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优秀观后感
《2020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优秀观后感
在我们挥手道别2020年的颤抖与心惊,在我们眼前闪过一个又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一张又一张,令人感动的面孔,随着时间的走远,他清晰过,有模糊着。2020年终究成为过去,但是,那曾经闪过的眼神和身影却镌刻在了时代的金石上,化成了一种不熄不灭的精神,流光溢彩。
历史终将记住2020年,这极不平凡的一年里,有新冠病毒,有洪水险情,有扶贫攻坚,有航天梦圆。这十个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有身患绝症却坚持与疫情赛跑的医生,有洪水中逆流而上不幸牺牲的消防战士,有率队击落29架敌机的志愿军老英雄,有坚信“让一个女孩读书能救三代人”的公益高中校长,有绝壁中凿出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村委会主任,有深入生命禁区、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的测绘队……他们或在危难中逆行,或在逆境中坚守,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却都以凡人之力,共同书写下了一首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宇定光自发”的张定宇,“男儿付死生”的陈陆,“素心托高洁”的张桂梅,为病人提供“炊香万灶烟”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为国击豺狼”的王海,“芳草递春风”的汪勇,让“北斗灿繁星”的谢军,“蕴玉抱清辉”的叶嘉莹,带领乡亲“山路得康庄”的毛相林,“山河功业存”的国测一大队。
看完感动中国,我真心觉得,闲着是罪恶的,浪费钱也是罪恶的。闲着,其实就是浪费时间,那么概括起来,浪费是罪恶的,应该怎么办?应该珍惜,珍惜生命,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资源。当有真的感触的时候,这些词句就不是空话和口号,不空洞也不高大。有的时候我会觉得闲,会觉得不知干什么好,好像找不到意义所在,而现在,在刚看完感动中国人物之后的强烈感情下,我觉得,有一件事,我们可以花大量的精力去做,以后忙完自己份内的事也不会觉得闲得慌,那就是:慈善。有时候我也会想,有什么好捐助的啊,他们有那么穷吗,再说政府干嘛去了?
会有这种想法,是因为没有同情困难人群的感情基础,我没有见过那种场面,或者通过媒体看过几眼已经被岁月冲澹了,但是一旦把那个画面放到我眼前,我会被震撼,然后内心柔软的说不出话来。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成长环境艰苦的孩子长大了会更加惦念自己当初那种穷乡僻壤,会更加懂得同情困难的孩子,不是说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孩子心硬,而是他们没见过,没有那个触动。所以说,让所谓温室里的花朵去“体验生活”,体验苦,生活的苦,真的是有意义的。
中国,我们伟大的祖国,走过战争,解决温饱,全面小康,为人民谋幸福;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经遇挑战,奋勇拼搏,为的是,让鲜花再烂漫,游人再奔赴;
有一群人,他们为国为民,誓死拼搏,奉献大爱,感动着你和我。
看中国故事,绘中国精神,激中国少年。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第二篇: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至美的笑容,纯洁的心灵
——观《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有感今天,我观看了“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我觉得,今天才真正明白了无私的伟大。
那么,无私究竟有多伟大呢?以我的见解,是黄旭华爷爷用生命唱响的无声高歌;是刘盛兰爷爷一颗宽仁厚德的心;是陈俊贵伯伯心比金坚的精神;是胡佩兰奶奶伟大的医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每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奉献。其中,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胡佩兰奶奶和刘盛兰爷爷。刘盛兰爷爷,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用自己的部分生活费和拾荒得来的钱,资助给贫困学生。短短的三十年间,资助学生100余人,资助款数高达10万多元。这些,都是爷爷从生活中一点一点的抠出来的!这些年,爷爷没有吃过一餐肉,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除了必要的生活花费,其余的钱一分不少的捐给贫困学生。哪怕仅仅是5元,10元,20元......我想,这就是爷爷无私的奉献。
胡佩兰奶奶,称的上是中国年纪最大的“上班族”。你可能不会相信,她已经90多岁了。但是,她依然坚持给病人看病,并以崇高的医德,获得了广大患者的认可。有时,有的病人没有钱治疗,她会主动垫付。而且,给病人开药方时,总是在在有效的前提下选最有效的药开。别人说她:“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
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这,怎么不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们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
他们也许默默无闻,却无私的向祖国、向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甚至是生命。但是,我们会将他们永远铭记,他们也会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啊,这至美的笑容,这纯洁的心灵!
第三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6颁奖典礼》观后感
触摸故事,所有的时间上演,期待已久的十大人在中国2016年颁奖典礼终于广播,我特别早期坐在电视前面看。这次颁奖仪式使我非常感动,28年从事极其危险的固体动力燃料表面微塑工程徐立平技术员;十一年经历艰苦奋斗,筹集资金支持18,000多名贫困学生梦幻莫震高中校长;因为从疟疾治疗中使用的青蒿素青蒿素的分离和诺贝尔奖在医学中的开创性开创性尤先生教授......每一个动作让我读了很多。
每个故事都很有趣。我最感动的是官方的东方,我们为安徽宣城的人民感到自豪。2015年6月1日,重庆东方航运公司在湖北省长江中游工资水域沉阳设有东方之星客运码头456人。官员志愿加入海军工程大学救援队。面对危险,官员没有撤退,他勇敢地救出了两名幸存者在机舱内。虽然死亡的东方,虽然死亡的威胁,走在危险的边缘,他是不停地交付氧气和生活软管的通信信号,毫不犹豫地成为他的第二次成功搜索和救援 幸存者。他失去了最好的生活保证,水后,他的眼睛闪烁,鼻孔出血,耳痛。我想,他到底有什么勇气?在关键时刻,在生死之间,为了拯救受害者,有机会生出受害者。这是一个真正无畏的英雄。
第四篇:《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仪式的10大人物是:
1、黄旭华
2、刘盛兰
3、陈俊贵
4、段爱平
5、沈昌健沈克泉父子
6、格桑德吉
7、胡佩兰
8、姚厚芝
9、方俊明
10、龚全珍。
其中最使我感动的是刘盛兰爷爷,他节衣缩食省出钱来捐给那些有需要帮助的孩子们,20多年他的捐款钱数到达10几万。我很感动,泪水也控制不住了!主持人白岩松说刘盛兰老人的颁奖辞: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当思考答案。
还有那些航天员们,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感动中国》观后感300字
看了201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仪式后,我几近可以泪流满面了,一个个感动人物,一件件感动的事都出现在我脑海里。
胡佩兰,她已行医70年,退休后仍坚持坐诊27年,每周出诊6天,从未中断。便宜药治大病是她的口头禅,退休后,8年捐建50多个书屋。1月22日5时30分,98岁良知医生胡佩兰往世,留给世界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奖仪式令我泪流满面,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这么多感人的事迹和值得感动的人。这些感动不是由于脆弱,不是由于悲伤,而是感动激起人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种情怀是流露自内心的爱给予社会家庭幸福真情洒向人间。
观《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有感400字
看过了《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的心潮澎湃,留下了感动的泪水,他们愿意付出,却任劳任怨。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最喜欢黄旭华爷爷、刘盛兰爷爷、格桑德吉老师与刘佩兰奶奶。
第一名,是一名退休潜艇职员黄旭华,他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三十年来没有回过一次家,他曾说过:我献出了一生,我无怨无悔!他这一生完全是不曾悔过的,值得我们学习。第二位是一生都在捐助他人的刘盛兰爷爷,他曾捐赠了五十元,每个月只有三百元,这笔钱算是很大的费用。为了能捐助更多的孩子,他只能从自己的生活费里扣出钱,20年来共捐助孩子十多万元,他和格桑德吉老师一样伟大。格桑德吉,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放弃了往城里的梦想,来到乡下当老师,女儿8岁了,但她生下来只见过4面,每到冷暑假她就会劝学,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文化,共劝学成功四十多名学生,成功把二百多名学生送出大山。她,一切为了学生!胡佩兰奶奶,让病人少花钱治好病,有家庭条件不好的患者自己会为患者垫付医药费,一直工作了三十年,她曾说过:活一天,有一天,直到死。这么伟大,确切让我们心悦诚服。
这几位感动人物,确切让我们感动,她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他们这类忘我奉献精神!
《2013感动中国颁奖仪式》观后感500字
《2013感动中国颁奖仪式》中,一个个人物用行动书写着感动,用人生诠释着伟大。其中,刘盛兰老人我印象最深。
第五篇: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
《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舞台还是那个舞台,但是今天在这个舞台上,耀眼的不是那些明星,而 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观看了今年的中央电视台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中,最美乡村教师格桑德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可能只是一个字——“爱”。这对于我、对于我们广大教育者来说无疑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2003年年轻的格桑德吉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山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她所在的帮辛乡小学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因常年发生泥石流、山体滑坡,从来没有过完整的路。为了让孩子们上学,12年来格桑德吉老师天天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去帮邻村的学校代课;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跟男老师一样,趟过冰冷的河水、溜铁索、走悬崖峭壁,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13年来,格桑德吉走遍了帮辛乡每个村落,把40多名学生劝回校园,把200多个孩子送出了大山。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她说,自己要在最需要她的地方发光发热,我为她的那份执着与坚守而深深感动。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我为她的狠心和爱心而感到心疼,对于大山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遇到格桑德吉是幸运的,但对于家人和孩子来说她们却是可怜的,格桑德吉一路走来不仅深受大山里的学生喜欢,就连我们这些观众也打心眼里佩服这位有着美好心灵的藏族姑娘。
我和格桑德吉可以说是同行,但是审视自己的指教之路,我明显的感到了自己的不足,我的灵魂应该向乡村最美教师无限靠拢,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最大能量为孩子们的未来勾画美丽的蓝图。这样我的身心虽然摆脱不了疲惫,但是我的露出的笑容却是灿烂的,因为我做了我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