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含5篇)

故都的秋读后感(含5篇)



第一篇:故都的秋读后感

导语:《故都的秋》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这首词里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故都的秋读后感3篇,欢迎阅读。故都的秋读后感篇一

自古至今,“秋”总是代表着一层淡淡的忧伤,而《故都的秋》却打破这永恒不变的韵律,作者穿过大半个中国,就为一睹故都“秋”的味道。

“江南的秋固然存在,但却没有北方秋的诗意,草木凋零的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作者给出了这样的回答,而在北国秋的描写上,作者草草几笔,就足以将北方的秋表现的淋漓尽致。“碧绿的天的颜色,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作者的笔尖似乎又转到北方的秋与南方的秋的“较量”上。

作者的笔还不完全的停在“秋”上而是专注于北国的槐树,蝉,雨这些平常物体上,而对南方景物的描写却是少之又少,深沉中有点落寞的槐树,享誉“北国特产”的秋蝉,下得奇,下得有味的秋雨,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北国秋的特点,接下来作者又稍降写了北方的一大奇景——果树,而又在果树分别撰写了枣子树,柿子,葡萄,而在这里呢!

中国的文学似乎与这篇秋并无关联,可仔细一回味,却惊奇的发现其实里面却蕴藏太多太多的相似,中国的秋,北国的秋总是能够引起深沉,幽远,萧索的感触,并且在这段末尾强调,能体会到这最深味的秋,只有在中国的北方。

在这里,作者最终把笔指向南国的秋,用“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来变相的说明南方的秋与北国秋是不在一个层次上的,而作者却生动形象的用比喻句来形容南方的秋的浑浑沌沌,不适合。

文章的最后,作者愿用生命来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就越发的表明作者对北方秋的赞誉,一种心灵,精神上的寄托。

作者对北方秋至深至爱,令我感动,令我懂得一种超出灵魂之外的脱俗感受,面对他的感情,我们能做得就只有叹息,叹息这古都秋的伟大,以及作者由衷的感受。

故都的秋读后感篇二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或许是我的家乡接近北国,因此对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倾向于“清”“静”“悲凉”。作者说“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字领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怀念的美好,或许是在感叹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疏中,随风而飘。秋,无论是在彩色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我的家乡虽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们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个“秋高气爽”的成语吗?天是淡蓝色的。云很轻很柔。我很喜欢看着那张大的蓝幕上,抹着两撇轻云,如丝如纱,让人的心里很平静。这里没有驯鸽的飞声,但我曾听过,那是四季都有的声音,但在秋天却显得格外的空荡。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时心里也一定异常平静吧!

入秋以后,树叶就越发显得苍黄了,随着一阵阵的秋风,树叶便在空中旋转,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此时我也能“从槐树叶底,朝动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们这里的槐树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杨树,一条路通向多远,路两旁就一真是杨树,看不到尽头,很幽远。我喜欢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路,透过凋零的树枝看着天空。那种感觉就像作者所说“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也是种很静的感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样的秋雨总是萧条的。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都变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静听秋雨落在残败的树叶上。那种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体会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层秋雨一层冻”,渐渐地我会感到有些寒意。

秋的景色如此之多,还有作者笔下的北方的果树,如枣子,柿子,葡萄等,也是我最深的记忆。我想作者写的这篇《故都的秋》只是想用文字留住他对故都最深的爱和眷恋。那独特的北国的秋景,让他在结尾中感叹“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我放下笔,抬头看着窗外正是一片深夜的景象。

故都的秋读后感篇三

秋,对于我而言,不过是秋风起了,树叶落了,连蜘蛛也上吊了。读了故都的秋,那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不由让我喜爱上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喜爱上那小院秋晨,秋雨话凉。

倘若我能走进书中,我也想在清晨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感受天与地,人与物。听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我被这份悠闲中的孤寂与落寞吸引,陶醉其中,好好领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倘若我能走进北国之秋,我想淋一淋那秋雨,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一立,遇见熟人用那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互答:“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我被秋雨中的闲适寒意吸引。

北京的秋是清、静、悲凉的,却透露出“秋”的独特风姿意境。那是一种可以洗净人心灵污秽的美,是一种可以让人们修身养性的灵药。

即使我不如郁先生那般热爱秋天,我却已经被秋的美深深震撼,一步步的沦陷在秋景秋色的迷人魅惑中。

第二篇:《故都的秋》读后感

秋,对于我而言,不过是秋风起了,树叶落了,连蜘蛛也上吊了。读了郁达夫笔下的秋后,那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不由让我喜爱上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喜爱上那小院秋晨,秋雨话凉。倘若我能走进书中,我也想在清晨泡一碗浓茶,向院里一坐,什么也不想只是静静地感受天与地,人与物。听着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我被这份悠闲中的孤寂与落寞吸引,陶醉其中,好好领悟“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倘若我能走进北国之秋,我想淋一淋那秋雨,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一立,遇见熟人用那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互答:“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的,我被秋雨中的闲适寒意吸引。北京的秋是清、静、悲凉的,却透露出“秋”的独特风姿意境。那是一种可以洗净人心灵污秽的美,是一种可以让人们修身养性的灵药。即使我不如郁先生那般热爱秋天,我却已经被秋的美深深震撼,一步步的沦陷在秋景秋色的迷人魅惑中。第二篇: 今天,我又读了一回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本文开篇即开门见山,切入正题,点明北国之秋的总体特点:“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作者不远千里,从杭州感到青岛,又从青岛赶到北平,竟为的是一饱故都的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对故都的秋的迷恋可见一斑。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抒发主要是通过和江南之秋的对比反衬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江南之秋只能使人感到一点点清凉,使人“赏玩不到十足”,相比之下北国之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碧绿的天色青天下马川鸽的飞声;五彩缤纷的牵牛花;北国的槐树;秋蝉的残声;北方的秋雨......”无不展现北方特有的秋意。家处北方的我,很喜欢诵读郁达夫先生的这篇散文。那缓缓的笔调,略带悲凉的文字每回都能引起我无限的遐思。

第三篇:故都的秋读后感

导语:“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故都的秋读后感范文,希望有所帮助!故都的秋读后感

“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先生也不例外,他的这篇散文《故都的秋》,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他曾经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而后沦落流亡之至苏门答腊。所一在他的文章少不了忧郁、伤感的情调。

他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先生写秋意、秋季的院子;写槐树、秋蝉、秋雨的秋之现象;写果树、枣子树的奇景;写诗人的神态。创造出特殊的神韵,盈造出伤感而意味隽永的气氛。

其文笔下的秋味的悠闲,秋色的凄凉带着落寞,但却能用浓厚而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出了故都秋的意境与姿态。“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脚踏上去的声音也没用、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触”“灰土……有点落寞。”等等,都写出了先生在秋的笼罩下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伤感情怀,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情景交融的主观感受。很好地表现出了秋的“悠闲”“清”“静”“悲凉”略带有落寞。

“故郁”两字指明描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点明主题,与“故都”结合一起,暗含着人景相融合的一种意境。题目明确又深沉。通过描绘北平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忧郁、孤独的性格。

故都的秋读后感

我读了《故都的秋》,文章里那浓浓的秋意,深深吸引着我,那里的秋雨,秋蝉,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那么迷人。

“故都”是北国,也就是我们北方的秋。在文中,作者写法十分细腻,因为文中写到“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留下来了一条条扫帚的细纹……”扫帚的细纹给人感觉很清闲,再加上秋天的清爽,这样一来,秋天的韵味就更加明显了。

作者笔下北方的秋天给人感到十分清爽,凄凉。可是如今我的家就在北方,春、夏、秋、冬的轮回十分鲜明,可是我为什么就感受不到那清爽、凄凉的秋呢?每当秋天,一些公园会在园中小路的两旁摆上几盆菊花便算是示意着人们秋天到了,但是秋天的韵味却怎么也找不到。我秋天时漫步在街上,想寻找属于秋的那份宁静,可是在我耳畔却是一声声吵杂的车笛声。再看看人们,人们的脸上没有挂着清闲的表情,好像是谁也不知道秋天的到来。秋天中,最美的节日是中秋节,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看着天空中那轮美玉似的月亮,老人给孩子们讲那百听不厌嫦娥的故事。但是,这秋天最美的节日有些人早已淡忘,一些人没有和家人团聚在一起,也不再想听那嫦娥的故事。

秋天的宁静哪里去了?秋天的清闲哪里去了?秋天的韵味哪里去了?为什么我找不到了?哦,因为时代变了。现在已不是那个时代了,在这个时代里,秋天的宁静、清闲、韵味都被人们淡忘掉了。那篇《故都的秋》也许会当成秋天的见证吧。也许,许多年以后,当人们看到《故都的秋》时,会想起:哦,还有个季节,叫“秋”……

果儿成熟的喜悦,落叶满地的萧索,秋蝉哀鸣的凄凉,秋雨中闲人感叹的幽远,将秋描写的出色有味。《故乡的秋》是一篇不朽的散文!

故都的秋读后感

“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的静,来得悲凉”这是《故都的秋》中的一句话。或许是我的家乡接近北国,因此对于秋的理解,我的思想倾向于“清”“静”“悲凉”。作者说“秋并不是明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字领略秋的意境呢?

如果说雨是可以引起人的一点淡淡的思乡情怀的,那么秋便可以将人的思绪都带到过去的回忆中去的,或许是在怀念的美好,或许是在感叹时光的易逝,总之一切浓郁的感情都卷在秋的萧疏中,随风而飘。秋,无论是在彩色上,还是在姿态上,总给人一种寂寥的感觉,如文中描述的“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秋蝉的哀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秋雨等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似乎看到了这些景物,听到了那些声音,我的心里有点软软的感觉。

我的家乡虽然接近北方,但有些秋天的景色并不像故都的秋景。

我们这里秋季的天空很高,不是有个“秋高气爽”的成语吗?天是淡蓝色的。云很轻很柔。我很喜欢看着那张大的蓝幕上,抹着两撇轻云,如丝如纱,让人的心里很平静。这里没有驯鸽的飞声,但我曾听过,那是四季都有的声音,但在秋天却显得格外的空荡。想作者在看着“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时心里也一定异常平静吧!

入秋以后,树叶就越发显得苍黄了,随着一阵阵的秋风,树叶便在空中旋转,然后落地,如一只只疲倦的蝴蝶。此时我也能“从槐树叶底,朝动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然而我们这里的槐树并不多见,常见的是杨树,一条路通向多远,路两旁就一真是杨树,看不到尽头,很幽远。我喜欢踩着厚厚的落叶走路,透过凋零的树枝看着天空。那种感觉就像作者所说“脚踩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也是种很静的感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这样的秋雨总是萧条的。一场秋雨过后,空气都变的透明的了。我常在窗前看着秋雨悄然而落,也常夜晚静听秋雨落在残败的树叶上。那种心境,是非不在秋天素不能体会的。更如作者在文中所述“一层秋雨一层冻”,渐渐地我会感到有些寒意。

第四篇:郁达夫故都的秋读后感

《故都的秋》读后感:

秋,一般是作者在伤感的背影下写的,或是怀才不遇、对世俗的忧愤、零落的形象。郁达夫先生也不例外,他的这篇散文《故都的秋》,带有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和感伤情调在里面。他曾经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而后沦落流亡之至苏门答腊。所一在他的文章少不了忧郁、伤感的情调。

他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郁达夫先生写秋意、秋季的院子;写槐树、秋蝉、秋雨的秋之现象;写果树、枣子树的奇景;写诗人的神态。创造出特殊的神韵,盈造出伤感而意味隽永的气氛。

其文笔下的秋味的悠闲,秋色的凄凉带着落寞,但却能用浓厚而强烈的主观色彩,表现出了故都秋的意境与姿态。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 脚踏上去的声音也没用、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触灰土有点落寞。等等,都写出了郁达夫先生在秋的笼罩下细腻而独特的感受、忧郁而优美的伤感情怀,也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作者情景交融的主观感受。很好地表现出了秋的悠闲清静悲凉略带有落寞。

故郁两字指明描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点明主题,与故都结合一起,暗含着人景相融合的一种意境。题目明确又深沉。通过描绘北平秋色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忧郁、孤独的性格。

第五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案

一、导入

1、大家看黑板,现在正值秋天,我们今天讲的这篇课文就是和秋季有关的。在讲课之前我们先来看几张照片,长城、故宫、天安门、小胡同,这些都是北京秋天的景色。如果让你们用几个词或者成语来形容北京的秋天,你们会用哪几个词?

2、非常好!对于秋天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那么在古代当然也有很多的诗句是描写秋天的,同学们跟我回忆一下都有哪些关于秋的诗句?

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赞美)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喜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悲凉)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喜爱)

3、我们一起看了这么多描写秋天的诗句,大体而言,古人大多是哀秋怨秋,现代的人对于秋大多是喜爱和赞颂。那么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看看郁达夫笔下故都北平的秋是什么样的。

4、首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题目:“故都的秋”,课前大家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来说一下郁达夫为什么用故都的秋而不是北平的秋?

提示一下大家,一般我们都称自己的家乡也叫作故乡,表达的是对家乡眷恋之情,所以,用故都表达了作者对于“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另外一点,很明显,作者要描写的对象“秋”是一种自然景观,而“故都”是一种人文景观,和“北平”相比,故都的“故”字给人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使得秋天更有文化底蕴,所以故都的秋这个题目既含有一种文化底蕴同时也有作者深切的眷恋之情。

二、整体把握

看过了题目后,下面给同学们1分钟的时间快速的浏览一下全文,看一下这篇文章是什么结构?好的,这个很简单,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1、2段是一个总写,3-12段是作者的一个分写,13、14段是最后的总括。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我们首先来看一下第一部分,大家一起齐读一下第1、2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一下:这一部分作者描写了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

好的,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在第一段作者写出了北国之秋的什么特点?“清”“静”“悲凉”,第二段写了江南之秋的慢、润、淡的特点,很显然,作者用的是对比的手法。

那么通过对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怎么样的感情? 向往和眷恋之情

2、介绍作者:

刚才同学们也说了大家对于秋天的印象大都是秋高气爽、天高云淡、大雁南飞、秋风习习,我们很容易能理解秋的“清、净”,但作者却说“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这“悲凉”的含义呢?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悲凉”呢?

这个就涉及到作者以及他写作背景的一个介绍,我们先看一下郁达夫这个人

知人论世:郁达夫(1896-191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作者的故乡是南方,但是在本文却把北平写成故都,更是表达了作者这种喜爱和眷恋的感情。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各种艰辛,所以就养成了忧郁、沉寂的性格;1913年在他成年后又到日本去留学,在那个时候中国还是很落后的状态,他在那里饱受歧视与凌辱,于是就又添了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色调。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这样一种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你最心爱的东西,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和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同样的秋天,在郁达夫的笔下却是一种悲凉的气氛。(所以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

(二)学习第二部分

1、概括五幅秋景图

在看过了作者对比了南方和北方的秋天之后,我们一起来看一下3-12段分写的部分,很明显3-11段是记叙,12段是议论。那么我们先看一下3-11段记叙的部分,我们找几名同学来朗读一下,同学们可以一边读一边找一下,3到11自然段,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第3段(1)、第4段(2)、第5段(3)、第6-10段(4)、第11段(5)

在3-11段作者描写了很多的景物?那么大家可以归纳一下这些景物组成了哪几幅“秋景图”? 我们先来看一下第三段,主要描写了什么?秋天的小院和牵牛花,所以这一段是一幅秋花图“秋

5段写的是秋天的蝉,秋蝉图“秋蝉残鸣”、6-10段描写了秋雨,秋雨图“秋雨话凉”、最后11段,秋果图“秋日胜果”。

2、明确文章的主题“神”是什么

大家都知道这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串联起这五福秋景图的“神”是什么,也就是这五幅秋景图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也就是文章的主题

那么作者既然是要描写“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描写的?

3、秋色、秋声

(1)同学们首先用笔圈出3-11段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看看都有哪些?(提问)

秋色:青天(蓝绿)蓝朵(蓝色)秋草(黄色)落蕊(灰白)树影(暗灰)灰土(灰色)灰沉沉的天(灰色)青布(蓝绿)枣树(淡绿微黄)

问:那么咱们刚才找到的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齐答)

冷色

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看到这么多冷色调的景物,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我们知道,蓝色一般表示忧郁;白色表示素雅和纯静。作者描写的这些颜色给人的感觉是孤寂、冷清和落寞。

(2)同学们接着用笔再标出3-11段都出现了哪些秋天的声音?(提问)

秋声:有鸽声、蝉声、雨声、人声

我们可以想一下,比如钟表的声音,在下课的时候,你们能听到它的走动声吗?但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你们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越是想要表达环境的安静,越可以描写很多的细微的声响,这就是一种以动衬静的写法。

那么同学们看一下作者在这里描写了这么多细微的声响交杂在一起,这样的秋天是喧闹呢,还是宁静?

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更反衬出了故都的静。(3)我们刚才是将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感受作者笔下故都的清和静,那么接下来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我们先找同学读一下这些描写蝉的诗句。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大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蝉声本来就令人感到冷清,在故都北平,家家户户还都有蝉鸣,而且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所以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悲凉、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

你是一个身在异乡孤独的漂泊者,身处在这样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齐答)孤独、痛苦、悲凉。没错,这就是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味。

4、议论段落: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第12段,大家一起齐读一下这一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不继续展开描写北平的秋景,而是插入了这一段议论?(提问)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这一段首先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对于秋的情感处处都有,中国文人是最突出的,而秋的“深味”当然还是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并且对于故都的秋从记叙深化到议论,这是散文特有的从“形”到“神”的深化过程。这段议论,是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同时创造一种文化氛围,自然气息加人文气息,这些都给故都增添了浓厚的人文色彩。

(三)学习第三部分

我们已经学习了前面的两个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三部分,作者又写了什么 同学们齐读一下最后的两个段落,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齐读,提问)

这两段主要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直接写了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抒发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无比眷念的感情。我们一起看一下这一段话,“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作者用了四个比喻,那么我们看一下这些比喻都表现故都秋怎样的特征? 味道的足与不足、质的实在与不实在、味道的浓与不浓、性情的厚重与不厚重,作者的比喻非常生动形象,将北方之秋天与南方之秋天的差别表现的淋漓尽致。

问:我们再来看一下最后一段,“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从这一句话我们能感受到郁达夫对于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故都的秋。

好了,现在我们已经把整篇文章都学习完了,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思考题来回顾一下整篇文章。

1、故都的秋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请用几个词概括。

清,静,悲凉

2、作者在谈到牵牛花时说:“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为佳。”对此理由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因为蓝色和白色都是冷色,最能体现秋的“清”。B、表现作者主观的感情色彩。C、像喇叭的颜色,与花名贴切。D、能使人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3、作者写对故都的秋的怀念时,重点写了住在最平凡的“皇城人海”中的“一椽破屋”时的所见所感,而对于“陶然亭”等名胜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写的原因是(D)A、作者想尝试那种宁静的平凡生活。

B、“陶然亭的芦花”等景物不能体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没有秋味。C、作者没有去过陶然亭,所以不知道那儿的景色如何。

D、选择这样的地方写更能体现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思想。

4、读完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答:颂秋。

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人生的感受。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的眷恋之情和对故都的秋的向往;而由于受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的影响,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全文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从课文中的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可以看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赞颂之情。课后练习

在课下同学们用十分钟的时间仿写一个景物片段,把你或喜或悲的感受融入其中,等下节课我们会挑出一些进行展示。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64195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