特别是危重患者,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抢救成功率。同时艾滋病患者使用静脉留置针,也可减少职业暴露的危险。
二. 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方法
1.解释: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针的优点、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
2.留置针型号的选择:静脉留置针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根据患者病情、治疗、年龄及血管情况的需要分别选择18 G~24 G等型号的留置针。在不影响静脉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选用细、短留置针,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机体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损伤,从而降低机械性静脉炎及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生,对输入高分子、高浓度的药物以及对血管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宜选用相对型号大的留置套管针,这样不影响输液速度及输液量,保证药物及时准确的输入病人体内,不影响药物疗效,同时对血管刺激性相对要小些。3.血管的选择:选择粗、直、血流量丰富、有弹性、无静脉窦且远离关节、活动方便、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对能下床活动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对于禁食、创伤、失血、疼痛、环境温度低、个体循环不良等造成外周血管充盈不佳的情况下,可采用先选择好穿刺部位后局部热敷,待血管充盈后再行穿刺;也可采用穿刺前扎止血带,用手轻轻摩擦穿刺部位皮肤后,放松止血带片刻再扎止血带。
4.方法: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在穿刺点上方10~15 cm处扎止血带,以进针点为中心,皮肤常规消毒,直径为6~8 cm,穿刺前检查好留置针,松动留置针外套管,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拇指、示指持留置针柄与皮肤呈15°~30°角进针,直刺静脉,进针速度宜慢,见回血后压低角度沿血管再稍微进针1-2毫米,然后退针芯1~2 mm,再将软管缓慢送入血管内,软管全部送入后拔出针芯,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并用注明穿刺日期、时间。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及时沟通转移患者注意力。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观察局部无渗漏,输液是否舒畅。
5.封管方法:封管是留置成功的关键,方法得当,可延长置管时间,防止置管并发症的发生;封管时采用双重正压封管法,就是输液完毕后夹闭输液器,将头皮针斜面撤于肝素冒腔内,反折头皮针乳头,与夹闭的输液器断开,连接含肝素盐水溶液的5ml注射器均匀推注肝素盐水溶液3ml,右手将留置针延长管抬高30度后,将其延长管上的小夹将延长管夹闭,再推注肝素盐水溶液0.5 ml封管,分离退出以再次呈正压的头皮针;封管后再次输液时套管内肝素溶液相对呈高压状态,使液体通畅的流入体内。三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1)在行留置针前应对患者和家属说明置管的目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做好解释工作,取得患者合作。
(2)操作技术要熟练,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3)留置套管针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4)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我国尚没有统一标准,一般以3~4天为宜,有的报道认为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5)使用静脉留置针连接输液器或输血器务必压住针前端,以防止静脉因吸气产生负压引起气栓,也可避免将管带出静脉。
(6)凡留置套管针的患者应加强巡视,进行床头交接班,每日2次用碘伏棉球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更换无菌贴膜,注意观察局部有无红肿、触痛等现象,注意沿静脉走向有无静脉炎的发生。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如有异常疼痛及时拔管。(7)留置针再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
(8)告知患者不输液时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血管。
四、静脉留置针常见的不良反应及主要预防措施
常见不良反应:置管后局部渗血、穿刺部位发红、液体外渗、针眼渗血、静脉炎、疼痛、导管堵塞、导管脱出等。
预防措施
(1)严格无菌操作、掌握穿刺技术、选择好穿刺血管的部位。(2)根据患者血管情况或液体滴速要求,适当选择留置针。(3)及时更换无菌敷料,若渗血不止给予拔管,局部按压。
(4)控制输液速度、合理正确封管;发生堵管的时候,谨记不能用注射器推注,正确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预防导管堵塞的关键是正压封管,正确使用封管液浓度及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5)加强患者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6)应加强宣教,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勿负重或过度活动;神志不清者,应加约束带约束另一侧上肢,以免把针头拔出。
(1)临床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熟练掌握留置针穿刺技能;(2)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在穿刺前应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理解和信任;(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次输液结束后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形成静脉血栓;(4)在留置套管针期间,密切观察患者局部穿刺部位皮肤有无红肿、触痛,有无渗血、渗液、脱落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5)在静脉留置针输液的过程中,加强主动巡视和管理,减少并发症发生。
五、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1.穿刺部位感染:熟练掌握静脉留置针的操作技术,在进行穿刺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
2.皮下血肿:血管选择不当,技术不熟练容易使留置针穿破血管壁形成皮下血肿,因此,在穿刺前,应选择弹性好、走向直,避开关节和静脉窦的部位,穿刺动作应轻巧、稳、准,以有效避免或减少皮下血肿的发生。
3.液体渗漏: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等原因可导致液体渗漏。
4.导管赌塞:通常与输注静脉营养及高浓度药物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推注速度、及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有关,因此,在输注高浓度药物及静脉营养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选择用量合适的封管液。5.静脉炎:其常见的症状为穿刺部位红、肿、热、痛、静脉硬、无弹性,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选择静脉尽量从血管远端开始,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速度慢稀释后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同时,要有计划的更换输液部位,保护血管。
6.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血流缓慢的静脉,多次在同一部位使用留置针导致血管壁损失也是促发因素,为防止血栓形成,尽量选择上肢粗静脉,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且留置时间不能过长。
7.加强巡视及早发现问题
(1)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早期0~48h采取50%硫酸镁湿敷。48h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2)观察输液是否顺畅。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导致输液不畅。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观察及护理。导管堵塞也可导致输液不畅,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8.4.5置管期间护理
9.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全面护理。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1次/2h,20min/次。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10.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普遍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可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静脉留置针可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11.近些年来,随着静脉留置针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我院急诊科将套管针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创伤性休克及危重患者,它不仅为患者减少了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痛苦,保护了静脉,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12.13.1 方法
(1)全套的静脉留置针是由塑料套管、不锈钢针芯及肝素帽组成,(我院使用的是美国BDIintima-Ⅱ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外附无菌密封的塑料膜包装,开封后即可使用,套管针外附-6cm×7cm的无菌贴膜。(2)对静脉留置针患者的选择:创伤及失血性休克、急性危重患者,留置以后可以用于患者快速补液,24h均速补液,静脉抽血等。14.15.2 护理
(1)加强病人宣教,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合作。(2)穿刺前检查好套管针,严格无菌操作,选择走向直且粗大的血管,远离关节和静脉瓣的血管,局部皮肤常规消毒,范围8cm×8cm以上,穿刺见回血后,左手将留置针沿血管方向推进1~2mm,速度不要过快,右手随后将针芯退出2~3mm,缓慢将软管送入血管,保留5mm软管在外,然后将针芯全部抽出。(3)固定方法,穿刺成功后,将透明的无菌贴膜固定在穿刺部位,贴膜一端紧贴在进针点前上方旁2cm处,从左向右将贴膜与肤贴拉紧,使皮肤显现轻度皱纹为宜,将贴膜另一端紧贴在皮肤上,拉紧进针松弛的皮肤,使留置针固定更牢固,为了便于每日换输液器,贴膜勿将肝素帽与输液器针头连接处盖住,可用一条胶布固定输液器针头在皮肤上,防止患者活动时连接部脱离。(4)运用正确的封管方法,将肝素盐水2~3ml,缓慢推注1.5ml后边退边注入,使针头在退出过程中导管内始终保持正压状态,以解决导管长期留置引起的堵塞现象。(5)封管后的留置针在启用时必须先抽回血,见到回血后才可接上液体,不宜用注射器用力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以免发生堵塞。(6)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5天 [1]。美国输液护理学会将套管针留置时间规定为3天,我国尚无统一规定。有报道套管针可留置5~7天,在无静脉炎发生时,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但有报道 [2] 套管针留置5天内静脉炎发生率为0,建议将5天作为常规留置时间。(7)拔管。沿血管走向,轻柔地将留置针拔出,拔管后压迫5min无出血后方可离去。16.17.3 体会
急诊科抢救病人所采取的最有效重要措施是尽快为患者建立静脉通路,以确保药物的输入,这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留置针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容易被病人和护理人员接受,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溶栓治疗过程中也可用于每2h一次采血,保护了静脉,减少了感染和出血的机会;还可用于连接三通测外周静脉压;并可用为静脉营养的通路,值得临床推广。18.19.六、全麻手术患者返房时静脉留置针的护理
1、患者有交接记录
第五篇: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 百科名片 ?? 静脉留置针
静脉留置针(vein detained needle)的应用是临床输液较好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减轻婴幼儿因头皮针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另一方面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目录
一、操作规范
二、注意事项
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之探讨 编辑本段
一、操作规范
1、用物带至患者床旁,对床号、姓名,向患者解释
2、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导管针外包装,戴手套。
3、选择血管。在穿刺点上方10cm处扎压脉带,按常规进行局部皮肤消毒,待干。
4、取出导管针,去除针套,转动针心使针头斜面向上。将已备好的静脉输液器的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注意排尽空气,关闭输液器开关。
5、针头与皮肤呈15~300角穿刺,见回血后,降低角度再将穿刺针推进0.2~0.5cm.穿刺。嘱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以拇指和食指夹紧导管针的护翼。右手固定导管针、左手拔出针心0.5~1cm,左手将外套管全部送入静脉,松压脉带,嘱患者松拳。
6、抽出针心,用专用敷贴固定导管针,在敷贴上写上患者姓名、留置日期和时间,然后固定肝素帽,取出压脉带。
7、脱手套,再次查对无误后,在输液卡上记录时间、滴速并签名。根据医嘱和病情调节输液速度(参考静脉输液法)
8、助患者卧于舒适位置,整理床单位,按皮内注射法处理用物,洗手。
9、向患者交待注意事项。根据情况进行健康教育。
10、封管:当液体输完后进行封管。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
②将抽有封管液(生理盐水和肝素液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
(肝素液的配制浓度:1支肝素1.25万U稀释于125~1250mL生理盐水中,即每毫升含10~100U肝素,用量5mL,严格掌握封管液的维持时间,一般生理盐水维持6~8小时,稀释的肝素溶液维持12小时)。
③边推注封管液边退针。
④用夹子将留置针硅胶管夹好。
11、再次输液。
①常规消毒肝素帽:松开夹子,将抽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内,先抽回血,再推注5~10mL生理盐水。
②然后将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内,打开调节器调节滴速进行再次输液。
③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在完整敷料表面沿导管走向触摸有无触痛。编辑本段
二、注意事项
1、使用静脉留置针时,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2、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及局部情况。每次输液前后,均应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行方向有无红肿,并询问患者有无疼痛与不适。如有异常情况,应及时拔除导管并作相应处理。对仍需输液者应更换肢体另行穿刺。
3、对使用静脉留置针的肢体应妥善固定,尽量减少肢体的活动,避免被水沾湿。如需要洗脸或洗澡时应用塑料纸将局部包裹好。能下地活动的患者,静脉留置针避免保留于下肢,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
4、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再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如无回血,冲洗有阻力时,应考虑留置针导管堵管,此时应拔出静脉留置针,切记不能用注射器使劲推注,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造成栓塞。
编辑本段
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之探讨
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适用于任何部位的穿刺,同时减轻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在临床上深受护患欢迎。但留置时间一直存在争议,卫生行政部门,院感及留置针厂家都主张留置时间不应超过3-5天,各种文献报导时间也不尽相同,本文就留置针留置时间的观点及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留置时间的观点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短的一天,长者达27天。赵改婷通过动物实验建议保留96h,戚虹认为在保持穿刺部位的相对无菌和周围皮肤清洁的情况下,只要没有发生堵管和渗漏,留置7天是完全可行的。李晓燕等观察50例套管针留置患者,平均留置8-9天,其中最长达27天,无一例发生感染。GARLAND研究认为,只要适当监测,外周Teflon导管可安全保留达144h.黄丽云等人认为可在血管内保留5-7天。翟湘贵等认为留置15天左右为最佳时间,如果是成人,且留置部位的当,局部保持较好,无炎症反应可适当延长留置时间。
影响留置时间的因素
2.1 穿刺部位
对于可下床活动的患者,不宜选用下肢静脉。而外周静脉比较薄,肌层活动相对较少,靠壁的血管更替较慢,加上使用留置针时局部的包扎和制动,使静脉血流变慢,给血小板沉淀的机会,促进血栓形成,导致留置针堵塞。留置针最好选用肘正中静脉及贵要静脉等大静脉。田春梅等人对205例患者的观察中发现:穿刺部位不影响留置时间。
2.2 操作因素
2.2.1 操作中软管进入静脉太短,肢体活动较剧可引起液体自穿刺点缓慢溢出,引起炎症反应,大大缩短了留置时间。
2.2.2 型号不符,临床上应选用较粗的静脉和较细的静脉留置针,这样套管部分与血管之间有一定量的血液边流,可减少套管与血管内壁接触的机会。
2.2.3 穿刺部位:避开关节处,牢固固定敷料,操作时动作轻柔,减少套管针来回移动,以减少对血管内壁的机械损伤。均会降低炎症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关节处穿刺者输液时置针肢体易取外展位,可使液体滴入顺利,延长留置时间。
2.2.4 避免化学刺激,消毒时碘酒、酒精不宜过多,且要待干后穿刺,以免碘酒、酒精通过皮肤与血管间的窦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刺激,以致短期内出现穿刺周围皮肤的红、肿、硬结。
2.3 病人自身因素
2.3.1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患者高龄、肥胖、吸烟及既往有血栓形成史、糖尿病、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凝血酶缺乏症等,均可使机体处于一种高凝状态。
2.3.2 活动:正常的静脉血流对活化的凝血因子起稀释和清除作用,当患者不活动或活动较少时,使血流变慢或淤滞,局部凝血酶聚集,纤维蛋白活性降低,易导致局部血栓形成。而活动方法不当,使有留置针的肢体处于下垂姿势,因重力作用造成血管堵塞。而不得不拔管而缩短留置时间。
2.4 输入对血管有刺激的药物
输入血管刺激性药物前后要用生理盐水冲管。高渗液如20%的甘露醇、营养液、脂肪乳、氨基酸、能量合剂及缩血管药物等对血管刺激性大,易引起静脉炎,缩短留置时间,在输入这些药物时应减慢输液速度同时应在输液过程的中间输入,如需药物持续维持血压的患者,应每隔2-3小时将升压药液体与不含升压药的液体交换一次。
2.5 封管方法不当
封管方法得当,可延长留置时间,减少护理工作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5.1 封管液的种类:生理盐水和肝素无论哪种进行冲管,对导管的通畅没有影响。
2.5.2 封管液的剂量、浓度与留置时间间的关系报告差别甚大。梁燕等用0.9%盐水3ml封管保留留置针79h.曹忆妹等对60例患者研究显示,10ml生理盐水封管可留置2d,20ml生理盐水封管可留置5d,高血压患者应增加封管液的量。
2.5.3 封管方法:用相同的封管液,但封管方法不同,效果有明显差异。曹忆妹等发现,推注完后退针堵管率为20%,边推边旋转退针堵管率为3%,较前下降17%,平均留置天数为5d.同时发现封管速度与堵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与局部静脉炎和外渗肿胀率有一定的关系,快速封管天数为15d,慢速封管为5d.蒋燕等发现用生理盐水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内先缓慢推入3ml后,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封管,其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生理盐水5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内缓慢全部推完后拔出输液针封(有效率为6493%)。张家荣等进一步研究发现封管针的针头斜面进入套管针内,均匀推注3ml肝素溶液留置的天数明显高于将封管针头2/3进入套管针推注2ml后,再将剩余1ml边推边退正压封管留置的天数。前者留置4d堵管率为7%,前3d无堵管发生。后者封管后第2天即发生堵管,堵管率为3%,4d堵管率为40%.曲瑶等对120例静脉留置针封管液推注速度的临床观察显示,快速推注肝素钠稀释液(25μ/ml)进行封管,堵管率占46.67%,缓慢推注组堵管率仅为5%.一些学者仍采用低浓度(12.5μ/ml)小剂量(2ml)的肝素溶液进行封管,每6~8h用同样剂量肝素溶液冲管一次。这样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加大了护理工作量,未能充分发挥静脉留置针的优点。
2.6 活塞夹闭部位
李冬梅等观察200例置留置针患者,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时被夹闭管腔内失去液体静压作用,当夹闭延长管远段时,因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应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从而使回血率增加,相应堵管率增加,致留置时间降低。
2.7 做好健康教育,提高病人自护能力
2.7.1 留置针留置期间,指导病人不宜过度活动穿刺侧肢体,以免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致静脉炎及血流不畅而致套管尖血液凝固,缩短留置时间。
2.7.2 在使用留置针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侧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热疗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了静脉回流,增加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2.7.3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炎症抗炎能力。
2.8 无菌操作
2.8.1 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确保质量。
2.8.2 消毒范围宜8cm以上,2%碘酒消毒待干后方能用75%酒精脱碘2次,并且待干后穿刺或更换。
2.8.3 穿刺成功后再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待干后,用无菌透明保护膜紧贴皮肤固定好。
2.8.4 套管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表面细菌通过皮肤与血管之间的开放窦道逆行侵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甚至引发败血症,从尔缩短了留置时间,又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和护理工作量。
2.8.5 多数学者主张每天用2%碘酒和75%酒精消毒穿刺针眼及周围皮肤并更换敷料,可以延长留置时间。许燕等研究表明,每日换药组与隔日换药组在留置时间上无明显差异。由于无菌透明保护膜具有密闭性好,粘贴皮肤紧密不易脱落的特点,笔者认为不宜频繁更换。频繁揭开保护膜易导致留置针脱出,且揭开紧贴皮肤的保护膜的操作过程,套管在血管内移动易致血管损伤,增加患者痛苦,如穿刺处出现渗液、渗血、出汗较多、保护膜与皮肤间有气泡时应及时更换。结语 只要我们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做好周密的预防措施,既可保证病人的安全,严格控制并发症的发生,又可保证留置针留置时间,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病人在静脉输液治疗与花费上得到最大的保障,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