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孩子有坏苗头》读后感(共)
《好孩子有坏苗头》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孩子有坏苗头》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如何被造就,人才如何被造就,好孩子身上,为什么总有坏苗头?从降生、母爱和家境,探讨遗传与环境、早慧或晚秀。
伟大的诗人歌德的父母一共生了六个孩子,只有歌德和大妹妹活了下来,而且他一生下来就处于假死状态,也许他能侥幸地活下来就是他成才的原因吧!
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从小就显示了不凡的智力,他说:他的毕生成就是他的母亲所赐,记住:周一出生的面孔漂亮,周二出生福禄绵长,周三出生的多忧多愁,周四出生的孩子离家远游,周五出生的仁爱好施,周六出生的孩子谋生不易,周日出生的聪明又了不起。
爱迪生一生只受过四年的正规教育,他从小患有慢性耳炎,是他的母亲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使他成才。
达.芬奇是个私生子,五岁以后在继母身边长大,他用了四年的时间没画完《蒙娜.丽莎》这幅几有桌面一样大小的肖像画,他终身未娶,是他的生母在不知不觉中塑造成了他。
普鲁斯特法国文学巨匠,他30岁还离开母亲无法独立生活,但是他是意识流文学中的真正巨人。
傅雷中国的巴尔扎克或罗曼.罗兰是母亲用正统的近乎残酷的教育使他成才。
罗斯福第一位有残疾的四届美国总统,她的母亲坚持写儿子的成长日记达20年之久,在亲人们的呵护下,他早就获得了充分的`自信,就是这种自信使他成功。
洛克菲勒家族,三代鼎盛,是他们的教育家规救了这个家族。
巴斯德在人类认识和征服细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小学老师对他的评价是:他是我班级中个子最小,最羞怯,最不见得有出息的一位学生。他出生于贫困的家庭,是父亲疼爱使他成了才。
居里夫人,也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家庭,母亲的早死,早年的艰苦生活,成就了她的事业。爱因斯坦对她的评价是:只有把整个身心献给自己事业的人才有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师。
巴赫一个音乐家族,前代的文化对于下代有着巨大的影响。
培根12岁进入剑桥,帕斯卡11岁撰写声学论文,贝多芬8岁举行钢琴独奏音乐会,道尔顿12岁开办学校,第谷16岁计算出了木星和土星的面积,雪莱15岁时出版了故事集,伏尔泰12岁已经能够与博士讨论,雨果15岁已写众多作品,拜伦19岁出版诗集,高斯小学时能用等差级数,开耳芬17岁进入剑桥,但丁7岁作恋诗,斯威夫特3岁读圣经,莫扎特4岁谱曲,司各特6岁成小学者,舒曼7岁作舞曲,康德7岁上讲坛,赫胥黎7岁闻名,蒙塔莱5岁写名句,托尔斯泰5岁已经懂事。
莫扎特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754件作品,但是他的这份天才是从人生的不幸和苦难的泥沼中挣扎出来的,他那残暴的父亲其实是他的最合适的监护人。
达尔文他从小就迷上了采集标本,但要到20岁后才能取得生物学家的自信,15岁的萧伯纳智力远胜于学校的教师,伟大的爱因斯坦在16岁间已经熟悉了数学,其实他们在少年时期并不笨,而是他们对教师和教学环境不适应。
所以,我们要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只能被他自己所造就。
第二篇:《做个“坏”父母 教出好孩子》读后感
《做个“坏”父母 教出好孩子》读后感
每个孩子的开始就如同一张白纸,需要大人们正确的引导。既要充分尊重他们,又要让他们懂得分辨是非。我们不仅不应该一味地去评价孩子的好坏,更不应该用世俗的标准来为孩子制造框架或打上标签。真正优秀的父母,是需要同孩子一起不断学习和成长的。父母们首先要从内心接受自己“家长”的角色定位,才能真正感同身受地承担起好家长、好父母的职责。孩子的世界如同一张白纸,需要父母正确的引导。读完陈廷编著的这本《做个“坏”父母教出好孩子》,你就会发现,其实“坏”父母才是真正可爱的父母,“坏”父母们的教子之道,值得当下父母和老师借鉴。
“坏”父母的“坏”与我们传统概念中的坏可谓大相径庭。“坏”父母懂得将孩子的幸福观融入于对孩子的教育中:“坏”父母还能够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从“艰苦”中锻炼出成才的潜能:“坏”父母还很会偷懒,凡事都放手让孩子去干;“坏”父母还是个大孩子,喜欢突发奇想、异想天开,他们不会轻易否定孩子的想法,甚至比孩子对梦想还要执著„„
用孩子的幸福观去教孩子P14 惩罚,请三思
在孩子漫长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对孩子进行适当的管教可以说是必须的。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了,相反,更多的父母对孩子也总是赞美居多。然而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应该做到“奖惩分明”,所以面对孩子,怎样惩罚,什么样的惩罚适度,则非常值得讨论和深思。
事实上,适度的惩罚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孩子懂得何为犯错,该怎样改错,但是过度的惩罚就可能成为“严教”一族,使孩子产生反抗情绪。一旦家长使用的惩罚手段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身体,还伤及了孩子的内心,那恐怕会造成无可弥补的后果。
此外,不适度的惩罚还会给孩子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导致孩子形成一些错误的思想,相信下面的例子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深有体会:
学校里有些班级常常出现这样的怪现象:第一节是班主任的课,课堂上总是静悄悄的,很多学生甚至连大气儿也不敢出,专心听讲,表现得特别守纪律,而第二节是科任老师的课,情况就截然相反了,学生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大闹天宫,表现出一副不是班主任的课,好不容易可以放松一下了的样子。
试问,为什么学生如此害怕班主任呢?正是因为孩子们害怕惩罚,是不当或过度的惩罚让学生学会了依赖外界的刺激,没有了自己的主见。
此外,我们在惩罚孩子的时候还会犯主观的失误,并且固执己见,往往只看到孩子的缺点,有时会把责任全强加在孩子身上。于是很多孩子只想到的是如何逃避责任,有的孩子渐渐养成了推卸责任的思维习惯。如许多孩子明明做了错事,却谎称是别人做的;或是很多孩子明知道做了错事,却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过,故意隐瞒自己做过的一切,甚至欺骗父母。过度以及微小的事情所带来的惩罚令孩子完全失去了主观判断的能力,让他们无从分辨错误的大小和性质,只记得住犯了错就会受到惩罚,以至于不择手段地应对。
说了这么多,那么究竟怎样的惩罚才合适呢?面对惩罚,我们又该如何三思而行呢?或许下面的例子能带给父母们一些启示:
王女士的儿子调皮捣蛋得很,一次,他在前排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将几颗图钉放到了那位同学的凳子上,结果那位同学坐下时被扎了,疼得大叫,老师将此事告诉了王女士,王女士气得命儿子两天不许吃饭,在厨房站一夜。老师知道了王女士对儿子的惩罚举措后大为吃惊,赶紧劝王女士不要用这种方式惩罚孩子,太重了。可王女士却觉得儿子过于调皮,轻了根本记不住。于是老师便出主意让王女士的儿子每天负责接送那位受伤的同学上下学,过了没几天,王女士惊喜地发现了儿子的转变,儿子不但总是把那位同学的伤情挂在嘴边,嘘寒问暖,更把家中的创可贴、云南白药带到了学校去给那位同学治病,王女士由此感慨良多,可谓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们只懂得服从和赢得大人的欢心,而是要让孩子成长为成年人之时懂得承担责任,如果教育者一开始就能带头敢于承担责任,我想孩子也会慢慢学会负责任的品德、拥有宽阔的心胸。
其实,惩罚并不可怕,也并不是惩罚孩子就一定是错的,在西方,许多对孩子适当的惩罚方式就非常值得中国父母们借鉴。这些方式在许多中国父母们的眼中或许还有点儿另类,甚至颠覆了中国父母们思想中传统的“好父母”的评定标准,但正是这种“坏”父母的“坏招”,却有着与时俱进的优势。父母们以犯“坏”来惩罚孩子,其实归根结底也是为了达到深刻的教育目的,所以一些所谓 2 的“坏招”反而更能有效地让孩子们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并且留下深刻的记忆。
如在大洋彼岸的新西兰,打孩子是违法的行为,因此当地的父母一般都不会体罚孩子。作为一个顽皮孩子的母亲,贝尼一般都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对待孩子在公众场所犯的错误。有段时间,贝尼的儿子总喜欢往花园的鱼池里扔石子,每每儿子这样做,贝尼就会对儿子说:“你看看,你把小鱼砸痛了,把水池也弄乱了,水池都不漂亮了吧?”然后贝尼还会要求儿子把水池里他扔进去的石头捡出来。儿子并不是每次都那么听话,有时候也会不管不顾。这时贞尼一般不会强迫他去,反而会自己下去把石头捡出来给儿子看。如果正好碰上儿子闹着要跟他玩儿,贝尼就会借机教育孩子:“现在我要去捡石头,没时间陪你玩儿。”这样一说,儿子便会认识到他错误行为所带来的后果。贝尼认为,孩子并非不懂事,他只是控制能力差一点而已,因此,父母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应该先教他学着约束自己。
再如在美国,父母和老师常用所谓“计时隔离”的方式来“惩罚”一时不守规矩的孩子。比如孩子不听话就把他关进他的卧室,让他独自待上几分钟,其实跟我们国内的“面壁思过”大有异曲同工之妙。隔离时问过后,父母们准时把孩子叫出来,并借机进行教育,对督促其改正缺点大为有效。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这种教育方法都很有效,而且对孩子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因为孩子一般都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和群体感,把犯了错的孩子单独隔离出来一小会儿,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区别对待了,并且也暗示他们:淘气是不为大家所接受的。而让淘气的孩子暂时离开,还可以大大缓解大人和孩子之间的紧张气氛,给孩子一个冷静的空间对错误的反思。
总之,惩罚孩子,我们要三思而后行。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我们要了解他们的心理,不该一味地管教,更不该一味简单粗暴地惩罚,而是应该真心真诚地与他们合作,才能让他们快乐、健康地成长。
202_-5-18 3
第三篇:《坏邻居》读后感
突然想起“孟母三迁”的故事来了。虽然有许多人对它早已耳熟能详,但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再讲一遍:孟子小时候家住在坟墓附近,他做游戏就做埋死人;孟母便将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做游戏又学商贩的叫卖;孟母又将家搬到学校近旁,孟子做游戏,便学起揖让进退的礼仪来了。孟母认为,这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于是便定居下来。后来,孟子果然成了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周围环境的好坏也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学校对每个人的成长有种要影响,营造静谧、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需要学校注重培育和造就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学习氛围。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播媒介从舆论上影响、引导广大学生,促成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要营造一种良好的育人氛围,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用榜样的力量、楷模的力量去影响引导学生。
第四篇: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一)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
大人们总是以学习成绩好坏来评论孩子。比如说:“你家的孩子考得真好,是个好孩子!”“我家的这……唉!”
难道成绩好的就一定是好孩子,成绩不好就不可能是好孩子吗?那我就给你们各举一个“好孩子”和“坏孩子”吧!
我邻居的一位大姐姐成绩一直是名列前茅,是老师和同学公认的好孩子。但是她从来不做家务,反过来还要妈妈给她洗袜子,倒洗脚水。不满意了,还冲着她的爸爸妈妈叫骂。有一次,她家来了客人,妈妈叫她去给客人倒茶,她扭捏了半天,才不情愿地走到厨房里倒茶。把茶端出来时,又把茶泼到了客人的西装上。事后,她告诉我说,她是故意的。这样的孩子,还能说她“好”吗?
我以前的一位朋友,考试一直不合格,是大家公认的坏孩子。可是他每天都帮妈妈洗衣服,拖地,洗菜……有一次妈妈回家晚了,他一个人就把饭做好了。他在学校也一直帮助别人,值日也很仔细。这样的孩子,还能说他“坏”吗?
我觉得如果大家不要单以成绩来评论人,还要用品德,那样世界将会更美好。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二)
《小屁孩日记·好孩子坏孩子》是一本爆笑的、又能学到英语的日记,书中的主要人物格雷是一个淘气的小孩,从他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反映出现代小孩的性格特点。
有一篇写到:下雪了,格雷只好听从妈妈的吩咐,出去帮别人铲雪挣钱。格雷找了一个小时才找到一家需要铲雪的人家,他说:“我帮你铲掉私人车道上的雪,只收5美元。”屋主说成交。
格雷开始铲了,进度还不错,不过铲着铲着雪又下了起来。格雷铲得气喘吁吁了,就拿了奶奶家的铲草机来铲,铲草机很快就坏了。突然,他看见屋子旁连着屋里水管的庭院水龙头,灵机一动,打开了水龙头,雪遇水及融,他又把洒水器打开,很快就完工了。
屋主看到车道上一干二净,就付了格雷5美元。但是车道上的水很快就结成了冰,格雷只好花钱买了5大袋矿盐来给人家结冰的车道解冻,格雷不但没有挣到钱,还给自己添了个20美元的窟窿。
我从这本书得出的结论是:做事一定要经过大脑的思考再处理,不然就会做的一塌糊涂。
好孩子坏孩子读后感(三)
在上个星期天,爸爸帮我买了一本小屁孩日记。这本书很好看,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这本书是由一幅漫画一段文字的形式来写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杰夫·金尼。这本书同时收录了中文版和英文版,主人公是半大小子的格雷。他善良、诚实、聪明、爱玩满脑子的鬼点子。总会想出很多的新花样。有时他想帮大人们一点忙,却总是帮倒忙。有时他是一个好孩子,有时他却是一个坏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日记并非是要写每天的什么比较突出的事,日记其实就是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写起。生活中要多动脑筋,我看了这本书才知道,日记并非只是文字,其实也可以是漫画。只要多动脑筋,生活中的一件件平常事就会会变成身边的一个个幽默的小笑话。而自己从中也可以得到一些深刻的体会。生活中还要跟爸爸妈妈多多交流,谈谈心。
有的时候要做一个好孩子,却不能一直做好孩子,如果没有一点的空间放松、宣泄和释放自我那也不是一个好孩子。有的时候又要做一个坏孩子,可是坏可不能太坏,否则闯大祸就不好了,所以又要好的一面去协调去中和。
人有两面,一个人不管有多坏,他肯定会有好的一面,一个人不管有多好,他总有坏的一面。
第五篇:《做好好孩子》读后感
《我要做好孩子》读后感
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黄蓓佳老师的《我要做好孩子》这本书,书中的主人公“金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反复看了好几遍,每看一遍,都会让我明白一些道理。
金铃,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活泼可爱、善良正直,可是却学习马虎、成绩平平,为了做个让爸爸妈妈和老师满意的“好孩子”,她真的付出了种种努力,可是结果总是事与愿违。同时,为了留住心中那份纯真,她也向大人们做出了许多“抗争”。在金铃的想像中,因学习好而被老师夸奖、受家长喜爱的“好孩子”就是猫,而那些学习一般、不被看重的孩子自然就是老鼠了,自然,金铃就是这样一只老鼠,而且还是一只“胖老鼠”。
每次看完这本书,我总觉得自己特别像金铃,虽然我是男孩,但还是有些地方与金铃相似。例如,金铃做事丢三落四,我比她有过之而无不及,两天掉一条红领巾,三天掉一块橡皮,有时连书也忘在家里。金铃学习粗心,每次考试都很疏忽,所以分数不理想,我也如此,在做数学计算题时,不是把“加”看成“减”,就是把“乘”看成“除”了,有时做应用题,我列式完全正确,可往往最后一个计算错误了,就把分白白扣掉了。正是这样,我每次考试总会产生一些小错误,不能得满分。还有,金铃的书包一向被妈妈称作“垃圾袋”,里面要多乱就有多乱。这一点,我感同身受,书包里的笔、橡皮、尺子、作业本经常“打架”,妈妈经常为此唠叨。
刚才说了许多我和金铃的不足,其实我和金铃一样还有许多优点:例如,金铃无论跟谁都能够“自来熟”,我也如此,寒假在我们围棋班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都到齐了,我便跟棋友们谈谈过年趣事,比比棋艺,只用了半天时间,我们
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还和金铃一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小幸幸的爷爷死了,爸妈离了婚,无家可归,金铃不顾一切,把不幸的小妹妹幸幸带回家,像个小母亲一样地照顾幸幸。我每回出门,看见路边的乞丐,不管是男女老幼,我总会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拿出自己的零钱或零食送给他们。我还有一个地方像金铃,那就是性格了。金铃性格开朗,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放开心胸,所以她交到很多知心朋友。我的性格和金铃一样,每次遇到事情,也会放开心胸,理所当然,我也交到很多知心朋友啦!
要说与金铃不像的地方呢,想了想除了性别不同外,最大的差别就是身材啦,金铃的脸、鼻子、嘴巴都是圆嘟嘟的,体重50公斤,可是一位标准的重量级选手哦!我呢?一个男子汉,体重才30公斤,说到这一点我还真有点惭愧呢!
总之,从这本书中,让我认识到了一个虽然调皮捣蛋,但是机灵善良,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是每一天都过得快乐充实的金铃,从她的身上,让我认识到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同时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他可爱的一面。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金铃的成绩并不拔尖,但是她善良懂事、自信正直,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个好孩子。成为好孩子是所有孩子的梦想,我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会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的。
莱州市实验小学四年级6班 王鹏森指导教师:王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