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放学后》读后感
小说中说到“我”的家庭的只有很少一部分,但却总让人无法忽视。在谈到“我”的'妻子开始买衣服首饰打扮自己时,我就莫名其妙的觉得是她的妻子出轨了,并且想除掉他,后面又写到妻子接电话时小心谨慎的情形,就更加确信了这种想法。虽然“我”只会对裕美子索取自由、快乐和孩子,这让她觉得婚姻不幸福。但对婚姻不满,可以和丈夫开诚布公地谈谈,实在不行,也可以离婚呀,裕美子把这作为她出轨后还和奸夫合伙杀了“我”的理由,让人觉得荒唐和不可原谅。
关于两个老师被杀案却总是一团雾,理不清,看不明,直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敏感的,一些小小的事情,或者大人不经意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个眼神,都会让他们容易多想。很多在大人看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看来却及其重大,足以与命相论。对于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无论是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因为你的行为举止都可能给她们纯洁脆弱的心灵带去致命的打击。
【《放学后》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放学后》读后感
2.优选放学读后感
3.放学后下雨了日记
4.放学后的时光作文
5.放学后的趣事作文
6.放学路上---儿童日记精选
7.《放学》阅读答案「精选」
8.东野圭吾《放学后》读后感
9.放学之后小学作文
第二篇:《放学后》读后感
东野圭吾的《放学后》阅读完了,这是一篇十分细腻的文章,文字中间透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一般侦探小说的冷静风格迥然不同,这也是东野小说的特点:除了推理与侦破之外,他的文章中总是体现了他对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开篇用了一章的篇幅来讲述校园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章中,除了主人公偶尔遭受不知名的偷袭之外,没有出现其他的案件痕迹,这常常令渴望尽早进入推理过程的读者有些不耐烦,然而,读完全书之后你会发现,东野的第一章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案件发生后,东野通过主人公和刑警的分析,一步一步进行推理,同时也一步一步地误导这读者。由于我自己习惯于边看书边自己进行推理,所以,对于主人公和刑警提出的嫌疑犯人选,我并没有落入圈套。然而,东野除了如此明显地误导读者之外,还在更深层次对我进行了误导,应当认为,这种误导是有意的,这从几个地方可以看出来:
1、每当主人公听说刑警获得新的线索时,总是迫不及待地进行追查,并且表现得非常紧张,这让我感到十分可疑;
2、主人公几次遭遇袭击、他与第二名死者互相交换了化妆的内容,这些都没有第三人可以证明,完全是他自己一个人的说辞,真实性令人怀疑;
3、刑警怀疑的犯罪嫌疑人,都是根据主人公的推断来锁定的,这让人感到主人公似乎在操纵案件的侦破进程;
4、每次刑警对证人进行侦讯过后,主人公都会主动询问侦讯内容,在他与惠子的对话中,对话内容都是围绕问题和答案进行,听起来很像是两名和作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根据案情来看,主人公如果与惠子合作杀人,完全有充分的作案时间,读后感《《放学后》读后感》。至于动机,东野也通过其妻子的反常表现给出了暗示——于是,我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那就是,凶手就是主人公和惠子,犯罪动机就是,主人公怀疑自己的妻子与死者有染。但是,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是两名死者呢?这里不能不提到一个锁抽屉的细节:主人公因为遭遇袭击,一直有给抽屉上锁的习惯,然而,当第一名死者被害之后,主人公的警惕性放松了,认为完全没必要给抽屉上锁;第二名死者死后,主人公又再次紧张起来,还是决定继续给抽屉上锁——这当然可以理解为主人公对袭击的恐惧,但是由于我已经被误导,所以我想当然地认为,主人公第一次解除给抽屉上锁,是因为他认为自己需要谋害的对象已经被杀害了,因此心理上松弛了下来。而第二次上锁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必须提到在给抽屉重新上锁之前的一个细节:刑警大谷曾经用一块白色的手帕擦手,而主人公对这块白色手帕产生了特殊的感觉,紧接着这个情节之后,就是主人公重新给抽屉上锁……根据以上推断,我得出了所谓的案件真相:主人公因为妻子红杏出墙,并且在校园内遭遇袭击,从而怀疑第一名死者与其妻子有染,遂与一直对自己有好感的惠子进行合作,进行了第一次谋杀,并且放松了警惕,连抽屉也不再上锁;第一次谋杀之后,他发现妻子的神态没有改变,说明与妻子有染的另有其人,于是进行了第二次谋杀——这次谋杀惠子也应当参与,这从第二次谋杀前惠子特殊的神情可以猜测到几分;但是,就在第二次谋杀之后,主人公偶然发现大谷刑警用来擦手的手帕竟然是妻子之物,于是明白与妻子有染的其实是大谷,自己的敌人并未消除,于是他再度紧张起来,重新将抽屉上所。在整个侦破过程中,为了误导侦查方向,主人公总是在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嫌疑人。至于关于密室的问题,既然主人公是与惠子同时发现的密室谋杀,并且他们又是同谋,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所谓的密室一开始就不存在,雅美关于更换锁头的推断,只不过是为了提供不在场证明的一个障眼法。
由于做出了那样的结论,在接下来的过程中,我一直在等待着大谷刑警被谋杀——意外的是,这种情形并没有出现。当高阳原子证明了密室更换锁头一事的确是障眼法,并且将此事告诉了主人公时,我为她感到非常担心——因为她的目击更加证实了我的推断,而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凶手”的主人公一定会将她杀害以灭口——然而,意外又发生了,主人公虽然隐瞒了她的口供,却并没有杀害她。这让我感到迷惑不解。
而真相也很快浮出了水面,当主人公在射箭场发现了那支箭的事情时,他头脑里轰然一响,我的头脑里轰然一响,至此,我才明白事情的真相:作案的人中的确包括惠子,但是与惠子合作并不是主人公,而是另一名学生——这从他们在案发当时的表现可以看出来。
案件就这样被侦破了。
不能不佩服东野圭吾,他在最后才揭示真相,但是却毫不显突兀,一切都合情合理,动机也令人感叹,日本学生那种特殊的心态展露无遗,让人在叹息的同时也差生深思。
而关于其妻子的伏笔,也在最后得到了解释:主人公遭遇的袭击并非谎言,这一切都是其妻子与第三者之间的合谋,而主人公在最后终于遭遇了终极伏击,全文就此落下帷幕,留下一个惊心动魄的感叹号。
《放学后》全文采用的密室和不在现场证明都非常巧妙。在密室环节,用来构筑密室的木棒实际上只是伪装,真正构成密室的是箭;而不在现场证明这个环节,关于锁头交换的说法非常有说服力,并且这种说法并不是凶手直接揭露的,而是通过辗转再辗转,几乎让人毫不怀疑地揭示出来,这点很令人欣赏。
总的来说,《放学后》是一部逻辑严密、文笔细腻的小说,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值得细心品味。
第三篇: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 读书心得 故事发生在一所女子高中学校,因有两名男教师接连被杀而展开一系列侦查活动。作品中的主人公前岛老师为了生存在女子高中教书,但他本人对教书无一点兴趣,私下被学生称作“机器”,但由于前岛三次在放学后浅遭人暗算,内心十分紧张。前岛是射箭社的指导老师,在一次放学后的社团活动结束时,与射箭设社长惠子同学一同前往更衣室时,发现在男更衣室中毒身亡的村桥老师,警方随即展开一系列调查,因为一直遭到暗算,所以前岛老师对此案也十分挂心,并了解到该校麻生老师与村桥老师关系密切,但案子总是并无大的进展。然而不久后的学校运动会上,原本扮演乞丐的竹井老师提出要与前岛老师更换角色扮演小丑,却不料被小丑的道具酒瓶中的毒水毒死。而这毒刚好与村桥老师所中之毒一样,这是巧合还是?警方知情后,认为凶手真正的目标可能应前岛,前岛将其事告知妻子,没过几天却被一辆日产轿车撞杀,幸好得到学生高原阳子的救助,同时从高原口中听到案件的真正隐情。前岛经过自己的分析与取证,终于找出了凶手,解开了谜团。
人会在什么时候恨从心起?
日本的推理小说尤其东野圭吾的推理,更多地掺杂进了有关人性的荒凉和青春的疼痛。这部处女作则是一部标准的本格推理——略微古典式的密室杀人占掉整部小说的彩头,又不乏秘密被狠狠侵犯时萌生出难以想象的恨意,以及最后理所应当地出乎意料的震撼式结局。学生对老师的暗恋,明显的或是隐喻的,老师们隐蔽的同居关系,夫妻间平淡乏味的生活,看似与案件的发生没有多大关系。我并不认为东野的这些描写没有必要,相反,东野正在通过尽可能多的描述来展示当时真实的校园生活,让案件的发生更加可信。表面平静祥和的校园,下面却是暗潮汹涌。我读这部作品的时候心态很平和,没有急躁地去寻找答案。这可能是因为校园的环境相对恬静,不似光怪陆离的大社会浮华喧嚣。因而也带动着我静静地随着主人公上学下学。
小说的第一章初次读来不算出彩,我甚至企图用没什么回路的大脑认为这是一部年轻教师躲避凶手追杀的故事。然而当再次翻看时,才发现得了第一章的微妙,它完美地领导着这部小说的伏线,而结尾正是狠狠揪出这条线,给读者带来无限的快感。同时,对惠子冷静的性格描写和对家庭的不和谐的描写也紧牵着两条线,让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案件结尾和年轻教师的人生结尾都合情合理。在这一章里,书中各个人物依次出现,并且表现出了不同的个性,学生与老师之间或明或暗的冲突、现代学生的两性观念、老师心中阴暗的一面、每个人的个性等等,都进行了完整的展现,也为阐述凶手的动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在结尾处情节突然急转弯时也不令人感到突兀,大半功劳应该记在第一章的铺垫之上。
至于推理方面,可以说一条伏线藏得很深,但仍旧能从文中寻出答案。其实在案件结尾时,仅剩的没有解决的遭遇红色摩托车袭击的事件只是被惠子一句“可能是惠美说要再做一次袭击”带过,教师夺走妻子的孩子和生活令妻子生恨,以及妻子反常的妥协,结局就已经呼之欲出——教师妻子的外遇对象刺伤教师,与妻子逃之夭夭,留下丈夫在柏油路上挣扎求生。明线的精彩则是密室和毒杀。营造密室的手法关键是一支箭,这也正是与射箭社这个背景紧密相连的设定,对这一用具能够熟练使用的人物作为最终的凶手更是不会令人觉得突兀。使用双重解答的确让人有畅快淋漓的感觉,而每一种解答都写出了自己的新意,发生在校园这个环境中,又让人觉得很可信。
更加细腻和悲剧的则是情感与人性的描写,具体来说是这一系列杀人事件和袭击的动机。当内心深处最深的秘密被无情地撕破,而这个秘密又是如同暗室内的胶片一样丝毫无法曝光于阳光之下的。如同一片新叶,在名为生长的动作下溃烂。当这个秘密在一次无意的窥探后被光明正大地玩弄于股掌之上,恨意开始随之萌发,肆意蔓延,给了一个弱不禁风的女生超越年龄和性格的冷漠杀意。正如文中的杉田所说:“我也问过惠美害不害怕,她说,只
要闭上眼睛,回想这16年来开心的事情,然后再想想那次集训时发生的事,很奇怪,心里会涌上一股冷静的杀意。我能理解她,因为我们也有拼了命想保护的东西。”每一个杀人事件都会有它对应的动机,而将这一动机润物细无声地安排在文中,读来令人可悲,则是东野大叔的高明之处。撇开时代与社会不谈——一部本格推理原就是远离这些杂物的——这样一个悲悯的动机,随着一个花季女孩粉碎的青春和作恶者终结的生命,被彻底地埋葬,才是这本书最本质的BAD ENDING。
“看来,这次放学后的休息时间会很长了。我心里这么想着。”
如同所有无良的作家一样,留给我们一个无限的遐想,就在“我”的生死未卜中,大幕轰然落下,心的角落里,却突兀地滋生出一阵轻淡的感伤。
上有本书没有什么趣味的故事梗概,还是希望能够在放学后,仔细品读这一本《放学后》吧。喜欢东野先生的推理,说到下一步的计划,我认为可以试着读读《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时生》《超杀人事件》吧,都是东野先生的作品,而且是日本推理中难得的佳作。
第四篇:《放学后》读后感
《放学后》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早期作品、代表作之一,1985年,《放学后》获得江户川乱步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放学后》读后感1
一口气读完全书,心里直惊叹,东野圭吾真是个天才,无论《嫌疑人X的献身》还是《假面山庄》,亦或是《放学后》,每本书一个故事,每个故事一连串案件,每一连串案件都描绘得精彩绝伦甚至天衣无缝。
东野圭吾的小说精彩之处莫过于一开始一头雾水,一直在讲一些看似与主题并不相关的细节,即使看到三分之二处依旧一头雾水。这样那样的细节的强调,让读者心中都忍不住去推理出这样那样的结果,然而真相往往出人意料。越是不起眼的人隐藏的越深,越是被视为不重要的细节恰恰是案情进展的关键。读完全书总感觉东野圭吾就在远处看着各位读者,任你如何揣测,都在我掌握之中,真是佩服。
以前曾一度觉得此类小说不过是把一个小故事放大了来讲,吸引眼球,让读者享受推理被推理的刺激,并无深度可言。不过回过头细细想来,小说当中融入了太多作者对待世界的态度,对人性或善或恶的刻画,如此反观故事中的人物情节心理,倒感觉字字珠玑,写的很是深刻。
《放学后》有很多篇幅都写到女子中学的男老师对女学生们的邪恶之思,不雅之举,尤其是主人公“我”有家有室却和两位女同学搞暧昧,虽未做出什么出格的事,字里行间却无不透露出“我”的贪得无厌,虽知不可能,却还总是抱有幻想。这大概是对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最好刻画。另一方面,老师“我”对于当教师的态度自始至终都仅仅是赚钱的工具而已,无所谓什么高大上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心理在主人公“我”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现实中虽不像这般极致,但也确实应不乏少数。
再就是对于女子中学高中生这个年纪的学生心理的把握和刻画,也真是相当精彩,这个阶段的学生“若以为她们是大人,却会意外地发现她们根本就是孩子;若以为她们是孩子,她们又会惹出不亚于大人的麻烦。”真乃相当精辟的总结。高原阳子被老师拒绝后渐渐梳理了自己的学霸闺蜜,和小混混一起骑摩托车飙车变成问题学生,惠子惠美为保护这个年纪最想保护的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而构筑起的一系列杀人案件。
最终的结尾仿佛有些仓促,却令人产生无线遐想,仿佛还没到结局,却又像已是最好的结局。关于社会的态度,关于人性的善恶,关于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关于人活着的意义的思考,这大概就是此书的伟大之处。
《放学后》读后感2昨晚看完东野的《放学后》以后,总觉得故事还没完结,所以感到有点心急有点迫不及待,但我在查尽资料后终于确认,它的确已经完了。或许这就叫意犹未尽吧。
这是一部严谨的推理小说,看似平淡无奇的故事,却总能在平淡中埋下伏笔,使故事环环相扣。东野十分巧妙的把案件融入看似单纯的校园生活,使整个故事贴近生活与现实,使之具有真实感。看这部作品时,让人感到紧张,时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但依然能让人大呼过瘾。
这个故事的结局在我的意料之外,但细细品味却又在情理之中。作者描述的整个犯罪的手段、过程很详细很完美,但他更想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凶手的动机。中学生是单纯的,她们正值青春,应该是无忧无虑是快乐的,但她们也是最敏感易碎的。她们既幼稚也成熟,既纯粹又有心机,她们就是矛盾的综合体。有人认为这部小说的杀人动机不成立,但我却觉得十分合理,青少年的心理是难测的,她们的敏感可能会大出大人意料。
惠美在年少被老师侵犯,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心理阴影,她不敢告密,又害怕面对那两个伤害她的人,她能想到的方法只有自己永远离去或是他们,惠子的支持让她做出了无法回头的选择。“当美丽、纯粹、真实的事物被破坏,重视的回忆和梦想被摧毁时,恨意便开始萌发,恣意蔓延开来,”这就是惠美的动机,合情亦合理。
单纯的校园却让人感觉危机四伏,也许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是青春的活力与美好,也告诉了我们人性的失落与黑暗吧。或许人心真的不可测,真相背后其实还有真相。结局让我感到的不是结束,反而更像是另一个高潮,因为想杀“我”的其实另有其人。虽然作者停下了笔墨,但他没有让读者停下思考,其实不难想象,想致“我”于死地的就是“我”的妻子——裕美子。或许是因为“我”变得碍眼,变得非除掉不可呢。
学校里学生的犯案形成主线,而在外我的遇害却是另一条线。这样一明一暗的线,不仅使故事清晰明了化,也从侧面将两组凶手做了对比。孩子与成人,或许与裕美子相比,惠美的动机反而更单纯吧。
对于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我是无法接受的,但作者揭示的社会的和人性的黑暗值得我们反思,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值得我们去关注。或许大人对孩子多些关注,能对她们进行真正的换位思考,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存在了吧。
第五篇:放学
放学
放学,无疑是同学们最最开心的时刻了,因为放学可以嬉戏玩耍,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虽然时间很短暂,但是我们仍像打开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翱翔。放学,总而言之是我们这些孩子最最开心的时刻。
哦!放学喽!一声天真的呦喝,我们连忙收拾好书包,如同警察释放犯人似的一溜烟的跑出了门外,然后,快速骑着单车,驶向快乐的源地家。
路上,我们欢声笑语,嬉戏打闹,连一棵陈年老树都成了我们的笑料。
看!这棵老树像啥?
像个干巴老头!
不知是谁说的,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笑了起来。
迎着太阳那美丽的光辉,我们疯狂的骑着单车向回家的路驶去
南关小学六年级:田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