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讲话致辞 > 演讲稿

孙中山演讲稿

孙中山演讲稿



第一篇:孙中山演讲稿

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三一班的何宇玲,很荣幸可以为大家带来关于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活动的演讲,我演讲的主题是“缅怀先生,展望未来”。

总统不是皇帝,而是公仆。这是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座右铭。总统府是一个简单普通的房间;总统服是经过他自己改造的“中山装”;餐桌上摆的没有山珍海味,没有美味佳肴„„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布衣总统”,也是少有的人民公仆。

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奋斗历程,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在他的思想和实践中,爱国主义像一根耀眼的红线,贯穿了他一生奋斗的每个阶段和各个方面。孙中山的革命是为了爱国。他萦思探索、梦寐以求和奋斗不止的追求,就是国家的完整统一。孙中山着重把是否维护国家统一作为衡量人们爱国与否的重要标准,强调“国家统一,实关国家之危亡”,反复论证“统一之时就是治,不统一之时就是乱”的道理,把统一作为国家强大的前提,坚决反对任何分裂中国的政治方案。当前,实现祖国统一,仍是海峡两岸人民的企盼,是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凡华夏子孙、海峡两岸的同胞,都应当深思孙中山所揭示的真理,追慕孙中山为爱国而致力于统一的榜样,为祖国和平统一和振兴中华做出积极的贡献。

坚韧不拔、奋斗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所在,是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所要学习的。多少世纪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国的繁荣富强奋斗不止,孙中山先生则是他们的集中代表。就如孙中山自己所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及至生命终结之时,仍不忘告诫党人,“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们仍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的综合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科学技术还有待于更大的飞跃,国际地位还有待于提高,等等,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还很多、很重,我们仍然需要艰苦努力,奋斗不息。孙中山以超人的意志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奋斗不息的精神,正是我们今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需要坚持和发扬的。

与时俱进、紧跟历史潮流不断进步的精神,是孙中山的又一突出品格。他一生追求真理,不断进步,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顺历史潮流而前进。

他的“布衣精神”,他的“爱国情怀”,他的“与时俱进”无一不值得我们学习,在孙中山总统诞辰150周年之际,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生,展望未来!

第二篇:纪念孙中山演讲稿

纪念孙中山90周年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发奋努力,克己奉公,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发展。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迎来了崭新的一天。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伟大革命家,他的奋斗的一生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民族的楷模,他的思想值得发扬光大。

我们了解孙中山,主要是从课本以及网络,在当时晚清时代,我们还是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国家的困难,不能想象到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么的难过,但是我非常感激与敬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革命先辈们,旧制度的力量在当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他们仍然团结起来做斗争。一次失败了,总结经验后又继续新的革命,坎坷的道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当腐朽的制度消失不在,当人民不再受到压迫,他们的路途就结束了。不,我错了,革命的道路永远不会结束,一个目标实现了,就有新的目标又出现,因而,什么是革命者?就是不断探索更好的光明大道的人。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共产主义社会道路,这些都和当时孙中山先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历年来,每个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无不希望看见今天我们这样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的潜力不可想象。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该怎么向伟大的革命先辈解释今天我们祖国的辉煌成就,也许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孙中山的评价历来很多,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评价他的功过,都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山先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人,尽管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为后来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想让后人更好的评价他吗!不是的。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时候,是真真为了人民,为了我们民族,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死后被后人的美好的赞誉,因此,他无愧于自己,即使死了,孙中山先生依然牵挂着中国未来,让我们向这样的伟人致敬。中国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青少年肩负着伟大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者,我们都要继续革命下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随时铭记历史,铭记心中的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历史在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这一代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奋斗。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不仅要记住孙中山先生的英名,更要发扬他的民族精神,继承他的伟大事业,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是非要向孙中山先生那样,作出对国家有巨大意义的事情,我觉得,作为普通人,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小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自己在社会的角色中每个该尽的义务,这样我们已经对国家给了很好的帮助,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也会更好的。

第三篇: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一:

自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为崇高之志,以报国为终生之责。为了中华的崛起,为了雪耻报国,为了振兴华夏,为了腾飞于世界。我们的前辈发奋努力,克己奉公,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发展。

孙中山先生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他在我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人士中享有崇高的威望。中国共产党人从来就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合作者和继承者。正是靠着这种精神,亿万中华儿女迎来了崭新的一天。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和一切爱国力量,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牺牲,终于完成了孙中山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孙中山先生,作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的一个伟大革命家,他的奋斗的一生留给我们很多有益的东西。作为我们民族的楷模,他的思想值得发扬光大。

我们了解孙中山,主要是从课本以及网络,在当时晚清时代,我们还是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国家的困难,不能想象到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么的难过,但是我非常感激与敬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革命先辈们,旧制度的力量在当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他们仍然团结起来做斗争。一次失败了,总结经验后又继续新的革命,坎坷的道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当腐朽的制度消失不在,当人民不再受到压迫,他们的路途就结束了。不,我错了,革命的道路永远不会结束,一个目标实现了,就有新的目标又出现,因而,什么是革命者?就是不断探索更好的光明大道的人。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共产主义社会道路,这些都和当时孙中山先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历年来,每个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无不希望看见今天我们这样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的潜力不可想象。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们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该怎么向伟大的革命先辈解释今天我们祖国的辉煌成就,也许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孙中山的评价历来很多,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刘*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评价他的功过,都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山先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人,尽管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为后来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想让后人更好的评价他吗!不是的。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时候,是真真为了人民,为了我们民族,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死后被后人的美好的赞誉,因此,他无愧于自己,即使死了,孙中山先生依然牵挂着中国未来,让我们向这样的伟人致敬。中国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青少年肩负着伟大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者,我们都要继续革命下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随时铭记历史,铭记心中的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历史在发展。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新的时代在呼唤着我们这一代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为之奋斗。今天,我们纪念孙中山先生,不仅要记住孙中山先生的英名,更要发扬他的民族精神,继承他的伟大事业,为早日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而努力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不是非要向孙中山先生那样,作出对国家有巨大意义的事情,我觉得,作为普通人,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小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自己应做的事,做好自己在社会的角色中每个该尽的义务,这样我们已经对国家给了很好的帮助,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也会更好的。

孙中山诞辰150周年演讲稿二:

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孙中山先生也始终把中国共产党人当成自己的亲密朋友。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抚今追昔,我们可以告慰孙中山先生的是,令他忧虑重重的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令他念兹在兹的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他魂牵梦萦的中国现代化的理想正在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发展很不平衡,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继续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我们要铭记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辈振兴中华的夙愿,继续把几代中国人为之呐喊、为之奋斗、为之流血牺牲的民族复兴伟业推向前进。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积极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和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广泛凝聚中华民族的一切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共同创造人类和平与发展的美好未来。

第四篇:孙中山

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名言,孙中山先生也是中国革命的先驱,新中国的国父,他也是我十分敬佩的一位政治家,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孙中山(1866年-1925年)幼名帝象,学名文,普名德明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字载之,号日新,后改号逸仙,1897年在日本化名中山樵,遂以中山名世。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人。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国国父。早年先后求学于檀香山、广州、香港,行医于澳门、广州。1894年5月,上书李鸿章,主张变法自强,遭冷遇,遂赴檀香山创建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次年,在香港成立兴中会总部,策划广州起义,事败,流亡海外,宣传革命。1896年在伦敦被清朝驻英公使馆诱捕,脱险后曾留居英伦,研究西方政治经济理论,寻求救国真理。次年经加拿大抵日本,结识日本朝野各界人士宫崎寅藏、犬养毅等,并在旅日华侨中宣传革命,发展兴中会组织。1900年发动惠州起义,因粮饷不济而遭失败。失败后奔走海外。同保皇派作斗争,并在旅欧学界中发展革命组织。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领导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制订“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创办《民报》,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同改良派围绕革命与保皇问题展开激烈论战。同时积极在国内外发展同盟会组织,联络华侨、会党和新军,在两广、云南等地发动一系列武装反清起义。

1911年10月,听闻武昌起义爆发,孙中山即离美赴欧进行外交活动。1911年12月25日回到上海,被十七省代表会议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誓就职,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成临时参议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于立宪派与其他势力对袁世凯的支持及革命党人的妥协,被迫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长。曾一度出任全国铁路督办职。“实业实为救贫之药剂”1913年,因“宋教仁案”,发动“二次革命”讨袁世凯,宣告失败。1914年,在日本创建中华革命党,重举革命旗帜。1915年发表《讨袁宣言》,进行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后又发表《二次讨袁宣言》。1917年,为反对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成护法军政府,史称“护法运动”。被推为海陆军大元帅,誓师北伐。翌年,孙中山应中国时报演讲

因受桂系军阀挟制,被迫去职,赴上海著书立说,撰述《建国方略》。

1919年创办《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发表《实业计划》,并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任总理。1920年重返广东,次年就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再揭护法旗帜,组织大本营,准备北伐。1922年因陈炯明武装叛乱,中止北伐,被迫退居上海。在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列宁的帮助下,他与时俱进,毅然决定改组国民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1923年再回广州,重建大元帅府。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最大的不同是:明确的提出了反帝纲领。)促成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创办黄埔军校,指挥平定广州商团叛乱。同年11月,应北京政府邀请,扶病北上讨论国事,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以谋中国的统一与建设的主张,同帝国主义和国内军阀势 力作不懈斗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 部。同年10月在镇压 广州商团叛乱后,应北京政府之邀,他扶病北上共商国事因积劳病剧,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逝世,遗体暂厝于北京西山碧云寺,1929年安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园。遗著辑为《中山全书》、《总理全集》、《孙中山全集》等刊行。[1]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2]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 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晚晴园议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 20日,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暴徒暗杀。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 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 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 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授意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创办的首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梅州“琯坑钨矿”正式挂牌成立,1918年2月投产。

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 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 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 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 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 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

[2]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附:起义年表

第一次广州1895起义 年 惠州起义 1900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潮州黄冈起1907义年

安庆起义1907年

七女湖起义1907年 1907年 1907年 镇南关起义 防城起义钦州、廉州1908起义 河口起义年 1908年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推翻满清政府。广州新军起1910义年

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

1911年 1911年

天下为公,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躬身亲行,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当时广东有人提议他为粤都督,孙中山即电广东各团体及各报社,说:“家兄质直过人,而素不娴政治。粤督任 重,才浅肆应,绝非所宜;安置民军,办理实业,家兄当能为之。”表示不赞成此举。又致电孙眉:“粤中有人议举兄为都督,弟以政治非兄所熟习,未登舞台则众 人属望,稍有失策,怨亦随生。为大局计,兄宜专就所长,专任一事,如安置民军,办理实业之类,而不必就此大任。”眉欣然接受。天下为公,不仅是他的一句为政口号,更是他切实的行为,用人不唯亲,举人不避嫌,他极尽他一己所能,促进了中国的民主共和进程。

他矢志不渝,致力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不管经历多少次,他“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之志将永远不会改变,他经历腐朽的清廷,经历权臣的挤压,经历过革命时不被他人理解,甚至是自己同盟会的会员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也曾有过对他的怀疑,然而他愈挫愈勇,再接再厉之志不变,他不畏艰辛,广州起义,惠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次次凝聚着辛劳,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场场镌刻着青云之志,孙中山先生值得崇敬的,不只是他的政治理想,更是他的为了自己的志向死且不比的精神

第五篇:孙中山

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他是一个具有世界声誉和历史威望的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为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光辉代表。他一生反对腐朽、卖国的封建统治,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为祖国独立和统一,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和富强战斗不息。他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思想的结晶,是那个时代我们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爱国主义传统的优秀代表。他那种纯洁高尚的爱国思想和对伟大祖国的深厚感情,不仅表现在对祖国壮丽河山纯真的爱,尤其表现在处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的复杂关系时的那种崇高的品格,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崛起建立了卓越的功勋。

孙中山理解和承担了历史的重任,为缔造和捍卫共和制度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建树了不朽的光辉业绩,无愧为伟大的爱国者、民主革命先驱者。孙中山是从许多具有救国思想或革命倾向的人们中间脱颖而出,最早成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进而成为革命者们所公认和拥戴的领导人。他毅然摆脱了改良主义的羁绊,举起了反清起义的旗帜,成为民主革命的开拓者,并且创造了中国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提出了第一个民主革命纲领,发起和领导了第一次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武装起义,从而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孙中山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组织革命政党,发动武装起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历史新篇章,功载千秋,万古流芳。孙中山与历代反抗封建王朝的农民起义英雄和同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之显著不同之处在于:一是通过其他方式独到的认真学习和深入思考,将欧美资本主义制度之精华与中国落后封建专制制度之国情相结合,从“以民为本” 的宗旨出发,不仅提出了“三民主义”基础学说,同时还就改造落后旧中国的伟大目标,从国体、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诸方面做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设想和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革命理论;二是他自发动和组织革命伊始,终其一生,在领导整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程中,始终不渝地坚持彻底的反封建立场和坚定的革命方向,面对满清朝廷的通揖、反动军阀的围攻、帝国列强的威逼、维新保皇派的论战、阵营内部的叛乱、同党战友的分歧,在极其艰难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几番组织和改造革命政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不屈不挠,战斗不息;三是他始终坚守“一心为公” 的崇高精神境界,从建立兴中会、同盟会,发动广州、惠州、黄花岗等十次武装起义,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临时政府、举行二次革命,到组织和改造国民党、组建黄埔军校、实施国共合作,直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抛却个人名利,彰显博大胸怀,大公无私,一生操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孙中山的理论学说、立场信念和品德情操,可说是独秀一枝前无古人,也正是由于孙中山的坚持不懈的努力与革命理论的宣扬,才使得广大中国民众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走出对民主共和的“反动”政治思想认识误区,有力的促进了中国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扩大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影响,使得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即便是后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也是在孙中山工作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

对于孙中山的历史贡献分析,主要是认为孙中山确系近代倡导共和革命,成功组织成分复杂的各种反满势力,并注入西方现代政治理论与宪政思想成分的领导人。而孙中山虽亦重视掌握领袖权力,但较具理想色彩,较能为制度建设之需要而放弃政治资源。孙中山虽倡导

武力推翻君主专制,武力弭平军阀割据,但使用之手段较为温和,善后措施较为宽容,不采彻底铲除之作法,与蒋介石或毛泽东等强调组织纪律而严厉惩处反对者不同。

孙中山亦为中国政治经济现代化之重要阶段性人物。他较全面地整合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重要成分,包括宪政民主,人民主权(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权力分立制衡,与社会主义等等。另加上其个人认为有必要保留的中国传统制度机构——监察权与考试权,形成五权宪法学说。对西方重要思想在中国的普及,具有推动者的作用,促成西化民主派和共产主义派对中国未来建设的深入探索。而孙中山在其中采取某种折衷立场,却坚持共和民主之宪政体制,至今仍有其价值。

当然,孙中山也有他的缺点,或者叫局限性。比如,他的国家资本主义用有发展国有制企业的办法发展资本主义,这与私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要求有矛盾;他对社会竞争的动力认识不足,等等。再比如,孙中山对农民问题注意不够。由于国共合作,他晚年看到了农民的力量,但是缺乏解决农民问题的系统办法。早期的平均地权,不是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而是由政府掌握城市由于发展而上升的土地价格的收益,用来解决其他社会问题。后来讲的耕者有其田也不是共产党的土改,而是由政府收买地主的土地,用来租给或分给农民。这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可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是它成功的重要原因,因此也可以说是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但是,学术界的研究至今没有找出他的人格缺陷和政治品质缺陷。因此,可以说,对孙中山的评价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分歧。

孙中山的爱国主义。第一,他区别国家政权的不同性质,提出中国人民只应当爱独立的、与清政府相对立的“中华国”。第二,他断然否定保皇派、立宪派的主张,认为坚持爱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第三,他反对曹锟、吴佩孚、段祺瑞的武力统一,也反对康有为等主张的封建大统一。他既不容许买办阶级、封建军阀分裂中国,也不容许他们实现梦寐以求的反革命统一。

孙中山是对历史前进起了巨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留下了丰富的革命经验和珍贵的思想遗产。他不仅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人类。孙中山的学说和事业,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而且也是整个世界的一笔宝贵文化遗产。他不仅是代表近代中国的伟大革命家,,而且也是世界著名的伟大革命家。

孙中山是杰出的革命党的领袖,但不是神,不会十全十美,也有短处,其弱点是有时认识远远离开现实而步上主观主义的道路。特别是在民主与专制或自由与服从的关系上,有时处理得较好,有时也会独断。在对待列强问题上,孙中山既有远见的一面,也有妥协的一面,在寻求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认为同帝国主义作些交易比搞群众运动快些。所以他有时不相信群众,常与列强妥协,这无庸置疑是一个缺点。但是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的全部优良品质可用“天下为公”四个字来概括。他是一个真正的民主主义者,一个真正以国家、社会、民众、民族利益为重的人,一个真正以建设性的立场推动社会改革进步的人,一个言行一致、表里一致、真正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范文澜《中国近代史》李鼎声《中国近代史》林增平编《中国近代史》

李侃等主编《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77年初版,1979年再版,1982年三版,1993年四版),包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八十年的历史。

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夏东元《洋务运动史》,华东师大出版社。陈书麟《中法战争》,海洋出版社。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

陈旭麓主编《近代中国八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金冲及等《辛亥革命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廖一中等《义和团运动史》,人民出版社。戚其章《甲午战争史》,人民出版社。侯宜杰《二十世纪初中国政治改革风潮——清末立宪运动史》,人民出版社。庄练《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中华书局。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茅家琦《太平天国通史》,南京大学出版社。蒋孟引《第二次鸦片战争》,三联。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