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十字架的故事读后感
第一幅漫画中,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
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在想着什么!
他想,上帝啊,这个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块!
于是他动手砍了起来!
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就这样走啊走啊!走着走着,他觉得肩上的十字架还是很沉,很重!
他祈求道,上帝啊,请你让我再砍掉一截吧,我会走得更轻松!
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
感谢上帝,这样一来,他感到轻松多了!
如此,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当其他人在吃力地负重前行时,他却轻松地哼起了小曲!
啊哈!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事都不能走捷径。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人生就用什么样的结果回馈于你。每个人都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十字架,的确是这样,漫画中的每个人,都是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十字架,而当沟壑出现时,他们也只能利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去跨越沟壑,继续前进。所以,请不要埋怨学习的繁重,工作的劳苦,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奋战后的结果,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我们也就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快乐!
【十字架的故事读后感】相关文章:
1.关于十字架的故事
2.世界名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
3.《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00字
4.世界名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的故事400字欣赏
5.历史名人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的故事
6.读《人生十字架》有感作文
7.圣经讲章:十字架的光照与经历
8.雨中十字架小学作文
9.沉重的十字架读后感650字
第二篇:十字架—人生哲理故事
十字架—人生哲理故事
看到这篇漫画,觉得很不错,我看后也觉得值得我们思考,尤其是当我们抱怨时!
第一幅漫画中,每个人都背负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在缓慢而艰难地前行!
途中,有一个人忽然停了下来。他在想着什么!
他想,上帝啊,这个十字架太沉重了,我可以把十字架砍掉一块!
于是他动手砍了起来!
砍掉之后走起来,的确是轻松了很多,他的步伐也不由得加快了。
就这样走啊走啊!走着走着,他觉得肩上的十字架还是很沉,很重!
他祈求道,上帝啊,请你让我再砍掉一截吧,我会走得更轻松!
于是,他又砍掉了一截!
感谢上帝,这样一来,他感到轻松多了!
如此,他毫不费力地就走到了队伍的最前面。当其他人在吃力地负重前行时,他却轻松地哼起了小曲!
啊哈!谁料,前边忽然出现了一个又深又宽的沟壑!沟上没有桥,周围也没有路。也没有蜘蛛侠或者超人出来解救他
后面的人都慢慢地赶上来了,他们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搭在沟上,做成桥,从容不迫地跨越了沟壑。
他也想如法炮制。只可惜啊,他的十字架之前已经被砍掉了长长的一大截,根本无法做成桥帮助他跨越沟壑!
于是,当其他人都在朝着目标继续前进时,他却只能停在原地,垂头丧气,追悔莫及
人生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背负着各种各样的十字架在艰难前行。它也许是我们的学习,也许是我们的工作,也许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这也是这些责任和义务,构成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理由和价值。所以,请不要埋怨学习的繁重,工作的劳苦,因为真正的快乐,是奋战后的结果,没有经历深刻的痛苦,我们也就体会不到酣畅淋漓的快乐!
每个人都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十字架,的确是这样,漫画中的每个人,都是背负着属于自己的十字架,而当沟壑出现时,他们也只能利用自己背负的十字架去跨越沟壑,继续前进。
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些黑暗,只能自己穿越;有些痛苦,只能自己体验;有些孤独,也只能自己品尝人生是没有捷径的!
人这一辈子就两件事情:
一是自己必须负责任的事情,那是你特有的甩不开的只属于你自己必须得去做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自己想做的做的事情,也就是你的梦想,你喜欢的工作,你的爱好等一切能令你愉悦的事~~
无论在追求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谨记不要觉得做些小聪明占点小便宜走点小捷径可以轻松一些,我告诉你,一切皆有因果,老天对万物所有都是平等和公平的,到最后,都是要还的,而且不仅是物质金钱人情那么简单,最后汇聚到一起最大的损失就是自己深深的后悔!!
后悔是什么,就是无论怎样都挽回不了的事情,令自己无比遗憾和痛苦的事情,也就是无论怎样也都会痛苦,明白了吧~~~
保持干净,那是用一生誓死去努力坚持的东西
第三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1蛭川与作造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实则内心并不以为然,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视他人生命为无物。而史也和纱织虽然没有受到众人能看到的惩罚,确实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见却极有份量的十字架,一个为了赎罪去做了小儿科的医生,并娶了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可怜的女人,一个背负着心理上极大的压力而患上了偷窃瘾,认为自己“只配吃偷来的东西”并多次想要自杀。而两个人当时“害怕被发现后会被迫分手”的初衷也无法达到,懵懂纯粹的爱情随着婴儿一起被杀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让犯人能够赎罪。”
有的人,你以为他被法律惩罚了,其实他并不以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脱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许他反而能够在极大的歉疚与懊悔中自我惩罚、反省,甚至是补偿,对受害者家属或者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一种补偿。这两种,哪一种才更具有意义呢?这也许是东野圭吾想让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3她,只是一个平凡的女孩儿,每天穿梭在茫茫人海中;她,自小体会不到母爱,却依然笑着前行。就是这么乐观坚强的一名少女,却被卷入了一个诡异的漩涡中,无法脱身。
父亲朋友之死,亡妻之痛,扑朔迷离的真相……无数条谜团和线索编织的巨大蜘蛛网中,这个女孩是案件唯一的突破点。死者一次次被钉在十字架上,这个年幼的少女对前往渺茫的希望并没有退缩,为了查找最后的真相,她一次次冒险,侥幸逃脱。
人的一生中,可曾遇到过这样一个女孩儿?她善良乐观,即使有再多苦难也笑着去面对,就好似天边最温暖的阳光;她正直勇敢,即使是一个陌生人遇到了困难,也会义无反顾去帮助。她就像一张白纸,不食人间烟火,如天使般降临在人间。在经历过种种苦难之后,她的美好终于来临。这何尝不是人生的真谛。
这样的女孩最后一定能快乐。正如,温暖与伤痛都来源于未知和那颗勇于去承受苦难的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4东野圭吾的小说,越看越有味。开篇引人入胜,过程迂回曲折又峰会路转,让人摸不着头脑,最终柳暗花明,待合上书本又让人忍不住深思。
小夜子,因为自己的疏忽大意,把爱女留在家中,被入室盗窃的小偷杀死。在参与审判的过程中,她为爱女极力寻求检方判处对方死刑然而并没有成功。(杀人者是再犯,而且是在假释期间再犯)。小夜子无法接受爱女被害,在案件判决后,她致力于维持死刑。然而,执念终究还是成了偏执,导致她发现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行(初中时生孩子后把孩子杀了)时,执意要求他们要去自首以接受刑罚,最终导致悲剧发生,她自己被杀害。
对于纱织和史也年轻时犯下的罪,他们虽没有受到法律上的制裁,然而他们一直背负着这个虚无又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纱织自我放逐与堕落,企图通过自虐来赎罪,她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地牢;史也怀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尽最大的力量帮助他人救治幼儿,挽留了更多的生命。他们的自我反省与赎罪的心情,比接受刑罚在监狱之内服刑的罪人们更甚。
正如书中所说:每一个案件,都应该有不同的判定。所以,每一个故事,都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同样痛失爱女的中原,或许是他对小生命的敬畏之心,他没有走上前妻小夜子之路。
合上书本,第一个念头,教育是容不得丁点马虎的,且在孩子成年之前要持之以恒。纱织和史也的悲剧,纱织怀胎十月,她父亲居然没发现;读后感.这样的父亲得是多不在意她的女儿?!怀孕这么大的事情,为啥没有人寻求父母老师的帮助?是因为害怕父母和老师而不敢说?现实生活中不乏初中生生孩子的实例。这正是大多数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而爱美的悲剧,则是因为小夜子的疏忽。
第二个念头是,为啥同一事件对男女的影响天差地别?中原道正和小夜子,纱织和史也,为什么都是女的心理出问题?是因为男人更坚强女人柔弱吗?我想大概是因为孩子是女人怀胎十月所生,女人对于生孩子的付出是一般没生过孩子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5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时间因《虚无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占据着各大电商的榜单前列,于是决定一看。书的腰封上写的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虽然没看过《白夜行》,但是完全没有阻挡我对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书中是什么?为什么是虚无的?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个是小叶子的被害,町村为了女儿花惠,为女婿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将其自认为会揭露女婿的小叶子杀害,后自首并自认抢劫杀人。在被害人小叶子年迈的父母希望可以参加到庭审中并请求判处*刑的情况下,作为前夫的道正参与到案件中,并积极的收集小叶子多年的调查、采访、收集的数据和手稿,希望可以将小叶子在女儿遇害后所做的对死刑及对被告人进行刑罚的思考表达出来,但是故事的发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参与及调查发现前妻小叶子被害远远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杀人案,但是这真相并没有让小夜子的父母宽慰,杀害女儿的凶手有了为自己女儿的幸福杀人的动机。“与动机无关,无论基于任何理由的杀人,遗族无法远离伤痛,他们依旧希望能判处*刑。”也使得道正开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惩罚到罪犯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赎罪?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东野圭吾这本书,于其说是推理小说,不如说是借此来引出一个个社会现象的思考,关于死刑,关于赎罪,关于遗族(被害人家属)。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相关文章:
1.《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200字
2.虚无的狂欢论文
3.包含虚无的成语
4.虚无诗歌
5.虚无作文300字
6.虚无的力量诗歌
7.读《人生十字架》有感作文
8.关于十字架的故事
9.圣经讲章:十字架的光照与经历
第四篇:《蔷薇花与十字架》读后感
《蔷薇花与十字架》读后感
理性与信念的价值困惑
文 BY 马莹老师
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有些吃力,好多晦涩的句子需要反复的读,有的名词得查查才知道,尽管如此,过程有点痛苦,读完再去回味,会发现作者讲的确有其理,甚至有的地方还开阔了认知边界,一种奇妙的读书收货。书名中蔷薇花与十字架分别象征着理性和信仰,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理性思考有着不同的判断标准,而有一些冲突又是理性不能解决的,因而不得不诉诸个人信念,犹如信仰一样。两者分属一个空间的两端,又相互交错相生,相互交融共同解释着遇到的现实问题。
正是因为作者在德生活学习的近距离观察,写下了观察笔记,让我更能真切的看到世界的平行空间所发生的一切。看到德国除了在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人居环境方面的领先外,更重要的是在政治公正,贫富差距,社会友好上胜过其他发达国家。如在202_年的德国学生运动,受教育权利的不平等,引发了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学生封锁了图宾根全市所有主干道的十字路口达四小时之久,却未造成大规模的群体性暴力事件,甚至问题进一步往前推进有所解决。由此可见德国学生运动在政治上非常成熟,抗议的目的还是对话,通过沟通解决问题,甚至静坐期间,当场与校长展开讨论,通过辩论促进理解,达成共识。这种环境下的社会舆论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可以说几十年的社会运动发展下来,德国形成了非常宽松的氛围。在即使并不完全同意抗议者的主张中,也能赞同他们以合适的方式表达意见,促使全社会共同参与讨论。犹如那句“我不认可你的观点,但我支持你说话的权利”.在“一言堂”的氛围中,更显这话的意义和分量。
书中还讲述了作者自己在德国的一些淘书经历,一番辛苦淘来的几本中意的好书,其中乐趣,这种感觉特别是对书虫来说,犹如感同身受的经历,如获至宝一样抚摸着旧书摊淘出的宝贝。异国他乡民族、文化的差异,却也有温暖的地方值得回味。作者还对比了两个国家的对于人民来说,买书的成本,书本纸张差异对于储存时间的意义。大量的淘来的宝贝,又在学成归来后,又不远万里把书给搬运回国,其中艰辛和乐趣自己才能体会。
理性与感性
文/于晓晓老师
选读这本书,一是源于这本书的标题《蔷薇花与十字架》,因为它立即让我想到了一个我喜欢的乐队——枪炮与玫瑰乐队,还有一位我喜欢的诗人萨松的一句诗歌: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另一个原因就比较单纯:封面设计很好看,让人想到淡淡甜甜的棉花糖,特别诱人。
翻看书,作者主要在序言中也介绍到主要从自己多年的所思所想所得,以一种看似严肃却故作轻松的语调,谈谈哲学这件事情。原本抱着喜欢封面与标题的态度来读这本书,结果还是被书中一些专业的哲学态度与观点而却步。拿起来,放下去,再拿起来,又放下去,一直都没能静下心来把这本书读透彻。本想着能借此机会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打开哲学折扇厚重神秘的大门,可原谅我还是被这扇厚厚的大门挡在门外,一直徘徊着,想靠近却心生怯懦。
作者将全书分为四辑,包括<知识与信仰>,<自由与责任>,<学术与政治>,<民族与世界>;说实话,每一个话题都是我所感兴趣也是我渴望了解的。书中特别提到了在德国淘书的经历,对德国的书籍以及图书馆的描述,看的真是令人眼馋,这或许就是所有爱书之人的通病吧。
大学实习时有幸接触到一位老师,特别热爱阅读,而且读书特别杂什么都喜欢涉猎一些,这其中就第一次接触到《自由在高处》及其作者这位社会学者熊培云,帕特里克说,“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说“不自由、仍可活”.可谓开启了我阅读的新边疆。后来柴静的《看见》,刘瑜的《送你一颗子弹》,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等等都让我开始思考,不仅仅再局限于个人,家庭等等,而是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人类这样的物种,而且我开始享受这种思考或者说这种思辨能力所带给我的乐趣。因为当你真正开始认真思考一些宏大的主题时,你会发现一个更加宏观的世界,你会慢慢地找到你和这个复杂世界的相处之道,你会变得宽容接纳,世间有太多的不易与艰难,你也自有心中的方向。如果一人能够温暖纯良,自会发现和拥有爱与自由。
这是一本需要你慢慢静下心来读的一本书。因为作者原有的知识结构框架是建立在自己多年的思考阅读经历基础之上,对于大部分的我和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存在知识上的偏差。这也是导致我在现在还没有读完读透彻的原因。同时在侧面也告诉我要多去接触和阅读专业性的书籍,构建自己的理性框架。
第五篇: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一)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无解的审判——《虚无的十字架》读后小记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是让犯错听到审判而感到内心解脱,还是让他重获自由用一生赎罪?
合上书,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审判,死刑,虚无,沉重…在脑海中翻腾着。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只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死刑废除论因此悬而未决。
我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而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最终,逃避了二十一年的史也和纱织最后选择面对自己的过错,进行了自首。这应该是符合大多数读者对于伦理的要求的。可作者却戏剧性地安排了警方找不到犯罪证据,无法定罪的情节。或许这也是作者内心矛盾的体现吧,正如书中写的“也许这代表人终究无法做出完美的审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