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八子》观后感(五篇材料)

《八子》观后感(五篇材料)



第一篇:《八子》观后感

在“七一”来临之际,6月27日,蒙山县税务局组织干部职工观看了影片《八子》。这不仅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也是蒙山县税务系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

《八子》用电影语言讲述了在1934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杨家八个儿子悉数参军后有六人先后阵亡,大哥杨大牛带领幼弟满崽和全排战士,为了战争大局,执行了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为了阻断追兵,不惜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一兵一卒的史诗般悲壮故事。

战争的严酷,牺牲的惨烈,反映了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和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为了正义事业倾尽所有,故事本身极富戏剧张力。其中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荡气回肠。不管是从战争场面还是人物情感表现来看,这在当今充斥着“小鲜肉”等流量明星拼人气不拼演技的电影市场来说无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英雄群像。正向昂扬的电影主题,通常能够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我们更强烈的思想震撼。杨家兄弟八人前仆后继直至壮烈牺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红色土地奋起抗争的英雄群像,更是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生动缩影,这部影片拍出了中国战争电影少有的悲壮惨烈,战争戏的密集度和逼真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剧中人物的情感表现也让人忍不住落泪,尤其两鬓斑白的老母亲在村头等待孩子们回家的情景,真的是催人泪下。《八子》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热泪盈眶,在我看来它就是一部非典型中国式战争情感大片,代表着目前中国电影工业的最高水平,从头到尾的战争场面让人情绪始终紧绷,展现了中国式英雄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真诚朴实,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主义之中,让人为之动容。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当今中国之繁荣,让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和战争,更加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每一段历史和战争的存在,都应是严肃而有意义的。那些牺牲和流血,忠诚与信仰,值得尊重,也必须尊重。

电影根据赣南中央苏区真实历史事件改编而成,采用了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三线并叙的结构。它以江西当地家喻户晓的英雄故事“八子参军”为原型,以1934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为了守护家园故土,33万赣南壮士踊跃参加红军,排长杨大牛带领全排战士以寡敌众,与敌人浴血肉搏拼至最后一刻、最后一人。一位老母亲毅然决然把八个儿子送上了战场,最后全部壮烈牺牲。

当今中国之繁荣,让我们更加不能忘记曾经的历史和战争,更加不能忘记那些革命先辈,每一段历史和战争的存在,都应是严肃而有意义的。那些牺牲和流血,忠诚与信仰,值得尊重,也必须尊重。《八子》根据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之所以能够获得观众的肯定,就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历史,不刻意丑化对方抬高自己,内容真实生动。不同的导演会采取不同的叙事角度,而不同的角度则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心灵触动。战争,从来就不只是血与火,生死之间的人性与温情,才是战争电影永恒的主题。这一点,高希希导演处理的很好。

一部真正的战争大片,火爆震撼的战争场面固然重要,真正的艺术价值还是其内核的价值导向与人文精神。电影《八子》中没有过多地渲染国仇家恨,因为高希希“希望把温度拍出来”。高希希称,这不只是战争片,也是一部关于爱的电影。这里的爱体现在母子、兄弟、战友之间。母亲固然爱孩子爱得深沉,但是国仇家恨战胜了她内心的挣扎,她选择送八个儿子去参加红军。离别之际,她叮嘱儿子们,“你们一定要活着回来”,相信有多数观众为母亲的这句话动容。

她知道没有人能给她肯定的答复,但这是所有的母亲都一定会说的话。她年复一年地在村口张望,希望能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她等了35年,最终还是没有等到儿子,但是她等来了新中国。

“活着,算咱命大。死了,英雄!”血肉铸山河,英雄永不朽,《八子》作为一部战争片,汇集了大爱无私、小爱动人的两种情感,在让人看到家国大义下包裹着的兄弟情的同时,也使人牢记了人民英雄的爱国精神传承。战火无情,但是我们还能感受到母子兄弟之间血浓于水的至爱亲情,历史因真实而残酷,人物因丰满而感动。铭记历史,不忘英雄,6月21日让我们为《八子》这部中国式战争大片打call。

爱国主义电影《八子》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但最终只有大儿子和最小的儿子在无情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而在村头,他们的母亲,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也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

首先,这位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说她平凡,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无条件地去爱、去呵护,而面对困难与不幸,又是那样的坚强隐忍,始终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个家,做孩子们最温柔坚实的港湾;说她伟大,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人民遭受着灾难,无数志士为了拯救祖国和广大人民于水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自私地牵绊住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励他们追随理想,追随革命的道路,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伟大的。

其次,这两兄弟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大儿子大牛,在一次次的战火淬炼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兵,作为一位排长带领队伍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最小的儿子满崽,千辛万苦找到大牛的部队,成为哥哥麾下普通的一兵,第一次上战场被吓到昏过去的他,却在后来的一场场战斗中迅速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满崽在中途曾经有逃离战场的想法,而哥哥也因为这样差点要将他一枪打死,但是满崽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在部队里迅速成长。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当满崽要逃走的时候,大牛说的这么一番话:没有当兵之前,他还是把满崽看做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远离战火,好好活下去,而一旦满崽穿上军装,他就和部队里的战友们一样,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作为兵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哥哥,肯定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但是大牛对于弟弟的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他希望满崽可以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勇士一样去战斗。

最后,贯穿整部电影的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万分敬佩。不管是大牛在战斗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对有庆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是排长”,还是老赵在挖地道后因为要给炸药点火没能逃出地道被活活炸死,亦或者是最后一战大牛在吊桥上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双腿,让满崽别管自己,炸掉吊桥不让敌人得逞,都让我为这样一种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感到深深的震撼。那时的革命战士,心中的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可以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没有这些英雄志士,何来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一代沐浴在国强民安的盛世阳光下的人,应该懂得感恩,更要学习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八子》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颇深。但是我想,真正的意义在于,把这部电影带来的感触和思考融入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电影《八子》根据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改编而来,剧情源于当年中央苏区瑞金下肖区七堡乡农民杨荣显的八个儿子争当红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

故事讲述的是那段硝烟四起、国破家亡的岁月,当战争的号角吹响,数以万计的人便奋不顾身的投入残酷激烈的战争,抛头颅、洒热血。电影再现了当年赣南苏区父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当红军的感人场景,为了国家利益,革命先辈们舍弃自家的小利益,背井离乡去参军,直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用鲜血诠释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是当年苏区扩红支红的典型代表,蕴含了苏区人民对革命的信仰与忠诚、奉献和牺牲,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赣州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是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的主战场,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赣州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人民共和国的诞生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赣文清营业部作为扎根在赣南红土地上的证券营业部,在建党98周年之际组织员工观看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为员工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引导党员、群众向革命先烈学习,激励干部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国泰民安,老区人民安居乐业。我们国盛人仍然肩负着历史使命,在公司领导班子的正确领导下,铭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踏着先辈的足迹,砥砺前行。这不仅是我们的愿望,更是我们的责任。

每一部好的战争电影,都有一个博大的情怀做铺垫,因为其关联生死,兹事体大。《八子》不仅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更有精彩的故事内核和超强感染力,无法割舍的亲情、坚忍笃定的信念,融于残酷的战火之中,营造出一种崇高之美,让英雄主义熏陶不再流于表面,真正做到了激起观众的看片热情。

影片根据真实事迹改编而成。一个母亲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当红军的八兄弟陆续有六人在战斗中牺牲,只剩下老大杨大牛和老幺满崽。故事所讲述的就是这对兄弟与战友们历经浴血奋战,直至为国捐躯。片子还原历史真实见准度、刻画人物性格带精度、体现战争残酷有力度、昭示精神内涵显高度。如此“四度”相加,让片子就如一针超大剂量的“肾上腺素”,给所有观众以感官与心理上的双重震撼。高烈度的战争场面之下,高密度的战斗情节之中,炮火硝烟下的焦土、废墟、壕沟,犹如一片死亡随机降临的炼狱,血肉模糊的死者与伤员叫人触目惊心。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泥水中人体浸泡,不避讳血腥的大尺度画面,带来身临其境、亲历炮火的既视感。

由杨大牛带领的一个排的红军战士以寡敌众,慷慨赴死,他们所展现出的血性与刚武,充斥着雄性荷尔蒙味道。面对敌军排山带海的疯狂进攻,他们宛如铁流后卫,坚守阵地寸土不让,双方无休止的拉锯战犹如血肉磨盘,刷新人们对国产战争片的观影体验。

影片较好地塑造了中国式英雄群像。杨大牛带领士兵一次次去完成本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捣毁杀伤力巨大的敌军炮营,避免炮火封锁大部队撤退之途,寥寥数人拦住数量庞大的追兵,炸掉悬浮于山岭上的桥梁,切断敌军对大部队的追击之路。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中国军人精神,是如此感人肺腑。

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在建党98周年之际组织干部职工观看这部具有重大意义的电影,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电影党课”,引导党员、群众向革命先烈学习,激励广大干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将肩负着历史使命,铭记初心使命,继续砥砺前行。

出场阵容上,一众演技派的精湛表演,显现红军战士向死而生的勇而无畏。尤其是邵兵塑造的大牛一角,最为有血有肉。作为杨家兄弟的老大,大牛谨记妈妈将诸多兄弟都带回家的嘱托,却只能眼瞧着六个亲兄弟在战斗中纷纷倒下。身为排长,他不能露出个人情绪而动摇军心,只能是每死一个弟弟,便用军刀在手臂上划出一道血痕,来掩饰心中的悲痛。而在战斗情节中,邵兵用或是坚毅、或是刚强、或是生猛的表现,来诠释人物的骁勇善战。带兵作战的严而有方,对待部下的严而有度,管教兄弟的严中有爱,也均邵兵展现的淋漓尽致。

影片《八子》观后感

每部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有一个博大的爱国情怀做铺垫,这部《八字》也不例外。聚焦在上个世纪的赣南,一个母亲陆陆续续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结果在一场战役中就有六人在战斗中牺牲,只剩下老大杨大牛和老幺满崽……

这部影片对战争中人性脆弱一面刻画得很真实,这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合情合理且感人至深。一场人与野猪搏斗的惊险画面,在拉开了这部剧的帷幕的同时,也唤醒了我心中的那份激情。当死里逃生的满崽找到部队,强烈要求大哥批准他参加红军却被无情的拒绝的时候我甚至还感到了一丝愤怒一份同情。特别是那位善良、细心,却同时还带着几分“狡黠”的老赵在打通地道准备炸毁敌炮营的弹药库时的一句“盗了一辈子墓,没想到临了,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在给人以幽默感的同时让人血脉贲张。战争随时会打响,身边的战友下一秒就有可能离自己而去,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等不避讳血腥的大尺度画面,给我带来身临其境、亲历炮火的既视感,使我冒似有种喘不过气的紧张感。从林地作战到炸炮兵阵地再到影片的最后炸断桥,每分每秒都让我心潮澎湃。当我看到大牛踏上桥索奔向满崽时,我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大牛还是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那时的我曾幻想着倘若大牛冲过了大桥与满崽回合,那结局该是多好呀?然而残酷的战争事实却将我的幻想摧毁,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梦想总是很美好,而现实总会很残酷”。影片的最后一幕那八个身穿肚兜的小男孩同样显示出杨妈妈对儿子的爱和祝福,这个回忆元素的增加,也使得这部电影增添了一份深沉而柔软的情怀。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赣南的这片土地是份光荣的土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保存着无数振奋人心的故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不是单独的一句口号,是曾经引领无数先烈的精神支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炮火硝烟的和平年代,我觉得我们是否能像剧中满崽一样不畏艰险磨难,勇于去奋斗、去争取胜利呢?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担,何事不可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觉得我们既要赞美和宣传剧中满崽的这种担当意识,牢记使命,更要脚踏实地,尽自己所能在本职岗位上书写绚烂无悔的人生篇章。

感恩先烈珍惜当下——电影《八子》观后感

一直以来,八子参军的故事在赣南大地上传诵。第一次知道八子的故事,是偶然的机会观看了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歌舞剧的表现形式,勾勒了八子参军故事的大体轮廓,虽然受限于歌舞剧舞台、表现形式、舞台道具等,但还是较好地刻画出了八子参军的人物特点,渲染出了故事情节,在场的观众都被八子参军的故事所感动,我对八子参军有了最初的印象,也知道这是发生在我们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的真实故事。

电影《八子》讲述的也是同样的历史故事,上世纪30年代的赣南苏区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送去当红军。但是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先后牺牲,只剩下大哥杨大牛和最小的弟弟满崽。满崽找到了大牛的部队,成了哥哥麾下的一员,经过一场场战役的淬炼,新兵满崽迅速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战士。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杨大牛带领弟弟满崽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英雄的身前,是枪林弹雨的沙场,而在英雄的身后,家乡的村庄依然宁静安详,微风吹过金黄的稻浪簌簌作响,一位年迈的母亲正在村头的小路旁孤独地守望着……

前面有面目狰狞的敌人,后面有倒下的兄弟们,让人在观看电影时身临其境,看得心惊胆战,大牛和满崽的“兄弟背”,是《八子》里面最打动人的地方,那种默默告别的兄弟情,直戳中观众的心。

既然选择成为了战士,就要有战士的模样。“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电影里,大牛和满崽用行动与生命传递出了责任与使命担当,血肉筑山河的决心,视死如归的坦荡,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已经逝去的烽火岁月,不尽缅怀。先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了我们当下幸福美好的生活,然而,新时代的挑战从未停止。作为一名党员,我更应以坚定的信心、昂扬的斗志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第二篇:《八子》观后感7篇

《八子》观后感 一

每部好的战争题材电影,都有一个博大的爱国情怀做铺垫,这部《八子》也不例外。聚焦在上个世纪的赣南,一个母亲陆陆续续将八个儿子送上战场,结果在一场战役中就有六人在战斗中牺牲,只剩下老大杨大牛和老幺满崽……

这部影片对战争中人性脆弱一面刻画得很真实,这让每个人的行为都很合情合理且感人至深。一场人与野猪搏斗的惊险画面,在拉开了这部剧的帷幕的同时,也唤醒了我心中的那份激情。当死里逃生的满崽找到部队,强烈要求大哥批准他参加红军却被无情的拒绝的时候我甚至还感到了一丝愤怒一份同情。特别是那位善良、细心,却同时还带着几分“狡黠”的老赵在打通地道准备炸毁敌炮营的弹药库时的一句“盗了一辈子墓,没想到临了,挖个坑把自己埋了”,在给人以幽默感的同时让人血脉贲张。战争随时会打响,身边的战友下一秒就有可能离自己而去,阵地上尸横遍野、战壕里血水倒灌等不避讳血腥的大尺度画面,给我带来身临其境、亲历炮火的既视感,使我冒似有种喘不过气的紧张感。从林地作战到炸炮兵阵地再到影片的最后炸断桥,每分每秒都让我心潮澎湃。当我看到大牛踏上桥索奔向满崽时,我以为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没想到大牛还是倒在了敌人的枪口下。那时的我曾幻想着倘若大牛冲过了大桥与满崽回合,那结局该是多好呀?然而残酷的战争事实却将我的幻想摧毁,就像人们常说的那句“梦想总是很美好,而现实总会很残酷”。影片的最后一幕那八个身穿肚兜的小男孩同样显示出杨妈妈对儿子的爱和祝福,这个回忆元素的增加,也使得这部电影增添了一份深沉而柔软的情怀。

“脚跟立定以后,你必须拿你的力量和技能,自己奋斗。”赣南的这片土地是份光荣的土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保存着无数振奋人心的故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不是单独的一句口号,是曾经引领无数先烈的精神支柱。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炮火硝烟的和平年代,我觉得我们是否能像剧中满崽一样不畏艰险磨难,勇于去奋斗、去争取胜利呢?

“以身许国,何事不敢担,何事不可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觉得我们既要赞美和宣传剧中满崽的这种担当意识,牢记使命,更要脚踏实地,尽自己所能在本职岗位上书写绚烂无悔的人生篇章。

《八子》观后感二

我们有幸成长在一个和平的年代,享受着和平带给我们的快乐,但我们决不能忘记这个和平是怎样得到的!它是我们伟大的先辈们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回来的,是革命烈士用自己的生命换回来的,是无数的家庭用舍小家换大家的无私奉献换回来的。我很高兴单位能够组织我们广大党员来观看这部爱国主义电影《八子》,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去观看这部影片,海报上每位战士头顶上的那个闪闪红心,照亮了我们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

影片主要反映了上世纪30年代的我省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但最终只有大儿子和最小的儿子在无情的战火中生存下来。在一次掩护大部队撤离的战斗中,他们所在的队伍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而在村头,他们的母亲,还在等待着孩子们的归来。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还是很深的,也让我在感受到强烈的视觉震撼的同时,被电影中的人物、情节深深地感动。

首先,这位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说她平凡,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勤劳善良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家,无条件地去爱、去呵护,而面对困难与不幸,又是那样的坚强隐忍,始终用自己的力量,撑起一个家,做孩子们最温柔坚实的港湾;说她伟大,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人民遭受着灾难,无数志士为了拯救祖国和广大人民于水火,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作为一位母亲,她没有自私地牵绊住自己的孩子,而是鼓励他们追随理想,追随革命的道路,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是伟大的。

其次,这两兄弟之间的情谊令人动容。大儿子大牛,在一次次的战火淬炼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兵,作为一位排长带领队伍在枪林弹雨中穿梭;最小的儿子满崽,千辛万苦找到大牛的部队,成为哥哥麾下普通的一兵,第一次上战场被吓到昏过去的他,却在后来的一场场战斗中迅速成长,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满崽在中途曾经有逃离战场的想法,而哥哥也因为这样差点要将他一枪打死,但是满崽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革命信念,在部队里迅速成长。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点,就是当满崽要逃走的时候,大牛说的这么一番话:没有当兵之前,他还是把满崽看做自己的兄弟,希望他远离战火,好好活下去,而一旦满崽穿上军装,他就和部队里的战友们一样,必须始终记住自己作为兵的责任与担当。作为哥哥,肯定非常疼爱自己的弟弟,但是大牛对于弟弟的爱,是一种非常伟大的爱,他希望满崽可以成为一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像勇士一样去战斗。

最后,贯穿整部电影的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让我万分敬佩。不管是大牛在战斗危急时刻冲锋在前对有庆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是排长”,还是老赵在挖地道后因为要给炸药点火没能逃出地道被活活炸死,亦或者是最后一战大牛在吊桥上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双腿,让满崽别管自己,炸掉吊桥不让敌人得逞,都让我为这样一种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感到深深的震撼。那时的革命战士,心中的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可以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没有这些英雄志士,何来我们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一代沐浴在国强民安的盛世阳光下的人,应该懂得感恩,更要学习先辈们的伟大精神。

最让我难忘的有两个镜头,一个是大牛将六位弟弟的肚兜递给满崽,让他带回去给母亲;另一个就是片尾母亲站在树下,头发早已斑白,镜头切换到年轻时母亲在同一棵大树下呼唤着八个儿子,而此时母亲只能看着远方,盼望着,盼望着......《八子》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触颇深。其真正的意义在于,把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感触和思考融入到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

【篇三】

《八子》观后感三

近日,观看了一部由高希希导演执导的战争影片《八子》,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在江西赣南地区,一位母亲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去战场,为了追求光明,跟着共产党打江山,前赴后继,浴血奋战而壮烈牺牲的故事。影片作为建党98周年的献礼片,于6月21日在全国上映。

很久没有进影院看片了,印象中高希希导演以拍摄历史题材的电视剧出名,《楚汉传奇》,《三国演义》(新)、《历史的天空》等,拍的那叫一个大气磅礴,我带着些许的期盼,坐了下来:画面一揭开,便是腥风血雨,阴鹫的匪军头目眼中闪着凶光,恶狠狠地扔下烟头,下达了射杀红军战士的命令,机枪响过,无数的生命倒下,土地被鲜血浸染成了褐色,唯有不屈的眼神依然渴望着战斗。画面转过,母亲站在葱郁的大树旁,身后随风飘洒的是金黄色的麦浪。“一定要回来啊” 年迈的母亲在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儿子,又在村头孤独地盼望着儿子的归来,盼望着阖家团圆的幸福日子……

整部影片近2小时,几乎全部由惨烈的战斗形式展开,纷飞的血肉,零落的肢体,遍体的伤痕,令人牙根发紧。但是革命先驱者的坚定信仰,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那一双双坚毅的眼神,轻易地突破了重重硝烟,印入人的脑海。满崽,这个杨家的老八,在寻找哥哥大牛的路途中,遇到了白匪杀人,倒在溪边的死者,空洞而迷茫的眼睛令他产生了恐惧。遇到了野猪袭击为求生重新焕发了斗志。第一次战斗,身边的战友正在教他战场生存之道,飞来的子弹却直接射进了他的头部,鲜血在满崽的脸上迸发,年幼的满崽接受不了这样的落差,他嘶叫着,差点成了逃兵。但是母亲的嘱咐,对敌人的仇恨,令他逐渐懂得了责任,也真正明白了兄弟的含义,知道了怎样做一名合格的士兵,如同凤凰涅槃。在血与火的淬炼中满崽成熟了,他的眼神变得无比的坚毅和果敢,为了活着,为了兄弟能够活着,为了母亲能更好地活着,为了能回到家乡,他,成为了一名真正的战士,影片的最后,满崽哭着抱住了牺牲的哥哥大牛,拉响了阻敌前进的手榴弹,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影院灯亮起,不由得眼角湿润,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民族存亡之秋,中华儿女有的是勇气和担当,信仰,从来不是虚无的,它虽然看不见,但它的力量却无比强大,共产党人靠着建立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仰,推翻了压迫阶级,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人民的利益,并且这种信仰的力量将亘古持久地传承下去。青山处处埋忠骨,热血依旧燃青春,“妈妈,我们还活着,我们回来了”。

再一次庆祝伟大祖国七十华诞.《八子》观后感四

转眼间来到六月下旬,本以为这个月每周都会有几部重量级影片来撑起整个电影市场,但就在进口片与国产片的对决之中,接连传来却是部部口碑崩盘的消息,影院和众影迷朋友们也都陷入了低迷期。非常荣幸获邀提前观看将在6月21日上映的历史战争题材电影《八子》,完全是超出预期的精彩,影片全程都是燃点,既有商业大片的刺激酣畅,又为故事的真实发生而感到悲壮惨烈,点燃影迷观影热情就靠它了。

《八子》是由高希希执导,刘端端、邵兵、岳红、何润东等主演的作品,影片根据真实历史事件以杨家八子参军的故事为原型改编而来,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生死关头,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国民党反动派不顾民族危难,大举调兵围剿我军我党的事件。

有人说“中国人不打中国人”,这句话自然没有问题,但这场战争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必然,敢于提重历史正视历史的精神,高希希导演做出了表率作用。而今再拍国共内战的影视作品,其实是传达了战争带给我们的启迪,战火之下,枪炮无情,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他们替我们负艰前行,更是带有对和平的希望,对可以安居乐业生活的一种美好祝愿。远离乱世硝烟,不再有惶恐不安,一切分歧都可以协商解决。

《八子》从制作的角度出发,它可以说是非常优秀的商业大片,电影工业水准已经达到国际水平,一部“中国式战争大片”无疑,但对比譬如美式战争电影来讲,《八子》有着自己的特点,真实的中国历史故事,朴实无华的战斗英雄以及融个人英雄主义于集体英雄主义的特质,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传奇与价值观。与其说《八子》是一部极佳的视效大片,倒不如说它是一部极具内核的电影,眼花缭乱的枪炮战场固然让人热血沸腾,但更为感慨的是那群奋力抵抗的英雄们,何其惨烈,极为扎心。

当然这也是一部“有爱”的片子,无论亲情,还是战友情都非常催人泪下。杨家八子经过重重战火的洗礼,仅剩下大哥杨大牛(邵兵饰)和留守家中照看母亲的小弟满崽(刘端端饰),一腔热血的满崽不甘于躲藏在家中的安逸,励志参军抛头颅洒热血,在找到战场中的哥哥后,尤记得哥哥毫不留情一脚踹倒满崽的镜头,但这一脚又满怀了哥哥对弟弟以及家中老母亲的深刻感情,生命不得儿戏,母亲一人留家又该怎么办,一瞬间涌现出太多的情感,着实让人为之动情。又或者是战友邹有庆(于滨饰)和老赵(高强饰),战场之上不离不弃,都有着必死的决心,哪怕付出生命也毫无畏惧。

总而言之,看完《八子》,若用四字来形容,那么一定是“悲壮惨烈”。影片全程燃爆,剧情节奏紧凑毫不拖沓,既有着优秀商业大片的气质,也有着独属于我们国人的独特之处让人动情。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流血牺牲,向所有革命老前辈致敬。

《八子》观后感五

中宣部启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之际,6月12日,参加采访活动的新闻记者们在长征集结出发地于都,观看了影片《八子》。这不仅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影片,也是新闻战线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这是一部具有纪实风格的现实主义作品,用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悲壮的革命故事。故事是电影的基础,也是电影最基本的要素,好的电影就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精彩而有吸引力的故事。电影《八子》讲述了在1934年的赣南中央苏区,杨家八个儿子悉数参军后有六人先后阵亡,大哥杨大牛带领幼弟满崽和全排战士,与敌人血战到底直至拼尽一兵一卒的史诗般悲壮故事。战争的严酷,牺牲的惨烈,反映了赣南苏区人民,为革命和新中国成立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为了正义事业倾尽所有,故事本身极富戏剧张力。其中的母子情、兄弟情、战友情,置于家国情怀的宏大背景下,显得更加动人心魄、荡气回肠。这不禁让我们想起总书记最近在于都会见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所说的话:“我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了革命先烈,不要忘了党的初心和使命,不要忘了我们的革命理想、革命宗旨,不要忘了我们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的父老乡亲们。”我想,这也是本片上映的现实意义所在。这是一部震撼人心的主旋律作品,艺术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英雄群像。正向昂扬的电影主题,通常能够引起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带给我们艺术享受的同时,还带给我们更强烈的思想震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电影《八子》暗示的一条思想主线,这也正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影片中,杨家世代遭受地主剥削,后来共产党来了,红军来了,打土豪分田地,穷苦人家翻身做了主人。为了保卫革命成果,兄弟八人前仆后继直至壮烈牺牲,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为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这是红色土地奋起抗争的英雄群像,更是赣南苏区人民全力支援革命战争的生动缩影。谁为老百姓谋幸福,谁就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并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是历史的逻辑,也是艺术创作需要遵循的逻辑。主创人员的倾情演绎和精心制作,使影片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准,难怪有专家观后评价:本片拍出了中国战争电影少有的悲壮惨烈,战争戏的密集度和逼真感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八子》观后感六

7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98周岁生日之际,深圳能科达党支部组织员工观看红色影片《八子》,让大家的灵魂接受了一场革命的洗礼。

在赣南,有姓名记载的革命烈士达10.82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籍红军战士牺牲。不少家庭“全家革命、满门忠烈”,苏区人民为了革命事业毫不迟疑地把自己的最后一把米、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全都献给了革命。在第五次“反围剿”期间,瑞金杨家把八个儿子全部送上前线,后来全都牺牲,1934年5月30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报道了这一事迹。电影《八子》就是根据这个事迹改编的。

首先就这部电影本身,我认为这是中国战争题材电影的一种升华。在故事中通篇弥漫着枪炮火药味、战争场景贯穿始终。影片上来先是满崽与野猪生死肉搏,然后追随大哥投入到接二连三、寡不敌众的惨烈血战之中。大雾硝烟,泥地枪战,丛林肉搏,挖地道、炸炮兵阵地、炸吊桥,全程让观众沉浸在不能喘息的紧张感中,战争密集度和逼真感充分展示了中国战争大片的风范。故事不再娓娓道来,只截取杨家老大、老八的浴血战场,其余六子的牺牲进程浓缩为老二被枪毙,老五的牺牲,以及大牛手臂上的六道结痂的刀口。而在战争中,将满崽的成长、战争的悲壮残酷与血肉相连的母子情、荡气回肠的兄弟情、生死与共的战友情进行有机勾联,使人物立体丰满起来,不至于落入类型电影重视觉、长效果而弱故事、轻人物的窠臼,将战争电影的技术性和人文性作有机统一,由此完成新时代红色电影在中国式英雄塑造上的新突破。

在这部电影中,我感觉到的不再是一个个脱离群众的形象,而是深入人心的故事。在这里,没有了枪林弹雨中的“不死”,在弹火纷飞之下,下一个死的可能就是“你”,战争充满了残酷。有一个片段,满崽第一次上战场,子弹嗖嗖地乱飞让他慌了神儿。这时身边一个战友,过来鼓励他,“别怕,子弹这玩意儿长眼睛,谁怕它找谁……”话音刚落,一颗子弹直接爆头,那人倒在了满崽身边。那一刻,直让人觉得“残酷”大抵就是如此,战场上活泼亲切的兄弟,你和他甚至来不及熟识,来不及道别,下一刻就此永别了。还有一个片段,老赵挖地道去炸弹药库,结果因为土地湿润不能点燃引线,为了战友,为了大部队的转移,老赵毅然决然的在炸药旁点燃引线。在最后炸桥的时候,三排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包括排长和政委在内。

这点点的片段,无不讲述战争的惨烈。我无法想象,在党的带领下,工农红军万里长征又是怎样的壮烈?那爬雪山过草地,一组组的数字又蕴含着怎样的苦与泪,而之后的八年抗战,我们的战士面对敌人时,小米加步枪,以血肉之躯去硬抗飞机大炮又是怎样的宏伟事迹?

影片中不仅充满了残酷,也充满了悲壮的温情。老赵的那句“老杨家八个儿子没了六个,总得给他家留下一个吧”;

满崽走的时候对大牛说的:“哥,如果我死了,妈就由你照顾了”;最后,那位孕育了八位伟大的烈士的老母亲还不知道自己的孩儿再也回不来了,站在村口痴痴地望着远方,希望看到那日思夜盼的八个身影;电影最后那飞舞在空中的八个布兜,更使得影片得到更进一步的升华。这一幕幕,一桩桩无不震撼我的心灵。让我不禁遥想,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岁月,正是有着一个个如同大牛满崽这样的先烈在奋斗,正是一个个如同八子母亲那样深明大义的先辈无私奉献,我们才能过上如今的好日子,我们有什么资格去抱怨,去愤恨,又有什么资格去偷懒,又怎么可以停滞不前,我们作为祖国新一代的青年人,应当接过先烈们为了国家大义而牺牲奉献的精神旗帜,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最后,我最敬佩的是贯穿整部电影为革命事业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在战斗最危急的时刻,大牛冲锋之前对邹有庆说“我要是死了,你就是排长”;老赵在挖地道后因为要给炸药点火而选择被活活炸死;在最后一战时,为了不让敌人追上大部队,大牛选择炸掉吊桥,所有三排幸存的战士无一人逃走,毅然决然的选择战斗到最后一刻;而大牛最后在吊桥上不幸被敌人的子弹打中双腿,让满崽别管自己,炸掉吊桥不让敌人得逞。都让我为这种献身革命事业的精神感到深深地震撼。那时的革命战士,心中的理想信念是如此坚定,可以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一切,包括生命,正是这些英雄志士的牺牲,我们才能有现在幸福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这一代沐浴在国强民安的盛世阳光下的人,应该懂得感恩,把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转化为一种动力,跟随着我们党的脚步,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不断散发自己的光和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添砖加瓦。

《八子》观后感七

好几年没有走进电影院了,这一次专为电影《八子》而来,果然不负所望。电影讲述的是上世纪30年代,江西瑞金的一位老人,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上战场的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也是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员们演技很到位,人物刻画深刻饱满,有血有肉,满崽,排长杨大牛,杨母,李大山,老赵,邹友庆,大喇叭等等都可圈可点,让人印象深刻,偌大的荧屏骗不了人,好就是好。说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 先说满崽,从一个倔强懵懂少年到最后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使命感很强的红军战士,无论是刚开始面对战争的惊慌失措,到送信的毛遂自荐,再到炸炮兵营冲出来时的果敢,最后老崖口炸桥、背起大哥时眼神的坚定与伤痛都让你过目不忘~ 还有排长杨大牛,也是大哥,每牺牲一个兄弟,就在手臂上划上一刀,切肤之痛扑面而来,六个兄弟,六道伤疤,痛失手足,刻骨铭心。从刚开始见到满崽的兴奋,到误以为弟弟是逃兵的气愤,到为了大部队考虑,舍身忘我,奋不顾身,一次次指挥打退敌人的进攻……作为观众我一直为他悬心。故事的最后,年轻时母亲的青丝,孩子们奔跑的笑脸,镜头转过,是母亲苍老的面庞,丝丝白发,形单影只,路很长可是却不见孩子们的身影,配乐响起,那一刻,我泪如雨下…… 感谢《八子》剧组的主创团队和演职人员,为我们带来这样一部作品,有的演员可能镜头寥寥,但依然想为你们喝彩,能看出来电影拍摄时一定很不容易,大家辛苦了~ 作为一名普通观众,电影给了我很大触动,很多感动,很有启发:首要的是要铭记历史,铭记在这片土地上牺牲的英烈;其次,1934年的中国可谓内忧外患,电影深层次也想告诉我们,中国人要应该团结一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最后珍惜,感恩~珍惜现在的生活,感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亲情、友情、爱情弥足珍贵,用力的去爱身边的人。真希望世界上不在有战争,人们不在惶恐不安,都能健康平安,快乐生活~ 最后,我想对他们说: 满崽:为你的成长而喝彩,为你的蜕变而感怀。杨大牛:为你的英勇无畏心生敬意,为你的家国情怀肃然起敬。杨妈妈:为你的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而感佩,为你永失爱子而潸然,为你等来了新中国而欣慰。

第三篇:观后感_《八子》观后感例文

近日,XX 组织干部职工走进影院观看了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影片《八子》,电影中感人悲壮的故事情节和不惧牺牲的奉献精神给全体观影干部职工上了一堂震撼心灵的党课,也让大家看到了“初心”和“使命”最真实的展现。

电影《八子》是根据赣南真实事件改编,以 1934 年秋红军第五次反围剿进入最艰难时期为背景,讲述了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将八个儿子先后送入红军,奔赴战场前线。但战火无情,兄弟中的六人陆续牺牲,仅剩的两个儿子为了掩护大部队安全撤离,和全体战友浴血肉搏,直至弹尽粮绝。而这位母亲苦等了三十五年,没有等回一个儿子。

青山埋忠骨,血肉铸丰碑。120 分钟的观影匆匆结束,但是全体观影干部职工坐在位置上久久没有起身,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大家纷纷表示:电影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和母子、手足之情让人感动,为了祖国和人民可以牺牲一切的信念让人震撼,在今后工作中,要牢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传承好红色基因,走好新长征路,为建设交通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月 29 日下午,我参加了大队机关组织的观看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献礼片《八子》。这部爱国主义电影改编自上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在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曾经有这样一位母亲把自己的八个孩子先后送去当红军,奔赴战场一线,最后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让我再一次感受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来之不易,正是由许许多多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才能打倒国民党反动派,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新一代有志青年,自己又是一名退伍军人,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通过观看影片,给我映像最深刻的感触主要是以下三点:

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崇高的革命精神。影片中,“大哥来当红军,就是为了你和娘

能过上好日子”一句简单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国共产党人、革命者“为人民谋幸福”的XX 和 XX,这也是无数个杨大牛们在战场上一往无前、奋不顾身、不怕牺牲的动力和源泉所在,也正因为这个信念,才有了杨家八兄弟的壮烈牺牲、才有了三排战士老赵在敌人弹药库下平静地点燃炸药时的慷慨赴死、才有了三排战士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直至全部阵亡的悲壮。这是需要多么顽强的革命信念,才能让他们为了胜利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相比之下,现在的幸福生活,自己在单位工作,所能做的真的是微乎其微,深深感受到作为年轻党员,努力干好本职工作,缺的就是崇高的奉献精神。

二是责任重于泰山,强烈的责任担当。影片告诉我们在那个战争年代,在部队里打仗不是闹着玩的,分分钟就会有流血牺牲,杨排长的弟弟满崽穿上了军装,他就必须和其他战友们一样,服从组织纪律,始终牢记一名革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正是有了这份责任与担当,才能使三排在未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为了确保大部队主力能够突围成功,以一个区区二十人的小队伍,去阻击敌人的四台炮兵阵地,在当时他们本来可以过桥全身而退的情况下,毅然选择了炸桥,与敌人拼到最后。最终,经过一场恶战,成功炸掉吊桥,阻挡了敌军唯一的前进道路,给大部队争取了更多的喘息时间,但三排全体战士壮烈牺牲。此时,相信在场的每一位观众无不内心动容,生与死的一瞬间,他们选择了同归于尽,正是因为他们崇高的革命理想摆在那里,相比之下,这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思考一下,在那种处境下,是否有一个共产党员该有的样子。

三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当白发苍苍的杨妈妈在翘首盼望着八个儿子的平安归来,其实在她心中十分清楚,可能再也回不来了。这位普普通通的农家妇女,与天下每一位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撑起温暖的“小家”但是在为了拯救国家与水火,失去孩子的艰难抉择中,这位母亲毅然选择的是送他们去参军,去保家卫国,去换回更多小家的平安。我想那个年代,正是有那么多伟大的母亲,送儿子上战场,才换来今天的和平年代,岁月静好,历史不会忘记他们,那些牺牲的烈士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瞻仰,去缅怀。

作为一名党员,我深切感受到观看这部影片非常有意义,当前正值“不忘 XX、牢记 XX”主题教育开展之际,我们一定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今后工作中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努力奋斗,不断拼搏进取!

前仆后继,死而后已。他们也许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却有着革命必胜的信仰。红色电影《八子》,讲述了举家参军为革命献身的故事,兄弟情与战友情辉映,殉道者与必胜心交织。7 月 9 日至 10 日,集团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分两批观看了该片,让党员们感受信仰的力量,感觉初心的可贵。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赣南地区,这个被称为中国革命红色摇篮的地方,有位伟大的母亲,先后将自己的八个儿子送到红军部队参军,最后全部壮烈牺牲。这个影片的故事原型源于江西瑞金沙洲坝镇七堡村,一位叫杨荣显的老人将膝下八个孩子全部送上战场的最后光荣牺牲的真实事件。当时,正处于第五次反围剿时期,革命处于最艰难的时刻,影片集中体现老区人民在旧时代追求幸福生活的朴素理想过程中,呈现了红军战士舍生取义、敢于牺牲的博大情怀与崇高品格。

“八子参军“这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可这却只是当年十万八千二百名有名有姓赣南烈士的缩影,它不仅代表了一群艰苦农民保卫家乡的勇气,更代表了这片热土为新中国、为现在的我们所做出的奉献和牺牲。战士们凭着“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信念,不畏生死、浴血杀敌,而家乡的老母亲虽毅然决然送子参军,却每天在家门口望着路口等儿子归来,让人为之动容。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前仆后继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英雄向死而生是伟大的“涅槃”催生了伟大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从人民中走来。一切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为党永恒不变的初心。

看完电影后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战争太过遥远,我们没有经历也无法真正的感同身受。两个小时的电影或许可以带给我们一时的动容,但我们更应记住的是:今天美好的和平生活,是先烈们牺牲家庭,用伟大的生命打拼出来的,我们要铭记历史,珍惜维护现在美好的生活。

历史不乏故事,当下需要感动。杨家儿郎虽已逝,情怀大义永留存;让我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再出发。

第四篇:《山子的一家》观后感(八)

《山子的一家》观后感(八)

《山子的一家》这部电影很感人。讲的是山子的爸爸在工地打工,妈妈是精神病患者,山子爸爸为了给山子过生日,掉到悬崖下面,从此,山子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一边读书一边利用课外时间捡易拉罐,捡钢筋,换回了钱为母亲买药,而母亲却不吃,说药是毒药,把药踩成粉末。后来,山子在村主任的帮助下,把妈妈送进了医院免费治疗,最终,山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医科学校。

《山子的一家》观后许多人流下了眼泪。想想我们自己,每天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父母给我们许多零花钱,我们想买什么就买什么,从来没有为钱而担忧,山子小小年纪就担起了家庭重担,太不容易了。他却克服了重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考入了大学,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山子那种坚忍不拔的品质,山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第五篇:八子之歌——钓鱼岛

八子之歌——钓鱼岛

您的名号早在我的襁褓我翱翔在你宽广的怀抱今后我将不再孤独奔跑一直等待着久违的拥抱记得百年前的的马关火炮彻底让您失去了我的自由我在您的眸里久久的回望我飘摇的心多么需要依靠您曾一度把我的乳名呼叫我的欣喜再次被阳光照耀强盗在最后夺去了我贞操我又一次水深火热地煎熬强盗想在我身躯明灯闪耀他们要占有我到天荒地老我不甘是无耻强盗的夜宵我此时的容貌你可曾看到期待那一秒

您披起战袍,吹响号角

犀利的炮火中将我的名字呼叫躺在您怀中我是永远呵护的宝母亲,我是您的儿子何时才能听到您的呼唤

我的乳名钓鱼岛

吉林四平铁西区第十四中学初二:曹宇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