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本站推荐]
在这个悲惨世界中,有善意产生的恶意,也有恶意产生的善意。罪恶与惩罚,命运与审判,挡在冉阿让面前的,有自己造就的过去,亦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仇恨,既是如此,现在也应该感恩吧。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欢迎查阅。
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1
《悲惨世界》是一部雨果写的名着,被改编成了电影,并获得多项奥斯卡奖。放暑假时,我看了这部电影,哭了两次,感到这部电影拍的很好,反映了许多人性的自私。
影片的开头,那些囚犯们用嘶哑的声音唱着“低头、低头不要看他们的眼睛……”站在高台顶上的官僚,手里拿着鞭子,看着底下的囚犯。看到这里,我在想他们究竟犯了什么大罪,就受这么苦的牢刑。囚犯24601就要出狱时,她抬着很重的旗杆到了官僚面前,官僚对他说:“你永远不会忘记我--沙威,囚犯24601,你将永远背负着罪恶感。”囚犯说:“我有名字,我叫冉阿让。”他用沙哑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愤怒,他在维护着自己的尊严。
当冉阿让逃出后,一位善良的神父救了他,但他却偷了珍贵的银器,被警察抓走了。神父却说,这是送给他的,这让他很感动,下定决心要悔改。几年之后,他当上了市长,并受人尊敬。当他在厂里检查时,看到让他害怕的人——沙威。他开始掩饰他的曾经,当一个女人要寻求他的帮助时,他却转身离开。之后,他找到那个女人,却发现她为自己的女儿的生活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得知女人的名字叫芳汀。芳汀死后,我哭了,一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孩子愿意放弃一切,黑暗的世界里,母爱的光芒照亮了一切,温暖了人心。
在几年后的逃亡,冉阿让带着芳汀的女儿住在一个偏僻的地方。但是,马上就要开始“法国大革命”了,芳汀的女儿爱上了一位战士,就在开战后,沙威扮成党员混进去了,却被小战士发现了,沙威被绑了。当冉阿让去救女儿的爱人时,却将沙威放了,沙威很惊讶。在战场上,那个小战士为了抢到弹药被敌人杀了,这次我又哭了。小兵说过:“小兵也能派上大用场。”他们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正义,都被杀害了。而沙威也反思了,认为真正的正义不是像他那样,自己和冉阿让为什么有那么大差距,他认为这个世界已经无法挽回了,便跳河了,而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一切都是正义的光明的。
看完后,心中仍想着其中的情节,让人回味。伟大的母爱,扞卫自己的尊严,为正义而战,这一切都在黑暗的世界里变得伟大。
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2
《悲惨世界》上帝欲叫人灭亡,先叫人疯狂。这是出自卡夫卡的一句话,我觉得现实就是这样,正如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偷了一块面包给外甥,竟然被判了十九年的刑,现实把我们的信心就这样碾碎了。
出狱后冉阿让背负着囚犯的身份,饱受其他人的歧视,然而现实逼迫他旧态复萌,他偷了主教一个烛台,主教却没有怪罪他,反而送他另外一个烛台。在善良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让洗心革面,变得乐于助人。这段也正如作家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收留珂赛特做养女,冉阿让身上体现了人道主义,同时反映那个时代的悲哀,是下层人民的苦难的缩影,这些源自法律习俗的压迫。世界不是完全的,不是绝对的,就像小说中的德纳第夫妇,这对夫妇对珂赛特百般欺压,还将珂赛特母亲寄来的东西给自己的女儿,最后沦为丐帮帮主,是典型的自私自利的小人物。
珂赛特的母亲芳汀,是冉阿让工厂里的女工,怀下珂赛特却被男友抛弃,为了珂赛特的生活,变卖首饰,甚至牺牲灵肉也要把珂赛特养大,芳汀对女儿深深的爱可以让人潸然泪下。沙威穷其一生追捕冉阿让,却发现冉阿让很善良,于是他无法面对多年坚持的信念,选择了跳河。也许有时候,我们就像小说中的人物,但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打开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垂青。
世态炎凉,人们或许变得丑陋贪婪,也许乱世出英雄,这样的背景下诞生恩佐拉革命青年的领袖,风度翩翩,在策动的起事中壮烈身亡。不管怎样这世上还是有正义存在。为正义而亡,也算死得其所。我觉得主教也是一个人道主义形象,把冉阿让引入正途,让人深刻体会到仁爱的力量是无坚不摧的,能感化所有冰冷麻木的心,这也是小说一大亮点所在。
读完这本书,不禁为人物的品质感动,他让我领悟到:原来在那样一个黑暗和冷酷的世界里也有光明和温暖啊!我不能忘却那些为革命燃烧的鲜血:当革命的起义者安灼拉发现了黑暗f的忠实走狗沙威,让冉阿让杀掉他时,冉阿让却为他松了绑,放走了他。令我疑惑不解的是,沙威的追踪使冉阿让东躲西藏,惶惶终日,他为什么不借此机会除掉这个罪大恶极的人呢?谜底在剧终揭开:沙威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认识到那个黑白颠倒的社会,那个冷漠绝望的世界,并不是他所维护和爱怜的,在善与恶的冲击下孤独而又绝望的跳江自杀,我才明白,他是在通过自己的博爱、宽容及其崇高灵魂以及众生之下卑微的存在,重新唤回生活在那个悲惨世界里的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他坚信,这会开启一个美好而又光明的新纪元。
也许我们很难改变别人,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自己的心中拥有一片光明,用善和爱来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灵去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这个世界就会充满爱的阳光.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3
夜,没有星光,一片漆黑,在这宁静的黑暗里,冉阿让结束了一生的痛苦与磨难,满载欣慰与幸福,走向未知世界的光明。
缓缓合上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心似乎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悲痛在流淌,冉阿让永远的走了,却留下了他光辉圣洁的灵魂,回想起他一生走过的坎坷艰苦,不得不赞叹那是一部传奇——为偷一块面包,他服役9年,当他终于获得了自由,却不能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走投无路的他,遇上了好心的教主,冉阿让的一生由此而改变。几年后的冉阿让发迹成了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市长,他不忘教主的仁慈和善良,常常对穷苦的人施以援手,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然而命运却让他遇上了警探沙威……他再一次被捕,被戴上了终身监禁的帽子,但是命运嘲弄了他,他不顾再次戴上越狱的罪名,逃了出来,为的就是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从德纳第手中救出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小珂赛特……在法国革命的战场上,在枪林弹雨中救了珂赛特的情人马吕斯,在女儿有了归宿后,带着赎罪的爱与欣慰长眠。
什么是人性的美丽?善良的主教告诉了我们“人之初,性本善”的道理。冉阿让从一个心存歹念的囚犯变成一个充满爱心的慈善家,就是主教的对于万物的博爱之心感召了冉阿让心底的那份仁慈,冉阿让做了一生的逃犯却做了一生的善事,是主教的那份宽容与言传身教,支撑着他勇敢向前,是主教用爱制“恶”造就了冉阿让这一为大灵魂。他的身上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茫。
小说以冉阿让为线索,反应了法国大革命前不同阶级的人民的不同命运,而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穷苦人民的悲剧,让人心痛不已。作为一个母亲,芳汀每天不辞辛劳的工作,仅仅想让女儿过上幸福的生活。迫于压力,他不得已将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德纳第,但是德纳第却只把珂赛特当做骗取钱财的工具,珂赛特在德纳第家度过了苦难的童年生活,而芳汀却没能见到女儿最后一眼。但是正是这样一段故事,告诉了我们,苦难只是暂时的,要相信光明终能够驱散黑暗。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母性的光辉是任何时代都泯灭不了的印记。
虽然《悲惨世界》已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但它并未被这个时代所遗弃,它永远散发着人道主义的光芒。我们这个世界,何尝没有像芳汀一样穷苦的人民?何尝没有像德纳第一样唯利是图的小人?何尝没有像教主一样博爱的人?何尝没有像马吕斯一样为爱痴狂的人?也何尝没有像冉阿让一样改过从善,成就一翻伟业的人呢?公平、自由、幸福是每个时代的追求与信仰。
雨果走了,却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光明与自由,仁爱与善良,他的思想将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理想与追求。
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4
《悲惨世界》诠释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三大悲惨一一男人因贫穷而出卖劳力,女人因贫穷而出卖灵魂,孩子因贫穷而出卖劳力,牵动过无数人的内心。究竟是何原因使得它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是波澜起伏的情节感人,还是精辟深刻的思想动人?涉世未深的我无从理解。然而,这本书令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一一人间最珍贵的感情。
(一)爱,需要宽容
主人公冉阿让是一名苦役犯,在经历长期牢狱之苦后,重获自由,却由于曾是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上天有好生之德”,宽大为怀的主教伸出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无路的冉阿让,并感化了他。从此,冉阿让洗心革面,开始了新生活。主教的爱让冉阿让迷途知返,做回好人,并努力去爱别人。原来,宽容的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二)爱,需要热忱
冉阿让的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意外地让他被选举作了市长,并继续为市民造福。这位博爱的市长,嘘寒问暖,并把自己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慈善机构与穷人们。对于穷人而言,市长就是正义与光明的化身。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汀无私的关爱以及对珂赛特的疼爱。为了完成芳汀的遗愿,他竭力救出珂赛特,并用毕生精力细心照顾她。原来,热忱的爱可以使人幸福快乐。
(三)爱,需要勇气
光阴似箭,珂赛特渐渐长大成一位美丽迷人的淑女,并与纯情洋溢的马吕斯相恋。然而,平凡的艾潘妮却也深爱着马吕斯。最终,在战区中,他为了救马吕斯,中弹身亡,死在马吕斯的怀中。艾潘妮虽样貌平凡,但她对马吕斯的爱确实不平凡的。这不禁让人想到元好问的一句诗“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原来,有勇气的爱可以让人抛出生命,去拯救恋人的生命。
(四)爱,需要离别
全书末尾,冉阿让在完成自己“使命”后,已是奄奄一息,马吕斯与珂赛特守在他身边,悲伤地作着最后的告别。尽管书中叙述这段的篇幅不长,但两人对冉阿让的留恋与爱跃然纸上,颇为感人。并且,冉阿让的遗言“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再活了”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爱,不仅是对珂赛特与马吕斯的爱,更是对生命的爱。原来,离别的爱可以使人学会留恋生命、珍惜眼前的幸福。
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5
上周末,我拜读了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悲惨世界》。早就听说过这部名著,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这本书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捧起它,我就立刻被它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这本书中,我感触最深的人物就是贯穿本书始终的主人公冉阿让。冉阿让原本是个诚实的工人,为了帮助穷困的姐姐抚养七个可怜的孩子,为了不让孩子饿死而冒险偷了一块面包,结果被抓;又因不堪忍受狱中之苦四次逃跑,刑期加到十九年。
出狱之后,他处处受到人们的歧视,苦役犯的罪名永远地加附在他的身上,他想重新做人,可是却到处找不到工作,连住宿的地方都没有。就在冉阿让已经绝望了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米里哀神父。从此,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变了冉阿让的后半生。
冉阿让受到主教的感化决心去恶从善,改名换姓艰苦创业,终于当上了市长。后来,他乐善好施,济穷救苦,大做好事,救助孤寡弱小。为了不嫁祸于人,他毅然走上法庭承认自己的`真实姓名。
然而法律不容他,社会不容他,连他辛辛苦苦带大的孤女也误解他,他多年舍已救人,最后却在孤寂中走向死亡。读到此处,我深深地为主人公感到无比的悲哀。
这真是悲惨世界中的悲惨典型!主人公的悲惨遭遇,充分体现出当时的社会是多么不公平,一个正直的人,因为一时犯了错,永远都没有改正的机会了吗?
在书中,我被冉?阿让那颗狂热追求正义的良心所感动。正是这颗良心多少地把他箍紧而压服!他悲惨的一生中有多少次伤病,多少次重新站起来。这良心光芒四射,在安静地向他说:“现在平安无事了!”唉!这是多么凄惨的平安!
读完这本书,我感触颇多。我从这部小说中看到了作品中渗透的人道主义思想——“博爱”、“仁慈”、“宽容”、“善良”。雨果先生通过这部作品不仅揭示了贫苦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本主义的黑暗社会制度,还暗示自己一直期盼着用“宽容”和“仁慈”来改变这个“悲惨世界”的美好愿望。
初中生看悲惨世界的观后感
第二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暑假里,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音乐剧版的《悲惨世界》。影片讲述了贫苦的冉·阿让为了挨饿的孩子去偷面包,结果被判处19年的苦役。出狱后,走投无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过夜的主教的银器潜逃,被警察捉回。主教声称银器是送给他的,使他免于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他,他化名马德兰,从此洗心革面奋发向上开始新生活。在得知了芳汀的悲惨遭遇后,他承诺照顾她的私生女柯赛特。八年后,柯赛特爱上了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轰轰烈烈的巴黎人民起义爆发了,无赖德纳迪和他又狭路相逢,而多年来从未放弃追捕他的沙威警探又出现在他的面前。面对这一切,冉·阿让用他发自内心善的力量使所有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他是被神祝福的。因为他的善与遵循自我,他不再是因贫富不均而犯法的罪人,他和任何人一样高贵,拥有生存的权利,他在幸福中进入了天堂。
影片中每一个演员都表演得出神入化,他们用歌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式将每一个角色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芳汀。
芳汀是一个可怜的女子,单纯善良,追求爱情,结果被浪子无情地抛弃。有了女儿的芳汀并没有像其她女人一样放弃孩子,而是主动承担了养育女儿的义务。她将孩子寄养在德纳迪夫妇家中,她万万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无耻的、贪婪的、唯利是图的人,他们不停地说
谎榨取芳汀更多的钱财。芳汀拼命地在工厂里干活,将辛苦挣来的钱都寄给了他们,后来芳汀被逐出了工厂,她为了养活女儿,不惜卖掉了自己一头美丽的长发,洁白的牙齿,最后卖身为妓,却无怨无悔。临死之时,她在幻想中迎来了女儿的到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向她露出甜甜的微笑,她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人世。在剧中,芳汀的表演者用精湛的演技和凄凉的歌声向我们叙述着这个悲凉的故事,生动而形象的刻画了一个伟大的母亲。
剧中还有品德高尚的冉·阿让,心存善念的阿波妮,善良美丽的柯赛特,一心报国的马利尤斯,自认公正的沙威,他们的表演都是那么出色,那么传神,他们各具特色的演唱更是给影片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悲惨世界》用它优美动听的音乐和曲折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我,二个半小时的影片一点都不让人感到疲倦。这真是一个天才的导演带领着一群天才的演员歌剧般演绎着一个伟大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沉迷在故事中。
第三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钟依然
最近看了电影《悲惨世界》,之后又翻了翻书,感触颇多!也上网看了看别人写的读后感,观后感之类的文章,写的很好,有的从社会的角度去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下从在的种种问题,有的从人性的角度去谈人性的真善美丑,还有的从金钱的角度去探讨贫富所带来的人间区别,等等等等,可是在这里我不想探讨这些,因为我认为这是很复杂的问题,很少有人没有经历过就可以说清楚,只有各自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历程中用心去感受。而我要谈的主题是“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的。”
《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一个因为给自己亲姐姐的饥饿的孩子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做了十九年的苦役,首先我想分析一下他当时的心情。他会是怎么一种心情呢?我想一定是愤怒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是我自己,还是在坐的各位,对于这种不公正的判决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为了饥饿偷了一块面包所犯得错,相比较法律在处理此事方面犯的错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法律在对穷人和富人不公正的裁决方面犯的错更严重,更恶劣。愤怒是疯狂的,也是荒诞的,盛怒可以使人失去理智,进而犯错。可是人如果不是在某一方面确有理由,他是不会愤怒的。冉.阿让此时的心情就是这样的。他认为社会应当对他的遭遇负责。原书有这么一段,是作者加的旁白:在冉.阿让看来社会上的人之所以和他接触无非是要达到迫害的目的,因为从他失去母亲和自己的姐姐之后,再也没有听见一句友好的语言,一副和善的嘴脸;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而且在这场战争中他只是一个败兵。除了仇恨以为他没有别的武器,真正的武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仇恨。就这样,仇恨在冉.阿让心里肆虐蔓延着,他下定决心,将来总有一天他会和他们算账。
之后冉.阿让出狱了,可是出狱的他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自由,由于世俗的偏见,出狱的冉.阿让仍旧背负着罪名,由于带着一张黄护照,他付出同样的劳动却得不到平等的待遇,即使拿着钱也找不到住所。饥饿与寒冷进一步肆虐着他心中的恨。但是他又是幸运的,在他无助的时候遇上了卡福汝主教,一个善良的人。原书的开篇,作者用很大的篇幅介绍过这个人,他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贵为主教却把自己的主教院献出改建为平民医院,生活平淡俭朴,可是对于穷人,却毫不吝啬。主教收留了冉.阿让,甚至于用自己珍贵的银器招呼了他——冉.阿让,仅仅只是一个囚犯。可是冉.阿让并没有为此感激,他居然以怨报德,偷走了主教的银器。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冉.阿让又被捕了。如果此时主教大人指正他就是偷走自己银器的贼,那么我想他肯定不会再活着走出监狱的大门,为了一块面包尚且被关十九年,更何况是银器。要知道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银子比金子还值钱。可是主教没有这样做,因为他知道,冉.阿让只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他救了冉.阿让,没有责备,只有一句告诫:“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用这些银子是为了成为一个诚实的人,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
冉.阿让走了,他被震撼了,仅仅只是因为主教的以德报怨。是受了感动,还是受了侮辱,甚至是他对自己之前二十年所受遭遇愤怒心情的发泄?迷茫,当时他一定很迷茫。性善的一方面被主教激活了,而性恶的一方面仍在疯狂肆虐,他被两种感情控制着,矛盾,痛苦。恰此时,一个叫小瑞尔威的孩子走过他身旁,迷茫中的冉.阿让抢了小瑞尔威的钱,一个和他一样的可怜人的钱。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一定是他从狱中带出来的那种恶念的最后影响,也许是,也许不是,因为人本来就是一个矛盾的复合体,不会说清楚的。也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抢瑞尔威的钱的时候,抢东西的并不是他,而是他心中的那只兽,由于兽的本能和习惯他抢了他的钱。等清醒之后他才后悔,才痛心。因为主教形象的日渐高大衬托出的是自己的愈发渺小,灿烂的光辉终究会占据冉.阿让的心。
再之后,他更名为马德兰,创办工厂,居然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他有了钱,可是并没有像一般的富人那样恶掠,相反他用自己的钱办医院,救济穷人,在之后被追捕的过程中仍然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实践着对穷苦女工芳汀的诺言,将芳汀可怜的女儿珂赛特从水货中救了出来,并使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之后的故事我不再讨论,我只是想说,正是由于主教大人的宽厚与以德抱怨传染给了冉.阿让,才使一个满心怀恨的人居然学会了爱,不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只是在麻木的心中植入了一根爱的神经,就这么简单。
朋友们,人生的旅途上最糟糕的不是贫困,不是厄运,也不是地位的底下,而是精神处于一种麻木无知觉,甚或被恨充斥的疯狂境地,此时感动过你的不再能感动你,吸引过你的也不再能吸引你,那么这时你就应当去寻找人生的另一片风景,因为当你抱怨自己没有漂亮鞋子穿的时候,请你想起还有许多人没有穿鞋子的脚。学会爱人吧,他会使你变得宽广,犹如大地,或者海洋,甚至天空一样广阔。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一个善意的微笑,或者一个简单的帮助,也许就会改变许多,许多。
虽然我们现在的社会还有不少麻木,不少骗局,甚至不少假象,但是比起他们:冉.阿让,芳汀,我们又是幸福的,值此伟大祖国繁荣复兴构建和谐社会之际,身为祖国明天建设者的我们就更应该挑起这样的大任:用自己的爱去感动身边的每一个人!相信大爱终究会成为我们泱泱中国最主流的时代情感。
相信吧,因为爱是可以传染的,爱是可以感化的!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五日晚
第四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慘世界》歌舞剧是由法国文豪雨果的名著《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改编而來。歌舞剧为了让观众入戏所以与原著有些小出入。例如原著中是尚.华尚本人开除了可怜的芳婷。他一生被人误解,自己却也因小小的清白而害了一对母女,这也是他后來那么內疚的原因。一九八七年美国版的悲慘世界在百老汇上演,从此一举成名造成了全世界的轰动。这部剧会成功在于演的是市井小民的遭遇、而时至今日戏中的故事仍不断的在世界各地重演,让观众重新思考自己的一些价值观。
剧中运用了许多如打字幕来转換时空背景的电影手法。舞台的设计十分巧妙,在中间有个大的旋转圆盘。人物在剧中利用圆盘在制造走路,远近上的效果上很有真实感。舞台上有一可个以组合、变化的大型场景道具。可以一瞬间从一座贫民窟的陆桥变成大学生的咖啡店,再成变成路障的,再变回去。歌曲不论是平靜、活泼或雄壮都透露著对生命的无奈,和对未來的期望。很完整的描绘出当时法国人民的心境。剧中的主角柯赛特与马里欧斯的爱情故事因为著墨不多,反而很薄弱,无法让人认同。相较之下痴情叶芃妮才是爱情剧的主角。叶芃妮在剧中是个令人怜惜的角色。虽然她的父母贪心又恶毒,但叶芃妮在剧中大有贫贱不能移的风骨。她穷、但別人给她钱她却不愿收。她对爱的专注,简直到了孤注一掷的地步。这和原著多少有差异,不过爱情故事本来就不是此剧的重点吧。
此剧如其名,从头悲慘到尾。还沒演超过十分钟就已有人在一旁啜泣,三個小时后看到结局时整个剧院只怕沒
有几个不挂泪的。我看到的版本和百老汇的原班人马的CD比起来我比较喜欢我看到的版本。百老汇中的贾斐在许多地方用腔太邪恶,虽然贾斐的确是剧中的反派,但我看的版本中贾斐就只是个相信法律和正义的人。他坚守他的岗位,希望能为安份守己的人民帶来更好的明天,却看不清他维持的制度有许多不合理之处。他花了二十年的光追阴寻一个偷了块面包的人,而那个人却救了他一命。最后明白自己的荒谬后悔不当初,却又不愿背叛他的信念,只好投河自杀。他虽然是坏人、但他的故事也是个讽刺的悲剧吧。
虽然我们也许会笑警长贾斐傻,历史上又有多少像贾斐的人呢?相信自己的信念是对的就无知的迫害他人。就连尚.华尚都对芳婷犯下了类似的错。我们自己呢?有人瞧不起罪犯,有人瞧不起忧郁症轻生者,有人看不起同性恋者,不能设身处地的去为他人着想,看了表面就直接下结论而不愿了解事实的真象。我知道有人在她人得乳癌时说她人裝病痛,结果自己也得了乳癌才知道那种痛苦。也有的人(像我自己有的时候)学会了英文之后就看低英文不好的人,对他们态度不好。当习惯做出这种判定后,我们自己也成了可笑的警长贾斐。
我只看过两部歌舞剧就是Lion King 和 Les
Miserables。Lion King 是近代歌舞剧的佳作,主要的卖点在于视觉上的震憾。其中运用了许多印尼和日本的传统玩偶戏
法。对看惯欧美歌舞剧的人,好像眼睛去吃了一頓龙虾大餐。
Les Mis就和同时期的「歌剧魅影」、「猫」等一样
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和悲天悯人的气氛。比较起來,Lion King才有真正大熔炉的感觉。Les Mis等虽然悲天悯人可是出发点
还是封闭的用西方世界的眼光和角度来诠释一切。但、剧本来源不同,这剧情的深度上还是有差的。一个是文豪大著,一个是迪斯奈卡通……看完Les Mis后会让人反覆的去思考剧情中隐藏的涵义,对Lion King的感动仅止于声乐之美与华丽的场景道具而已。当Les Mis等能让全场哭成一,在剧Lion King中就只有一堆小朋友在哭而已。
只有在现场欣赏过一部歌舞剧后才了解为什么许多明星放著几十万的片资不要,偏要去演百老汇的剧。全场流著泪,站起来为你鼓红了手,那种自己的演出受人欣赏的滿足不是片房长红可以比拟的。连我也会幻想那种情景,何況是演员呢?
希望沒有看过这部歌舞剧的人能有機机会一睹经典名剧。
第五篇:悲惨世界观后感
《悲惨世界》观后感
选修课老师安排我们观看了《悲惨世界》电影对我有很大的触动虽然以前看过这部小说,但是电影是从现实的方式对电影进行全方位的诠释,让我有了二次触动,现在就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观后感。
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雨果刻划了从拿破仑在滑铁卢的失败直到反对七月王朝的人民起义这一阶段的历史面貌,绘制了一幅规模庞大的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图画。书中描述了在逃犯冉·阿让和流落街头的妇女芳汀,还有她的女儿珂赛特三位中心人物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善良纯朴的劳动人民注定要陷入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境地的必然命运,愤怒地谴责和控诉了造成这一切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原因。
年轻勤劳的冉·阿让找不到工作在难忍的饥饿驱使下,打碎了商店的一块玻璃,拿了一块面包而前后被判了十九年徒刑。出狱后,为了报复,在晚上想打死好心收留他的善良的神父。但老人待人真诚,酣然睡在一个苦役犯旁边的卓绝胸怀,深深地震撼了冉·阿让,使他握着铁钎的手慢慢地放了下来。于是他偷走了银器逃出了神父家。当冉·阿让被抓住时,神父并没有指证他,反而又把两支银烛台给了冉·阿让,并对他说:“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您允诺过我,您拿了这些银子是为了做一个诚实的人用的。”正是这句话和神父的所做所为唤醒了冉·阿让的良心。他决定遵守自己的诺言,做一个诚实、正直、仁慈博爱的人。
后来他改名换姓,在一个城市里搞了一项工业的工艺改革,发了财,做了市长,在那里济穷救苦,大做好事。当他得知芳汀的悲惨遭遇时,决定帮助她,接回她的女儿珂赛特。但芳汀未看到她的女儿就死去了。而冉·阿让也为了救出冤枉的人,在法庭上自首自己是真正的苦役犯冉·阿让。于是又被抓走做苦役。但为了履行对芳汀的诺言,在苦役中,他奋不顾身地从战船上空抢救了帆工,然后机智地逃走。到外地把芳汀的女儿珂赛特从刻薄奸诈的夫妇那里带走,并隐居在了修道院。八年了,冉·阿让和珂赛特幸福的生活在一起。
冉·阿让为了让珂赛特得到幸福,设法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斯的婚姻,并向马吕斯表白了自己曾是苦役犯。不料遭到马吕斯的鄙视,拒绝他再和珂赛特见面。当马吕斯得知冉·阿让就是自己到处寻找的救命恩人,即是受人尊敬的马德兰先生,他这才悔恨交加,立即带着珂赛特去看望老人。但是冉·阿让由于情感上受到打击,这时已处于弥留之际。老人向他们作了临终的嘱咐,便惨然离开了人生。
除了由于雨果为情节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行动背景外,更是由于小说作者创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加上导演那生动的手法多镜头的进行分析。诠释了人性的各个方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
电影虽然与小说没有完全相像,但是它有着自己另外的表现手法,特殊的描绘环境方式,让我们再观影的时候仿佛身临其境,深深的触动我们每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