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
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6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山居秋暝读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读后感1王维的诗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代文大多为悲秋之人,但这一首却不同,没有悲歌、凄婉,满是随意,闲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正是潺潺的溪流声才让你觉得寂静,空旷。静动结合,视听结合,使得画意盎然,令人陶醉其中,完美地诠释了秋天的月夜。
诗中景物层次鲜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雨图。整首诗的意境就在一幅山水图中缓缓展开。从构图结构上看远景是空山新雨,天气晚秋,近景高处是明月照松,清泉流石,近处是浣女与渔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读王维的诗常常让我有一种在春风中散步的感觉,十分的清新,自然。
王维的诗因为他本身的性格,显得空旷,静谧。他的诗就是诗人心灵的物化。就像置身于香烟袅绕的寺宇之间,可以达到忘却尘事,净化心灵的境界。
诗句的描写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世外桃源,到处充满了安详恬静的景象。
这首诗不单单对山野中秋天的景象进行了描写,更抒发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秋天是一年最美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秋没有春的稚嫩,没有夏的酷热,更没有冬的严寒。秋天是沉稳的、内敛的、金黄的、沉甸甸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如同诗中所写,春天的美好景致已不再,但秋景别有一番风味,生活也同样如此,酸甜苦辣,每一刻都有值得体味的内涵。
生活充满精彩,懂生活的人,才知道如何珍惜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山居秋暝读后感2王维的那首《山居秋暝》,我早已成诵。早先我只是觉得这首诗对仗工整,朗朗上口,近日再读,却别有心得。
同为唐代诗人,王维相比于李白的气势磅礴、杜甫的沉郁悲歌、白居易的直抒胸臆,风格迥然不同。他的笔触清新自然,恰似一幅恬淡的写意山水,宛如一款崇尚淡雅的宋瓷,宛如一片崇尚隐逸的山菊,宛如几支崇尚独立的清荷。
开局是平实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岁值初秋,雨后初霁,青山如洗,气温微凉。颔联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行走天空,松林影落溪涧,清泉奔涌,涛声訇訇。颈联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喧闹,因为浣女归来,荷叶摇动,因为渔舟往来。最意味深长的是“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春芳落尽,无怨无艾,心怀真意,潇洒自在。空山、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荷叶、渔舟,都是一些普通而寻常的景物,那么漫不经心地涂抹在一起,亦诗亦画,如梦如幻,达成超然的境界。
每读这首诗,却会让我感慨万分。此诗手法上字字珠玑,动静有序,技巧上抑扬顿挫、颇合音律,就像一支舒缓的竹笛和着此起彼伏的松涛,与此类似的还有他的“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林园即事寄舍弟》),“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鹂(《积雨辋川庄作》)”。他的诗歌巧妙地将绘画的精髓横穿诗歌的字里行间。苏轼叹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再从这首诗细细品味,我们仿佛在这平实的诗句里看到了这样一幅图画:闲来静处时,一位峨冠博带的文人,漫步山溪边,看月照赤松,听泉过苔石,听竹林鸟喧,看舟分青莲。他从不艳羡世间繁华,他只愿留住眼前美景。在王维的眼中,世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同时也构成了他美好的心情。用哲学的思辨来看,这正是诗人内心对自然的感观和自然对内心的反观。王维由眼前之景表达洒脱之情,由洒脱之情而入飘逸之境,无需豪言壮语,一首五言律诗足矣。
查阅王维的.背景资料,才知道他是一位与佛结缘的居士,有“诗佛”之称。这让我想起“清晨入古寺,红日照高林”的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后禅院》)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北宋诗人苏轼。他们都是经常进出寺庙并与高僧大德为友的居士。自从唐宋文学与佛结缘,文坛风气为之骤变,主张清新灵动、超凡脱俗,追求内心的宁静,淡泊功名利禄,让人感到与此前大不一样,清冷幽邃、远离尘世、充满禅意,似乎是换了另外一副肚肠。
王维也曾戎马征战,他的边塞诗也极具表现力,镜头感十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许是到了晚年,才发现山水间的真意,悟透了生活的真谛。
山居秋暝读后感3这首山水名篇,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清幽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欢歌笑语,那是一些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追求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青松、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发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有书画风格的唐代诗人中,王维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其代表作《山居秋限》,又是王维现存三百多首诗作中最富有代表的一部广为流传的作品。因本人也喜好此类作品,所以就有了反复诵读,反复琢磨的习惯,最近有机会听得某学校在教读该诗作,教学者花费大量时间于字词的翻译,而翻译结果丢失了作者在诗作中想要表达的心意,本人似有块垒在胸,于是就有了我的解读。原诗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请看第一句。“空山新雨后”中的“空山”,从自然的观点来看,山本不应为空,能把山看空的,是诗人的心空,只有空明的心,才能够把古人看来高深莫测的山看成是空的,这是作者一上来就把空的心作一交代的开首。“空山”的可能。和陶渊明的“南山”是不一样的,“南山”是禅的意境中一种带有神明驻守的方界,而“空山”则不然,那是一种禅的意境下对待实然之物的一种境界,那是望遍周遭皆空的一种心性写照。“新雨”带有一种暗示,那是归隐之人历经某种启示之后,把可以看空的境界的获得作为一种“新雨”,整句相连,便可以理解为:“新雨”在前,而经过“新雨”之后,也便有了“空山”的境界。第二句。“天气晚来秋”呢,那是作者当时年龄和经历的真实写照,对应于“空山新雨后”,等到作者有了这么一种境界之后,人已到了“晚来秋”的时节,那是一种醒悟,也是一种感叹,但对于到了这么一种境界的人来说,“秋”并不包含着真实世界中的没落,也不代表一般现实中“秋”的衰落,反而倒有一种归于平静和成熟的感受。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和“清泉石上流”,这是对自然景的描写,那是一幅山水类的自然景观的写意画、但推测作者的原意,更可以看作是借自然景象来叙述心境中的“静”。如果仅仅是静,那还不足以和作者前两句的“空”相配合,所以,对内然景观的“静”描写的背后,还表达了作者看出“自然而然”的一种顺应。是一种复而不变的自然思想的回归,“明月”可以永恒地照在自然生长的松林里,对人世者来说,可以说今天的月光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的月光和今天又不一样,而一旦循世,那就没什么两样了。“清泉石上流”是“明月松间照”的补充和深入,在作者那里,“清泉”汩汩的流动,可以是一种原始的自然力量,这种力量可以荡涤一切污垢,可以表达人的原始心灵的纯净,因为有了“在山水自清”,所以也就有了“清泉”的不懈的流动。借着景物的描写,作者间接地表达了自己心的境界,那是到达这一境界的心,对自然存在的一种富有禅意的观照。
第五、第六句。“竹喧归浣女”和“莲动下渔舟”两句中,从字面上读者可以感到作者在写人了,写出了人因生活活动而给自然景物添加上的热闹,这里的热闹,从实际上来看,也很富有当时生活中的乡野味道,乡野生活本身就带给人以平静的感觉,和熙熙攘攘的城市繁华是一种对比。不过,乡野白有乡野的热闹,“竹喧”中的竹子本不会喧哗起来,而妙就妙在“竹”的“喧哗”上。一个“喧”字,让人就产生了对生活场景的勾联。而这里的闹热,也足以表达作者当时所能见到,感受到人世间自然所处的应有之有了。这两句所表达的热闹,还是回应本诗归隐“山居”的特定处所,也是为了突出“山居”特征的一种真实场景,这是作者用意表达人生热闹的最妙的方法。因为这是一种适度的“人间”,用以平衡前面的“出世”,“出世”、“人世”不执两边,那才是真正的禅意。
第七、第八句。是作者最直接表达当时心境的真实表露。“随意春芳歇”所突出的是一个“随”字,何渭“随”呢?这里的“随”好像可以是“顺”的意思,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照”。作为“顺”来说,那是作者想要说明人生以顺天命,不可与天命相抗衡的实际境地,那是叫人不要醉心于现实、为现实而烦恼的一种过来之人的感悟;作为“观照”来说,那是叫人观察世事的一种态度,是要让人能够从现实中跳出来。在古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烦恼神”,说“烦恼”是人活着的时候,由于烦恼神占据人的一生,所以烦恼是活着的人的一种自然显现,而在王维这里,烦恼是因为人的追逐“春芳”所带来的,如果想要摆脱“烦恼”,那就需有一种“看歇”的心态,在人处于“春芳”之中的时候,当会有歇息的时候。至于“王孙白可留”一句,可以是透过“随意春芳歇”之后,哪怕曾经有过“春芳”般生活的人,也自会有了“可留”的生活了。该诗作通篇中突出的是一个“秋”字,作者在“秋”所给予人的性情上做文章,这里的秋意,并不是通常人们心理中带有悲观意义的秋,而是一个人大彻大悟后,对于美好人生境界获得的一种秋,因为只有获得大彻大悟的人,才会把繁复的诗文化,演绎为用简朴的语言,简练的文字,表达来自自然意义上的对人生的简洁回答。好一个透明的王维。
这也只是我个人的读后感而己,个别的地方未能读通。教师如何教,自然可以自出心抒,但对禅诗大家王维,联系他的实际作品,在“禅”上略加生发,也是应该的吧。有些课文是要用心体会的,否则就会闹出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之类的笑话来。
山居秋暝读后感4近日我读了一首诗,名叫:《山居秋暝》,它是由唐代大诗人王维所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它通过对山中秋季傍晚景色的描绘,体现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诗的首句便点出题目,以“空山”、“新雨”、“晚来秋”渲染了雨后的山中傍晚的凉爽宜人、空气清新、景色美丽。第二句是历史上写景的名句。云停雾散,月亮初升,银色的月光透过青松的枝叶照在树林中的土地上,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静静的流淌。月下那挺拔的青松、山石上流淌的清泉似乎让我感受到了山中的安详、和谐。
不但如此,“明月”、“青松”、“山石”是高洁之士的象征,所以此句虽然是写景,但我从此句体会出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我读了第三句,仿佛听到了欢歌笑语,原来是洗衣姑娘回来了,溪水中,小船顺水而下,划破了宁静。尾句巧妙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厌恶。我国古代的妙文还有很多,我会一直研究下去的。
山居秋暝读后感5“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是因为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生动表现了幽清明净的自然美。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的确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读后感6雨后的山村格外的干净。刚刚停住的雨,洗净了人们活动的痕迹,也洗净了我落寞的心。我,走在林间湿软的泥土小路上,欣赏着眼前的一棵棵松树,一间间茅屋,欣赏那雨后的露珠。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月亮冉冉升起,银白的月光就像一颗温柔的心,努力穿透树枝。可是被锋芒的松针无情地刺戮,碎了一地,树上落下的水滴,仿佛就是它的呻吟。秋天的风,从大地掠过,给人一阵阵寒意。偶然听见小溪潺潺的流水声,从那步入溪中的石头上流过,仿佛在天的老母亲绵绵的诉说。对岸,安静的竹林,传来了谈话的声音,在空中久久回荡,不肯离去。一群长发飘逸的浣女,一路有说有笑,打破了山中原有的寂静,直到她们踏进各自的家门为止。忽然,水塘里的动静,掀翻了荷叶晶莹的泪珠。渔船越来越近,顺着小溪漂到山村。渔人们手中的渔网里,一条条肥美的鱼儿拍打着尾巴。
好想永远留在这里,任那一阵阵风吹过脸颊,看那一滴滴雨滋润着大地。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任何羁绊,这里有的,只是无拘无束,只是一份清闲淡薄的生活。
第二篇: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并最终背诵默写诗歌。
2.体味诗歌中的意象、意境,描写或描绘诗歌的意境。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及默写诗歌。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事”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体味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2.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我们知道王维是因为《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1.走近王维—诗佛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2.写作背景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辋川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他在终南山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3.诵读指导 读诗,划分节拍
首联221,221 颔联221,221 颈联212,212 尾联221,212
三、整体感知,具体赏析
(一)解题:山居秋暝
1.题目的含义是什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1)“山居”:山中的居所。点明了地点。(2)“秋暝”:秋天的傍晚。点明了时间。(3)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所以这是一首写景诗,山水田园诗。2.诗歌知识
按照诗歌表现内容的不同,古典诗歌大致分为写景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和咏怀诗五类。(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
山水田园诗特征: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的生活向往和自己遗世独立的高尚情怀。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谢灵运、谢眺、孟浩然、王维、陶渊明、杨万里等。
(二)赏画面之美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根据本诗请同学们通过创造性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画面,尽可能描写细致,语言优美。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1)首联交代了什么?描写了哪些意象?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季节)
空山新雨、晚天秋气 空幽宁静、清新明净、气清神爽 秋山图
2.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泉图)
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1)颔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颔联景物写生。描写了明月、松林、清泉、山石几种意象,营造了幽清明净、空明雅洁、宁静的意境。月泉图(2)诗人为什么要选取“松”、“清泉”、这些意象来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分析:这些物象象征诗人高洁的人格,体现了诗人追求高洁理想的境界。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意象:松——挺拔,傲霜凌雪,坚强不屈。咏 松 陈毅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意象:清泉——洁净,高洁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泉。——王维赞贤士语
(3)颔联它美在哪里?(表现手法上分析)
“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结合,视听并用,俯仰结合,融为一体,构成动人的意境。3.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1)颈联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竹林、浣女、莲塘、渔舟,营造了勤劳淳朴、平和安乐的意境。山居图(2)意象:竹——竹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
竹石 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意象:莲——是清白、坚贞纯洁、高雅的象征。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3)此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诗人用“竹喧”反衬山静,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是所闻,用“莲动” 衬托水幽,是所见。视听交错,动静互衬,颇具感染力。写人,只闻其声,侧面描写。
(4)颈联中不是有浣女和渔舟吗,诗人为什么在首联中说“空山新雨后”,说是“空山”呢? 联想王维其他的诗歌中含有“空”字(鹿柴、鸟鸣涧)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犹如世外桃源。
“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心的空明与纯净,所以空山不是空荡荡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
环境:无人(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5)颈联按通常的说法应是“浣女归竹 喧,渔舟下莲动”,这里诗人为什么先说“竹喧”“莲动”而后说“归浣 女”“下渔舟”?
有五个作用:①是为了押韵的需要,“舟”与“秋”“流”“留”押韵,符合近体诗的格律要求。
②将“归”与“下”作使动用,使句子更为活泼。
③反映了一种生活的真实: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④“竹喧”“莲动”置前,可以突出山间景物的神奇美妙。
⑤这样写可以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更添情趣。(6)中间两联同是写景,有什么异同?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突出自然美,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突出生活美,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两联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找出本诗的主旨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卒章显志)经春的花草,任凭它们凋谢枯萎,我却要留下享受这大自然无限的风光。尾联中的“王孙”指谁?化用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王孙”指的是诗人自己。这一联化用楚辞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反其意而为“可留”,便把诗人流连忘返的情绪和意境和盘托出,深化了主题,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四)山水田园诗鉴赏口诀
看清诗题与作者,注释背景要明了,划分节奏多吟诵,找全意象细推敲,想象联想来组装,填补空白意境妙,揣摩议论抒情句,诗人与你把心交。
五、总结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中秋日傍晚幽静、明净而清新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安静纯朴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的思想感情。
本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语言清新明丽,饶有情致,富有生气。把画面、声响、动作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使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第三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3、理解并识记一些文言词汇。
4、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朗读、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2、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的诗风及以动衬静的写法,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教学用具: Powerpoin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型:朗读课和导读课相结合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提问诗歌相关文学常识:
(1)创作朝代(2)作者及其生平(3)作品体裁(4)作品来源
2、多媒体出示词句练习:
(1)暝
(2)空山
(3)新
(4)喧
(5)浣女
(6)随意
(7)春芳歇
(8)王孙
二、精心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盛唐的诗坛,群星璀璨,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还有诗佛王维。王维早年曾写过很多质朴感人的诗篇,脍炙人口。像写缠绵相思的《红豆》,写思乡思亲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离别深情的《送元二使安西》。这些诗,每每读,令人感怀不已。正如古人所说“诗穷而后工”,凡有成就的诗人,其仕途往往坎坷多难。王维也不例外,中年以后,仕途受挫的王维厌倦了官场的纷争,过起了寄情山水、参禅悟道、渴望归隐的生活,让疲惫的灵魂在自然山水间变得润泽愉悦。至情至性的王维自此登上了盛唐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作《山居秋暝》,一起来领略王维所创造出的诗情画意。
三、解难答疑
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预习感受。
3、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后,教师点拨明确。
4、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情诗意。
四、课文赏析
1、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 先让学生谈谈他们对王维的认知,然后出示课件,大致地介绍王维的生平、诗歌与成就。(2)诗歌朗读
先放一遍音频朗读,然后让学生齐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3)讲解释义
由题目入手,根据注释逐句的解释诗句的含义,包括诗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个别字词的妙用之处。(4)意境概述
通读全诗,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对诗文整体意境的感受,再究问他们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这种意境的。对他们的回答加以修正、完善、归纳总结出全诗的意境。
2、整体把握,出示思考题: A、诗歌中出现那哪些意象? B、诗歌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色?
C、写景是为了抒情,作者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
3、深入鉴赏
本诗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灵活运用动衬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1)首联起笔写景: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先高处着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句写自然万象;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尾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4、小结。
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本文作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灵活运用动衬静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充分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为我们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5、质疑讨论
(1)关于“空山”。“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两句可用来诠释王维此时的心境:“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2)“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两句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
[明确] 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3)尾联运用典故,而取其相反之义,我们怎么理解这一句?它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 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五、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3、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六、板书设计:
《 山 居 秋 暝 》 王 维 ——诗人、画家、隐士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自然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动景。浣女归家,渔舟下流)——生活美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诗中画 画中情
山
居 明月 青松 清泉 山石 高洁情怀 热爱自然 向往田园 远离尘俗 秋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 向往田园 渴望归隐 厌弃官场 超然淡远
暝
意境: 优美、宁静、闲适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七、布置作业:
1、熟练地背诵全文、默写全文。
2、根据诗歌所描绘出的画面,发挥想象,写一段500字以上的即景抒情的文章。
第四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揣摩诗中的关键字词,并通过对诗歌意境的鉴赏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教学重点: 诗画风格。教学方法:
诵读法、诗词赏析法。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引出作者王维。
二、介绍诗人
(1)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唐代山水田园诗人,音乐家,大画家。四十岁为界限,之前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做一番事业,后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奉佛。四十多岁后,他特地在长安东南蓝田县的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人称“诗佛”。
(2)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具有独特成就。”。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王维是我国古代受佛教与禅学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读他的诗,往往给人一种超尘脱俗、清新秀雅的感觉。总是描绘出一派恬美,幽静的山水田园风光。山水田园诗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4)有人评价: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
三、解释题目
诗歌的标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明确:题“山居秋暝”,“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并表明所描绘的是山村的生活情景。
四、通读课文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2.学生诵读:
(1)问:在诵读中,大家是否发觉这首诗歌朗朗上口,极富有音韵美?
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为诗体名。它格律严密。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2)问:找出诗歌压韵的韵脚。
五、鉴赏诗歌
与其说是读《山居秋暝》,不如说是欣赏一幅《秋山晚景图》,可吟诵,也可入画,便是这首诗最大的特色。短短的四句诗,其中蕴涵的内容却是无限宽阔。(有三幅画)
1、写景句是哪几句联?从写作内容、技巧等方面进行赏析。学生自由发言。颔联,颈联
A、描绘出清新宁静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B、动静结合(对仗工整),绘声绘色。具体分析: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仿佛自己满腹的烦躁都被月光抚平了一般。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荡涤了所有欣赏者心灵上的尘土。
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从描绘景物转而描写人,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安静转而喧嚣。诗中不仅有山水之美,还有人情之美。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它使诗人感到陶醉忘我。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2、理解首联写作内容,揣摩“空”的意蕴。
交代时间、地点、天气。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1)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2)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格外幽静。
3、如何理解“随意”句?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他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不是一样美好吗?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深化了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六、品析意象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七、布置作业
1、抄写一篇,背诵全诗。
2、完成课后及配套练习。
板书设计:
山村自然美---风景清幽
空
村民生活美---民风淳朴
留
热爱自然 厌恶官场
诗人人格美---追求高洁
理想中的社会美
第五篇:《山居秋暝》教案
《山居秋暝》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2.认识王维创作后期诗歌中流露出来的隐逸倾向。教学难点:
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
二、近体诗简介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1.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2.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诗歌朗读指导 1.听朗读。
2.结合注释,读懂全诗。3.诵读全诗。【诵读指导】
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尾联出句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慢读出,表现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心情。
四、介绍王维及《山居秋暝》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一个人能画画又会做诗歌,是挺了不起的一个人,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
(老师可以介绍一个小典故: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 1 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五、诗中有画 1.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王维隐居辋川之时。他在那里建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整首诗所写的景物即秋天傍晚在山居所见的景物。2.后人评价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的诗笔触清新自然,使我国的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谢灵运之后达到又一高峰。后人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苏轼称赞他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3.诗中有画
诗人用淡淡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
(1)我们首先找出诗中的写景部分。“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①首联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与诗题有什么联系? 【明确】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②“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③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A.两联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 【明确】
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B.颔联与首联有何联系? 【明确】
空气清新方可见月光之皎洁;新雨之后才能显清泉之声响。
C.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与作者要创造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是否和谐?并说说原因。【明确】
是。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 2 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④六句写景的句子,哪几句可以作为画面的主体?学生概括。【明确】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教师把这四句写到画幅的中央)
⑤这四句作为画面太过简单,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具体地描绘出来,大约200字。
【参考范例】
“明月松间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莲动下渔舟”——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⑥总结画面内容 【明确】
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⑦山中景色令人陶醉。我们体会了“诗中有画”,假如为画取名,应是? 【明确】
山居秋暝。(教师在画幅的右上角写上“山居秋暝”四字,作为画的题目。)再为这幅画的落款处补些说明,写上时间,可用哪些诗句? 【明确】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概括为“雨后秋晚”写在画的左侧)还缺什么? 【明确】
作者。教师把“王维”写在“雨后秋晚”的下面。
六、画外之意
说到这儿,我们把握了诗中蕴含的画面,对“诗中有画”有了初步体会。学诗不但要把握内容,还应体味作者的感情。从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对山居秋景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向往,始终流露出诗人远离人世、回归田园的愿望。如此,我们还不能算是完全读懂了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不能把诗的尾联概括进去。1.翻译尾联,并体会其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看诗的尾联,我们有一个疑问:王维本在做官,为何向往隐居生活呢?做官是入世,隐居是出世。唐代诗人,尤其是盛唐诗人大都渴望步入仕途以实现人生抱负。要解开这 3 个谜,我们必须了解一下王维的生平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
王维早年曾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但由于身在仕途,也曾一度有过匡世济时的理想。特别是在张九龄拜相以后,王维曾极力称颂张九龄的一些政治主张,得到张的赏识与信任。但随着张九龄的罢相,王维的仕途也渐趋坎坷,对当时的官场开始感到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早年对佛教的信仰开始在他的心中占据重要的位置,40岁以后便“吃斋奉佛”,曾一度在终南山和辋川别业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以与友人赋诗唱和相酬为乐,表现出厌恶世俗、逃避现实的隐逸情趣。本诗便较为典型地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情绪。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山居秋暝》表现了王维向往田园生活的思想倾向,也流露出对仕途失望,厌弃官场的情绪。同时,我们还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
七、板书
山居秋暝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 画外意
明月 松 清泉 石 ——自然美 向往田园 远离尘俗
竹喧 浣女 莲动 渔舟——生活美 厌弃官场 超然淡远
语言风格:清新淡雅 鉴赏方法:知人论世
八、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山居秋暝》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九、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