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派出所干警演讲稿:我们与恶的距离
派出所干警演讲稿:我们与恶的距离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大家好:
我是来自xx派出所的XXX。我今天要演讲的题目是《我们与恶的距离》
时下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正在热播,一时间引发了社会大众的热评。而我也想借此机会,结合我的治安工作岗位,来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从警体会。
自从警以来我已经有了四年的基层执法办案经历,在长年累月的案件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工作地也从一开始的九亭派出所变成现在的永丰派出所。期间,我遇到过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亲历了各种各样的犯罪情节,可以说与恶的距离无限接近零。我想在座的各位也应该和我一样,有此想法。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与恶的距离无限接近零呢? 在这里我给出几个选项。
A:精神疾患。
相信大家在每次值班的时候最头疼的事情便是精神病患者肇事肇祸的警情。曾经有一段时间,在我们辖区内每次值班都会碰到有多名有妄想症的精神病患来报案窗口报警。虽然这些病人都没有暴力倾向,但是我们公安机关能力有限,能做的也仅仅是去疏导这些人员。大家应该都了解精神病院的收治流程,在没有的家属许可的情况下,精神病医院是不会轻易接收这些肇事肇祸的精神病患者的。
作为托底的部门的我们公安机关,则要承担着不可预知的风险。其实我们每一次面对精神病患者,都像是用生命在与不可预知的危险赌博,也许我们能在工作中多一点时间去了解这些人的生活状况、多和相关社会干预机构协调,我们可能会挽回一些悲剧事件的发生。
B:生活压力。
成年男子的压力,不外乎情感、社会、和家庭。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之前在我辖区内就有一个因情感纠纷而引发的治安问题的案件。事件的双方曾经是一对恩爱的夫妻,并且育有一儿一女。家庭矛盾激化上升到发生肢体冲突,并且报案。因为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公安机关也无法介入过多。随后双方签订离婚协议,只不过让人意外的是,双方冲突反而变本加厉,并且将矛盾转移到我们公安机关上来,期间屡次拨打12345等各种途径对我们的工作进行投诉。在我们从中调解约定会面时间的时候,他们却借故拖着不肯赴约。
像这样的琐碎案例很多,公安机关似乎已经沦为部分人疏导生活压力的出气筒。看美剧的经常能看到“戒酒互助会”这种基层组织,在中国我们公安机关似乎成了这样一个组织,大多数时候更像是一个全能超人,有事拨打“110”,没事也拨打“110”,我们承担着很多本不该承担的角色。当大家压力很大的时候,又不想向亲人朋友诉苦的时候,是不是该有个这样的地方让大家缓解一下压力呢?
我们公安机关的治安调解工作重点应该朝着及时化、人性化方面努力。
C:年轻人问题。
现如今两个群体越来越不能忽视:乡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空巢青年。当年的6100万留守儿童在没有父母陪伴的情况下长大了,他们和他们的父母为了经济发展做出了“牺牲”。中国打工潮出现在1995年,当年的儿童现在也都是25岁以上的成年人了,他们成了城市的空巢青年,他们的诉求和问题有有谁来关心一下呢。
虽然我们并没有去完整的统计,但这些人在我们抓获的违法犯罪人员中确实占有很大的比例。所有的苦难和背负过去,都是有迹可循的。大批城市空巢青年的出现:长时间单身、工作压力大、喜欢宅在房间里、租房花掉收入大部分、不想回老家城市又感觉生活不下去……一系列的矛盾何冲突,不经意间会成为压垮他们去犯罪的最后一根稻草。
每当事情发生后,我们理所应当要去谴责“恶”,但需要去探寻“恶”背后的故事。我们需要扫黑除恶,但是很多恶,是可以提前干预的,甚至是完全可以规避的。先犯罪后整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我们要做的应该是未雨绸缪、防患未然。这需要我们有关部门去设立机构、制定机制,把这种恶念扼杀在萌芽之中。
我们与恶的距离无限接近余零,我们与善的距离也是无限接近余零。我们警察的背后是人民,为了人民的安全我们决不能退缩。我们虽无法改变我们与恶的距离,但我们可以尽可能地让人民远离恶。因我们警察的存在,用使命为黑暗的地方带去光明,用正义为社会开辟出朗朗乾坤。
第二篇:善与恶中学生演讲稿
一章章扣人心弦的情节,一段段畅致淋漓的描写,无不体现着西游记的独特魅力,西游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神魔小说,故事主要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历尽千辛万苦,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细心品读《西游记》你会发现,每个精彩的故事中,都交织着两种相反的势力——善与恶。在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路途中,恶,指的当然是一切阻碍他们取经的妖魔鬼怪了。这些妖怪面目狰狞,凶残嗜血。但通过品读西游记,我发现,这些无恶不作的妖怪本是属于天界的某位大将或仙童,就好比大家较为熟悉的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他们因想吃唐僧肉而与孙悟空进行对抗,结果却被打败,现出了原形:原来他俩竟是帮太白金星看守金炉和银炉的两位童子。
读到这里,我感慨不已,一个人,不论你的品行修养有多高,一旦你心中起了恶念,超过了自己的底线,同样也会成为罪恶的化身。事实上,每个人都有善性,也有恶性,我们人就是在这善恶交织的社会中一步步自我成长的,但是,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但你放纵自己,让恶念如杂草般蔓延,受到外界诱惑的影响,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每个人都是如此,就连《西游记》中的唐僧亦是如此,只是,他能够很好地抑制住自己的恶念,而其他三人却因一时不能及时抑制住恶念,酿成大祸被贬下凡,随唐僧进行艰苦的西天取经,最终才回归本善。这就证明了一句广为通用的俗语:“学坏三天,学好三年。”
回到现实生活中来,我们中间的一些人又何尝不是像妖魔、像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那样。我们通常会在不知觉中犯下许多的错误,而如果当你发现了这些错误却不自觉改正的话,就会让不良习惯的种子在你心中生根发芽。
当考试遇题不会时,请再思索一下,不要怀侥幸心理左瞟瞟右看看,当看见地上有钱时,应怀一颗磊落正直之心,拾金不昧......这些,何尝不是我们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但一旦你养成了这些恶习,跨出了象征着“恶”的第一步,而如果不及时改正,最终只会成为像《西游记》中的那些所谓的妖魔鬼怪。
有时候,善与恶只有一线之差,能够认清自我,克制自我的人就能从这个漩涡中脱离出来,成长得更多,相反,如不能,就会跌入万丈深渊,最终迷失自我。
“人之初,性本善”其实,所有的善与恶都是考验我们的一个门槛,只要我们心中坚定,跨过门槛,就能像唐僧师徒四人一样,取得生活的真经。
第三篇:派出所干警工作体会
从警校毕业后我一直在基层派出所工作,派出所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打击犯罪,服务群众,这样的职能要求决定了基层派出所民警的工作原则,即对罪犯严厉打击,只讲法理不讲情理,对群众热情服务,耐心解难。派出所的工作将服务与打击分开,将严厉与热心分开,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警察有什么工作可以把服务和打击、严厉和热心一起联系到犯罪嫌疑人身上的。直到2010年3月份,我调到看守所上班,开始了管教工作后,我看到了这里对在押人员的人性化管理,我认识到了自己将要从事的管教工作就是这样一种工作,对在押人员既要打击又要服务,既要严厉又要热心。以下就我工作7个月来的一些体会做总结如下:
首先,在看守所内对在押人员的打击,不是对其所犯罪行的打击,而是对其在看守所内的一种教育改造,主要是对在押人员思想、行为进行改造。通过教育改造使在押人员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帮助其积极认罪伏法,从而协助办案单位的工作。
其次,看守所里对在押人员的服务就是帮助在押人员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关心其是否能吃得饱、吃得好,是否缺少生活必需品,是否需要应季衣服,对于身体患有疾病的人员要随时留意病情,对情绪不稳定,思想压力大的人随时进行心理疏导,这些事情都是以帮助在押人员解难为出发点所做的,就像在基层派出所民警帮助群众解决大事小情一样,管教平日里的也会帮助在押人员解决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生活上的困难。老百姓是有难处找警察,看守所里的在押人员是有难处找管教。
最后,对在押人员的态度严厉,也要热心。平时里对在押人员,要严厉也要柔和。要严厉也要柔和,是说不能用有色眼睛看人,对在押人员错了批评,对了表扬,有过罚,有功奖。解决在押人员在生活上的困难要热心,不能因为他们是犯罪嫌疑人就歧视他们,疏远他们,反而要尽全力帮助他们,在看守所里,在押人员更需要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对在押人员的热心,就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鼓励他们爱别人,爱自己,爱生活,用严厉的督促其好好改造,用热心的关怀给予他们自信。
第四篇:距离(演讲稿)
距离
土木工程
100856 齐银涛
384401公里,是地球到月球的平均距离。
一年零六个月加八天,是今天到传说中2012末日的距离。
然而更近的距离是期末考试,大概一周,以及我和大家的距离,不到几米。
Bingo!距离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它带给我们审美的空间,但究竟美不美,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
阳光明媚的周日中午,慵懒地从床上爬起来,带着些许惺忪的睡眼到南校区食堂吃饭,忽然看见角落里一酷似高中班长的人正在埋头吃饭。那身材,那相貌,举手投足间都跟他一模一样!高三时相互调侃鼓励,一起奋斗以及拼命抄他作业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于是我特想上去揍他一拳,激动地吼上一句:“你小子,来上海也不告诉我,还偷偷跑到我们食堂吃饭,抽你啊!”顺便再加一句,“说好了,呻吟(他的绰号),这顿你请啊!”但我马上意识到作为一个理工科男,我已经感性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了,穿越是狗血电视剧和小说里才有的事。因而理性的结果是,我悄悄走过那位同学身旁,在偷偷一瞥后失望地发现真的仅仅是“酷似”而已。如果我没有走近,只是远观,我会一直幸福地以为那就是班长,在离我不远处吃着饭,和我一同享受午后明媚的阳光。
这次经历告诉我,距离产生美,审美需要距离,需要几分朦胧。现在好了,发达的科技让距离不再是问题。郁闷的时候,拨上熟悉的号码,电话那头关切的乡音让我们感到爸妈就在身旁。短短的电话线,接通了长长的距离,那些听得发够却还愿意再听的叮嘱与唠叨,捎给我们跨越时空的温暖。可有些时候,我依旧怀念那些无法逾越的距离带来的真心思念。试想古代,星辰寥落的夜晚,西风瘦马的古道,游子露宿在驿站,或是夜泊在枫桥,一两豆灯火,三四声寒鸦,牵引出千万缕思绪。枕边难眠,迫不及待地拿起笔,挥挥洒洒写就满是浓浓情思的家书。那个没有电话与网络的年代,飞鸽与鸿雁,跨越了千山万水,真情便不再有距离。
因而直到今天,我对书信还是有不舍的情节。去年秋天,我终于鼓起勇气写了一封冗长朴实毫无文采的情书给我高中喜欢的女生。回想起高中的点点滴滴,她坐在我前桌,学号也是她一号我二号,我们曾经没心没肺地斗嘴说笑,或是暗下决心良性竞争,只有咫尺的距离。如今,她在北京我在上海,咫尺却成了天涯。尽管目睹了身边很多对同学因为异地不欢而散,我还是真诚地问她能不能做我女朋友。在我满心期待回信的时候,却只收到一张简单的明信片。寥寥几句,读不太懂的言语里暗自流露出委婉的谢绝。就这样,我第一次告白以失败告终。不过几天之后我就释然了。也许我们彼此都害怕拆除这段距离,守着距离,成为知己,那是一种千里之外即使不常联系也能确定存在的关心与牵挂。
这次教训让我明白了:距离给人安全感。研究表明,社交中舒适安全的距离大约为1.2-2.1米,那是不会怕受到伤害也不会显得太过生疏的空间。然而现代生活中的高层小区,一层又一层的防盗门,几尺的距离促成了心灵的千万里。纵使我们生活在拥挤不堪的城市,在挤公交、地铁时只能看到带着惶恐与陌生的脸。我开始怀念小时候,家住在小镇上,隔着好几亩田,清晨一句嘹亮的“早”,也是那么亲近,那么和谐,播撒着朝阳的温暖。也许距离的辩证性正如诗人顾城写到的那样,“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但心灵的距离,与地理无关,联系着人情冷暖。距离带给我们空间,供我们安放一颗真心,仔细去寻觅世界的美。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五篇:我们的距离诗歌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不是海角天涯,也不是千里之外。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九霄云外,也不是无影无踪。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四季交替,也不是岁岁年年。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天看到你,也不是你闪刻的身影,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擦肩而过,也不是绝处逢生。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一叶扁舟,也不是随波逐流。
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两条浮现:
我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