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博物馆观后感大全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在文化博物馆里面,我们去看了以最有名的齐国姜太公为人物代表的人物雕塑下面是东星资源网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供大家参考。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一
今日我们来到了安徽博物馆,它让我想到了那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我满怀着兴奋来到了这宏伟的博物馆。文物,代表着能工巧匠的心血和才智;文物,代表着那古代人民的风采;文物,代表着国家悠久的历史。是她,让我明白了我们家乡的历史。
纵然它们身上长满了铜绿,但却丝毫无法掩饰着它们身上磅礴大气的气势。看到了它们,让我的心头猛得一颤,让我充满了敬畏之情。我们共游览了安徽文房四宝、安徽礼貌史陈列、江淮撷珍、徽州古建筑。这些都给了我极大的震撼。
安徽礼貌史陈列反映了安徽礼貌发展的脉络,而这些古文物反映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它们也代表着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安徽文化史》陈列由“青铜礼乐夷楚华章”、“运河通达清名流芳”、“中都基业天下徽商”等几部分组合而成。构成了安徽那源远流长的历史画卷。
它,让我明白了那些能工巧匠的技艺高超。可是即使再高超的技艺也没有很好的流传下来。它,让我看到了内在的精髓,让我感受到了它那磅礴的气势。仿佛我是在应对应对古代君王一般。它,代表着我们安徽的文化底蕴。
经过参观,领悟一个个历史故事,我感到扑朔迷离,听的津津有味。这些文物,是勇敢的文博工作者经历了千辛万苦才使得这些文物安然的摆放在博物馆里。她们是伟大的英雄,为了国宝不遭破坏,经受了多少委屈与磨难,可是,她们却没有丝毫的抱怨,拿着微薄的工资,依然无私奉献。
每一件文物都记载着一个故事,我从它们身上看到沧桑的铜绿,但却丝毫掩饰不了君临天下的王者威严,凝结着些创作者心血的结晶。玉器,晶莹温润;书画,意境幽远;古剑,驰骋战场。当我离开博物馆时,我不禁感慨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建筑,此行让我收获了太多。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二
午后的学校沐浴在太阳的光辉下,显得格外的朝气蓬勃。同学们三五成群地拉着手,悠哉悠哉的向博物馆走去。一路上,秋风习习,我憧憬着博物馆的庞大和古物的丰富及历史的悠久。
一进大门,映入我眼帘的是高低不平的琴铜器,它们整齐地摆放在展示框里。共有12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每个青铜器背后都蕴藏着朝代的背景及文化礼仪。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青铜器是祭祀礼器——猪尊。它上头雕刻了许多精美的花纹和凹凸不平横纵交错的线条。它虽然仅有腹部刻着引人注目的八卦图,可是它创造于西周时期。至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了,猪尊高22。4厘米,长39厘米。也许卓文王和博学多才的姜子牙祭天神,拜地神的时候就是拿它来盛酒的。他们一边洒酒,一边向天发誓:“绝不助纣为虐,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博物馆里,我还看见了精致的鸟尊。庞大的壶,在灯光下照耀出历史趣味的龙形弓和引人入目的酒杯。
刚同学们一边漫步,一边向教室走去时。我脑海里浮现出西周时期那派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在温暖的阳光下我慵懒地扬起下巴脑海里幻想着男耕女织,老人小孩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情景。
随心所欲的球风荡漾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树叶互相摩擦,簇簇作响。好像在说:“快点回到现实吧!同学们都回教室。”
文化博物馆观后感三
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其中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漆器、木器、骨器和象牙制品,良渚文化的玉器和丝织品;越国的青铜器,越窑、龙泉窑、南宋官窑等窑口的青瓷,会稽古铜镜和湖州古铜镜;明清浙籍书画家的作品等,均为闻名遐迩的文化瑰宝。
浙江省博物馆旧馆址的一部分为江南著名藏书楼文澜阁。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面积20400平方米,博物馆里有几个场馆,分别是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工艺馆、礼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精品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构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楼阁亭榭,以长廊逶迤相连,掩映于湖光山色间,成为天堂杭州一处耀眼的文化新景点。
浙江省博物馆旧名西湖博物馆,1931年更名为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改称浙江省博物馆。该馆原设历史文化和自然科学两大业务部门,1980年分出历史部文物组,成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84年分出自然科学部,成立浙江省自然博物馆。
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有关数据显示,该馆馆藏文物十万余件,其中一级品158件。藏品有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的人工栽培稻和漆碗;良渚文化的绸片和麻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各种青铜兵器、青铜农具、印纹陶和原始瓷;从东汉至明代各个青瓷窑系的一批标本;还有很多的古今书画。不久我们参观完了,便回家了。
第二篇: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观后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浪奔浪流,任凭江水淘尽世间事。英雄人物也随时间的流逝而消失无影踪,青山却依旧矗立。在福州,当年轰轰烈烈地创办马尾船政的仁人志士已不在,但船政的文化并未消失,世人仍旧铭记。走进马尾船政文化博物馆,昔日那彪炳中国近代史的马尾船政就展示在眼前。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位于福州市经济技术经济区昭忠路马限山东麓,前身是马尾造船厂,建于1866年。该馆依山而建,为五层建筑,建筑面积4100平方米,正面造型为两艘乘风破浪的战舰,气势磅礴,颇具现代建筑风格。
博物馆的前方是一座长长的雕塑墙,那些浮雕展示了当年福建船政的辉煌。还有一架白色的水上飞机,飞机上的漆已脱落得所剩无几,但丝毫不会减少我们对它的兴趣,我和伙伴们仍兴致勃勃地围着它拍照。之后进入博物馆的门厅,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一座巨大的铜质浮雕——“铁石同心”,这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创立船政之艰难。而浮雕上几位穿官袍、戴乌纱的创始人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墙上的壁画让我们仿佛回到马江海战的关键时刻,对于打还是不打,和面对嚣张的法国军队,最后还是服从上级的指示,沉默的选择无力的死亡,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火热的心,激扬的斗志,还有摩拳擦掌的气焰,但一切的一切都已成定局。然后再转向大厅的右侧,看那以蓝色灯光营造出蓝色海洋的氛围的展厅,一片静谧蔚蓝,在这当中,一艘当年福建船政建造的木质帆船正在扬帆。
二楼过道上有一道古香古色的大门,是原船政局的大门,虽然是翻新的,但那古式造型依旧能从中感受历史带来的沧桑感。“且漫道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即此是致格关头,认真下手处;何以能精益求精,密益求密,定须从鬼神屋漏,仔细扪心来”,这是沈葆桢为当年的马尾船政局撰写的头门联。据说当时兴办船政局,被列为“非常之举”,为了完成创办使命,沈葆桢特在头门撰联,以儒家“格物致知”学说,抵制保守派非议,提出精益求精,力求成效的要求,做人进出振作。
展厅墙上悬挂着许多船政时期的物品,不乏有当时的用地图、钱币、海军徽章、船政先辈留下的扳指等小物品配饰;展厅中也陈列着詹天佑等历史人物用过或出海远渡带回来的“大家伙”,例如英文打字机、造型难辨的早期的电话、笨重的地球仪等等。众多展品都已是锈迹斑斑,有一些还破损严重,只能依稀辨出大概轮廓,但就是这些岁月刻画的痕迹,才让我们更清楚感受到过往历史与现今的差异,回眸历史,感受旧时文化。开放展示的还有一处是模拟船舱,地板、桌椅、墙壁都是木制的,看起来特别简洁,我们站在船舱门口,往里看船壁上的舷窗,宛如真的身处于轮船中。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节目,是探访一个在海上拼搏快一辈子的老海员,老人叙述的经历没有冒险也没海上奇遇,就是这么一个平平淡淡的故事:年少时的他总是盼望着出发,期待着起锚那一瞬溅起的浪花,因为那是代表新航程出发的信号;但到了一眼望不到边的大海上,四周除了水还是水,广阔的海面总会带给人莫名状的恐惧,唯有轮船一直坚固和身边的伙伴能让心中感到安全,那船就是他和其他海员在海上的另一个家。在文化馆展厅岩壁上,就悬挂有一只船锚,漆着的新黑漆,像掩盖不住岁月侵蚀的痕迹般,仍可寻些许锈迹;绕着碗口粗的铁链,粗糙而沉重,想必也历经了不少的风浪。
在三楼展厅有模拟当时教学的场景房间,里面的铜人栩栩如生,面容神情形象生动,再现了当时船政学子热切学习知识的情景,在当时,船政学堂还请了外国老师来教学,可见当时政府对创办船政的重视。展厅陈列有严复、刘步蟾、萨镇冰等船政精英用过的物品,馆内也有介绍他们的事迹,让我们对当时的那些船政精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据说那时船政学堂招收学子的范围扩大到下层平民,学堂的待遇很是不错,既有教授知识又有工资能拿。再往上的展厅,设置了船政轮机车间景观造型,制作展示船政造船成果之船模,在展馆中,陈列的是中国近代海洋舰队的发展史,从无到有,从木制到铁制、钢制,详细清楚地介绍船政造船技术的发展过程及科技成果。那大大小小的船舰模型,做工精细,很是好看;还有些船只模型很小巧,但船的桅杆、绳索、旗帜、大炮都有。这些虽然只是模型,但通过模型我们也已能想象到真正战船的浩大,那时船政先驱们一步一步摸索学习建造的,相信当年的造船知识对现如今的造船界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船政文化博物馆内在不同的楼层设立了不同的展区,通过大量珍贵文物、船模、船政精英塑像、车床、罗经、舵轮、海军日记、古炮、照片、文字介绍等展品,以及各种仿真场景,从船政创建、人才培育、海军建设、重大海战、科技发展、文化建设六个方面来介绍马尾船政文化,展示了中国船政在近代中国先进科技、新式教育、工业制造、西方经典文化翻译传播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体现了诸多仁人志士及其先进思想,折射出中华民族特有的砺志进取、虚心好学、博采众长、勇于创新、忠心报国的传统文化神韵,说明了马尾船政文化对近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在历史长河中,马尾船政虽因历史局限只持续了短短几十多年,但它成效卓著、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马尾船政文化既是特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同时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并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有其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个性。马尾船政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第一次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尝试,也是中国学校以西方现代科学知识教育学生的开始。船政学堂是中国人自己办的第一所近代性质的高等学校,也是中国第一所科技海军学校,培养了大批造船和航海以及其它相关人才。它是中国近代史上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由左宗棠创办的船政局,制造出了一艘艘兵商轮船,组建起中国近代第一支舰队;船政学堂培养了许许多多海军人才,成为北洋、南洋、福建、广东水师各级将领的供应基地,推动了近代海军的创建与发展。而马尾船政做出的贡献不单单只在航海上,它也在航空方面颇有成就。不仅创建了中国第一家正规的飞机制造厂,自行设计制造出中国首批达到当时国际水平的飞机;还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飞潜学校,培养了第一批航空工程人才,是中国航空业的的摇篮。
马尾船政的发展开创出了一段辉煌的历史,由船政培养和造就的优秀的中国近代工业技术人才和杰出的海军将士先辈们。他们曾先后活跃在近代中国的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紧跟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步伐,推动了中国造船、电灯、电信、铁路交通、飞机制造等近代工业的诞生与发展。他们引进西方先进科技,传播中西文化,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他们直面强敌,谈判桌上据理力争,疆场上浴血奋战,慷慨捐躯。林则徐、严复、詹天佑、邓世昌等等一个个响亮的名字以及他们背后为中华之崛起的努力时常让人们忆起,而马尾船政局在中国近代海军史、工业史、教育史、思想文化史等方面都留下深深的印迹,也让世界了解了中国人的骨气、智慧和力量。
站在博物馆顶层,看着馆中悬挂着的战船、旗帜,脑海中不自主地想起那一场场江海战役:震耳的战炮不断地轰炸着,燃烧的炮弹穿透过战船硬厚的船板,溅起的木板于天空划过一道弧线,又重重砸在海面;炮火声、喊叫声不停歇,千疮百孔的船只已无力停在海面,向着海底沉去,但是战斗还在持续,想赢的信念支撑着士兵继续战斗„„
一艘船舰一个摄人心魄的故事,物已消逝,只留下些许遗物让后人缅怀。时代步伐依旧前进,在当时被称为“中国第一艘兵舰”或“中国近代第一艘水上飞机”的新鲜物,现如今也都归为老古董了。
但马尾船政文化精神却还像冉冉升起的旭日,不老去,不消逝,历百年还影响着我们,相信它还会继续影响,因为它是福州人民涵泳不懈的历史骄傲,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第三篇:博物馆观后感
常州博物馆观后感
我来到常州上大学快一年,至今为止也没参观过哪些地方。于是在这个星期天,和一位好友相约来参观常州博物馆。我一直认为,要想了解一个城市的风韵,那么作为城市缩影的博物馆是必须要去的地方了。
常州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是集收藏、研究、陈列展览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含全省唯一的一家少儿自然博物馆)。下设办公室、考古部、保管部、陈列部、开放部、自然部、信息部、保卫部八个部门。馆藏文物2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27件(国宝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166件、三级文物3129件,国家一、二级保护动植物、化石标本103件。其中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春秋战国时期的原始青瓷器、宋元时期的漆器与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书画等,都是常州博物馆颇具特色的馆藏文物精品。
常州博物馆新馆于2006年12月落成,2007年4月28日正式向社会开放。新馆地处市民广场西侧,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外观新颖、设施齐全、功能先进、富有时代气息。总体建筑分为五层:地上四层,地下一层。一层到三层为陈列展览区,地下室和四层为库房和办公区域。新馆展区面积近10000平方米,主要陈列展览有:常州历史文化陈列以常州文物精品为特色,彰显地方文化底蕴;自然陈列是全省综合性博物馆中的特色展览;谢稚柳艺术馆展示谢稚柳先生的艺术生涯及艺术成就;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展陈稀有珍贵的整套红木家具。
我们是第一次来到这里,觉得视野很开阔,从东大门入口,,博物馆门前都是很宽阔的水面.进入馆内后我们领了票就进入了展馆。
博物馆一楼主要是谢稚柳艺术馆。谢稚柳先生1910年出生于常州武进一个书香世家,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卒于1997年。谢稚柳先生是当代著名书画艺术大师、古书画鉴定家。展示谢稚柳走过的艰辛道路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以此缅怀乡贤,激励后学,鼓舞同人,增辉乡梓。里面展出了很多画作,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书法都各有特色,我本人很喜欢谢稚柳先生的山水画,独其韵,留其神,很有意境。
参观了一楼展厅之后,我们去了二楼继续参观。常州历史文化陈列馆,里面字画及各种古代的玉器,瓷器,石器及铜器等.展示出了常州的悠久文化底蕴。展览的内容很丰富,有装米的船,富饶的鱼米之乡,西仓桥就是常州的一个重要的码头.在近代以前人们都是靠水路来运输的.西仓桥是的现在是那么破旧让人无法想象以前她是城市的最繁华喧哗吧区域.看到了常州的手工业梳子,在没有机械的时代做一把梳子要几十道工序吧.心灵手巧来形容这个地方的人
民吧.还有织布业,也是常州的特色产业.当然也有文化遗产常州评书还有唱戏的吧.还有许多出土的雕刻.常州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孕育的季札、萧统、唐荆川、赵翼、盛宣怀、瞿秋白等一批英才人杰.延陵、毗陵、晋陵、兰陵是不同历史时期常州的称呼。龙城则是常州的别称,是由六朝萧梁时的六龙城引申而来。
拾级而上,我们来到了少儿自然陈列馆。战天展示的内容主要分为“地球生命的进化的故事”、“纷繁多样的美丽自然”、“形形色色的动物世界”、“秀丽多姿的故乡大地”四大部分。当看到那里有一个仿制的海底世界时,我通过一个眼镜看到了大海,真的好蔚蓝,纯净.一共有10幅图,每一张都是那么美,不由惊叹大自然的奇妙.还有那么多真的动物的标本,老虎.狮子,熊,猴子,袋鼠.骆驼.斑马.还有有多鸟类,可以对着话和筒按键就可以听到各种鸟的叫声。
出了少儿自然博物馆门就来到下个展厅——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刘国钧先生,1887年出生于常州府靖江县。自幼家境贫寒,依靠在常州奔牛、埠头等地做学徒、当跑街积累最初的资本,逐步走上实业救国之路。五十年的风雨兼程,他的足迹遍布全中国乃至海内外,不仅首创了常州机器印花技术,还试制成功平绒、灯芯绒,成为常州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现代民族织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红木是质地优良的硬木树种,在清朝中后期开始受到国人的偏爱。刘国钧先生捐赠的这批红木家具做工非常精湛,纹饰十分优美,材质以老红木为主,大多为清末至民国初的产品。这些家具对于现代人来讲是只好放在展览馆里供人们参观我,笨重也不够美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要求了.当然它的存在有它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了。
现代的展览馆充满现代与科技的气息,我与好友在这流连好久不愿离去。带着很多心情,觉得心里满满的,踏上了回去的路。
第四篇:博物馆观后感
在5月10日这个平常而又不平常的日子里,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们参观了中国电影博物馆。中国电影从1905年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无数电影工作者呕心沥血,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纪元;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电影人,凭借着卓越的才干和不屈不挠的奉献精神,始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推动着中国电影不断繁荣、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电影博物馆是电影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让我们感谢那些电影人为我们所创造的精神食粮吧!
在博物馆中我们看了《长征》,《长征》再现了红军当年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用史诗笔触全景刻画了湘江之战、四渡赤水、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翻越雪山夹金山、穿越茫茫千里大草原等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几次较大的战役和险境,讴歌了红军战士勇于挑战自我极限敢于战胜恶劣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长征》这部电影给我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颇深。看完《长征》后,我在思考:红军是凭借什么才能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甩掉围追堵截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国民党的军队,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我认为,在这个阶段,红军能避免覆灭的原因在于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与红军将士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精神。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战争史诗,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长征是艰苦的,但红军在长征精神的支持下、在人民群众的拥护下取得了长征的胜利。伟大的红军长征,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红军长征胜利,使党中央领导中国革命大本营奠基于西北,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政治中心,为党和红军的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红军长征的磨难和考验,锻炼了中国革命力量,党员和红军质量显着提高,为党的队伍和革命力量的壮大、为革命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基本骨干。
这真像是一座神奇的宫殿,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推开宫门进入它的世界去了解它,回来后收获很大,感受到了电影博物馆是一座记载着中国电影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艺术殿堂。
第五篇:博物馆观后感
平顶山博物馆观后感
平顶山博物馆南望平西湖,北依大香山,风景秀美,气度悠长。平顶山博物馆于2006年11月立项,历时6年精心筹备,在全国重视文化建设的春风中应运而生,肩负着推动文化强市建设、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重要职责。2012年5月15日,平顶山博物馆揭开神秘面纱,开馆迎客,与市民正式见面。该馆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外形理念源自我国古书竹简的形象,墙体由一片片抽象的竹简构成,造型雄浑大气,古韵盎然,同时也寄寓着博物馆作为文明使者的传播功能。据馆长张水木介绍,平顶山博物馆占地面积约54亩,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是我市规模宏大、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性公益文化设施,是群众领略深厚文化底蕴、触及悠久历史脉络、享受文化建设成果的人文殿堂,也是平顶山市历史上的第一座综合性博物馆。平顶山博物馆工程建筑面积约30000平方米,框架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及室外部分。
走进这座外形颇像一卷竹简的博物馆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高雅恢弘的大厅,记者跟随人流的涌动,走入四个历史文物陈列展厅,摒气凝吸触摸着历史的脉搏。
在整个展览的序厅,很多市民不由自主的被一幅巨大的油画所吸引,画面中,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的翅羽上,端写着“鹰城古韵”四个大字。这幅图画,表现出鹰城平顶山有名的名瓷器物以及经典的人文故事,像鹳鱼石斧图陶缸、北宋汝官窑瓷器、刘
累御龙、墨子讲学、牛郎织女、鲁山缫丝,香山寺、风穴寺以及有长城鼻祖之称的楚长城等经典再现,这些悠久灿烂的文化,提纲挈领地贯穿了平顶山地域文化深刻的内涵。
人们聚集在这幅油画前面,津津有味的欣赏品读着,市民蒋先生一家三口也在这幅图画前久久流连,妻子一幅一幅地将这些经典的人文典故讲给女儿听,被问及对博物馆的印象如何时,蒋先生热情地说:“我们刚刚进入博物馆,这是参观的第一个展厅,整体的感受就是感觉非常好,很期待再往下参观。”
这里展现了在平顶山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旧石器时代张湾遗址到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共同构成的平顶山丰富灿烂的史前文明。在裴李岗文化的汝州中山寨遗址展柜中,有一只精巧的骨笛吸引了很多小朋友好奇的目光。据张水木介绍,这只骨笛是中山寨文化类型的杰出代表,骨笛的两端残缺,器身有两排相错位的小圆孔,经专家鉴定可能是远古先民们用于校音的笛子,堪称音乐史上的奇迹。
走入仰韶文化部分,墙壁上神秘多彩的岩壁画让人们有了一种走入古老时空的错觉,一位市民在询问有关这些绘画的根源时,张水木说:“彩陶是一种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普遍发现的艺术遗存,彩陶是中国文化的根,绘画的源。仰韶文化不仅包含着史前时期众多神秘的社会信息、文化信息,同时它创造了中国画最早的形式。
整个展厅中心位置的一只大型的红陶缸上。展柜四周的人员
纷纷询问这个红陶缸图案所代表的含义,张水木回答道:“距今约5000~7000年的仰韶文化因丰富神秘的彩陶文化而洒辉史册。在仰韶文化时期的阎村遗址出土这件器物,就是一朝惊世现,从此天下闻的——鹳鱼石斧图陶缸,是第一展厅最为珍贵的一件展品,它的真品被国家博物馆所珍藏。它是我国罕见的最早的、最大的一幅绘画。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规定64件文物永久不能出国(境)展览,这件鹳鱼石斧缸就被列为第二位。
在展厅的结尾处是蒲城店遗址的场景复原。蒲城店遗址位于平顶山市卫东区蒲城店村,2004年为配合许平南高速公路的引线工程进行了开发挖掘,发现了这座城址,从而将平顶山市的建城历史上溯到了4300年前。
刚一走进“应国印象”展厅,张水木就娓娓而谈道:“应国早在商代已经建国。在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文中有关于应国的记载,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盘庚七年,应侯来朝。”《水经注·滍水》有云:“汲郡古文,殷时已有应国。”历史上的古应国都城和滍阳镇所在地是同一个地方,1964年因白龟山水库建成使用,原滍阳镇迁出后,分为西滍、东滍、北滍三个自然村。原滍阳镇也就淹没于白龟山水库之中,古应国旧址就在烟波浩渺的白龟山水库中与世隔绝了。值得庆幸的是,应国长期隐于史载,但终于随着滍阳岭上的应国贵族墓地发掘,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真实的历史全貌逐渐彰显出来。应国故都虽然被淹没于水下,但在大
湖侧畔,应都之旁的平顶山脚下,又崛起了一座新的现代化工业城市平顶山”。再看,正在参观该展厅的市民们一个个听的入神而有味。
在第二展厅我们看到了一件最为珍贵的展品,一件具有族徽意义的重要文物----白玉线雕鹰,这让许多市民瞪大了眼睛,仔细的观赏着这件玉器,“1986年,在应国墓地一号墓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鹰形玉佩。这件玉佩用新疆上等和田玉雕刻而成,青白色,温润透明,玉鹰整体作展翅飞翔状,两爪蜷曲于身下,头部扭向右侧,尖喙衔右翅形成一个穿孔,用以系绳佩戴,造型生动有趣,栩栩如生。玉鹰头等那一小块红色斑点,是在古代玉器的加工过程中,工匠利用玉料所呈现的不同颜色的瑕疵,因形就势将其设计成动物的某一部位,藉以画龙点睛,这是一种‘俏色’的雕刻方法。这块斑点,正是这种琢玉技法的娴熟运用,为玉鹰的灵动神韵更增加了几分生动。红色的斑点正点映在玉鹰的头部,正所谓鸿运当头。” 当听完讲解后,市民张丽萍恍然大悟道:原来我们鹰城的名字是这样来的。据张水木介绍,当时任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郝本性先生向市政府建议,“应”字与“鹰”字为同一个字,所以将此玉鹰做为平顶山市的市徽标志,因此,我们脚下的这片古应国的故地,就别名为鹰城。
以铜鼎为代表的青铜器文化博大精深,对后世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汉语成语中就有很多带鼎字的词汇,像一言九鼎、三足鼎立、力能扛鼎、大名鼎鼎,钟鸣鼎食,人声鼎沸等,在第
二展厅应国印象,青铜器精品比比皆是。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传世铜器中,有的是应国贵族制作的用于祭祀或纪念的器物,有的是朋友之间相赠送的友情礼物,有的是为两国之间的婚姻关系而制作的陪嫁礼品。
在应国墓地出土的文物中,不仅有神秘庄重的青铜器,也有工艺精美的玉器,以及在商代至西周中期流通的货币海贝和骨币、原始瓷、青铜兵器和车马器,这些珍贵的文物反应了古应国时期生活的方方面面。
“楚汉文明”展厅,无疑是小朋友最多的展厅了。楚汉时期高度的文明使这一展厅的珍贵文物和精美乐器陈列非常之多。尤其让小朋友们喜爱的是高科技多媒体应用——触屏电子编钟,许多小朋友围在电子屏幕前面,用手有节奏的轻拍电子编钟的图案,就会发出该序列里这个编钟的音乐之声。原本彼此陌生的小小的面孔,在电子编钟的乐声里变得熟悉和愉快。
据馆长介绍,这一组编钟共17件,出土于战国应国墓地313号墓。从这一组编钟中便能看出楚夏交融之态,楚灭应国之后,原应国地域内的文化主体属于典型的楚文化系统,但受到北方晋文化及东方吴越文化的影响,这里的文化兼具楚文化、周晋文化、吴越文化等多重文化特性,进而成为我国南北方青铜文化交融的平台。平顶山地处东周时期楚国北部边境,南北交通的要道。楚人北进中原,拓地千里,“县申、息,朝陈、蔡,封畛于汝”,其势力范围已达中原。而楚国的叶城是春秋晚期以来楚国贵族叶公
子高沈诸梁的世袭封地和重要的北方军事重地。同时应国墓地北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式墓葬,传递出楚国在与中原交往的碰撞与融合中,楚国文化既保持了自己的特征,又显示了其与中原文化的亲缘关系。因此来说,鹰城是楚文化和华夏文化相交、相融、相通之地。
在第三展厅不得不说的是望城岗冶铁遗址。一个形象逼真的望城岗冶铁遗址场景复原前面聚集了很多耐心的观众,对这个遗址内生动的劳动场面,辛劳的冶铁工人投注了尊敬的目光。复原遗址前一位讲解员正在为观众讲述着这段历史:“鲁山沙河下游北岸平原上发现了迄今最大的汉代冶铁遗址。附近有丰富铁矿蕴藏的山岭,沙河提供了生产生活丰沛的用水,周围还有茂密的树林,为冶铸提供了足够的燃料。”
二层北侧三号展厅,是楚汉文明展厅。从春秋初年起,楚国从江汉之地进发,走上了问鼎中原的强盛之路,应国以及周文化范畴的汉淮诸国,均为其所灭。在展厅内,无论是父城故城、叶邑故城的图版,还是多媒体正在讲述的孔子、叶公、墨子等历史名人的故事,抑或束腰垂鳞纹升鼎、跽坐铜人、编钟等精美文物和可考证的考古史料,都能印映出这段历史的璀璨辉煌。
进入四号展厅唐宋遗韵展厅,一股清凉的感觉扑面而来,这里是名窑名瓷的“圣地”。目前,全市共发现唐、宋、金、元时期各类窑口100多处,其中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汝官窑、汝州张公巷窑是我市的典型代表。在此,您都可以一饱眼福。
置身于平顶山博物馆,仿佛穿越了一条时空隧道。心中遥想起七千年前,当裴李岗上燃起了第一颗火种,平顶山这片沃土就开始孕育文明的种子。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这块古应国故地是如此这般地走过了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岁月变迁。站于博物馆门前,南望之余,这平湖丽水之畔却又崛起了一座新兴的工业之城——平顶山,它正在以稳健、有力的步伐走向新的辉煌。
平顶
山 博 物 馆 观 后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