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五篇模版)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五篇模版)



第一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一)

翻开《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在书中我结识了诸多的朝圣者,更让我感受到周国平先生文字之间所渗透出的智慧、宽容和静默的力量,可以净化心灵,使我们的心灵变得丰富、善良、更高贵,着实令人感叹与钦佩。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而我们比任何时代人都更加繁忙,也享受着比任何时代更加丰裕的物质,但却仍然感到失落,这让有些人很不解。记得有些长辈曾经说过,他们年轻的时候,每天赚得钱不多,但是够花,每天吃的并不是很好,但是吃得有滋有味,看看你们现在有些人,工资不低,想吃啥吃啥,总是觉得生活平淡,没意思。长辈的话使我沉思。如何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呢?我想:要想使自己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需要有坚定的信念,有理想,有目标。不仅仅是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还要使自己在这个物质丰富的当代,成为一个精神生活富足的人。因为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读着读着,我觉得我已经踏上了自己的朝圣路。这本书的篇幅虽短,但句句精悍,特别读到精神生活的哲学这篇文章时,让我深刻地体会到精神的高贵。其实读周国平的书,给我最大的裨益就是那种精神气质对我的感染,这些文字在充分显示着精神的力量,打开他的文字,你就会找到真正的自我。

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理解时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总担心自己理解的是否有所偏差,不禁在学年组老师中经常的谈论,有时我们电话联系,有时微信沟通,有时QQ在线,有时还会聚在一起畅所欲言,在交谈中更深刻、更透彻的了解了书中的精神所在。特别是每每听到我们组长对某篇文章剖析之后,受益匪浅。记得她分析的这篇文章《苦难的精神价值》中,有这样一句话:我只担心一件事,就是怕我配不上我所受的苦难。听听,不是所有的苦难你都可以承受的,有时,你都不配承受苦难。一旦遭遇,它也的确提供了一种机会,唯有借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不能抱怨、退缩,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和压力对于我何尝不是历练。当你经历过压力和困难后,你会变得更加强大起来,这也是苦难的价值所在。就我个人来讲,我有深切的体会,我发现人经过一定的苦难磨练后会变强大起来。比如,上学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诵诗会活动和在进修讲的一节微课程,当时压力特别大,虽然过程很痛苦,可是现在回想起来,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我发现自己强大起来了。如果现在再让我面对这样的困难,我就不会像起初那样感觉压力那么大,因为压力和苦难让我的精神世界强大起来。一个人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的精神价值是一笔特殊的财富,当带着这笔财富继续生活时,创造和体验都会有一种更加深刻的底蕴。其实,能承受苦难也是自身价值的体现,能承受苦难也是一种幸福!

读完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之后,我确定我要做一个有信念、有理想、有目标的人,做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此时此刻的感觉,和这本书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但是,不怕,我会继续深入读下去,努力拉近我和周国平在精神生活的距离。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二)

温总理曾说过:读书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周国平的这本《各自的朝圣路》便是给我带来巨大帮助的一本哲学书。这是我的第一本哲学启蒙书,在我还是一个内心苦闷、充满挫败感的高中生时,我第一次读到周国平的这本书,它充满智慧的思考让我深深地感触到灵魂的存在,让我的内心变得丰富、善良、高贵,读这本书你会从你的世俗生活中抽身而出,踏上你追寻精神的朝圣路,一翻开此书,你就是一个——朝圣者。

精神是周国平哲学的核心概念,他给精神下的定义是:精神不是一种知识,而是属于每个人内心的东西,是个人的灵魂生活。他的哲学所指向的精神可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态度。是人在世俗生活之上更高一层次的灵魂生活。他说:精神生活即是个人的最本质的内在。他又提出人的高贵灵魂必须拥有配得上它的精神生活。这深刻的表明了精神生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存在和生活价值。

在一个精神衰落、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都还在寻找的东西就是幸福,那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是什么?他给我们的回答是无论是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对无幸福可言。可见,幸福与否的发言权是在精神、信仰和哲学,物质、科技等等都永远不可能解决人生的幸福问题。《小王子》是周国平最推崇的一本童话作品,他最注重的精神价值只有在孩子身上才找得到,他指出:少年人比成年人更具精神性,他们更加看重爱情、友谊、荣誉、志向等等精神价值,较少关注金钱、职位之类的物质利益。

《各自的朝圣路》中讲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哲理故事与经历,告诉我们如何在人生的朝圣路上安稳前进。我很喜欢这些哲理性的东西,他们听起来让人仿佛突然理解了什么,突然灵光一现,找到了什么答案。这些道理指引我们在成长的路上前进,不让我们迷失路途,陷入深渊。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三)

书中有这么一句:世上有多少朝圣者,就有多少条路。……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

人的一生,的确可谓是一段朝圣的旅程,而每一个人的心中,总会居住这一个独属自己的神灵,坚守着自己的一份信念与向往。

在朝圣路上,纷纷扰扰,或是诱惑,或是苦难,世间的妖魔总想动摇我们那颗朝圣的心。诱惑会使自我迷失,苦难会让我们退避。而在纷扰面前,决定我们能否继续走下去的,不是什么天地神灵,正是我们一颗经得起考验的孤独之心。

孤独并不可怕,而正因孤独,我们更向往内心灵魂的朝圣之地。因一丝执念,因一份渴求,我们总会击败过去的自我,超越如今的自己。使精神在磨砺中更为坚韧,使内心在洗涤中越为轻盈,这样的我们,是否又向心中的朝圣之地更进一步?因此,我们不轻言弃,不畏朝圣路上的风风雨雨,更不畏曾经让我们惶恐的那份孤独。我们都是独自启程,抱着不败的信念往目标踏出了一步。孑然一身的我们,经历了风雨,尝遍了霜雪,也终在一路的风景中,收获了心中的那份充实和安然。

诚然,一个精神充实的灵魂,它将不再孤独。览尽三千世界,芸芸众生,此时有哪一样,不在我们心中?只要精神越为强大,内心越为宽广,我们足以将微笑赠予苦难,将悲伤同时收藏。这时的我们,海纳百川,与万物作伴,也就不再畏惧孤独的模样。

一条条的朝圣路,引着我们走向内心的自我,收获的是一路的精神力量:勇气也好,坚韧也罢,而我们,也正以一个不断蜕变的状态,离心中的神灵越来越近。因此,在朝圣路上,我们毋需害怕。无论是苦难带来的毁灭,或是黑暗所携带的压抑,还是孤独中默然的失落,我们都能坦然面对。我们要铭记,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历练。正如玄奘西行,面对九九八十一难的那份坦然和坚信,也终使他拥抱了内心的神明。

最后,走内心的朝圣路。朝圣的我们,应永远记住:在平淡中追求,在坚韧中守望,不轻言一丝的放弃。

第二篇:各自的朝圣路 读后感

《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摘抄与感想:

“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我们应该顺应这个事实。相爱的人们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所能做到的仅是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人总是想尽力从别人的脸上发现些什么,并以为仔细观察别人就可以挖掘出别人内心的想法。这是不可能的。每个人的心灵都有一层外衣,别人休想脱掉。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戴着面具生活,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别人心底最真实的想法,所以也不要长时间盯着别人的脸看或是追根究底地去知道什么。

这是对他人的人格独立性的尊重。同样,我们也不必要一股脑儿地给别人掏心掏肺地说自己的想法,说了也不一定会被理解。所以,尊重别人的同时也尊重自己,给自己的心底留一片神秘纯洁的、不曾被别人践踏的圣地。

另外,通常我们所说的人生知己、爱人,他们也不是全部互相了解的。只是他们有共同的一部分思想与志向,所以走在一起罢了。两个不同的灵魂,永远相溶达到饱和。我们能找到一个愿意陪伴我们、鼓励我们、帮助我们的人,共同前进,相互支持但同时又在走向各自的朝圣路。这样就已足够。

“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 相信神与相信神圣是不一样的。相信神圣的人可以不相信神,但他相信有一股神圣的力量作用在万物之间,天地、世界均遵循这股力量,这个守则。它不可反抗,不容逆转。因此,相信神圣的人是心存敬畏的,他们敬畏这种力量,所以他们有一个做人处事的原则。

而不相信神圣的人没有什么畏惧,他们便从来不自我反思,他们的行为也更放纵猖狂,因为他们没有做人的原则,即失去了自尊与人格。这样的人的存在是卑微的,当然这种存在也是少数的。

相信神圣,有所敬畏,那么你便不失基本的人格。

而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

“名声永远是走样的,它总是不合身,非宽即窄,而且永远那么花哨,真正的好人永远比他的名声质朴。”

名声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那些传播者中又有几个见过名人的真身?又有几个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评价?名声,一传十,十传百,难免有偏差走样,因此名声是不可靠的,它并不总准确代表你的性格或品质。它可以把你说坏,也可以把你说好。

因此,一.永远不要仅凭名声来对一个人下定论。不要轻易上了名声的当。“眼见为实”,要想客观地了解一个人的品性或是一个事物的好坏,千万要亲自调查,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名声不等于事实,所以切勿过于注重自己的名声,而使自己远离了自己的成长轨迹。“身正不怕影子斜”,努力做好自己,坚持自己的原则,美名自会远扬。

“己所欲,勿施于人。”

通常,我们怀着乐于分享、渴望被理解的心理把自己钟爱或是最爱的事物推荐给别人,却总遭到对方冷淡的回应或是截然不同的看法和嘲讽,最后结局往往是双方都不愉快。

每个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都不同,每个人对于“好”的理解也自然不同,所以一个人认为好的东西别人就一定也觉得好吗?当然不是。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充分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与精神自由,也给自己留条退路,不要把自己觉得好的强加给别人。

“己所欲,勿施于人”是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高一层的精神境界和文明修养,让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活,也让别人按照他们的方式活。

“无论我们怎样爱惜健康,也不可能永久保住它,而健康的全部价值便是使我们得以愉快地享受人生,其最主要的享受方式就是做我们真正喜欢做的事。”

如果明天我们就会死去,你会做什么?在这有限的一天中,你一定有许多事要做:早上去公园散步,晨练,享受阳光;中午给父母做一顿他们爱吃的饭菜,好好向他们表达自己的爱;黄昏拉着孩子的手,一起去看夕阳,给他们讲自己的故事;睡前,与爱人吻别,与孩子、父母道别,然后微笑着闭上眼睛,迎接死亡。

在这一天里,你有想到你的工作吗?有想到你一天到晚忙的事情吗?没有,你想到的应该是在平常被你忽略的最亲爱的人吧。

我们若以一个即将死去的人的眼光看世界,应该会看清生活真正的乐趣和自己的志业所在。那些忙碌的人们呀,有一天你终于忙完了工作,回到家,是冷漠的家人,疏远的感情,和疲劳过度落下的一身病,这样值得吗?

生命短暂,甚至来不及享受。为什么不抓紧手头上的每一分钟,愉快地去享受人生呢?多陪陪亲爱的人,多为自己做些有意义的事,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不要沦陷在工作里。

这才是人生的意义。

“灵魂的故乡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只要生命不止,它就永远在思念,在渴望,永远走在回乡的途中。”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每一个灵魂栖身于肉体,指引着肉体前进的方向。而灵魂,是不断追求完美与高尚的,肉体可以低贱平凡,可灵魂永远向往美丽与高贵。

人的肉体是平等的,灵魂却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可以假想灵魂来自于一个真、善、美的地方,所以人的一生中,灵魂都在指引肉体朝理想与完美前进,只不过前进的速度不同罢了。如果灵魂滞留在原地,只有肉体简单地重复吃、喝、睡,没有精神信仰与追求,那么人与动物便无区别。

因此,为了提高灵魂的价值,我们需要追求精神的快乐,积累精神财富。使灵魂更快速地朝“真、善、美”前进。读一本好书,听一段美妙的音乐,在享受灵魂的愉悦时,我们便离动物最远而离神最近。

第三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读《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最近,我读了周国平先生的《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虽然这本书的篇幅不长,然而却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衬得上是浓缩的精华。书中的一些观点让我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在此,我阐述一下我读书过后的一些心得。

孤独对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丰富自己的内心具有巨大的意义。孤独给予我们一个保持和表达自己思想和个性的机会,当我们置身于喧闹的人群和繁忙的日常生活时,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会被他人的思想和生活的节奏牵着鼻子走,我们失去了个性,感到十分茫然和空虚。而孤独则会让我们与喧嚣的外界暂时隔离开来,使我们不受他人思想的干扰,留给我们广阔的思想空间,给予我们思想自由。这样,由于与现实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我们往往会拥有一个对全新的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展现自己的思想和表达个性。同时,孤独会给予我们舒展内心的机会,由于人是活在社会中,必然会受各种秩序和规则的限制,违背这些秩序和规则,我们会受到惩罚和付出代价。为了减少付出代价,我们会约束自己的心灵,克制自我。而在独处时,我们暂时远离社会,可以解除我们加在心灵上的那枷锁,解放我们的心灵。此外,孤独给予我们一个对内心进行自我整合的机会。当我们独处时,我们会和自己的灵魂相遇,我们的思维会因此活跃起来,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自我思考和反思。人生的生与死,得与失,爱与恨等一切与自己人生有关的东西都在我们的思考和反思的范围中。在思考和反思中,我们会新建一些价值观念,坚定原来那些正确的价值观念,摒弃原来那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在这一整合自己内心的过程中,我们的内心会变得更加丰盈,精神境界会得到提高。

相信神圣,有所敬畏这种精神状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有着极大的意义。在一些有浓厚宗教信仰的地区,当地的银行并不采取安保措施,但几乎没有发生针对银行的抢劫和盗窃事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信神圣,有所敬畏的人心中会有一定的行为界限和标准,当自己的行为逾越这种行为界限和标准,他会觉得亵渎了心中的神圣,丧失了基本的人格,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为此感到羞愧和惶恐,收到自己心灵上的莫大的谴责。因此,如果这些人干了坏事,即使没有受到外在的惩罚,他们也会在内心付出巨大的心理代价,而这种代价往往要比外在的惩罚更加巨大。所以,考虑到巨大的心理代价,他们不轻易或不干坏事,这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不相信神圣,无所敬畏的人心中无所谓的信仰,没有行为标准,歪曲是非,颠倒黑白,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逃过外在的惩罚,他们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干任何恶事,欺负和迫害无辜的弱者。这种不相信神圣,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外露的话则表现为抢劫,盗窃,奸淫和杀人。内敛的话则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漠视,见死不救,无动于衷。这些都会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相信神圣,有所敬畏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心理状态,更是约束自我和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心灵码尺。

当今时代是盛产新闻人物的时代,但未必是盛产名人的时代。名人何以能成为名人?因为名人写下不朽的著作或立下丰功伟绩。然而,在当下,要成为人所周知的新闻人物并不需这样做。由于现代的大众媒体迅速发展,它能吸引较为广泛的人群的注意力。此时,只要你能做一些标新立异,与常人所不同的事情,就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这也是凤姐,犀利哥等人可成名以及一些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发表奇特言论的原因。而出名的效益又是巨大的,例如可获得经济和名誉上的效益,这会吸引更多的人通过奇特的言行来成为新闻人物。但这些行为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恐怕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些小丑般的可笑的言行,供我们在茶余饭后娱乐和消遣。并不会像名人留下不朽著作和丰功伟绩,给世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让世人的精神境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倘若我们的社会的新闻人物不断增加,无聊趣味不断增多,而名人却不断减少,我们的社会也必将成为高贵精神匮乏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即使经济发展了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前,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些原本是荒无人烟的地区早已高楼拔起,城镇数量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增加。然而,令人可悲的是,一些地区的特色建筑和文化传统被一些城市规划者视为城市化的障碍,因而被抹去了。例如,北京四合院被拆,北京胡同被拆,林徽因故居被拆。渐渐地,中国的城市变得千篇一律,城市的个性不断丧失。当人们走进一个城市时,人们已很难分辨这里是哪里了,因为目之所及,都只不过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罢了,特色建筑和文化传统却全然不见了。城市个性的丧失,那么意味着一个城市的独特精神也丧失了,其身份标签也不复存在,那这样的城市即使再繁华,也只是徒有华丽外表的空壳。而这个城市的居民,再也找不到在这个城市居住时所拥有的家的感觉,渐渐地,他们会感觉到,他们成为了这个城市的外乡人,成为了这个城市无家可归的流浪儿。那么,城市化后,人们的幸福感会增加吗?

《各自的朝圣路》一书让我的视野得到开阔,心灵得到洗礼。我将在今后把读过该书后的一些心得应用于我的学习和工作中,从而使我的生活和人生更加精彩。

第四篇:《各自的朝圣路》读后感

读《各自的朝圣路》

北京交通大学 闵高阳

这学期马哲课,老师让我们以小组形式阅读一本哲学类读物,以更好地理解哲学,并且培养更好地读书习惯。我们小组选择了周国平哲学散文集的《各自的朝圣路》为阅读材料,小组同学一起读书,探讨书中作者的观点,体会作者的思想。读过这本书后,我觉得我自己也和作者乃至众多进行着灵魂探索的人一样,也是一个在人生路上追寻着心中圣地的朝圣者。下面,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进行一次灵魂的洗礼吧。

《各自的朝圣路》这本书是作者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段时间里的散文的结集,正如作者所说,书中自己比较满意的几篇文章都是在读了那些精神朝圣者的书而发的感想,而且因为自己写作时心中常怀想着那些隐藏在人群里的今日的朝圣者。作者开篇就写到了托尔斯泰晚年放弃写作,离家出走,投身到教育以及对人精神世界的探索中。托尔斯泰说:“写作是无聊的事。书太多了,如今无论写出什么书来也影响不了世界。即使基督再现,把《福音书》拿去付印,太太们也只是拼命想得到他的签名,别无其它。我们不应该再写书,而应该行动。”而作者说,自己写作也不是为了影响世界,这是为了自己能得到精神的安顿,让自己有事情做,活得有意义或似乎有意义。

对于书中的几篇文章,我颇有感触。

首先,是作者提到的朝圣者的心路。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想想自己的大学生活,也是一直在追寻着一个目标,或许是最初的梦想,或许是为了青春一场将来能无悔,或许是为了自己能把课程知识学好,将来到社会上成为有用之才,能让自己在社会上立足。我们都是一个个走在朝圣路上的朝圣者,我们注定遭受苦难的磨砺,忍受孤独对我们的侵扰,但同时还不能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不能放弃灵魂的高贵,以及自己个人的独立。我们也许只是一直向前走,我们心中有着一道光一直吸引着我们,我们彼此之间并不知道对方要去哪里,甚至我们也不知道自己朝圣的目的地。这就是朝圣者的心路,这就是一个真正有追去的人对高贵灵魂的追求。

对于孤独,曾经就听过一句话“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经过作者对于孤独的分析后,我终于相信,独处与交往是人在世上生活的两种方式,无所谓孰优孰劣。对于每个人来说,这两种方式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是比例很不相同罢了。由于性格的差异,有的人更爱交往,有的人更喜独处。人们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作者同样论证了苦难对于一个人生命的重要意义,经历过苦难的生活的人,拥有了一种一般人不能拥有的精神财富。这就像我们所说的“挫折商”一样,经历过苦难生活的人,更懂得现世安稳,平心待人,更好地珍惜自己人生。苦难能够激发创造热情,实现内在的精神能力和生命的价值。正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我们可以在苦难中体验更美的生活,就如苏轼被贬后依然苦中作乐,游山玩水,体验了大好的自然风光。苦难本身在人生中也是有价值,一切宗教都很重视苦难的价值,但认为这种价值仅在于引人出世,通过受苦,人得以救赎原罪,进入天国,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记着上一次读周国平的书还是在高三的时候,再一次拿起先生的书,读过又有更多的体悟,是先生让我更喜欢读哲学书。读完这本书,我又重新思考了自己价值追求。我觉得我们理工类大学的学生就应该多关心哲学,多关心文学,加深自己人文修养。要知道一个真正的人才,真正的大家一定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的伟大的。我们深处理工气息浓重的理工类学校,决不能因为学校人文类专业较少而放弃了自己对于人文,对于文学,对于哲学的追求。以后也一定要多读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

感谢老师的“作业”,让我们读了这一本书,写写读后的感想。不是老师的这一要求,我不知道何时才能好好地读一本真正深入灵魂的书籍。每天地与计算机、电路、信号打交道,我们已经十分缺乏这种文学与哲学的熏陶了。读完此书,我的哲学认识又加深了。我要继续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继续追寻自己灵魂的高贵。

第五篇:各自的朝圣路

各自的朝圣路

朝圣者,双手合十,匍匐着地,一步一跪拜,五步一叩首。然而,他们为的是什么?他们不畏这路途遥远,不惧那暴雨烈日,为的只是在佛前诉说自己的祈求、为亲人朋友祈福吗?这答案却是肯定的。没错。但是,这条朝圣路已不再只是一条寻常的路,而是他们的信仰,其代表的意义已远远超于他们每年去朝圣所重复的简单动作。而这条朝圣路的长度,便是他们信仰的高度。

寒假在书店闲逛的时候,无意间看到了周国平的这本《各自的朝圣路》,第一眼即被这书名所吸引。初次接触周国平是他的《人与永恒》,篇幅虽短,但句句精悍,或是饱经沧桑后所得的凝练之语,或是灵光一现时所记的哲思之言。这次接触的《各自的朝圣路》是散文集,读完之后,更感周国平先生文字之间所渗透出的智慧、宽容和静默的力量,着实令人感叹与钦佩。

“世界上有多少个人朝圣者,就有多少条朝圣路,每一条朝圣的路都是每一个朝圣者自己走出来的,不必相同,也不可能相同。„„每个人正是靠自己的孤独的追求加入人类的精神传统的,而只要你的确走在自己的朝圣路上,你其实并不孤独。”(摘自《各自的朝圣路》初版序)这段话里周先生提到两个关键词:朝圣者,孤独。整本书里他也花了很大的篇幅论述这两个词,我们不妨先从这两个词说起。

一、朝圣者

何谓朝圣者,在书里,周先生把有信仰的人称为朝圣者。那何谓信仰?信仰,拆开看就是相信和仰望: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一己的生命重要的多,甚至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值得一个人为之活着,甚至为之献身,像日月星辰一般在我们头顶照耀。虽然看不见,却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我们相信它的存在并且仰望它,于是我们就有了信仰,便成了一个朝圣者。这信仰并非宗教信仰,而是一种对精神的信仰,是一种纯粹的理想追求,不夹杂世俗功利。这里不妨将它世俗化,称作理想,我们的理想。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踏出的朝圣路,各自迎向心中的光明,这个光明就是信仰,而这种不畏艰辛,苦苦追寻信仰的旅途,便是一种信仰生活。如今,国人的淡漠屡遭媒体揭露,老人扶不扶甚至搬上春晚,社会呼吁道德底线,呼吁爱心与温暖。我以为,其根源便是信仰的缺失。在清末,列强的铁蹄踏碎了民族自信心,我们的道德体系几乎完全崩塌,加之民国战乱频发,新中国成立后又采取改革开放,国人的思想体系尚未形成宏观的统一与稳定,便提前进入商业化利益化的时代,必然的结果,信仰缺失便是其一,道德涣散便是其二。不少人活了一辈子,努力了一辈子,有了房有了车,弥留之际扪心自问,却还是没有明白自己到底得到了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换言之,这个时代需要恢复信仰。而事实上,恢复信仰的道路又是多元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信仰,可以有自己的多元选择,求统一,给出个大众路线显然是不可能的。有人在宗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信仰,有人在哲学中踏上了朝圣之路,有人喜欢皈依自然,有人热爱熙熙攘攘,这些都是值得拥护的。然而回到实际,恢复信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你得有一个真正确定的一个属于自己的信仰,在坚持信仰的途中,还需学会独立思考,勇敢坚持。坚持自己,便不会随大流,被同化;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认知,便不会盲目相信、自欺欺人。当然,人生那么长,变故那么多,信仰发生改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改变信仰的前提,应是自己非常清楚这么做到底对不对,值不值。然而,在信仰问题上,更多需要的,还是如朝圣者一般的虔诚。有了这种朝圣的虔诚,即使你还没有找到属于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一个有信仰的人了,至少你还信仰着一种有诚意追求信仰的人生;亦或许,在这个众人普遍丧失甚至嘲笑信仰的纷繁复杂时代,持有这样一颗纯粹真诚的心就算是很高很高的信仰了。

二、孤独

人为什么会感觉孤独呢?很简单,人是一种群居动物,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大部分人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可,得到他人的赞许,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继续坚持下去。然而,就像世界上绝对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就是人,有自己的特异性,是别人绝对无法模仿的。于是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在路上,孤身一人,我们便感到孤独。我们会在意众人的不理解与不接受,意志薄弱的人便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脚下的路,没有勇气走下去,开始倒退,倒退到一个分岔口,然后开始涉足别人走过的路,变得平庸、世俗化,成为千千万万凡人中的一员。这是一个典型的人生模式。我没有权力将其称作一个悲剧模式,因为毕竟选择这条路的人太多太多,习惯成自然,但我可以对它表示一种排斥。如果人人都走一条路,都是同一种模式在生活,那社会不免过于单一化了。要想活出与众不同,还是需要有不怕孤独、甘于寂寞的心境。这里所言的孤独显然得与那种缺乏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而不愿与人交谈以致被孤立所感的孤独。亚里士多德曾说过:“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就是神灵。”前半句似乎较好接受,而后半句,便有几分意思。与人交往是一种能力,同样的,孤独,也是一种能力。孤独,并非要将自己隔离出社会,而是将自己暂时的断绝与外界的联系,审视自己的内心,“独处就是构造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孤独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孕育、唤醒和激发了精神的创造力。”(摘自《各自的朝圣路》)不得不承认的是,人的天性便是不愿意忍受长期的孤独的,长期的孤独往往也是被迫忍受的,然而,这长期的孤独确实也成就了不少大师,比如梵高,比如贝多芬、尼采等,或许正是因为那长期的孤独,将他们与纷繁的世界隔离开来,他们才能腾出自己的心去思考问题,去审视人生。回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细细想想,一般人的感觉,什么学术大师、武功大神之类登峰造极者确实一般都比较孤独,但是他们之所以能成为那样的大师大神,必定是要先忍受一番孤独寂寞的,他们要忽略世俗排斥鄙夷的目光,坚持自己所做之事,以空灵超脱的心境去面对生活与自己执着的热爱,才能超越世俗,登峰造极。想起冰心的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羡慕它开放时的惊艳,却看不到它当初的芽,却渗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所以,如果感到孤独,不要急于放弃,并非是世界要抛弃你,而是你可能将要超越这个世界了。

人或许真如朝圣者,人生就是一条朝圣路。到了圣地,看到光明,回想起自己来时的路,感觉到的不是欣喜,却是平静,一如周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真挚,温暖。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