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推荐阅读)

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推荐阅读)



第一篇:道家经典《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道德经》读后感1

《道德经》,是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相传为战国时期楚国的老聃所作。老子的言说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的反对,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由“道”、“德”两部分的论述组成的。

我理解的,道德经的“道”并不只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更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法;“德”也不只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二者相辅相成,若能合二为一,则能“修道”成功。

《道德经》“德”的部分,我觉得,并不是仅仅理解为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其实,这也是老子在教给人的修道的方法。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即是“德”关于仁义、礼信的论述。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会舍德而求道,不亦舍近求远吗?不修德,又怎么会得“道”呢?读过《道德经》,我又查阅了资料,发现,《道德经》又有一说法为《德道经》,即德在先,道在后。我想,这也符合老子淳德归道、全德复道的本意。“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内涵,更寓意明德归道、以德养道的深刻意境。

仅是浅略的阅读两遍《道德经》,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窥得其道,甚至不得皮毛。如同林语堂曾讲过的——“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希望自己能够坚持学习《道德经》,修德明道。

《道德经》读后感2

在图书馆借了一本《道德经》,看完后虽然觉得不能完全地读懂老子的思想,但是心中还是感觉一片坦荡,觉得此书对我们深有益处。

《道德经》这部著作是老子所写,但不是介绍老子生平事迹,而是讲道论德,所以叫做《道德经》。《道德经》全书原本分为上下篇共五千多言,上篇一章至三十七章主要讲“道”,下篇三十八章至八十一章主要讲“德”。

老子说的道,是天道,就是自然的规律。我对《道德经》的理解是无为而治和尊重自然规律。

人的一生有得意和失意的时候,有时候人们不能再其中好好的把握自己,以至于身败名裂,不能保全。因此,怎样才能在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保全自己,是自己的心智足够清醒,不至于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这就需要人生的大智慧,而《道德经》就给了我们这方面的启示。

人在得意的时候,家庭、事业顺风顺水,此时的人容易目空一切,不可一世,狂妄自大。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招人嫉妒,也会树敌太多,甚至招来杀生之祸。在老子看来,福气来临时,我们要提醒自己祸根也来临了,自己不要那么盛气凌人,要懂得谦恭,否则失意时就会走投无路。还有不能狂妄自大,不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天下无敌,强中自有强中手,肯定有人比你会更厉害,更出色。但我们达到目标时也不能到出炫耀,不能自负,不能骄傲,要有谦虚之心。

老子说“是以圣人出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持,功成而弗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老子认为,我们应该用顺其自然的“无为”的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任凭万物生长而不加干涉,而生养的万物又不据为自己所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力而为却不认为是自己的能耐,有功劳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一个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总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

无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修养。假如我们能够做到无为,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的稳定。如今社会物欲横流,许许多多的人在利欲面前迷失自我,假如我们能够做得到无为,那么我们也将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道德经》读后感3

《道德经》的第一句,也是被世人提及最多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告诉我们宇宙和自然的大道是普遍无限和绝对永恒的,是难以描述的。难以描述是因为我们人类思维、语文是具有极大局限的,是片面的。由此,不管我们对“道”的认识如何,都是局限的,还有更高深的“道”是我们未能理解的。所以,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不思进取,而应该不断地发展和壮大自己,不断地加以认识。这也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用发展的眼光看

问题”相通的。但是这种发展应该是建立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的,因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宇宙和自然的规律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要遵守的。对自然和自然规律的推崇也是老子一切哲学思想的最本源。

老子还给我们提供了修身的准则,或者说榜样。“上善若水”——他说天地间至高至极的善可以用水来形容。因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滋润万物的本性,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水具有宽广的胸怀,毫无所求,甘居众人厌恶的卑下,污浊之地,所以它可以算是至高的“善”了。“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老子通过这个句子详细地指出了人应该效法水怎样的德行,首先要效法水的不居高的精神,要时刻让自己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有了功勋却不占据,不与人争,不自以为是,不恃才傲物目空一切。其次应效仿水的沉静没有物欲。人类应该恢复自己心灵的透彻明净,抛弃众多物价的束缚。并不是说一点物欲都没有,但是要限制自己,不贪图,不强求。身处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的我们,更应该以此为标准,审视自己的心灵。除此,还应效法水的仁爱之情,带着一颗不求回报的心真诚地帮助别人、关心别人。还要效仿水的诚信,水的平正,水的能屈能伸,水的善于把握时机。

在第四十六章里,老子提出“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世上的很多事并不是绝对的。许多看上去很好的事往往会变成坏事的开端,而不好的事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变成好事。所以如老子一样的智者说,祸和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发生在那些得意的事情之中,这是由于人们只看到利益的一面而看不到祸害的一面,只知道生存的快乐,所以人即使生活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应居安思危,因为灾祸随时可能降临。同样,面对不愉快、灾难也不必绝望,因为灾祸背后常倚伏着幸福。但福祸谁都不能说得很准确,所以到最后还不如和谐地去面对一切,透过长远时空、利弊并重地思考问题,这样自然就产生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这种平常心会带给我们和谐以及待人的宽容心。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读后感4

最近我在看一本十分富含哲理的书——《道德经》,要物体享受就得靠钱,而要精神享受就得靠道,道家讲究天人合一,神游太虚,而道德经就完美的诠释了这一点。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字,但字字珠玑。就拿第一句话说吧:“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很好理解,就是能说出来的道,便不是真正的道了。但你理解深刻含义吗?道德经中有这么一个小故事:楚国有一棵大树叫“朝生”,对他来说,四千年只是一个春季。在越国有一只神龟叫“暮菌”,对它来说,四千年不过是几个时辰而已。但人们却认为彭祖寿命长,活了八百年,但他跟“朝生”,“暮菌”比,岂不是寿命极短?

如果人们在远古指天叫“夷”,指地为“希”,那现在天就是夷了,地就是希了。所以他告诉我们,名称是虚无的,不要去强求等级名称,顺其自然不是更好吗?看,短短一句话,竟可以有如此深奥的道理。

道德经中还记到,老子在写完道德经交给尹喜,出关之前曾跟尹喜说:“你读完后,要把道德经全忘了才行。”这更是出乎常人意料,应该牢牢记住才对呀!正因为文字把深理束缚住了,所以要把文字忘了,才能见到深理。

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现在,体会到道的博大精深了吗?

其实,道就在我们身边,但它却看不着,听不着,闻不着,摸不着。只能用心体会,而道德经便是这么一本体会道的工具。

《道德经》读后感5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所作,是道家思想来源也是世界上除《圣经》以外被翻译的最多的经典名著。通过为期一年的学习,我对道家少私寡欲,知足不辱等境界有了更深的体会,以下是我的感悟。

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善良的人就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处在人们所讨厌的地方但是更接近于道。高尚品德的人做有利于众人的事而不与争,处在卑下的地位但他的做法是值得人们尊敬的。我们生于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世界,有时候可能需要保护自己而不得不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可是我想说,帮助他人保持谦卑的态度也未尝不可,也许你会失去一些东西,但是回报却是无穷的。

“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这句话是说把自己当做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寄予他了:把天下当做自己的生命来爱惜,那么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了。我们中国目前仍处于发展中国家,复兴之路还有很长要走,而我们正处在国家的顶端,我们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不懈奋斗,贡献出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力量。“少年强则国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

第二篇:道家哲学,道德经全文及译文繁体字

前言

擡頭仰望星空,星河燦爛明月其中;再觀蒼穹,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觀人之道,衆人各有所歸;觀天之道,行事盡其善美。幽幽兮,深邃兮。夫何故?萬物都有自己的歸宿,衆生都有自己的本命。宇宙從何處而來?我們的生命又從何處而來?萬物是由誰在主宰?何謂真理?真理在何處?

對于這種全人類的大智慧,必然是大智慧者才能解決的。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那絕對不是一般人;能夠解決如此高深問題的人,悟道能力絕對的強于常人。甚幸有喜,就在中國的大地上,就有這樣一位大智慧者,他就是大哲學家——老子。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裏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是道家文化的開創人,是道法自然哲學的祖師。老子的修道境界是明心見性。老子所著之書之所以叫《道德經》是因爲闡明了自然規律人之道的運作,是一部世出世間法的經典。只有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了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即可明白《道德經》所闡述的大道內理,即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本原就是“心性”,所以叫“心性之道”。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這一切就叫“相”,所以叫“相之道”。把本原和從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用一個字來統稱就叫作“道”。而德是指在返璞歸真的大道上運作,能夠堅定不移的在歸真返璞的大道上運作就是“德”。而經是指萬物之靈所寫的著作,並能夠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其實《道德經》並非是老子的個人主義思想。以心性之道觀之,老子述而不作;以相之道觀之,老子很有智慧,大思想家,或大哲學家。心性之道:老子本質與衆不同,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境界從感悟修到漸悟,從漸悟再修到明悟,從明悟然後又修到了明心悟性,從明心悟性最後修到了明心見性,通達了世出世間法,精通大道內理。老子者,心神複歸于大道,本命複歸于大道。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以自己的表達方式進行闡述就成了《道德經》。相之道:老子見多識廣所以知識豐富,然後用自己的思想創造了一套哲學體系,創造出了自己的思想主義,《道德經》是老子如何所認爲。心性之道爲真?還是相之道爲真?孰知道?若老子曰:“日出東方而落西方。”而他人聞之示于衆曰:“老子他認爲太陽是從東方升起西方落下的。”難道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是老子所認爲?對于同樣的自然運作之理,不同的人所表達的方式就不同。有人說:“日出東方而落西方。”有人說:“紅日東升西落。”有人說:“日照大地,升于東而止于西。”所以覺悟的智者們都說:“我沒有智慧,我述而不作。”《道德經》是一部闡述人生命運行軌道的經典,是一部修身的經典,是一部闡述宇宙萬物如何運作的經典,是一部使人踏上返璞歸真的大道,回歸自性的經典。人生在世,命最重要,縱然有仁人志士者們自我犧牲,自我奉獻,那也是爲了死而不亡,只有死而不亡者那才是長壽的。《道德經》是道法自然哲學。道法自然哲學是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所謂道法自然就是指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法就是法性,法性就是這一性質的表法。道法自然哲學是實用主義之最,因爲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人的生命還重要。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萬物之運作,賞自然之風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觀。

第1章述心相„„„„„„„„„„„„„„„„„„„6 第2章世界觀„„„„„„„„„„„„„„„„„„„6 第3章治國„„„„„„„„„„„„„„„„„„„„7 第4章述心性„„„„„„„„„„„„„„„„„„„8 第5章述常態„„„„„„„„„„„„„„„„„„„9 第6章述心性„„„„„„„„„„„„„„„„„„„10 第7章人生觀„„„„„„„„„„„„„„„„„„„11 第8章處世„„„„„„„„„„„„„„„„„„„„11 第9章觀自在„„„„„„„„„„„„„„„„„„„12 第10章自省„„„„„„„„„„„„„„„„„„„13 第11章人生所需„„„„„„„„„„„„„„„„„13 第12章養生„„„„„„„„„„„„„„„„„„„„14 第13章修身„„„„„„„„„„„„„„„„„„„„„15 第14章論道„„„„„„„„„„„„„„„„„„„„„15 第15章論境界„„„„„„„„„„„„„„„„„„„„16 第16章述境界„„„„„„„„„„„„„„„„„„„„17 第17章政效„„„„„„„„„„„„„„„„„„„„„18 第18章忠義示現之道„„„„„„„„„„„„„„„„„18 第19章治國„„„„„„„„„„„„„„„„„„„„„19 第20章述覺悟„„„„„„„„„„„„„„„„„„„„20 第21章述境界„„„„„„„„„„„„„„„„„„„„21 第22章處世之道„„„„„„„„„„„„„„„„„„„22

第23章順其自然„„„„„„„„„„„„„„„„„„„23 第24章處世之道„„„„„„„„„„„„„„„„„„„24 第25章述自然„„„„„„„„„„„„„„„„„„„„24 第26章重形象„„„„„„„„„„„„„„„„„„„„25 第27章學爲人師行爲示範„„„„„„„„„„„„„„„26 第28章以正爲天下„„„„„„„„„„„„„„„„„„27 第29章尊國貴民取天下„„„„„„„„„„„„„„„„28 第30章議兵„„„„„„„„„„„„„„„„„„„„„28 第31章議兵„„„„„„„„„„„„„„„„„„„„„29 第32章述自然„„„„„„„„„„„„„„„„„„„„30 第33章自知之明„„„„„„„„„„„„„„„„„„„31 第34章述大道„„„„„„„„„„„„„„„„„„„„31 第35章述世道„„„„„„„„„„„„„„„„„„„„32 第36章處世„„„„„„„„„„„„„„„„„„„„„32 第37章述無爲„„„„„„„„„„„„„„„„„„„„33 第38章述道德„„„„„„„„„„„„„„„„„„„„34 第39章萬法歸一„„„„„„„„„„„„„„„„„„„35 第40章述道規„„„„„„„„„„„„„„„„„„„„35 第41章述層次„„„„„„„„„„„„„„„„„„„„36 第42章述過程„„„„„„„„„„„„„„„„„„„„37 第43章稀奇之道„„„„„„„„„„„„„„„„„„„38 第44章看破„„„„„„„„„„„„„„„„„„„„„39

第45章述完善„„„„„„„„„„„„„„„„„„„„39 第46章述禍咎„„„„„„„„„„„„„„„„„„„„40 第47章述境界„„„„„„„„„„„„„„„„„„„„40 第48章述無爲„„„„„„„„„„„„„„„„„„„„41 第49章仁者之心„„„„„„„„„„„„„„„„„„„42 第50章生死有命„„„„„„„„„„„„„„„„„„„43 第51章養育之道„„„„„„„„„„„„„„„„„„„43 第52章人生之道„„„„„„„„„„„„„„„„„„„44 第53章感慨人生„„„„„„„„„„„„„„„„„„„45 第54章修身之道„„„„„„„„„„„„„„„„„„„46 第55章初始之命„„„„„„„„„„„„„„„„„„„46 第56章明智之舉„„„„„„„„„„„„„„„„„„„47 第57章治國之道„„„„„„„„„„„„„„„„„„„48 第58章長久之政„„„„„„„„„„„„„„„„„„„49 第59章述功德„„„„„„„„„„„„„„„„„„„„50 第60章治國„„„„„„„„„„„„„„„„„„„„„50 第61章處國之道„„„„„„„„„„„„„„„„„„„51 第62章述世道„„„„„„„„„„„„„„„„„„„„52 第63章處世„„„„„„„„„„„„„„„„„„„„„52 第64章處世之道„„„„„„„„„„„„„„„„„„„53 第65章治國之道„„„„„„„„„„„„„„„„„„„54 第66章待人之道„„„„„„„„„„„„„„„„„„„55

第67章述修爲„„„„„„„„„„„„„„„„„„„„55 第68章述兵法„„„„„„„„„„„„„„„„„„„„56 第69章述兵法„„„„„„„„„„„„„„„„„„„„56 第70章述層次„„„„„„„„„„„„„„„„„„„„57 第71章處世之道„„„„„„„„„„„„„„„„„„„58 第72章述威信„„„„„„„„„„„„„„„„„„„„58 第73章述天道„„„„„„„„„„„„„„„„„„„„59 第74章述法治„„„„„„„„„„„„„„„„„„„„60 第75章論政治„„„„„„„„„„„„„„„„„„„„60 第76章感慨人生„„„„„„„„„„„„„„„„„„„61 第77章述天道„„„„„„„„„„„„„„„„„„„„62 第78章述磨煉„„„„„„„„„„„„„„„„„„„„62 第79章處事之道„„„„„„„„„„„„„„„„„„„63 第80章述政效„„„„„„„„„„„„„„„„„„„„64 第81章處世之道„„„„„„„„„„„„„„„„„„„64

第1章 述心相

第一章是闡述本原與本原所産生出來的相,所以是述心相。宇宙萬物是由本原所産生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人們常認爲自然有界,認爲人可以超越自然,乃至改造自然,甚至是征服自然。那麽自然有沒有界?自然到底有多大?人之道,本維次空間的邊界是大到無外,小到無內。大到近無邊無際,小到極小,小的沒有裏面。大到極點成了小,小到極點成了大,大而小,小而大。而人是絕對沒能力超越自然出了所謂的“自然界”。道的運作是按自然規律來進行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絕對的真理,不存在道法神靈之類的事。人只有與自然共爲一體,天地人合一才能有長久的生存道路。本章闡明了宇宙的締造者,並告訴了人們如何可以觀察到這些大道的。

道可道①,非常道;名②可名③,非常名。

“無”④,名天地之始;有⑤,名萬物之母⑥。故常無欲⑦,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⑧。此兩者同⑨,出而異名⑩。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⑪。

①道:說,闡述。

②名:名稱。

③名:命名。

④無:無是指本源。無不是什麽也沒有,而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本源産生出了天地。

⑤有:有是指本原。本原具足一切法,沒有生滅,一直存在。本原又叫心性。

⑥母:母體,因爲本原産生了一切。

⑦欲:欲望。

⑧徼:邊界。

⑨同:同一體。⑩異名:這是指名稱裏所代表的具體實物不一樣。

⑪門:門道,法門。

譯文:

道是可以闡述的,但並非是長久不變的大道;名稱是可以來命名的,但它並非是長久存在的名稱。

“無”,稱作是天地的開始;有,稱作是萬物的母體。所以常常沒有欲望,可以觀察到這其中的奧妙;常常有欲望,則觀察時就有了邊界所束縛。這本源與本原,兩者其實是同一體,但展現出來的卻不一樣。都可謂是玄妙,玄妙又玄妙,是衆多奧妙的門道。

解析: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成了生命,而靈性最高的就是萬物之靈。萬物之靈與其它生命或靈性物不一樣,萬物之靈可以解脫,有自由,有自主之權。所以萬物之靈給其它存在物都以名稱來命名。本維次世界是以萬物之靈的生命爲主要表現的,所以叫:“人之道。”人只要不著相,就可以心神複歸于大道,在大道中觀察大道內理,就知道了本原和本源以及陰陽。要使自己心神複歸大道,就得止欲。所以常常沒有欲望或少欲才能觀察到這其中的奧妙。常常有欲望,欲望太強,心神就被業力所牽制,不能複歸于大道,幹的事情就經不住時間的檢驗,甚至還會違反人之道。本原這個本體産生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陽,所以萬物是一個整體。這些世出世間的大道內理給人帶來的是莊嚴感神聖感,帶給人一種玄妙的感覺。玄妙又玄妙,好像可以說得出口,但又說不出來,這正是萬法的開始,是衆多奧妙的門道。

第2章 世界觀

這一章是確立正確世界觀的述語。首先觀察自然規律的運作,再觀人之道的運作

規律,然後確定了正確的世界觀。只有明白了悟才可以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把事迹一直流傳在世,從而不會因爲時光飛逝而銷失匿迹。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①惡已;皆知善之爲善,斯不善已。

有無相生②,難易相成③,長短相形④,高下相傾⑤,音聲⑥相和⑦,前後相隨⑧,恒也。

是以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⑨。萬物作而弗⑩始,生而弗有,爲而弗恃,功成而弗居⑪。夫⑫唯弗居,是以不去。

①斯:于是,就。

②相生:相互産生。

③相成:相互對立。

④相形:相互成形狀。

⑤相傾:相互傾嚮。

⑥音聲:音是指旋律,節奏;聲是指散發出去的波,聲音。

⑦和:和諧,協調。

⑧相隨:相繼跟著,一個跟著一個。

⑨教:教導,教育。

⑩弗:不。

⑪居:居功。

⑫夫:代詞。

譯文:

天下都知道美所以爲美,于是厭惡就呈現出來了;都知道善所以爲善,于是不善就呈現出來了。

有無相互轉化,難易相互對立,長短相互成形狀,高下相互傾嚮,音聲相互協調,前後相互跟隨,這是自然永恒的狀態。

所以聖人用無爲的方法來處理事情,實行不用言語常闡述的教導。萬物運作卻不宣告已經開始,生養卻不占有,有利于一切的作爲卻不倚仗它,功業成就了卻不居功。萬物只有不居功,所以功迹才不被泯沒。

解析:世界觀價值觀等觀都是與其它對比而形成的。大道無窮無盡,其中適合人的占一部分,把這些大道內理與其它大道內理進行對比,就樹立了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等觀。有了正確的自然觀才可以正確的處理事情。自然産生萬物時就已經有了對立,對比,矛盾,這是自然本體自有的性質。舉其中的一些例子: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這都是自然對立界永恒的狀態。明白了這些狀態所呈現的原因後才知道了如何處理事情。不要有個人的主觀意識,按照自然規律中的完美規律進行運作,就是無爲而無不爲。在開示他人的時候,要實行道在不言中,使他人有啓發,使他人能覺悟。只有悟出來的道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只有明白了這些大道內理後才會功業成就卻不自我功高居上,所以事迹才不會因爲時空的轉移而被磨滅掉。

第3章 治國

本章闡述的是自然規律人之道治國處世的方法。治理國家的任務就是如何的服務人民爲人民作貢獻,以及如何的教化人民。自古以來上行下效,人民都嚮統治者看齊,統治者實行什麽樣的治國制度,這個國家的國民就呈現什麽樣的狀態,具有什麽樣的國民素質。統治者可以一言興邦,也可以一言亡國。所以統治者確立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實行正確了就可以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人民幸福生活。實行錯了就成了禍國殃民的造孽作亂。那麽就會發生國破家亡,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的事情。

不尚①賢,使民不爭;不貴②難得之貨,使民不爲盜;不見可欲③,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④,實其腹⑤,弱其志⑥,強其骨⑦。常使民無知無欲⑧,使夫智者不敢爲也,爲無爲,則無不治。

①尚:推崇。

②貴:貴重。

③不見可欲:不讓可以引發人欲望的欲望物顯現出來。見(xiàn),同“現”。

④心:心裏所想要的念頭。

⑤腹:肚子。

⑥志:過分追求的意志。

⑦骨:筋骨,體格。

⑧無知無欲:沒有妄知妄欲,或邪知邪欲。

譯文:

不推崇賢才,使人民不爲“賢才”爭鬥;不貴重難以得到的珍物,使人民不爲珍物而進行盜竊;不讓引發人欲望的欲望物顯現出來,使人民的思維不混亂。

因此,聖人的治國方法是:空虛百姓心裏所想要的念頭,使百姓的肚子得到充實,削弱百姓過分追求的意志,強壯百姓的筋骨。常常使人民沒有妄知妄欲,使那些有智謀的人不敢有所作爲。這就是無爲之道,所以沒有治理不了的國家。

解析: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當命存于危機則天道無德。百姓忠于帝王將相,就是因爲他們給了百姓生存之道,把關愛給了百姓。所以百姓倍受感恩,可以爲他們去死,從而效忠于他們。真正有德行的人是不會與他人去爭鬥的,聖人之道是爲而不爭的。有德能的人奉獻給社會大衆卻不求回報,功業成就了卻不會功高居上自我傲慢。所以確立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推崇賢才的結果是人人都說自己是賢才,要爲自己爭利益。而真正有德能的人是不會炫耀自己,稱贊自己的。真正有德能的人誰願意去毀謗他人來推崇自己?這是絕不可能的事。這明顯是造惡業,甚至是造孽。所以不推崇賢才避免了因爲所謂的“賢人”而出現的鬥爭。再有天下都知道物以稀爲貴,人們爲了那些珍貴的物品常是爭得頭破血流,不偷盜就搶奪,甚至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其實珍物並不珍貴,財富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一切都是人的欲望在作祟。人生在世,一邊是符合人性的教育,一邊是人的欲望業力在牽制,完全弄得人們思維混亂,所以才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人民一但有了妄知妄欲,甚至是邪知邪欲,那就給了一些有計謀的野心家實現野心的機會。這些野心家就會煽動人心制造社會動亂,甚至是做反人道的事。但是人們卻還不知道自己已經被那些奸賊所利用了,到死的時候都不明白,完全是糊裏糊塗的命喪他人之手。所以只有把這些不該犯的錯,不該犯的罪提前制止了,使一切自然了,那才可以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幸福生活。這就是無爲治國的方法。

第4章

述心性

本章是闡述宇宙萬物的本原心性,無闡述從本原産生出來的相。心性是本性與禍性共融一體的。本性用一言來概括就是至淨圓滿的永恒,禍性用一言來概括就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本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並在産生萬法。而禍性本自濁劣,本自具足,本不生滅,本不動搖,並在産生萬法。心性具足一切法,一切都是由心性所變現的。自然是沒有界的,天大,地大,自然最大。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絕

對的真理。然而神道主義宣揚道法不自然主義,宣揚道法神靈主義。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講,根本就不講科學,卻大肆宣揚神道主義。

道①沖②而用之或③不盈④。淵⑤兮⑥,似萬物之宗;湛⑦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⑧之先。

①道:心性,本原。

②沖:指本體內的運動。

③或:副詞,又。

④盈:盈滿,這裏指停止。

⑤淵:深邃。

⑥兮:語氣詞,啊。

⑦湛:清澈,這裏指道呈現清楚的狀態。

⑧帝:造物主。

譯文:

本體心性不斷運作而且自然使它又不會停止。深邃啊,好像是萬物的宗主;清晰可見啊,好像又不存在。我不知道心性是由誰締造的,好像是先于“造物主”前就存在了。

解析:本原沒有由任何者創造,本原沒有生滅一直存在。本原具足一切法,所以本原産生出了一切。道的運作不管是在本原,還是在本原産生出來的相,都是按照自然規律在運作。在本原上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心性運作的狀態是極端的變化莫測,但是由心性産生出來的相則運行的就是現實常規,所以稱爲:“科學。”科學就是心物世界的現實常規。當世界在以現實常規運作時,自然就正常。當世界脫離常規時,自然就反常,所以就有了自然災害。科學講的是現實,講的是客觀,講的是常規。然而世界的運作規律在某些地方會出現突然脫離常規,但是也是現實的現象,所以這時候就出現了科學不科學的事。但是整體來講,世界自然規律的運作一般是不會出現脫離常規的問題。闡述世界現實常規的文化就是科學文化。所以科學有時候是指實物,有時候是指文化。如果一種文化連最起碼的現實都不講,那就純粹的是謬論。本原無窮無盡,沒有起點沒有終點,不斷産生一切法,這是永恒的狀態。所謂象“帝”之先,其實是間接否定了萬物由神靈創造。人因爲自我主觀意識強,所以才會按自我主觀意識襯托出一個生命者的造物主,這就是所謂的“帝”。因爲這是出世間法,所以用言語辯論不清。哲學家,科學家當然知道這是怎麽一回事。但是自我主觀意識很強的人是死不承認現實,還要進行無意義的辯解,而且辯解的是頭頭是道。有道理未必是真理。一切都是道,一切道都有理,歪理都是道理。那何謂真理?真理的基本是科學,根本是自然。一種理一但連最起碼的科學都不是,那就純粹是絕對的謬論。所以開悟的人都說:“世上沒有帝,一切都是按自然進行的。”而對于不講客觀實際的人,道者也無言。只能不承認也不否認。否則就會招來無聊的擡杠。就算“承認”那也得說:“道不知是誰之子了,反正是先于帝前就存在了。”

第5章

述常態

本章是以自然反常來襯托自然常態的。只有見證了自然反常,才能知道自然正常的珍貴。自然反常了是非常可怕的,頃刻之間山崩地裂,土崩瓦解,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通過知曉反常的狀態來襯托常態的珍貴,才能把握住大道,使得谷靈神盈,人傑地靈。實現道常就得明明德,即覺悟。知曉其止在于至善,知止而後言。

天地不仁①,以萬物爲刍狗②;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天地之間,其猶③橐④籥⑤乎?虛而不屈⑥,動而愈⑦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⑧。

①仁:仁義。

②刍狗:祭品。

③猶:如同。

④橐(tuó):一種口袋。

⑤籥(yuâ):古代管樂器名。

⑥屈(juã):竭,盡。

⑦愈:疊用,跟‘越„„越„„’相同。

⑧守中:守中道,恰當。

譯文:

天地不仁義的時候,把萬物作爲祭品來肆虐;聖人不仁義的時候,把百姓作爲祭品來肆虐。

天地之間,難道不是如同一個管樂器嗎?裏面空虛然而卻不竭盡,運動不止而且還不斷湧出。

話說的太多了,不如守中道,恰如其分。

解析:人道世界的運作狀態常常是呈現正常的狀態,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但是自然規律一但反常了,那真是滅絕人性,敢任意肆虐萬物,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道德是建立在生存的基礎上的,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聖人也會做不符合常規的事,如爲了皇位而弑親。聖人不仁,以百姓爲刍狗,並非直觀說聖人不仁義。這是排比句式。其目的也是爲了表達自然反常的狀況。哲學家的心神是常常在大道上馳騁的,所以大道泛兮,哲學家的心神也泛兮。哲學家這一瞬間心神在這一大道,下一瞬間又在其它大道,所以哲學家所闡述出來的大道內理是變化莫測的。所以才會給人一種感覺:哲學文章的內容好似上文不接下文,但是又很有水平很有層次。用比喻的方法把天地比作管樂器,裏面是空虛的,但又不竭盡,不斷地運動並還産生出了美。然後又複歸于人生之道,人話說的太多了不如守持中道。所以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言精語,莊嚴神聖大道其中。

第6章

述心性

這一章還是闡述宇宙萬物的本原心性。重在于說心性的不生不滅,具足一切。心性是一切的根源。

谷①神②不死,是謂“玄牝③”。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④若⑤存,用之不勤⑥。

①谷:山谷,這裏是指大的意思。

②神:本命。

③玄牝:玄是不可思議的意思。牝是雌性的意思。

④綿綿:連續不斷地樣子。

⑤若:如,像。

⑥勤:指道不斷地運作,不會停止。

譯文:

偉大的本原自然體不會死亡,所以稱爲“玄牝”。玄牝這不可思議的生育門,稱作是天地的根源。好像是連續不斷式的存在,自然使用它是永不會停止的。

解析:本原沒有生滅,一直存在。本原是呈現永恒的狀態。而從本原産生出去的相就出現了時間。所以在世界所爲任何事都需要一定的時間。然而回歸到了本原就成了永恒的狀態。

第7章

人生觀

這一章闡明了人生觀。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確的人生觀。人生觀從何處而來?人嚮什麽看齊?那就是嚮自然完美的大道看齊。自然在何處?天地就是自然。首先得明悟天長地久的道理,然後才能有了正確的人生觀。故建言有之:人不爲己,天長地久!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①,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②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③,故能成其私④。

①不自生:不爲自己所生。

②身:自身,自己。

③私:以自己爲中心的意識。

④私:自己的事業。

譯文:

天地是長久存在的。天地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爲不爲自己所生,所以才能長久存在。

同理,聖人把自身置于衆人之後,然而又受衆人的推崇在于衆人之先。不以個人爲中心並把自己置于衆人之外從而保全自己,因爲沒有以自己爲中心的意識,所以最終成就的還是自己的事業。

解析:人之道,必以是利人才能利己。人之道,是共生的一體。如果人人都損人利己,則天下就危矣。所以覺悟的人們常常想著爲大衆求福報,而不會以個人爲中心,爲利益而爭鬥。仁人志士們都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因爲給大衆有所奉獻,所以得到大衆的認可,最終成就的其實還是自己。

第8章

處世

本章講述的是處世方法。人生在世必要經曆很多事情。如何處理好各種事情很重要。會處理事的人可以功成身遂,名揚天下。而不會處事的人則是茫茫從事,碌碌無爲,不斷受挫。一個人會處世的大道之理是什麽?那就是在于這個人的本質,這個人的修爲,還有這個人所處的環境。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衆人之所惡,故幾①于道。

居善地,心善淵②;與善仁③,言善信④;政善治,事善能⑤,動善時⑥。夫唯不爭,故無尤⑦。

①幾(jī):將近,接近。

②淵:指程度深。

③仁:仁人志士。

④信:誠信,信用。

⑤能:允許的,可以的。

⑥時:時機。

⑦尤:過失。

譯文:

上善的本質如同水一樣。水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利,居處在衆人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居住在人心善良的地方,心靈很善良;與仁人志士結交,言語就誠信;治理國家善于以道莅天下,做可以做的事,行動時把握好時機。只有不爭奪,所以才沒有過失。

解析:一個人與一個人的本質都不相同,本質是上善的人是最莊嚴神聖的。上善之人的本質就是本性。在本原裏本質是上善的生命是無數,然而在現實的人之道上,本質是上善的人,那真是全人類都沒幾個,甚至都沒有。上善的本質就是至淨圓滿的永恒。上善本質的人比聖人都高萬倍不止。上善之人天生就有慧根,與衆不同,不會傷害衆生,對于名利毫不動搖,完全做到了見素抱樸,清淨爲天下正。上善本質的人比明心悟性的哲學家都高萬萬倍不止。但是如此本質的人從古至今都沒幾個,所以嚮如此本質的人學習是一般行不通的。如此一來,那就只能是一個感慨而已矣。

第9章

觀自在

觀心性,觀天地,觀人道,觀自然,自然有所觀。所以觀一切都很自在。拿得起放得下,看得破想得開。常常隨緣,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何樂而不爲?天蒼蒼野茫茫,一切想要的欲望太渺茫。妄想很久,原來都是一場空。那什麽是現實的?修下的福是現實的,積下的功德是現實的;造下的業是現實的,犯下的罪而造下的罪孽是現實的。功德是回歸至淨圓滿永恒的中介物,罪孽是回歸至惡濁劣永恒的中介物。此大道內理是出世間法。只要心神複歸于道即可悟出。所以大道內理並非“玄理”,“玄理”不玄,皆爲萬物原理。本自不玄,只因未進入境。身臨其境,萬物奧妙盡掌其中。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①。揣②而銳③之,不可長保。金玉④滿堂⑤,莫之能守。富貴⑥而驕,自遺⑦其咎⑧。功遂⑨身退,天之道也。

①已:停止。

②揣(chuǎi):藏在衣服裏。

③銳:犀利。

④金玉:泛指珍寶。

⑤滿堂:充滿廳堂。

⑥富貴:擁有了財富和地位。

⑦遺(wâi):贈與,送給。這裏指招來的意思。

⑧咎:災禍。⑨遂:成功,成就。

譯文:

把持的滿滿的,不如趁早放棄。把犀利的東西藏起來不可以長久的保存。一大家子的珍寶也沒有能夠守得住的。有了財富和地位就唯我獨尊,狂妄自大,這是故意給自己招來災禍。功業成就了自我退下,這是自然的規律。

解析: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法喜充滿,以功德心來處世。所以能了悟大道 的真谛,明白人生的意義。世道是短暫的。一粒沙裏有一個世界,一朵花裏有一個天堂,把無窮無盡握于手掌,永恒甯非是刹那時光。致虛極,守靜笃,大道無形,行者無疆,體悟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有慧根的人可以通達世出世間法,所以放得下自我意志,做的事就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人即使放不下也得放下,因爲有一天妳放得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得放下。

第10章

自省

世上哪些是真實存在的?哪些只是短暫的存在?看透了才能覺悟。覺悟的人常常會自省,什麽是真,什麽是假,什麽是短暫的,什麽是長久的,什麽是永恒的。

載營魄①抱一,能無離乎? 專氣②致柔,能如嬰兒乎? 滌③除玄鑒④,能無疵⑤乎? 愛民治國,能無爲⑥乎? 天門⑦開阖⑧,能爲雌乎?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①魄:本命,生命。

②專氣:生命運作的氣息。

③滌:洗。

④鑒:鏡子,這裏指內心世界。

⑤疵:缺點,瑕疵。

⑥無爲:按照自然完美的規律進行作爲。

⑦天門:把道比作生命體,而天門就是指道産生其它的器官。

⑧開阖:打開關閉。

譯文:

本命與身心共融一體,能夠不離開嗎?生命運作的氣息達到柔順,能夠如同嬰兒一樣嗎?洗滌內心世界的塵埃,能夠沒有瑕疵嗎?熱愛人民治理國家,能夠按照自然完美規律來進行作爲嗎?産生萬物的器官打開關閉,能是雌性的嗎?明白知曉通達四方,能夠保持冷靜認爲自己什麽也不知道嗎?

解析:賢者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而對于哲學家來講每日自省的更多。只有把事考慮周全了,才能行事盡其善美。研究哲理的人經常自省,所以才能把持大道,然後才能做到爲天下正。

第11章

人生所需

本章闡述了人生在世的需求,需求有必需的和所需的。必需的就是實用主義,所需的就是有用主義,無需的就是無用主義。無用之用不可所缺,實用主義最爲重要。人在沒有的時候才知道了什麽是需要,但在有的時候和過多的時候,常會感到多而無用。所以世物的生産都得有量有度,否則就會浪費資源。無用之用就是不是很有價值,但又不能缺少的;而實用主義就是以創造現實價值爲根本目的的,以推動改善國計民生爲根本目的的。世物的生産即使是實用主義的也不能過度,因爲需求是有限的。

三十輻①共一毂②,當其無,有車之用。埏③埴④以爲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⑤以爲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爲利⑥,無之以爲用⑦。

①輻(fú):車輪的輻條。

②毂(gǔ):車輪中心,有窟窿可以插軸的部分。

③埏(shān):用水,用土來和成泥。

④埴(zhí):粘土。

⑤戶牖:門窗。

⑥利:指輕松自在,沒有壓力。

⑦用:需要。

譯文:

三十根車輪的輻條彙聚在車輪中心上,當沒有這些輻條的時候,才知道了車子需要它。用粘土和泥做成器具,當沒有這些原料的時候,才知道做器具需要它。鑿開房屋的牆壁作爲門窗,當沒有門窗時,才知道了房屋需要門窗。所以有比沒有強,在沒有的時候才知道了需要。

解析:人生在世活著就必然有所需求,必需的關系到人的生存命脈,所需的可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而對于無需的那就是浪費資源。衣食住行是必需的,所以這些是實用主義。把實用主義的內容不斷地改進革新,從而與時俱進以便形成強大的經濟實力體。

第12章

養生

本章闡述的是人生的養生之道。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對于追求物質的享受常會是窮奢極欲,然後就會出現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古代社會是以人性爲主,人的本性是至淨圓滿的永恒。所以古代社會會束縛住人的很多欲望,從而給人感覺古代社會是封建壓迫束縛人的社會。而現在社會是以人的欲望爲主,所以人的作爲就常會壞倫亂綱。有時候真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但是卻還認爲這是自己的自由。完全是黑白混淆,是非顛倒。

五色①令人目盲,五音②令人耳聾,五味③令人口爽④,馳騁畋獵⑤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⑥。

是以聖人爲腹不爲目⑦。故去彼取此。

①五色:青,黃,赤,白,黑,這裏指多種顔色。

②五音:宮,商,角,徵(zhǐ),羽,這裏指多種音樂。

③五味:酸,甜,苦,辣,鹹,這裏指多種味道。

④爽:過度的舒服從而導致麻木。

⑤畋(tián)獵:打獵。

⑥妨:傷害。

⑦爲腹不爲目:以肚子得到充實爲主,不以眼見可欲想要爲主。腹:肚子。目:眼睛。

譯文:

五彩缤紛的顔色使人眼花缭亂,各種各樣的聲音使人聽覺出錯,各種各樣的味道使人味覺麻木,騎馬奔馳打獵使人內心發狂,難以得到的寶物使人做出傷害他人的事。

因此聖人以肚子得到充實爲主,不以眼見可欲想要爲主。所以去掉貪婪之心選擇正確的養生之道。

解析:對于世上可見物想要的念頭都得適可而止,守持中道,不然就會終將得不

償失。世上的可見物有好的一方面,也有負的一方面。以陰陽平衡之道講之,世上的可見物都不能太執著了,否則就成了著相,完全就隨著相的運動而運動,隨著相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要境隨心轉,不能心隨境轉。

第13章

修身

此章闡述的是修身之道。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必然是以修身爲本。只有自己的德行能力夠了,修爲深厚了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修爲深厚了,能力提升了才能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沒有修爲就去行事就會把造孽當事業幹。

寵辱若驚①,貴大患若身②。何謂寵辱若驚?寵爲上,辱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爲天下,若可寄③天下;愛以身爲天下,若可托④天下。

①寵辱若驚: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

②貴大患若身:把自己身體重視的就怕有大災禍降臨。③寄:寄托。

④托:托付。

譯文:

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把自己身體重視的就怕有大災禍降臨。爲什麽說受寵和受辱就感到驚恐不安?受寵爲上,受辱爲下。得到了就感到驚恐不安,失去了就感到驚恐不安,這就叫作寵辱若驚。爲什麽說把自己身體重視的就怕有大災禍降臨?擔心有災禍降到自身上的人,是因爲自己有身,如果自己沒有身,那自己還有什麽所擔心的?因此治理天下如同重視自己身體的人,就可以寄托天下;治理天下如同愛惜自己身體的人,就可以托付天下。

解析: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齊之于家,家和萬事興;無爲治于國,國泰民安;安平于天下,萬世之太平。至天子以至于庶人皆是以愛天下如同愛自身才是長生之道。

第14章

論道

本章闡述的是道的一些規律。這些規律天地産生時就已經存在了,只不過沒有名稱來稱呼這些規律。所以才給予了這些規律名稱。一種規律,一種事物在予以名稱時,一定得恰當得體,不能名實不符,不能命名不當。

視之不見,名曰“夷①”;聽之不聞,名曰“希②”;搏之不得,名曰“微③”。此三者不可致诘④,故混而爲一。其上不皦⑤,其下不昧⑥,繩繩兮不可名⑦,複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禦⑧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①夷:看不見的存在。

②希:聽不到的聲音。

③微:捕捉不到的存在。

④诘(jiã):诘問。

⑤皦(jiǎo):潔白,明亮。

⑥昧(mâi):昏暗,不明。

⑦名:命名。

⑧禦:駕馭。

譯文:

看不見的存在,命名爲“夷”;聽不到的聲音,命名爲“希”;捕捉不到的存在,命名爲“微”。這三者不可追問到底,所以混爲一體。嚮上的時候不明亮,嚮下的時候又不昏暗,不斷地精確合理的名稱卻又不可命名,又回歸到了沒有事物的狀態。真是可謂沒有狀態的狀態,沒有實物的象,所以稱作是“惚恍”。迎接它不見到它的首部,跟隨它不見到它的後方。

掌握古代的道來駕馭當今的事物。能知道過去是怎麽來的,就稱爲“道紀”。

解析:道的規律無窮無盡,什麽樣的規律都有。有些規律真是十分玄妙,就如有些道就在有形和無形之間不斷轉換,讓人琢磨不透。有些則是清晰明了,讓人直接了悟。執古之道以禦今之有就是用世出世間智慧所爲世間事。所以做的事才能經得住時間的檢驗。擁有世出世間的智慧就得修道通達世出世間法,或修道明悟世出世間法。通達了世出世間法思維就能進入時空隧道,所以才能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這就是道紀。

第15章

論境界

修道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決定了修道人的層次,智慧,所爲之事,以及事業成就的大小。修道境界有五層,從下而上依次是:感悟,漸悟,明悟,明心悟性,明心見性。感悟者能明白事理的大概;漸悟者對事理能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明悟者則就很有水平了,比常人強了很多,對社會大衆的影響比較大;而明心悟性者的悟道水平就非常高了,明心悟性者通達世出世間法,知曉天地的由來,生命的由來,能心神複歸于道;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是最高的,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都高萬倍不止。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絕對理解不了的,明心見性者通達世出世間法,心神複歸于道,本命複歸于道。

古之善爲道者①,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爲之容②:豫兮③,若冬涉川;猶兮④,若畏四鄰;俨兮⑤,其若客;渙兮⑥,其若淩釋⑦;敦兮⑧,其若樸;曠兮⑨,其若谷;混兮⑩,其若濁;澹兮⑪,其若海;飂兮⑫,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⑬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①善爲道者:擅長掌握道運作規律的人。

②容:形容。

③豫兮:猶豫啊。

④猶兮:擔心啊。

⑤俨兮:莊嚴啊。

⑥渙兮:消散啊。

⑦淩釋:冰河融化消散。

⑧敦兮:厚道啊。

⑨曠兮:空曠啊。

⑩混兮:混沌啊。

⑪澹(dàn)兮:安靜啊。

⑫飂(liù)兮:西風吹噬啊。⑬徐:緩,慢慢地。

譯文:

古代擅長掌握道運作規律的人,微觀的玄妙都能通達,境界高深不可認識。正因爲他們不可認識,所以勉強形容他們:猶豫啊,好像大冬天過河川;擔心啊,好像四面都有危險;莊嚴啊,好像有貴客來到;消散啊,好像冰河融化消散;厚道啊,好像質樸一樣;混沌啊,好像濁劣一般;安靜啊,好像大海一樣平靜;西風吹噬啊,好像沒完沒了不能停止。誰能夠在靜態中慢慢將渾濁澄清?誰能夠在動態中慢慢地産生?能夠保持這種境界的人,不想過份地追求。正因爲他們不過份地追求,所以才能革除舊的産生新的。

解析:一個人修道成功後,就可以擁有與衆不同的智慧,這種智慧是極高層次的。當有了這種大智慧後就可以完全不按常規來行事,所以叫人琢磨不透。當然,有些人並未修過道也具備這種能力,這就是天份。一個人即使是天才那也得修德,要不天才就會以自己的聰明才智極力的犯錯,甚至是把造孽當事業幹。因爲具有與衆不同的絕世能力,所以帶給人類的災難也是不可估量的。人一定要把握好人生境界,要不然就會走火入魔。只有修好境界功成身遂了,才能利益于大衆,利益于衆生。

第16章

述境界

這一章闡述的是明心見性者的境界。只有明心見性者和明心悟性者才能完全明白此章所闡述的大道之理。一個人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就可以見到常人所見不到的現象。虛極靜笃就是禅定。禅定可以本命複歸于道,比心神複歸于道更高級。明心見性者是出俗修道人,明心見性者可以超越陰陽斷掉兩性情欲。因爲見到了心性所以才知道了什麽是真實的,什麽是虛妄的,什麽是永恒的,什麽是短暫的。

致虛極①,守靜笃②。萬物並③作,吾以觀複④。夫物芸芸⑤,各歸其根⑥。歸根曰“靜”,靜曰“複命⑦”,複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⑧,容乃公⑨,公乃全⑩,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⑪。

①致虛極:達到空虛無欲完全不著相的境界。

②守靜笃:執守住清靜的狀態。

③並:一起。

④複:周而複始的規律。

⑤芸芸:形容衆多。

⑥根:根源。

⑦複命:重複生命。

⑧容:包容。⑨公:公正。

⑩全:全面。

⑪ 殆:滅亡,死亡。

譯文:

達到空虛無欲完全不著相的境界,執守住清靜的狀態。萬物在一起運作,我在其中觀察萬物周而複始運作的規律。萬物紛繁衆多,各自回歸自己的根源。回到根源就叫靜,靜就叫重複生命,重複生命就叫常,知曉常就叫明悟。不知曉常,就胡亂做了凶惡的事。知曉常就能包容,包容就能公正,公正了就全面得體,全面得體了就是天,天是道,道是永久的,沒有身體也不會死亡。

解析:從心性上講,生命是不生不滅的。從相上講,生命是出生入死的。相是在不斷地變化,而心性才是真實本質。相是世間法,心性是出世間法。只有心神複歸于道,才能明白此大道之理。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學闡述的世出世間法是以修道

所證得,只用思維是不能全理解的。就如每天日出東方而落西方這如何理解?這就是自然的規律。所以大道之理是以修道心神複歸于大道所證得的。

第17章

政效

人在人道的生存勢必是以國爲家,以家爲本。國是放大的家,家是縮小的國。對于以權效國者們,都必須是以修身爲本。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只有德行夠了,能力夠了,才能治理國家。無德無能就會禍國殃民,造孽作亂。凡是仁人志士的以權效國者,都是爲天地立心的,爲生民立命的,是以天下爲己任的。所以人民對統治者才擁護愛戴。

太上①,不知有之②;其次,親而譽③之;其次,畏④之;其次,侮⑤之。信⑥不足焉,有不信⑦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①太上:非常擅長治理國家的國君。

②有之:在政治上有作爲。

③譽:稱贊。

④畏:害怕。

⑤侮:侮辱。

⑥信:誠信。

⑦信:信任。

譯文:

非常擅長治理國家的國君,人民不知道國君在政治上有作爲;其次,人民親近;其次,人民害怕;其次,人民侮辱。誠信不夠,就有了人民對當權者的不信任。

悠悠自在啊,言語還莊嚴神聖。功業成就了,事情辦成了,百姓們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解析:治理國家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這種政效出現的狀況就是人民都不知道統治者有什麽政治作爲。天之道,非常完美,美在不言中,這種美的感覺是親身體會出來的,不是說出來的。其次,人民會稱贊統治者。其實很多情況下,人民稱贊統治者並不是發自內心的,這種稱贊是統治者作政治秀所出現的産物。當權者最叫人反感的作爲莫不過于政治秀,假仁假義,心不誠不足以爲信。什麽是政治秀?無非就是把本該爲人民所做的事,進行宣揚全面擴大化,達到了暫時取得民心的地步。這是經不住時間的檢驗的,終將被人看破。所以要求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

第18章

忠義示現之道

這一章闡述的是忠義示現之道。忠義是本來就存在的,奸詐也是本來就存在的。一個人忠義了則證明此人不奸詐,一個人奸詐了則證明此人不忠義。忠義者當道,衆生都有福;奸詐者當道,天下人皆命存于危機。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①出,有大僞②;六親③不和④,有孝慈⑤;國家昏亂,有忠臣。

①智慧:聰明才智。

②僞:詭詐。

③六親:六種親屬,指父,母,兄,弟,妻,子。泛指親屬。④和:和睦。

⑤孝慈:尊長愛幼的秩序。

譯文:

大道被廢除了,所以就有需要仁義的提倡;聰明才智出現了,就有了大的詭詐;六親不和睦了,就有需要尊長愛幼的秩序;國家昏亂了,就有了忠臣的顯現。

解析:好的是通過不好的所對比出來的,不好的是通過好的所對比出來的。在不好的時候知道了要取擇好來完善。事物的出現有好的一方面,也常會有負的一面。善美的事物本來就存在,在特定的環境下,就把這些善美之物體現出來了。

第19章 治國

治國最根本的任務就是要讓人民大衆覺悟。要使人民大衆覺悟,首先得解決人民的生存,然後再使人民的生活好了。當人民的生存生活不成問題時,就可以以道來引之了,使其覺悟。這是有道之國的必須作爲,只有以此作爲才能使人民踏上歸真返璞的大道。所以國貴民富民上進,窮山惡水出刁民。

絕聖棄智①,民利②百倍;絕仁棄義,民複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爲文③,不足。故令有所屬④:見素抱樸⑤,少私寡欲,絕學無憂⑥。

①絕聖棄智:斷絕了聖賢的教誨和棄絕智慧。

②民利:人民的財富。利:錢財。

③文:短暫的表面現象。

④屬:歸屬。

⑤見素抱樸:見到本性執守至淨圓滿的永恒。

⑥絕學無憂:斷絕了學習也沒有什麽所擔憂的。

譯文:

斷絕了聖賢的教誨和棄絕智慧,人民的財富可以獲得百倍不止;斷絕了仁義,人民就需要尊長愛幼的秩序;斷絕了獲取財富的奸巧計謀,盜賊就沒有了。這三者,還只是個短暫的表面現象。所以令有個長久的歸宿:見到本性執守至淨圓滿的永恒,減少自我的意識和減少欲望,斷絕了學習也沒有什麽所擔憂的了。

解析:如果人能夠通達世出世間法了,修道境界達到明心見性,那就可以修來很大的智慧,很大的德能,很好的外象。從理論上講,這是人的本能。對于上上善人,上善之人來講,修來這些德能較容易,這些人精通大道之理,可以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對于有慧根的人來講,也可以通達世出世間法,較通大道之理,境界可以達到明心悟性。明心見性者比明心悟性者的境界高萬倍都不止,但是明心見性者全人類也沒幾個。能修道境界達到明心悟性的人必然有慧根,因爲本質與衆不同所以才能通達世出世間法。修道者,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最高,精通大道之理,知曉政治,知曉經濟,知曉生死,知曉養生,知曉宇宙的由來,知曉„„這些必然都是實用的,其中的生死那是最重要的,因爲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生命還重要。文化是智慧的表達方式,人既然有了如此大智慧,那還有必要再不斷地學習?去學習短暫的,去學習虛妄的,去學習經不住時間檢驗的,去學習不實用的,去學習浪費生命的,去學習„„所以人學習是要學習實

用的,學習真實性的文化。文化是智慧的表達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現方式,轉文化爲智慧,運智慧創造文化。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就意味著可以有很大的智慧,有著很大的智慧就意味著有著很廣的文化。因爲如此,所以才絕學無憂。明心見性者的境界是常人絕對理解不了的。因爲不著相,所以幾乎沒有自我主觀意識,沒有自我主觀意識所以就盡以客觀所展現。一個人是否能修到明心見性的境界完全在于本質。古代社會以人性爲主,現在社會以人的欲望爲主。當以人的欲望爲主時,那就必然刺激消費加速消費,從而促成經濟發達。而聖賢的教誨是要束縛這些欲望的,是要使人嚮淨嚮無雜念嚮無執著的方嚮發展,這就束縛了人的很多欲望。所以斷絕了聖賢的教誨可以使人民的財富獲得百倍以上,故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等等之類,那還只是一個短暫的表面現象,所以才要有一個長久的歸宿: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能做到好就不錯了,但要盡力嚮更好的方面去發展。

第20章

述覺悟

人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就能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人,觀一切事,所以才能看出事物的外在與內在。如果只以世間眼光觀一切,那就會隨著相的變化而變化,那就只能知曉現在,不能知曉過去和未來。所以一直茫茫從事,茫然而不能自拔,是爲哀大莫過于心死也。何謂心死?心亡爲忙。萬物在不斷地運作,時空在不斷地轉移,不是永恒卻近似永恒,本命附著于身也終將有朝一日所離去,故觀天地,朝聞道夕死可矣!衆人都以爲自己很高貴,這是我的財富,這是我的地位,這是我的名聲威望,這是我的„„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我獨異于人,而貴在于取擇大道,大道泛兮!

唯之①與阿②,相去幾何?美之與惡③,相去若何?人之所畏④,不可不畏。荒兮⑤,其未央哉!衆人熙熙⑥,如享太牢⑦,如春登台⑧;我獨泊⑨兮,其未兆⑩。沌沌⑪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⑫兮,若無所歸。衆人皆有余⑬,而我獨若遺⑭,我愚人之心也哉⑮!俗人昭昭⑯,我獨昏昏⑰;俗人察察⑱,我獨悶悶⑲。

21且鄙○22。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23。衆人皆有以⑳,而我獨頑○

①唯之:自己擁有的。

②阿:別人擁有的。

③美之與惡:美好的事物與醜惡的事物。

④畏:畏懼。⑤荒兮:一片荒涼空曠啊。

⑥熙熙:縱情狂欲。

⑦太牢:出世間因業障重所被困束的界域。

⑧如春登台:如同春天再次生機勃勃。

⑨泊:清靜淡薄。

⑩兆:凶兆。

⑪沌沌:蒙昧無知的樣子。⑫傫傫:疲勞不堪。

⑬余:指爲自己所執有的利益。

⑭遺:贈與,奉獻。

⑮哉:語氣詞。

⑯昭昭:清醒明白好似覺悟。

⑰昏昏:昏昏沈沈好似糊塗。

⑱察察:明白了悟事理。

⑲悶悶:蒙昧無知事理。

⑳以:以爲。以某爲自己的意識,以某爲自己的地位,以某爲自己的名聲威望,以某爲自

21頑:幼稚,這裏是自謙用語。

○22鄙:身份卑微,這裏是己的利益,以這些來顯示自己的典雅高貴。

○23食母:取擇大道。因爲大道泛兮,擁有一切實物。自謙用語。

譯文:

自己擁有的和別人擁有的,自己能舍去多少?別人又能舍去多少?美好的事物與醜惡的事物,相差距離又有多少?人們所畏懼的,自己不可以不畏懼。一片荒涼空曠啊,又找不到邊際與中心。衆人縱情狂欲,其實是在受著太牢的痛苦,業障報盡後又如同春天再次生機勃勃;而我獨自清靜淡薄,所以沒有凶兆。蒙昧啊,如同還沒有長成孩子前的嬰兒;疲勞不堪啊,好像沒有歸宿一樣。衆人都有自己的地位利益,而我獨自卻奉獻出去,我愚昧的心也樂足道哉!常人清醒明白好似覺悟,而我獨自昏昏沈沈好似糊塗;常人明白了悟事理,而我獨自蒙昧無知事理。衆人都有以爲,而我獨自幼稚卑微。我獨特與衆不同,而貴在于取擇大道。

解析:世上什麽是短暫的?什麽是長久的?什麽是永恒的?自己高貴又如何?他人高貴又如何?自己擁有的能奉獻給大衆多少?事物好如何?壞又如何?好能長久的好?壞能長久的壞?該害怕的不可以不害怕啊。人只有修爲深厚了,境界層次夠了,然後才可以心神複歸于道,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所以才能看出萬物運作的大致軌道,所以就能知曉過去現在未來。知曉了過去現在未來就是有了世出世間的智慧,以世出世間智慧所爲世間事,就能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第21章

述境界

本章闡述的是修道人的境界。一個人修道境界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可以不著相了,因爲不著相所以會對萬象感到恍惚。境界再高時再觀一切那就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道無窮無盡,什麽樣的道都有,有非常完美的,有非常濁劣的,有毫無常規的,有始終如一的。人道是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所以取擇道當然也要順其自然。要人與自然共爲一體那就得德能足夠了,具足了德能那就惟道是從,而這個道非常的完美,這就是天之道。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自己不按自我主觀意識行事,按自然完美的規律運作,所以才是無爲而無不爲。再觀一切相,似有似無,恍恍惚惚。究竟是誰在恍惚?自己在恍惚,一切相也在恍惚。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而人的靈性是最高的。所以人以觀自在的方式觀萬物,而萬物只能被其所觀。人可以觀自在,因爲觀自在所以知衆甫之狀。

孔①德之容②,惟道是從③。道之爲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④;恍兮惚兮,其中有物⑤。窈兮⑥冥兮⑦,其中有精⑧;其精甚真,其中有信⑨。自今及古,其名⑩不去,以閱衆甫⑪。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①孔:大。

②容:度量。

③惟道是從:完全按自然完美規律來作爲。

④象:虛象。

⑤物:實物。

⑥窈兮:幽深啊。

⑦冥兮:昏暗啊。

⑧精:支持生命體運作的一種存在。

⑨信:指道運作規律的信息。

⑩名:指名稱裏的具體存在物。

⑪甫:開始。

譯文:

大德的度量完全是按自然完美規律來作爲。道所産生的相,瞬間虛有瞬間實有。惚啊恍啊,這時就以虛象所表現;恍啊惚啊,這時就以實物所表現。幽深啊昏暗啊,這其中有支持生命體運作的精;其精非常真實,其中有道運作規律的信息。從古到今,這些存在不會磨滅,所以以此知曉萬物的開始。我如何來知曉萬物開始的狀況?以此來知曉。

解析:自然哲學和科學都是人類非常高級的文化。大哲學家們和大科學家們都能心神複歸于道,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悟道方式都是探索發現。

哲學研究的對象是大道之理,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世道奧理。一個重大體,一個重細節。哲學是大道泛兮,每一個大道之理都是一具體實有物的代名詞。而科學是由衆多微小細節所聚合成的成果,所以科學是小道聚兮。世界是由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所構成的,即由陰陽構成。陰陽有先後,陰先于陽,但是這個時間是極短的。心元存在和物元存在可以相互轉化,心元存在通過某些自然方式轉化爲物元存在,所以物質世界才會膨脹。陰陽的轉化規律就在心元世界和物元世界的交界處。世道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相的人會感到相非常的真實,而修道境界夠高的人會恍惚。因爲不著相所以才能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從而能知曉過去現在未來。道者們不著相,心神複歸于道,所以知曉衆甫之狀。

第22章

處世之道

此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人生在世要經曆許多事,所以處事就得以得當的方式進行。成大事者不拘小節,須從小事做起。一個人行事要盡其善美,想得長遠,不能只看眼前。該舍的時候一定要舍,不該爭的時候一定不去爭。競爭提升了就是鬥爭,鬥爭提升了就是戰爭。到頭來卻是一場空,到死都爭不休。

曲①則全②,枉③則直④,窪⑤則盈⑥,敝⑦則新⑧,少則得,多則惑⑨。是以聖人抱一爲天下式⑩。不自見⑪,故明⑫;不自是,故彰⑬;不自伐⑭,故有功;不自矜⑮,故長⑯。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⑰而歸之⑱。

①曲:委屈。

②全:保全。

③枉:受屈。

④直:正直。

⑤窪:低窪。

⑥盈:充滿。⑦敝:破舊。

⑧新:革新。

⑨惑:困惑。

⑩式:處世的方式。

⑪見:通“現”,顯現。

⑫明:明智。

⑬彰:表彰。

⑭伐:誇耀。

⑮矜:驕傲,自負。

⑯長:長久。

⑰誠全:全心全意。

⑱歸之:回歸大道。

譯文:

委屈就能保全,受屈就會正直,低窪就能充滿,破舊就得革新,缺少就得獲得,多了就會困惑。

所以聖人執守返璞歸真的大道作爲行馳天下的處世方式。不自己顯現,所以明智;不自以爲是,所以值得表彰;不自我誇耀,所以有功;不自負,所以能長久。

處世者只有不爭鬥,才能天下沒有能與自己爭鬥的對手。古者所說的“委屈就能保全”豈能是虛假的空話?全心全意引領大衆回歸大道。

解析:想要得到就得有所付出,越能成大事的人付出的就越多。凡是能成就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的人,無一不是經過了各種磨煉才功成身遂成其事業的。因爲經過了與常人不同的磨煉,所以才有了與衆不同的德能,所以處世處事就能把握好度。不賣弄示現自己,不自以爲是,不自我誇耀,不自負這些都是基本。不刻意的與別人爭鬥,所以能減少我執,減少我傲。與別人不斷爭鬥增長我執增長我傲,得到的只是短暫的,終將得不償失。

第23章

順其自然

此章闡述的是順其自然的哲理。人生在世,個人有個人的福報,有的人大富長者,有的人貧賤終身。福可以修,所以我命由我不由天。若我命由天不由我,要麽就是遵天命行天道,無爲而無不爲,生命運行軌道與衆不同;要麽就是罪孽深重,本質有問題,所以造就了悲慘的命運。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真正可憐的,歸根結底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生命一直在生命運行軌道上運作,有時運作在常規之上,有時運作在常規,有時運作在常規之下。大善嚮上大擺,大惡嚮下大擺。與其胡作非爲,不如順其自然;與其順其自然常規,不如超越自我追求卓越,進行完美。

希言自然①。故飄風不終朝②,驟雨不終日③。孰爲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故從事于道④者,同于道;德⑤者,同于德;失⑥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同于德者,德亦樂得之;同于失者,失亦樂得之。

①希言自然:簡言精語莊嚴神聖自然就常了。

②朝:早晨。

③日:一整天。

④道:自然規律實用主義。

⑤德:嚮自然規律完美方嚮運作。

⑥失:布施。修道常進行布施,舍掉我執我傲。

譯文:

簡言精語莊嚴神聖自然就常了。所以暴風刮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天地。天地尚且不能長久不變,更何況人呢?從事于研究自然規律的人,同于自然規律;從事于研究自然運作方嚮的人,同于自然運作方嚮;善于布施的人,同于布施。同于道的人,研究道樂在其中;同于德的人,修德樂在其中;同于布施的人,布施的快樂也樂在其中。

解析: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言精語莊嚴神聖,大道其中。以權效國者多言了,有損國威;黎民百姓多言了,有損社會風氣。自古以來上行下效,百姓嚮以權效國者們看齊,以權效國者們又嚮聖賢看齊,聖賢又嚮返璞歸真的大道看齊。希言就自然,自然就完美。人道的自然規律在不斷運作,一切都在不斷地變化,天地也在不斷變化,人也如此。如果一個人能始終如一,那這個人就不是一般人,是爲上善者也。上善者之德是性德顯露,性德是圓融圓滿的,比世間道德高很多。個人有個人的福報,一個人是什麽樣的本質就具有什麽樣的德能,什麽樣的德能就從事于什麽樣的事業。自然是較完美的,世上沒有多少人是真正可憐的,歸根結底盡是自作自受。命運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何去何從就由自己決定,不要待罪孽深重命不由己才後悔莫及。

第24章

處世之道

本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自今及古,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爲天下渾其心。君子行馳在天下,立心于天地間,執守陰陽平衡之道,闡大道之理以此開導大衆。所以處世之道非常重要。

企①者不立②,跨③者不行④。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余食贅⑤行⑥,物⑦或⑧惡之⑨。”故有道者

不處⑩。

①企:擡起腳後跟站著。

②立:站立。

③跨:兩腿分在物體的兩邊坐著或立著。

④行:行走。

⑤贅:多余的;無用的。

⑥行:攜帶物。

⑦物:人物,指衆人。

⑧或:副詞,都。

⑨惡之:厭惡這些沒用的。

⑩處:指做沒用的事。

譯文:

擡起腳後跟站不能站立,兩腿分開立著不能行走。自己顯露,不明智;自以爲是,不值得表彰;自己誇耀,沒有功;自負,不能長久。行馳在道上所明白:“多余的食物無用的攜帶物,衆人都厭惡。”所以得道的人不做沒用的事。

解析:人行馳在天下運作于大道,做事就得把握好度。過了,亂了規則;少了,又不行。人生在世就要做有意義的事,做有功德的事。做些沒必要的事,衆人都反感;做些可惡的事,衆人都憎恨,甚至是天之所惡。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和明悟了世出世間法的人,都求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這才是最重要的。對于那些沒必要的,即使是道者也會感到無趣。

第25章

述自然

宇宙萬物是由本原産生的,本原就是道。以道所表達的自然哲學又把本原稱爲心性。心性本自具足,本自混沌,本不生滅,並在産生萬法。心性産生了無數的相,所以無窮無盡的空間維次重疊在了一起。從心性上講,生命不生不滅;從相上講,生命出生入死。生命待以緣成熟之時,隨萬法現于天地間。生命是什麽樣的本質就現什麽樣的生命體。生命生于世道,世間法:出生,成長,成年,衰老,最後死亡。生命者的靈性靈還好,不靈則就亡靈矣。萬物在不斷地運作,時空在不斷地轉移,靈性物在不斷地變化,生命者在不斷地複命。生命者若命存于福還尚幸,若命存于苦難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又恐懼。相與心性一直以自然規律在運作,相與心性都可以稱爲道,所以道法自然絕對的真理。相是以現實常規長久運作,而人把世道現實常規的自然規律稱爲:“科學”。而本原是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規律常而不常,極端的變化莫測。但是回歸了本性就成了至淨圓滿的永恒,回歸了禍性就成了至惡濁劣的永恒。道法自然大于科學,科學只是道法自然的世間法。

有物①混成②,先天地生③。寂④兮寥⑤兮,獨立而不改⑥,周行而不殆⑦,可以爲天地母⑧。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爲之名曰“大⑨”。大曰“逝⑩”,逝曰“遠⑪”,遠曰“反⑫”。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⑬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⑭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①物:神聖。

②混成:混沌而成。

③生:存在。

④寂:寂寞。

⑤寥:寥廓。

⑥改:改變。⑦殆:停止。

⑧母:指萬物的創造者。

⑨大:形容詞,形容道不可思議的程度。

⑩逝:離開本原。⑪遠:遙遠。

⑫反:反通“返”,返回,指回歸心性。

⑬域:自然。

⑭法:法性。

譯文:

有一聖物混沌而成,先于天地前就存在。寂寞啊寥廓啊,獨自存在而且永不改變,不斷地進行運作而且不會停止,這就是天地的創造者。我不知道這創造者的名字,就特意用一個字命名爲“道”,又特意用“大”形容道。大相離開本原,離開本原就已遙遠,遙遠卻又終將返回心性。所以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中有四大,而人是首位的。人的法性是地,地的法性是天,天的法性是道,道的法性是自然。

解析:自然在不斷地産生相,那自然有沒有界?“自然界”以外又是什麽?本原和本原所産生出去的相都是自然,而在自然以外的“界域”是一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靈性,沒有生命,沒有實物,就連虛物都沒有,是一個什麽也沒有的“界域”,這就是死無葬身之地的“界域”。既然自然以外什麽也沒有,那自然還有沒有界?若說有也可以,那就是“自然界”外有‘什麽也沒有’。既然自然以外什麽也沒有那說自然有界就沒必要了。自然産生萬法就必須要有“界域”來承載,這個“界域”要承載時間,空間,萬物。所以自然不斷地侵食“自然界外”,因爲萬法需要“界域”來承載。本原是無所不有,本原産生萬法是侵食“自然界外”,所以形成本源。“自然界外”是什麽也沒有,所以本源就是“無所有無所不有”。然後本源又産生心元世界,心元世界又産生物元世界,這就是陰陽的誕生。以道所述的自然哲學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自然中有四大,而人是首位的,這是以人回歸本性的慧光來看待。若人回歸了本性,人與自然共爲一體,人很大;若人未回歸本性,人與自然對立,則人很渺小。人的生命體來于地,所以人法地;地的本體來于天,所以地法天;天的本體來于道,所以天法道;而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所以道法自然。

第26章

重形象

人生在世與人結交,最講究的就是禮節,氣質。人爲了什麽而活?人爲了尊嚴而活,其次爲了生存而活,其次爲了地位財富而活。仁人志士們爲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雖死猶榮。諸君在世之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穩重處世盡善得體,可稱爲衆志士之楷模。

重①爲輕根②,靜③爲躁君④。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辎重⑤。雖有榮觀⑥,燕處超然⑦。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⑧輕天下?輕則失根⑨,躁則失君⑩。

①重:穩重。

②根:根除。

③靜:冷靜。

④君:控制。

⑤辎重:指爲維護莊嚴形象的攜帶物。

⑥榮觀:榮耀的感覺。

⑦燕處超然:飛躍在高超以外不會以高貴而自居。

⑧身:身份高貴。

⑨根:根本。

⑩君:主動權。

譯文:

穩重就要根除輕率,冷靜就要控制浮躁。君子行馳在天下從來不放棄維護莊嚴形象的攜帶物。雖有榮耀的感覺,卻飛躍在高超以外不會以高貴而自居。所以有了萬乘的人豈能以身份高貴而輕視天下?輕率就失去根本,浮躁就失去主動權。

解析: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從心性上講人與人是平等的,但由于人的本質不同從而導致有所差異。人的地位雖有高低,但人性是平等的。成功者要想使衆服己那就得以德服人,豈能以功高而自居,輕視他人?只有不以功高而自居,事迹才不會被時間抹去。要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就得穩重處事冷靜處事。輕率就會失去根本,嚴重時甚至會到了萬劫不複的地步。浮躁就會失去主動權,喪失機會。

第27章

學爲人師行爲示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一個人能成爲師者,那自己的文化智慧人生境界一定得高于他人,而這就是師資。師者啓發學者爲何去奮鬥,師者爲學者指明前進的道路。師者把關愛給了學者,待學者功成身遂後又把關愛給了大衆。縱然人各有志,或以奉獻國家社會者,或以爲己追求者,或以把造孽當事業幹者,但師者還是以誠相待。道路給學者指明了,至于何去何從,那就由學者自己決定了。

善行,無轍迹①;善言,無瑕谪②;善數,不用籌策③;善閉④,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⑤,無繩約⑥而不可解。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⑦”。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⑧。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⑨”。

①轍迹:遺留的痕迹。

②瑕谪:不好的責備。

③籌策:詳細的計算。

④善閉:好的關口。

⑤善結:完美的繩結。

⑥繩約:解開繩結的扣。

⑦襲明:明智的一種。明智有聰明,微明,襲明。

⑧資:將層次境界對比的衡量對象。

⑨要妙:奇怪的小聰明。

譯文:

好的行使沒有遺留的痕迹,好的教誨沒有不好的責備,好的數數不用詳細的計算,好的關口沒有關鍵之處從而不可以打開通過,好的繩結沒有扣從而不可以解開。

聖人常善意的救人,所以不會抛棄別人;常善意的拯救衆生,所以不會抛棄衆生,這就是關愛他人關愛衆生的智慧,所以稱爲“襲明”。善人是不善人的學習模範,不善人是善人將層次境界所對比的衡量對象。不尊重師長,不珍惜襯托自己的對比者,雖然有些小智慧那也是很大的糊塗,這奇怪的小聰明就稱爲“要妙”。

解析:人生在世行馳天下,想要不斷地嚮前進步那就必須得學習。待博學多才通達世出世間法,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就爲功成身遂學業圓滿。在家孝父母,出門事師友,學爲人師行爲示範,凡民族仁人志士者之道皆一以貫之。自己有了大智慧也不會以爲自己有智慧,智者不言,言者不智,道在不言中,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之。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爲謀。

第28章

以正爲天下

人之道一切皆以順其自然合乎人性,順其自然合乎人性就是正道。凡是違背人性反自然的終將走嚮衰退而滅亡。嚮著人性大道的方嚮運作就是道德,一如既往就是常德。人生境界能一直在常德確實不易。何謂常?就如雌雄必然相對,這就是常。若雌雄不相對,卻以同性而相對,這就是反常。反常就是反常德,反常德就會天災人禍。常德其止在于至善,至善就是樸。樸散發于天下,聖人用之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爲天子,然後社會大制就可以不被破壞。天道——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谿①。爲天下谿,常德②不離③,複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辱④,爲天下谷⑤。爲天下谷,常德乃足,複歸于樸⑥。樸散則爲器⑦,聖人用之,則爲官長⑧,故大制不割⑨。

①谿:指正常的流傳之道。

②常德:一直嚮人性大道的方嚮作爲。

③離:脫離。

④辱:恥辱。

⑤谷:指心胸寬廣包容天下。

⑥樸:質樸。本性圓融圓滿的恒道。

⑦器:有利于大衆的才能。

⑧官長:衆官的首領,即遵天命行天道的人,天子。

⑨割:破壞。

譯文:

知曉雄,守護雌,成爲天下正常的流傳之道。成爲天下正常流傳之道時,一直都運作在人性的大道上而不會脫離人性之道,回歸成嬰兒的樣子。知曉潔淨的自尊,銘記恥辱,就能爲天下而心胸寬廣。爲天下而心胸寬廣,嚮返璞歸真大道運作的德能就足夠,最終回歸本性。質樸散發出去就成爲有利于大衆的才能,聖人以其德能就可以遵天命行天道成爲天子,所以大的社會制度不會被破壞。

解析:常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在嬰兒時,呈現本性的法相,但隨著時空的轉移,本質就顯現出來了,人的本質是各不相同。說人與人的本性一樣是從心性上講的,是將人看作回歸自性來講的,但這只是個理論。講實際的,真正能大徹大悟的人又有多少?有的人更是執迷不悟。早悟晚悟早晚都悟,就怕一直是執迷不悟。一個覺悟的人是常知自尊銘記恥辱,心胸寬廣包容天下,終將百世功千秋利萬代名。生命運行軌道與衆不同的人帶給了大衆大福,這種生命運行軌道就是天命。本質符合天命的人才能遵天命行天道,而這個人能成爲國君,成爲了國君就被稱爲天子,天子是衆官之長。國威君威民威都在,那大的社會制度就不會被破壞。

第29章

尊國貴民取天下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少數人之天下。天子所貴之處是因天子貴重天下人,若天子不貴天下人,那天子也是一條蟲而不是一條龍。天子失魂落魄,命如草芥;天子命行于天道,天下人之貴。一個人本質不行德能不夠,就是有福命成爲國君那也不會長久,因爲厚德才能載物。天下是莊嚴神聖的,不是一般人所能承載了的。一個偉大的以權效國者,待把才能施給天下人後就功成身退,奉行天下人之天下大義。

將欲取天下而爲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①,不可爲也,不可執也②。爲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③。夫物④,或行或隨⑤,或歔或吹⑥,或強或羸⑦,或載或隳⑧。是以聖人去甚⑨,去奢⑩,去泰⑪。

①神器:莊嚴神聖的存在。

②執也:爲自己執有。

③無失:不會喪失。

④夫物:世上的可見物。

⑤或行或隨:要麽奉獻別人要麽隨緣擁有。

⑥或歔或吹:要麽稍微保留要麽全部舍掉。歔:呵氣,指對世物的保留態度。吹:吹起,指對世物的舍去態度。

⑦或強或羸:要麽發展壯大要麽逐漸縮小。

⑧或載或隳:要麽傳承要麽毀壞。

⑨甚:過度。

⑩奢:奢侈。

⑪泰:極度。

譯文:

想要爭得天下進行一番作爲,我看這目的是不能達到。天下是莊嚴神聖的存在,不可以按自我主觀意識進行作爲,不可以爲自己執有。以自我主觀意識作爲的人大業失敗,爲自己執有的人天下喪失。所以聖人不以自我主觀意識而以自然法則進行作爲從而不會失敗,不爲自己執有從而不會喪失。世上的可見物,要麽奉獻別人要麽隨緣擁有,要麽稍微保留要麽全部舍掉,要麽發展壯大要麽逐漸縮小,要麽傳承要麽毀壞。其重要的是聖人去掉過度,去掉奢侈,去掉極度。

解析:人與自然共爲一體,奉行自然完美之法則,事業就進行的完美。然而有人卻不與自然一致,選擇與自然對立,迷信人定勝天,诳言人可以戰勝自然。人因爲修爲不夠深厚,所以才會禍國殃民才會把造孽當事業幹,最終是天災人禍災難不斷,但卻還認爲這是“自然災害”。自然是嚮著較完美的方嚮運作,豈能莫名其妙的猛來災害一下?人因爲修爲不夠深厚所以才會拼命爲自己執有,卻不曉得爲天下才是真正的爲自己。世間一切法,終將有朝一日空,所以執有又能執有多久?處世要穩重處事要得當,去掉過度奢侈極度就是其中重要的。

第30章

議兵

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天下大勢嚮于亂,亂世出枭雄;天下大勢嚮于盛,盛世出英雄。江山多少英雄豪傑,方顯出男兒本色。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忠于國家,忠于人民。只有人民的軍隊才是無往不勝的。順應道法,尊天敬地,以正道指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後以感慨仁者無敵,大愛無疆。

以道佐①人主者,不以兵強②天下,其事好還③。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④,必有凶年⑤。善有果而已⑥,不敢以取強⑦。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物⑧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①佐:輔佐。

②強:壓迫。

③還:收手。

④後:過後。

⑤凶年:災害的年頭。

⑥已:停止。⑦強:逞強。

⑧物:生命體。

譯文:

以道輔佐國君的人,不用軍隊壓迫天下,事情做的差不多就收手。軍隊所到 的地方,荊棘就生長出來了。大戰過後一定會有災害的年頭。作戰有好的結果就該停止了,不敢用武力來逞強。有了戰果卻不自負,有了戰果卻不誇耀,有了戰果卻不驕傲,有了戰果卻是迫不得已,有了戰果卻不逞強。

生命體過度強壯就會提前衰老,這就不符合養生之道了,不符合養生之道就會提前消亡。

解析:造殺業最重的就是戰爭。世間有三大重業,那就是淫業,殺業,妄業。殺業過重的地方就會有災害。業力關系著萬物的運作方式,而殺業是不善的,殺業的方嚮是常爲禍性,禍性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所以殺業過重時就會滅絕人性喪心病狂。戰爭是爲了除惡,是爲了大衆求生存之道,而不是爲了屠害天下蒼生,所以戰爭達到符合道義的目的時就該停止了。

第31章

議兵

兵者,詭道也;詭道,兵者也。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方能取勝。兵道,必然尊重一個軍人的尊嚴。先禮後兵,雖死猶榮。戰爭是迫不得已而爲之,沒人喜歡戰爭,喜歡戰爭則非人也。爲人民解放事業而就義的英烈,人民將永記在心。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①,故有道者不處。

君子居則貴左②,用兵則貴右③。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爲上④。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⑤尚左,凶事⑥尚右。偏將軍⑦居左,上將軍⑧居右。言⑨以喪禮處之,殺人之衆,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①物或惡之:衆人都厭惡它。

②左:柔和。

③右:強硬。

④恬淡爲上:適可而止爲上策。

⑤吉事:善美的事。

⑥凶事:凶惡的事。

⑦偏將軍:指懂政治會安撫百姓的軍官。

⑧上將軍:指爭強好勝好戰的軍官。

⑨言:命令。

譯文:

兵器,是不祥的器具,衆人都厭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喜歡與它打交道。

君子處世就要貴重柔和,用兵就要注重強硬。兵器是不吉祥的器具,不是君子常用的器具,只有迫不得已才使用,適可而止爲上策。勝利了卻不贊美,而贊美的人是喜歡殺人。喜歡殺人的人是不可以得到天下的人心。善美的事嚮柔和,凶惡的事嚮強硬。懂政治會安撫百姓的軍官居處柔和,爭強好勝好戰的軍官居處強硬。命令用喪禮處理戰死者,殺人很多,要爲戰死者哭泣追悼;戰爭勝利,用喪禮處理戰死者。

解析:人類的戰爭從古至今一直有,以後還會有,要想人類再也沒有戰爭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人類爆發戰爭的根源就在于利益,利是一切社會動亂的根源。人類的很多戰爭都是無義戰,完全就是損人不利己,損人而害己。和平發展絕對比戰爭發展所獲利大,以戰爭的方式發展終將是損人而害己。人爲了爭利大打出手,但其結果卻是到頭一場空,爭得把命都丟了。是利益重要還是生命重要?生是那麽一回事,死了就完全不是那麽一回事了。外在世物一切一切的重要也莫過于人 的生命還重要,所以絕對不能拿生命當兒戲。兵者,生死就在一瞬間,軍人不怕死,但軍人也不輕言死,縱然是死也要死而不亡。

第32章

述自然

道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自然的感覺是完美的,永遠的這樣運作,沒有盡頭。因爲一直這樣運作,所以常不會被生命者所注重甚至是發覺。因爲不會被重視,所以就沒有名。無名的英雄是小,無名的道才是大。道大卻以小所示,因爲道終不爲大,所以才能成其大。人之道是嚮著完美的方嚮發展,因爲完美所以人才生命所嚮。

道常無名①,樸②。雖小,天下莫能臣③。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④。天地相合⑤,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⑥。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

①無名:沒有名聲,不被衆生知曉。

②樸:質樸。

③臣:臣服,順從。

④賓:歸順。

⑤相合:相互作合。

⑥均:均勻。

譯文:

道常常沒有名聲,不被衆生所知曉,質樸。道法所示雖爲小,但天下沒有能使道臣服的。侯王如果能執守道,萬物將會自己歸順。

天地相互作合,所以降下甘露,天下人沒有命令然而卻自己均勻。

萬法開始有了名,名既然有了,那就應該知道界限了,知道界限可以沒危險。比喻道在天下,就如同大川最終彙聚在江海一樣。

解析:道永遠以自然規律在運作,沒有任何生命者可以改變自然,一切都是自然的。自然或以完美,或以惡劣,或以常態。因爲自然永遠自然,所以才沒被生命者所發覺。執守自然完美之道運作,萬物將會自己歸順,因爲天地運作的方嚮就是完美。人以完美的方嚮作爲就與天地一致,這就是順其自然,所以就是天地人合一。以完美方嚮運作才是常規,脫離了這個常規界限就有了危險。大道莅天下分散爲小道,但最終又彙聚在了一起。

第33章

自知之明

觀心性,觀天地,觀人道,觀自在。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就知道了何爲正,何爲得當,何爲恰得其所。觀他人的事迹就知曉了他人是什麽樣的本質,什麽樣的德能。各人有各人的本質,所以各人有各人的德能,從而各人有各人的事業。個人從事的事業一定是以得到大衆認可爲上,是與自然運作方嚮一致才可行。

知人者智①,自知者明②。

勝人者有力③,自勝者強④。

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⑤。不失其所者久⑥。死而不亡者壽⑦。

①智:明智。

②明:明悟。

③力:力量。

④強:剛強。

⑤志:志嚮。

⑥久:長久。

⑦壽:長壽。

譯文:

知曉別人的人明智,知曉自己的人明悟。超越別人的人有力量,超越自己的人剛強。知道滿足的人富有。堅定不移行事的人有志嚮。不失掉根本的人才能長久。身死但事迹卻不消亡的人才是長壽。

解析:兵道,知己知彼百戰不殆;而常道,知己知彼從而不會迷茫。知人知己才能學會處世處事。知曉自己,就明白自己可以成就什麽樣的事業;知曉別人,就明白了什麽人可以結交什麽人不可結交。能超過別人的人,說明自己能力強于他人;能超越自我的人,說明自己追求卓越。知曉適可而止的人才能富有。人生在世不失掉根本才能長久,這就是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即使有朝一日命離于世,但事迹也不會立刻隨著時空的轉移而消失匿迹,這才是長壽者。

第34章

述大道

大道泛兮,小道聚兮,幽幽兮,深邃兮,洞察萬物之運作,賞自然之風光,天之道也,自然之觀。大道不以大自居,卻以小所示,因爲終不自爲大,所以才能成其大。

大道氾①兮,其可左右②。萬物恃③之以生而不辭④,功成而不有⑤。衣被萬物而不爲主⑥,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爲主,可名爲“大”。以其終不自爲大,故能成其大。

①氾:同“泛”,廣泛。

②左右:左右萬物。

③恃:依賴。

④辭:推辭。

⑤有:占有。

⑥主:主宰。

譯文:

大道廣泛啊,可以左右萬物。萬物依賴大道所生,然而大道卻不會推辭,功業成就了而且也不會占有。雖覆蓋萬物然而卻不主宰,並把名歸于“小”,萬物歸順卻不會成爲主宰者,可以稱爲“大”。因爲一直不自爲大,所以才能成就大。

解析:大道大,卻把名歸于小,其實大道是大名。衆生發覺了這真實的一面,才更加佩服大道之大。萬物都有靈性,靈性達到一定程度就是生命。最大的生命體就是大道,大道的本命就是自然。而人把自己的本命稱爲“靈魂”或“魂魄”。何謂“靈魂”?“靈魂”靈在哪裏?如果“靈魂”靈,那麽誰願意來到世上受罪?來到世上一定是享受大富大貴。既然命不由己做主,那麽“靈魂”一點也不靈。

既然“靈魂”不靈,那麽人還有沒有靈魂?人來于道,道的本命就是自然,所以人的生命去嚮當然由自然決定,絕不會以個人主觀意志所決定,更不會以“神”的意志所決定。人與自然共爲一體,自然中有四大,當人本命複歸于道,則人居首位。

第35章

述世道

心性在不斷地産生相,並呈永恒的狀態。人的本命在某一瞬間隨著相的産生而誕生于世道。人因爲是人的本質所以生于人道。人生存生活在人道世界當然就得以人道規律來行事了,違反了人道那只有走嚮衰退而滅亡。

執大象①,天下往,往而不害②,安平泰③。

樂與餌④,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⑤,聽之不足聞⑥,用之不足既⑦。

①象:同“相”,指相之道。

②害:損害。

③平泰:和平安甯。

④樂與餌:美樂和美食。樂,指音樂。

⑤見:看見。

⑥聞:聽見。

⑦既:盡,完了,用過。

譯文:

執大道,與天下人來往,來往卻不損害別人,就會和平安甯。

美樂和美食,吸引路過的人停止。道從口中闡述出來,平淡的沒有真實的感覺,口述的看見不如真實的看見,口述的聽見不如真實的聽見,口述的使用不如真實的用過。

解析:人生在世與人結善不結惡,與人禮尚往來。該舍利的時候舍利于別人來換取友誼,從而謀求長遠的利益。對于世道之理,當人的境界層次足夠高時,再高的哲理也會感到平淡。哲學家也是個普通人,所以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雖然平淡,但卻不會滿足。法源相傳,世代流傳。

第36章

處世

這一章闡述的是處世之道。處世也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控制好度非常重要。想要這樣的結果,先必須得那樣做。不按此規律來作爲就不能實現,不能實現的就不會成爲現實。

將欲歙①之,必固張②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③”。柔弱勝剛強。

魚不可脫于淵④,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⑤。

①歙:收斂。

②張:擴張。

③微明:明智的一種。明智有聰明,襲明,微明等。微明是指能作出正確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

④淵:深水。

⑤人:天下人。

譯文:

准備收斂,必然先擴張;准備削弱,必然先強盛;准備廢除,必然先舉薦;准備取代,必然先在一起。這就是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稱爲“微明”。

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以脫離深水,國家的銳利武器不可以展示給天下人。

解析:想要成功,必然得遵循成功之道。成功是有必然條件的,把必然條件都具足了才能成功。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就是微明。人生在世行馳天下,不要總爭強好勝,過度的爭有時候會把命都丟了。柔弱之道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麻煩,但該出擊的時候也一定要出擊。生命者要生存就必然不能失掉根本,失掉根本就會招來災難。

第37章

述無爲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的規律在運作,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差錯。若出現差錯就以天地人合一的大德來鎮住,鎮住就可以減少災害,然後使其恢複常態。道的運作就如人的身體一樣,難免不會發生病變。發生了病變就得進行治療,治療好了身體就健康,健康了便是常態。所以一人之身即有天下之象,即有宇宙之象。吾心即是自然,自然即是吾心,心乃心性也。只有自然常了才能天下所正。

道常無爲而無不爲①,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②。化而欲作③,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④。鎮之以無名之樸,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正。

①無爲而無不爲:以自然完美規律運作,不以生命者的主觀意志所運作。

②化:造化。

③作:違背常態而運作。

④無名之樸:至淨完美的質樸。

譯文:

道常常都是以自然完美規律在運作,侯王如果能執守住道,萬物就將會自己造化。造化時如果違背常態而運作,我就用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用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就沒有反常態的傾嚮。沒有反常態的傾嚮就平靜,天下將自己歸于正道。

解析:人道世界必須得以自然常態來運作,一但自然不常了,那就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這就使得天下蒼生皆命存于危機。生命存在于危機中,完全還不知道是怎麽一回事了,就突然之間死不瞑目。人心是可以改變外在世界的,這就是境隨心轉。人心嚮善,自然就完美;人心嚮惡,自然就災害。以至淨完美的質樸來鎮住反常,自然就常了,常了就平靜和諧。平靜和諧了,天下就歸于正道。所以和諧能拯救危機。

第38章

述道德

何謂道德?道是指本原和本原所産生出來的世界。而德是指以自然完美方嚮進行運作。本原是本性與禍性共爲一體,本性是至淨圓滿的永恒,禍性是至惡濁劣的永恒。所以道的運作方嚮有兩大:一是歸真返璞,二是歸惡返劣。歸真返璞是善,歸惡返劣是惡。嚮著善的方嚮運作是上德,嚮著惡的方嚮運作是下德。所以道德有兩種。因爲人的道德是善,是嚮著完美的方嚮運作,所以通常說的道德當然是人之道德,是上德。若以下德爲道德,則非人也。道必然以德而運作,而人是道的一部分,所以人必然離不了德。離失上德,選擇下德,則壹與禽獸且不如。

上德①不德,是以有德;下德②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爲③而無以爲④;下德無爲而有以爲。上仁爲之而無以爲;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上禮爲之而莫之應⑤,則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⑦而亂之首⑧。前識者⑨,道之華⑩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①上德:嚮著善的方嚮運作。

②下德:嚮著惡的方嚮運作。

③無爲:沒有作爲。因爲已經順其自然,符合本性之道了,所以無需再作爲。或以順其自然,符合禍性之道。

④以爲:主觀認爲。

⑤應:回應。⑥攘臂而扔之:拂手離去並不再理睬對方。

⑦薄:淺薄。

⑧首:首位。

⑨前識者:所謂有知識的先知。

⑩華:光彩;虛僞。

譯文:

上德不用示現德,還是有德;下德不失掉德,卻是無德。上德沒有作爲而且沒有主觀認爲;下德沒有作爲然而卻有主觀認爲。上仁做事沒有主觀認爲;上義做事卻有主觀認爲。上禮待人卻沒有回應,就拂手離去並不再理睬對方。所以失去道然後就剩下德,失去德然後就剩下仁,失去仁然後就剩下義,失去義最後就剩下禮。而這個禮,因爲忠信淺薄從而是導致禍亂的首位。所謂有知識的先知,做事自以爲光彩,然而卻是愚昧的開始。所以大丈夫處世厚道,不居淺薄;處世實在,不居虛僞。所以去掉糟粕,取擇完善。

解析:自然運作或以嚮完美運作,或以嚮惡劣運作。人之道德是以嚮善爲准則,嚮善運作不用說明就已經證明是德,所以上德不示現德,本自就是德。然而以嚮善爲准則看惡,惡道不運作了才是德。所以下德不失掉德,卻是無德。人際交往必然以禮相待,講究禮尚往來,即使是戰爭那也得先禮後兵。如果以禮都相待了,對方卻不回應,目中無人,那就沒必要再予以理睬。大丈夫處世要實在些,沒必要虛僞的自欺欺人。衣冠禽獸者是常說人話卻不幹人事。人生處世要爲人厚道,所以才能看得長遠,幹的事業也就長久。

第39章

萬法歸一

萬法由壹産生,壹就是本體。一切皆由自然本體産生,所以萬物是一個整體。因爲是一個整體所以萬法才歸一。萬法歸一,谷靈神盈,人傑地靈,萬物和諧,天下太平。

昔之得一者①:天得一以清②,地得一以甯③,神④得一以靈⑤,谷⑥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⑦,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⑧。其致⑨之也。天無以清,將恐裂⑩;地無以甯,將恐廢⑪;神無以靈,將恐歇⑫;谷無以盈,將恐竭⑬;萬物無以生,將恐滅⑭;侯王無以正,將恐蹶⑮。故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爲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⑯,珞珞如石⑰。

①昔之得一者:從前萬法歸一的狀況。昔:從前。者:狀況。

②清:碧藍。

③甯:甯靜。

④神:本命。

⑤靈:自由。

⑥谷:大道。

⑦生:長生。

⑧正:引領正確之道。

⑨致:達到。

⑩裂:巨變。

⑪廢:廢棄。

⑫歇:停止。指生命休克。

⑬竭:竭盡。

⑭滅:滅亡。

⑮蹶:政權垮台。

⑯琭琭如玉:繼任事業艱難曲折如同美玉般難找。

⑰珞珞如石:繼任事業舒適的如同石頭般隨處可挑。

譯文:

從前萬法歸一的狀況:天歸一就碧藍,地歸一就甯靜,本命歸一就自由,大道歸一就充滿,萬物歸一就長生,侯王人生境界歸一就爲天下引領正確之道。一切達到完美歸一就可以。天不碧藍將要巨變,地不甯靜將要廢棄,本命不自由將要停止生命,大道不充滿將要竭盡,萬物沒有長生之道將要滅亡,侯王引領天下者沒有正確之道將要政權垮台。所以高貴是從低賤過來的,高層次是以下層爲基礎。然而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也是從低賤過來的?不是?那就有了地位也不會有榮譽。是因爲不想繼任事業艱難曲折如同美玉般難找,卻想繼任事業舒適的如同石頭般隨處可挑。

解析:萬物是一個整體,萬法歸一,天長地久。物元世界是由心元存在轉化過來的,心元世界的存在通過某些種自然方式不斷地轉化爲物元世界的物質,所以物質世界不斷地膨脹,當膨脹到極點時就發生了大爆炸,所以就産生了許許多多的星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所現,執著于現狀,所以不能追溯根源。萬物是一個整體,所以貴以賤爲本,高以下爲基。王侯將相甯有種乎?非也!人生境界未歸一是承載不了大福報的,厚德才能載物。

第40章

述道規

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陽之相。陰就是心元世界,陽就是物元世界。在本原,現實就是虛妄,虛妄就是現實,現實與虛妄共爲一體。而從本原産生出來的相,以陰陽構成的世界,則運作的是現實常規,這個現實常規就是科學。而科技是改變心物世界現實常規的技術,當常規盡被打亂,那就會發生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的事,所以科技是追求極端的末路。科技帶給了人類文明,帶給了人類高級的生活方式,但科技帶給人類的負面作用也是很大的。

反①者,道之動②;弱③者,道之用④。天下萬物生于有⑤,有生于“無⑥”。

①反:違反。

②動:行動。指自然災害。

③弱者:順其自然,不對立。

④用:給予生存用來完善

道。

⑤有:指物元世界未爆炸前的狀態。

⑥無:本源,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

譯文:

違反道規,道就要行動;順其自然不與道規對立,道給予生存用來完善道。

萬物産生于有,有生于本源。

解析:逆天行道,天地誅之,萬人唾棄;順其自然,合乎人性,功成身遂,天之道也。萬物是由物元世界的大爆炸産生的,在此之前萬物是一個整體。物元世界是由心元世界的存在轉化過來的,心元世界又是由本源産生的,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本源不是徹底的什麽都不存在,如果是徹底的什麽都不存在那是絕對産生不出來其它的,因爲毫無現實根據。只有“無”裏本來就已經有了才能産生出來其它。所以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

第41章

述層次

一個人和一個人的本質不同,所以一個人和一個人的人生境界也不同。人生境界不同,那思維層次當然就不一樣了。人的層次大致可以分爲三層,那就是上中下三層。自然哲學只有中人和中人以上的人才可以看得懂。所以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層次爲上等的人,對于自然哲學這種高級的文化會很敬佩,所以認真修學;層次爲中等的人,會半信半疑。因爲境界還不行,所以還需要師者的引導;層次爲下等的人,從來都喜歡唯我獨尊,狂妄自大。即使再高級的文化那也不會放在眼裏。所以這種人總是在晃蕩時間,終將一事無成。就算成了事那也是把造孽當事業幹。

上士聞道①,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爲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③,進道若退④,夷道若颣⑤。上德若谷⑥,廣德若不足⑦,建德若偷⑧,質真若渝⑨。大白若辱⑩,大方無隅⑪,大器晚成⑫,大音希聲⑬,大象無形⑭,道隱無名⑮。夫唯道,善貸且成⑯。

①道:自然哲學所闡述的大道之理,即哲理。

②若存若亡: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指因境界不夠而對哲理感到困惑。

③明道若昧: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樣。

④進道若退:前進的道好像後退一樣。

⑤夷道若颣(lèi):平坦的道好像有坑窪。

⑥上德若谷:上德好像無際的空谷。

⑦廣德若不足:廣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夠。

⑧建德若偷:樹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竊一樣。

⑨質真若渝:真實的本質好像會更改。渝:更改,改變。

⑩大白若辱:很潔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

⑪大方無隅:廣大的方正好像沒有角。

⑫大器晚成:成大氣候的人較遲才成就。

⑬大音希聲:巨大的聲音恰似響聲希少。

⑭大象無形:廣大的道沒有形狀。象同“相”,指相之道。

⑮道隱無名:道隱約而沒有知曉者。

⑯善貸且成:完美給予並且使其成就。

譯文:

層次爲上等的人聽到哲理,不斷地將其實踐;層次爲中等的人聽到哲理,因境界不夠會感到好像存在好像又不存在;層次爲下等的人聽到哲理,因境界低下會感到荒唐而大笑。不笑,就不足以稱爲哲理。所以用言語來解釋其原因:明悟的道好像愚昧一樣,前進的道好像後退一樣,平坦的道好像有坑窪。上德好像無

際的空谷,廣大的道德好像不足夠,樹立道德形象好像偷竊一樣,真實的本質好像會更改。很潔白的自尊好像受了侮辱,廣大的方正好像沒有角,成大氣候的人較遲才成就,巨大的聲音恰似聲音希少,廣大的道沒有形狀,道隱約而沒有知曉者。只有道,完美給予並且使其成就。

解析:本原是由至淨圓滿的永恒和至惡濁劣的永恒共同構成,這兩者其實質完全不同,但其卻共爲一體。因爲不同但卻又共爲一體,所以就産生了矛盾,這就是一切矛盾産生的根本。矛盾由來已久,是因爲本原就已存在。既然矛盾就已存在,那就要化解矛盾,化解矛盾是首當其沖。矛盾就已存在,若再進行對立,那就是亂上加亂。若陷入這種混亂的困境並且長久不能自拔,那真是求生不能求死也不行,真是相當的受罪。因爲要徹底解決矛盾,所以才要追求解脫。解脫後回歸本性,回歸至淨圓滿的永恒。回歸了本性就永遠沒有了對立永遠沒有了矛盾,至惡濁劣的永恒也徹底不複存在。這就是終極歸宿。本性與禍性實質完全不同但卻又共爲一體,這就是大矛盾。而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等,這些都是由心性産相的小矛盾。對于大器晚成一定得認清,有的人生命運行軌道特殊,經過了多少的歲月曆經滄桑才取得了成功。這成功是一番與衆不同的大事業,所以大器晚成只限于某些本質與衆不同的人,只限于某些生命運行軌道特殊的人。有的人迷信自己是個特殊者,認爲自己大器晚成,所以一直在晃蕩時間浪費生命,但卻還盼著自己有一天成就一番大事業。其結果是發甲都已花白但卻還是一事無成,最後只能抑郁的一命嗚呼。

第42章

述過程

道産生萬物有一定的過程,其過程就是本原侵食“自然界外”形成本源,本源又産生陰,陰又産生陽。從宏觀上講,陰陽共生;從微觀上講,陰陽有先後。先有陰,後有陽,陰先于陽不到一瞬間,這個不到一瞬間究竟是多久,沒人知道。哲學家不知道,科學家也不知道,唯有天知道也。

道①生一②,一生二③,二生三④,三生萬物。萬物負陰⑤而抱陽⑥,沖氣⑦以爲“和”⑧。

①道:本原。

②一:第一者本源。

③二:第二者陰,即心元世界。

④三:第三者陽,即物元世界。⑤負陰:不著重陰,即不著心相。

⑥抱陽:著重陽,即著物相。

⑦沖氣:不斷補充生命力。

⑧和:生命力充沛。

譯文:

本原産生第一者本源,本源又産生第二者陰,陰又産生第三者陽,最終物元世界膨脹到極點就發生了大爆炸從而産生了萬物。

萬物不著重心相卻著重物相,不斷補充生命力就是“和”。

解析:自然以外是什麽都不存在的“界域”,本原産生相需要“界域”來承載,所以侵食了“自然界外”,從而形成本源,本源與本原還是一體的;然後本源又産生陰,陰與本源還是一體的;最後陰産生陽,陽與陰同樣也還是一體的。因爲

一切都是一體的,所以最終才能回歸自性。一是本源,二是陰,三是陽。本源是無所有無所不有,但表現爲“無”;陰是以心元存在所表現的唯心世界;陽是以物元存在所表現的唯物世界。本源是相,陰是相,陽也還是相。相之道就是這些大相的統稱。放下了物相,再放下了心相,最後放下了相源,有了功德然後就回歸了自性。物元世界是最後一個相,壹是本源,貳是陰,三是陽,而陽就是物元世界。人天生就著相,尤其是著物相,所以唯物主義是正常現象。因爲唯物所以才把物質的物元世界稱爲唯物世界。本原産生相,是先本源然後陰最後陽;而回歸自性則是與其倒著來,先放陽再放陰最後放相源。其中有一個條件非常重要,那就是功德,功德是回歸自性的中介物。生命者在世道的生命體是唯物世界的身體和唯心世界的心共同構成,所以身心就是生命體。回歸自性是踏著自然規律返璞歸真的大道走,是倒著來,所以當然就得先放物相。人著相是按自然規律産生相的順序走,而人不著相是按自然規律回歸本性與其産相時的順序反著走,哪一個相在最後,當然哪一個相著的最重。物相在最後,當然物相就著的最重,所以才唯物,所以才萬物負陰而抱陽。萬物之靈如此,萬物之其它更是如此。萬物之靈高于萬物之其它,在于可以解脫。物相和心相,物相在前,心相在後。身體屬物相,心靈屬心相,所以身心之相是以身體所著重。身體著重,身體以外的那些世物更是著重。生命體是由物相之身和心相之心共同構成,要說完全不著相那根本不實際。但如何能做到不著相但還又實際了?那就是陰陽平衡之道,心物平衡了就可以既不著相而且還又實際了。所以陰陽平衡之道才能順其自然合乎人性,找到終極歸宿。

第43章

稀奇之道

道無窮無盡,有明白了悟之道,有極爲難懂之道,有完全不可思議之道,有荒唐至極之道,有稀奇古怪之道,等等之類。世間必然是物以稀爲貴,這些稀罕之道不僅讓人追求而且還實用。稀少之物必然只有少數人才能得到,這些能得到的少數人就是有能耐的人。

天下之至柔①馳騁②天下之至堅③,無有入無間④。

吾是以知無爲之有益。不言之教,無爲之益,天下希及⑤之。

①至柔:最柔軟的。

②馳騁:駕馭。

③至堅:最堅硬的。

④無有入無間:無形的進入沒有間隙的界域。

⑤及:做到。

譯文:

天下最柔軟的駕馭天下最堅硬的,無形的進入沒有間隙的界域。

我是以知曉無爲的好處來處世。不常用言語的教導和無爲的好處,天下做到的很少。

解析:柔弱勝剛強,柔弱不知不覺無形的進入剛強中,然後控制了剛強,使其剛強所敗。人生境界足夠高的人才能知道無爲的好處。然而人生境界足夠高的人又是較少的。所以不常用言語的教導和無爲的好處,天下做到的人很少。

第44章

看破

待修道人通達世出世間法,境界達到明心悟性或明心見性就可以心神複歸于大道。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一切就可以看出事物的實質。看出了實質所以才能看破放下自在而不著相。以世出世間智慧所爲世間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①孰多?得與亡②孰病③?

甚愛必大費④,多藏⑤必厚亡。故知足不辱⑥,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①貨:指身體以外的可見物。

②亡:喪失。

③病:痛苦。

④費:耗費。

⑤藏:儲藏。

⑥辱:屈辱。

譯文:

名聲與身體哪個更親近?身體與身體以外的世物哪個多?得到與喪失哪個痛苦?

過度的喜愛必然巨大的耗費,過多的儲藏必然重重的喪失。所以知道滿足不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不危險,故而可以保持長久。

解析:人因爲著相,所以過多的追求名,追求利,追求享受。有的人更是窮奢極欲,所以把造孽當事業幹,就比如近現代社會的金融危機。金融危機的産生就是有功德的錢緊握不花,造孽的錢拼命亂花,自己的錢緊握不花,拿著別人的錢拼命亂花。抑制金融危機的産生就在于國家的控制,就在于民德歸厚矣。知道滿足可以不受屈辱,知道適可而止可以沒有危險,這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第45章

述完善

做事講究完美的人常會覺得自己還不夠完善,因爲在不斷地完善所以才使其完美。世間法沒有最完美的,但有更完美的,非常完美的就是天之道。許多的世間法是美在不言中,完美是體會出來的,不是用言語修飾出來的。把完美之道呈現給天下人,以此來引領天下者。

大成若缺①,其用不弊②。大盈若沖③,其用不窮④。大直若屈⑤,大巧若拙⑥,大辯若讷⑦,大贏若绌⑧。

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爲天下正。

①大成若缺:能使其大成就的東西好像還有所欠缺。

②弊:出現差錯。

③大盈若沖:很充滿的好像還在不斷補充。

④窮:窮盡。

⑤大直若屈:很正直的好像會屈服下勢。

⑥大巧若拙:很靈巧的好像笨拙。

⑦大辯若讷(nâ):很高級的辯論好像口齒遲鈍。

⑧大贏若绌(chù):很大的收獲卻好像還不夠。

譯文:

能使其大成就的東西好像還有所欠缺,所以使用起來不會出現差錯。很充滿的好像還在不斷補充,所以使用起來不會窮盡。很正直的好像會屈服下勢,很靈巧的好像笨拙,很高級的辯論好像口齒遲鈍,很大的收獲卻好像還不夠。

冷靜戰勝浮躁,寒冷戰勝炎熱。內心清淨,以正道引領天下。

解析:要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就要修爲深厚,人生境界起碼得是明悟。如何能行正確恰當之道確實也不易。行事的方法有許多種,但其能正確恰當那才是重要的。所以才要提升層次提升人生境界。如何提升人生境界?那就是進行修身。修身就是爲了把自己的心神複歸于道。心神複歸于道就知曉了何謂順其自然合乎人性,所以就可以無爲而無不爲。待以自己功成身遂後,就引領天下者也走嚮成功。

第46章

述禍咎

正道當道,天下蒼生命存于福;邪道當道,天下蒼生命存于苦難。禍來源于何處?回溯源頭,一切之禍皆爲禍性所現。一切世界皆由本原産生,本原裏就已經有禍了,所以産生出去的世界當然也就有禍,所以世界運作的方式就有完美有惡劣。災禍的表現方式各不相同,世間的禍根是除不去的,但禍是可以避免的。要防患于未然才是重要的。

天下有道①,卻②走馬以糞③;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禍④莫大于不知足,咎⑤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①道:正理。

②卻:後退,回到。

③糞:施肥,耕作。

④禍:禍患。

⑤咎:罪過。

譯文:

天下有正理,戰馬回到地裏去施肥耕作;天下沒有正理,戰馬在荒郊野外産仔。

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罪過沒有大過想要的。所以有著滿足的心才可以常充足。

解析:世上的很多禍患都來源于貪,人常是貪的無厭,死不悔改。想要名,所以不擇手段去出名;想要利,所以不擇手段去爭利;想要享受,所以拼命的去糟蹋東西。禍患沒有大過不知足的,罪過沒有大過想要的。知足之足才能長久。享受不能窮奢極欲,追求不能追的連命都丟了。執守陰陽平衡之道才是重要的,執守中道才是重要的。

第47章

述境界

人與道是共爲一體的,道如何運作,在人身上就可以表現出來。人身病疾,道亦反常;人身健康,道常無爲。身體要健康,心理更要健康。人與道是共爲一體的,如何知曉道的運作,在于心神。所以心神複歸于道,就知曉了道的運作。自然規律如何運作,是常規,是反常,是完美,還是災禍,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都可以看出來。

不出戶①,知天下;不窺②牖,見天道。其出彌③遠,其知④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⑤,不爲而成⑥。

①戶:門。

②窺:從小孔或細縫中看。

③彌:更加,越。

④知:知曉如何走嚮。

⑤明:明白。⑥成:完成,實現。

譯文:

不出門,知曉天下大事;目光不穿過天窗,看見天道。離道越遠,知道的越少。

所以聖人不用行動就已先知如何走嚮,沒有親自見到就已明白,不用親自去做卻可以完成。

解析:人生境界爲明悟和明悟以上的人,根據一些條件就可以作出判斷,就知曉了自然現實規律的如何走嚮。而境界不行的人,則是茫然而不能自拔,完全不知所措。這就是人與人的差距,人與人本質的不同之處。因爲人的本質所以決定了人的德能,從而各人有各人的命運。人生境界行的人,心神複歸于道,因爲思維進入了自然規律中所以才知曉了過去現在未來。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就是思維進入時空隧道,萬物運作都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時間和空間在不斷地進行,所以萬物在不斷地變化。思維能進入時空隧道的人與常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因爲只要人的境界夠高了就都可以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能心神複歸于道的人與常人看起來並沒有什麽不同之處,只不過在做事時常先于常人先知,強于常人所能,美于常人所善,久于常人之時。不出戶知天下並不是完全閉關與世隔絕,也需要一些外在的必要信息。人與道共爲一體,道是以自然規律在運作,而人的思維是可以進入自然規律中的。自然規律是在不斷地運作,並且是有走嚮的,所以人才知道了道怎麽運作。知道了道怎麽運作就是心神複歸于道,就是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就是思維進入時空隧道中。道是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所以不能誤以爲閉關自守與世隔絕就什麽都可以知道,那純粹是謬論,純粹是荒唐之舉。以科學爲基本,以自然爲根本,思維進入自然規律中就可以不用行動就已先知如何走嚮,沒有親自見到就已明白,不用親自去做卻可以完成。

第48章

述無爲

君子行馳在天下,立心于天地間,以無爲之道處世。無爲有二:修之于身,常使心神複歸于道,奉行自然完美之法則,運作自然完美之規律;或以傳承先哲述而不作,亦是無爲。無爲而無不爲,行事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什麽境界可以無爲而無不爲?那就是達到博學多才,達到通達世出世間法。有道之人常感慨:天長地久,願吾事業也與天地一樣長久,長久不衰,生生不息。

爲學日益①,爲道日損②。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無爲而無不爲,取天下常以無事③。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①益:精進。

②損:放下。

③事:事故。

譯文:

從事于學習是不斷地精進,從事于修道是不斷地放下。放下又放下,一直到無爲的狀態。不以自我主觀意識作爲而以自然完美之法則來作爲從而無所不善

爲,取得了天下常常沒有事故。一但有了事故,就不可以長久擁有天下。

解析:文化是智慧的表達方式,智慧是文化的表現方式。文化如何獲得?智慧如何獲得?文化是以通過學習來獲得,所以爲學是以日益;智慧是以修道轉文化爲智慧或以心神複歸于道來獲得,所以爲道是以日損。放下又放下,最後通達了世出世間法。徹底的放下就明心見性了。修道境界達到明心見性或明心悟性時,就可以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了。行天之道處無爲之事的人不缺名利。所以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第49章

仁者之心

君子之心,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聖人之心,爲天下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上善人之心,普度衆生離苦得樂。這皆爲仁者之心。而不仁者是何之心?不仁者損人利己,甚至是踐踏他人的性命來換取自己的利益。不仁者是常不會有幫助他人的意念,更不要說是行爲了。以道德觀其是爲無道德,以大道之理觀其是爲著相也。講到根本上,還是其本質不行,而人的本質又是絕對無法改變的。再好的教育那也只能感化一時,卻感化不了一世,更甚至是有的人是連一時都不能感化。

聖人無常心①,以百姓心爲心。

善者,吾善②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③者,吾信之④;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聖人在天下,歙歙⑤焉,爲天下渾⑥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⑦,聖人皆孩之。

①常心:常人爲自己執著的心。

②善:善待。

③信:誠信。

④信之:對其有信心。

⑤歙歙:無所執著。

⑥渾:渾濁。

⑦耳目:耳朵和眼睛。這裏指人的作爲。

譯文:

聖人沒有常人爲自己執著的心,以百姓的心作爲自己的心。

善良的人,我善待;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品德善;誠信的人,我對其有信心;不誠信的人,我對其也有信心,品德誠信。

聖人行馳在天下無所執著,爲天下渾濁自己潔淨的心靈。百姓都關注聖人的作爲,聖人一切的行爲都如孩子一樣自在。

解析:君子和上善聖人有何區別?君子之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則必犯人。君子有仇必報,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上善聖人之道:冤冤相報,何時完了。大德之人以慈悲爲懷,願舍命相救蒼生。上善聖人之道確實讓很多人理解不了,所以好似不實在,但卻又是現實。世上理解不了的事太多了,就如上善聖人以慈悲心來淨化外在世界,境隨心轉,人心是可以改變世界的。

第50章

生死有命

萬物運作都有運行軌道,萬物之靈的生命體運作自然也有運行軌道。軌道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無窮無盡,但其走的卻是現實常規。生命以生命運行軌道進行運作就是命運,命運是活的不是死的。命運常會給人似有似無的感覺。萬物之靈高于萬物之其它在于命由己握,而萬物之其它則是聽天由命。生命者命存于世時,不是造惡業就是造善業。當惡業達到一定程度時,生命運行軌道就會發生事故,所以生命者自然就有災禍了,當業報來時,是根本擋不住的,是在劫難逃。除非造大善業把惡業壓下去,使其災禍未發生就提前扼制了。

出生入死①。生之徒②,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③,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④。蓋⑤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⑥虎,入軍不被⑦甲兵⑧。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⑨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①出生入死:出于生進入死。

②徒:人。

③死地:死亡地帶。

④生生之厚:追求富貴奢華的生活。⑤蓋:大概。

⑥兕(sì):一種與犀牛相當類似的生物。現指雌犀牛。

⑦被:遭遇。

⑧甲兵:利甲士兵。

⑨容:容許。

譯文:

出于生進入死。生的人,有十分之三;死的人,有十分之三;命存于世卻活動在死亡地帶的人,也有十分之三。這是什麽原故呢?是因爲追求富貴奢華的生活。聽說會生存的人大概是:行走在地上不會遇到犀牛猛虎,遇到戰爭不遭遇利甲士兵。犀牛不用角攻擊,猛虎不用爪攻擊,士兵不容許利器傷害,這是什麽原故?是因爲命不該絕。

解析:生死有命,富貴在天,君子與人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而很多人爲了富貴奢華,常是刻意地追求,但追了半天卻什麽也沒追到。有了富貴確實人就高貴,但是富貴是否能保持長久?君子也愛富貴,但不是爲了貪圖享受。是爲了自尊,是爲了他人尊敬。君子富貴,幫助其他人也富貴,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個人得道衆生就都有福了。因爲心胸寬廣,包容天下,所以遇福所受,遇禍所避。

第51章

養育之道

道産生了萬物,萬物運作都有走嚮。其中的生命者,是以常德育之。是以天下之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若不尊道而貴德,那就只有走嚮衰退而滅亡。道産生生命者,德養育生命者,使其最終返璞歸真回歸自性。

道生之①,德畜之②,物形之③,勢成之④。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⑤,亭之毒之⑥,養之覆之⑦。生而不有,爲而不恃,長而不宰⑧,是謂“玄德⑨”。

①生之:産生萬物。

②畜之:養育萬物。

③物形之:萬物成形。

④勢成之:環境形勢成就其結果。

⑤長之育之:成長培養。

⑥亭之毒之:考核磨煉。

⑦養之覆之:養活覆滅。

⑧宰:主宰。

⑨玄德:玄妙不可思議的德。

譯文:

道産生萬物,德養育萬物,萬物成形,環境形勢成就其結果。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重道貴重德的。道的尊,德的貴,沒有任何者命令卻常常都是自然。所以道産生萬物,德養育萬物,先使其成長並培養,再考核磨煉,最終結果是養活而覆滅。産生卻不占有,有所作爲卻不依仗功勞,使其成長卻不主宰,這就是玄妙不可思議的德。

解析:人之道是以父母養育之道而生,天下之道是以尊道貴德而生。人與人的性德是一樣的,因爲本性一樣;人與人的道德不一樣,因爲本質不一樣。世界是由自然産生的,自然的本原是本性與禍性共爲一體,所以自然的運作就有完美有惡劣。自然的運作是以自然規律爲客觀的,絕對不會以生命者的主觀意志爲客觀。所以什麽都是自然的,只不過是或以完美,或以常態,或以惡劣。然而不可思議之處就在于自然是以常德運作,常德不離,就是玄德。

第52章

人生之道

心性不生不滅,而生命者的本命存于心性中,待以緣成熟之時,就隨萬法現于天地間。所以從心性上講,生命不生不滅。回溯源頭,傳承命脈。既知心性,就知産相。心性之命不生不滅,而相命是出生入死。相命就是身心。口者,心之門戶;心者,神之主也。常常人說的話就自己心的門戶,而心又在關系著生命體的如何運作。

天下有始①以爲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複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兌②,閉其門③,終身不勤④;開其兌,濟其事⑤,終身不救⑥。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⑦複歸其明,無遺身殃⑧,是爲“襲常⑨”。

①始:開始。

②塞其兌:堵住口。

③閉其門:關閉心門。

④終身不勤:一生不勤奮。

⑤濟其事:用捭阖之術成就自己的名利。

⑥終身不救:一生不得救。

⑦光:慧光。

⑧無遺身殃:生命不遭禍害。

⑨襲常:傳承常道。

譯文:

天下有開始,是天下的産生者。既然得知産生者,就可以知曉誕生者;既然知曉誕生者,回歸本性,沒有身體也不會滅亡。

堵住口,關閉心門,一生不勤奮;打開口,用捭阖之術成就自己的名利,一生不得救。

見到小能嚮其看齊就是明悟,執守柔就是強。用慧光引領心神回歸明悟,生命不遭禍害,就是傳承常道。

解析:生命從本原産生出來,是終將要回歸自性。自性是什麽那就得看本質是什

麽了。本質嚮善終將回歸本性,本質嚮惡終將回歸禍性。回歸自性所用的時間也取決于本質。或許一生,或許三生有幸,或許萬世之劫,甚至是永恒差一瞬間。命若享福還尚幸,命若受罪那真是痛苦。這種感覺不是拿語言就能形容的,只有親身經曆才知道了何爲真實的感覺。人生在世,默默無語,不與人結交,關閉心門,一生不勤奮,所以才會自甘墮落;人生在世,用捭阖之術利用他人來成就自己的名利,那自己也最終不能得救。

第53章

感慨人生

世上沒有絕對的公平,公平都是相對的。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甚至有時自然就不公平。自然不公平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之事,而這又能奈何?對于自然只能敬畏,對于人則是盡力改造。人對自然雖然也能進行一定的改造,但其只限于常規。人對常規能改造是因爲自然在常規以外還有別的規律,而對于自然整個規律,人是根本無法改變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絕對的真理,道本自性質的表法就是自然,自然或以完美或以常態或以惡劣。生命者靈性最高的就是人,所以人的自由權有很多。人可以改造他人,使其行于常德之道。

使我介然有知①:行于大道,唯施②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③。朝甚除④,田甚蕪⑤,倉甚虛⑥。服文彩⑦,帶利劍,厭飲食⑧,財貨有余,是爲盜誇⑨。非道也哉!

①介然有知:進入其環境有所認知。

②施(yí):邪道。

③徑:不正當的道路。

④朝甚除:上朝甚至都廢除。

⑤田甚蕪:田地很荒蕪。

⑥倉甚虛:倉庫很空虛。

⑦服文彩:穿著豔麗的衣服。

⑧厭飲食:貪圖豐盛的宴席。

⑨盜誇:強盜的頭目。

譯文:

進入其環境使我有所認知:行馳于天下大道,就怕踏上邪道。正理大道很正直,而人卻還要走不正當的道路。上朝甚至都廢除,田地很荒蕪,國庫很空虛。但其卻穿著豔麗的衣服,帶著鋒利的寶劍,貪圖豐盛的宴席,自己的財物綽綽有余,這就是強盜的頭目。真是無道!

解析:命存于世,行馳在天下,就怕走上歪門邪道,走錯道就會把造孽當事業幹。國君無道就會視天下人命如草芥,國君自己活的很高貴,但黎民百姓卻很貧困。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國君若不愛民,則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無道就會被誅滅。

第54章

修身之道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修身之道在于養性,在于養生,在于加深修爲,在于覺悟,在于回歸自性。修道的目的就是爲了通達世出世間法或明悟世出世間法。世間爲這一瞬間,世出爲下一瞬間。知曉現在將來,那自己活的自然就不會迷茫。一直踩著現實的大道走,那現實從何處而來?現實從虛妄來。

虛妄轉現實的公式:虛妄+修身爲本現實。

善建者不拔①,善抱者不脫②,子孫以祭祀不辍③。

修之于身④,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⑤;修之于鄉,其德乃長⑥;修之于邦,其德乃豐⑦;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⑧。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①善建者不拔:完美的創建者不拔除根基。

②善抱者不脫:完美的守持者不脫離守護物。

③辍:忘本。

④身:自身。

⑤余:指家人都有德。

⑥長:更加長進。

⑦豐:豐厚。

⑧普:普遍。

譯文:

完美的創建者不拔除根基,完美的守持者不脫離守護物,子孫用祭祀不忘祖先之本。

修道于自身,其德真實;修道于家庭,其德家人都有;修道于家鄉,其德更加長進;修道于國,其德豐厚;修道于普天之下,其德普遍。所以以自身觀他人,以自家觀他家,以本鄉觀他鄉,以本國觀他國,以自然大德觀天下者。我如何知曉天下的狀況?就以此大道之理觀察。

解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爲本。國民嚮以權效國者看齊,以權效國者嚮聖賢看齊,聖賢又嚮人性大道看齊。嚮人性大道看齊就能看出其它事物的實質,看出其它事物的實質後就能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進行正確的行爲。正因爲如此,所以人生活不迷茫,並知曉天下的狀況。抓住機會,解決問題,成功也不亞于功成。

第55章

初始之命

萬法因緣所現,待生命緣成熟就從本原産生了出來。本命從永恒進入時間,而形成生命體又由空間所展現。世間法:出生的嬰兒,成長的孩子,發育的青年,成熟的大人,衰老的老人,逝世的逝者。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性。性相近,習相遠,本性一樣,但本質不一樣,所以才會有所差別。本性是出世間的本命,本質是世間法的本命。以世出世間慧光觀之,當然是嚮返璞歸真看齊,所以皆是至淨圓滿的永恒。但世間法是不到一定的時間一定的空間真理都是謬論,那未解脫的出世間法人與人的本性一樣還有何意義?所以得從實際出發,一直踏著現實的大道走,那才是真理。

含德之厚①,比于赤子②。毒蟲不螫③,猛獸不據④,攫鳥⑤不搏⑥。骨弱筋柔而握固⑦,未知牝牡之合⑧而朘作⑨,精之至也。終日號⑩而不嗄⑪,和⑫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⑬曰“祥⑭”,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①含德之厚:具有深厚德的。

②赤子:初生的嬰兒。

③螫(shì):蟄。

④據:抓傷。

⑤攫鳥(jué):猛禽。

⑥搏:捕捉。

⑦握固:緊握拳頭。

⑧牝牡(pìn)之合:男女交合。

⑨朘(zuī)作:陽具立起。朘:男性生殖器。

⑩號(háo):大聲哭。

⑪嗄(shà):嗓音嘶啞。

⑫和:指生命力充沛。

⑬益生:好的生活。

⑭祥:祥和。

譯文:

具有深厚德的好比是初生的嬰兒。毒蟲不蟄,野獸不抓傷,猛禽不捕捉。身子骨柔弱卻緊握拳頭,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卻陽具立起,精力充沛的表現。整天大聲哭卻不嗓音嘶啞,生命力充沛的表現。知曉生命力充沛就是常,知曉常就是明悟。好的生活就是祥和,心裏有怨氣就是好爭強。

生命體過度強壯就會衰老,這就不符合養生之道了,不符合養生之道就會過早消亡。

解析:覺悟的人可以創造出許多實用主義的價值,從而可以奉獻于國家,奉獻于人民,奉獻于社會。在創造價值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財富,當自己富貴了還要謀求衆人富貴。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其追求的目的就是爲了尊貴感和尊嚴,當有了現實的經濟實力後才能幫助更多的人。一個人是否能覺悟有六成在于本質,四成在于教育,而教育是首當其沖的。人在出生時,人與人並沒有多大差距,有先天性德圓融之法相。精力充沛,生命力充沛,整天大聲哭卻不嗓音嘶啞。少時所學是人一世的免疫,一個人的啓蒙教育會對自己形成人生免疫系統,所以以後才能分得清是非。人與人的本性一樣,但人與人的本質卻不一樣,所以隨著時空的進行最終還是使得人們各不相同。不過全民接受過啓蒙教育的效果總是比未接受過啓蒙教育的效果是要強很多的。無論如何,天下大勢的走嚮還是由智者們引領大衆走嚮完美。

第56章

明智之舉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做事正確,做事完美就是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明智之舉。能進行明智之舉的人就是智者。智者不刻意地求名利地位,但這些卻還不斷湧來。智者更大的明智之舉就是將其奉獻給了大衆。智者親賢人遠小人,得富貴舍利益,貴他人而愛自己。

知者不言①,言者不知②。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③,解其紛④,和其光⑤,同其塵⑥,是謂“玄同⑦”。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爲天下貴。

①知者不言:有智慧的人不多說話。

②言者不知:不斷說話的人不明智。

③挫其銳:挫損銳氣。

④解其紛:解決紛爭。

⑤和其光:調和注意力。光:目光,指注意力。

⑥同其塵:融入世俗中。⑦玄同:玄妙不可思議的共同。

譯文:

有智慧的人不多說話,不斷說話的人不明智。堵住口,關閉心門,挫損銳氣,解決紛爭,調和注意力,融入世俗中,就可以稱爲不可思議的共同。所以得道後不可以至愛,不可以疏遠,不可以講利益,不可以傷害,不可以居高而自貴,不可以認爲其它低賤。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解析:哲學家闡述哲學文化,闡述大道之理只對實用對象講。對于中人以下的那些人只能智者不言。因爲這些高級的哲理已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理解力,認知力。若對中人以下的人講哲理,其結果就是自己被別人認爲是荒唐而可笑。不僅哲學文化被其笑之,就連科學文化也常有被其笑之。所以哲學文化,科學文化的實用對象是知識分子。何謂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就是對文化對智慧追求的人,好學習的人。人生在世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和中人以下的人怎麽打交道?那就是用合理的方法與之交往,這個合理的方法就是玄妙不可思議的共同,所以稱爲“玄同”。若不玄同就會矛盾重重。何必要爲自己找麻煩?當解決完了各類問題後取得了成功,當然不能自遺其咎。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第57章

治國之道

哲學家以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並經過不斷學習,最後功成身遂通達世出世間法,闡述出了哲學文化,形成了一套實用主義的價值體系。然後以權效國者們將其學習將其參考來作爲一些治國的理念。忠效國家,忠效人民,是以權效國者的根本。一個人從庶民過渡爲一個以權效國者,那必然是以權效國。要創造實用主義的價值奉獻于國家,奉獻于人民,奉獻于社會。最偉大的以權效者是爲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人從庶民過渡爲以權效國者一定是以權效國的,如果不是以此作爲,那就完全是一個從刁民投機到國權中的奸賊。這些敗類不會爲人民大衆服務,只會爲自己的升官發財著想。受損的是國權,得利的卻是這些奸賊。如此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以正治國,以奇①用兵,以無事②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③而民彌貧;人多利器④,國家滋昏;人多伎巧⑤,奇物⑥滋起;法令滋彰⑦,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爲而民自化⑧,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①奇:意想不到的方法。

②無事:沒有禍國殃民的戰術。

③忌諱:沒必要的講究。

④利器:銳利的武器。

⑤伎巧:投機取巧。

⑥奇物:奇怪的事物。

⑦彰:公布。

⑧自化:自己被教化。

譯文:

用正道治理國家,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指揮軍隊,用不會禍國殃民的戰術爭取天下。我是如何知道這些的?以這些根據:天下有過多沒必要的講究從而導致人民更加貧困,過多的人有銳利的武器使國家增加混亂,人們過多的投機取巧導致奇怪的事物不斷湧現,法令不斷公布導致盜賊更多出現。所以聖人說:“我沒有作爲從而使人民自我教化,我喜歡清靜從而使人民自我端正,我沒有事端從而使人民自己富貴,我沒有私欲從而使人民自己淳樸。”

解析:忠效國家忠效人民的以權效國者把握國家大權,守持正道,引領國家引領民族有著正確的走嚮。這些以權效國者們有共同的信仰,他們爲了信仰生,爲了信仰活,爲了信仰死。這些以權效國者在一起就是人民的政黨,其政權當然也是人民的政權。因爲有著至高無上的信仰,所以絕不容許有投機分子混入政權來蠶食國家的政治命脈。若被那些烏合之衆掌握了大權,那政權就會不斷腐敗,最終

而腐朽絕頂。然後就又是一次巨大的曆史變革,改朝換代的悲劇就又再重演,成千上萬的人就會無辜死去。當權者創造法律將其公布,然後用來維護社會的秩序。法律的義務是先衛國,再衛民,最後衛黨。若順序相反,那就會國法刻薄,天下皆罪民,人民幹什麽那都是犯罪。國法豈能盡以當權者的利益爲核心?只有昏庸的國君,無道的政權才會如此作爲。社會是要有講究的,但也不能窮講究。該講究的不講究,不該講究的窮講究,這就限制了社會的進步,限制了國民素質的提升,限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所以正確的治國之道是非常重要的,這關系著國家的走嚮,關系著人民的安危,甚至關系著人類的命運。

第58章

長久之政

政治是國家的命脈,政權是國家的核心。以權效國者以明智之治才可以使國家長久。政治隱患是始終存在的,有無所事事卻故意給國家發難者,有因生存危機才嚮國家發難者,有野心極大而故意給國家發難者。這三者任一者得勢那都可以顛覆國家。如何解決這些憂患?首先得保證國家金融體制和實體經濟體制不出現問題。金融體制不出現問題,不給投機分子制造投機取巧損人利己的機會。實體經濟體制不出現問題,社會正常運轉,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對于故意給國家發難並想顛覆國家的亂臣賊子,那完全沒有必要與之講理,因爲講理根本行不通,只有出兵進行武力剿滅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才可以作爲一個以權效國者。當權者的權利是人民賦予的,只有人民對當權者認同,政權才可以穩固。一但人民不認同了,那就會恰似一江春水嚮東流,大勢已去,氣數已盡,無可救藥。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①;其政察察②,其民缺缺③。

禍兮,福之所倚④;福兮,禍之所伏⑤。孰知其極⑥?其無正也⑦。正複爲奇⑧,善複爲妖⑨。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⑩,廉而不刿⑪,直而不肆⑫,光而不耀⑬。

①淳淳:淳樸厚道。

②察察:嚴格冷酷。

③缺缺:全都躲避。

④倚:靠著。

⑤伏:隱藏。⑥極:禍福轉換的極限處。

⑦其無正也:這極限處沒有准確的標准。

⑧正複爲奇:找到准確的標准就是奇迹。

⑨善複爲妖:善轉過了就是禍患。

⑩方而不割:品行正直不傷害人。

⑪廉而不刿:廉潔公正不亂治人。

⑫直而不肆:直率卻不妄爲。

⑬光而不耀:光彩卻不炫耀。

譯文:

政治好似昏昏沈沈,人民就淳樸厚道;政治嚴格冷酷,人民就全都躲避。

災禍啊,福報所依靠著;福報啊,禍患所隱藏著。誰能知道禍福轉換的極限處?這極限處沒有准確的標准。找到了准確的標准就是奇迹,善轉過了就是禍患。人迷惑的日子已經很久了。

聖人品行正直不傷害人,廉潔公正不亂治人,直率卻不妄爲,光彩卻不炫耀。

解析:什麽樣的政治就會産生什麽樣的國民教育,什麽樣的國民教育就會産生什麽樣的國民素質。人民大衆是被國家教化著。民風淳樸厚道天下得之者已鮮矣!只有經過了各種磨難才知道了民風淳樸厚道的重要性。禍福是同時存在的,塞翁

失馬焉知非福?福有時會轉爲禍,禍有時會轉爲福。人要是走運擋都擋不住,人要是倒黴同樣是擋都擋不住。所以要惜福愛福培福,讓福長久就是幸福。

第59章

述功德

世出世間法,功德是永久的存在。功德與福報不一樣,福報有限,功德無限。福報隨著時空的轉移會消耗殆盡,而功德不會殆盡。功德有形而無形,功德是回歸自性的中介物。百世之功就是功德,百世之後依然法源相傳,經其時間磨煉而不磨滅。因爲經得住時空的檢驗,所以才可以成爲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人事天①莫若啬②。夫唯啬是謂早服③,早服謂之重積德④。重積德則無不克⑤,無不克則莫知其極⑥。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⑦”。

①治人事天:對待別人祭祀天地。

②莫若啬:不要如同吝啬一樣。

③早服:提前服從道法。指修道。④重積德:注重積累功德。

⑤克:攻克。

⑥極:極點。

⑦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命脈深厚牢固長久生存並看得長遠的道。

譯文:

對待別人祭祀天地不要如同吝啬一樣。只有吝啬的人應該提早服從道法,開始修道。提早服從道法就是注重積累功德,注重積累功德就沒有不能攻克的,沒有攻克不了的就不能知道極點,不能知道極點的就可以擁有國家,有功德的國家就可以長久。這就是命脈深厚牢固長久生存並看得長遠的道。

解析: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繼往聖之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國家能所以長且久者,是以其以權效國者們重積德,故而成其百世功萬代名。功德是世出世間永久之存在。國君重功德則國家大統,衆志士重功德則盛世之太平。大統之道,盛世之德,雖百世而可知也;大統之道,盛世之德,則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而深根固柢長生久治。

第60章

治國

黎民百姓嚮以權效國者們看齊,以權效國者們又嚮國君看齊。一個人能力絕對強于他人,德行絕對高于他人,則可成國君也。國君者,福兮,從莫敢于天下先;禍兮,勇于敢爲天下擔。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以道莅天下,天下人猶如川谷彙于江海。

治大國,若烹小鮮①。

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①烹小鮮:煮小魚。

②莅:到,抵達。

③神:顯靈。

第三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3篇

0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02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03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第四篇:《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总结了实践万物运行的法则。我的理解是,一切可以说出的道理,都不是世间的大道。现在想想,这是多么科学的一个总结。现代科学的定义即是可证伪性。也就是说,我们所学,所知的任何科学的东西,都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是不完善的。将纬度扩展,或者将时间拉长,终究将证明现在奉为真理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或常识都是不够完善的。这正符合了老子在数千年前对道之一词的总结,我们总在追求大道,即真理,但我们永远只可能接近,却不可能真正达到。

这一句,我也可做这样的理解,我们所读的一切书籍,包括这本《道德经》。中间所阐述的思想都只是古人的一些皮毛而已。也就是说,文采再华美,笔法再犀利,也并不能将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理解描述的清楚。不过,千年前老子思想的一鳞半爪也足以使我们在思想、行为上有所启迪。

老子还说,“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生他养他,却不占有,做了事情却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这就是天道。我想,老子的意思并不是教导我们做人要无私一点,要尽量功利心少一些。老子的意思应该是生养却不占有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人们本就应该这么去做。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浮躁的看不到前路,只看得到利益,只想多一点占有。不过想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却真是不易。毛主席也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不过,这是在于浮躁自私的自己内心做斗争,何其困难。倘若一件事情,或一个结果,本就是自己努力成就的,这个时候想松开已经触到利益的手,有如何能做到呢。愿我自己要尽量向这个方向靠拢吧。

《道德经》中许多篇章或是语句不易理解。或是思想太过深邃。但我对其中一句“不尚贤”尤为不理解。我们的社会,货我们个人是否应该对本领强大或学问高深的贤者更加崇尚呢?我想这在现在的现实中是必须的,而且是公认的。但老子说的“不尚贤”肯定有其深意,我想他定不是表达一种破罐破摔的“臭脾气”,也定不是一种嗤之以鼻的不屑。或许尚贤成为一种社会标准,或成为一种风气后,对社会反而不见得有利呢?我仍旧有些困惑。

也许当我们不过分去追求贤人,去搜罗贤人,去推崇贤人,而是大家各自本分一点,各自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于贤人,于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第五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实验小学6(5)班 1234木头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一)

投稿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w.zww.cn,你也可以投稿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作文网 ww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

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

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

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

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稿。

(二)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

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

“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

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

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

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

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

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

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

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

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

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

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

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

了中国的范围.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

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

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

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

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

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

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

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

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

那样坚硬.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

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

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

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

不好的事.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

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

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

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

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

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

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

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

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654191.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