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子的故事读后感
在阅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英子的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英子的故事读后感1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叫《英子的故事》的书,里面讲的是英子这一生让她最难忘的事情。
书中让我最难忘,而且有感悟的是最后一篇《静静地听》,“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这句话是这篇中的一句话,她在听,在想,在回忆她的童年生活。我能感觉到她非常想回到童年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我在学校里唱《麻雀与小孩》,我边唱边跳。”可见她在学校里的时光非常快乐,那时候的她天真无邪。“我愿回到我的童年,童年却一去不还。”“请别向我送别,我已童年不再。”读完这些语句,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
童年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光,它就像一阵风一样,一吹就走了,就再也追不回我们童年的时光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有些人的童年可能是快乐的,有些人的童年是悲伤的,但不管怎样那都是我们的童年,是我们最天真,活泼,无邪,快乐的时光。至今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牵着我的魂魄。记得在四年级的寒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厦门玩,我和哥哥在沙滩上既是跑又是跳,一会儿在沙滩画画、写字,一会儿在海滩边捡贝壳、洒水、吹泡泡……玩的挺很开心的。可是一晃眼,我就要回家心中油然产生一种念念不舍之意,在此中我感觉到要珍惜我的童年。有这样一句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的童年就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放飞我们的童年梦想!
其实《英子的故事》给我的感悟很多,但是这篇《静静地听》的感悟是让我最难忘,感悟最深的。它就象一支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道路,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迷茫的心灵找到方向。尽管世界很大,时光很快流逝,但在心灵的一角有着不变的童年梦。童年的游戏是一道永驻心田的风景,一段令人向往的记忆。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2今年暑假,我一翻开《英子的故事》,一个活泼可爱且又聪明伶俐的英子就呈现在我眼前了。
英子和珊珊、小秀玩“过家家“时,总会变戏法似的变出好多的小玩具来。她的玩具,很少是用父母的钱买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整出了来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机灵的英子学习吗?自己动手做玩具,既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为我们的父母省些钱。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英子还是个胆大且很有主见的人。她不但自己去文华阁剪了个“半抱儿”发型,还拉上她三妹去了天桥买布来做衣服;我呢,最多就是去买些书、玩具等等。我要向英子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尽量多自己拿主意。
英子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她的观察力和琢磨劲。英子住虎坊桥时,她就特爱从早到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和多姿多彩的事,她还不断地去用心琢磨。英子的这种喜好造就了她的写作能力,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非常出色的记者。我平时也多观察些人和事,再写写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我的语文素养。
书中最后“静静地听,静静地想… …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春天过了,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儿了。”这段小诗,我最爱读了。英子十三岁就因父亲病逝而开始担起了照顾妈妈和弟弟妹妹的责任,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到,还像小草一样顽强地读完了大学且当上了记者。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且衣食无忧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和自己照顾好自己呢?我也要像英子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的事做好。
《英子的故事》真是本好书!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找到爱的源泉和认识好自己;她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谢谢你的陪伴,可爱的英子!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3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朴实有趣的书——《英子的故事》,感觉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快乐的往事,如“我的家啊”“文华阁剪发记”……一个个新奇而又真实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遐想。而这个小女孩,就是英子,一个充满童真的人。
英子家境贫寒,然而她有一个坚定的理想,那就是当女校长!她每天晚上都点着一盏煤油灯,在灯下做作业、写毛笔字等,为了理想而坚持着、奋斗着。而我们呢,生活优裕了许多,多少人有固定的目标,坚定的理想?有多少人会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拼搏?
她很天真。在天桥,她带着妹妹买东西,看中了一块八尺的布,被卖布的忽悠,以为有十二尺,就学着妈妈的样子砍价,全然不知自己上当了,等回到家才知道被骗了,还一个劲地纳闷,真令人哭笑不得,而又让人心生怜爱。天真的背后是纯洁与善良,现在这样天真的小孩不多了。成人的世界、现实的生活太复杂,我们除了学会讨价还价,还要学会辨识货物的质量和数量,更得学会辨别人心。然而,或许学会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书中的内容丰富,处处充满童趣。那直白而又活泼的语言,总令人不住发笑。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那时的我们快乐无忧,那时的我们追逐嬉戏,令人十分怀念。可惜,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能把我们定格在那最快乐的时光。人总要学会长大,而越长大,越怀念!
英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总认为明天会更美好,今天也不错!但现在呢,不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也不例外。当我读了《英子的故事》这本书,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好,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啊!于是我也变得乐观开朗,振作坚定起来!
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它会带我们走进英子纯真的童年,感受生活的美好,认识一个有理想、充满童真童趣的、热爱生活和学习的女孩,并从中受益,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4记得妈妈刚从书店将这本书买回来,我第一眼看见它,心就好像被它捉了进去,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这本书。
它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让我在这个寒假感到无比温暖;它就像太阳的光芒,让我在重重迷雾中看到了光亮;它就像一片绿洲,让我这个饥渴的行人看到了生的希望。童年,人生的出发点,梦一样美好的回忆;童年,它像一条船,装满了玩具,装满了糖果,也装满了欢乐,令人回味无穷。
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发生在林海音那个年代的故事。它以平实的语调、小孩子的视角记叙了英子小时候的世界,充满着童心和好奇;也记录那个变革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城南旧事中的一个“旧”字就让我感受到其深刻的含义:老屋的瓦片、河边挺拔的垂杨柳、黑泥上金黄的枯叶、店前的老门牌、围墙边的破酒坛……这本书中,无论是人物还是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英子的欢乐美好的童年。
相比之下,我的童年和英子的童年比起来,就好像是白开水和暖茶的区别,英子生活在真实、淳朴的童年中,她活的是那么自由是、那么精彩,没有太多成人的干预,她就做她自己……我多么羡慕她能够活的如此洒脱快乐啊!
最爱看的是书中最后“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请别向我送别,我已童年不再。我还是可以在这儿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东阳的早晨。”这段组曲。太阳落下还会升起,一曲终了还可再来,但童年却如河水一去不复返。它就像手中握不住的沙粒,总在不经意间就消逝而去。那短短的几年时光,可能是每个人漫长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但在我心中,童年就像英子一样,从未离开过。
“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
我还是可以在这儿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东阳的早晨。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1.英子感人故事
2.长征路上英子魂驻小虹桥的故事
3.你好,英子姐300字小学作文
4.那个叫英子的女孩的散文
5.《英子犹豫了一会儿》阅读附答案
6.英子,你长大了五年级优秀作文
7.英子的乡恋读书笔记范文
8.《岁月静好,留一盏笔墨给英子》诗歌赏析
9.《吃墨的故事》读后感
第二篇:英子的故事
谢谢,谢谢大家!我想给大家讲一个童年的故事。六岁那年,我突然生了一场大病。医生说我患上了小儿麻痹症。爸爸妈妈苦苦哀求医生治好我的病。医生也想尽了办法。我的腿还是落下了残疾,走起路来一摇一晃,难看极了。有一天,我走在上学的路上。突然看见几个人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我。还不时嘀咕着什么。我知道,他们肯定是在嘲笑我。我再也没有勇气,只好偷偷地走回了家。从那以后,我特别怕上学。每当看到小伙伴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时,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其实,我好想和老师、同学们天天在一起。从那以后,无论刮风下雨,我每天坚持早起,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因为,我不愿意让大家看到我走路的样子,只能默默地坐在教室的角落里。我的故事讲完了,谢谢大家。
第三篇:《英子的故事》读后感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英子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1“静静的听,静静的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杨柳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脸上,鼻孔里刺痒。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了我7岁的小手。……我愿回到我的童年,童年却一去不复返。…”这个片段是《英子的故事》的结尾,表达了林海英先生对童年的无限思念。这是一本令人难忘的好书,我读到的是英子的童年,想到的却是自己的童年,相信所有读者们都可以从这本书里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童年是记忆的开始,也是一个梦的符号。回忆童年有许多梦一样的故事。读着《英子的故事》,我仿佛身临其境。首篇《我的家啊》是整部书我最喜爱的一篇,作者林海英先生用温婉,臻熟的文字写出了小英子7岁时与小伙伴玩过家家的乐趣,他们利用方桌和床单围成了一个家,把饭菜盛在用纸做的小方盒子里……这样的场景似曾相识,仿佛我就是英子的小伙伴,我们一起玩过家家。
在这本书中剪发记、上当记、找妹妹……一个个场景无不表达林海音先生对童年的无限思念,读着这样温情的文字,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三岁时我经常爬到主卧的窗台上看楼下幼儿园的老师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我告诉妈妈:“穿黄衣服的老师叫黄老师,穿紫色衣服的老师叫紫老师,穿绿色衣服一定是绿老师,灰老师也一定穿灰色衣服……”妈妈听了后笑得前俯后仰,4岁时有一次我跟妈妈参加学校的升旗仪式,正当校长讲话突然我在人群中高唱:“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沸羊羊别看我就是一只羊。”顿时引来全校师生的目光。
是的,好的文章在情感上一定能引起读者的某点共鸣,虽然我与林海英先生生活的时代不同,居住的地点不同,玩的游戏不同,但是同心却是相通的。
我喜欢《英子的故事》,喜欢林海音先生的文章,喜欢林海音先生,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边的,她有一颗不老的童心,她的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童心不老,英子不老,林海英先生永远与我们同在!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2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叫《英子的故事》的书,里面讲的是英子这一生让她最难忘的事情。
书中让我最难忘,而且有感悟的是最后一篇《静静地听》,“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这句话是这篇中的一句话,她在听,在想,在回忆她的童年生活。我能感觉到她非常想回到童年那一段无忧无虑的时光里。“我在学校里唱《麻雀与小孩》,我边唱边跳。”可见她在学校里的时光非常快乐,那时候的她天真无邪。“我愿回到我的童年,童年却一去不还。”“请别向我送别,我已童年不再。”读完这些语句,我深深体会到了英子童年的喜,怒,哀,乐。
童年是一段非常短暂的时光,它就像一阵风一样,一吹就走了,就再也追不回我们童年的时光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童年,有些人的童年可能是快乐的,有些人的童年是悲伤的,但不管怎样那都是我们的童年,是我们最天真,活泼,无邪,快乐的时光。至今有一件事令我记忆犹新,牵着我的魂魄。记得在四年级的寒假,爸爸妈妈带我去厦门玩,我和哥哥在沙滩上既是跑又是跳,一会儿在沙滩画画、写字,一会儿在海滩边捡贝壳、洒水、吹泡泡……玩的挺很开心的。可是一晃眼,我就要回家心中油然产生一种念念不舍之意,在此中我感觉到要珍惜我的童年。有这样一句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的童年就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在我们的童年时光里放飞我们的童年梦想!
其实《英子的故事》给我的感悟很多,但是这篇《静静地听》的感悟是让我最难忘,感悟最深的。它就象一支路标,开启了我心灵的道路,它就像太阳的光辉,让我迷茫的心灵找到方向。尽管世界很大,时光很快流逝,但在心灵的一角有着不变的童年梦。童年的游戏是一道永驻心田的风景,一段令人向往的记忆。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3记得妈妈刚从书店将这本书买回来,我第一眼看见它,心就好像被它捉了进去,莫名其妙地喜欢上了这本书。
它就像一团炽热的火焰,让我在这个寒假感到无比温暖;它就像太阳的光芒,让我在重重迷雾中看到了光亮;它就像一片绿洲,让我这个饥渴的行人看到了生的希望。童年,人生的出发点,梦一样美好的回忆;童年,它像一条船,装满了玩具,装满了糖果,也装满了欢乐,令人回味无穷。
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的了解发生在林海音那个年代的故事。它以平实的语调、小孩子的视角记叙了英子小时候的世界,充满着童心和好奇;也记录那个变革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城南旧事中的一个“旧”字就让我感受到其深刻的含义:老屋的瓦片、河边挺拔的垂杨柳、黑泥上金黄的枯叶、店前的老门牌、围墙边的破酒坛……这本书中,无论是人物还是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用幽默诙谐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英子的欢乐美好的童年。
相比之下,我的童年和英子的童年比起来,就好像是白开水和暖茶的区别,英子生活在真实、淳朴的童年中,她活的是那么自由是、那么精彩,没有太多成人的干预,她就做她自己……我多么羡慕她能够活的如此洒脱快乐啊!
最爱看的是书中最后“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请别向我送别,我已童年不再。我还是可以在这儿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东阳的早晨。”这段组曲。太阳落下还会升起,一曲终了还可再来,但童年却如河水一去不复返。它就像手中握不住的沙粒,总在不经意间就消逝而去。那短短的几年时光,可能是每个人漫长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一段。但在我心中,童年就像英子一样,从未离开过。
“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
我还是可以在这儿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东阳的早晨。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4暑假里,我读了一本朴实有趣的书——《英子的故事》,感觉受益匪浅。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天真活泼的`小女孩快乐的往事,如“我的家啊”“文华阁剪发记”……一个个新奇而又真实的故事,引人入胜,让人遐想。而这个小女孩,就是英子,一个充满童真的人。
英子家境贫寒,然而她有一个坚定的理想,那就是当女校长!她每天晚上都点着一盏煤油灯,在灯下做作业、写毛笔字等,为了理想而坚持着、奋斗着。而我们呢,生活优裕了许多,多少人有固定的目标,坚定的理想?有多少人会为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奋斗、拼搏?
她很天真。在天桥,她带着妹妹买东西,看中了一块八尺的布,被卖布的忽悠,以为有十二尺,就学着妈妈的样子砍价,全然不知自己上当了,等回到家才知道被骗了,还一个劲地纳闷,真令人哭笑不得,而又让人心生怜爱。天真的背后是纯洁与善良,现在这样天真的小孩不多了。成人的世界、现实的生活太复杂,我们除了学会讨价还价,还要学会辨识货物的质量和数量,更得学会辨别人心。然而,或许学会越多,失去的也越多。
书中的内容丰富,处处充满童趣。那直白而又活泼的语言,总令人不住发笑。那时的我们天真无邪,那时的我们快乐无忧,那时的我们追逐嬉戏,令人十分怀念。可惜,时间一去不复返,不能把我们定格在那最快乐的时光。人总要学会长大,而越长大,越怀念!
英子热爱学习,热爱生活,总认为明天会更美好,今天也不错!但现在呢,不爱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也不例外。当我读了《英子的故事》这本书,发现原来生活这么美好,学习是一件多么有趣、有意义的事啊!于是我也变得乐观开朗,振作坚定起来!
所以我建议大家去看看这本书,它会带我们走进英子纯真的童年,感受生活的美好,认识一个有理想、充满童真童趣的、热爱生活和学习的女孩,并从中受益,遇见更美好的自己,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英子的故事》读后感5今年暑假,我一翻开《英子的故事》,一个活泼可爱且又聪明伶俐的英子就呈现在我眼前了。
英子和珊珊、小秀玩“过家家“时,总会变戏法似的变出好多的小玩具来。她的玩具,很少是用父母的钱买的,基本上都是自己动手整出了来的。我们难道不应该向机灵的英子学习吗?自己动手做玩具,既可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又可为我们的父母省些钱。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英子还是个胆大且很有主见的人。她不但自己去文华阁剪了个“半抱儿”发型,还拉上她三妹去了天桥买布来做衣服;我呢,最多就是去买些书、玩具等等。我要向英子学习,在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尽量多自己拿主意。
英子最值得我学习的就是她的观察力和琢磨劲。英子住虎坊桥时,她就特爱从早到晚观察形形色色的人和多姿多彩的事,她还不断地去用心琢磨。英子的这种喜好造就了她的写作能力,她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一名非常出色的记者。我平时也多观察些人和事,再写写自己的看法,以便提高我的语文素养。
书中最后“静静地听,静静地想… …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春天过了,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儿了。”这段小诗,我最爱读了。英子十三岁就因父亲病逝而开始担起了照顾妈妈和弟弟妹妹的责任,但她没有被困难吓到,还像小草一样顽强地读完了大学且当上了记者。有爸爸妈妈陪伴在身边且衣食无忧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和自己照顾好自己呢?我也要像英子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自己的事做好。
《英子的故事》真是本好书!她就是我的良师益友,让我找到爱的源泉和认识好自己;她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谢谢你的陪伴,可爱的英子!
第四篇:《英子》读后感
《英子》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子》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英子》读后感1多少年未读长篇小说了,第一次捧读《英子》,倍感亲切。跟着作者的热忱指引,我一步步走进那几个陌生的牵动人心的,座落在雁门关外,平鲁大山深处的几个用一条条山间小路串连在一起的村庄。
《英孑》之所以引起我由衷的喜爱,是因为我从《英子》里,又闻到一股久违的山药蛋派的醇香。我少时就喜欢读赵树理,马峰,孙谦等人的作品。今天,刘玉娥老师创作的《英子》是山药蛋派作品在晋西北地区的再度花开,值得读者欢呼和庆贺。
《英子》不仅再现了朔州平鲁大山深处的淳厚的民俗,民风,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美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浓墨重彩地塑造了一个美丽,善良,坚韧精明,贤慧勤劳,不屈服于命运摆布的山村妇女的鲜活的形象。作者对农村的社会矛盾,家常理短,牛羊鸡狗,如数家珍,讲来娓娓动听。一个个故事,一个个人物,就象发生在读者身边一样,令人感慨不尽,啼笑皆非,或者触目惊心,潸然泪下。
我特别钦佩作者作品中大量的生活细节的描写,那样的实际而鲜活,那样的真实而丰富,那样的自然而信手拈来。名家们常说,情节是文学的骨胳,细节是作品的血肉。对于小说创作来说,尤为如此。小说是写人的,写人生的曲折遭遇和情感纠割的。如果人在纸上活不起来,作品就失败了,谁还愿意看下去呢?
英子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山村姑娘,作品细致而深情地描写了她一生雨雨风风,苦辣酸甜。作者用大量丰富形象的,极富生活化和个性化的细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不朽的妇女形象。
请看第二章里作者对英子的出场描写:
英子应声进来,红花儿上衣蓝布裤子,一身淳朴打扮,脑后垂一条大辫子,额前刘海齐眉,一双穿着青布绣花鞋的金莲小脚,双手端着茶盘,茶盘上放着茶壶,轻移莲步,微微颔首,款款走到桌前,放下茶盘,右手提起茶壶,左手轻轻扶着壶盖,先客人后她人,各斟了八份浅茶,壶嘴儿向外,轻轻放好了茶壶,拿起茶盘退后一步,轻轻颔首,转身走出堂屋。
看完这一段,一个美丽矜持,举手投足一付有着良好家教的大家闺秀的英子,不就活脱脱地站在我们面前了吗?
这样的表现手法,让我不由地想起《红楼梦》中的各个人物出场的细节描写,真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看十五章里作者对那位来给英孑看病的仙姑的描写:
仙姑是个五十多岁的女人,瘦高个儿,圆脸庞,细眉细眼鼻直口小,梳着个圆头,一双小脚,走路很妖气。她一进门就从头到脚认真地打量着英子,然后上炕盘腿坐下来,“嘘”长舒一口气,双手端起老太太给舀来的一瓢冷水,咕咚咕咚一气儿喝下,之后正襟危坐,让英子报上丈夫的生日时辰。英子一一说了,仙姑双手合十闭上眼睛,嘴唇微微张合似乎在念叨什么,谁也听不见。
作者无论对主要人物,还是陪衬人物的描写,都不是一味地介绍说明,而是极力用生活化,性格化的细节来表现。这样,就使得作品中的所有正反两方面的人物都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如果作者没有厚实的生活基础,没有对大量生活细节的用心欢察,品味,记忆和反复淘洗,是绝对写不成这样的作品的。
在写小说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侧重于故事情节的构造,而忽略那些丰富的细节的描绘。所以,不能震憾读者的心灵。
刘玉娥,一位年近八旬的退休教师,突然今天写出一部十三万字的小说,看似奇怪,实则必然。因为她心中一直有一种想把英子这个人物写出来的强烈愿望,她热爱新生活,热爱一年四季辛劳在故乡这块黄土地上的一代代的父老姐妹。值得所有有志于农村题材创作的年轻作者们学习。老妪妙手织锦绣,雅男虽多愧不如。谢谢刘玉娥老师晚年为广大读者献上的这顿香喷喷的家乡美餐!
《英子》读后感2秋枫老师的长篇小说《英子》在市图书馆开了发布会,当时我生着病没有去,引以为憾。见到《英子》这部13万字的小说时,已是发布会后的一周了。
这本书很重。
二是小说里英子这位不向命运低头,有胆有识的女子在读者心里的形象。
这部小说给我三方面的印象非常深。
一是故事讲得好,讲得深。一部好的小说考验的是作者讲故事的能力,怎样讲故事?故事是否得心应手,明眼读者一看便知。作为写作者,很多时候对别人讲故事很感兴趣,总是打开你的听觉听。我们生活当中每个人都会闲聊,会聊一件有趣的事或者聊天的人认为有趣的事,有的人会把一件事情讲得绘声绘色,而有的人就比较乏味,究其原因是缺少细节的描绘,细节是最难创造出来的,细节必须真实。而秋枫老师对故事的把控力非常强大,她始终用细腻的笔触,柔和平缓的语调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晋西北山里的故事。主角英子身边的一连串故事,就像一个连环套,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尤其有一些场景、语言的铺陈地域特色浓厚,其历史意义超过了文学范畴。
秋枫老师借英子的故事说着小人物的`人生,探索着人性的美丑。人物形象生动得体,具有鲜活的生活气息。比如小说中巧巧两口子的丑陋之态和英子两口子忠厚深明大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眼就看出了人性深处的优劣。
《英子》的故事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故事没有拘泥于历史的记录,而是用白描的手法,为读者画出了人性深处的真善美,画出了生存当中的假丑恶。大到土改场景,小到妯娌矛盾,作者都独具匠心,铺陈得力。其人物生命个性展开的过程也是剖析人性美丑的过程,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
二是在人物的塑造上、语言的运用上很有特点。尤其是语言非常接地气,方言的运用让本土作者读起来更具韵味儿,那种原汁原味的地域性语言更感亲切。
三是女性精神的传递。整部小说不管从年代的跨越,还是具体到心理活动、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情景的推演、悬念的设置,无不传递出一个山村女人内心的强大,无不在赞扬这位女性精神深处的不屈不惧,宽厚、善良、坚韧。无言胜有言,无声胜有声。
《英子》这部小说,对于人世的沧桑变化寄予了深切的感喟和自省。秋枫老师全身心地融入,全过程地参与,这种感觉可以理解对人性的揭示,对生命的敞开,对苦难的呈现,对地域文化符号的强化。她借过去的历史事件,从不同的角度、维度和视角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生存中、生命中的一些困惑。
虽然小说里有的人物形象看起来有点概念化,不够丰满,不够清晰,太顺应读者的主观意向,但是却代表了作者的一个美好愿望的塑造,那就是让心里期盼的美好变得真实而富有美感。也许,这也是每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有所为,有所爱,有自己的节奏,对未来永远有个美好的期待。也许只是我一厢情愿地这样认为,但是丝毫不影响小说的深度和厚度,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真正的爱自己,不是牺牲掉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打拼,而是在当下努力去做自己喜欢做的和有趣的事情,让自己的内心充盈着喜悦,让现在的每一天都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度过。”当我读完秋枫姥姥的《英子》时,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这段话。
秋枫姥姥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爱自己的人,在耄耋之年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祝福老人家身体安康,期待秋枫老师创作出更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第五篇:《英子的乡恋》读后感[定稿]
《英子的乡恋》读后感
蒋继涵
抓住光阴的实际,快乐而努力的活下去,不做无病呻吟,一个平凡。女人的平凡生活,如此而已。
很喜欢林海音的性格:亲和、能干、洒脱、慈祥。这可能归结于林海英是家中的老大,也是因为她在北京城南,那方天地。度过了人生最美好、最年轻的岁月。即使从北京回到故里,台湾,可他的京片儿终生难改,京韵犹存。
之前读过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英子的原型便是林海音,英子的童年便是林海音的童年。开学因摘抄,买了一本《英子的乡恋》。同为林海音所著,却与《城南旧事》有着差异,如果说《城南旧事》是林海音对童年城南事物的美好回忆,那么《英子的乡恋》是对生活的理解和对故里的声声思念。
开篇的《平凡之家》让我对林海音的生活有了不同的了解,书桌、窗、春、灯、黄昏、这些事物都流淌在林海音的笔下,文不甚深,但越深入越能为之吸引,叙述生动,情真意切,平实中又见幽默俏皮,令人回味。我很喜欢上面摘抄的这句话,林海音在初踏台湾之时,万分悲痛,抱着三只丑小鸭,可林海音“用健康多于病痛,快乐多于忧愁。”来自慰,林海音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她有敢在半夜之时锁上敢在半夜之时锁上房门,与丈夫一同去看一场电影,去玩担担面,有人说他们有恃无恐。可这不应该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吗?如今有很多人被家庭,工作所束缚,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被外界因素所影响。用快乐、积极来面对生活。我想这种情趣是人人可以达到的,是人人可以发现的。
《英子的乡恋》不同于《城南旧事》,它似一条清澈婉转的小溪,间或还能看见小鱼在其中嬉戏。其中没有刻意的描写,觉得很平淡,而平淡娓娓道来的人、事、物,如一串风铃,悠扬婉转,萦绕于耳,笔墨不多,反而让人愈加心生悲痛。我想这就是他的写作魅力,其实在乡恋中,我更看见一种温情,并且我时常受她的温情感染,那英是一种知足惜福的生活的旷达。不仅如此,在他的文字中会情不自禁的一遍一遍中文自己的童年,又好玩,又新奇,又有些感动。如果说《城南旧事》是一种深刻的追忆,那么《英子的乡恋》就是一种平淡那种重温。
其实林海音的这本书是一种镇静剂,在学业压力之下,能抽出时间品味,欣赏,亦是美好。
可爱的生活情趣,浓浓的故土难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