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合集]

《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合集]



第一篇:《我们这些大人》读后感

丰子恺说:“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事所迷着,都忘记了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孩子的天真是那么美好又宝贵的东西,我们应该尽可能地让这份宝物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依稀记得某个冬天,寒风像是一个在大街上游荡的醉汉,咆哮怒吼,两旁的树在它的威压中颤栗地摇摆着身子,吹得让人寒心。坐着公交车回家,这个小小的空间将狂风阻拦在外,透过车窗还是能看到路旁摇曳不定的树。有位年轻的爸爸带着大约四五岁的女儿上了车,车厢前面已经没有座位了,就朝着我所在的后车厢走了过来,正好最后面有两个空座,他们坐了下来。大概是游玩刚回来,寒冷的天气也挡不住小姑娘脸上的欢喜。

爸爸望着女儿的笑脸,也很开心,用柔柔的语调叫小姑娘看窗外,问道:“XX,你知道现在外面的风是什么方向吹来的吗?”听完爸爸的问题,只见小姑娘目不转睛地盯着外面被吹弯身子的树,好一会儿,用稚嫩的儿童甜甜的嗓音说道:“树枝都往南边倒了,是南风。”说完,用水汪汪的眼睛望着爸爸,似乎在等待一种肯定。爸爸听到女儿的回答,脸上露出了温柔的笑意:“XX,你看到树枝往南边倒了,说明风是从北边吹过来的,把树枝吹向了相反的方向呢,这样的风叫北风,冬天经常会刮寒冷的北风。”在爸爸讲解的过程中,小姑娘又专注地将注意力放在两旁的树枝上,若有所悟地点点头,一旁的爸爸轻轻地抚着她的脑袋。虽然是短短的一段父女间的对话,却让坐在一旁的我印象尤为深刻。

平日里经常见到的是小孩子非常顽皮,父母不知道怎么管教,就随他去;或是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就把手机丢给孩子让他自己玩……此类现象非常普遍,所以对现在的孩子年纪小小就拿着手机打游戏,无心学习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是这样的现状实在值得我们深思,是什么造就了这般“颓废”的一代?

记得上学那会儿经常在作文里提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夕阳西下,妈妈在阳台边收着被子,我围着她跑来跑去,晚霞映红了我们的脸。妈妈突然问我晚霞是什么样的,我张口就说:“晚霞红彤彤的。”妈妈将我搂在怀里,说我描述得太简单了,要认真地观察晚霞的变化,才能发现晚霞的特点。听了妈妈的话,经常留心去观察,最后在妈妈的指导下写了篇观察日记:“晚霞有时像红彤彤的柿子,有时像黄澄澄的橘子,有时像五彩缤纷的缎子……”现在来看,虽是略显粗糙的比喻排比,可谁又能说今天我成为了一名语文教师没有它的一份功劳呢?

良好的家庭教育给予了孩子最好的内在提升,世界在孩子们眼中是美好的,也让孩子对生活的未知充满兴趣,对知识的海洋有探索的好奇心,初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篇:《瞧,这些大人》读后感

《瞧,这些大人》读后感

在这个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名字叫《瞧,这些大人》,这里面写出了孩子们的心声,揭露了许多家长的罪恶。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作家杨红樱写的,她曾经说过 为了分数和名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他们不需要阳光,不需要温情,他们只要分数和名次,这样他们就会快乐吗?

这本书主要讲了贪玩的老爷、天真的老妈、个性的舅舅&&其中我最喜欢马小跳的贪玩爸爸,在书中,他是一个会理解马小跳、会宽容马小跳、会为马小跳排忧解难的知心朋友,甚至还可以和马小跳玩到一块的知心老爸。我也多么想要一个这样的爸爸呀!

通过这些故事,我最希望,大人能真正理解孩子,尊重我们的苦衷,包容我们,以一颗和平的心陪伴孩子成长。

看了这本书后让我感觉到了快乐,也让我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难过时只要拿起这本书来看,我就立马开怀大笑。顿时我的烦恼全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读了这本书懂得了更多的道理。体会到了做长辈的艰辛和用心和良苦。

第三篇:我们都是工大人

我们都是工大人

本台报道5月19日20日在建设银行旁,机械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在做着一份有意义的事情,为危在旦夕的机械1104班的唐涛同学进行募捐。据了解,该同学因患有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I型而住院治疗,而此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比白血病还严重的疾病,治愈率比白血病低很多,面对这高额费用,对他们家庭经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此举可以减轻其经济困难,在募捐中,湖工大学生慷手解囊,积极奉献爱心,共筹集善款两万余元。据负责人介绍,对于这高额的治愈费用,我们募捐根本是杯水车薪,所以希望有好心的同学可以联系机械1104班的班长杜同学,他的联系方式是***。人间有真情,让我们共同祈祷唐涛同学能勇敢的战胜病魔,在我们工大校园再看到他的笑容。

记者部 龚鹏程

第四篇:我们这些人

我们这些人

(一)关于大学

夏尔站在讲台上,面对着数十张陌生的面孔,多少有些紧张。“大家好,我是夏尔。来自H城。希望大家多多关照。”

开学第一天,夏尔看着同学一个一个地上台作自我介绍。忽然发现,大学真的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几乎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在同一时刻,以相同的身份出现在这里。多少算是一个奇迹,更是一种缘分。

夏尔,在这座城市里学习中文。是一个典型的中文系女生。一个班级里,总会出现一些特殊的人。更何况是一个中文系的班级。身边会有一些诗人,一些词人,文采斐然。夏尔有时也喜欢坐在电脑前,用手指敲出一些文字。

每夜熄灯之后的夜谈几乎是大学的必修课。从彼此的家乡到各自的兴趣爱好。接着话题总会扯到专业的问题上。对于中文,谁都知道它不是一个吃香的专业。人们只有在吃饱喝足后,才会有时间去创造。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多少对于自己的专业是不满意的。谁让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解决饥饿才是王道。其实,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梦。谁都知道这个世界不是童话。没有可以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的王子和公主。现实和梦想的距离,很多时候不是相差甚远,而是背道而驰。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行走。世界那么大,现在的我们渺小的什么也不是。地球不会没有谁就停止转动,即使是背道而驰又怎样,只是绕了点远路而已。地球是圆的,挺过去了,也就完满了。

(二)关于友情

夏尔坐在椅子上,一页一页地翻书。她其实连书上写了点什么内容都说不上来。只是一页一页地重复着这个动作。

一边的春绯正在打包着行李,从床铺到衣柜,再到课桌。夏尔只是偶尔用眼角向春绯投去一瞥。她既没有说话,也没有打算要帮春绯。只剩下她们两个的寝室多少显得有些尴尬。似乎也在提醒着她们曾经非常要好过的事实。

春绯长得非常漂亮,是那种一眼便能让人记住的美。从大一到大三,两人一直都是十分要好的朋友,像是孪生姐妹般地出双入对。

那年的冬天非常寒冷。大雪在十二月的时候铺天盖地而来。春绯拉着夏尔去操场上照相。因为不用上体育课,操场上的人很少,雪也因此没有受到什么破坏,白晃晃的一片,非常惹人喜爱。春绯尖叫着扑到在雪地上,她是南方的女子,对雪还保留着许多新鲜感。两个人拉着手在雪地里转圈,跌倒了爬起来再转,直转得夏尔蹲在地上讨饶。她们还沿着跑道散步。在操场的那头看见一对情侣抱在一起旋转。夏尔就一把抱起春绯,也像模像样地转了两圈。转完了,两人挑衅似的看看那对情侣,然后牵着手飞快地跑开了。

春绯看起来什么都不懂,其实她已经懂得许多;夏尔看起来什么都懂,其实心里没有任何内容。所以夏尔开始可以的模仿春绯。从饮食习惯,到穿衣打扮,甚至包括说话的神态。春绯刚开始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只是觉得两人只是有很多相同的爱好。直到她突然察觉夏尔是在模仿她。那是春天刚到得时候。学校的杜鹃花开得淋漓尽致。夏尔靠近花丛,弯腰去嗅花香,然后闭着眼说:“真好看。”春绯望着夏尔忽然就愣了。她望着夏尔微微上扬的嘴角,感到非常的眼熟。她记得诺比说过,自己在说话的时候,嘴角微微上扬,像是在撒娇。而此刻的夏尔像极了春绯。那个时候的春绯是很不高兴的,她说:“你怎么变得那么矫情了?”

这些变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夏尔刚开始并没有注意到这些改变。她总是克制不住

自己去翻看春绯的衣柜、化妆盒。她知道这样是不对,但是她对自己说:我只是看一下。当夏尔站在全身镜前的时候,她开始变得异常恐慌。因为她几乎在镜子里看到了另一个春绯。但夏尔明白自己并不是春绯,也永远无法变成春绯。原来自己一直生话在春绯的阴影下。于是夏尔决心要逃离春绯的阴影。

春绯的身边从来都不缺乏追求者。所以当夏尔开始淡出她的世界后,她可以轻而易举地寻找到另一个世界。但夏尔不一样。她必须逼迫自己去习惯一个人的世界。于是夏尔开始泡图书馆,泡自修室。她很庆幸。至少自己还应付得过来。

夏尔后来发现,自己和春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变得生分起来。

春绯将行李塞进诺比的手中,头也不回地离开。倒是诺比在出门的时候,说了句:再见。接着那扇门就轻轻地扣上了。

(三)关于爱情

爱情是什么?每一天朝夕相伴?还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当猴子与木子十指紧扣的时候,夏尔以为,对于爱情,距离什么也不是;当春绯挽着金子的胳膊的时候,夏尔认为,对于爱情,时间什么也不是。夏尔站在爱情这个圈子的外围,望着圈子里面的人。她至始至终都保持这一个旁观者的身份。

大学四年,University也就是由你玩四年。其实也就只有三年可以没心没肺得到处傻笑。在大四的时候,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像此时的我们。也包括曾经以为可以永恒的爱情。

猴子是典型的富二代。大一的时候,便知道他会出国留学。前往那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度。所以大三的时候,他忙着GRE,大四的时候,忙着各种出国的手续。猴子的女朋友不在H城,在N城。但也只需要几个小时的车程。刚开始的时候,一切矛盾都没有凸显出来。到了大四的时候关于现实和爱情,一切都显得那么透明和单薄。彼此都知道将来会在一起的可能性是多少。所以争吵不可避免,分手不可避免。既然早就已经猜到了结局,那么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夏尔从来没有见过金子,但她固执地认为金子是十分优秀的男生。因为金子在和春绯煲完电话粥后,总会和自己说上几句话,托自己帮忙照顾春绯。因为他们是异地恋。所以当夏尔得知春绯和金子分手之后,她只是为春绯感到十分惋惜。春绯只是说:“分处两地,太累了。”所以春绯在和金子分手之后,便和同一个班的诺比好了。夏尔承认诺比是一个十分有才的男生,但她一直不喜欢诺比。从第一眼看见诺比就这样了,无法改变。她一直认为春绯之所以会和金子分手,就是因为诺比。所以夏尔更不喜欢诺比了。夏尔有时候想:诺比其实根本不在乎你是不是喜欢他,只要春绯喜欢就行了。夏尔自嘲般地扯了扯嘴角。

夏尔并不是没有人追求。不能说是她的眼光太高。她之所以不愿踏进那个圈子,只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关于月日的秘密。

月日是夏尔的高中同学。夏尔知道月日是有女朋友的,但夏尔就是固执地不愿把心收回来,也收不回来。夏尔说:这样也好,至少还是朋友。可以偶尔问候。这样自己便觉得满足。

大四不再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任意挥霍。猴子和春绯几乎同时告别了柏拉图式的恋爱。但夏尔没有。猴子拍着夏尔的头说:“在现实面前,爱情什么也不是。”

(四)关于未来

大学最后的一个中秋节。夏尔和过过、双欠因为共同的目标——考研而聚在一起。他们结伴骑车去了江边。躺在草地上,数掠过头顶的飞机,听白杨树叶互相拍打摩擦的声音。一起合唱陈奕迅的《好久不见》以及The monkess的《Iwanna be free》。他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刻。照片上的时间和空间都定格了。没心没肺得笑容也停在那一刻。

分别的时刻,三人约定,从明天开始,大家一起努力。这是最后一次的放肆。他们飞快

地骑车,将月亮甩在了身后,他们大声地说话,将未来抛给了明天。

记得刚开学的时候,夏尔因为班级里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而感到兴奋不已。在四年之后,夏尔却感到了无法遏制的悲伤。因为来自五湖四海,所以有了时空上的距离。等到若干年后,要跨越这距离,又是何等的艰难。这多少有些讽刺。

夏尔几乎已经看到了不久的将来:猴子出国了,春绯回了南方工作。而关于自己,过过还有双欠,夏尔抬头望望了此时正坐在自己对面埋头做练习的过过和双欠。她记得过过曾经调侃地说:“我闭上眼睛就看见了自己的未来„„”

“一片黑暗„„”双欠笑着接到。于是大家笑得略带苦涩。

夏尔低头继续做题。关于将来,夏尔想,谁知道呢?

第五篇: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童真中见本真

童真中见本真

——读《我们这些大人》有感

朱春兰

丰子恺在我的印象中,就是一个很有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画,看似稚拙,却用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温情而深刻的意境。朱自清曾说:“我们都爱你的漫画有诗意,一幅幅漫画,就如一首首小诗,带核儿的小诗,我们就像吃橄榄似的,老觉着那味儿。”

没有想到,丰子恺的文也写得那么精彩,不是饕餮大餐,而是属于那种自然清新的农家小菜,字里行间散发着质朴的味道,看似有点孩童般的稚真,再品却藏着人世大道,那是一种大彻大悟,那是一种超凡脱俗,那种境界让你不自觉抬起头仰望与崇敬,但又不是高不可攀,伸出手,你可以感知到生命的色彩在岁月的痕迹中——熠熠生辉。

走进《家》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触动。我意识中的“家”仅仅是家人在一起长期生活的地方。那里有父亲、有母亲、有孩子,是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它不仅是栖身之所,更是情感的归宿地。但在丰子恺的笔下,他又跳出了这样常识的认识,觉得这样的“家”依然不是真正的家。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家”,很显然这不是指外在的一种家的形式,而是在他的精神世界里,突破了“家”的樊笼,做到了精神的自由。因此他的无家,是一种超脱,而不是一种悲哀,这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正所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染尘埃!

在《做父亲》这篇文章中,丰子恺原想为长闲的春昼找些点缀而买下小鸡,怎奈刁巧的挑担者吃准购买者的心态,硬是虚高价位,一桩两全齐美的生意就这样看似黄了。他在安慰痛哭的孩子之时,猛然意识到了一个做父亲的纠结:春天是如此的烂漫光明,孩子是如此的天真纯洁,而这个父亲却在这样一幅美好的画面中,添上了如此不和谐的一笔,对还是不对呢?没有答案,却给所有的父亲,或者读到此文的大人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在中国的商道文化中,交易是需要讨价还价的。在苏州也有一句俗语叫作:苏州人杀半价。意思就是商家开价后,买家起码还掉一半价格,才会买到比较实惠的商品。事实上,在这种讨价还价中进行的交易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斗智斗勇。人的信任感是非常低的。丰子恺是知晓这样的文化背景的,因此他也想把应对这种交易的技巧传授给孩子,以期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受骗上当,这是每一个父母护子的本能。但是他不是普通人,终究看出了这里的套路,终究不忍心让纯洁的孩子染黑,因此中断了说教。遗憾的是他心中的那份质问到今天依然是无解的。

看着一篇篇温淡如菊的小文,内心是柔软的。我仿似找到了一位知己,我恍悟孩子对大人意味着什么——人的本真就在儿童澄澈的眸光之中。这份感知必会影响未来我对孩子的态度,感谢遇到这本书。

叙事者简介

朱春兰,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叙事者望亭团队”成员,区教育先进工作者,区语文学科带头人。鞠一捧书香,做孩子的阅读点灯人。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