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合集五篇]

拉贝日记观后感[合集五篇]



第一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每日一记,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带来: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1

《拉贝日记》成功地展示了拉贝先生的心路历程,也让观众触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却无法忘记的历史。电影中塑造了许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认真的拉贝,耿直不讳的威尔逊医生,坚强慈爱的杜普雷小姐与帅气年轻的罗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画了一个个令人生厌的日本军官,使观众深入其中,有身临其境之感。

如今,距离日军侵华这一段悲惨而壮烈的历史已经有六十多个年头了。时光并没有使中国人民忘记这段屈辱的历史,最近因与日本的钓鱼岛争端,中国人民反日的情绪更是无比高涨。尽管南京大屠杀已经成为了过去的回忆,一个惨痛的教训。但是日本右翼势力还在试图掩埋历史,坚持南京大屠杀是二十世纪最大的谎言。相反的,同样作为二战主犯国的德国,早在1974年,他们的总理就在访问华沙时,在二战纪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谢罪,所以德国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却依然为自我的罪行进行无耻的狡辩,我相信他们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

《拉贝日记》透过展示历史,也让中国人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变哲学。泱泱中华当初之所以被日本这样一个弹丸岛国侵略,就是因为国家的无能与国家的落后,导致我们起初在他们的暴行面前毫无还手之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虽然,我们已经站立在了世界的东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强大,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让我们深深缅怀拉贝先生,他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类的英雄,是人道主义的杰出代表。

拉贝日记观后感2

1937年,拉贝在南京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大老板,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当时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传开了,拉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为什么南京还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纳粹德国将领带领着中国军队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军队正准备发动进攻。

1937年12月5日,拉贝去见了几位德国纳粹党员。所有党员让拉贝快回德国,因为日本军队马上就要进攻南京了。但是拉贝不想回德国,因为日本和德国是友国,还有,如果回了德国那他会倾家荡产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拉贝看见后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许多的员工和难民往场屋跑,但是警卫们不让他们进。拉贝知道轰炸可是会要了人命的,何况还有自已的员工,他下令把门打开,门打开了但轰炸机如果炸着里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有党员送给他的一个超大的纳粹旗,他马上叫人拿来了纳粹旗在打开由4个人撑着让难民员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轰炸机飞来围着场房飞了一圈就飞走了,之后轰炸机全飞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们也知道,拉贝和別国人员的安全区只安全一点点,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飞机击沉了拉贝也伤心了好几天。

他的私人司机张因为不在汽车上被砍了头,日本人说好了不杀战俘的结果还杀。

这个电影写出了日本人的残暴,看出了拉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无能。但是,这是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无能就要挨打。

1945年日本战败,拉贝将他拍下的当时的南京惨案,让日本主要南京侵犯者看一看他们有多么的残暴,邪恶是打不过正义的!

拉贝日记观后感3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观后感4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拉贝日记观后感5

也许,因为了陆川电影《南京南京》的热映,引起了我对另一部同题材小说《拉贝日记》的兴趣,从网上,我读完了它。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这本书的作者约翰拉贝是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1937年日军进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几位外国传教士、教授、医生、商人等共同发起建立南京安全区,并担任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他和一些国际友人在当时极其危险艰难的战争环境中,四处奔走呼号,奋不顾身地抗议和尽其所能地阻止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疯狂施暴。他们设立的南京安全区为大约25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避难的场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园里,也挤进了600多名中国难民,受到保护。他还在他的日记和其他文字中记述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一桩桩令人发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国以后,连续举行报告会,向德国当局呈送书面报告,继续对日军在南京的罪恶进行揭露。在受到德国警察盖世太保的讯问和警告之网后,他仍然暗暗地细心整理自己的日记和有关资料,将这些历史记录留给后人。

这本书主要采取的是日记体这一形式,在情节上,他更多的是翔实的、朴素的记述,读完后令人压抑、愤怒,为那段黑色的历史。

对于南京大屠杀,我最初的记忆是在初三那年,学校发了一本补充教材,那上面的记载。对于这段历史,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感觉都应该是相同的。

拉贝日记观后感5篇

第二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事实就是事实,不承认不代表不存在——观《拉贝日记》有感

初看《拉贝日记》是在高三那年,一个周末的午后。加试历史的我,闲暇时刻的爱好就是上网搜罗关于历史的影片,从中或多或少能够感受到历史那数不尽的沧桑和道不尽的对错。时值建党90周年,再次温习这部影片,让我又一次受到了灵魂的震撼。也许,你会觉得突兀,一部出自外国人之手的日记能说明什么?它向世人说明了南京大屠杀是不争的事实,它是亲眼见证日本人在华烧杀抢掠行径的佐证。

正因为这部影片内容的特殊性,使它还未露面就已经引起轩然大波,甚至在日本成为了禁播对象。可见,其对历史描述的客观性具有相当大的可信度。

影片中提到了惨无人道的百人斩事件,泯灭人性的慰安妇事件,体现了强有力的控诉力量。我想在这里没有必要过多地介绍本片的内容,对于这段饱含这血与泪的辛酸历程,只要是身为一个中国人都略知一二。南京大屠杀不管日本承不承认都是不争的事实、是中国人抹不去的伤痛。

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国尚未遭受大举侵略的背景下,我国还处于国共矛盾时期、内战不断。而在东三省沦陷,外敌压迫空前严重的时候,蒋介石还是只顾个人恩怨,决然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放任日本军队占领我们的土地,欺凌我们的人民,实在是令人无法接受。要不是西安事变的发生,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抛却个人恩怨得失,主动寻求合作,形成民族统一战线,我们怎么能指望只顾个人利益的蒋介石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呢?

再说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抗日战争后以小米加步枪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不是光靠战略战术,更重要的是——民心。民心所向是战争胜利的巨大推动力。

从“攘外”到“安内”再到建国,中国共产党一路走得曲曲折折,充满艰辛,也曾出现过文化大革命,三面红旗这样的错误;但是,它总体上是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人民确实富裕了,国家确实强盛了,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明显提高了。——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一个党派,一种政策,到底好不好,关键是看它对社会的发展是不是起推动作用。也许我们的社会正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存在,但只要能用心去解决,就会看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真理!

第三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拉贝日记观后感

在看拉贝日记前我也看过许多相关评论,褒贬不一。看完后我觉得至少《拉贝日记》并没有把屠杀场面当成是一种噱头去炫耀它的刺激,而是用一种平实的语言和相对中立的立场去叙述。

起先的拉贝,对中国人还有那么点高高在上的味道,略带歧视(司机张用德语说:长脑袋是为了不让雨滴掉到喉咙里的那一小段,以及拉贝第一篇日记,旁白部分“其实日本人在中国增加点势力也未尝不是好事”)。影片开头塑造的拉贝,是个很纳粹的纳粹分子。拉贝最初不希望南京分部关闭的原因,是因为这是他多年努力的心血,他的事业。他考虑的只是自己而已。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本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相似的一幕也曾出现在《辛德勒的名单》中,拉贝同样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第四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 电影《拉贝日记》观后感

虽然《拉贝日记》号称中国版《辛格勒的名单》,但由于它讲述的是沉重的日军侵华历史,心里总怀着些不舒服的情绪。这是一段我们不能遗忘的真实屈辱与拯救。

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上了《拉贝日记》。它是成功的,虽然它的立意也许不

够新颖,但这样的主题永远也不会老旧,就像经典歌曲,什么时候听都感觉心底涌起一股暖流。当天灾人祸不可避免,当浩大的战乱无法逃避,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纯粹的人,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拯救能拯救的,用尽全力,对抗看起来无法对抗的,折射出来的那种品格,叫大爱,叫至善,叫勇敢,它闪耀着最宝贵的光芒,也是人之所以成为人最基本的定义!

影片以拉贝的角度,阐述了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禽兽的“恶”,展现拉贝救人的“善”。恶与善的交错,使拉贝的人性在黑暗中闪光。他摊开纳粹旗帜救人,毅然放弃回国的机会留下来,并担任安全区的主席,散尽家财给难民。

特别是摊开纳粹旗帜救人这一情节,使大量中国难民免受日军轰炸之害。这一情节,无关“国家”、无关“主义”、无关“政治”,只有真正的人性。即使他曾经是一个纳粹党徒,即使他曾凭借身上的纳粹标志而保护了难民,在人性的光辉面前,这些都不能阻止观众们为拉贝的壮举而感动,起立,鼓掌。

约翰·拉贝经常被媒体称为“中国的辛德勒”,我想二人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当面对巨大的“不义”时,即使身为一个普通人,即使身为一个纳粹党徒,也能够有勇气站出来去维护内心的底线,并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人性逐渐得以升华,最后成为一个“义人”。这种人性中偶尔绽放的光辉,在一片黑暗中尤其显得珍贵,因此更值得我们去追逐。对于观众来说,我想这种黑暗中的一丝微弱光明,是能够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在内心深处引起共鸣的。

我们不能漠视这段屈辱的历史,更不能忘却这段拯救的事实。拉贝于1950年在西柏林逝世,1997年他的墓碑由柏林搬到南京。南京,是拉贝最终的精神归宿之地。

据说,《拉贝日记》最后的字幕,德文版上有一句话的原意是“南京大屠杀至今仍然不为日本政府所承认”,翻译给中国人看的是“南京大屠杀到今仍然不为日本右翼势力所承认”,修改的本意据说是为了现在“中日关系”的需要。我不懂德文,但我不会忘记这段真实的屈辱与拯救。

向一部优秀的作品致礼!向那些伟大的人物致敬!

第五篇:拉贝日记观后感

2011—2012年第一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科目考

查卷

专业:物流管理 班级:物流10-2 教师:赵芳 姓名:姚合柱 学号:10054030246 成绩:

《拉贝日记》观后感

南京大屠杀这段对于国人来说,悲痛而充满耻辱的历史事件,现在很多中国人都试图去逃避,逃避那些先辈们经历的沉痛历史。特别是那些盲目崇尚美日文化或是对中国社会现状片面不满的叛逆年轻人甚至于抵触那些值得反省的历史或是一味指责中国的政府无论是曾经的还是如今的,以及中国人的落后和愚昧。如果有那些鄙视自己民族想法的人才是真正的懦夫和愚人,甚至于可以被认为是不健全的人,犹如卑躬屈膝的汉奸依然被日本人鄙视被同胞痛恨,因为精明的日本人知道会背叛自己民族的人更加会背叛自己,他们反而更加敬重那些忠烈之士,尽管那些是敌人。崇尚他人还是相信自己,愤恨社会还是从我做起。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人对自己绝望而盲目跟从所谓先进而失去自我,这让我想起了居里夫人的一句名言:Nothing is to be feared,it is only to be understood.日本之所以能在战后短时间内复苏和崛起,就是明白这一点。他们向往先进,学习先进的他人,但是他们明白不能失去自我,更不会对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失去信心。失败的过去不可怕,可怕的是现在很多人失去自我的展现个性。正如当初红极一时赵薇曾在称为赵薇元年的那年身穿日本国旗在南京开演唱会,我不知道具体经过,但我看到了她在做道歉时脸上有伤。我知道至少南京人不会忘记那段沉痛的历史,2008年以来随着越来越多关于那段历史的民间资料和官方档案的公诸于世,那段残酷的历史终于可以较为真实的以人们所容易了解的电影形式展现给全世界的民众。

《拉贝日记》撇开了中日两方的当事人身份而是以德美等第三方势力的出发点编拍的。具体是以当时中国西门子分公司的总经理纳粹党员身份 的拉贝的第三人视角拍摄的,并且是由德国方面以曾任南京安全区委员会主席的拉贝的日记为依据制片的。我认为比较客观的反应了拉贝在被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经历的残酷经历,也反映了拉贝个人的善良品质和对中国友情以及他从事这项救援工作的曲折历程,没有了针对某一方的角度,比较客观公正。这部片丝毫不像是一部带有政治色彩的历史片,而是更像一部呈现拉贝个人经历和感情的人物传记片。然而曲折而充满磨难的个人经历已经和那段残酷的南京历史融为一体了,那段残酷的历史因为有了拉贝的参与而多了份温馨。由于是纳粹党员的身份,他起初对于安全区的工作也有疑虑,但他在中国生活了27年,他喜欢上了中国,看到中国遭受的苦难他很难过、很伤心,于是他选择了了留下帮助中国人他对于希特勒充满幻想,希望元首能给与他和安全区帮助。救死扶伤的威尔逊医生对他充满了芥蒂,但在普雷蒂亚的努力下,终于认可了拉贝的善良和正直,和他一起唱歌跳舞和他一起欢笑和悲伤,可最终他放不下拉贝的纳粹身份,但他心里应该明白自己已经和拉贝是好朋友了。拉贝为了中国平民的生命和安全忧心劳力,甚至多次冒着死亡的危险维护安全区的平和,这些不但赢得了周围同事的尊敬和钦佩,也赢得了南京老百姓的尊敬与爱戴。他与朵拉重会,百姓们为他们欢呼高兴,他要离开百姓们依依不舍,伤心流泪。拉贝在当时的南京人民心中几乎成了救世主,百姓们对他充满了依恋,我想做人做到这份上是一种极大的成功。

拉贝,热爱中国的朋友;中国,缅怀拉贝的朋友。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