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史铁生作品》读后感[全文5篇]

《史铁生作品》读后感[全文5篇]



第一篇:《史铁生作品》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在写读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近来读了《史铁生作品精选》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可谓是史铁生老先生毕生所作中的精选。全书有五个部分组成: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剧本卷,书信卷;更是精彩纷呈,不过最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散文卷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对着从小生长的地方的眷恋的表达啊!其中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更是让我有所伤感。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表达,《合欢树》篇符更是短小,却又强有力地表达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母爱。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他不知还能干些什么,最后确定了写作这一条道路,那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头上也开始有了白头发可母亲却从未放弃过,更是将所有心思放于此。总找来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又或者是洗,敷,熏,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可结果还是那么残忍,上帝还是没有眷恋“我”更是再一次治疗中差点失去性命,母亲放弃了,当她发现了“我”在写小说时,就如要治疗“我”一样的充满希望……母亲在为“我”寻找工作时,种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后母亲才知道这是一颗合欢树,很是高兴更觉得是个好兆头,现在的合欢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母亲却不在了……

而合欢树不仅是一棵树,它是母亲对孩子能够幸福的寄托,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更透过这篇短小的文章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也更因为母亲这般细心的倾心的照顾,使他没有被这残忍的生活所打败,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时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时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的遗憾故意掩饰成平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作者更从这告诉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们也一定要坚强的站起,因为你的身后不只有你一个!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可这并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们要不断的加油,让为我们不断付出的父母能够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却又是最辛苦的……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最大的回报,让那些爱我们的人能够看见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像作者,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母亲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即便我们做不了太大的回报,但理解会是对他们爱的最好回应!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相关文章:

1.奶奶的星星史铁生读后感

2.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3.关于史铁生名言

4.史铁生语录集

5.史铁生语录

6.史铁生《恋人》原文

7.史铁生名言汇总

8.史铁生语录整理

9.诗歌作品精选

第二篇:《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

《史铁生作品精选》读后感

近来读了《史铁生作品精选》后,感触颇深,这本书可谓是史铁生老先生毕生所作中的精选。全书有五个部分组成:散文卷,小说卷,诗歌卷,剧本卷,书信卷;更是精彩纷呈,不过最令我有所感触的便是散文卷了。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这是散文卷的小前言,更是作者对着从小生长的地方的眷恋的表达啊!其中的《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更是让我有所伤感。这是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的表达,《合欢树》篇符更是短小,却又强有力地表达出了母亲对作者的深切母爱。二十岁时,史铁生的双腿残废,他不知还能干些什么,最后确定了写作这一条道路,那时的母亲已不再年轻,头上也开始有了白头发可母亲却从未放弃过,更是将所有心思放于此。总找来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又或者是洗,敷,熏,灸;即便“我”已不再抱有希望。可结果还是那么残忍,上帝还是没有眷恋“我”更是再一次治疗中差点失去性命,母亲放弃了,当她发现了“我”在写小说时,就如要治疗“我”一样的充满希望……母亲在为“我”寻找工作时,种了一颗刚出土的“含羞草”,直到多年以后母亲才知道这是一颗合欢树,很是高兴更觉得是个好兆头,现在的合欢树已经长得很高了,母亲却不在了……

而合欢树不仅是一棵树,它是母亲对孩子能够幸福的寄托,是对孩子爱的表现!更透过这篇短小的让我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作者也更因为母亲这般细心的倾心的照顾,使他没有被这残忍的生活所打败,他勇敢的面对生活,并取得了今天的成就生活中的坎坷有时能摧毁人的心智,但有时也能给人华丽的转身。史铁生的破茧成蝶,他最感谢的人是给予合欢树生命的人—母亲,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心中的遗憾故意掩饰成平静。但树欲静而风不止。他的思念化作无形的脚步,“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作者更从这告诉了我即便生活在困苦,在迷茫,我们也一定要坚强的站起,因为你的身后不只有你一个!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可这并不是打倒你的理由,因而我们要不断的加油,让为我们不断付出的父母能够休息一下吧,天下父母心,却又是最辛苦的……

所以同学们,让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做出最大的回报,让那些爱我们的人能够看见你也是知道的。不要像作者,背负的太多,还没来得及补偿,还没来得及让母亲为自己骄傲,还没来得及看到合欢树的花。即便我们做不了太大的回报,但理解会是对他们爱的最好回应!

第三篇:史铁生作品读书笔记

史铁生作品读书笔记

姜英

旧版的高中语文教材选了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记忆犹深,他摇着轮椅,走进地坛,妈妈一直在他看不见的视线里跟踪,担心他想不开,走上绝路,这份担心是天下所有妈妈的担心,但不是所有的儿女都能体会到,史铁生用文字给我们描绘了这些爱,痛苦中流露着甜蜜,辛酸里带有欣慰,阴云中看见阳光。从此喜欢上了史铁生。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钦佩的作家之一。扶轮问路,便是他的一生,平淡又意味深长。他残缺的身体支撑着所有饱满的思想,再将自身的苦难写成光辉的追索。

而在他的众多文集中,我最爱《病隙碎笔》一本。

这本书创作之时,史铁生双肾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血液透析存活。三天透析一次,只有第二天能强忍着痛楚与疲惫动笔。他一边与病魔斗争,一边在病痛的小小空隙里记录下自己平易而精辟的只言片语。

曾经在他的字里行间里,我读懂过人生,解析过信仰,构建了一个只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如今,予我这一切的人却已走远,魂归地坛。我只能捧着这本书,想象着他的笔尖,历经了怎样的世事变迁,才能书写出这样充满哲理又乐观诙谐的句子。

这并不是一本普通的散文集。它充满了对人生的诘问、探索与解答,解答着那些超越生命的难题。它来自一个苦难的人生,却凝聚着精神的明朗。

在书里,史铁生老师曾经笑说,生病是他的职业,业余写一点东西。他这一生,总是此病未去彼病又来,“铁生”二字必定是暗合了某种意思,让他一直活着。然而,读他的东西,从来感觉不到一丝病痛的阴影,反而总是让读者沐浴在开朗的思想之中。譬如,通过生病与游历的比较,通过生病的经验,他说: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加一个“更”字,发人深省,教人乐观。生之为人,我们必须接受世界的全部,不能单单从中拿掉苦难。但是,我们又何尝不是幸运的。当你在为无法升迁或恋爱不顺而烦恼时,世界上的某个角落却有人正在为生存挣扎。史铁生老师人生的一半都用来生病,他自己更一度认为不能直立行走是丢掉了人的特点,在大部分人看来,他是不幸的。然而,他足够强大的内心,不屈于命运的勇气,乐观的精神,让他不卑不亢地在生命路上前行——凡是坚持走在路上的人,行走的坚定就已经是信仰的成立。

又譬如,全书中我最喜欢的这一段话:

痛苦和幸福都没有一个客观标准,那完全是自我的感受。因此,谁能够保持不屈的勇气,谁就能更多地感受幸福。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看,这本书中你可以随处找到像这样的句子。史铁生老师是幸福的,并不是因为他不痛苦。病痛折磨着他,残缺使他疲惫,痛楚是人之常情。他幸福,是因为他勇敢,超越了自身局限,他用残缺的身体去感受,去健全自己的智慧与心灵,丰满笔下的哲理与思考。他从未向神灵行贿,祈求身体的康复,他选择完善信仰,正如他写到的一样,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的残疾才可怕。

当写到死亡的时候,史铁生老师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要是悲哀于这世界上终有一天没有了你,你要是恐惧于无限的寂灭,你不妨想一想,这世界上曾经也没有你,你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诚然,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死亡,也为此恐惧苦恼,曾经因为自己终究的幻灭而感到悲伤与无奈,但读到这一段,我竟豁然开朗。是啊,我曾经就在那无限的寂灭中,生命本就是一个轮回,我不过是回到了我来时的位置罢了。我曾什么也不是,却有幸来人世走了一次,有幸拥有灿烂的人生,也有幸经历沉重的世事,不论是福祉还是苦难,我既然从无形化为有形,这已经是一种幸运。如今离去,是带着满载的收获,是另一种形式的落叶归根,这又似是应了徐志摩的那一句诗,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

第四篇:评述史铁生作品的主要内容

评述史铁生作品的主要内容

李静(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摘要】史铁生的作品的主要内容大致可以分为3个部分,即一是抒写对生命的追求和对死亡的乐观,二是对亲人和朋友的感谢,诉说和怀念,三是对文革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的描写。

【关键词】史铁生;主要内容;生命;亲人;文革

史铁生(1951——202_)的作品有很多,他虽然在对人类的贡献上不算是个伟大的作家,但是许多人都为他在逆境中求得生存感到他是无比的伟大。

史铁生不是天生的残疾,他也是有过健全的身体的人,他也是曾经受到过上帝宠爱的人,但是上帝不是永远都眷顾他的,在他21岁正在延安插队时,一场大病(脉管炎)使他的双腿瘫痪,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就只能在轮椅上、在病床上度过他的余生了,当时他很暴躁很愤怒,也想过无数次的轻声,除了地坛,他几乎足不出户,母亲的死更是给了他沉重的打击,索性的是,他已经开始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为了自己的价值在路上奔波。在他30岁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在他的身上,因为急性肾损伤,他患上了尿毒症,这个病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入土。最后他在202_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而死,距离他的60岁的生日只差4天。

史铁生的作品有小说,有散文和随笔,其中最能表现其人生价值和艺术价值的便是他的散文和随笔,他的文字很优美,特别是对环境的描写,但是这种描写并不是难以想象的,而是会读着脑袋里就能浮现这些内容。当然,他的文字很蕴含的深意更是伟大的,他会用一种幽默的,自嘲的语气来表达他对生与死的观点,读来便懂。他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3个大内容。

一.抒写对生命的追求和对死亡的乐观豁达。(例《我与地坛》、《我二十一岁那年》、《好运设计》、《我的梦想》、《墙下短记》、《病隙碎笔》系列等)

在他的许多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个话题,他不是无病呻吟,他不会用晦涩难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无尽痛苦,而是用一种真诚的,与读者交流的话语来解悟人生的种种,比如在《我与地坛》里,他就写到:“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他用一种很诙谐的语气向人们表达了一个很沉重的话题,相似与人交流一般。用第二人称写的散文《好运设计》里,他就像创物主一样来设计一个好运的人,其实从他的这篇文章里,读者可以看出他希望自己出生在怎样的家庭,长大后他希望成为一名怎样的人。最后当他创造出了一个充满好运的人之后,他又认为人应该受到困难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幸福,所以他又使他创造的接受磨难,已经接受到苦难的人不是一个好运的人了,所以他最后认为为人设计好运根本没有必要的,文章又回到了开头。生活给了史铁生重创,但是他却认为生活给了他重创才能让他懂得幸福的滋味,这就是一种豁达。

二.对亲人和朋友的感谢,诉说和怀念。(例《合欢树》、《老海棠树》、《记忆与印象1、2》、《秋天的怀念》、《奶奶的星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希米,希米》等)

《秋天的怀念》被编入了中学的教材,每个人都为之动容(“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梦想不能完成,才会让人永久怀念,怀念。好不容易得到儿子的同意去北海看菊,为儿子的生计操劳的母亲是多么的欣喜若狂,但是愿望还没有实现,自己就离开了儿子,离开了这个家,只剩下日以继夜忏悔的儿子。史铁生在他的文章中无数次写到他的母亲没有看到他的文的发表和得奖是他最大的遗憾。

《合欢树》纪念他的妈妈,而《老海棠树》纪念他的奶奶,在《老海棠树》里,史铁生的主要感情和《合欢树》一样,同样是怀念和愧疚,奶奶不是地主,却随了爷爷的阶级性质,这让奶奶总想劳动,总想会点什么,奶奶想让他教她认字,他却说:“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文革时期,人的心都是扭曲的,小孩也不例外。奶奶没有责备,反而“眼里全是愧疚”。

史铁生是交朋友的能手,他的身边从来都是有许多人的,他的出行除了靠他那张轮椅,还有就是他的朋友,他出院,几个朋友们把他太出医院,他坐火车,朋友把他背上火车,他出过祖国的大江南北,全是靠着他的这群好友,他是幸福的。

生命中,他有两个最重要的女人,一个是他的母亲,一个是他的妻子陈希米。陈希米任劳任怨的陪他走过半个辈子,她成了他的精神寄托,史铁生自己都感叹道,如果没有陈希米他走就死了。为了给他翻身,陈希米一晚上也无法睡个好觉。史铁生的生活因为有了陈希米而丰富多彩,有滋有味。

三.对文革时期所发生的事情的描写。(例《记忆与印象》、《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文革记愧》等)

文革时期时,史铁生才一二十岁,因为是大学生,所以自然成了插队中的一员,下乡去了延安,在延安的生活是辛苦的也是幸福的,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里,他写到了放牛的事情,因为脉管炎的问题,他就分配到了和破老汉放牛的工作,他对他的工作似乎是很满意的。

对于文革,他也是满怀愧疚的,从《文革记愧》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我在学校里也想参加红卫兵,可是我出身不是红五类,不行。我跟着几个红五类的同学去抄过一个老教授的家······”。

似乎50、60年代出生的人都会把文革写进他的作品里。木心也是,朱大可也是,巴金也是。

在《记忆与印象》里,他写过一个叫小恒的孩子,小恒的爸爸不知去了哪里,只剩下妈妈同他相依为命,因为文革时期,从他家里搜出了几箱有价值的东西,被人批斗了,小恒在那个情况下,用皮带抽打了他的妈妈,周围的人不敢说也不敢问。

史铁生的文学创作还有许多的可看之处,我所列举出来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参考文献】

[1] 史铁生著.《我与地坛》文集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_.09 [2] 史铁生著.《插队的故事》小说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2_.01 [3] 史铁生著.《老海棠树》文集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2_.01 [4] 史铁生著.《病隙碎笔》系列 中国盲文出版社 202_.01 [5] 阳雨薇著.《看穿史铁生》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2_.04

第五篇: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老舍事迹简介及作品整理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2_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2_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2_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瘫痪而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曾先后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已出版作品散文集《一个人的记忆》《灵魂的事》《答自己问》《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扶轮问路》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202_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抢救无效去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2_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老舍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iíe)青(1905-202_)。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猫》、《母鸡》,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笔名来历

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另有絜青、絜予、口青等笔名。因为老舍生于阴历年底,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含有庆贺新春、前景美好之意。舒庆春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有“忘我”的意思。“老舍”这一笔名,是他在1926年发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时首次使用的。老舍,这个“老”并不表示年龄大,而是含有一贯、永远的意思。老舍,合起来就是一贯、永远“忘我”。他用“老舍”这一笔名发表了大量文学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他的笔名。

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他自己说:“我终年是在拼命地写,发表也好,不发表也好,我要天天摸一摸笔。”他勤奋笔耕,创作了《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二马》《龙须沟》等大量文学作品,创作的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 赢得了“人民艺术家”的崇高赞誉,受到人们的喜爱。《我们家的猫》《北京的春节》等编入小学课本。“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一生主要作品有:《猫城记》《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及未完成的《正红旗下》,话剧《龙须沟》《茶馆》等,还有很多著名的文章,如:《济南的冬天》等中学的课文中。其中《茶馆》极为著名。

写作风格

1、北京的风俗文化、市民形象、的人生步履与作者的主观情愫水乳交融,三位一体,调配出老舍小说特有的“北京味儿”。

2、以通俗化得幽默为重要特征的讽刺色彩,是老舍小说的又一重要特色。这一特色是狄更斯等英国讽刺小说中夸张、廓大、漫画化的讽刺手法与北京市民文化中的“打哈哈”两者糅合而成得。这种幽默既是以笑代愤,又是一种自我解嘲,即老舍自己所说的把幽默看做生命的润滑剂。

3、叙事语言和人物语言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这种地方特色是以北京市民语言及俗文学语言为原料,加以煅烧锤炼的结果。语言平易而不粗糙,俗而通雅,清浅而又韵味十足。

主要著作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另有《老舍剧作全集》,《老舍散文集》《老舍诗选》《老舍文艺评论集》和《老舍文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他的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自然风光、世态人情、习俗时尚,运用的群众口语,都呈现出浓郁的“京味”。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说构思精致,取材较为宽广,其中的《柳家大院》《上任》《断魂枪》等篇各具特色,耐人咀嚼。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其中有大量被选入教育课本。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639748.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