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毛虫的勇气读后感
小毛虫的勇气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毛虫的勇气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昨天,我读了《小毛虫的勇气》这篇文章,读完当前,我的口久久不能安静故事中小毛虫永不放弃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这篇文章重要道了一条小毛虫干了一个梦,它梦睹自己爬到了大山底,瞅见了全部山谷。于是,它就向山谷爬往。路上,它撞见了蜣螂,蜣螂据说它要去山谷,哈哈大啼,说:“我有这样硬朗的腿,都没有这样傲慢的设法主意。”小毛虫不搭理蜣螂的嘲笑,仍然向山谷爬去,交着,它遇到了花朵、小草、田鸡……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讥笑小毛虫,然而小毛虫始终向前匍匐。最后,小毛虫逝世了,山谷面所有的动物都来瞻仰小毛虫的遗体。奇观产生了——小毛虫变成了漂亮的蝴蝶,飞向山谷,它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读完后,我被小毛虫深深激动了。对这只玲珑的毛虫,一个石头就是平地;一滴水珠,就是大海;一片树叶,就是它无奈超越的阻碍。可是小毛虫点对大家的'幻想,初末没有废弃,坚持,坚持,始终坚持!这让我想伏了本人的一件事件:在尔上四年级的时候,我由于生病没有加入跑步,每到活动会的时候,望到他人参加比赛我就很爱慕,很想像他们一样能参添竞赛。妈妈告知我只有自人坚持锤炼,一样言的。妈妈让我天天凌晨跟晚上围着小区跑一圈,来锻炼身材。一开端多少天,我还能保持每地迟早跑一圈,功了一周,我感到跑步太乏了,就没能坚持下去,妈妈怎么劝我,我皆没有坚持,抬弃了短跑。终极,我不名现从彼的欲望。
读完《小毛虫的勇气》这篇文章,我深蒙教导一只小毛虫经由自己的尽力,永不置弃,都能真现自己的愿看,我呢?取故事中表面渺小的小毛虫比拟,我认为自己更微小。我清楚了:坚持就是成功。这就让我向小毛虫学习吧,学习它永不放弃的精力,我信任我也能实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幻想!
第二篇:小毛虫
[小毛虫]
《小毛虫》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生字11个,小毛虫。积累“欢歌曼舞、笨拙、尽心竭力”等13个词语。积累句子1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6小节。
3、巩固复习用查字典的方法并学习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4、使学生初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将按其自己的规律发展,从小学习用哲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将按其自己的规律发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小朋友,春天到了,很多小动物都回到了我们的身边,你能不能告诉大家最喜欢什么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通过列举各种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目的是调动学生的情绪,并与不起眼的小毛虫形成鲜明的对比。)
2、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认识一条小毛虫。板书课题。你喜欢小毛虫吗?为什么?
(在列举了大量可爱的小动物之后,出现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小毛虫,使学生的情绪从刚才的喜欢一下子转变到不喜欢,甚至是厌恶,这种转变使学生得到了最强烈的情绪体验,这有助于提高学习的效率。引发学生对小毛虫的厌恶情绪并不是教者的最后目的,而是为实现下一个情绪上的转变,即对小毛虫的喜欢作好铺垫。)
3、是呀,胡老师一开始也很不喜欢小毛虫,可不是因为它长得难看。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喜欢小毛虫吗?
(学生对小毛虫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外形上,这个问题的抛出,自然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好奇心,产生了对后面的学习内容的强烈期待。)
二、学习一、二两节。“笨拙”理解,感情朗读,尝试背诵。
4、投影出示这两个小节,范读,学生思考:老师为什么不喜欢小毛虫?
5、交流。刚才小朋友讲的这些都是围绕哪个词语来说的? 板书:笨拙 先查字典理解“拙”的意思,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6、是啊,这么笨拙的小毛虫,真让人讨厌,你能读出这样的语气来吗?自由读这两个小节。
A 指名朗读(随机进行指导)B 男女生比赛读 C 齐读
7、出示小练习。
小毛虫()在一片叶子上,用()的目光()着周围的一切:各种昆虫(),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又是()„„到处()。只有它,()的小毛虫,被()在旁,既不会(),也不会()。
A 指名口头填空 B 同桌交流 C 你能背下来吗
4、试背这一节,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小毛虫》
(通过这两小节的学习,复习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成部分词句的理解与积累,并使学生对小毛虫“丑”的一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不喜欢它甚至开始可怜它了。当然这还是为下一次的情绪转变作铺垫,即“欲扬先抑”。)
三、学习第六小节。
过渡:可是,胡老师现在却非常喜欢小毛虫,是不是感到很奇怪呢?那是因为老师已经读完了这篇文章,等小朋友们认真地读完课文以后,也会很喜欢小毛虫的。想读吗?
(先说老师现在却非常喜欢小毛虫,这可是一块能在学生中激起“千层巨浪”的石头,可能使学生难以接受,目的是使学生始终处于好奇之中,再告诉他们是因为老师读完了全文,自然引起了学生学习下文的强烈欲望。好奇心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1、自读课文后半部分。
有点喜欢吗?如果还没有喜欢就再读一遍。如果开始喜欢了,请说说为什么喜欢。
2、(投影出示第六节)指名说说喜欢小毛虫的原因。随机板书:灵巧
A 谁能给灵巧找个近义词?(机灵、灵活)反义词是什么?
B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毛虫很灵巧?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C 这一节有几个词语很难理解,我们可以用刚才的办法来解决,看谁的动作快!
时辰()()雾蔼()()
3、(出示小练习)
时辰到了,它()过来,但它已不再是以前那条()的小毛虫。它()地从茧子里()出来,()的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一对()的翅膀,上面布满()的花纹。它高兴地()了一下双翅,竟像一团(),从叶子上()。它飞啊飞,渐渐地消失在蓝色的()之中。
---------------------------
(操作步骤同第一小节)
(这一步的学习可谓是水到渠成了,通过反复诵读第六小节,完成对这节内容的理解与积累,了解了小毛虫居然变得那么灵巧轻盈,自然就慢慢地喜欢它了。)
四、那么笨拙的小毛虫怎么会变得这么灵巧呢?学习三、四、五小节。
1、自由读这三个小节,找出写变化原因的词句。
2、交流。“不悲观失望,不羡慕别人” “每个人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
“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做着工作”“一切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
A 读有关句子。解决词语:尽心竭力()与世隔绝
B 小毛虫知道要这样做,那我们人呢?(举举生活中的例子)
C 读相关小节。完成板书:一切事物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
(这部分学习内容中的有关词句意思比较深奥,对于它们的理解不必强求“透彻”,能到多深就到多深,看学生各自的天赋与基础,并不同程度地加深对小毛虫的喜爱之情,甚至是佩服。)
五、齐读课文。拓展。总结。
原来那条笨拙的小
第三篇:小毛虫
小毛虫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这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只小毛虫化茧成蝶的动人故事,童话用词生动、准确,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时我将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熟读课文中体会课文内容,理解主人公——小毛虫的内心世界。借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了解小毛虫的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当自己不如别人时,不要悲观失望,而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的道理。在字词教学上,着重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尽”,会写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笨拙、羡慕、生机勃勃、竭尽全力、与世隔绝、色彩斑斓、悲观失望、九牛二虎之力”等词语的意思。(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关键语段。
3.了解小毛虫经历了哪些变化。体会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的道理。(难点)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拼读生字,画出自己喜欢的词语。(学生)2.制作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课件。(教师)3.制作生字、新词学习卡片。(教师)4.收集本课作者达·芬奇的资料。(师生)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借助图画,引出课题 1.教师借助图片,引生入境。
师:春天到了,和煦的春风为我们带来了浓浓的绿意,带来了阵阵的花香,还带来了一片热闹的景象。(多媒体课件出示春天图片)师:在春天的大花园里,快乐地生活着许许多多小居民。(情景转换,展示图片)你看到了哪些小居民?(蜜蜂、瓢虫、蜻蜓……)
2.学生观察图片,发挥想象,自由回答。
3.这些小居民就是我们常说的“昆虫”。认识生字“昆”。4.这些小昆虫都在做什么?(又是唱,又是跳,跑的跑,飞的飞……)师: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昆虫都在“轻歌曼舞”,树上还有一只小毛虫(放大图片),这只小毛虫正做着与大家完全不同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条小毛虫。(出示:小毛虫图片)5.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小毛虫)设计意图: 新课伊始,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认识主要角色,设置思维悬念,这样更有利于下一步对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读文。
学生听读后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个关于谁的什么故事?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对照课后字表,圈出本课需要认识的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
设计意图:熟悉课文,初步感知内容是深入学习的基础,在读文中关注生字。通过圈画,结合语境感知的方法,让学生对本课生字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三、再读课文,初识生字
1.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读文,读后用“○”圈出自己喜欢的词语。3.小组交流,自学本课的生字。4.汇报交流成果。
(1)分四组出示本课15个生字和1个多音字,分小组读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重点强调读音易错的生字。
“任、绒”是翘舌音;“尽”是多音字,在本课读“jǐn”,还有另外一个读音“jìn”;注意“律和愉”在读音上的区别。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
(4)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8个生字。师生一起研究采用恰当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
如熟字加偏旁:抽、纺、织、编、怎、消。
(5)通过组词等方式,进一步了解8个会写字的意思。
设计意图:由初读到熟读、朗读,使学生更熟悉课文内容,更加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的方式重点识记生字。
四、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出示句子: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打量着周围的一切:……生机勃勃。(强调冒号)(师范读。)2.“新奇的目光”是一种怎样的目光?你能换一个词语来形容吗?(近义词:好奇)3.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句话,要求读出“新奇”的感觉。4.小毛虫看到的周围的一切是怎样的?(理解“生机勃勃”一词。)5.对比这些昆虫,小毛虫是怎样的?(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在学文中注意品词析句,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五、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出示课件: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
2.指名朗读这段话。
3.从这段话中找出一个词语来表现小毛虫的特点。(笨拙:行动迟缓,不灵活)4.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毛虫的“笨拙”?用圆圈圈出。(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一点点)5.学生做“挪动”的动作,体会词语的意思。
6.引导思考:小毛虫挪动一点点,轻松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九牛二虎之力)7.体会“九牛二虎之力”的意思。思考:小毛虫真的周游了世界吗?为什么这么说?
“九牛二虎之力”就是使尽了全身力量。
预设1:因为小毛虫很小,叶子相对小毛虫来说很大。
预设2:因为前面说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所以小毛虫感到就像周游世界一样费力。
8.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读出小毛虫“笨拙”的感觉。
设计意图:这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凸显了两个矛盾,一个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结果“才挪动了一点点”;另一个是“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觉得“仿佛周游了整个世界”,教学时抓住这两个矛盾点展开讨论,让学生在思辨中
体会小毛虫的笨拙。
六、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认读8个会写字。
2.本课左右结构的会写字有5个,教师集中指导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3.“整”是上下结构的字,笔画较多,指导书写时侧重上下重心平稳,下面的“正”拖着上方。“怎”字下面的心字底斜中取正,托住上方。
4.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指导。5.展示学生写的字,评议,纠错。
6.布置学生课后熟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
设计意图:书写是低年级教学的一个重点,本课针对生字特点,侧重指导左右结构的字,以及难以书写的字,这样就做到了写字指导有重点,有针对性。
第二课时
一、借助图片,复习第1、2自然段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小毛虫在树叶上艰难爬行的图片。2.教师依据1、2自然段的内容,讲述图片展示的情景。
设疑:小毛虫眼见其他昆虫“轻歌曼舞”而自己“步履艰难”,它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设计意图:依据图片,回顾内容,学生会很快进入情境。设疑激趣,在思考中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与学习。
二、学习第3、4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3、4自然段。思考:小毛虫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2.学生听到后答疑。预设:
(1)小毛虫心想: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2)小毛虫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别人。(3)小毛虫尽心竭力为自己编织茧屋。
3.思考交流:
(1)举例说明你对“每个人都有自己该做的事情”的理解。
预设:蜜蜂该做的事情是——(采蜜);蜻蜓该做的事情是——(捉害虫);蚕宝宝该做的事情是——(吐丝)。
(2)从小毛虫的“想”与“做”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悲观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4.结合语言环境体会“悲观失望”“羡慕”“竭尽全力”的意思。5.有感情地朗读第3、4自然段。
设计意图:抓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与具体表现来体会人物特点,从而领悟从主人公身上折射出的处事哲理,做到读思结合。
三、学生自学第5、6自然段
1.设疑引读:小毛虫在茧屋里问了一个什么问题?外面是怎么回答的? 2.学生回答前面的设疑。
3.让学生举例说说他对“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的理解。(例如:春种秋收;松柏四季常青;候鸟迁徙等。)4.请猜想一下外面的声音可能是谁说的。(学生自由想象,有道理即可)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较为浅显,适合学生自我学习,同时锻炼了学生围绕关键语句进行深入思考的能力。
四、学习第7自然段
1.默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毛虫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最后变成了什么?(蝴蝶)2.小毛虫是怎样从茧中挣脱出来,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呢?我们一起来看
一段视频。
3.它变成了蝴蝶,现在它又是一只怎样的蝴蝶呢? 课件出示: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雾霭之中。
4.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灵巧——文中是说它的“动作”;轻盈——文中是说它的翅膀;色彩斑斓——文中说的是它翅膀上的花纹。)(板书:灵巧、轻盈)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注意读出惊奇、欣喜的感情。6.回想小毛虫的过去,看看现在小毛虫终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谈谈自己的感想。
预设:当自己不如别人时,不要悲观失望,而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样才能化茧成蝶,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
设计意图:依托课件,展示小毛虫“化茧成蝶”的过程,然后品读重点语句,体会成蝶的美好,再通过联系上文,感悟小毛虫身上蕴含的品质,从而把情感教育蕴含于对语言文字的品析之中。
五、复述故事,课后延伸
1.出示课后第2题,依据提示,指导复述课文内容。2.学生复述故事。3.积累本课的词语。4.课后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设计意图:这篇童话故事情节生动,线索清晰,是练习复述课文的好范本。在指导复述时有效利用课后第2题的提示,进行复述,使学生懂得复述课文的小方法。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以读促讲,以读促思。本课教学充分利用了“读”的功能,在读中明理,在读中生情,在读中悟理。
2.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本文用词准确生动,从这些重点词语中能够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文章的思想感情。
3.重复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学习,学生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在此基础上品读语言就更有亲切感。
第四篇:小毛虫
25、小毛虫
一师附小:胡芳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能正确描摹并记忆5个生字。能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若干。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课文的内容。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有感情地朗读关键语段。
3、体会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惟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大自然是广阔而神奇的。今天,老师想邀请大家一同去看看大自然里的昆虫们。你们乐意吗?(出示:昆虫)
2、出示句子:各种昆虫轻歌曼舞,飞的飞,跑的跑,又是唱,又是跳……到处生机勃勃。①指名读(快乐、喜悦、充满生机、充满活力……)②齐读
③师:听,它们的歌声是那么轻快,它们的舞姿是那么的优美,这样的的歌声和舞姿我们可以用“轻歌曼舞”来形容。出示:轻歌曼舞
3、揭示课题:
师述:在昆虫王国里长得最漂亮、飞得最轻盈的当然要数美丽的蝴蝶了。你们知道吗?(媒体)它小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模样。它小时候的名字叫“小毛虫”。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一篇和它有关的故事。
贴图出示题目 25小毛虫 齐读课题
说明:
这一环节教师运用教学媒体出示各种昆虫的悠然自得,从而理解“轻歌曼舞”。并让学生直观了解蝴蝶的幼虫是小毛虫。
二、自学课文,感知内容。
1、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查字典,了解一下“笨拙”、“竭力”、“时辰”、“雾霭”这几个词语中带点字的意思。(3)读读想想:()的毛虫变成了()的蝴蝶。*从文中找到有关的词语来回答。
2、学生自学:请同学读课文,完成自学习题。
3、根据自学反馈板书: 小毛虫:可怜、笨拙、不悲观 蝴蝶: 灵巧、轻盈、色彩斑斓 说明:
这一环节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学任务。这一环节的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拥有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小节:(可怜)的毛虫 ①指名交流,读句子。
出示:只有它,可怜的小毛虫被抛弃在一旁,既不会跑,也不会飞。
②师引读:所有的昆虫正在尽情地享受着这春天的美好时光,它们轻歌曼舞,飞的……,跑的……,又是……,又是……,到处……。这一切对小毛虫来说是多么新奇呀!只有他既不会……,也不会……,还被……,真可怜!(教学:抛弃——扔在一旁,没有人搭理她)③齐读第一节。(分工读)
2、学习第2节 :(笨拙)的毛虫 ①指名读第2小节、交流自己的理解。②动画演示,理解“挪动”一词。
③试着把它的这份艰难、笨拙读出来。(指名读)
④过渡,师述:这条毛虫真是既可怜又笨拙。小毛虫对于自己不如别的昆虫这个事实是抱什么态度?又是怎么做的?
3、学习第3小节:(乐观)的毛虫 ①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②师引读:
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因为它懂得……它,一条小小的毛虫,应该学会……为自己编织一间……。它尽心竭力地做着,是因为它懂得…… ③小毛虫该做的事情就是——“吐丝、结茧”。师小结:这真是一条()的小毛虫。
4学习课文4——5小节
①看录像:看看小毛虫是怎样吐丝结茧羽化成美丽的蝴蝶的。②学生交流: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看到的。③读读第5小节,说说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
④让我们也来当一回小毛虫,和它一起去分享成长的快乐,好吗?(读读演演)⑤师:瞧,美丽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慢慢地越飞越远了!⑥集中识字:辰、限、盈
四、讨论交流,感受道理
1、小组讨论,师述: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这篇寓言故事是意大利有名的艺术家达芬奇特意为我们小朋友写的。小小的毛虫虽然既笨拙又可怜,但不悲观。他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变成了一条轻盈、灵巧、色彩斑斓的蝴蝶。通过这个变化,他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篇寓言故事好好想一想。
2、全班交流
五、复习巩固
1、请同学在组长带领下复习本课所学的生字、新词。
2、集体复习
3、我会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摆动,多像…… 天上那红彤彤的太阳,真像…… 郁金香真美啊,像…… 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像……
板书:
小毛虫 可怜 笨拙 不悲观
25、小毛虫 吐丝
结茧
蝴 蝶 灵巧 轻盈 色彩斑斓
每个人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
教学反思:
《小毛虫》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达芬奇为小朋友写的寓言故事。一条可怜而又笨拙的小毛虫要想脱胎换骨,要想羽化成为美丽的蝴蝶,必须经过自己尽心竭力地“工作”。通过毛虫的羽化,告诉每个孩子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惟有这样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为。
教学过程共设立了六个教学活动板块,通过课件的演示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使用得比较满意的是以下几个板块:
第一活动板快:媒体的视听欣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他们仿佛听到了昆虫们轻快的歌声,看到了昆虫们优美的舞姿,仿佛同样感受到了昆虫们的快乐和喜悦。听,他们的朗读是那样富有节奏。瞧,他们脸上的神情是那样欢快。他们轻而易举地就理解了“轻歌曼舞”的意思,这还要归公于课件制作的精美,不仅吸引了同学的耳朵,还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们的眼球。
第三活动板块:成功地通过读句子,看录象,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通过集体观看小毛虫的“挪动”,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挪动”。在此基础让学生们联系课文说出小毛虫的笨拙。它的“笨拙”就表现在它爬行的速度很慢很慢,向前的每一步都是那么艰难,一点儿也不灵活。学生在朗读中用他们的语音语调读出了毛虫的“笨拙”。
第五教学活动板块中的“练一练”学件为孩子带去更多的色彩和图案,逼真的画面让他们可以更好地展开想象,把句子补充得更完整,更优美。
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更好地欣赏、理解、感受文字的优美,加速教学的进程,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
练习设计
1、“自己学”
(1)把课文读正确。
(2)查字典,给带点字了解带点字的意思选择确切的意思。
笨拙 笨,不灵巧 .
谦辞,称自己等
竭力 尽 . 死亡
时辰 日、月、星的统称 . 时日
雾霭 云气 . 蒸汽
(3)想一想,填一填。读完课文,我觉得这是一条()的小毛虫。请用课文里的词语填一填。再读读这个词语所在的小节。
2、“练一练”
我会说(把句子补充完整)
(1)柳树那长长的枝条随风摆动,多像……
(2)天上那红彤彤的太阳,真像……(3)郁金香真美啊,像……(4)天上的星星亮晶晶,像……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2.多媒体具有提供文本、图形、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教学内容可以按照知识点进行划分并实现超媒体链接,形成类似语义网络的非线性结构,非常适合学生学习多媒体计算机储存的教学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等特点,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易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背景分析 1.内容分析
《植物妈妈有办法》是小学二年级下学期的一篇课文,是一首以自然常识为内容的诗歌。全诗共6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语言优美,好读易记。2.学情分析
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表现欲强。有一定的学习习惯,比较乐于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种子并不陌生,但对植物种子的传播方法了解得并不多。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来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课文时运用诗歌的形式出现,学生读时朗朗上口,但在理解方面有一定的难度。
3.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
本课教学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丰富、鲜明的画面把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体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在体验中有感情朗读,在感受中学会表达。
4.技术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师利用Flash做了一个动画课件,包括课文中的四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以及补充的其它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使学生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有趣方式,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传播种子的方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秋天是植物种子成熟的季节,种子宝宝们要告别妈妈开始新的生活。你想知道植物妈妈是用什么好方法来送别自己的孩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出示课题,齐读。
〈本课内容充满童趣,谈话直奔课文主旨,吸引学生,激发学习兴趣。〉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想提出来吗? 〈通过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
2.检查认读字词。处理“得”的两个读音(出示课件)
①指名读。
〈阅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给学生充分的朗读时间,整体感知课文,在正确、流利的读书的同时,获得初步的理解与体验;处理字词,为学习课文扫清障碍。〉
三,赏读课文,入情悟趣
1.一生读第一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牛,马,小鸟靠什么“四海为家”?指名发言。〈通过抓重点词来理解课文内容。〉
师:植物的种子没长脚也没长翅膀,怎样才能离开妈妈四海为家呢?聪明的植物妈妈特别有办法。它们都有什么好办法呢?我们赶快来读读课文。
2.自己读2—5小节,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植物,把它们的名字画在书上。
〈培养学生批画的能力〉
指名发言,板书:(蒲公英,苍耳,石榴,豌豆)(1)提问:你见过蒲公英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蒲公英图)。它的样子象什么?(降落伞),这降落伞多美呀!有了它,蒲公英妈妈就能靠什么传播种子了?(板书:风吹)只要风轻轻一吹,孩子们就能乘着风纷纷出发。(课件演示这一动作)怎样理解“纷纷”呢? 想象一下,它们都会飞到哪儿呢?(再看课件,“降落伞”一个接一个出发的情景。)〈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易于了解课文内容〉
师:蒲公英的孩子多快乐呀!你们美美地把这一节读出来。
(2)自由练读
(3)指导朗读。
〈培养学生朗读兴趣及朗读能力。〉
3.师:蒲公英妈妈的办法很棒,那么苍耳妈妈又为宝宝准备了什么呢?出示自学提示:(A,苍耳妈妈为孩子准备了什么?B,孩子还需要什么才能离开妈妈?)。自己读第三小节后,把答案画在书上。自学后指名发言。
“铠甲”是什么? 那课文中“带刺的铠甲”指的是什么? 把课前采集到的苍耳种子实物让学生摸一摸,体会苍耳布满刺的外壳。〈通过实物,使学生直观感知〉
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上它?(这样就容易挂住动物的皮毛。板书:动物皮毛带)(课件演示这一动作)。想象一下,苍耳宝宝挂在动物皮毛上怎么样就可以走到田野,山洼了。这个办法可真有趣!你认为怎样读更有趣就怎样读。
(1)自由练读;
(2)男女生比赛读。
4.师:石榴妈妈、豌豆妈妈又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自己读一读课文,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它们靠什么传播种子?石榴妈妈的胆子为什么那么大,小鸟把它的娃娃吃掉它都不怕?它怎么就落户安家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1)自己读;(2 同桌交流;(3)汇报; 板书:小鸟吃
豌豆宝宝离开妈妈时心情怎么样?读一读那句话。(课件演示豌豆宝宝离开妈妈的动作)看后回答:豌豆靠什么传播种子?(板书:太阳晒。)你们能通过朗读体会他们的活泼和快乐吗? ①指名读、评读;
②全班朗读; 5.小结:(指板书)从课文中我们知道了蒲公英妈妈靠风吹(自然),苍耳妈妈靠动物的皮毛带(动物),石榴妈妈靠小鸟吃(动物),豌豆妈妈靠太阳晒(自然)传播种子。
四,深化内容,拓展延伸。
l.植物传播种子只有这四种办法吗?大自然中的植物有很多种,我们怎样就能知道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第六节就告诉我们一个好方法。
①全班齐读第六小节;
②画出文中介绍的好方法;(仔细地观察)
2.植物妈妈还有哪些传播种子的办法? 你知道什么?说一说。
〈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奥秘的兴趣。〉
3.介绍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红皮柳,加拿大杨树,凤仙花,喷瓜,樱桃,椰子)出示课件。
五,背诵课文,积累语言。
过渡:植物妈妈的办法真有趣呀!它们的智慧可真了不起!让我们再用背诵的方式夸一夸她们吧!
指名分小节背诵(六人)
六、布置作业,积累知识。
1.查看课外资料,看其他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延伸课外,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以及探索自然的兴趣。〉 2.背诵课文。
学习效果评价:
1.评价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结果。(操作方式:小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2.评价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思考,认真阅读,通过教师讲解以及自己的思考理解了课文的内容。(操作方式:教师评价。根据学习课文时的朗读,发言加以评价。)3.评价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交流中要运用自己收集到的成果,达到和同学互相交流,汇报(操作方式: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来给予评价。)
第五篇:小毛虫教案
小毛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昆、怜”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字,会写“毛虫、叶子”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3.积累“生机勃勃、尽心竭力”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
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毛虫的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唯有努力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能感受生活的快乐和美好,才能真正有所作为。”的信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昆、怜”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尽”,会写“整、抽”等8个字,会写“毛虫、叶子”等10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教学难点】
朗读课文,能借助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讲故事。
【教具准备】
课件识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出示课件1)
一、激趣导入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在昆虫王国里,住着各种美丽的昆虫。它们飞的飞,唱的唱,跳的跳,到处生机勃勃。只有一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跳,也不会飞,被冷落在一旁。这只孤零零的小毛虫多么羡慕那些能飞能跳的昆虫啊,它的命运会发生变化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小毛虫》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毛虫的命运会怎样呢?请读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语句读通顺。
2.检查学习情况。
(1)检查生字。
重点指导:
“怜、竭”是三拼音节;“怜”的声母是l不是n;多音字“佛”、“挣”,引导学生通过组词或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辨析。
(2)检查朗读
①指名开火车读。
②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
1.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2.学生质疑,梳理归纳。
(1)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找出相关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
(2)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找出来,并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3)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毛虫的?你有什么收获?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毛虫在成长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和大家交流。
四、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师:寒冷的冬天过去,春天来了,到处生机勃勃。你听,小昆虫们正在开音乐会呢,谁能看图说说当时的情景啊?
2.学生介绍图上的内容。
师:是啊,这些昆虫又是唱,又是跳,它们的歌声轻快,舞姿优美,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轻歌曼舞”。
二、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1.(出示:一条小毛虫趴在一片叶子上,用新奇的目光观察着周围的一切:)(强调冒号)师读。这个一切是指——
2.“新奇的目光”是一种怎样的目光?你能换一个词语说说吗?(近义词:好奇)
3.请几位同学来为大家读读这句话,要求读出“新奇”的感觉。
4.小毛虫在观察。它难道不想加入昆虫们的活动可是……(出示:只有它,这个可怜的小毛虫,既不会唱,也不会跑,更不会飞。)读了这句话,你觉得小毛虫怎么样?
(可怜——【板书:可怜】)
那它是怎么移动的呢?读一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二)学习课文第二小节。
1.(出示: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挪动了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它觉得自己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小毛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从文中找一个词回答。(笨拙)【板书:笨拙】
2.学习生词。(出示:笨拙:行动迟缓,不灵活。笨手笨脚。)
3.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小毛虫的“笨拙”,用圆圈圈出。(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一点点)
4.先来看看“挪动”这个词,学习生字:挪。“挪动”是什么意思?请“挪动”一下你们的小屁股。你们“挪动”起来非常容易,非常开心。
可是,小毛虫却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九牛二虎之力”是多大的力气?(九头牛和两只老虎加起来的力气、拉动九头牛和两只老虎的力气。)(形容花了很大很大的力气)
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才挪动了——(一点点)。(费力地读,感觉要用全身的力气)
5.啊!小毛虫是多么——(笨拙)啊!正因为如此,当它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时,感觉——(自己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两片叶子对我们来说只是这么短的一段距离,为什么小毛虫却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6.学生尝试回答,老师帮助小结。
(随机抽学生回答)两片叶子对我们来说只是很短的距离,可是对于小毛虫来说,这个距离怎么样啊——(很长)嗯,非常漫长;这个路程怎么样啊——(很远)嗯,非常遥远;花的时间怎么样啊——(很多)嗯,太多太多;用的力气怎么样啊——(很大)嗯,非常费劲,它太累了。所以当它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时,感觉——(自己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7.把这节连起来读一读。读出小毛虫“笨拙”的感觉。
(三)学习课文第五小节。
1.小毛虫真的是非常“笨拙”,那它永远就这样了吗?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小毛虫发生了什么变化?它最后变成了什么?(蝴蝶)
2.从哪里看出来的?课文的第几小节?(第五小节)
(出示:时辰到了,它清醒了过来,再也不是以前那条笨手笨脚的小毛虫。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了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双翅,如绒毛一般,从叶子上飘然而起。它飞啊飞,渐渐地消失在蓝色的雾霭之中。)
第五小节中并没有“蝴蝶”两个字,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3.“小毛虫”是怎样从茧中挣脱出来,蜕变成美丽的“蝴蝶”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一段,用课文中的句子解说。)
4.它变成了蝴蝶,现在它又是一只怎样的蝴蝶呢?来,心里读一读最后一节,想一想。交流。
(灵巧——文中是说它的“动作”;轻盈——文中是说它的翅膀;色彩斑斓——文中说的是它翅膀上的花纹。)【板书:灵巧轻盈】
5.逐句朗读,把它的灵巧、轻盈用朗读表现出来。重音轻读、示范朗读。吹绒毛感受。
6.小毛虫有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惊奇”、“竟”)
竟然:出乎意料。
加上惊喜的语气读。
7.小小配音员,为视频配音。(惊喜的表情、语气)
8.小毛虫终于变成了美丽的蝴蝶,它高兴极了。你们高兴吗?想象一下自己是小蝴蝶,说一说:你为什么高兴?(出示句式:“因为……所以我高兴。”或者“我高兴是因为……”)
9.尽管小毛虫原先是那样的笨拙。从小毛虫到蝴蝶的蜕变是那么的意想不到,那么的神奇。
男生读小毛虫的过去(第一、二小节),女生读现在(第五小节)。
(四)学习第三、第四节。
感受小毛虫工作的尽心竭力。1.(出示: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任何人。)
尽管如此,小毛虫——
2.尽管如此就是尽管这样。那么这样指的是怎样呢?我们要读懂它,就得再来读读前面两小节了。自己读读,想想,如此指的是——
1)自己很笨拙。(出示“笨拙”)
2)昆虫们快乐无比。
3.现在你能这样来说说吗?想清楚了,悲观失望是对自己的。羡慕是对别人的。谁来说?
(出示:小毛虫对
不悲观失望。——小毛虫很乐观,一点也不悲观。
小毛虫不羡慕
。——别人快乐的本领,它一点也不想要。)
谁能把两句话连起来说。(老师加上“并不”,“也不”。)
(答案:小毛虫对自己的笨拙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其它昆虫。∕小毛虫对自己的笨拙并不悲观失望,也不羡慕其它昆虫。)(板书:不悲观、不羡慕)
4. 因为它懂得一个非常简单又非常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读。(出示:它懂得:每个人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板书:该做的事)展开想象,说说大家都有什么各自的工作?
【句式:(谁)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5.蜜蜂该做的事情是——(采蜜),蚂蚁该做的事情是——(搬运食物),蜻蜓该做的事情是——(捉害虫)。这些昆虫,它们都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情。而它,这条小小的毛虫,该做的事情是——(出示:它,一条小小的毛虫,应该学会吐纤细的银丝,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房。)(读)。注意这里有个逗号,要停一停,再读一读。
6.明白了这一点,小毛虫——(出示: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做着工作。)
1)这里有个词:尽心竭力。(板书:尽心竭力。)
“竭”是“用尽”的意思。
2)现在你能说说“尽心竭力”的意思了吗?(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力气。)
3)小毛虫尽心竭力地做着什么工作?
7.概括地说,是什么呀?让我写在黑板上,字越少越好。吐纤细的银丝,就是——(板书:吐丝)下面呢?“织“,织什么?(板书:织茧)读一读。吐怎样的丝?
(出示:图片 的银丝)瞧,多纤细,比头发丝还要细,细到几乎看不见!织怎样的茧房?
(出示:图片 的茧房)想想,用这样纤细的丝,要最终织成这样的茧房,而且课文中说是把小毛虫从头到脚裹起来。多不容易啊。
8.谁再来读句子?
它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它费尽了心思,用尽了力气,吐着纤细的银丝,编织着牢固的茧房。它——(织啊,织啊。)
9.听老师来读,你有什么体会吗?师:织啊,织啊——
你听出了——生:读得很累――评价:是小毛虫爬得很累!可是还是一刻不停地织啊织啊
你听出了——生:不停地织。评价:这么细的丝,断了,继续织――反反复复地织啊织啊
你听出了——
(尽心竭力、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它一刻也不停歇。)
尽管小毛虫是那样的“笨拙”,但是它知道自己该做的事。像老师一样来读读(织啊织啊。)读整个小节,感受小毛虫的尽心竭力。
10.分组朗读课文
11.总结板书
原本可怜、笨拙的小毛虫并没有对自己悲观失望,也不羡慕别的昆虫轻歌曼舞的本领,而是尽心竭力地做着它该做的事情——吐丝、织茧。经过了坚持不懈的努力,它最终变成了一只灵巧、轻盈的蝴蝶。
三、读重点句,体会情感。
①“小毛虫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挪动一点点。当它笨拙地从一片叶子爬到另一片叶子上时,自己觉得,就像是周游了整个世界。”
(引导学生抓住“九牛二虎之力”“挪动一点点”理解小毛虫的“笨拙”,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拟人的写法)
②“尽管如此,它并不悲观失望,它懂得谁都有各自该做的事情。它,一只小小的毛虫,应该学会吐纤细的银丝,为自己编织一间牢固的茧房。”
(引导学生体会小毛虫的积极心态,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③“小毛虫一刻也没有迟疑,尽心竭力地工作着,终于把自己从头到脚裹进了温暖的茧子里。”
(引导学生从“一刻”“尽心竭力”“终于”等词语中,想象小毛虫是怎样尽心竭力地工作的,体会它的勤奋与坚韧。)
④“它灵巧地从茧子里挣脱出来,惊奇地发现自己身上生出一对轻盈的翅膀,上面布满色彩斑斓的花纹。它愉快地舞动了一下翅膀,如绒毛一般,从叶子上飘然而起。”
(幻灯演示毛虫羽化成蝶的过程。)
四、复述课文,课堂小结。
1.根据板书和图片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2.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一双隐形的翅膀,面对困难不悲观、不羡慕,尽心竭力地做好自己的事情,那么一定会有化茧成蝶的一天。
五、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小毛虫从“笨拙”到“灵巧”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它做了哪些努力?你想对它说什么呢?
2.配乐朗读。
你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什么感悟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小毛虫》一文描写了一条小毛虫从结茧到破茧成蝶的变化过程。一条可怜而又笨拙的小毛虫想要脱胎换骨,想要羽化成为美丽的蝴蝶,必须经过自己尽心竭力地“工作”。通过小毛虫的蜕变过程,告诉每个孩子不要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自卑、失望,要乐观、充满信心。每个人都有该做的事情,一切事物都将按自己的规律发展。
一、课前做足功课,让学生感悟文本。
课前,我做足了准备工作,让学生对生字和新词有了准确的理解,对课文内容也有了大概的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上课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二、用多媒体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
首先,我创设情境,出示蝴蝶图片,吸引学生眼球,让学生能充分感受蝴蝶的美丽,让学生有兴趣去探索文章内容。在学习小毛虫蜕变成蝴蝶这一情节中,用图片演示整个过程,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明白小毛虫想要脱胎换骨,想要羽化成为美丽的蝴蝶,必须经过自己尽心竭力地“工作”,懂得小毛虫是自信的、坚强的、乐观向上的。
三、要进一步加强朗读,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把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认真朗读课文上,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与老师、伙伴间的交流从而理解一些关键词、句,增强对文章的感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比如“生机勃勃、笨拙、九牛二虎之力、轻盈”等词的理解。我通过比较朗读,激励性朗读,分角色朗读等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
四、养成积累词语和短语的习惯。
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故事,语言生动,用词巧妙。不仅用了许多生动的四字词,还有许多优美短语的运用,给文章增色不少。这些词语不仅要反复朗读还要会写会用,让学生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五、说话训练要有层次性,预设答案要多元化。
我设计的说话训练是“小毛虫经过自己的努力变成蝴蝶之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我希望通过这个说话练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够让学生通过说话练习来理解文章寓意。
深入研读教材,不断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是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努力的方向,我希望自己能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