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剧观后感
《毛发》与《约瑟的神奇彩衣》欣赏
摘要:音乐剧是由喜歌剧及轻歌剧演变而成的,早期称作“音乐喜剧”,后来简称为“音乐剧”,是由对白和歌唱相结合而演出的戏剧形式。音乐剧熔戏剧、音乐、歌舞等于一炉,富于幽默情趣和喜剧色彩。它的音乐通俗易懂,因此很受大众的欢迎。音乐剧已不再是传统戏剧艺术意义上的综合艺术,它对表演手法进行了跨时空,跨地域的整合。它打破了单一艺术形式欣赏的枯燥性,迎合了趋新求变的时代审美和现代人欣赏口味;并与戏剧、音乐、舞蹈舞美设计、科技和市场营销等各方面有机地融为一体。将艺术文化与商业娱乐结合起来,形成在国际表演艺术市场中表演艺术品的强势地位。
关键词:音乐剧 艺术 戏剧
本学期在《欧美音乐剧发展史》一课上,几部不同特点的音乐剧使我深刻感受到了音乐剧的优美与魅力。这一门课带我走进了音乐剧的大门,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爱上了这一种独特的艺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约瑟的神奇彩衣》。这是英国作曲家韦伯的第一部作品,取材于旧约圣经,有关犹太祖先约瑟的故事。故事讲述的是约瑟特别受宠爱,引起招致他的11个兄长的嫉妒,在他外出牧羊的一天,被兄长贩卖给人口贩子,并辗转去到埃及。与此同时,他的兄长对父亲谎称约瑟意外死亡。后来约瑟被人陷害而下了牢狱,却使它有机会为法老解梦,而帮助埃及度过了长达七年的饥荒。最后在父亲兄弟家乡粮食不济前来买粮之时与亲人重聚。
这部作品与我以前所欣赏的音乐剧不同,它夸张的舞台设计,多种形式的音乐以及快节奏的剧情都让我耳目一新。音乐风格极为多样化,从美国式歌谣曲、乡村歌曲、埃及的传统民俗音乐到古老的法国歌谣,甚至还把猫王的摇滚与法老王的表演融合到一起,使原本严肃的圣经故事变得丰富新颖。在观看音乐剧的时候我不由自主被其所呈现的视觉效果所震撼,而其恰到好处的处理又不会让观众跳出情节,夸张而又不失节奏。舞台设计十分简洁,却很直观给人丰富的感觉。最明显的是沙漠场景,仅有环绕四周的山形景片和几棵棕榈树,但其色彩却运用了明亮的黄色和蓝色,这不但使观众感受到了沙漠的灼热,引入到故事的开展中,也奠定了轻松愉快的演出基调。而在富商家庭的设置上,一方面提取了埃及最常见的形象元素——象征金字塔的三角型作为整个舞台的基本元素,一方面将这些元素进行繁复的组合,在色彩上运用了纯粹而冷静的白色及兰色,将故事所要传递的那种冷漠、尖利的感觉很好的外化了出来,似乎满眼都是尖牙利齿,随时准备吞噬善良的灵魂。在这样的场景设置中,阴险的谋害、残酷的监狱,这些情节很自然的推进着。
相比之下,《毛发》这部作品打动我的是它的内涵特征。它以二十世纪60年代美国强大的反政府不道德非正义对越战争运动为背景,用音乐剧的形式充分表现了这种不可压制的愤怒和不满。该音乐剧是了解上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思潮的窗口,讲述了一个从俄克拉荷马州来到纽约即将参加越战的青年克劳德,和一群以伯格为首的嬉皮士结识,并且结下了深厚友谊。在此期间,克劳德和出身豪门的美丽姑娘席拉迅速坠入爱河。朋友们想方设法为克劳德上前线设置障碍,但是仍然没能使它逃避军。最后就在克劳德即将出发开赴前线时,伯格潜入军营,把克劳德换出来,与席拉见最后一面。可部队偏偏在这个时候拔营出发,伯格被带上了飞机,他再也没能从越南回来。
乡村青年克劳德与富家姑娘席拉相爱,注定这种超越阶级差距、贫富等级的爱情之路充满艰辛。当克劳德混入贵族聚会中,在那些举止优雅的贵族之前显得格格不入;而伯格对于贵族所谓的等级观念不屑一顾,当他在餐桌上又唱又跳时,席拉也沉醉于这种欢乐的气氛当中。克劳德对席拉的追求并没有因被警察带走而结束,最终两人在广场上表明心意,开始了一段甜蜜的爱情。这种冲破世俗等级观念、没有物质欲的纯粹的、纯真的爱情,反映出当时美国社会年轻人对“爱情”的思考,爱是两个人的事,和别人的看法无关,只要两个人真心相爱,就能突破一切阻碍。《毛发》的结局也引起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伯格代替克劳德上了战场,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整部音乐剧以这一群好朋友站在伯格墓碑前的镜头结束。在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背后,人们不得不反思越南战争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在沉默之中控诉着无数个家庭的破碎和苦难,年轻人爱情婚姻的不幸。
“作为时代的真实呼声,它比百老汇历史上任何一部音乐剧都来得强烈、真实”。这种反对社会僵化和追求精神价值,正是《毛发》在那个年代的文化转变中所作出的一份贡献。
第二篇: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音
乐
鉴
赏
论
文
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授课教师:王传兴
年月日
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曾经看过雨果的《悲惨世界》,最近又看了《悲惨世界》的歌剧。我相信,一遍又一遍地读过《悲惨世界》的人,会理解这部书直击了人们灵魂最脆弱的地方,淋漓尽致,让人无法释怀,更无法逃避所有必须直面的主题。
《悲惨世界》的音乐整体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富有史诗般的色彩。在序曲中,耳边总是“mi”“la”(固定唱法)/“do”“fa”(首调唱法)两个音不断的四度跳进。旋律虽简单,却能立即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你会听到串铃的声音,它就象牛马身上的铃铛,也暗示着此时的人民正受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悲惨生活,这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拉马克将军的死讯传开后,学生领袖恩佐拉带领众人唱的“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充满着昂扬的斗志,激荡人心,让人听后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且旋律朗朗上口,过耳难忘。而后面的一首“只待明天”也是一首很有气势的大合唱,与前一首相比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它唱在最激烈的1832街垒战前夕,曲中交织着多个主题:像芳婷的“我曾有梦”的主题,此时由珂塞特、马吕斯、爱波宁唱出,分别表达出珂塞特与马吕斯分别前的恋恋不舍及爱波宁对马吕斯的爱慕之心;德纳第夫妇“房间主人”的主题暴露了他们想在战争中大发一笔横财的小人嘴脸;而冉阿让、沙威、起义学生和穷苦百姓各自的主题也都交织在“one day more”的大主题下,表达了各个阶层、立场的人对于这场战斗寄予的期望。这首曲子虽然主题众多,但却是多而不乱、层次清晰,且曲调朗朗上口,让人过耳不忘。
看《悲》剧,主选菜单的背景音乐就是它,你会一下子就被这气势磅礴的大合唱镇住了,还会楞了好久的神儿!“你可听到人民的歌声”和“只待明天”是全剧中我最喜爱的两首大合唱,每次听它们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如同信徒唱赞美诗一样,满怀崇敬之情地跟着高歌,最后总是会眼中不知不觉地噙了激动的泪水......在众多的唱段中,我最钟爱的唱段之一便是爱波宁与马吕斯的二重唱“一场小雨”。德纳第夫妇的女儿爱波宁暗恋着学生马吕斯,而马吕斯已有心上人珂塞特,他只把爱波宁当作好朋友。爱波宁为爱而追随他参加了街垒战,不幸在为保护马吕斯时而中弹牺牲。临死前她靠在爱人的怀里,同唱了这首凄美无比、令人鼻酸的“一场小雨”。她知道自己就要死了,但能在心爱的人怀里死去已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满足了。但最后一句还没唱完,爱波宁就闭上了眼睛......记得那次和同寝室来旁听的同学一起看《悲惨世界》他对我说:“唉,我太难受了,这个太感人了,我听得直揪心......”这首歌的确很感人,以至于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爱波宁太可怜了!雨果怎么这样“残忍”要让她死掉呢?干脆就让她和马吕斯在一起算了!不过越是悲剧才越能打动人!不过我好像是因为喜欢这两个演员才喜欢上这首歌的。当然全剧感人的场面不仅只表现在革命的激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爱情和道义也不得不让人为之动容。
像芳婷的“我曾有梦”,她的梦是美好的,然而现实却是残酷无情的。(我曾有梦,人们都很和善,生活充满希望......但梦中的我不是生活在这地狱里,现在的生活粉碎了我的梦);而当芳婷即将死
去,向冉阿让托孤时两人的对唱也让人不禁心痛。她不愿死去,更不愿让珂塞特孤苦伶仃。当她唱到“告诉珂塞特我爱她,我会在醒来后看见她”时带着哭腔,仅这一句,就将一个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临终前的不舍和恳求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心碎都难!
在音乐剧《悲惨世界》中,全新的音乐并不很多,而且旋律很简单。而正是因此,才更显出作曲家超凡的创作才能,用很少的素材就能将雨果笔下的鸿篇巨著诠释地如此细腻深刻。
我当初看小说的时候,最喜欢的是那些起义的学生。虽然现在的我,也许对浪漫主义的革命有所保留,但这些为了理想而牺牲的学生们,毕竟还是值得敬仰和怀念的。他们为的是明天的幸福生活(很可能是别人的),流的却是自己的血。所以个人最喜欢的段落还是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在纪念音乐会的最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十七位“冉阿让”出场,用各自的语言演唱这首“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觉得颇有新意。
我认为,音乐不是不可言说,像《悲》剧这样,把音乐的语言化,不仅使语言的魅力大增,也使音乐变得更加容易理解。毕竟,音乐并非为了音乐本身,而是为其表达的内容。单单旋律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个旋律打动了某一根心弦,那便是它的意义所在。
在《悲》剧中,每一个人物都有一种性格,这种性格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冉阿让经过苦难磨练而对上帝的深沉敬仰,芳婷的纯洁与软弱,沙威的威严与冷酷。这些性格分别用不同的主题旋律表现出来以后,显得格外鲜明。
批阅教师签名:年月课程分数:批阅教师意见:日
第三篇:音乐剧《小王子》观后感
法音乐剧《小王子》的观后感
第一次在课堂上老师给我们放映《小王子》时,我看得很迷糊,只觉得这音乐很纯净动听,这画面很诗化梦幻,可并不怎么明白,于是回去自己又看了一遍。如果说我第一遍看得是云里雾里的话,那么第二遍就是看得如痴如醉了。这不仅仅是一部非常好看的音乐剧,更是一部启迪人们心灵的充满了哲理与思考的音乐剧,耐人寻味。
故事讲述了一个飞行员的驾驶飞机因发生故障迫降到撒哈拉大沙漠中,碰巧遇到一名来自外星的小人儿———小王子,通过与小王子共度8天的交流,飞行员了解到小王子所居住的星球的奇特情况以及他在太空中的奇遇:小王子分别拜访了国王、爱慕虚荣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来到巨大的地球上又遇到了蛇、玫瑰花、狐狸、扳道工、商贩等,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了生活的道理和生命的本质。他们之间寓言式的对话,更使得整个故事充满奇幻。
正如这音乐剧一开始旁白所说,这是一部献给大人的童话。谁说纯真的只有孩子?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孩子,但只有很少的大人还记得这一点。长大后的我们整天忙忙碌碌,像一群群没有灵魂的苍蝇,喧闹着,躁动着,听不到灵魂深处真诚的低语。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许许多多的记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我们沉溺于人世浮华,专注于利益法则,我们不顾心灵的沉重的桎梏,可是愈如此,愈体验到人生意义的虚无。大人首先也是孩子,其实,只要我们始终保持一颗童真的心,我们就会发现那些美好的事物一直在我们身边。这故事里的很多语句都令我印象深刻,虽然首先我都不怎么明白,但细细咀嚼,却愈发有味道。飞行员说:“你就在我面前我也没有判断出哪条是靠近你的道路。”
小王子:“在自己面前的这条道路不会告知我们任何东西,我们必得在误解中更好地互相认识。”我们常常在为人与人之间究竟该如何相处而感到困惑,这简单的两句话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交好是一个从相识,相误到相知,相惜的过程。若没有这样一个过程,即使你就站在我面前,我们之间也隔着千山万水。咫尺天涯,还是在于心的距离。“命如蜉游,转瞬即逝,像连续爆炸的花火,爱、荣耀都如此短暂;命如蜉游,转瞬即逝,可也有把一切看轻的必要的智慧,也知道如何摆脱地球的束缚;命如蜉游,转瞬即逝,被一时的激情俘获,向往天空,依恋大地;命如蜉游,转瞬即逝,在祷告中发现他们的命运是如此不确定。我们只写下永恒的事物,以便遗忘所有易逝之物,易逝之物只会将我们带至唯一的必死之境。命如蜉游,转瞬即逝,陷入温室效应的困境,就像那些脆弱的昆虫,生来就是为了投火自尽;命如蜉游,转瞬即逝,最终化作沙漠里的尘埃。”这段唱出了对生命,爱,自由和永恒的理解。生命短暂,精神永恒,爱和自由才是人类永恒的精神之物。
这部音乐剧充满了“法式”特有的风格,古典,精致,浪漫,带给人们全方位的美的享受。悬空飘移的星球、浪漫的香颂旋律、如梦似幻的布景效果,完美地再现了小说略带忧郁而又轻灵、意味深长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部好看的音乐剧,不仅带给我们一场感官盛宴,更带给我们一次心灵的洗礼。
第四篇: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推荐)
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学院:资源工程学院
班级:10测绘
姓名:杨灿钦
学号: 2010092
532音乐剧《悲惨世界》观后感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学期选修了西方音乐欣赏。课上和课后也观看了不少音乐剧,其中《悲惨世界》让我印象深刻。本来我对于音乐剧是不抱任何兴趣的,但是在音乐剧开幕后不久,我便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以下是我对《悲惨世界》感想。
《悲惨世界》的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然后剧中时不时也透露出了轻松幽默的搞笑气息,例如,旅馆主人在第一幕里的内心自白和女主人的针锋相对不仅让现场观众笑翻,还将他们的剥削者的本质刻画的活灵活现。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善良慈悲的尚万强,坚强不屈的芳汀,英俊帅气的马吕斯,冥顽不化的贾维……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观看完全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尚万强的善良令我为之动容,他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还有,当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年的珂赛特在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吟唱时,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剥削她的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大吼大叫,也没有人再要她做苦工。这首空灵的曲子出现在一段“重”音乐之后,整个现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交响乐团奏出微弱的前奏,接着穿着肮脏破烂的珂赛特唱起了这段空灵的歌曲。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赛特的神情:红肿外凸的眼睛、沾满尘灰的脸颊与鼻子,让人顿生怜爱之情。她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还有,在第二幕中,《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几处神来之笔都为本剧增色不少。
后来通过朋友处还有网络才了解到这个音乐剧所取得的成功,让我对这个音乐剧更加地喜爱。毕竟像这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的音乐剧是不多见的。
第五篇:《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
《悲惨世界》音乐剧观后感
前几天,在西方文学概观的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悲惨世界》的音乐剧,本来我对于音乐剧是不抱任何兴趣的,但是在音乐剧开幕后不久,我便被它的艺术魅力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我想下了我的感想。
《悲惨世界》的配乐是以古典乐为基础的,营造出了一种磅礴而深沉的气势,与剧中所表达的主题非常符合。然后剧中时不时也透露出了轻松幽默的搞笑气息,例如,旅馆主人在第一幕里的内心自白和女主人的针锋相对不仅让现场观众笑翻,还将他们的剥削者的本质刻画的活灵活现。总的来说,背景音乐对于剧情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当剧情发生变化,背景音乐也随之变化,并且反映了剧情的内容。
剧中的人物也在演员的完美演绎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善良慈悲的尚万强,坚强不屈的芳汀,英俊帅气的马吕斯,冥顽不化的贾维……人物特色鲜明,没有重复,让精彩的音乐剧更加美轮美奂。
观看完全剧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尚万强的善良令我为之动容,他在大战前夕祈祷上苍保佑养女珂赛特的爱人马吕斯的独唱《让我死,让他活》,其神情之恳切、旋律之优美,令人过耳难忘。还有,当被寄养在德纳第夫妇家中已5年的珂赛特在为自己的悲惨命运吟唱时,我也流下了同情的泪水。珂赛特终日受到非人的虐待;但剥削她的黑心肠的夫妇却对自己的两个女儿疼爱有佳。可怜的珂赛特幻想着自己能到云端的城堡里,因为那里没有人大吼大叫,也没有人再要她做苦工。这首空灵的曲子出现在一段“重”音乐之后,整个现场突然间安静下来,只有交响乐团奏出微弱的前奏,接着穿着肮脏破烂的珂赛特唱起了这段空灵的歌曲。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珂赛特的神情:红肿外凸的眼睛、沾满尘灰的脸颊与鼻子,让人顿生怜爱之情。她唱着“There is a castle on a cloud,I like to go there in my sleep……”,憧憬地望着远方,似乎看到了有这么一个云端城堡能让她摆脱现在无尽的苦工,她能在那里愉快地生活。还有,在第二幕中,《悲惨世界》的编导破天荒地利用大型转台,将革命青年和巴黎市民共同堆砌的“战壕”逼真地呈现出来,加上慷慨赴沙场的激昂军乐和充满火药味的枪声、爆炸声,令观众如身历其境,达到了比电影还要真实的震撼体验。这几处神来之笔都为本剧增色不少。
后来通过朋友处还有网络才了解到这个音乐剧所取得的成功,让我对这个音乐剧更加地喜爱。毕竟像这样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的音乐剧是不多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