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生只为一事来 观后感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为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讲好身边人的故事,发挥典型引领作用,9月25日晚7:30飞剑潭乡组织全体在职工作人员集中在宜春万达影院观看了先进典型教育影片《一生只为一事来》。该片是根据“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支月英老师是宜春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负责人,刚满十九岁的她年少青春,怀揣支教梦想,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山高路不通的边远贫困泥洋小学,为了让深山里的农村孩子们都能上学读书,她在贫瘠的山区里坚守大山38年,从青春年华守到满头白发,38年来,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时刻记着“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 若是心里存了上山的路,那无论什么都挡不住“,这些话帮助一届又一届的孩子走出深山,用一颗“上山的心”,为深山里的孩子们修建出了一条“下山的路”,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着初心与大山的希望,为山区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该影片通过八十年代初以来,几个农村孩子坎坷不幸却自强不息的成长历程以及大山里三代孩子们的思想碰撞和命运转变,真实生动地展现了近四十年山区教育的发展变迁,讲述了一名山村教师为了点亮大山里孩子的希望,恪守初心,执着坚守,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
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项内容,本次观影活动让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受到一次灵魂的洗礼,观看结束后,大家表示都被支月英的事迹深深感动,纷纷表示,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向先进模范学习,主动对标对表,切实查找问题,短板和不足,悟初心,守初心,践初心,我们要以先进为标杆,扎根本职工作,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要积极投身于乡镇的发展中去,要真正把“四个意识”、“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的要求落到实处。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献身党的事业中去。
第二篇:《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看《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时候,竟然掉了眼泪。我自己也有点意外,半辈子电影看下来,我早就是一个心肠冷酷的专业观众。类似《唐山大地震》《山楂树之恋》这种,电影内外,全中国大概流了有五吨眼泪,我也就是听别人哭哭。
而《一生只为一事来》这样的电影,老实说,也不是我的菜。因为我不喜欢煽情,不喜欢励志主题,而要在影像的意义上去挑剔这部电影,更太容易。比如,整部电影的年代感单薄,年代符号也简易,剧情设置和起承转合基本套路,主要演员的声口和表情也相当城市。但是,我几乎是轻易地被这个题材拿住,因为,这些年的中国教师太缺乏影像表现。自《阳光灿烂的日子》后,中国教师的形象基本就被冯小刚给遮蔽了。虽然,冯小刚演的这个胡老师绝对是他个人表演史上的最佳,形神兼备地表现了教师行业的难堪开端,之后的教师影像,基本就在胡老师的光圈里摇摆,传达一种温和的无能,色厉且内荏,以及猥琐的体面。
而随着这些年教育被各种蚕食,影像中的教师或者成了“疯狂老师”“麻辣老师”,或者就成了“恐怖老师”“人偶老师”。我们几乎忘记了,少年时代,我们遇到的老师曾经多么亲切,他们曾经就是我们的左邻右舍,我们的父亲母亲。这就是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意义,编导用相当朴素的镜头带我们回到过去,重新把我们童年时代的老师还给我们。
电影开头恰好是我们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人上小学的年代,背着行李的支月英从城市来到大山,我想到了我自己的小学语文老师金感芳。她在和支月英一模一样的年纪成了我们的班主任,而少年时代的喜欢,常常就用恶作剧的方式表达,虽然我们没有像电影中的小男主一样给老师吃巴豆来逼她离开,但我们也把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气得眼睛出血。
老师眼睛出血住院,跟电影中的孩子一样,大家突然意识到了老师的珍贵。我们把两分五分零用钱拼凑一起,给老师买了四个鸡蛋,一路像捧着玉玺一样护送到医院。可惜医院不让我们一群人进去,我们就爬墙,跌碎了两个鸡蛋,当时的心痛到现在还历历鲜明。看《一生只为一事来》的时候,因此就一直交织着我们自己的记忆,到后来,你就完全不觉得它是一部电影,虽然有那么一个时刻,比如支老师和学生如意一起睡在黑暗的学校宿舍时,电影给了一盆紫色花两秒钟的镜头,当时我想到了《晚春》中被原节子凝视过的花瓶,导演可能并不知道或记得小津有过这样一个镜头,但是,《一生只为一事来》中三次出现的花镜头,让人觉得,在电影的意义上,最朴素的表达就是最高级表达。
当然,《一生》还远没有那么高级,编导的手法几乎老梗,支老师的每一次困难,都表现为跌倒和爬起,矛盾和矛盾的解决,也都是桥段。好在,江西大山里的风景是朴素的,千年月色是朴素的,溪水是朴素的,导演也难得地没有把这部电影做成江西风光片,朴素的天地,才酿造真正的日子。也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我们和老师一起经历风霜,共同成长。电影结尾,有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成了大老板的小男主把过去同学召集一起坐在教室里,给支老师一个意外。日子过得最辛苦的如意,一直辗转各个工地谋生,带了老师写给她的一叠信来,说,老师,这辈子能遇到你,就一点都不遗憾了。这个演员不漂亮,但是特别情真意切。想起我们小学三十年聚会,每个同学,看见过去的老师都哭成一团。
因此,《一生只为一事来》最好的地方就是,全片没有去表现支月英的学生多么有成就,也没有去强力表现支月英的付出多么感天动地。这部电影终极要讲的是,所谓教师,就是那个在几十年岁月里,种树成林的人。对一个民族的情感呵护,才是教师最深沉的付出。黑泽明的《袅袅夕阳情》里,老师和过去学生聚会,大家各自耍宝,看上去情商不太高的学生表演报站名,他一直站在那里报,特别呆萌的样子,时间久了,就有一种感动,最好的师生关系就是这样的吧,面对老师,每个人都重新获得回到童年的能力。而一个民族的童年能有多长,就看这个国家的支月英有多少。
第三篇: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电影观后感
《一生只为一事来》讲述的是地产开发商董大山正在想方设法拆除阻碍自己项目的陈旧小学,但是电视台播放的“感动中国人物”评奖中的一个名字,让董大山的记忆一下子回到了36年前……希望以下影评对您有所帮助!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一
国产片的旁白叙事又来了。仿佛不旁白矫情就不是国产片。
平淡到就像一潭死水,一件件鸡毛蒜皮的碎事,没有任何的戏剧波动,没有任何一个人物的成长改变,典型的国产片流水账模式。
支老师从城市来到山村支教的动机何在?没有一个合理合情的说明,显得这个人物很虚。看人家《放牛班的春天》,《教师日记》甚至《哪啊哪啊神去村》都不是平白无故就来奉献自己的青春自己的爱的。而且这个人物由始至终是没有“成长”的,她没有因为什么困难而产生离开的念头,而且对父母绝情(丢下父母远走他乡是为不孝,与华夏的传统文化美德是背道而驰的,“大公无私”到牺牲自己的爱情、亲情、青春和未来,这样的人一点也不可爱,也不值得提倡!)。
这种拍了无数次的支教电影,但从没看过一部真正动人的。有一部《遥望南方的童年》,人家讲的不是支教,却将乡村教育讲得比谁都深刻有爱。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二
开始没报很大期望,但一行数人居然都看的流泪了,这是一部需要安静观看的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绚目惊艳的特效,它其实就像支老师的一生:平凡,素朴,但每一秒都饱含着创作团队的赤诚之心。
电影里,董大山是整部电影的主线,用他时间跨度巨大的视角来呈现支老师三个人生阶段的片断,其实这也是所有人的视角,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完整的看见支老师为孩子们奉献的每个日夜,正如电影里所说的:“我不知道那场大雨有没有淋到支老师,但我可以想象的到,在那段孤独的上山路上,在我们没有看到的许许多多地方,在漫长的年年岁岁、春夏秋冬里……她就是这样艰难无畏的独自跋涉,独自前行……”,没有人知道她究竟孤独的经历了多少,电影短短的108分钟同样无法完整展现,时间的局限性是电影的遗憾,同时这又是许许多多“支老师们”的伟大。一部感人至深的好片要静心品读。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三
我是乡下长大的,我的父母都是乡村教师,来看这个片子后感觉心里挺不舒服的。中国有很多很多村校好老师,却因为缺好的编剧和导演没办法把故事说出来。
1.细节处理不够真实。一处是河边狗一下在对面,一下在这一面。还有一处是小马过河,我是村里长大的,我们村里孩子没有过不了河的。更何况有大石头。支老师落水,水很浅,只要站起来就可以了。学生都在救老师,老师却躺着不动。八十年代的城里人再脆弱也不至于掉浅水里站不起来。狗是游泳好手,不会淹死。村里孩子不会说自己村的医生是赤脚医生。这个概念我们乡下孩子不懂,我们和尊重老师一样尊重医生。
种的树,太密了,长不大的。
罗如意妈妈一个农村大妈,纹眉很精致。
2.刻意煽情。很多地方没有尊重观众的感情脉络,逐步铺垫。支老师离开,就靠女同学的一次咆哮流泪,就让大山觉悟了。浪费了一个非常好的煽情点。
说下我童年的几个片段吧。
我表哥是在山顶教书的老师,只有三个年级,大概二十个不到的学生,春天笋会从教室里长出来,冬天孩子手上都是冻疮。学校没有自来水,水要靠老师自己挑。学生觉得我哥工作辛苦还要挑水太累,三年级的学生就每天早上起来主动帮哥哥挑水,这个传统一直延续。
山上没有完整的操场,城里人捐的足球不能踢,一踢就没了,哥哥就带着孩子们缝沙包,上课的时候就丢沙包,丢没了也不可惜。
四年级,孩子们就要去山下读书,我爸妈的学校里。山高路远,得住校。因为还小,会尿床,我妈妈每天下课时候就跑宿舍去摸床铺,把尿湿的被子悄悄拿出来晒。
村里人感谢老师,每次到了季节都会送一些自己家种的菜阿水果阿来,每次都和我爸妈说,孩子不听话,就打,我不心疼,只要肯读书,怎么打都没关系!
所以,我们小时候读书不认真,是要被打手心的,并没有觉得老师是什么体罚。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四
《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电影的英文译名是:She Lights up the Mountain。“她点亮了这座大山”,这句翻译文艺而又准确地描述了支月英老师的奉献。十九岁的年轻老师支月英来到泥洋小学支教。可村里顽劣的孩子大山得知这个消息后却表示,即使来了新的老师,也会像之前的陈老师一样受不了山里的条件,哭着下山的。
可是最终支老师就像泥洋的青竹一样,在大山里扎了根。董支书带着支老师参观教室的时候,大山轻蔑地说“怎么样?是不是和你想的不一样?”然后又向往地说“城里的学校有单双杠,学校里还有树呢!”董支书便自豪地说“我们这也有树,我们这也有花,满山的野花,好看着呢!”
董支书对于泥洋小学的坚定的热爱和自信,看了令人心生感动,无比动容。教育工作者应该对教育、对学校充满自信,相信教育和知识的力量是伟大的。支老师在回宿舍的路上,停下来抬头看了一眼夜空。镜头在天空停住了两秒钟。可这短短的两秒钟,却能给我的内心带来震撼。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干净纯粹的星空,黑夜黑得纯粹,夜星亮得放肆。
支老师也笑着说“这儿的星星可真漂亮。”在这样美的环境中,连虫儿都不敢大声叫。不由得让人联想,大山里的山是绿的,水是甜的,小孩子是美的。简朴的环境造就质朴的人,但正是因为小孩子的内心质朴纯粹才更需要知识的存在。大山里的交通与信息沟通都不如山外发达,许多人甚至几十年都没走出过大山,他们的眼中只有连绵不绝的山和需要解决的温饱,认为山里的男孩子能挣钱就行了,女孩子会干活能嫁个好人家就行了,读书的事情不重要。在那个年代,支月英的存在就像是一个在前方封闭的山洞中奋力开挖的人。在她之前或许有很多人举起锄头砸向闭合的前方,但是他们都没有坚持下来。有一名叫如意的学生读书很认真,她很热爱读书。在有一天如意缺课没来学校时,支老师在大山的带领下去到了如意家。去如意家的路十分难行,从傍晚走到天黑还没走到。大山说,山上的人都慢慢下迁了,但是如意的母亲生病了,没有搬迁。可是如意每天还是第一个到达班级的同学。因为如意热爱读书,就像董支书所说“若是心里存了条下山的道,那就什么都挡不住她下山的路。” 大山一直不信任支老师,认为她教不了多久,不仅处处与她作对,还在她的饭菜里放巴豆,把她最喜欢的红色笔记本扔进厕所,在她的窗外放稻草人吓唬她。直到支老师在如意与大山的陪同下,翻山越岭地走了17家,一家一家地劝说那些家长,让他们把孩子送去学校上学,大山才对支老师的印象有所改观。在回来的路上,如意的脊梁挺得比以前更直了,连辫子也甩成了一首歌。大山心中对于这位新老师的偏见少了,多了一份敬意。支老师离开时,她站在随风飘荡的狗尾巴草中,回头留恋地看着,这时,一个奶声奶气的声音在喊“支老师”。原来是那个牵着牛的小孩子,他来告诉支老师,他的爸爸同意支老师的话,打算让他过年之后就去学校读书,他给支老师保证,他会认真读书。
小小的孩子,用劲全力地喊出来这些话,大山里的风儿和野草野花也会感动落泪。支老师之前翻山越岭地走访,秉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去确保尽可能多的孩子能够得到教育,虽然当时只有两家含糊其辞地说会让孩子去读书,但在之后肯定会有更多的家长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这就是支教的任务之一。大山深处的许多孩子,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读书,但也有一些家长会让自己的孩子去读书。或许只是让孩子去学校认识几个字,这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负起责任,劝说家长让孩子接受教育。支老师的劝说改变了大山里的一些家长对于读书的偏见。后来,那个喊着“大山报仇,十年不晚”的孩子考了全乡第五,走过小河大喊“快乐”的如意考了全乡第三,但是如意因为母亲生病的缘故没能去读初中。支老师陪着如意在山坳里坐了一宿。那晚的月亮特别亮,亮得没人舍得哭。大山大学毕业后回去看望支老师,这个时候的支老师已经变成与泥洋人民无二的一位教师了。她已经变成泥洋的毛竹,深深地扎根在了泥洋。那片留给毕业生的山坡已经栽满了树,那个最顽劣的孩子董大山已经走出了大山,那个曾经的“大姐姐”已经变成了泥洋小学的老教师。
她点亮了这座大山。支老师不仅改变了江西边远山区里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态度,她也用一颗热忱的心和坚定的信念,软化了一个顽劣孩子的心,使他能够走出大山,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支老师说“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看到了希望。”她说,“再黑的夜,只要我们抬头就有月亮。”
一生只为一事来,教师只为教育来。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五
电影讲述了支老师几十年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她关爱学生,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帮助贫困孩子,让他们都能得到教育。支老师走的最多的是崎岖山路,想得最多的是如何能够教好大山深处的孩子们。今天正值第35个教师节,祝支老师节日快乐,全国各地的教师们节日快乐!
第四篇: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今年教师节,学校组织大家观看了新上映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这个电影是根据“感动中国2016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讲述了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支月英在大山深处的艰苦条件下,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初心,为大山里三代孩子带来重大命运变革的感人故事。支月英怀揣着青春的梦想来到偏远的深山,在偏远山村的讲台旁一站就是39年,从“支姐姐”变成了“支妈妈”,从“支妈妈”变成“支奶奶”,为大山深处的孩子带去充满希望的童年。
看完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不是支老师做了多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也不是故事的情节有多么的感人。我在想,是什么支撑着支老师年复一年的坚守,是什么改变大山深处孩童的命运。是坚持,是倔强,是爱,是对大山深处孩子们无私的爱。从青春洋溢的城市姑娘,到衣着朴素的乡村教师,到头发花白的老教师,岁月催人老,青松已成林。电影截取了她扎根山区教育的几个时间段的故事,在平凡的小事中见证了一个教育人的“倔强”和“初心”。走出影院,我反复咀嚼着电影里的那几句台词。“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一个人无法跨越的不是大山,而是你内心的贫瘠”。“一个人心中存在着一条上山的路,谁也阻止不了”。
坚持是什么,就是持之以恒地去做一件事情,瞄准一个目标,不骄傲,不气馁。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这样执着的人。就如我们学校的郑校长,就任两年多来,他每天6:50准时出现在学校大门口,从未间断,即使是他晚上把女儿送医院打针住院了,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他还是准时出现在校门口,接待家长来访,守护学生安全。他说,我在这里,和家长面对面的接触,矛盾就可以早点化解,安全隐患就可以早点消除。无论寒冬酷暑,每天清晨总能看到他在校门口忙碌的身影。他的坚持还体现在学习上,自从学习强国平台开放以来,无论工作多忙,他每天都坚持学习42分以上,他说,现在自媒体泛滥,我们要多听听来自中央的声音,多看看身边的正能量。身为党员教师的要带头学习,要做教师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我们身边的老师都坚持每天学习,渐渐的,大家都远离了不良陋习。
影片中,支月英没有被大山深处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击败和退缩,也没有被捣蛋的学生、劝解的家人等各种外在因素而灰心或改变,没有因为教学点的停办而终止,没有因为家人的劝阻而改变初心。相反,她改变了山里人对教育的看法,改变了无数个孩子的命运,改变了社会对偏远山区教育的认知。在别人想方设法下山的时候,她却想着上山,因为她的心里存着一条上山的路。两年前,我们学校一个老师到九江双峰小学学习时,双峰小学的一位领导说:“你们学校转来几位学生到我们这里来,成绩倒是不错,就是字写的太难看了。”这话马上传到校长耳朵里,他没有去找是哪几个学生,也没有去找是谁教的。而是默默地在大门口的墙上贴上了几行大字:一笔一划写好字 一字一句读好书 一言一行学好人 一生一世做好事。很快,学校为全体教师购置了字帖和练字本,校长自己带头每天练字。在学校食堂设置了图书阁,在楼梯和过道设置了书吧,图书小屋。从此,图书不再束之高阁,而是随手取阅,慢慢的,课间打闹的少了,饭后读书的多了。校园里,书香四溢。当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看法的时候,我们就改变自己。支月英说:当时别人都说她“傻”,但是山里需要她这样的“傻子”。就像支老师所做的,当别人一个个撤离的时候,坚守才显得弥足珍贵,她扎根深山就是为了她的学生们能走出深山。满头白发的她四处演讲,虽是辛苦,但想着能为孩子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她还是很乐意接受了。
凡人善举,小善大爱。支月英老师这种在贫瘠的山区坚守,甘于平凡与淡泊的精神不正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吗?支老师扎根农村的八九十年代的穷苦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但是,每代人有每代人的长征路,每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我们唯有坚持立德树人,坚守心中的那一份初心,牢记使命,做好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才能不负使命和韶华,才能无愧于时代和人民。
第五篇:最新《一生只为一事来》优秀观后感心得
《一生只为一事来》根据“感动中国2016人物”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讲述了支月英在偏远大山深处的艰苦条件下,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初心,为大山里三代孩子带来重大命运变革的感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后感
近日,以奉新县乡村优秀教师支月英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在南昌举行首映礼。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出席并讲话。
曹伴好在讲话中代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影片出品单位、全体主创人员及工作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他指出,支月英老师近40年如一日扎根山区,为点亮大山里孩子的希望,恪守初心、执着坚守、无私奉献,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2016感动中国人物”等称号。支老师的事迹感动着全国人民,以她为原型拍摄的电影一定会成为“以电影形式讲述师德好故事”的成功典范。
曹伴好希望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充分认识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的重要教育意义,将其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纳入高雅艺术进校园、庆祝第35个教师节和“开学第一课”的活动内容,认真组织好观影工作,引导教育系统广大师生和党员干部向身边典型学习,弘扬高尚师德和优秀品质。
曹伴好同时指出,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将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曹伴好希望社会各界一如既往地支持教育、关心教师,欢迎更多的新闻媒体和传媒公司开展教师题材作品立项,推出一批让人喜闻乐见、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展现教师时代风貌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发掘江西师德典型、讲好江西师德故事、形成强大的正能量。
首映礼上,导演张亚海和演员穆婷婷、徐梓涵等一起,与大家分享了影片拍摄过程中的故事和感受。
据了解,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宜春市委宣传部,奉新县委县政府等单位联合拍摄,是我省第一部以教师为原型创作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支月英老师坚守大山40年,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该片于2018年10月在奉新县开机、11月在南昌杀青,并将于本月9日在全国上映。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心得
一辈子只做好一件事情,有多不容易?根据“感动中国”人物支月英原型改编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讲的就是她驻守山区38年、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昨天(6日),该片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首映礼,影片主创和人物原型支月英的到来,让现场变成了一次向教育工作者的集体致敬,无论是台上嘉宾还是台下观众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
该片由张亚海执导,穆婷婷、谭凯、巩汉林、王姬主演,将于9月9日教师节前夕全国公映。作为一部献礼“新中国第35个教师节”的作品,影片原型人物支月英是一位支教38年的乡村女教师,她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以及央视“感动中国2016人物”称号。影片选在北师大首映,既是为了向即将步入教师行列的学生们传播“一生只为一事来”的奉献精神,也是为了向所有教育工作者致敬。
在歌手米粒和小演员宋心钰一起演唱影片主题曲《若说》之后,支月英登台亮相,将首映礼气氛推向高潮。支月英语带哽咽地说:“党和国家给我太多荣誉了,它属于奉献在乡村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群体。”她表示,电影内容都是真实的,之前一直不敢看,怕勾起很多回忆,但现在她觉得,这些都是“金色的回忆”。
当被问及拍摄收获和感悟时,饰演支月英的演员穆婷婷透露,她第一天去剧组时就对山里生活、支教老师和当地孩子有了崭新的认识。“我去支老师的学校看,发现她对孩子们就像妈妈一样,不仅管学习,还要管生活,一个孩子发烧了,她还要带他看医生。难以想象这些年她面临的困难!”她希望这部电影能够感动更多人,关注山村儿童的教育问题。
观众所熟知的演员王姬在片中饰演支月英的母亲。当被问及如果自己遇到和片中一样的情况会怎样面对时,王姬表示:“我女儿选择的职业也不是我喜欢的,但只要她愿意,我都支持。我相信支老师没有家人的支持,也坚持不了这么多年。”一旁的支月英补充道,她母亲虽然嘴上不支持,行动上却一直支持,“她的支持是我坚持的动力。”她还含泪表示,自己在山里那么多年,妈妈只来看过自己一次,甚至因为距离太远,她没能赶回家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这也成为她一生的遗憾。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影评
由张亚海导演,穆婷婷、谭凯、巩汉林、王姬主演的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日前首映,电影以商人董大山的视角展开,讲述了支月英老师驻守大山38年、为乡村教育奉献一生的感人故事。众主创在现场分享了此次拍摄的点点滴滴,影片即将于9月9日全国公映。
《一生只为一事来》原型人物支月英是一位支教乡村38年的乡村女教师,她曾获得“全国模范教师”以及央视“感动中国2016人物”称号。当歌手米粒和小演员宋心钰一起演唱完主题曲《若说》后,支月英以及主创走上舞台向观众问好。
在被问到影片拍完之后的收获和感悟时,穆婷婷表示:饰演支月英老师是自己的荣幸,影片的拍摄就是一场心灵的洗涤之旅,以后会时刻用支老师的精神鞭策自己。谭凯在被问到是不是生活中也像电影里一样是“霸道总裁”时,他表示自己生活中是一个很平易近人的人,只不过角色的要求让自己不得不有时候表现的比较严肃,引发观众鼓掌和笑声。
著名演员王姬饰演了片中“支月英”的母亲,在被问到如果是自己遇到了和片中一样的情况,会怎样面对时,王姬一度哽咽,表示支月英老师这样的人太伟大了,身为一个母亲内心肯定是柔软的,但是担心归担心,还是会支持自己孩子的选择。
而当支月英老师在被问到如果青春再重来一次,会怎样选择时,她毫不犹豫的说还是会选择支教乡村,做一名普通的老师。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有感
“此生为师 青春无悔”电影《一生只为一事来》首映礼6日下午在北京师范大学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江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教育厅总督学曹伴好等领导出席首映礼。北师大新教师代表、公费师范生和新生代表以及影片主创参加首映礼,共同观看影片。
电影由教育部教师工作司指导拍摄,根据曾获“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央视“感动中国2016人物”等荣誉称号的乡村教师支月英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讲述了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刚满十九岁的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担任一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刚到此地,支月英就被大山深处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深深震撼,但是怀揣支教理想的支月英并没有退缩,她时刻记着“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这句话。39年来,她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着初心与大山的希望。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任友群在讲话中说,当前我国教师数量已达1673万,在这个庞大的队伍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人物和教书育人的楷模典范,支月英老师就是其中一员。《一生只为一事来》是一部反映教师题材的优秀作品,希望通过电影展现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职业形象,进一步在社会上厚植弘扬尊师重教风尚,让教师们学习模范、主动对标,守教育报国初心,担立德树人使命,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希望这部影片可以鼓励更多优秀的青年人选择教师职业,鼓励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质的教育题材作品。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表示,影片向全社会传递了广大教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正能量,也将激励更多教师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并激发全社会对于教师群体的关爱,为教师的身心健康及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他鼓励北师大全体师生以支月英老师为榜样,在从教之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不负此生、勿负时代。
影片导演张亚海、主演穆婷婷、谭凯、王姬等与观众分享影片拍摄的背后故事与创作感悟。饰演支月英的演员穆婷婷表示,影片的拍摄就是一场心灵的洗涤之旅,以后会时刻用支老师的精神鞭策自己。广为观众熟知的演员王姬在片中饰演了支月英的母亲,她谈到,身为一个母亲,内心肯定是柔软的,但她仍旧支持孩子在艰苦的环境下坚守,足见其伟大。
影片原型人物支月英老师在接受人民网记者专访时表示,看电影全程流泪,里面的每一个镜头都勾起了自己曾经的回忆。“我得到了许多荣誉和赞美,但这不仅仅属于我,而属于全天下坚守教育、坚守乡村、坚守奉献的教师大集体。我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的人去关注乡村教师这个集体,去了解山里孩子真挚的情感。实际上,那些情感,比电影里的还要浓烈。”
支月英说,在大山里的近四十年,她也经历和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深一脚浅一脚跋涉的泥巴山路,如今已经通车;当年破旧的校舍,如今已经是宽敞明亮的房屋;当年微薄的待遇,如今已经翻了好几番。学校已经接通网络,实行了数字化教学,老师们也越来越自信。她期待,未来有更多地优秀青年投入到教师行列,尤其能够到乡村去,并且留得住、教的好。
2019《一生只为一事来》观看体会
还记得“感动中国2016人物”中的支月英吗?当时关于她的颁奖词是:“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一生只为一事来》就是根据支月英老师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影片讲述了1980年,刚满十九岁的支月英年少青春,怀揣支教梦想,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来到山高路不通的江西省奉新县边远贫困的泥洋小学,担任一名乡村女教师的故事。
支月英说:当时别人都说她“傻”,但是山里需要她这样的“傻子”。需知,38年来,正是这名“傻子”用自己的爱心和努力,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深山,以最质朴的信念坚守着初心与大山的希望。这位不服输的“傻老师”用自己一生的坚持,告诉董大山他们什么叫作“希望”,而在当她失落迷茫时,孩子们又成为了支撑她走下去的动力。
影片中,支月英没有被大山深处难以想象的艰苦条件击败和退缩,也没有被捣蛋的学生、劝解的家人等各种外在因素而灰心或改变,支月英时刻记着“我们不是因为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我们坚持了才有希望”这句话。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支月英老师这些傻傻的行为却是对总书记“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的身体力行。相信影片也是在借此机会向全社会传递广大教师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正能量。
在中国,专门展现老师光辉形象的电影并不多,很多影片都以“野蛮教师”、“麻辣教师”、“疯狂教师”、“恐怖教师”等为噱头,只为博得更多观众的眼球。而《一生只为一事来》这部专门在教师节前一天上映的影片,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教师群体的聚焦,它不煽情,却让我们泪流满面,因为我们终于又回忆起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成长的老师们,他们是多么亲切、温暖。
现在的社会对教师要求很严格,但凡老师有丁点做得不好就会遭遇被打被杀被投诉被下岗等下场,可是平心而论,在众多的教师中,99%的老师都是认真负责的。当然,这99%的老师中却很少能像支月英老师那样,在贫瘠的山区坚守,从青春年华守到满头白发。
《一生只为一事来》也并没有极力去展示支月英是多么的大公无私、仁爱伟大,也没有说她的学生最后很有出息,她教育得极好。影片就那么朴素简洁地放映着山区的山和水,放映着孩子们恶作剧地给老师下巴豆,放映着孩子们突然知道了自己原来是那么喜欢支老师的,放映着支老师与学生如意一起睡在简陋黑暗的学校宿舍,放映着一次又一次盛开的小紫花……原来,最朴素的表达就是最动人的话语。
支月英老师的故事就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教师,就是那个默默花数十年时间去种树成林的人;所谓老师,就是那个“一生只为一事来”,甘于平凡与淡泊的“傻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