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江苏考察重要讲话把保护生态环境摆更加突出位置心得体会
学习江苏考察重要 讲话 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心得 体会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要求“把保护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将“生态环境投入”提升到“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的高度来着重强调。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作为到 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些都表明:面向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将进一步凸显,对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对此,各地各部门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要将这一要求贯彻落实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际工作中去。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需要和呼声。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
快前所未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世界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发生了变化。积极应对内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我们所追求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领域都需充分体现“高质量”和“可持续”要求;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也不仅仅是经济、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还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全面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任务新要求,就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有更多、更高的需求,绿色生产方式与绿色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亟待打通,更好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还需进一步理清思路、探索路径。下一阶段,要在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
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切实发力,多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遇到的难题。在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同时,安排好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不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以生态环境的高质量与可持续,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光明未来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篇:学习江苏考察重要讲话南水北调不忘节水心得体会
学习江苏考察重要讲话 南水北调不忘节水心得体会
“要把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同北方地区节水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一边加大调水、一边随意浪费水。”13 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扬州江都水利枢纽考察,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江都水利枢纽建设运行情况后,再次关切节水话题,殷切提醒发人深省。
南水北调工程,是为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对京津冀百姓来说是一大喜讯、一大福音。以北京为例,数据显示,南水进京前,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 100 立方米,远低于人均水资源500 立方米的极度缺水线。南水进京后,全市人均水资源量提高到150 立方米左右,近三年平原区地下水埋深回升 2.72 米,日渐干涸的湿地湖泊水量肉见可见地丰盈起来。不夸张地说,一泓清水进京数年,不仅改变了首都水源保障格局和供水格局,也为北京市赢得了宝贵的水资源涵养恢复,对于提高首都水资源的承载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意义非凡。
千里调水,来之不易。南水丰盈北京“水家底”令人欣喜,但爱水、护水、惜水、节水依然是我们这座城市发展的长期主题。一方面,即便南水持续回补,北京水资源短缺并未从根本上缓解,尤其随着城市发展升级、功能空间更新,水资源紧平衡状态依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软肋。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千辛万苦,为了这一重大战略工程,水源地及沿线人民作出了巨大奉献与牺牲,对其深情厚谊的最好回馈,莫过于珍惜每一滴水,将节约与调水紧密结合起来。
“喝着南来的水,怀着感恩的心”,正是出于对“饮水思源”的普遍认识,对“节约用水是保障首都水安全根本之策”的清醒自觉,这些年来,北京深入开展节水型城市建设,多措并举“拧紧水龙头”。顶层设计上,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出台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产业规划上,关停退出一般性制造业,不断淘汰工业耗能大户,将“减量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可不用的水坚决不用,可少用的水决不多用,可重复用的水竭尽所用……一系列扎实措施,一个个节水“良方”,引领开启北京节水新篇章,不断丰厚城市发展的“生命之源”。
一滴水,微不足道,滴滴水,碧波荡漾。节水,是关乎城市发展的大事,也是人人可为的小事。洗完手及时关上水龙头,洗菜水留着冲马桶,洗澡时间别太长……种种举措看着不起眼,但长年累月积攒起来,节水规模也是相当惊人。而当节水、惜水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生命之源”才能永葆生机。
第三篇:学习武汉考察重要讲话心得体会
学习武汉考察重要讲话心得体会范文
近日,总书记专门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他强调,这次X疫情防控,是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既有经验,也有教训。要着力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
法律,治国之重器。良法,善治之前提。法律制度是治理的开端,打赢战“疫”,更要向科学要答案、要方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实现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就要在“深水区”的“全周期”攻坚瞄准基层“中心点”、理顺监督“防护线”、筑牢执行“责任网”,确保“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
瞄准基层“中心点”,党建引领打赢“双战役”。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重点、难点在基层,汇聚成磅礴“战时”力量的也在基层。战“疫”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战“贫”“收官”在即,围绕基层这个“中心点”,党建引领保稳定、促发展,是践行“党是领导一切的”显著优势得来的。一方面,防控中“拉网式”摸排和“网格化”管理需要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这让“党旗在一线高高飘扬”动员令发挥组织优势,在交通管制、人员管控快速凝聚合力,上下同频共振。
另一方面,伴随着复工复产、春耕备耕,为有效降低因“疫”致贫返贫现象发生,联防联控机制发挥分区分级、精准施策强大推动力,“点对点、人对人”包车专列“护航”,“送岗到手”就业清单保障,“健康码”技术赋能、归口有序,把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衔接到“双战役”的方方面面,“关口”前移卓有成效,带贫能力明显提升,不断深化巩固统领地位。
筑牢执行“责任网”,转化效能“到位、到边、到人、到底”。任何制度的执行都是“一蒿松劲退千寻”,要保持高压态势,在这次大战大考中认真总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取得的经验,落实落细“制度在于执行”的治理效能转化。要保证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防控制度体系“到位”,必须合法合理可行,随着各省市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响应等级逐层降低,分区分级执行必须精准,杜绝“一拦了之”“一关了之”等“一刀切”执行。
筑牢责任体系的“四梁八柱”是确保执行“到边”的根本要求,要明确划分责任主体,抓牢关键少数和执法执纪人员,严肃问责不履职尽责、不担当作为、当“看客”“逃兵”的干部,落实执行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公开透明,发布及时有效。另外,织细织密“责任网”,绝不能有麻痹大意、松劲懈怠“极端”状态,要严厉打击制假售假、造谣传谣等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保证这张“网”既能滤清杂质,又能弘扬清正。
理顺监督“防护线”,“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不论是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还是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这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防护线”,“防”的是病毒蔓延、重大风险,“护”的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要较真碰硬“督”,凝心聚力“战”,啃下最后的硬骨头。为保障疫情防控治理效能,不留“死角”“断层”,要巩固扩大当前成果,救治、临床、科研经验运用到更广受众、领域中去。
要放眼长远,总结经验教训,特别是在应急处理、高精尖技术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要加快补齐治理体系的弱项,发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显著优势。与此同时,要增强“防护线”的韧劲,以“制”去“治”,自觉接受各种监督,锻造善于斗争、敢于斗争的本领和精神,争做“五官”端正的“火线”尖兵。
第四篇:干部学习江苏考察心得体会
3 篇汇编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心得体会
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心得体会
月 14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广大党员干部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主战场、主动脉、主力军这三个“主”,奋力打好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把好“牌”。
坚守“主战场”,以生态优先理念打好绿色发展“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得益彰的最佳途径,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必须坚守的“主战场”,这个“战场”一旦失守,发展就会成为畸形,发展之路将变得泥泞崎岖,这样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因此,党员干部要充分认识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必须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沿着绿色发展之路向前迈进。要严守生态红线,守住绿色底线,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以生态优先理念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牌”。
畅通“主动脉”,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好合作共赢“牌”。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特殊情况下,在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全面放缓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战略意义重大。长江经济带在新发展格局中,如同一条“主动脉”,一旦淤塞将影响和迟滞战略全局。因此,党员干部要积极推进畅通国内大循环,把需求牵引和供给创造有机结合起来,促进经济发展,加大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保障力度,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致力对外开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共建“一带一路”的有机融合,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打好合作共赢“牌”。
培育“主力军”,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打好经济增速“牌”。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长江流域富庶资源的滋养下,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发展优势的长江经济带,正打造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样板,描绘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长江经济带的“主力军”作用正逐步凸显。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党员干部要抓住契机,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激发各类主体活力,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藩篱;要提升创新创造的能力水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快高科技产业升级步伐,打造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过硬品牌,以高质量的发展成果打好经济增速“牌”。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心得感悟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赴江苏考察调研时来到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以商养学”等事迹。张謇、卢作孚、陈嘉庚、荣毅仁、王光英等一大批爱国企业家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从事社会公益事业,为做好支持企业发展工作、改革创新建设付出了巨大贡献。到 2019年底,我国已有市场主体 1.23 亿户,其中企业 3858 万户,个体工商户 8261 万户。“十四五”规划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知行合一、破立并举、疏堵结合、进出有序”上强化引领、接续发力,激励引导扬帆企业“强国号”,办好一流企业,聚力争创一流业绩。
“爱国心”和“强国行”相结合,让发展质量更好。爱国、救国、报国,是张謇一生的追求,也是广大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港澳台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初心使命和实践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爱国有多种实现形式,但首先是办好一流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企业家要围绕企业发展大方向,把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的价值取向融入兴办企业、兴办教育等创新活动中,时刻将关乎国计民生、长远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入脑入心入行。要在优化营商环境、助力实体经济增长中广泛弘扬企业家精神,强化主体创新意识,推动企业管理和创新创造,让“勇于改革创新,敢于承担风险”成为改革发展薪火相传中的“指示牌”“引航灯”。要保护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广泛激励企业家创新活动,积极探索“兴办企业、兴办教育,而后以商养学”的具体行动参考,以“教育强国”思想引领,科学系统回答好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破瓶颈”与“立制度”相适应,让综合效益更高。“破立”并举抓制度建设、抓深化改革,确保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等在党建领航共建共治共享的正确轨道上达到最高“阈值”,为企业改革创新注入源头活水。一方面,要打破企业限定发展格局,“刚柔并济”统筹协调资源,克服思维盲从和空白,突破阻碍创新创业的制度瓶颈,变“瓶颈”为“抓手”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特别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要大力发挥创投机构、创服企业“精细化”发展优势,厚积释放“双创”效益实力。另一方面,要以“两山论”“双循环”为目标导向,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推动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更加稳健灵活的货币政策助力创新求变,多主体、多元化共享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红利,让干群关系、营商环
境、政治生态向着科学发展、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前进,实现高品质“腾笼换鸟”,持续增强“好发展、真发展”信心底气。
“搭桥梁”和“通经络”相协调,让核心竞争力更强。纾困惠企、稳岗就业、技改补贴……一系列以创新为主要引领的利好政策,为支持企业适应人才融合发展趋势带来了更加广泛、更加普惠、更为精准的坚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要发展,产业要升级,经济要高质量发展,都要靠自主创新”。要坚持创新核心地位,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面向基层、面向市场、面向技术、面向成果不断夯实创新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大桥梁”,让供给方式、资源要素、链接枢纽在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中更加同频、更加活跃。要广泛指导、严格督导“创新信息互通、创新结果互认”实现路径,畅通拓宽产业融合、文旅结合、产学研协同、上下游联动的发展路径,让优化配置资源向企业高水平集聚,促进优势集群在各领域、各方面的集中攻关和深度融合。同时,要发挥创新竞争力在“平稳期”向“攻坚期”、“无人区”向“深水区”的“强引擎”“粘合剂”作用,以丰富科技产业、企业市场、产品管理等创新活动为主线,营造浓厚改革创新氛围,促进“高质量”和“一体化”相结合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走出去”和“引进来”相贯 通,让市场影响力更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型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敢闯敢试、敢说敢为、敢拼敢干”的企业家风范更是为国内国际“双循环”和扩大开放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要打开大门搞改革、搞建设,利用好融合好发挥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双链”现代化水平,加强科技安全能级和开放合作,让创新主体和技术在市场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要坚持守正创新、融合发展,以广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为“走出去”积蓄把握规则、防范风险能力,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为参与国际市场开拓提供更大主动力、柔韧性、延展性。要坚持立足中国、为我所用,放眼国内国际市场的供需和动向,厚植贸易融合发展“沃土”,把更多的外资企业、尖端项目“引进来”,让其“留下来”能够高水平发挥作用,共建共享开放性世界经济发展红利。
党委领导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心得体会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要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思路,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当前,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员干部作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参与者,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响鼓重槌,在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中争当表率、奋发有为。
思想先行,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倡导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明灯。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党员干部要主动做绿色发展理念的“宣讲员”,以植树节、世界地球日、爱鸟周等活动日为契机,通过“生态文明”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进农村,组织不同形式内容的生态实践宣讲活动,制作下发宣传手册,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和科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从思想深处愿意做良好生态环境的建设者、保护者。
行动至上,做绿色发展方式的“践行者”。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归根到底取决于各级干部的行动力、执行力。只有找准方向、明晰路径,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才能把污染物排放幅度降下来、让生态环境好起来。广大党员干部要写好“调”“转”“改”三篇文章,把绿色发展方式真正落于行动之中。写好“调”的文章,聚焦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深入调研、立足实际,大力调整经济、产能、能源、布局结构,切实提升生产领域的资源环境效率。写好“转”的文章,以推动产业发展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由外延型转向内涵型、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为目标,紧盯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融合化发展,推动各类产业绿色发展,逐步攻克观念、结构、体制、创新方面遇到的问题。写好“改”的文章,紧扣绿色环保要求,遵循整体保护原则、绿色发展与综合管理原则,及时纠正为经济增长而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做法,全力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重点关注绿色改造、智能改造,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
健全机制,做绿色生活习惯的“引领者”。推动生态文明高质量发展,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完成、一个两个人努力可以实现的,而需要社会各方长期不懈的坚持与努力。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巩固、绿色生活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有效的制度机制。要不断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科学技术支撑机制、财政资金投入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监督管理治理机制,既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环境污染责任赔偿成为可能,又从技术层面、资金层面、法律层面,为明确生态红线、加强生态治理提供支持,还通过加强日常监督管理,明确硬约束、把好绿色关口。同时,积极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秉持“家园合作、社区参与”的理念,从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多用绿色低碳产品,到合理控制室内空调温度、坚持绿色出行,将生态文明、绿色生活延伸到家庭和社区。
附党员双评议个人年终总结 1 篇(供参考)
20__年,在局机关党支部的正确领导下,本人能够积极参加每次的政治学习,自觉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党章的要求。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并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注意加强自身的政治道德修养,提高工作能力,现将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养
一年来,本人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精神,认真学习党的报告精神和党的现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和本职业务知识。同时坚持向领导和同志们认真学,一是在认真学习上级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学习分管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工作流程,扎实有序地开展本职工作。通过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增长新的知识,扩大了视野。二是紧密结合工作实际,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找准执行上级决策与维护群众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创造性地谋划工作,形成决策。三是端正位置,着力查摆工作中存在缺点和不足,用不断更新的系统理论知识驾驭本职工作,通过将理论知识
与实践相结合,寻求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努力增强服务群众的工作能力。
二、认真履行职责,扎实开展工作
本人在工作中认真负责,大胆管理,不推诿扯皮,不敷衍了事。工作思路清晰,计划性、前瞻性强;开拓进取,经常提出合理化建议并获采纳,完成本职工作任务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讲究工作方法,效率较高;能按时或提前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工作成绩比较突出,效果良好。一是按照退休相关政策规定,严格审批程序,认真做好做好退休(职)人员审批工作。二是努力开展社会保险覆盖工作。20__年和 2020__继实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开拓思路,多形式宣传,积极动员,截止目前已基本实现全覆盖,2020__保工作正扎实推进。五〃七工参保缴费工作顺利完成,认真开展企业单位下岗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视同缴费年限认定审核工作;监督指导失业、医疗保险有关政策的宣传执行,积极与市教育局、社保局配合,按责任分工,认定原市教育系统代课教师身份。三是积极举办工人考核培训班。配合地区人事局组织举办机关事业单位电工、锅炉工、商品保管员、驾驶员等工种晋级培训班。四是做好信访工作。针对每一位来访的群众,始终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角度出发,尽力多做解释工作,努力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所需、解群众所难,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对信访当事人的合法诉求进行全面了解,做到事事有记录,件件有答复。
回顾自己一年来所做的工作,对照党员标准和评议标准要求,我感到自己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今后在工作中,我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意识,发挥优势,做出表率,不断学习,使自己的工作成绩与日俱进。
第五篇:赴江苏学习考察心得体会(精选)
赴江苏学习考察心得体会
厅稽查办
元维军
在厅治庸办的精心组织下,由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沈景艳同志带队,我们一行20人于9月14日至18日对江苏苏州、扬州和无锡等地进行了为期5天的学习考察。
在这次以“开拓思维和视野、提升能力和素养、增长本领和才干”为主题的学习考察活动中,我们主要参观了伊利公司、保税物流园、苏州工业园、大唐农业生态园、华西村、朱自清故居、扬州博物馆等。切实体会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近距离、多角度地感受到了江苏各城市的魅力,大量新事物、新视点让人遐思而想,感触颇深。现将本人此次学习考察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一、要解放思想,敢为天下先。听了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同志的讲话,深受启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认真解读党中央、省委、省政府政策,是华西村引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一大法宝。在土地改革之初,国家出台政策强调土地分家到户,让农民当家作主,但同时也说“易分则分,易统则统”。在吴仁宝书记的带领下,他们不为传统所束缚,不跟风,脚踏实地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既不违背政策又符合当地发展的政策,实行土地集体所有,也正是这一不同寻常的做法,为华西村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苏州背靠大上海,整体上虽不及上海,但他们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和悠久的人文优势,看准时机,抢抓机遇,培育“不管东南西北风,咬住发展不放松;不闯官场闯市场,不比官职比贡献,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新思想,强化“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新意识,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诞生了“园区经验”、“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等几大法宝。
二、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之路。
1、充分利用江南水乡之优势。水资源丰富,河流、湖泊、山泉遍布江苏各处。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就大规模全线开凿运河,以扬州为中心,在邗沟的基础上进行南北扩掘和连接。在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古运河河道虽历经迁徙,但扬州的中枢地位却从来没有变化过。邗沟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扬州则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中国唯一的与古运河同龄的“运河城”。夜晚船游古运河,沿岸绚丽的灯光倒映在荡漾的水波里,让人心旷神怡。周庄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一派古朴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瘦西湖的美占得一个恰如其分的“瘦”字。她的蜿蜒曲折,一如仕女腰间的飘带,逶迤流去,飘逸而妩媚。其名园胜迹,散布在窈窕曲折的一湖碧水两岸,俨然一幅次第展开的国画长卷,以其清秀婉丽的风采独异诸湖的秀色。鼋头渚横卧在太湖西北岸,因巨石突入湖中形状酷似神龟昂首而得名。鼋头风光,山清水秀,浑然天成,为太湖风景的精华所在,故有“太湖第一名胜”之称。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太湖佳绝处,毕竟在鼋头”的诗句赞誉,更使鼋头渚风韵流扬境内海外。蠡园三面环水,远眺翠嶂连绵,近闻长浪拍岸;南堤春晓,桃红柳绿;枕水长廊,步移景换;假山耸翠,曲折盘旋;亭台楼阁,层波叠影。当代大文豪郭沫若咏有佳句:“欲识蠡园趣,崖头问少年”。而且蠡园假山就水而叠,因水而活,尽显山水交融之“假山真水”的无限情趣。
2、充分利用悠久的人文历史。在这里,历史上的名人、名事、名物都被充分利用,发挥宣传效应,带动经济发展。康熙、乾隆曾多次下江南,领略这里的湖光山色;朱自清、沈万
三、何芷舠故居任然保留原样,让后人真实感受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环境。还有当地的名特产如沈万三当年招待朱元璋所吃的“万三蹄”、进贡给慈禧太后的“贝母贡糖”等等,为当地旅游产业平添了几分传奇色彩。
3、古建筑保存完好。苏州市政府规定,城内的建筑,高度都不允许超过其标志性建筑北寺塔,所以住在苏州城的任何地方都能看到北寺塔。古运河河水清澈,大小船只来来往往穿梭其中。
三、要以优化环境促发展。环境是一座城市文明的标志,也是一座城市的形象窗口,更是一座城市的灵魂。进入这座城市,总体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山绕着水,水围着山,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街道干干净净,道路井然有序。他们一方面加强硬环境的建设,“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招商引资的核心,相继成立了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等一批国家级开发区,同时,加强园区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让苏州亮起来、美起来,彻底改变城区和园区的环境面貌,打造出秀美的园林式东方古城。另一方面,加强软环境建设,倡导“办事高效,信守承诺,不讲不好办,只讲怎么办”服务理念,变“管理型”政府为“服务型”政府,精简办事程序,优化服务模式,通过“一站式”服务及“点子政务”建设措施,不断提升办事效能,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以人性化服务、契约式服务等措施吸引外商投资。
四、几点思考
1、要找准市场定位,推动产业升级。在湖北,我们同样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如长江三峡、三峡大坝、清江画廊、东湖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更有许多历史名迹,如荆州古城、李时珍故居等。我省地处中国中东部,地理条件得天独厚,气候适宜,更有物产丰富的江汉平原。我们要从优势中找优势,不断把优势做大、做强、做成产业。我们必须准确定位,审时度势,大胆创新产业形态,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替代和产业拓展,指导各类产业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我们要以胡总书记考察湖北结束时说的“实现湖北由农业大省向强省转变,实现湖北跨越式发展”为指导思想,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发挥创新意识,实现湖北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努力推动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要依靠科技进步。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加快发展科技含量高的产业;
3、注重人才培养,实现科技创新。所有竞争实际上都是人才的竞争,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