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歌读后感
九歌读后感300字
湘流应识九歌心——《九歌》
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读《楚辞》,不可不读《九歌》。其实“九”应是虚数,《九歌》共计十一篇。我暂同意闻一多先生的分法,《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正文,虽然依旧有些牵强。所谓《九歌》,实是楚时巫师用于祭祀的礼曲,屈原对它们进行了改编。诗歌也好,神曲也罢,《九歌》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十篇《国殇》。再也没有哪首诗如它般惨烈雄壮,箭矢如雨,白骨层层,战士们来时手握长剑,震天动地的厮杀声里,他们身首异处却心犹未死,战争的史诗画面在眼前闪过,男儿的铮铮铁骨在旷野里升腾。
千年后,李清照幽而发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一生倾注婉约词的女词人,在经历了生命的坎坷波折后终于触摸到了生存的真意。原来《楚辞》中也可以有兵戈刀光,《漱玉词》外也可以有刚毅雄浑。悲吟《国殇》的屈原褪去了美人香草,他灵魂的黄钟大吕激荡在那战后荒芜的土地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一代精英横扫沙场,却谁知十二道金牌催命箭,**亭染英雄血。纵然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屈原的投江,虽不比捐躯沙场的战士们来得壮烈,但那是一个文人的不满与抗争!有如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嫣红,热烈绽放的一瞬里完成的升腾,成为岁月尘封的记忆中无法拭去的泪痕。
《九歌》翻开了远古的的记忆,开辟了人类精神的憩园,让后人只能用精神膜拜篇二:《九歌》读后感300字
《九歌》读后感300字
湘流应识九歌心——《九歌》
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读《楚辞》,不可不读《九歌》。其实“九”应是虚数,《九歌》共计十一篇。我暂同意闻一多先生的分法,《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正文,虽然依旧有些牵强。所谓《九歌》,实是楚时巫师用于祭祀的礼曲,屈原对它们进行了改编。诗歌也好,神曲也罢,《九歌》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十篇《国殇》。再也没有哪首诗如它般惨烈雄壮,箭矢如雨,白骨层层,战士们来时手握长剑,震天动地的厮杀声里,他们身首异处却心犹未死,战争的史诗画面在眼前闪过,男儿的铮铮铁骨在旷野里升腾。
千年后,李清照幽而发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一生倾注婉约词的女词人,在经历了生命的坎坷波折后终于触摸到了生存的真意。原来《楚辞》中也可以有兵戈刀光,《漱玉词》外也可以有刚毅雄浑。悲吟《国殇》的屈原褪去了美人香草,他灵魂的黄钟大吕激荡在那战后荒芜的土地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一代精英横扫沙场,却谁知十二道金牌催命箭,**亭染英雄血。纵然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屈原的投江,虽不比捐躯沙场的战士们来得壮烈,但那是一个文人的不满与抗争!有如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嫣红,热烈绽放的一瞬里完成的升腾,成为岁月尘封的记忆中无法拭去的泪痕。
《九歌》翻开了远古的的记忆,开辟了人类精神的憩园,让后人只能用精神膜拜篇三:读后感 读《我们的节日》一书有感
—井研县研城小学五
(四)班廖熙妤 《我们的节日》一书主要向我们介绍和讲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众多传统节日,里面的内容很丰富,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传统节日的由来、丰富多彩的传说、还有各种有趣的习俗以及充满诗情画意的古诗词,使我受益匪浅。其中我最喜欢的节日就是端午节了。在读该书之前,而我并不是太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意义,只知道因为端午节可以吃香喷喷的粽子,有龙舟竞渡、荡秋千、击球、比武等活动,好玩极了。《我们的节日》书中告诉了我端午节长久以来主要是为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史载屈原是楚国的大夫,早年受楚怀王的信任,他性格耿直,因为受了其他大臣的谗言与排挤,渐渐与楚怀王疏远。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楚怀王不但不听劝告,还把屈原赶出了郢都,流落到汉北。结果楚怀王北被关进了秦国大牢。在这流放期间,屈原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成为传世佳作,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眼看祖国遭到侵略,屈原悲痛欲绝,五月初五,他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表达一片爱国之心。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大家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还有人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这一习俗绵延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到现在,端午节除了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激发我们的热情爱国和奋发法图强精神外,渐渐演变为一个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节。
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其中他的著名诗篇《离骚》中的佳句“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更成为了许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铭,使更多的后人了解了屈原,了解了端午节,从而更加激发了我们世世代代的爱国热情和坚持不懈的奋发斗志!
伊索寓言
aesops fables, du hougan if the world is a marine, then i this is a small fish in the ocean, despite the sea in my book free to travel.one day, i found a bright linlang shanzhao as shiny pearl, this pearl is aesops fables.i上上下下daliang end the pearl, also found that these pearls of a major featureaesops fables!篇五:国殇读后感
品《国殇》之感
《国殇》学罢,脑海中还萦绕着“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骑兵连,进攻!”的语句,似乎依旧被那些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将士们所感染,胸腔热血正充盈着。
《国殇》是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不像其他篇章一样,祭天神、地祇,它祭的是人鬼。为何?为“旌蔽日兮敌若云”时,将士们仍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和敌人短兵相接。就算“左骖殪兮右刃伤。”也依然擂响最后的战鼓,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是好汉,他们至死拼搏!“出不入”、“往不反”,这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战死后,依然保持着战斗的雄姿,他们凭什么不能让作者颂扬?“终刚强兮不可凌。”、“子魂魄兮为鬼雄。”是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祭奠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有对死者的颂扬,也有对生者的激励。在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屈原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爱国之心能感染他人,让更多百姓、官员爱国,为国奉献。古有《国殇》精神,今有《亮剑》精神。战争、爱国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精神来支撑。提到《亮剑》,人们心中都有几个印象深刻、满怀感动的画面,比如,骑兵连片段。为保护更多人撤退,骑兵连要去阻挡敌军。那是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骑兵连没有丝毫的畏惧。一次次的冲向敌人,“骑兵连,进攻!”直到最后一位骑兵的最后一次冲锋,他依然高喊着:“骑兵连,进攻!”无人不为 他们的坚持、大无畏所感动。这就是《亮剑》精神,这就是中国军人的精神。
同样的精神,也能在《集结号》中看到。《集结号》中,谷子地奉命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出发前,团长与他约定以“集结号”为令,决定撤退时间。团长为了顾全大局始终没有吹响号角,而谷子地和战士们浴血厮杀,战至最后一人,没有退后一步。这样付出鲜血、生命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屈原、司马迁、文天祥、鲁迅等,他们都对祖国有一颗赤子之心。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爱国主义已经淡漠,人们是不是应该多品析《国殇》、《亮剑》这样的作品?“位卑未敢忘忧国”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人生舞台的主旋律,将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国志相结合,将会更有价值。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少坚持和拼搏的精神,有点困难和压力就逃避、放弃,这样难成大事。我们应该学习《国殇》精神、《亮剑》精神,遇到挫折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挑战,不抛弃、不放弃,无论结果如何,坚持到最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这个社会,需要你努力和拼搏。
第二篇:《九歌》读后感300字
湘流应识九歌心——《九歌》
香草还生三户地,湘流应识九歌心。读《楚辞》,不可不读《九歌》。其实“九”应是虚数,《九歌》共计十一篇。我暂同意闻一多先生的分法,《东皇太一》为迎神曲,《礼魂》为送神曲,中间九章为正文,虽然依旧有些牵强。所谓《九歌》,实是楚时巫师用于祭祀的礼曲,屈原对它们进行了改编。诗歌也好,神曲也罢,《九歌》中让我最难忘的是第十篇《国殇》。再也没有哪首诗如它般惨烈雄壮,箭矢如雨,白骨层层,战士们来时手握长剑,震天动地的厮杀声里,他们身首异处却心犹未死,战争的史诗画面在眼前闪过,男儿的铮铮铁骨在旷野里升腾。
千年后,李清照幽而发愤:“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一生倾注婉约词的女词人,在经历了生命的坎坷波折后终于触摸到了生存的真意。原来《楚辞》中也可以有兵戈刀光,《漱玉词》外也可以有刚毅雄浑。悲吟《国殇》的屈原褪去了美人香草,他灵魂的黄钟大吕激荡在那战后荒芜的土地上。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一代精英横扫沙场,却谁知十二道金牌催命箭,**亭染英雄血。纵然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屈原的投江,虽不比捐躯沙场的战士们来得壮烈,但那是一个文人的不满与抗争!有如生命中最灿烂的一抹嫣红,热烈绽放的一瞬里完成的升腾,成为岁月尘封的记忆中无法拭去的泪痕。
《九歌》翻开了远古的的记忆,开辟了人类精神的憩园,让后人只能用精神膜拜
第三篇:屈原九歌
屈原 九歌:《楚辞》篇名。“九歌”原为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歌曲的名称。《楚辞 》的《九歌》,是战国楚人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共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国殇》一篇,悼念和颂赞为楚国而战死的将士;多数篇章,则皆描写神灵间的眷恋,表现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伤。王逸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九歌
(十)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①,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②,援玉枹③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④;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遥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⑤;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⑥;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注释:(1)吴戈:战国吴地所制的戈(因制作精良锋利而著名)。操:拿着。被:通“披”。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2)毂:(gǔ)车的轮轴。错毂;指两国双方激烈交战,兵士来往交错。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地方。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3)旌:(jīng)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了太阳,敌兵好像云一样聚集在一起。旌:用羽毛装饰的旗子。(4)矢交坠兮士争先;是说双方激战,流箭交错,纷纷坠落,战士却奋勇争先杀敌。矢:箭。(5)凌:侵犯。躐(liè,音“列”):践踏。行(háng):行列。(6)左骖(cān):古代战车用四匹马拉,中间的两匹马叫“服”,左右两边的叫“骖”。殪(yì义):缁地而死。右:指右骖。刃伤;为兵刃所伤。(7)霾两轮兮絷四马:意思是把(战车)两轮埋在土中,马头上的缰绳也不解开,要同敌人血战到底。霾(mái,埋)。通“埋”。絷(zhí,直);绊住。援,拿。玉枹,嵌玉饰的鼓槌。(8)援玉枹(fú)兮击鸣鼓:主帅鸣击战鼓以振作士气。援:拿着。枹:用玉装饰的鼓槌。(9)天时:天意。坠:通“怼”(duì),恨。威灵怒:神明震怒。(10)严杀:酣战痛杀。弃原野;指骸骨弃在战场上。(11)出不入兮往不反;是说战士抱着义无反顾的必死决心。(12)忽:指原野宽广无际。超:通“迢”。(13)挟(音“鞋”);携,拿。秦弓:战国秦地所造的弓(因射程较远而著名)。(14)首身离:头和身体分离,指战死。惩:恐惧,悔恨。(15)诚:果然是,诚然。武,力量强大。(16)终:始终。(17)神以灵:指精神永存。(18)魂魄毅兮为鬼雄:一作“子魂魄兮为鬼雄”,子:指战死者。鬼雄:鬼中雄杰。通假字:被通“披”霾通“埋”反通“返” 译文: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旗帜蔽日啊敌人如乌云,飞箭交坠啊士卒勇争先。
犯我阵地啊践踏我队伍,左骖死去啊右骖被刀伤。
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天昏地暗啊威严神灵怒,残酷杀尽啊尸首弃原野。
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佩带长剑啊挟着强弓弩,首身分离啊壮心不改变。
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死,您的魂魄啊为鬼中英雄!赏析:《九歌》中的《国殇》,是一首追悼为国牺牲的将士的挽歌。据说,人是为楚怀王十七年(前312),秦大败楚军于丹阳、蓝田一役而写(当然,不同的说法也很多)。
全诗生动地描绘了一次战役的经过:将士们身披犀甲,手持吴戈,人人奋勇争先,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的战斗。只见战旗遮盖住太阳,战鼓震天动地。流矢在阵地上纷纷坠落,双方战车交替,车轮深深地陷入泥土中,四匹马挣扎着,还是拉不起来。由于敌军众多,我军伤亡惨重,左侧的边马倒下了,右侧的边马也被兵刃杀伤。壮士们身佩长剑,腋夹秦弓,捐躯于寥廓超远的疆场。
诗人热烈地礼赞道:英雄们真是意志刚强、武力强大,身虽死而志不可夺!他们死而有知,英灵不泯,在鬼中也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背景:此诗是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爱国主义精神在诗中得到充分体现。全诗极写卫国壮士在战斗中勇武不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讴歌他们为维护祖国尊严、解除人民灾难而献身的精神。慷慨悲壮的歌唱,不仅寄托了对阵亡士卒的哀思,而且表达了诗人与祖国同休戚、共命运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激情,有力地说明,诗人和人民大众爱憎态度是完全一致的。
第四篇:九歌 湘夫人
《九歌•湘夫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注意几个意思为“水边”的字,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能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理解文中大段虚幻景象描写的用意。3.情感目标:把握男女水神悲欢离合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体会男女水神在生死契阔后欢会难聚的心情变化。
【教学难点】分析文中“比兴”用法的作用,把握景物描写中反映水神的情绪。【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湘君和湘夫人是湘江的一对恋人神,传说湘君就是古帝舜,他南巡时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舜的妻子是尧帝的二女娥皇、女英,她们追随丈夫到沅湘,夫死而苦,泪水落在竹子上,使竹竿结满了斑点,“斑竹”之名即由此而来。屈原根据这个美丽的传说写作了一首诗歌《湘夫人》,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作家简介
1、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之一。名平,字原。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2、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 本篇选自《楚辞•九歌》。“九歌”本是古乐章名,在《楚辞》中则是一组诗歌的总称,包括《国殇》、《湘君》、《湘夫人》等十一首诗歌。《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因为作《九歌》之曲,上陈事神之敬,下 见己之冤结,托之以风谏。——王逸《九歌序》。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人间众多痴男怨女的投影
3、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
“美政”就是屈原理想中的完美政治,它包括诗人的一切政治主张,如振兴楚国、统一天下,以民为本、施行德政,斥逐奸佞、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依法治国等等,它是屈原毕生的追求,也是诗人爱国主义情感的具体体现。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人格理想和影响:
(1)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
(2)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3)以其卓越人格力量和深沉悲壮的情怀,鼓舞并感召后世志士仁人,培养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4)屈原精神发展成为安顿历代士子的痛苦心灵的家园。• 香草美人——对《诗经》赋比兴手法的推进
• 士大夫的臣妾心理,中国文人的文化人格的初步定型。• 悲秋 • 士不遇。
• 忠怨——忠君爱国,昏君形象的曲折表现。
5、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信鬼好巫”是荆楚文化中突出的特征。
三、背景介绍
洞庭湖特殊的自然景观,由于其独特的美景以及瑰丽的神话传说以及一些古代的文人(如范仲淹等)在文章中的赞美和歌颂,因而就显得特别有名。在我们所知道的历代文人中和洞庭湖关系最密切的,影响最早的就是屈原的神话悲剧故事《湘君》和《湘夫人》。
洞庭湖中有君山,又叫洞庭山。山上有二妃(尧的两个女儿即舜的两位妻子娥皇、女英)墓和湘妃寺,在二妃墓和湘妃寺周围生长着高低起伏、郁郁葱葱、苍翠茂盛的斑竹,在这些竹子上长满泪痕似的斑点,有人说这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景观。
根据《山海经》、《尚书》的记载,在传说的三皇五帝时代,尧考察他的接班人舜,用了二十年的时间,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后来舜外出巡行生了重病,娥皇、女英就赶去 看望他,当她俩赶到洞庭湖中君山的时候,那边传来消息说大舜已经崩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悲痛哭泣,然后就投江而死。她们投江而死之前哭泣的泪痕就化成了现在的斑竹。
正因为这个故事太感人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以男性作家为创作主体的社会,所以后代以这个神话传说创作的作品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在以男性作家为主的文坛上,这样的题材多少寄予了作者对社会、对人生、对婚姻爱情的一种期待、理解和渴望,所以这个题材历久不衰。
九嶷、斑竹、娥皇、女英、二妃墓、大舜等,这都和《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神话传说有关,是屈原创作这两首诗的原型和背景。屈原没有流于这个题材的这样的一个悲剧故事传说,而是在此原型和背景上,进行了再创造,虚拟了两位湘水配偶神的约会,从而创作出优美的诗篇。北京大学的林庚教授曾经讲过,湘君、湘夫人的神话传说完全可以把它故事化,但在屈原的笔下完全被诗化了。在《湘君》《湘夫人》中,只有一个瞬间的情节——一个约会的片段,别的都是丰富的内心活动。屈原正式截取这个悲剧故事的一个片段,凭着精神的流动而创作了这两首优美的诗篇。《湘君》是写湘夫人到达约会地点没有见到湘君而对湘君的思念;《湘夫人》是写湘君前来和湘夫人约会儿没有见到湘夫人而对湘夫人的思念。
四、课文诵读
1、听朗读录音,梳理字词
渚_________ 眇_________ 罾__________ 潺__________
袂_________ 汀_________ 遗__________ 搴__________
(答案提示:zhǔ、miǎo、zēng、chán、mèi、tīng、wèi、qiān)
2、诵读指导
(1)《湘夫人》由男神的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其基调是幽怨、哀婉的。
(2)诗中“兮”字是衬字,无实义。在句中,将王言句分为前三后二两个节拍,或将四言分为前二后二两个节拍。
①帝子降兮北渚__________(水边的浅滩)②与佳期兮夕张__________(张设罗帐)
③罾何为兮木上__________(鱼网)④蛟何为兮水裔__________(边)
⑤朝驰余马兮江皋__________(边)⑥葺之兮荷盖__________(编草盖房子)
⑦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轻易)
3、学生齐读
五、整体感知
全诗以湘君的口吻,抒写了他自己在约会地点没有等到湘夫人的忧愁、烦恼感情和一系列的心里活动。
1、第一段(1)齐读
(2)译文: 湘夫人降落在北洲之上,极目远眺啊使我惆怅。树木轻摇啊秋风初凉,洞庭起波啊树叶落降。踩着白薠啊纵目四望,与佳人相约啊我张设了罗帐。鸟儿为什么聚集在水草之处?鱼网为什么挂结在树梢之上?
(3)分析: 第一段写湘君思念湘夫人,意中人似乎已经飘然降临到小洲上,但又倏忽不见,只看到秋风萧瑟,洞庭波起,秋叶飘飘,于是感到无限惆怅。已经做好了佳人到来准备,却见到世事颠倒,真担心约会要失期。所以,第一段主要是用盼望对方来而对方却没有来,表达了一种情绪的极度低落。
我们高一学过《说木叶》这一课,大家想想,那篇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评价这句诗的?
(融情入景,以景染情。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作,现在我们朗读第一段,看看诗人是怎样“融情入景,以景染情”的?“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渲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落叶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经久不衰的名句,秋风、落叶也就成了表达失落、惆怅之情的最敏感且最富表现力的词汇,同时也成为最能唤起人们悲愁情感的自然景观。)
这一段中有一句运用了比兴,大家看看,谁能找出来?这句写的是男主人公因思念女主人公久久不见其人而对眼前的景象产生了一种错乱的现象,水神看到的是一幅奇怪的场景:鸟儿聚集在水草上;鱼网则被挂在树上。我们知道鸟本来应该停在树上,而鱼网则应在水中。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这么想呢?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情况,大家有无思考过?
大家看一下事情的缘由:“与佳期兮夕张”,这说明男女水神有个约会,试想一下,假如两个人能及早相会,水神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对了,是兴奋激动。人们常说:良辰美景悦事。水神也一样。他看到的景致肯定也是美好的。而这里水神却看到了不正常的现象,这说明他们的约会肯定被耽搁了,肯定不能如期见面了。我们可以想象出这里水神内心的失望和困惑,大有所求不得徒劳无益的意味。——以不可能存在的假想景象,来自我比况自身的尴尬处境。
其实类似于“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这句运用比兴的句式在下面还有一句,大家试着把它找出来。
[提示:在第三段,和这一句一样]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裔”是什么意思呢?(水边)同学们看第三段有几个字的意思是表示水边这个意思呢?(裔,筮,江皋的皋)不错,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这一句在这里运用了比兴手法有什么意思呢?
大家看一看,在这之前,水神有没有见面?没有吧,那么这一句话和上一句话体现出来的情感不一样吗?因情造景,象征寓意。
2、第二段
(1)齐读
(2)译文: 沅水芷草绿啊澧水兰花香,思念湘夫人啊却不敢明讲。神思恍惚啊望着远方,只见江水啊缓缓流淌。
(3)分析: 第二段写湘君把思念的感情埋在心中,急切地等待恋人而不见来到,神思恍惚地向远方张望,迷惘地看着缓缓不断的流水出神。
我们回到第二段,看看女水神是如何抒发自己对男水神的思念之情的。尤其是“思公子兮未感言”这一句把女神那种娇羞的心态表示出来,古人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这里也一样,大家读一读,看看女水神是如何说“天凉好个秋”的?
女水神没有直白自己的情感,而是用流水来寄托自己的愁思,南唐后主李煜写过一首词,中有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个愁思与这里的愁思不同,大家说一说有什么不同?
这里的愁思表达了女神对对方的怀念,同时也暗示了她在远望中时光的流逝!
3、第三段
(1)齐读
(2)译文:麋鹿为什么在庭院里觅食?蛟龙为什么在水边游荡?清晨我打马在江畔奔驰,傍晚我渡到江水西旁。我听说湘夫人啊在召唤着我,我将驾车啊与她同往。我要把房屋啊建筑在水中央,还要把荷叶啊盖在屋顶上。用荪草装饰墙壁啊用紫贝壳铺砌庭坛,四壁撒满香椒啊满屋都有芳香。桂木作栋梁啊木兰为屋椽,辛夷装门楣啊白芷饰卧房。编织薜荔啊做成帷幕,析开蕙草做的幔帐也已支张。用白玉啊做成镇席,各处陈设石兰啊一片芳香。在荷屋上覆盖芷草,用杜衡缠绕四方。汇集各种花草啊布满庭院,建造芬芳馥郁的门廊。九嶷山的众神都来欢迎湘夫人,他们簇簇拥拥的象云一样。
(3)分析:第三段写湘君又看到事物错位,担心心愿不可能实现。早上弛马于江边高地,傍晚渡过西面水涯,湘君到各处寻找湘夫人。在幻想中,似乎听到佳人召唤,要他吩咐车驾,与她一同前往。于是湘君在水中建造高贵的宫室,打算同湘夫人一起过美满、幸福的生活。从室内到室外,从摆设到器具,新房子都布臵得高雅、华贵、精巧,表现出对湘夫人的一片深情。这时,九嶷山的神仙纷纷出动,与湘君一起迎接湘夫人,但湘夫人并没有来。湘君的一切等待和祈助,一切准备和幻想,全都化成了泡影。
再来看第三段,我请一位同学阅读这一段。
我们通过《湘夫人》第二段中描写所涉及到的建筑学上的术语,可以说明他所建的房子也就是一般的房子,但又是建给最心爱的、盼望已久的人住的,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迎新用的房子,所以用料考究,装饰精美,用花草装饰了一层又一层。如果说第一段是通过情节来描写,第二段 则是通过行动来描写。这里面的情绪是暗隐其间,仅仅是个背景。这一段中没有直接写自己是如何地失望和难过,而是用建筑速度之,料之精美,装饰之考究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和爱慕,用筑室这种行动来表达对湘夫人的迎接。
大家注意数数这一段一共选取了多少种植物?再思考一下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请同学们数一数本段一共写了多少种植物?你认为诗人极力渲染其所住的场所有何用意?
[提示:可以根据前面几句“鸟何萃兮频中,罾何为兮木上”理解,一般来说景物常常会反映一个人的心境] 我们学习《离骚》知道,屈原诗歌有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喜欢用香草美人的意象,试找出诗中出现的香草意象?(白薠 白芷 兰草 辛夷 薜荔 杜衡 杜若 石兰……)
“搴汀洲兮杜若,将以遗兮远者”,为什么要写这么多香草,为什么要采香草送给姑娘?(对爱情坚贞不渝,对理想执着追求。)
不错,这里流光异彩华丽眩目的外部环境主要用来烘托和反映人物内心的欢乐与幸福。大家写作文时要学会这种方法的运用,不要为写景而单纯写景!
大家在回过头来看一下这段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 为什么?
请大家看一下文章标题下的小注,最后一句:“欢会难期,思而不见...”......再看第三段,“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筮”主人公(解释这一句)......就是因为见不到人而焦急不安四处寻找。这说明这里写的也是虚景,是女主人公为以后见面设计共同生活的环境,同样第四段也是的,都是男女双方因无法相见而产生的幻觉!
4、第四段
(1)齐读
(2)译文: 我把那衣袖抛到江中去,我把那单衣扔到澧水旁。我在小洲上啊采摘着杜若,将用来馈赠给远方的姑娘。机会啊不可多得,我姑且逍遥,舒闲自在。
(3)分析: 第四段表现湘君因与湘夫人相约不逢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但仍流露了藕断丝连、依依不舍的深情。
最后我们来共同阅读一下最后一段。生齐读。
为什么女主人公要把套袖汗衫抛入水中?是绝情还是失望还是其他原因?
那她又为什么采杜若赠给远方的朋友呢?
我给大家提供一种解释:丢汗依套衫至江中可能希望对方在水的另一方能看见吧,凡人丢手帕以传情,神也不例外。这主要是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同时也可能包含着一种希望湘夫人能看到这些东西的想法。但仅是这样做湘君还感到做的不够,于是他又拔取了这个约会地点的香草,做个纪念,以待将来送给湘夫人。
在最后一句,女主人公因等待约会而不得,只得聊以自娱,独自散步了!
5、小结: 这首优美的诗歌,主要写湘君求合于湘夫人,因思念深切、神情恍惚而产生种种幻觉,希望和绝望交织在一起,从而更显得他们的爱情缠绵哀怨、深挚执著。这是一首爱情的绝唱。
主题思想: 本诗以男女水神等候对方为线索,表现了他们因思而不见而在不断的彷徨迷惘中产生的深长的幽思之情,但仍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主题!
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
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
六、问题探究
1、思考下面的问题,理解作品的主题。
(1)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参见“相关链接”中王、刘勰语)。你同意这一说法吗,试查找有关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
【明确】同意。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有崇高的理想。为实现理想,他苦苦追求,尽管饱受打击,还是坚持不懈,九死而未悔。他的忧愤深广,富于悲剧精神。这一切,都体现在《湘夫人》中。这首诗写到湘君为追求理想和爱情,是多么执著,多么痴情,一再遭到挫折却决不退缩。但在失望多于希望情况下,又透露出来不可抑制的、惆怅、焦虑之情。这一切,不正折射出屈原的身世悲剧吗?
(2)第三段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和步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诗中详细描绘了湘君为湘夫人用各种香草装饰爱巢的过程,这表现了湘君对湘夫的执著、深挚的爱情,共同过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写得越铺张,越细致,就越能表现湘君对湘夫人的如海深情。
(3)此诗开头所渲染的气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首诗的开头四句,写湘君眺望洞庭,仿佛湘夫人飘然而降,但又倏忽不见,心中充满愁思。以景物衬托情思,以幻境刻画痴情人的心理,尤其动人。第三、四名写沅湘秋景,清丽如画。开头四句渲染的环境气氛与人物心理交融在一起,这凄凉、冷落的景色,正衬托出人物的怅惆、幽怨之情。这种环境气氛贯穿全诗,为全诗定了感情的基调。
2、比兴是《诗经》等民歌体作品常用的艺术手法,此诗中也用了一些即景兴的问句,如“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这些问句和主人公要表达的爱情是什么关系?
【明确】这些问句都是用自然现象的错位、颠倒,比喻诗中主人公的爱情不顺利,愿望得不到实 现。
3、这首诗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试举例加以说明。
全诗所描写的对象和运用的语言,都是楚化了的,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诸如沅水、湘水、澧水、洞庭湖、白芷、白薠、薜荔、杜蘅、辛夷、桂、蕙、荷、麋、鸟、白玉等自然界的山水、动物、植物和矿物,更有那楚地的民情风俗、神话传说、特有的浪漫色彩、宗教气氛等,无不具有楚地的鲜明特色。诗中所构想的房屋建筑、陈设布臵,极富特色,都是立足于楚地的天然环境、社会风尚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个土壤上的,否则是不可能作此构想的。
语言上也有楚化的特点。楚辞中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湘夫人》也不例外,如“搴”(动词)、“袂”、“褋”(名词)等。最突出的是“兮”字的大量运 用——全诗每句都有一个“兮”字。这个语气词相当于今天所说的“啊”字。它的作用就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意、语气的转折、跳跃,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湘夫人》以方言为主,兼有五七言。句式变化灵活。这种“骚体”诗,是继《诗经》后新出现的自由诗,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是一次了不起的创新。
归纳楚辞的特点:
作为一种诗体,楚辞的想象力丰富。楚地巫风盛行,祭祀时往往以巫觋扮演诸神,表演一些神话传说故事,以娱乐神人。这些都培育了楚人丰富的想象力,使作品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如《离骚》、《九歌》等均是如此。楚辞“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并且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即:①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
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
③语句参差,富有变化,常用语助词“兮”、“些”等。
④结构一般比较宏大,篇幅一般比较长。
七、作业 背诵《湘夫人》。
第五篇:《九歌》赏析
《九歌》赏析
《九歌》是楚国祭祀神祇的乐歌。今人多取朱熹之说,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在创作而成的一组体制独特的抒情诗,依旧保留了歌、舞、乐三者结合的特点。
《九歌》中的“九”并非实指,乃表多数。《九歌》也并非九篇,而是十一篇。分别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山鬼》、《河伯》、《国殇》、《礼魂》。在屈原的作品中,《九歌》尤为与众不同。它不像《离骚》、《九章》、《天问》那般直抒胸臆,将自己内心的失意、愤慨洒落笔间。而是在纯真、无邪的文字中诉说真情挚爱,洋溢着真、善、美。对《九歌》的解读,可以从诸多角度进行挖掘。而对于我来说,最打动我的,乃是其中那凄美婉转的爱情。《楚辞》大家姜亮夫先生认为,东君与云中君、大司命与少司命、湘君与湘夫人、河伯与山鬼是四对配偶神。无论是神与神或神与人的恋爱,都洋溢着浓浓的痴情与真挚。我觉得,对《九歌》中爱情的描写,可一借用孔子评价《诗经·氓》的那八个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九歌》中关于恋情的描写是其主要内容。但诗人没有直接来表达这种缠绵之情,而是善于将人物的主观情感与客观事物的描写巧妙结合,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首先是通过想象,塑造出了一系列鲜活的神灵形象。这些形象既闪耀着灵光,又具有人的性格特征;既神奇高远,又平凡亲切。他们的衣着配饰异常华美:“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被薜荔兮带女萝·····被石兰兮带杜衡”。“青云衣兮白霓裳”。他们的居所高雅馨香:“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白玉兮为镇,疏石兰兮为芳;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实庭,建芳馨兮庑门。”这样的描写,突出了神灵超脱凡人的特征。
其次,诗中表达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缠绵痴情。这些神灵,有着现实生活中人的真情实感。思念却不得见的忧愁,等待佳人赴约的欣喜,相约而未能得见的无奈惆怅,都与常人无异。这些情感表达得蕴藉婉转,无论是喜是忧,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令人感动。如《湘君》和《山鬼》中表达出的求之不得、热切相思的缠绵情意:“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横流涕兮潺湲,隐思君兮陫侧”。再如《少司命》那句令古今多少有情人感同身受的深切感慨:“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还有如《湘夫人》中传达出的惆怅无奈:“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这些情感,无一不真、无一不浓、无一不美。于委婉动人的诉说中令人身感其情,与之喜怒哀乐。
最后是营造了凄美打动人的环境来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如《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萧瑟冷落的秋景;再如《山鬼》中“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的幽深悲凉之景,都与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融而唯一。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情,情语更是情。情景交融,读之令人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