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这些天,我阅读了《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这本书,开篇的“教育七条箴言”让我感触很深,其中第一条: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当然,这个观点是卢梭提出的,而周国平将它列为七条之中的第一条,可见对这个观点很是认可。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也就是说,我们对学生的培养,只要找到一个适合的环境和得当的方法,让其本身的各种能力得以生长,这就是教育。
一、适合的环境
我在想今天的环境适合吗?学生从小到大的各种评价、应试,哪一个不是对自身生长的一种压制?各种考试:周考、月考、期中考、期末考、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让学生精疲力竭;各种培训:文化课辅导班、兴趣班、特长教育等等,是问有多少学生是自觉自愿的?当这么多的压力压在孩子们稚嫩的肩膀上时,他们每天都在超负荷的应对,能有多少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生长?
二、得当的方法
这让我想到了“因材施教”。这一经典的教育原则是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首创的,其核心思想是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施以不同的教育方法,找到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个方法确实不错,作为教育者,估计人人都用过。可是当老师每天面对上百个甚至更多的学生,一人一法的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就不太现实了,况且作为如今的一线教育者,非教学的'事情太多,单纯的静心到教学工作上已显得力不从心,只能且行且进步了。
还好“双减”政策的推行,让我们的孩子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但愿这次的教育减负能彻底的改变以往的环境,让孩子们不再疲于奔命,让家长不再上焦虑。也呼吁社会各界,还一线教育者一方清静的天空,让他们能静心入课堂,一心一意只搞教学。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们除了“生长”这一目的之外别无目的。
第二篇:《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守护人性》读后感
刘水芹
翻开周国平的这本书之前我就在想,他并非老师,怎么会写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而且乍看名字似乎也文不对题,翻开绪论就看到他自己的解释,他说“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么也来谈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原来他也在为当今教育思考,出力。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可是现如今,教育已经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让教育回归人性,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拖延下去,只会愈加积重难返,今后纠正起来更加事倍功半。说到这里就回归了他整本书的主题——守护人性。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周国平希望他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教育即生长,是周国平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相结合的体现,是他关于教育目的最凝练最生动的比喻。他梳理古今中外哲学家的教育言论,从中挑选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归纳为“教育的七条箴言”,“教育即生长”是第一条,也是最根本的一
条。“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本身就是幸福的。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既优秀又幸福。
“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深刻,即对于语文教育,作者说:“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作为教师和家长,教科书当然无法抛弃,但可多给孩子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古今中外的教育著作中,几乎都会提到阅读对受教育者成长的重要性,周国平也不例外,他认为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是最有效的素质教育。作者就是热爱阅读的人,他强调要多读经典,如果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素质不会得到提升。
不仅成人要阅读经典,孩童也要读经典。读经典让孩子从阅读初始就有较高的起点,读百科,读经典故事,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阅读趣味和精神品味形成的关键期,教师要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往上引导,这样才能通过阅读提高其素质。很多老师会问:“现在的学生怎么这么不爱看书,不爱学习?”那么试问我们自己一年又看过几本书?又有多爱学习呢?我觉得还是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最好,因为学生的感官是很敏锐的,你的喜好会带动他们的喜好;班级里一部分学生的喜好会带动大部分学生的喜好;几个班级的喜好也会带动整个学校的喜好。尤其在当下,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人们变得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
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就这一点来说,我认为现在好了很多,学校有关于读书的活动,也鼓励孩子们多看书,让阅读成为真正的全名活动。
《周国平论教育》文字素朴、真诚,令人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仿佛与他促膝相对,一杯香茗、一壶美酒,在闲暇黄昏后,聆听他娓娓道教育、聊人生,感受着一位智慧长者对教育的忧思与呼唤,分享着他智慧人生的幸福与欢乐。“守护人性”四个字,也宛如一条发光的河流,平静而有力地穿越原野,那些充满生命气息的智慧水花激荡着我的胸膛。
第三篇:守护人性(周国平)
守护人性
——《周国平论教育》序
我不在教育界工作,更不是教育家,怎么也来谈教育了呢?可是,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那么,我也和大家一样,只是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一些感想罢了。
当然,既然我是学哲学的,当我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我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过,我相信,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我的这个信念,构成了我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
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不错,这只是常识而已。惟因如此,真正可惊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一种教育倘若完全不把人性放在眼里,只把应试和谋生树为目标,使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充满死记硬背的知识,心中充满谋生的焦虑,对于人之为人的精神性的幸福越来越陌生,距离人性意义上的优秀越来越遥远,我们的确有权问一下:这还是教育吗?
有智者说: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此言极是,因此,最令人担忧的是今天教育的久远后果,一代代新人经由这种教育走上了社会,他们的精神素质将决定未来中国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精神水准和社会面貌。让教育回归人性,已是刻不容缓之事,拖延下去,只会愈加积重难返,今后纠正起来更加事倍功半。
无论个人、民族,还是人类,衡量其脱离动物界程度的尺子都是人性的高度,而非物质财富。个人的优秀,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优秀。民族的伟大,归根到底是人性的伟大。人类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性的进步。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据我所见,凡大哲学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致力于人性和人类精神的提升,而唯有凭借正确的教育,这个事业才有成功的希望。我一直想系统地研习大师们的教育著述,不做完这项工作,我知道自己对教育是说不出真正有分量的话的。我一定会做这项工作的,请假我以时日。现在这个集子,只是汇编了我迄今为止与教育有关的文字,我自己并不满意,但暂时只好如此。我相信,在针对今天教育发出的众多清醒的声音之中,我的加入多少也能起一点积极的作用。
(《周国平论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_年7月第1版)
第四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上庄小学—林彬双
在今天,目睹弊端丛生的教育现状,哪个有责任心的中国人不在为教育忧思?身受弊端的危害,哪个心力交瘁的家长不在把教育埋怨?所以,周国平以一个公民的身份发表了自己的一些感想。
周国平是学哲学的,在思考教育问题时,就一定会把这个专业背景带进来。他在哲学上做的工作,大量的是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人生问题和教育问题是相通的,做人和教人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人生中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也就是教育上最应该让学生得到的东西。这个信念,构成了周先生思考教育问题的基本立足点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
何为教育?教育究竟何为?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周国平发现,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他把他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五篇:《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范文(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1《周国平论教育》共有八辑,里面收集了作者在不同时期内有关教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散文、随笔、杂谈的形式呈现,语言简明而不深奥,生动不乏幽默,所以读起来很轻松、很亲切,但回味无穷。作者在“教育的七条箴言”中说道:“关于教育的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对这种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人”是教育的原点,“人的充分发展”是教育的根本,一个教师,如果拘泥于教育的“技术”,而没有对人、对人性的一种整体洞察和思考,教育就会有局限和偏差。那么,作为一个哲学家,周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教育的呢?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教育即生长”这一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的阐发,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无论是蒙台梭利还是杜威,都批评了“孩子是一个尚未长大的人”的观点,认为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驱赶孩子去做有违他们个性的事,不惜牺牲他们童年的幸福;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而把成人的喜好观点和评判标准强加给孩子。……这些做法其实都是因为无视童年的价值,只希望孩子们快快“长大成人”。
还有几条箴言值得品味。“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西塞罗语)这让我想到了“教育即解放”这句话,让受教育者拥有丰富而又自由的心灵,应该是教育的追求吧。“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卢梭语)意为给孩子自由的时间,除却无穷的功课,留出一些时间让他们玩耍,去做他们想做的、应该做的事。这与陶行知的“六大解放”中的“解放孩子的时间”倒是不谋而合。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2利用过年这段时间,我将《周国平论教育》一书拜读了一下,作为一个五岁孩子的母亲,对于父母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来粗浅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周老师在书中有这样的观点:做孩子的朋友,孩子也肯把自己当作朋友,乃是做父母的最高境界。我们要做孩子的朋友,就是不把孩子当作宠物或者工具,而是视为一个正在成形的独立的人格,不但疼爱他,而且给予信任和尊重。现在大多数与我一样的父母在家的时候就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爸妈的呵护中长大,现在有了自己的孩子,往往有时就会对孩子过于溺爱,想要什么有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容易让孩子形成骄纵跋扈的性格,固执,自我。对于属于孩子的事情,既不包办,也不横加干涉,而是怀着爱心加以关注,以平等,平和的心态对待。
儿子去年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对于画画和剪纸很感兴趣,可是他每次总是缠着让我帮他剪和画,我问他自己为什么不画呢,他说自己画得不好看,自己剪纸一剪就坏了,为这事我也很伤脑筋,孩子对于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后来我干脆买来一大叠画纸,蜡笔,剪刀,鼓励他自己随便尝试画和剪,有一天他很开心的拿来给我看他的作品,他把扑克牌里的图形很光滑额剪了下来,虽然是有点小破坏,家里也搞得一团糟,可是儿子这个进步可不小,独立的完成了开始他畏难的事情。周老师书中也提到,中国的孩子总是在父母的眼神下长大,所以仿佛总是长不大,不论大小事都依赖父母,不肯自己动脑动手,不敢自己做主。这并非是中国孩子的天性如此,这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而欧洲国家的父母同样也是爱孩子的,但他们同时又都极重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简直视为子女教育的第一义。在他们看来,真爱孩子就应当使孩子离得开父母,离了父母仍有能力生活得好,这乃是常识。作为我们中国的父母,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精神和刚毅的性格,使他们将来有能力面对严峻环境的挑战。
周国平提倡还孩子一个真正的童年,的确,很多家长现在的观点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幼儿园开始就去培养孩子各方面的能力,学下棋,学舞蹈,学画画,学讲故事等等,孩子这么小就投入到了可拍的竞争中去,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一路走过去,为了拿到那张最后的文凭,不知道要经受多少作业和考试的折磨。这么美好的时期,它的价值完全被抹杀了,所有的一切都只是为将来谋职做准备,但是,如今中国的教育体制,让家长和老师不能不这样去做,很难有其它的选择。但是对于中国现在这样的社会体制,这种教育制度是需要改,可是怎么改呢,有比这样更好地吗?高考这个门槛如果去除了就可以了,可是去除了之后怎么样去选拔人才,怎么样去进一步优化我们的教育制度,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作为老师的施教育者可以去解决的问题。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童年,我觉得作为家长,我们对于孩子的期望应该只有两点,一是:平安。二是:身心健康的成长。至于孩子将来做什么,有无成就,我们大可不必要这么操心,一切顺其自然。
这里还提到了为了孩子的成长,可以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坚持不懈的为孩子写日记,记录孩子的成长过程,这和周国平后面说到的坚持写日记也是一样的,这样做的时候,同时也是在对自己抚育孩子的经验进行反省和思考,被记录下来的不仅是我们观察孩子的学习做人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学习做父母的过程。这一份将来给孩子的珍贵礼物同时也是我们自己生命中一段重要历程的宝贵留念。这个观点我非常赞成。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3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可能是因为一点点的叛逆,王小波的杂文我倒是读过不少,但是周国平先生的散文我只读过一本《 守望的距离》。读那本书差不多是在10 年前了,当时,我只觉得好,却说不出好在哪处。现在只能回想起书里讲述着的人生那些永恒的价值,述说着的活着的意义 和生命的美好。那是一本也许不能让人悟到人生的大道理,但却能使人在面对命运的变故时,能够更从容一些的好书。年以后的今天,我又读到了周国平先生的《论教育》,这本书更贴合我的生活,也让我更有感触。书中说,智育就是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记忆。这句话真是让我恨不得击节叫好。遥想起我当年的高考,那时是考大综合,要考9 门课。不管你喜不喜欢擅不擅长,总之就是每天填鸭式教学。毕业了好多年,我还是会时不时梦到自己坐在高考的那个教室里,那个位置上,面对一张完全看不懂的数学试卷,冷汗直冒,生不如死。我们的教育太急功近利,恨不得一天培养出多少名全面发展的人才。在我看来,全面发展就是全面平庸,教育是一项慢的艺术,教育需要等待。
周国平先生推崇的教育箴言之一是西塞罗的名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他说,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由此可见,教育应该更注重丰富学生内在的精神世界,而不是按照生活需要挑选出“有用”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经济决定今天,政治决定明天,教育决定未来。现在未来就在我们的手中,也许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多的弹性评价,多给学生几条路走,让他们在学习中体会快乐,学会思考。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4《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整个封面黑色的主体,周国平老师的眼睛纯净,深邃,还有一些淡淡的忧伤,彰显着内心思想的深沉、宁静和纯粹,对现代教育的深思,探索。
封面上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行字:“守护人性,这是一个父亲的教育情怀,一个哲学家对教育的眷恋,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认为: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守护人性,并由此赢得人生的幸福与优秀。我认为这就是周国平教育理念的核心,也是贯穿本书每个章节的主线。
“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周国平先生最欣赏的第一条教育箴言。
“教育即生长”它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意。它的意思是说,教育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
尊重天性、发挥潜能、潜移默化、因势利导……我们教育中的许多原则和这一箴言不无关系。
在中国这个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实际中,对分数的追求是学生、家长、老师的共同认知,学生被天天的考试压得透不过气,老师也是天天绞尽脑汁为学生找习题和讲解,家长天天回家就问分数。
学生、家长、老师从教育中感到了幸福了么,什么是幸福,幸福难道就是这样吗,学生没有了个性的发展,老师没有了特色,家长没有了自由。
“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儿童期是一个人身心生长的重要阶段,儿童期自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教育的最大功德就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
但是在今天的为高考论,唯分数决天下的时代,很多家长信奉“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为了赢得未来那不确定的所谓幸福,让孩子们在童年就失去了快乐,提前进入了厮杀竞争的阶段。
不应为这样,这个班,那个班生意如此红火,天价的幼儿园会也应声而出。我不敢说现在的教育是在压制个性的张扬,是在压制人性,但是现今的教育弊端是很多的,尽管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还很不完善,希望有一天我们的教育也如周先生所说是使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
“人性是由无数世代苦心积累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庙堂珍宝”(尼采语),守护这一份珍宝,为之增添新的宝藏,是人类一切文化事业的终极使命,也是教育的终极使命。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5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成人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周国平论教育》读后感6《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介绍了周国平的教育理念,读后感触很深,在这本书中总结了周国平的七条谏言,下面我就从这七条箴言来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1、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2、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3、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4、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5、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6、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7、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七条教育箴言是老生常谈了,对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应该是从教的思想基础,但身边的教育,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似乎都在违背这些真理。整个社会的功利心很重,孩子也成为大人追名逐利的工具,说着冠冕堂皇的理由,说是为孩子,可事实却是种种原因使得我们的孩子变得越来越世故,情感也越来越缺乏,浮躁也成了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词语,宁静的心态离我们远去。教育是慢的艺术,可是怎么就慢不下来呢?我们的孩子到底会成为什么样?这不禁让即是父母又是教师的我们心里惶恐不安。
很多教育家和思想家都把阅读看得很重。周国平写到“把受教育者引领到经典著作的宝库里,让他们了解、熟悉、领悟存在于其中的传统,受其浸染,加入到人类精神探索的伟大进程中去,在我看来,不可能有比这更名副其实也更有效的素质教育了。”电视和网络充斥着我们的视野,这似乎也是人们变得浮躁的一个原因,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想象,人似乎成了纯享受的机器人。阅读是一剂良药,但其中也混杂着无用甚至有毒的东西。周国平给了我们忠告“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