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完美的_观后感
不完美的_观后感
最近,一部集齐了周迅、惠英红、赵雅芝、金士杰四大戏骨的电视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不完美的她》,整部剧揭露了许多社会问题、家庭问题。其中,最沉重的就是—“家暴”
01、家暴之痛
穆莲生原本是妈妈独自抚养的孩子,可妈妈男友的出现,却开启了她的噩梦。
把莲生放进封口的纸箱子里,让她和母亲玩捉迷藏;甚至把莲生锁在家里,试图引爆微波炉,造成火灾……
而另一位施暴的李泽,剧中并未直接描述。但是几个细节,依然可以看出来,他对于妻女曾经实施过各种暴力行为。在怕火的女儿面前点燃火柴,给她寄死鸟和恐吓明信片。
这部剧的故事由家暴而起,但家暴,绝不仅存于荧屏之中。
02、家暴不仅存于电视剧
“家丑不可外扬。”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家里面有些不好的事情不能对外边说。
然而有一种行为,不是“家丑”,更不是家务事!完全没必要碍于面子而委曲求全,这就是“家暴”
Q:什么是家暴?A: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
我国第一部反家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已于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很多人认为家暴好像很遥远甚至以为只存在于电视剧中
然而事实是
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层次的家庭,每一个年纪的人群都有发生家暴的可能!惨剧就在身边,只是可能更多的人选择了忍气吞声。
家暴,不仅仅只是直接作用于受害者身体,更有无可量化的心理痛苦。
03、对家暴说不
暴力不会因为消极的忍耐就减少,家庭暴力往往是循环式的发生,不但不会自动终止,更会愈演愈烈。只有勇敢的面对,当遇到家暴时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才是最正确的办法。
遭遇家暴时怎样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拒绝沉默,及时报警,避免自己继续遭受暴力的侵害。
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人身安全保护令是人民法院为保护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特定亲属的人身安全而作出的民事裁定书,以禁止家庭暴力施暴者继续实施家庭暴力。
如何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规定,当事人因遭受家庭暴力或者面临家庭暴力的现实危险,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人民法院应当在72小时内作出裁定,情况紧急的应当在24小时内作出。
1、家庭成员之间暴力均已纳入家暴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规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如父母子女间、翁婿间、兄弟姐妹间遭受家暴,同样可以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2.法律决不姑息施暴者!
加害人实施家庭暴力,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申请人违反人身安全保护令,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应当给予训诫,可以根据情节轻重处以一千元以下罚款、十五日以下拘留。
家暴问题是难以言语的痛,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无论年龄、无论性别。
家暴不是“家丑”,更不是家务事!面对家暴,受害人无需长期隐忍!别忘了,你的身后还有法律。
第二篇:加油,不完美小孩观后感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去看了一部儿童剧《加油,不完美小孩》。
我先来介绍一下本剧的主人公是牛淘淘,他性格非常的开朗,但自从他当上了别人眼中的完美小孩之后,性格就变得越来越沉闷,可是正在此时,他发现朱小美的生活跟她截然不同,虽然充满着贫困和疾病,但是却是充满希望和微笑的生活。还发现马晶晶的妈妈跟他妈妈的态度截然不同。马晶晶的妈妈事做好了也可以,事做坏了也没关系,而他妈妈就不一样,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注意,哪里不好就要求改哪里,想让他当上三道杠,后来,然后在梦里就梦见自己变成了不完美小孩,她给自己定了三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捣糊公开课,没成功反到让自己的名声更大了。第二个计划:和邋遢朱小美做朋友。没想到竟然变成了宽宏大量的牛淘淘,第三个计划:损害自己的名声,名声没损害成,反而又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小孩不笨》是一部教育片,对家长教育孩子,以及孩子自我发展有特别的意义。
在新加坡,华人的孩子需要精通英文、数学,而中文学不好没关系。但如果中文没学好,还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到中国的发展。
有两对父母,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虽然十分不同,但是结果一样是不好的。做生意的一对父母,他们把大部份时间用在经营自己的事业上,和两个孩子的密切关系很少,而导致姐姐叛逆,和不良分子混在一起,只因妈妈老是不履行诺言。弟弟terry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会反抗的听话的孩子。这对父母,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要,却满足不了他们的精神需要。这一家子,没处理好家庭关系。
terry从小就听话,主动性很弱,只会顺从他人的意见,显然的,他的权力动机很弱。每个人都有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支持、友谊等的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人们交朋友,寻找他人的支持、参与群体的活动,然后形成交往动机。从影片中看,terry的交往动机是挺强的。另一对父母,父亲是设计师,母亲是中文教师,他们两人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国彬)上的方式很不同。父亲在孩子的课业上,从不施加压力,任孩子自由发挥。而母亲,在孩子的课业不能进步时,很焦躁,很烦恼,总是有恨铁不成刚的感觉。于是她用打骂的方式表现她的心焦。而她这样子做,不断地刺激了孩子的幼小心灵。孩子也很无奈,很气自己。严重的后果是,孩子想不开,有了轻生的念头,也差些做出了傻事。看到这时,片中人物哭了,我们观看者也流泪了,心里说不出什么滋味。影片中的李老师,教育孩子们,不要逃避困难,要去了解、认识困难,把困难的底细摸清楚,然后克服困难。她给了孩子们很多的鼓励和信心。在国彬考试作弊后,她帮忙劝德育主任不要告诉他父母,因为她了解国彬的情况。国彬把自己画的图画送给李老师,李老师就替他投稿,参加比赛。那画上是一个孩子的脸孔,戴着学士帽,而左眼却泪流不止,眼神黯然。看了这幅画,我很难过,因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国彬,很痛苦。
该片结尾部分,我们当时在看的人都流泪了,包括我们的老师。terry很胆小,但他逐渐长大,很勇敢地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国彬的妈妈,两家人逐渐淡化了以前的误会,互助互爱,共享欢乐。
往往,很多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
当人们由于发展受挫时,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看得很低,从而产生一种轻视自己的自卑情绪。影片中的国彬,他虽然成绩总是不及格,但他有很强的绘画能力。他能将一个人的头像,画得惟妙惟肖,可谓是天赋异懔。然而,因为学习差,他常被高级班的同学嘲笑、欺负,间接导致他有自卑感。
我们要抛开自卑的情绪,在被他人看不起时,我们应当将其看作动力,赶超他人,再来,从新塑造自己的形象。在被鄙视时,我们得自己看得起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到特别之处,来发展自己。如果我们坚信自己能进步,并常保持自信,那么,自卑的情绪就不会深刻的侵扰我们。
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孩,都要信任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家长不该一味地强迫孩子,让孩子的童年蒙上阴影,不该自以为是地对待孩子,不该不以为然地忽视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将孩子陪养成死书呆。作为孩子,我们要体谅父母,做事情要尽自己的所能。我们大家要处理好家庭关系,亲子关系,事业问题和学业问题等。
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已,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习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摘自颁奖词。
12岁的女孩何玥查出自已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她静静地躺在医院里,当她得知自已的生命只有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已的器官捐给那些有需要的人。那天,何玥对爸爸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爸爸,我想把器官捐出去行不行?父母吓了一大跳,把何玥骂了一顿,因为按老家的风俗,人死后尸体被解剖是大逆不道的。何玥哭了:我想把生命奉献出来!让我的生命得到延续,同时我也想让我的生命更有价值,哪怕只是一点点最后父母含着泪同意了。
11月份17日,何玥离开了人世。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里,何玥的父母从走上台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第三篇:《加油,不完美小孩》观后感
《加油,不完美小孩》观后感
今天,我和我的好朋友去看了一部儿童剧《加油,不完美小孩》。
我先来介绍一下本剧的主人公是牛淘淘,他性格非常的开朗,但自从他当上了别人眼中的完美小孩之后,性格就变得越来越沉闷,可是正在此时,他发现朱小美的生活跟她截然不同,虽然充满着贫困和疾病,但是却是充满希望和微笑的生活。还发现马晶晶的妈妈跟他妈妈的态度截然不同。马晶晶的妈妈事做好了也可以,事做坏了也没关系,而他妈妈就不一样,对她的一举一动都很注意,哪里不好就要求改哪里,想让他当上三道杠,后来,然后在梦里就梦见自己变成了不完美小孩,她给自己定了三个计划,第一个计划:捣糊公开课,没成功反到让自己的名声更大了。第二个计划:和邋遢朱小美做朋友。没想到竟然变成了宽宏大量的牛淘淘,第三个计划:损害自己的名声,名声没损害成,反而又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最后牛淘淘从沉闷的完美小孩变成了一个乐于助人的完美小孩。
一年级:常懿敏
第四篇:爱上“不完美”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于是,我们不惜代价、竭力装成人人喜欢的好人,活得很累。事实上,我们的每个缺点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好出风头只是自信过度的表现;邋遢说明你内心自由;胆小能让你躲过飞来横祸;泼妇在有些场合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只要我们真心拥抱它,才能活出完整的生命。
(黛比〃福特《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爱上“不完美”
雨苏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回报以歌。”这凝重的诗句是泰戈尔的。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能侥幸获得“痛吻”的豁免权。“痛吻”是生活强行赠予我们的一件狰狞的礼物,要也得要,不要也得要。而生活中的种种不完美,就是这些“痛吻”留下的痕迹,无法抹去,甚至无法掩盖。所以,不要奢望人人都喜欢你,因为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你当了萝卜,自然就成不了青菜。
还记得,当年那起震惊全美的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的桃色新闻吗?当所有的媒体——网络、报刊、杂志一致将矛头指向克林顿时,当他的民调支持率降至历史最低点时,那个唯一站出来握紧他的手的,是他的妻子希拉里!她选择了原谅她的丈夫,并帮助他在国民心目中重新建立起威望。时过境迁,当人们再次问起她当初的抉择时,她坦言道:“我其实并不伟大,我也经历了痛苦的挣扎。只是当我冷静下来时,我意识到他是我的丈夫,我女儿的爸爸。我问自己是否依然想要和他共度余生,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这样做了。” 由此,我明白了为什么这个女人可以差一点创造历史,成为美国史上首位女总统,为什么她在强手如云的世界政坛能够游刃有余。因为她拥有如此宽大的胸襟,以容纳生活中的“不完美”,更因为她懂得这些“不完美”赋予生命的意义:正是这些“不完美”,才造就了生命的“完整”。
其实,这并不是多么深刻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理解与接受。不然你看,为什么今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节目不是“天后”王菲的复出秀,而是“英雄暮年”的“小虎队”呢?王菲的造型、嗓音都还是一如既往地完美,相形之下,“小虎队”的表演可谓“不复当年之勇”。三只“小虎”已然成了“老虎”,几首歌下来已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还有那慢半拍的舞步,略显发福的身型,无法重现的经典“后空翻”……然而,还是有观众从他们一出场就泪流满面,也有观众从头到尾一字不差地跟着他们唱,而那些不完美的“瑕疵”却被所有人轻易地一笔带过。这是什么缘故?历来挑剔的我们这一次为何集体放宽了“审美底线”?
我想,这恰恰是因为,大家心里都明白,这些“不完美”正是时光的痕迹。经过岁月的洗礼与磨砺,曾经的“小虎”和曾经的“小粉丝”们都老了,都已褪去了那份青涩与稚嫩。而当熟悉的音乐再次响起,就如同所有人再次翻开那本名为“青春”的纪念册,即使书页已经泛黄卷边,谁又会在意呢?因为年少的记忆是无可取代的。正如黛比〃福特所说,“每一个缺憾背后都隐藏着优点,每一个阴暗面都对应着一个生命礼物。……只要我们真心拥抱它,就能活出完整的生命。”而我们,不正是因为了解了这些,才甘愿去品尝人生旅途中的那些“不完美”吗?
盼着有一天,我们都能说: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
第五篇:完美与不完美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若是人人皆完美,就不应有爱恨离别,生老苦痛;更不会存在“千里孤坟”“天涯断肠人”。正是因为人生生而有缺陷,我们才会寻找人生的意义。即我们这一生,要追逐什么?有人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的过程,有人认为把完美奉为人生目标的人永远达不到完美。
那么我们对“完美”的态度究竟该如何摆放?是追还是不追? 追逐完美的人往往信仰着“尽善,求知到尽头”。他们朝着内心的一点,心无旁骛地奔跑,经过十年如一日的跌跌撞撞,最终会开启真理的大门。正如侯仁之用双脚丈量中国遗迹,叶笃正用严谨为中国气象学护航。他们始终追逐着心中对知识的完美,他们的最终目标,定收获最尽头的真理。
无可厚非这是一种至高的精神境界,但正因了人人生而不完美,思想总会产生分歧。有人认为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人生应当时徐步慢行,享受风景、苦难与缺陷。
霍金在一次采访中说道:“21岁时,我的期望值变成了0,从那以后,一切都是额外的津贴。上天给了他一副最不完美的身体,却也改变了霍金对一味追求完美的目标。“我的人生已不可能完美,我能做的就是享受这苦难,让一切的额外津贴过得有意义。”在失去再次行动的能力之后,史铁生表示他已了然接收,接纳并且放下,追求完美是一种缺陷,我只能让我的余生无悔。
“无悔”,“有意义”。我们为何不能把它们当作信条?谁能给完美下定义吗?主观的完
美就能造成客观的穷极之境吗?
王小波说:“生活就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们生的时候不必期望死的来临。正如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不用想着终点要到达哪里,所有生命的终点都是死亡,完美本就是到不了的。你可以追逐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生命的终点。顾城在19岁时写下:“生命与生活无关。
”完美是世界的境界,而无悔是人生的意义。
我承认我不曾经历沧桑,就如同我承认我不曾拥有一切完美与不完美。
我不曾经历沧桑,因为沧桑属于生命。我活出的是生活。
大成若缺
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人的一生就是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的过程。也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
诚然,人们生来就是在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人生。然而完美本身就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在缺憾中体现完美,在完美中发现缺憾,大成若缺,十全九美,或许缺憾也是一种完美。
著名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在创作之初,本是有手臂的,但创作者发现此时无论如何都不如没有手臂时更加协调。断臂的维纳斯的美世人皆知,她的完美正体现在这一缺憾之中。多少年来,无数雕刻家都曾尝试使她变得更“完美”,但无一成功,因为这一行为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完美。所以说,缺憾之中也孕育着完美。
有人会说,这不过是一个特殊的意外,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总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为完美。然而,如罗曼罗兰所说的:世间有两种遗憾,一种是没有完成的遗憾,另一种是完成后的遗憾。当我们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刻意追求,倘若追寻不到便会产生追寻不到的失落;倘若寻找到了完美,又失去了不断寻求的勇气与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何尝又不是一种不完美。
更进一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刻意追求的“完美”又能保存多久?等到这种所谓的“完美”消失时,我们还会有勇气去寻找新的完美吗?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在少年或是中年不断追求完美,过着近乎完美的人生,饱读诗书,名震一方,只着博取功名。但这种看似完美的生活又能持续多久,当考场上的失意,官场上的落魄接踵而至,多少人因此而消迷一生,唐寅、柳三变、、、不胜枚举。在刻意追求完美的过程中,他们失去了对抗缺憾与打击的勇气。
冯 志 说,一段美的生活,无 论 是 为 了 生或是 为 了 死,为 了 爱或是 为 了 恨,都 无 异 于 这 样一个抛掷,在陨落中有坚持,在停留中有克服。真正的完美绝不是我们在追求的某个事物,这不过是过眼烟云,而是我们不断追求这一姿态。或许我们会有寻而不得的缺憾,但却获得了过程上的完美。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缺憾或许也是一种完美。
永远未完成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人的一生要使自己变得更完美。有人说,人本来就不完美,刻意追求完美本身就是一种不完美。我说,人生是不可能完美的,但是我们可以用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追求的过程使我们进取、充实、行走,拓宽心灵的宽度与深度。
完美是原因不是目的。对完美的向往与追求是对生活充满热情的原因。不完美使人处于一种被动的境地,而追求作为推动力,使人们主动地向完美的境界前行。散文家蒙田曾说:“心灵没有追求便会在空乏的流域漂流。”不能因为知道人生不可能完美就得过且过,漫无目的的止步不前,如果这样,那么我们会一步步迈向死亡。只有当生活有了追求,我们的灵魂才会在向完美迈进的过程中升华。正如木心先生所说:“我所见过的人生只是路过,无所谓完成。”追求便是永远未完成的。
不完美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是完美了。钱钟书先生一生只认真做好一件
事,他只写了一部小说《围城》如此低产可谓不完美,但是它所触及的深刻哲思近于完美的境 地。林徽因的生命贫穷没有卑微,有困厄没有鄙促。她的悲怆打破大团圆的完美结局,她的高尚却使人生的大美完满。从美学的角度说,留白是不完美,但人们心灵的思想会完整留白的意象。断臂的维纳斯是缺憾美而不是缺陷,《红楼梦》的结局完美地让无数后人想象勾勒出自己的桃花源。以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说,尽力后的不完美是美丽的遗憾而超脱于缺憾,几近于完美,如水,几近于道。
罗曼罗兰曾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后依然热爱生活。”完美也是英雄主义,如何在认清人不完美的本质后仍能以有限的精力追求而不至于陷入迷失的危险之中。我想我们只有认清自我,才能不断地追求。正如林语堂先告诉我们,回归自然是一切美和幸福的源泉。自然便是本我,超我是基于本我的。追求完美不意味着追求实用主义制造的名利,也 可追求本真的静美、生命的人情美、自然的壮美。那就基于自我清明认识和对价值观方向的感悟。刻意地追求完美只是为了活着这个目的标榜个人能力,而顺应内心声音的追求完美却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使人生更充实。
追求完美也不是要一味做加法,我们可以做减法,摒弃占有提倡拥有。如张岱陶渊明摒弃财权名利束缚以退为进,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完美反倒转换为他们内心完美境地,平淡却是生活的真味,质朴却是自我的坚守。
我想化用杜拉斯在《情人》中的话以结:完美是不死的欲望,是平淡生活的英雄梦想。以永远未完成的态度追求完美,提升自我,亦如我心。
谁的完美阴了晴圆了缺
人生本来就是不完美的,我们是该使自身变得更加完美,却也大可不必意追求完美。“水至清则无鱼”,完美的定义并不仅仅局限在于完整和圆满,而在于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和无愧于心的尽力而为的态度。
年复一年的月,从新牙似的月变得稍显丰腴,从半满的月眉到了最后完全圆满的月。这就好像我们一步步追求完美的过程。而若是月从未有缺又何必追求圆,谁又能说残缺不是一种美呢?
断臂的维纳斯如今在众人眼中难道不完美吗?与她的残缺相对,世人对她不同的想象补足了她没有双臂的缺憾,甚至比她有双臂更加“完美”。由此看来完美可以像新月一般残缺。所以不用刻意追求完美。
又比如说圆明园,当年的“一伙强盗”闯进了美轮美奂的圆明园,打砸抢烧过后的它早已不复昔日的盛景。现在更是无人知晓它原来有多绮丽了。可因为不知它的原貌,因为它的缺憾,在每个人不同的构想中圆明园有着不同的美。即便我们有技术可以复原当年的圆明园,可是哪里有每个人心中的圆明园美呢?
事物的完美其实并不在于完成和圆满,而在于我们心中的价值。
而另一方面,完善自身是必不可少的,但只需使自己的态度“完美”便可。一代大师马寅初,是著名的现代经济学家,改革开放初期只有他高瞻远瞩地看见了人口急速膨胀的隐患,他孤身一人面对“右派”的高帽,也要说出“计划生育”的必要性。他用自己无愧于心的态度,单枪匹马出来应战谩骂。最终他的理论还是得到了证实,他的坚持是对的,他尽力而为地强调自己的理念,谁能说他不完美?
完美可以像满月那样内心完满。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不管是月还是我们,在追求完美的道路上都必将经历缺憾。我们不必事事追求完美,有了缺憾反而能知美的可贵,更不必事事圆满,完美止于内心的完满。我们追求的完美合乎价值观,无愧于心尽力而为的态度。
夜色正浓,月牙勾破了云朵偷偷探出了脸„„
最美来自不完美
叔本华说:“人生而有欲望,欲望来自于欠缺,而欠缺便是痛苦。
有所欠缺便是不完美,不完美是我们的起点,不完美是我们痛苦的来源。但我们
又何须让起点便决定了终点?何必只看到不完美这一必然的结果?
尼采说过,人生确实是痛苦的,但痛苦何尝不是一种欢乐?能够承受痛苦不正是
一种欢乐吗?更何况去征服痛苦呢?
不完美又何尝不是一种美?
白纸上的墨渍是一种不完美,哪又何妨让它晕染开去,造就一幅写意山水画呢? 存在的无意义是一种不完美,但这何妨我们精彩地活过一生,在喜乐悲愁里感受真正的生命,抑或是去感受生命死而复生,永恒轮回的无限充盈呢?
最美必然脱胎于不完美。
悲剧的意义不正是从缺陷与不完美中领悟美的至高真谛,从个体的悲剧与死亡中感受到生命本身的强大与不灭吗?不也因此,悲剧往往能超越喜剧,使人们感觉到美的享受吗?
不完美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但我们何必让不完美成为我们人生的全部,纵然它决定了起点与终点,也不妨碍我们去享受一个完美的过程。
贝多芬好似并不完美,在疾病的困扰中度过了愁苦的晚年,然而,当他把自己的生命倾注在乐谱上,创作出一曲曲震撼世界的乐章时,那何尝不是一种完美?
尼采一生很不完美,在误解、疯狂、孤独中度过了一生。然而当你走进他的著作,感受他那用人格和血肉铸就的思想时,你便会惊叹他完美的一生!我愈发能够想起,人类历史上无数的“最美”不正是在不完美,甚至是于痛苦和残缺中铸就的吗?
正如尼采所言:“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把我们,连同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都化为光明与烈火。我们全然不能是别种样子!
是啊,人生的意义不就是在伴随我们的诸多不完美中,奋力地去寻求完美吗?
正如今天,阴雨,凄风,但我们依然爱树木摇曳的身姿,爱大自然造物的韧性与刚强,爱那云间偶尔投下一瞥的太阳,那调皮的眼光。
我爱这人生的不完美,因此我才努力从原来无意义的生命中追寻完美,因此我才觉得这不完美之中有着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