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弟子规》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最好的教材,在对它学习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它就像是良师,慈眉善目,心无阻隔,总能以涓涓细流通达到我的心灵深处,启以心智,给以警醒,传以震撼。。。它深刻地训导我们如何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如何具备博爱的精神及正确的读书方法等。
《弟子规》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弟子的意思很多在学校指学生,在家指孩子,在公司指员工,在社会中指公民,规就是规范。有些人认为《弟子规》大人不用学,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弟子,所以孩子、大人都必须去学、去做。并且大人必须给孩子做一个典范。
《弟子规》中的每一章、每一句、列举的都是生活当中最为普遍、最基本性的习惯和现象,而这些习惯和现象可以说是人人皆知,但有好多人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不是不知道,而是不去做。它告诉我们:不要因小而不为,良好的习惯都是从一点一滴做起的。
我在《妈妈给你追梦的翅膀》一书中曾看过这样一句话: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主宰人的一生,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作为孩子的家长,我们要培养孩子的精神境界、行为习惯,这是他一生最大的财富。正如书中所说: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
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 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我们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有不好的习惯不要紧,只要慢慢克服改正,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定会大大提高。
《弟子规》还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一世,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做人就要先立德,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做人要有良心、要敬老尊贤、谨慎、讲信用、乐观、宽容、实在、正直、公道、有智慧,这不正是《弟子规》中所讲述的吗?其中的 “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就是通常说的“道德”。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我们要注重细小。并不是给父母足够的钱财,而自己却总也不去探望才叫孝,我们要时常带孩子去探望哪怕是一个温暖的电话问候,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我们现在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给孩子做一个好的表率。你所做的一切,身边人最先看到,你对身边人的态度,也决定了他们对你的态度,你现在对父母、长辈孝,将来孩子也会效仿你,因为身边人是你最好的名片。《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感恩。“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们却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们要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爱是无法隐瞒、无法挽留、也是不该挥霍的、不该回忆的。做好当下,把我们的爱传递下去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做人父母的要重视和培养孩子的品德素质,使孩子的社会人格和心理人格都健康,令其 明辨是非,善恶,尊老爱幼。自己要以身作则,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孝心”、“爱心”和“感恩心”开拓孩子们的道德智慧,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给他们一个完整的人生。
第二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我的收获
李丽
听了肖老师课的过程中,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我就是没有真正去做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做到就是得到要试着一点一点去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让父母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做到这些也算是给父母一个小小的报答。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让自己有改过的机会。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知道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比如参加工作以后,好像一下子就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为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碌了好几年,一直都不怎么开心,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想到的是为什么别人比自己过的好,感觉心里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努力奋斗过觉得活着很累。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不用羡慕别 1
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而自己需要把“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做一个幸福的人。
第三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张育霞
今天,很荣幸能到广州第二幼儿园学习国学《弟子规》,在这之前,我对《弟子规》是一点都不了解的,更不懂类似三字经的知识要怎么教会孩子,学习后才知道,原来这里面大有学问。
在第二幼儿园,观看了两节有关《三字经》的活动,看到那些孩子把三字经从头背到尾,朗朗上口的样子,感觉真的很不可思议,本来还以为孩子们坐久了一定会很不耐烦,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一点都不觉得无趣,而老师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很多,有游戏、分组读、两组比赛读、视频教学等,孩子们的常规也很好,每个人的表现都彬彬有礼,充分表现出了中国古代的礼仪,真的让我受益匪浅www.teniu.cc。
之后,负责教学的廖老师告诉我们,《弟子规》几百年来,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直坚信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时(0~13岁),记忆力非常好,应该把前辈的人生经验、生活智慧记忆下来,牢牢地背记,并烂熟于心中。《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弟子规》是儒家的基础,人性的基础。
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的孩子也可以做到这么棒。
2010年5月28
推荐阅读:
计划书范文:http://www.teniu.cc/fanwen/jihuashu/ 述职报告范文:http://www.teniu.cc/fanwen/shuzhi/
左眼皮跳是什么预兆:http://maren.bukeep.com
第四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校本培训作业
学校:园洲中学 序号:105 姓名: 徐炳娇
我学《弟子规》的收获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学《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儿女的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能让父母为我们而感到自豪,做到这些也算是给父母一个小小的报答。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 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想一想骄傲自满的确给自己带来了很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通过学习《弟子规》让我认识到恭敬和谦虚的重要性,让自己有改过的机会。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比如我上学期间学习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参加工作以后,好像一下子就没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开始为生活忙碌奔波,但是忙碌了好几年,一直都不怎么开心,在这个大千世界里,想到的是为什么别人比自己过的好,感觉心里不平衡,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没有努力奋斗过觉得活着很累。现在通过学习才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自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所以不用羡慕别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自己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努力工作,贡献社会”做为自己的人生目标。把自己对工作的热情献给我热爱的工作事业,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2012、8、30
第五篇: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学习《弟子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弟子规》。心里一面惊叹圣贤思想的高超绝伦,不可望其项背之外,一面叹息自己怎么没能早日读到这些经书。书中的内容像: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等内容,让我受益匪浅。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有了这份仁心,就可以利益许许多多的人。对富有的人态度不谄媚求荣;对贫穷的人不表现出骄傲自大的样子,不厌恶不嫌弃亲戚老友,也不一味喜爱新人新朋友。相信古代这种儒家文化,及至佛家,道家,只要被现代人吸取一点点了,都不会出现今天这么多精神危机,道德沦丧的问题了。当今教育强调知识,强调技术乃至强调谋生的能力,这些固然不错,只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当中,课堂里面很少讲到如何生活,如何做人,或者更确切地说,现代教育教给人工作和生活的技巧,却很少告诉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什么,做人的标准是什么,生命的价值怎样衡定。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我们不了解金钱的意义,不懂得该如何与人相处,社会公信力的丧失,善恶美丑的价值观的混乱乃至腐败猖獗,物欲横流……不可否认,我们已因一味追求享乐而异化为物质和金钱的奴隶,逐物而迷心,精神上的压力与心灵的苦闷却与日俱增。然而,科技的昌明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意想中的快乐和满足,相反,问题青年、校园暴力、自杀率的上升、青少年的犯罪乃至由此产生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已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
中国的传统教育文化,重点是孝行的教育。“百善孝为先”,一个“教”字就是孝之文化。她涵浸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尊敬长辈,孝亲父母,一直是中华民族薪火相继的传统美德。孝与和谐相伴,与爱心同行。孝是敬,孝是顺。只有敬和顺方可和谐。是我们每个家庭和睦团结的纽带,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润滑剂和助推器。在大力弘扬优良传统文化,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今天,弘扬传统孝德,引导人们知孝,懂孝,行孝,共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我们就把孝道视为美德之首、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我们的孝德却在不知不觉中被淡化甚至遗忘。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羔羊亦知跪乳之恩。面对孝文化教育的缺失,面对孝文化的断层危机,我们呼吁用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完善我们的人格。让我们传承孝德传统,争扬孝德之风,让孝行天下,德泽万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孝亲起于自身,敬老见于小事,事亲行孝,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即便如此,实难报达父母大恩之万一。“子欲养而亲不待”。为人子女的我们,已经习惯了享受父母无私的爱,却常常因工作忙碌、生活奔波而忽略了对老人的关怀和回报。有多少人在醒悟要对父母尽孝时,却只能空留永远的遗憾和愧疚。尽孝须趁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怀一份感恩的心。孝亲不一定非要有伟大作为和豪情壮志,需要的是长久坚持和无悔付出。从给老人洗脚做起吧,从清晨问好临睡晚安做起吧!如果把一个家庭比作一棵大树,那父母就是树根,儿女就是树干,孙子女就是枝叶果实。孝亲就是用甘露之水浇灌树根,只有树根不缺水,根系发达,枝干果实才能旺盛。可是今天的一些人给自己的孩子几乎倾注了全部的爱,把生我养我的年迈父母置于脑后,有的指桑骂槐,有的甚至于直接打骂父母。好的据为自己,赖的推给父母。这纯粹是本末倒置的把甘露水浇向枝叶而不浇树根,试问这样的培植大树的方法对吗?试问这样的家庭能培养出人才吗?试问这样的家庭吉祥吗?孰不知,自己行孝,就是对自己子女最好的关爱;自己孝行就是对自己子女最好的教育。孝行行孝是最真实、最究竟、最大的投资;孝行行孝是最好的、最究竟、最真实的富有和最好的传承。孝敬父母,让我们从根上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娃娃抓起,在生活细节中体现。一杯茶、一碗饭,点点滴滴见真情;一件衣、一床被,丝丝缕缕连爱心;一个电话、一封家信,字字句句显孝心。
在孝敬父母的同时,也要关爱我们身边的所有老人。特别是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留守老人以及残疾人。多为他们做好事、办实事,帮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