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演讲稿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论语演讲稿。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演讲稿《论语演讲稿》。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不手舞足蹈才怪。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论语》开始,平平淡淡,但平淡中蕴涵真情。我觉得,夫子是以自己的人生切身体会,发出的肺腑之言啊!是对朋友(包括书本、知己、普通朋友)的态度和看法。定下了整部《论语》的基调。
第二篇:《论语》学习演讲稿之二
《论语》学习演讲稿之二
2011-10-10下午教学例会
《论语》《宪问第十九》中,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子道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三种境界是孔子的追求是孔子的理想,是儒家的追求是儒家的理想。那么知者与仁者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又有什么联系呢?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里给道明白了:(1)是快乐不同,智者的快乐像水,仁者的快乐像山。(2)是行为表现不同,知者动,仁者静。(3)是结果不同。知者享受成功快乐,仁者获得健康长寿。
一、快乐不同,知者的快乐像水那样活泼灵动,仁者的快乐像山那样稳定厚重。
水:是液体,具有流动性,不具有固定形状,活泼灵动,长江奔腾,我国南方多水,人多精明玲珑,江南多才子。智者的快乐像水那样活泼灵动。
山:是固体,不具有流动性,有形有状很固定,稳定厚重,昆仑巍峨,我国北方多山,人多粗壮豪放,北方出圣人。仁者的快乐像山那样稳定厚重。
山和水有什么关系呢?山山水水,河流山川,山清水秀。有高山才有大河,大河必发源于高山。想想确实如此,天下雨,水从山上流下来,多方积聚,形成大河,山顶往往是两大水系的分界线。山青才能水秀,水秀必因山青。山青才能有效预防水土流失,使水清水净。从色彩学分析,只有山色的青翠才能酝酿出水色的碧绿。依山傍水那是绝妙之处人间仙境。
我们不少人都有亲身体会,去云台山,特别是去泰山。岱钟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远几公里,雄伟的泰山就跃入眼帘。到一线天,不由人不想,山的高大,人的渺小,山的厚重,人的薄弱。峰回路转,潺潺的流水声渐渐入耳。紧十八盘,慢十八盘,水绕山流,山绕水转,如影随形。
二、在行为表现上不同,知者动,仁者静。“动”与“静”,首先,动是指随机应变,你变我也变,你不变我还变,斗智斗勇,用的是智慧,内心有办法有计谋,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能看明白事态,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干,会有什么效果。静是指以不变应万变,你变我也不变,谁变我都不变,不慌不乱,用的是诚信,内心有信仰有定力,遇到紧急情况突发事件,不一定能看明白事态,但内心深处有一个“理”在,相信人性的好事物的美,即使真的不好也能坦然接受。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成功者得到他所热爱的,幸福者热爱他所得到的,便是“知者动,仁者静”真实写照。
例如,国庆长假,不少商家举办送礼品促销活动。对赠品的态度,有三种典型代表。一种人是,不要白不要,要了也白要,能多要就多要,有熟人那就多多要。二种人是,买的东西是需要的,送的东西未必有用,如果没用,拿到家也是废品也是浪费,不如不要。三种人是,送的东西大多中看不中用,是光鲜垃圾,为了低碳生活,为了不给环境增加负担,一般不要。
现在有许多人开始了不以多吃、多用、多拿、多占为荣,而以少吃、少用、少拿、少占的为快乐生活新理念。
例如,买房子。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充分竞争的情况下,利润会越来越平均化。房子作为商品,当供不应求时获大利润,当供过于求时则贬值。现在我们周围到处都在建商品房,房子就不太好卖。咋办?把房子向农民推销。前一段我回老家,“翰林世家”正好在搞促销,口号是“让农民朋友过把城市生活瘾。”老农民呯然心动,两小时不到,就有两家交了定金,要买养老房。我颤然心动:你一辈子熟悉的是土地而不是商场;你能种出很好的蔬菜而不是熟练的读出说明书;在老家,一天有吃有喝可以不花一分钱,在城市一天不吃不喝也得交许多钱。人老了,真住到楼房里,就会享受到城市生活的方便舒适吗?还有鼎旺广场的广告:保值只是一种无奈,增值才是钱景。图----------------------难道建筑材料,房间布局,配套设施就不老化就不过时?
“动”与“静”还相互转换。动中有静,似静非静是大动,以静成全动,厚积薄发,一举成功,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静中有动,似动非动是大静,以动练就静,致虚极,受静笃,万物并作,我以观复。
互联网最大电子商务公司之一的老总陈年说,当你干一件事干到了物以稀为贵的地步,有钱人就出钱了,有钱人一出钱你就有价值了。还有一万小时定律,不论什么行业,不管那项工作,只有你认认真真干够了一万小时,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超凡。一万小时究竟多长呢?每天干4小时,一周干5天,干10年。现在世道有些浮躁,有些急功近利,只要你能耐得下时日,容得下人,熬得住寂寞,守得住孤独,专心致志做一件事,干够一万小时。你虽然平凡但一定不平庸,你虽然很平和但已经很伟大,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你自己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意做罢了。
当今亿万富翁张宣的太太谷爱林讲,有钱了,只说明你有财源,并不说明你有福源。惜衣惜食惜物,那不是惜财,而是惜福,惜福才能造福,造福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亿万富翁的太太,穿者30块钱的上衣,50块钱的裙子,在《中华传统文化公益论坛》上站着给大家做两小时报告,三天三十多人中唯一一个站着做报告的人。富翁现在开的车是3.3万比亚迪。
这是动中有静,似静非静是大动的例子。再看静中有动,似动非动是大静的例子。打太极拳,四肢平缓舒展,身体灵活转动,练的却是内心的静笃虚极。还有佛教的敲木鱼数念珠,也是异曲同工之妙。有道是,比大海宽阔是天空,比天空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他们一旦练就内心静功,便是得道的高僧,像弘一大师,圣严法师,星云大师等,便是出神入化的拳王,便拥有了博大的爱心,发现美的眼睛,便成为传播爱的化身。
三、结果不同,“乐”是知者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得到的赏识和成功后的踌躇满志。“寿”是仁者用博爱的心灵和平和的心态铸就的健康长寿。
人生就像一场球赛。上半场,拼文凭拼工作,拼干劲拼智慧,比的是财富。下半场,量血压量血糖,测血脂测胆固醇,比的是健康。上下两场都要赢。也就是人的前半生可以用知者的方法活,后半生应该用仁者的方式做。
要想健康长寿,养身先养心,养心必修德,修德的关键在于不仅想到自己,更要想到别人,理解别人,帮助别人,关爱别人。
中华传统文化养生精髓是《黄帝内经》。内就是內求的意思,向里求想内求。养生的秘诀向自己身体内部求,向心灵内里求。首先内观自己的五脏六腑,经络,气血。然后内练,调理气血,调顺经络,强健脏腑,达到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看看身边90岁以上的长寿星,那个不是慈眉善目,心态平和,那个不是奢求不多苦也能过;脾气暴躁者有几人能长寿?靠保健药培养的长寿者又有几人?
“知者”与“仁者”有三大不同,但我们可以像孔圣人一样,像儒家学派一样同时去追求去修炼。
佛教中有:心中有鬼,看到是黑暗,得到的是痛苦;心中有佛,看到是光明,得到的是快乐。愿大家既学知又修仁,既得仁又获知,拥有一颗美玉般的心灵,发现美传播爱,获得快乐和长寿!——————————————谢谢大家!(深鞠躬)
第三篇:演讲稿——论语之我见(范文)
论语之我见
我庆幸是校园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西川中学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西川中学是幸福的,因为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我知道学习任何经典,先人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论语》使我们修身养性,德行人生。《论语》花了相当篇幅直截了当的阐明君子和小人的不同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一生都主张“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教会我们如何做仁人。《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样才能攀上人生的高峰,怎样才能体会到人生的意义,怎样才是真正地对人有“仁爱”之心,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近年来,深邃、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幼儿园里的小朋友们天天背诵着弟子规,大街小巷里开了很多的国学诵读班,电视里的科教频道也是充满了各种国学讲座。
为何国学如此之重要?
国学以他简练的语言,传奇的故事,时时让人感觉到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和文人的思想火花。
国学又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术数,等等,内容比较完备,文学大师的生花妙笔,史学家的考据论证,传奇的神话故事,古老的笑话典籍,让人大开眼界。
有些时候我们总认为国学离我们很遥远,很空洞,那是因为我们还不了解国学到底为何物?
国学不能狭隘地理解为《论语》《道德经》《易经》这些 国学是先人用尽一生而总结的道理,那是对人生的品读,那里有人世的沧桑,有历史的痕迹,有生命的真谛,那些都是中国的骄傲,那些沉积着一个伟大的名族不变的精魂,国学把我们带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修身养性,教会我们如何做真人,教会我们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超然之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昂然之德;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泰然之志;“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的豁然之明; “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浩然之气。这些都在为我们照亮前方的人生道路。
国学应该如何学?
孔子早就有完善的答案。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
第四篇:2016论语的演讲稿
2016论语的演讲稿 论语的演讲稿
子曰:为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仁者,有仁德的人
好,四声hao,喜好;恶,四声,wu厌恶 唯有仁德人能喜爱好人,憎恶坏人。
在一般人看来,人皆有好恶,都能好恶。为何偏要说只有“仁者”才能够“好恶”呢?这不是跟我们的常识矛盾吗?显然,孔子这里讲的“好恶”有别于我们日常理解的好恶。
只有仁者能公正无私地去喜爱人、憎恶人。也不会因为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恰到好处,这是孔子立身处世的信条。人如果不能公正地去爱人,善恶不分,不能算仁者。“仁”在孔子心中,不仅包括“爱人”,而且还包括“恨人”。在别人看来,仁者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即无分别心。既然没有了分别心,能以一种平等的心面对一切,那爱与恨之间就没有界限了。然而孔子的着眼点并不在此。如果仁者无爱无憎,那么世界上也就不会存在正道与邪道的区别了,这样黑白不分、是非不明、忠奸不辨的现象将必然会无处不在。孔子认为,人若仅有爱而无恨,不算是仁者。但是从宋儒到现在的人们,几乎都把孔子的爱憎理解错了,认为爱与恨必然是泾渭分明的,可以说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孔子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后人的误读而已。而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好坏呢?
《论语-子路》中有这样一篇,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告诉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只有从现实去观察,客观的去评判,才能真正的发现什么样的人是值得我们去喜好,去接近,去学习的。而为什么只有仁者才能好人恶人呢?
因为仁者不会因一些迎合什么人去喜好或厌恶一个人,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那是仁德的人所不耻的。而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好恶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小人表达喜好的方式,无非是声色犬马,追求的不过是功名利禄之类,千百年来概莫能外。所以一个人,尤其是手里有点权力的人,如果你和朋友之间维系感情的就是这些东西的话,可得千万小心了。赖昌星曾经有一句广为人知的话:“不怕干部,就怕干部没爱好。”这里所说的爱好,当然不是朋友之间共通的信念追求、道德文章,而是那些没有节制的私利和私欲,当然也包括那些干部所爱或所恶的人了。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时自然有那些奴骨媚颜的小人,为了迎合上级,去违心的评价一个人,这种人能算是人这么?当然不是。所以这种人也有好恶,但他们的评论是功利的而非公正的。
还有一种人,表面上与你是知己好友,为你出谋划策,为你倾囊相助,但背后也许会恶语相讥,甚至落井下石,这种人更不能算仁者,他们的喜好更加的不真实。
所以,只有真人格、真性情的人,才能喜欢人,憎恶人,君子的中庸,不是伪善的,八面玲珑的,整天去做人际关系的
其实我们都可以去自问,我之于人,果能有真好真恶吗?我所表现出来的好恶,是否真如我心中之所想?自己是否是个有仁德的人? ?
后记:在演讲和练习的过程中我快疯了,我患上了辩论后遗症,病情如下: 1念东西语速非常快
2无论念什么,都很有气势,包括抒情散文 3念错了就摇头 4声音有点大 4
第五篇:论语-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我们刚刚学习了《论语六则》,其中有这样一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一句话,不长,却涵盖了我们的人生。年幼时便要立志于学,稍长些就要学有所成,立家立业。但学成不是理想的结束,它开启着闪烁智慧光芒的四十岁。五十岁,我们已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仍要努力作为,即使已不再像年轻时一样拼命追求最终的结果。六十岁,我们已经可以虚怀若谷,淡然面对他人的批评与斥责。等到了七十岁,人生的境界已变的自由而又合理,专属于自己的最高境界,需要我们用一生去磨练,去追求。而孔子伟大的品格,也便可以由这句话得知。他一生都在追求一个更加完美的人生。他为之奋斗不止的,就是这样一种云淡风轻,就是这样一种循序渐进,就是这样一种圣人的品格而不是事业。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这样一种不可逾越的时光界限,对于我们,也是如此。即使下一秒有再多繁花盛开,我们也得先将这一秒的小草采摘;即使下一秒是无边黑暗,我们也不可能跨越它去寻找光明彼岸。人生,自然不能违背了发展轨迹。正确的时候,做正确的事,才能按照客观规律,一步一步走下去。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你是否功成名就,不在于你是否为社会作出了惊天动地的贡献;更不在于你的经历是否轰轰烈烈;而在于你是否在应该做某件事的时候,用尽了全力去做好它;在于你是否遵循着规律,没有让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在最美的岁月里,在于你是否做到了对于自己做的事情无愧于心,因为他们被安放在时间的模子里是那样的恰到好处。换句话说,一个人,如果年轻时不学习,不努力,等待他们的将会是更大的失败。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时不进步,难道要等到四五十岁了才拾起理想,期待奇迹发生么?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生活的目标是使生活合乎于自然规律。”对于我们的人生来说,什么是自然规律?孔子已给了我们答案。遵循规律生活,并不是不求创新,只知道一味的按照既定的程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行走;也不是看破红尘,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听天由命,而是启发着我们在某段特定的时间内,除了做特定的事去推动人生的车轮向前走以外,别无选择。你还是要锐意进取,还是要不懈努力。命运为每个人安排好了相同的轨迹,但绝没有两个人的人生是完全相同的,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走法,上天拓的路很宽,走着走着,人和人就有了差别,但只要你遵守了生命发展最基本的规律,每一种活法尽头都是一个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世界。但如果你在某一时间,做了这段路上不该出现的事,等待你的,只能是深渊。这,才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如何坚定地走在人生的旅途中,让每一步都踏实且井然有序。
人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它更是一个美到极致的过程。同时,这一过程,也必须是一个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想要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我们就要注重脚下踏上的每一步。这,求不得别人,更急不得自己,语言无法描述的境界,还得要等到时间的洗礼,那么,就让我们,从志于学做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