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殇读后感
国殇读后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在几千年的慢长发展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为人类的文明作出了显着地贡献。但是在1931年那段血写的历史成了中华民族不可忘记的耻辱。
《国殇》这本记录着抗日战争故事的历史书讲述着:15个月战略防御大血战,数以万计的中国军人战死沙场,当中国的万物似乎都是血色时,才敛住了日军“太阳”的杀光,勇敢、坚强中国军队以血、以肉阻挡着强大而可恶的日军。
读了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兽性的日本鬼子在南京斩杀无辜百姓的画面再次浮现在我的脑海。日寇,这帮可恨的杀人魔,在中国的土地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双手沾满了一个又一个无辜、无助、悲愤的灵魂的血,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段血写的历史洗去!
南京大屠杀更是令人愤怒,其中最骇人听闻的是两个杀人魔王创造的举世震惊的杀人比赛,他们竟然觉得杀人是十分愉快的,真是残暴啊!
看着这一个个真实的例子,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在事发时,日本政府拘留了我国船长,在中国的强烈不满与抗议中,日本政府终于放还了我们的船长。这不正说明中国真的强大了吗?中国、中国人不再受人欺辱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所有中国人那颗自强、爱国、不忘国耻的心。
勿忘国耻,勿忘耻辱,让我们牢记这段血写的历史吧!
第二篇:国殇读后感
《国殇》读后感
九十五营三连刘谦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修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出现的创一代文风的伟大诗人,是屈原。他写的《国殇》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描绘战争酷烈,抒发爱国深情的杰出诗作。
热爱祖国的深情,贯串屈原的一生,熔铸了他的人格,辉映着他的诗品。但如果说,他直抒胸臆的恢宏巨制《离骚》是通过自身高尚灵魂的苦闷追求,倾吐忧国心志,他借题抒怀的精制组曲《九歌》,是适应民间祭神的格调与需求,流露纯美情愫;那么这一首《国殇》的艺术风格,既不同于《离骚》的激扬澎湃、忧愤深广,又有别于《九歌》同一系列其他各节的清新宛转,幽渺缠绵。它以其质朴凝重、刚健悲壮,在屈原诸多焕发浪漫色彩的瑰丽篇章之中,独具特色,别有神韵。
这是所写内容的庄严神圣,写时心情的沉痛崇敬决定了的。它为祭奠英勇牺牲的卫国战士而作,所以无需凭借虚幻的神话境界,甚至不必多用托物的比兴手法,只是正面纪实叙事,直接表意抒情,显得更加庄重深沉。
《国殇》的艺术魅力,就在于文笔朴素、情致纯浓、真切如画、激越如歌。它把保卫祖殊死搏斗的壮烈图景,惊心动魄地活现在人们眼前;把悼念忠魂的满腔热忱化为英雄乐章,回肠荡气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胸怀。
作品开篇只两句,一下子便把人逼近到激战的最前沿:白刃相接,车轴交错,格斗进入炽热状态,拼杀已达生死关头。随后两句,焦点拉开,给读者展示了战场全景。敌众我寡,形势危急,但就在这旌旗蔽日、飞矢如雨的险境之中,犹如特写镜头一般,凸现了我方战士豪迈的身影——他们临危不惧,冒死迎敌,奋勇争先,冲上前去。
接着,作品跨上第二层次,诗人不再客观描述,而是将自己同时把读者带进我方战士的主观世界;敌众冲散我方阵列,我的战马一死一伤;在这大势已去、身陷重围的决死时刻,我毅然系
马固车,决不动摇后退。于是,仿佛电影的定格,诗人让读者看到:一名孤胆英雄奋力猛击战鼓,壮士都已牺牲,荒野悲凉肃穆,而鼓声却似乎轰鸣不绝,倾诉着天地的怨恨,发泄着鬼神的忿怒,张扬着卫国将士宁死不屈的威武气概。
至此,作品升入第三层次,诗人激情迸发,放声歌颂,从外貌雕塑到内心刻画,对烈士进行了热诚的礼赞。他们背井离乡,奔赴疆场,以身报国,义无反顾。他们头颅虽断,弓剑未丢,纵死不悔,斗志犹生。他们忠勇刚强,坚不可摧,英勇永在,浩气长存。这就是千古以来世代相传炎黄子孙禀赋崇尚的爱国精神。是啊,这么久了,这道题还在被教育界翻来覆去的用,就像这么几千年了,人们还在纪念屈原一样,我感觉到,那些为人颂扬的精神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于世,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就是这样。屈原,他爱国,他担心国家安危,所以他嫉恶如仇,他与他们坚决斗争。他无情地揭露贪婪嫉妒,争权夺利,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他对那些曾经支持过他的正确主张的同僚,他亲手热心培养的人才而后来又变节从俗的人们,他在痛心之余,也给予了严正的批判;他对于国君的昏庸糊涂,同样也没有忘记给予谴责。屈原,他爱国,他要抚壮而弃秽,所以他上下求索,寻找效忠的机会。在苦苦求索中,他恐年岁之不吾与,恐皇舆之败绩,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以及他九死未悔、宁溘死以流亡的舍生
取义精神,实在是感人肺腑,透彻心扉的。
第三篇:国殇读后感
品《国殇》之感
《国殇》学罢,脑海中还萦绕着“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骑兵连,进攻!”的语句,似乎依旧被那些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将士们所感染,胸腔热血正充盈着。
《国殇》是屈原作品《九歌》中的一篇,不像其他篇章一样,祭天神、地祇,它祭的是人鬼。为何?为“旌蔽日兮敌若云”时,将士们仍奋勇争先,冒着飞蝗般的箭雨,和敌人短兵相接。就算“左骖殪兮右刃伤。”也依然擂响最后的战鼓,向敌人威严地宣告,楚国的将士个个是好汉,他们至死拼搏!“出不入”、“往不反”,这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战死后,依然保持着战斗的雄姿,他们凭什么不能让作者颂扬?“终刚强兮不可凌。”、“子魂魄兮为鬼雄。”是作者怀着极大的敬意祭奠勇武刚强、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有对死者的颂扬,也有对生者的激励。在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屈原当然希望自己的作品、爱国之心能感染他人,让更多百姓、官员爱国,为国奉献。
古有《国殇》精神,今有《亮剑》精神。战争、爱国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哪个时代都需要精神来支撑。提到《亮剑》,人们心中都有几个印象深刻、满怀感动的画面,比如,骑兵连片段。为保护更多人撤退,骑兵连要去阻挡敌军。那是多于自己数倍的敌人,骑兵连没有丝毫的畏惧。一次次的冲向敌人,“骑兵连,进攻!”直到最后一位骑兵的最后一次冲锋,他依然高喊着:“骑兵连,进攻!”无人不为他们的坚持、大无畏所感动。这就是《亮剑》精神,这就是中国军人的精神。
同样的精神,也能在《集结号》中看到。《集结号》中,谷子地奉命阻击敌人,掩护大部队转移。出发前,团长与他约定以“集结号”为令,决定撤退时间。团长为了顾全大局始终没有吹响号角,而谷子地和战士们浴血厮杀,战至最后一人,没有退后一步。这样付出鲜血、生命的战士还有很多,他们都在用行动践行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
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屈原、司马迁、文天祥、鲁迅等,他们都对祖国有一颗赤子之心。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爱国主义已经淡漠,人们是不是应该多品析《国殇》、《亮剑》这样的作品?“位卑未敢忘忧国”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人生舞台的主旋律,将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国志相结合,将会更有价值。
而现在很多年轻人缺少坚持和拼搏的精神,有点困难和压力就逃避、放弃,这样难成大事。我们应该学习《国殇》精神、《亮剑》精神,遇到挫折迎难而上,勇敢面对挑战,不抛弃、不放弃,无论结果如何,坚持到最后。“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这个社会,需要你努力和拼搏。
11播音 唐冰琪
118304122
第四篇:《国殇》
四十集大型历史纪录片《国殇1937—1945年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分集梗概:第一集:重返卢沟桥
自古以来,中国民间都肯定修桥铺路是做善事。没想到一座善意委婉的芦沟桥,竟然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起点……
第二集:人为刀俎
公元1842年8月,英国全权代表朴鼎查率领舰队在南京城外扬子江下锚,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华民族走入了漫长的百年噩运……
第三集:四十年长跑
慈禧和睦仁在人世间有共同的四十年光阴,让自己的国家随着世界的潮流现代化。可惜,这四十年长跑,中国输得很难看……
第四集:枪杆子与政权
大清帝国覆亡了,东亚出现了第一个共和国。但这个国家的苦难岁月并没有结束,甚至治丝益棼,每下愈况……
第五集:安内?攘外?
1928年底,东北易帜南北统一,说起来,跟当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炸有密切关系。假如张作霖还在世,历史就不会这么写了……
第六集:焚风满楼
日本政府策动「分离满蒙运动」前后达28年之久,都没个结果,而关东军只花了六个月就搞定了。当时,踌躇满志的土肥原只不过是一个陆军大佐而已……
第七集:乾坤一变
「西安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扭转了历史轨道,也促使政权之兴替。这一切的一切,开始只存于一个人的一念之间……
第八集:最后关头
日本军阀低估了蒋中正所指的「和平绝望时期」和牺牲最后关头的底线,最后酿成了一场大祸……
第九集:淞沪会战(上)
卢沟桥事变后,日军集结十万余众投入战场。为了扭转困境,除了华北战场以外,蒋中正在遥远的南方——上海,开辟了第二战场……
第十集:淞沪会战(下)
1937年10月下旬,淞沪之战已经迈进第70天了,回顾这两个多月以来的战事,可以说是人类史上前所未有的残酷戮杀……
第十一集: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正是在一群几近疯狂的刽子手面前展开的。
第十二集:南京大屠城
一群受过训练的日本军人在南京城犯下的罪行,在人类史上是空前的,可能也是绝后的,因为人不可能做出比这一场屠杀更残酷、冷血的暴虐行为……
第十三集:喋血长空
从七七到武汉失守这15个月间,空军飞行员殉国人数多达202位,他们的平均年龄还未超过23岁,中国空军没有愧对当初人民凑款献机的每一分钱……
第十四集:破釜沉舟
八年抗战对中国海军而言,他们在失去海洋、失去船舰的处境之下,没有番号、没有舰别,默默奉献、悄悄牺牲……
第十五集:徐州会战(上)
日军在攻陷南京之后,就像被启动了的战争机器一般,无法译码,没有止休!就这样,1937年底又引发了继淞沪之后的一场大战……
第十六集:徐州会战(下)
台儿庄之役在中日战史上所留下的悲壮纪录,仍教后人为之澎湃激动不已。今天从运河南岸向北望去,只剩下南门外运河旁的便桥桥墩还残存着……
第十七集:大迁徙
从1931年到1945年这十四年间,中国人历经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迁徙,此一行列之庞大,路程之遥远,地区之辽阔,时间之漫长,在人类史上都属罕见……
第十八集:武汉会战
武汉之战,又称武汉周围保卫战。这四个月里,中国军队伤亡人数高达22万余人……第十九集:另一个战场
在中日战争中,也许我们有许多条件不如日本,但文化工作的表现与影响却在另一个战场赢得光彩……
第二十集:烽火桃李劫
在抗战艰苦的岁月,国民政府在苦撑中仍不忘教育的辛勤耕耘,由此突显了「一面抗战一面建国」不是口号,而是一番诚意……
第二十一集:中期抗战
一个随时可能崩溃、瓦解、灭亡的中国,展开了对抗强敌的「中期战争」,在一万个不可能中,寻求那一个可能——击溃敌人,这种情怀是悲壮的……
第二十二集:烽烟再起
1938年10月下旬,激烈的武汉会战过后,日军此时已经远离海岸线,深入内陆达一千余公里……
第二十三集:长沙会战
长沙会战是中国对日作战以来所创下的第一次全胜的战局,也是震惊国际的漂亮一役,虽然日军并不承认,但十七、八万大军全线溃退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二十四集:祸从天上来
从1939年10月下旬开始,便改由空中全面袭击,连番轰炸中国后方主要城市,于是市集成墟、灾民遍野……
第二十五集:在北风中出击
发生在长沙会战后的90天,也就是1939年的12月中国军队的一次全面攻势,战史上称「冬季大反击」……
第二十六集:突破封锁线
日本人知道中国无力应付一场现代化的战争。为此,占领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对外港埠,切断对外运输管道,迫使中国弹尽援绝窒息而亡……
第二十七集:火并大江中游
长江中下游一片一千二百多公里水域以及其两岸的土地,因为神出鬼没的游击部队随时都可能乘其不备发动攻击,使日本人措手不及,疲于奔命……
第二十八集:赤手空拳
生死只在瞬息之间,中国人在那种不确定的恐惧中,凭着一股子气,一股求生欲望,几乎是赤手空拳熬过了八年……
第二十九集:疾风迅雷游击战
中国人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在敌后进行无间无断,没完没了的游击战争,包括正规军、地方部队甚至老百姓,人数之多几乎难以计数……
第三十集:血染的历史
「中条山会战」一场战役下来,阵亡的将级军官竟达八位之多,可见当时战况之惨烈!至于团营连长等军官殉难者就更难以计数了……
第三十一集:死亡工厂731
日本军人的杀人潜力是惊人的,其杀人的方法更是令人不寒而栗……
第三十二集:苦撑待变
日本投下了一子险棋:偷袭珍珠港!苦苦支撑了四年六个月的中国在千辛万苦中终于等到了这一天!12月9日,中华民国对日本、德国、意大利正式宣战……
第三十三集:悲情与豪情
我们虽然走进了国际组织,却还走不出现实的残酷,就在这个时候,亚洲战场的中国军队风风光光赢得了一场胜仗,那便是扬名国际的「第三次长沙大捷」……
第三十四集:一狼、二虎、四强
1942年元月,在国际上中华民国国号破天荒的与美、英、苏列强平起平坐,并号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盟国四强」……
第三十五集:蒋夫人与抗战
1943年,二战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一位来自中国的杰出女性被邀在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发表演讲,她的丰姿与才华风靡了全场……
第三十六集:长夜漫漫
在日军最后的反扑「一号作战」的战线上,发生了五次十数万人的大会战,它们分别为:豫中、长衡、湘粤赣、桂柳,与豫西鄂北,其中以长衡最为惨烈……
第三十七集:鬼哭神号守衡阳
溽暑的衡阳城,老百姓走光了,连老鼠都一只不剩,留在城里的只有视死如归的第10军将士们。面对暴风雨前的空寂衡阳,这里充满了一片肃杀的气息……
第三十八集:山穷水尽
经济崩溃形成社会混乱、兵源缺乏这种现象看在中国友人陈纳德眼里,连他都觉得撑不下去了。的确,1944年冬,中国已经山穷水尽了……
第三十九集:最后的坚持
1945年中国人还是用自己的力量,在重庆的大门口堵住了日军的几路进攻的强大攻势……
第四十集:天亮前后
1945年,冈村宁次升以六个师团的兵力于4月9日开始发动攻击,但一切都比他想象中来的困难,这一战,事实上为日军在华的作战画下了最后的句点……
《国殇1937—1945年中日战争正面战场纪实》制作团队:
特别鸣谢:马树礼 蒋纬国 夏功权先生
特别鸣谢:本片全部受访的历史证人
总策划:陈平
导 演:陈君天 陈西林
附录
1937—1945年中日战争正面战场殉国将领(254人)
曾宪邦少将 第83师498团团长 1937年 7月13日殉国
佟麟阁上将 第29军副军长 1937年 7月28日殉国
赵登禹上将 第29军132师师长 1937年 7月28日殉国
第五篇:国殇
国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楚辞的一般写法及形式特点。
能力目标:体会文中楚国将士们不屈的战斗意志,勇毅爱国精神。情感目标:感受屈原对他们热烈的赞颂与哀悼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作者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重点:“国殇”的含义及对壮烈战争场面的细致描写。
【备课思路】
《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上。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听一首同名流行歌曲,体会其中的情感,请学生为它起个标题。
分析:很少会有学生能写出同题的“国殇”标题,但多数给出的题目都是歌曲所渲染情感的直接体现,例:“安息”、“誓言”等,可自由发言。
从学生熟知的音乐元素入手,选择了最新形式的国殇歌曲,以情感为切入点,直接进入作品的感情世界,为下文的情感体验作铺垫。
二、解析题意,夯实基础。
明确歌曲的标题,并进行解题,落实“屈原”、“楚辞”、“国殇”三个知识点。(三个知识点的的难度渐进,最后一个 “国殇”的含义可适当讨论,不同语境中含义有差别。)
国殇:一般指为国战死的将士,也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悲伤与劫难,如5'12汶川大地震,举国降半旗,为死难同胞默哀,5'12国殇日。
要点: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开创了新诗体——楚辞,句式上整齐精练,七字一句,每句中第四个字都用“兮”字这样相同的句式。代表作《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国殇》是《九歌》中唯一一篇祭祀人鬼的作品,也是我国最早、最著名的一篇歌颂爱国主义、歌颂牺牲精神的光辉诗篇。
“国殇”指为国家牺牲的将士,屈原把这些人鬼和天神、地祗同等祭祀表达了对那些为国牺牲的将士怀着无限的崇高敬意)提示:(1)qí“奇”意为特殊的,稀罕,不平常。
落实教学目标2的环节。由于多为识记型知识,所以通过同学互相补充发言,教师点拨的形式即可落实。
三、散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学生对照教材上的字词解释,粗通大意,自由散读,体味情感。要求:学生可根据老师在PPT上对词语掌握的要求,对照思考释意。提示:文章共提到五处奇笔:第二自然段三处;第十五自然段一处;第十六自然段一处。
高中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借助注释可粗通文意。而个人散读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把握文本。
四、再读课文圈划品读
1、请学生全体齐读全文,整体感知,2、交流评点学生的当场习作。
要求:找出最欣赏的四句描写,并将它们改写成100字左右的片断描写。
提示:诗歌的前十句层次井然地描写战斗进程与惨酷悲壮场面,学生可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场面来写: 第一二句写楚军将士被坚执锐,敌我双方短兵相接的场面; 第三第四句写敌方的强大与我方将士冒着箭雨奋勇争先;
第五第六句写战斗中我方的指挥者奋勇争先,誓不后退的决心。第七第八句写楚军战败,弃尸原野。
这个环节尝试在品味的基础上读写结合。重点训练描写的基本功。
五、反复朗读,体味情感
从诗所描写的内容看,作者所讴歌的是一些失败的将士。对此,你有何看法?
诗中描绘了一场敌众我寡、以失败告终的战争,把作者对爱国将士们的崇敬感情推向了高潮,增强了全诗的悲壮美。
读书要知人论世,在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将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由主观性阅读转入实证性阅读,从而和作者进行对话,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布置作业
阅读于右任临终诗《国殇》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有国殇。体会本篇文章中“国殇”的深沉含义。
(附要点:诗人巧借“国殇”,抒写自己死后不能葬在大陆,不能魂归故里的遗憾。表达望大陆、念故乡、思亲人的深情。)
以读促写,使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教学反思:
《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作者的高超的艺术手法的运用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原因,所以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安排在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