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读后感



第一篇: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读毛泽东诗词虽不至百其数亦不寥落,深感于其间之俯仰开合气象万千,手边有一评论曰:“毛泽东的诗词,艺术上,运用革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思想上,表现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风格上,虽少“匠心”,却具“匠气”,其神韵以骨气取胜,豪迈奔放,激越昂扬,气象恢弘,叱咤风云,具有帝王气魄,堪称一代大家,当之无愧。”如今再读毛泽东诗词,便觉此评甚是中肯。

《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整首词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真是太多了,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及时行乐的一面。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便是很典型的。全诗只四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愈是“念天地之悠悠”,便愈是“感人生之短暂”,前瞻后顾,孤独悲凉,再加上人生坎坷,处处失意,便不免“怆然而涕下”了。毛泽

东这里有说“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一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如同当年马克思回答他女儿的话。女儿问他:“你的幸福是什么?”马克思只回答她两个字:“斗争。”这就是说,为全人类的幸福而斗争,才是他最大的幸福。可见,毛泽东与马克思的人生态度多么一致。

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这在毛泽东的诗词中,不止一处可以看到。如《大柏地》:“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也是一例。村壁上留下一些弹痕,按常理说有什么好看的呵?但是在伟大的革命家笔下就是与常人不同。那些弹洞村壁,在斜阳、彩虹如带的映照下,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联系。老杜的《秋兴八首》,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了。江边、孤舟、悲号中的猿啼„„真的叫人泪下。这些在艺术上的高度成就自不必多说。而老杜在那年多病羁留孤城的逆境中,忧国思家,心事重重,这是很自然的。可是,毛泽东笔下的秋天,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即使在他青年时期的词作《沁园春.长沙》中,也可看到这种特色。尽管他“独立寒秋”,而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以及“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红烂漫”,比春天的映山红还要红,还要可爱。

作为跨越时空的历史沉淀和人格化的象征,中国人无法淡化毛泽东留下的印迹和影响。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并加深对现在和未来的理解;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桑田,和在20世纪人类历史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悲欢离合和风云变幻。

第二篇:采桑子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整首词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古往今来,歌咏人生的诗词很多,但大多带有悲观色彩,毛泽东一句“人生易老天难老”且不是悲观面对,而是告诫我们大自然的规律不容回避,应该珍惜生命,造福人类。虽然古今诗人们看到的是同样的客观存在,是同样的有限与无限的联结,但是经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么一说,便没有悲观的味了。这就是毛泽东和其他诗人在世界观上的不同之处。

“战地黄花分外香”,是对革命战争的由衷赞美。谁都知道,战争是伴随着牺牲和灾难的。尤其处在第一线作战的人,随时随地都有牺牲的可能。如果一是对革命战争具有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如果一是把战争看作是一种幸福,一种愉快,他就不会对“战地黄花”有一种“分外香”的感觉了。这样的世界观,带给他的是革命的乐观情绪。“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毛泽东对秋天的描写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在古代文学的传统描写中,秋天总多少和悲秋相关,但毛泽东笔下的秋天,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写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对毛泽东的诗词,如果读懂了它,似乎便读懂了中国的过去,读懂了这片古老土地上堆积的沧海。

第三篇:《采桑子·重阳》读后感

当每次提到中国伟人的时候,我会毫不犹豫地想起我们的开国主席,毛泽东------一个我们永远都无法忘怀的名字,这个名字深深刻印在我们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更是深深刻印在中国甚至是世界的历史上。对毛泽东,我有满腔热血的崇拜,我敬佩他那指挥若定,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超高的军事才能。我敬佩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勇气。我敬佩他视王后为粪土,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豪气。我敬佩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才气。今天,我想透过毛泽东诗词来谈谈他永远昂扬向上的情怀。

诗词原文:

采桑子·重阳⑴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⑵重阳。今又重阳⑶,战地⑷黄花⑸分外⑹香。一年一度秋风劲⑺,不似⑻春光。胜似春光⑼,寥廓⑽江天⑾万里霜。[2]

词语注释: ⑴重阳:重阳节(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农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⑵岁岁:年年。

⑶今又重阳:此重阳是指诗人在战地重逢的重阳,1929年的重阳。

⑷战地:这里指闽西农村根据地,当时这里外有敌人包围,内有地主民团的扰乱。⑸黄花:指菊花。⑹分外:格外。⑺劲:强劲。

⑻不似:不类似,不像。

⑼胜似春光:是说秋风比春光更美,是主观感受。⑽寥廓:指宇宙的广阔,也指广阔高远。⑾江天:指汀江流域的天空。[3]

白话译文: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创作背景:

“重阳”,阴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称九月初九为重阳节。1929年10月11日就是重阳节。这年5、6月间,红四军攻占龙岩,蒋介石组织兵力会剿红军,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9月21日,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经离开红四军的领导岗位,他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一面养病,一面领导地方土地革命斗争。这年10月11日,毛泽东来到上杭,这时的闽西山区,黄色的野菊花竞相开放,毛泽东面对怒放的野菊花吟成了这首词。

题解:

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二日在闽西龙岩召开了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被朱德、陈毅等批评搞“家长制”,未被选为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随即离开部队,到上杭指导地方工作,差点死于疟疾。直到十一月二十六日,大病初愈的毛泽东才在上海中央(当时由周恩来主持)“九月来信”的支持下恢复职务。这首诗反映了病中的心情。[4]

诗词鉴赏: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自战国楚宋玉《九辩》以来,“悲秋”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赋的传统主题。而前人以“九九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更借凄清、萧瑟、衰飒的秋色状景托怨情、兴别恨,少有不着一“悲”字者。诸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的“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苏轼的“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悲”等,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叙写羁旅他乡的孤寂清冷,或寄寓伤时忧国的凄怆痛楚,或倾吐落拓失意的抑郁苦闷,或抒发获罪被贬的万端感慨,皆“婉转附物,招怅切清”。毛泽东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

词以极富哲理的警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开篇,起势突兀,气势恢宏。“人生易老”是将人格宇宙化,韶光易逝,人生短促,唯其易逝、短促,更当努力进取,建功立业,莫让年华付流水。“天难老”却是将宇宙人格化。寒来暑往,日出月落,春秋更序,光景常新。但“难老”并非“不老 ”,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规律”(毛泽东《矛盾论》)。“人生易老”与“天难老”,一有尽,一无穷;一短促,一长久;一变化快,一变化慢。异中有同,同中有异,既对立又统一。这并非“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一古老格言的简单趋附,而是立足于对宇宙、人生的清理并茂的认知和深刻理解的高度,揭示人生真谛和永恒真理,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辉,具有极强的审美启示力。“岁岁重阳”承首句而来,既是“天难老”的进一步引申,又言及时令,点题明旨,引起下文:“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今又重阳”是“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古有重阳登高望远、赏菊吟秋的风习。在历代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厌战、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黄花”既非供隐士高人“吟逸韵”的东篱秋丛,亦非令悲客病夫“感衰怀”的庭院盆景,而是经过硝烟炮火的洗礼,依然在秋风寒霜中绽黄吐芳的满山遍野的野菊花,平凡质朴却生机蓬勃,具有现实与象征的双重性,带有赋和比的特点。词作者是怀着欣悦之情来品味重阳佳景的。黄花装点了战地的重阳,重阳的战地因此更显得美丽。“分外香”三字写出赏菊人此时此地的感受。人逢喜事精神爽,胜利可喜,黄花也显得异常美丽;黄花异常美丽,连她的芳香也远胜于往常。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尽管“人生易老”,但革命者的青春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他们并不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下片承“岁岁重阳”“今又重阳”的意脉,写凭高远眺,将诗的意境向更深更阔处开拓。岁岁有重阳,秋去又秋来,“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劲”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笔力雄悍,极有刚健劲道之美。此情豪迈异于东风骀荡、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但劲烈的西风、肃杀的秋气在作者心中引起的不是哀伤,而是振奋。诗人的感情、战士的气质决定了他的审美选择:“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评析: 这首词营造了一个恢弘开阔的艺术境界。诗人从大处着眼,从人生感悟落笔,摆脱了个人的荣辱得失,站在历史的、宇宙的、人类的高度抒发一个革命者的壮志豪情。酝词用字都非常大气,比如“寥廓江天万里霜”,一个“霜”字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画景,它既指“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霜叶,也指“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霜天。这样的秋景比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来,实在是别有风致。

关于本词由来的小故事以及感受和领悟:

毛泽东生性旷达,他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对革命前途充满必胜的信念,使得他在遭逢种种不如意之后,却总不会意志消沉,伤感。以他1929年重阳节触景生情所作的《采桑子·重阳》为例,词的上阕原本为“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下阕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但看黄花不用伤”。然后,词人放下烟卷,远眺重阳风景,想起自己近年来落魄不顺的遭遇:前年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卢德铭引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中央指责他不进攻长沙,撤销了他政治局候补委员的职位,被误传为是开除了党籍,以至于他还当了些日子的“民主人士”;去年湖南省委指责他“右倾”,撤了他前委书记的职务,降为一个师长;今年来,下井冈山后几遭敌人袭击,在牛牯扑险些落入敌手,红四军“七大”落选,“八大”又落选,自己又得了疟疾,一病难起,连行军都要被人用担架抬着„„这一切的一切都使我们这位倔强的但早已真正认识到中国前途命运的伟人十分痛苦,是啊,这一切接着一切的打击使他对人生感到无力,可是他内心却又十分坚定的相信,中国不能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走城市保卫农村的道路行不通,他坚信,革命终会成功,这是历史不可阻挡的潮流。转念想,这或许是对他的磨砺,凡有大成就者必将经历痛苦,他不应该这么容易就放弃。于是又重新拿起刚写定的词,反复推敲觉得最后一句欠昂扬,少阳刚之气。他又沉吟思考了一会儿,执笔将最后一句改为了“战地黄花分外香”。同时,为了凸显他心情的变化,他又调换了上下阕的位置,以表达他革命者的乐观。尽管“人生易老”,但真正的革命者的青春以及生命是和战斗、战场、解放全人类的崇高事业联系在一起的,不应该叹老怀悲,蹉跎岁月,虚掷光阴,而是要以的精神为革命而战,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关于本词被用作大型革命战争题材《寻路》主题歌曲:

《寻路》简介:

《寻路》讲述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1932年间,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经历千难万险,历经各种曲折险阻,最终取得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井冈山会师、黄洋界大捷、古田会议、三次反围剿胜利。

关于为什么选择《采桑子·重阳》作为主题曲:

 出于商业宣传的目的,因为毛泽东此词广为人知,能扩大本电视剧的影响力,可以吸引毛泽东诗词的读者,作为潜在客户,这样可以提高收视率。当然电视剧的播出也同样可以提高毛诗的知名度,让更多人去了解毛诗,透过诗词去了解毛泽东辉煌却坎坷的一生。

 这首词和本电视剧所发生的时间较契合,1929年正好处在1927和1932年之间,当时中国的前途命运正如这首词的写照,前期经受种种挫折,但最终会有好转,会充满着希望。革命者的勇气与永不服输敢于拼搏的情怀可以通过本词开阔的意境表现出来。 《寻路》主人公是毛泽东,用他的词更能凸显其地位,同时让人一听就知道是革命战争题材的电视剧,总的就是说这首词改编而来的歌曲实在是再切合主题不过,怎么看都是本剧主题曲的最优选择。

第四篇:浅析《采桑子》人物

浅析叶广芩小说《采桑子》

【要点】《采桑子》是一部讲述民国以来满族贵胄后裔生活的长篇小说,是一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是一曲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挽歌。清已降,大宅门儿里的满人四散,金家十四个兄妹及亲友各奔西东:长子反叛皇族当了军统,长女为票戏而痴迷;次子因萧墙之祸自尽,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门„„一个世家的衰落 一群子弟的遭际,形象地展现了近百年间中国历史的风云,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传统文化的嬗变,令人思绪绵绵。

关键词:采桑子;人物形象;内心分析

叶广芩家族渊源

叶广芩1948年10月出生于北京,满族人,祖姓叶赫那拉,是西太后慈禧的亲侄孙女,她的爷爷是慈禧的亲弟弟,她的先辈是些远比“八旗子弟”更高贵的皇亲国戚。她的叶姓便是从叶赫那拉而来的。叶广芩自幼长在深宅大院,有一群擅长诗书琴画的哥哥、姐姐和一位中国文学造诣深厚的父亲,由于耳濡目染,她的小说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丰富的满族贵族的典章礼仪、古玩字画乃至词章方面的知识,都反映了作者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根基和贵族门风的家学渊源。

人物命运的浮沉

《采桑子》共分9章,每章以一个或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为中心,向外辐散其他人物的悲欢离合,从单个人物或几个人物的视角来叙述这段家族没落史。

小说以大格格的婚姻悲剧为主线,绵延讲述了整个大宅门在时代变迁中的式微。中国婚姻向来强调门当户对。但现在,皇族世家的龙凤婚姻演变成了一桩桩俚俗的“啼笑姻缘”。“搁过去,皇家的格格怎能下嫁给一个汉人警察的儿子?门儿也没有”,但这份尴尬现在就落在了皇家大格格金舜锦头上。但没落世家“择膏粱”的结局往往都不大妙。金枝玉叶的大格格出嫁前是名噪一时的名媛票友,过门后仍不改旧好,终日沉湎于戏文中。警察公子不久就“抱琵琶另有别弹”,抛妻弃子去国外重续旧情。大格格母子则先后死于贫病交加之中。

贵族世家,历来都要与家门不幸、纨绔子弟、兄弟相争等扯上关系,这似乎成了历史的必然。为了争抢一个女人——黄四咪的欢心,金家老

二、老

三、老四反目成仇,在“文革”期间互相揭发,以至于最终逼死了金家老二。金家上下死寂一片,原先的愤怒、敌忾,那种不共戴天,完全将兄弟之情抛之脑后、不将对方置于死地决不罢休的对峙气氛,在以逼死亲兄弟为结局的瞬间冻结,整个金家陷入了惨淡、悲痛的僵局,老三出走,从此再也没有回过老宅。近半个世纪后,尴尬、惨淡的兄妹相逢以不快和叹息结束。不知历史跟金家兄妹开了一个怎样的玩笑,好端端的金家子弟,走的走,散的散,死的死„„

作为金家的后人们,十四个子女对于人生道路的选择淋漓尽致地诠释着家族的命运。故事从清王朝覆灭前后,这样一个皇室宗亲世家的黯然失色及现代社会的融合之中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描摹人物命运,充满文化意蕴的斑斓画卷,同时又是一首直面沧桑、感喟人生的无尽心曲。

典型人物形象的分析

叶广芩的家族小说《采桑子》中人物形象繁多,性格各异,包蕴着浓厚的文化意识。在塑造这些形象的同时,作者既有痛其不争、哀其不幸,又有满含敬意真实自然的情感表现,流露出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评性反思。其中七哥舜铨与老姐夫完占泰的形象塑造得尤其性格鲜明,形象丰满,在他们的身上,作者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叶广芩对人性中高尚、伟大一面的深深崇敬,同时也能看出作者对现今社会如何继承和发扬儒家、道家思想的反思。儒家士大夫形象——七哥舜铨

在《采桑子》中叶广芩着力塑造了一个儒家形象——老七舜铨。“他的一生只用一个儒字便可以概括,对父母、对兄弟、对恋人、对朋友,一概是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讲的是中庸之道,做的是逆来顺受,知足安命,与世无争„„”对于舜铨,叶广芩是倾注了最多的热情的。叶广芩的笔下,首先舜铨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儒家长者形象。舜铨是金家兄弟中与“我”接触最多的一个,所以,叶广芩在作品中多处写到“我”与舜铨之间的兄妹感情。在与“我”相处时,舜铨平易近人的态度,宽厚仁慈的长者之风,以及对我的谆谆教诲都令“我”难以忘怀。巨大的年龄差距,又使他们之间产生了父女般的亲情。“父亲去世后就是舜铨带着我来,一人一碗酪,一人四块炸糕,完了还要添一碗八宝莲子粥,直吃得弯不下腰,才拉着我的手顺金鱼胡同慢慢走回去。溜到东四牌楼,我就开始“饿”了,比得让舜铨领到回民老马的摊儿上喝一碗素丸子汤,才肯回家。逢到我嘴上沾有汤迹,他便会弯下腰来用手帕细心地替我擦净,然后拉起手再走,那情景不像兄妹倒像父女。”

“孝”也是舜铨的一个显著的人格标志。他对父母极尽孝道,为此,他不愿抵抗母亲对他与柳四咪的爱情反对,而使美好的爱情与自己失之交臂:他为了赡养“我”的母亲,一直与母亲住在一起,并听从母亲的话,娶了一个无论是知识素养还是外貌长相、年龄大小都和自己相差很远的妻子。说起孝,我们不禁会想起金家另一个儒家家长式人物舜琪对父母的“孝”来。但是舜铨对父母的“孝”是与舜琪的“孝”明显不同的。虽然舜琪为了迎合母亲,在大冷的冬天,听到病得很重的母亲喊“蛾子”而便装着要扑蛾子的样满屋子乱跑;为了信守金家经商的信条,而在父亲一声与金家二格格断绝来往命令后,能谨记父命恪守一辈子。但他的“孝”不是一以贯之的、忠心耿耿的“孝”,所以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在金钱的诱惑下而背弃了家族的信条;他的“孝”是迂腐的近乎可笑的“孝”,为了一声父母的当作赌气的誓言,竟然不顺兄妹亲情而将远来探望自己的二格格拒之门外。与舜琪比较,舜铨的“孝”则是一以贯之的,他已将孝道这一美好的情愫化作了自己的人格力量,并终生坚守。

谦和也是舜铨作为儒者君子的一种美德。“谦”的品格主要是要求自己,“和”品格则主要是对待别人。“和”乃中国文化追求的至高点。只有自己谦虚,不对人盛气凌人,才能迎来别人的好感与认同。所以,有“谦”而后才有“和”。舜铨确实秉守儒家温良恭谦让之礼仪,不与人为争,表现出了自己的洒落与超脱。

但是,谦让也要有个度,有个原则标志,如果超过了这个度,取消了原则与标志,就会变成懦弱无能,给自己流下悔恨舜铨与柳四咪的爱情,就是由于太矜持自重,委曲求全,才因母亲的反对,遂让恋人投怀送抱于风流倜傥的大哥舜鋙。而他弃爱情而选亲情,更是把自己推入了痛苦的深渊。对于舜铨在爱情上表现出来的懦弱与忍让,使得“我真是觉得老七窝囊极了,也可怜极了”但即使这样,他仍不失为儒者形象。为“我”所犹为称道的是他始终坚守着的人格独立和精神操守。以及那淡泊、宁静的士大夫心态。他重义轻利,恪守原则,独自保守偶然在夹墙中发现的楠木匣子,非要等兄妹都在场才打开;他心有城府,衷心爱国,为了完好保存珍宝“绿菊铁足凤罐”故意冷落它多年,等待时机成熟后终于将其贡献给国家;关键时刻,他立场坚定、态度鲜明地拒绝了李成志重金相诱的索字;痛斥长兄轻亲情薄仁梯的卑鄙行径,拒收万两美金。“我虽不富,然凭一技之长足以养家糊口,大哥这钱还是收回去吧。金家,‘舜’字辈,你我兄弟十四人,除早荡者外,成人者十又有三,十三人所走道路不同,结局亦各相异,如今,在世者也就你、我、她三人了,十三个兄弟姐妹虽山水相阻,幽明相隔,但亲情永存,血脉相连,这情谊绝不是两万块钱所连结的!”他不卑不亢,执着坚守,视富贵为浮云,这些重利轻义之举深刻地体现了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持重风范。

舜铨没有积极投身于社会洪流,也没有改变衰微的家庭命运作出努力,但是在纷乱的时世中,他恪守着浸润在大家族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颇具大儒风范。而对世俗的无情无义鲜廉寡耻,他明知无力抵御,没有能够以螳螂挡车式的悲壮,进行思想启蒙,但是绝不屈服妥协,同流合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以其衰弱的病体和孤独的灵魂来苦熬硬撑,始终洁身自好。因而,现实生活中他钟情于丹青,寄怀于紫箫,沉溺于艺术的象牙塔,固守在传统文化的古堡中,超脱世俗的卑污,在佛老的境界中坚持自己的人格操守。但是对于坚守儒家美好人格精神的舜铨,叶广芩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赞叹这种美好的情愫,光芒四射的人格魅力,“我对舜铨简直佩服极了,这才是中国真正的大儒!大儒!”同时他又对他禁锢自己与小家庭圈子,与社会脱节,与政治脱节,不与时俱进的人格精神产生了质疑。在舜铨的身上凝聚着叶广芩对传统儒家文化在当今社会中该如何批判继承的反思与追问。道家形象——老姐夫完占泰

如果说老七舜铨是叶广芩所精心塑造的大儒形象,那么老姐夫完占泰则是典型的道家形象。在《醉也无聊》中,老姐夫几乎是一个在家修行的道人,“老姐夫信奉老庄,追求的是神仙与不死,他的生存原则是不过度劳累,不过度用脑,不过度喜怒,不过度淫逸,神静则心和,心和则神全”。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的他却不务正业而只钟情于喝酒服药。他对荣华富贵、权势利益毫不在意,天天想着回归自然、反朴归真;自诩为“云间野鹤、世外散仙”。醉心于道家炼丹术,为了成仙成道、长命百岁而偷练“添油法”,险些因而命丧黄泉、断子绝孙。小说中,超脱物外的老庄哲学与乱七八糟的道家炼丹术、房中术在老姐夫身上融为一体,展示了神秘莫测,扑朔迷离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和精芜杂陈的道家思想。虽然老姐夫一辈子几乎一事无成,但他善良宽容的性格,使“我”深深依恋;他“清静无为”、“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使“我”无限向往。我对老姐夫这种浓浓的依恋与深深的敬佩之情流溢于章的字里行间:“家里没有了老姐夫,最感到寂寞失落的就是我了。从老姐夫入院我才明白,在这个家里,跟我关系最密切的其实只有老姐夫。在我平淡的生活中,大概有一年半时间是在偏院和老姐夫厮混着度过的。放在五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失去老姐夫的那种怅然若失的得感觉,的确是一种难以解释和理解的心境。然而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说,从老姐夫那些神神秘秘的扑朔迷离中感觉中国文化的氛围,认识中国文化魂魄的魅力,经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民族文化的体验,倒真是难能可贵的一课。我不能没有老姐夫甭管他对世界的认识有多么偏颇,他的生活有多么不合理,他的秉性有多么乖张,他终归是我的老姐夫。„„

正是因为老姐夫信奉清静无为、泰然处世的道家哲学,所以,他没有假仁假义者的心机重重,忧心如焚;没有蝇营狗苟之徒的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更没有野心家的欲壑难填之困境。他有的是潇洒自如、任心而为的悠游自在以及儿童般质朴的心。所以在金家大院里,就只有老姐夫最能孩童般的心与“我”沟通了。老姐夫名门出身,家业深厚,又是清华大学数学系高材生,但他却视功名利禄为粪土,超拔于外物的束缚之上,返归到内心的伸出去修身养性,因为他深谙无为之道。道家即认为:人与物一样,只有做到无用,才能保全性命,只有顺着自然的法则去处世,纯任自然,心无毁誉,游心于万物之源,主宰万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才能身无所累,达到自由境界。这正是无用之大用,只有无才无用于社会才能保身全命。在这个混乱的年代,老姐夫不关心外界大事,不参与世俗任何政治活动,成天只沉醉于喝酒、修道之事,确实保全了身家性命。老姐夫酗酒成性,是我们不禁想起魏晋时期的一些名士,如“竹林七贤”。但老姐夫的嗜酒与后者不同,魏晋名士的放任、达诞多来自于现实的原因,他们都是为了躲避当权者的迫害;二老姐夫的纵酒以及修炼行为虽多少也有躲避战乱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相信道家学说,是为了乞求长生,甚至想羽化登仙。所以,在老姐夫的身上多了一些道家的消极、无为思想。但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去责怪老姐夫。因为我们在老姐夫身上更多看到的是他善良可爱的一面。

北平解放不久,五格格便忍受不了这种沉闷的快要死去的生活,终于提出要和老姐夫离婚,老姐夫对此事表现得异常平静。他不急也不辩,默然同意。这样子,就连“我”母亲也看不下去了,心里暗暗责备女儿不该在外面看上了人吵着要跟丈夫离婚,同时又心疼老姐夫可怜巴巴的今后怎么过,于是就把偏院老姐夫原本住的房与老房的通路堵了起来,以便让老姐夫靠租出去的几间房挣来的钱过日子。而老姐夫丝毫未有对妻子的怨言,甚至当着五格格和她老公王连长在文革时候被双双罢了官回到偏院住后,他能与五格格夫妇以老朋友的关系相处,这里面包含着一种多么博大的宽容之心。

最令人感动的是老姐夫在饥荒年代,靠练辟谷法七天没有进食而致昏迷过去,被人救醒后,竟把自己省下来的粮票让给了“我”和母亲。他自己饿得皮包骨头,竟然还依然练辟谷法,把节省下来的粮票让给了五格格夫妇。这是多么感人的一幕呀!老姐夫就是这样一位安贫乐道、顺应自然的人。他的浑身上下、骨子里内外都渗透者道家精神,他与世不争、乐观豁达、修身养性、善良可爱,尽管与当时的时代精神有些格格不入,但这种格格不入却不是反叛,而表现为道家精神的无为而不无为精神。

在《采桑子》中,每篇都讲述着金家的一位核心人物,由此构成了关于金家完整的家族故事。在这篇小说又显然不是纯粹的个人家族怀旧,也是一个关于北京的怀旧故事。

叶广芩具有从小浸润其中的深厚文化底蕴,这使其能够洋洋洒洒写出如此够味的家族小说。她不舔着着脸盲随大流,不低着头固步自封,在历经沧桑的民族历史背影里“沉思往事立残阳”,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顿悟和警醒。

第五篇:采桑子欧阳修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

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

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 狼藉: 残红: 飞絮: 阑干: 始觉春空:

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

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

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

五、巩固练习

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笙歌()狼jí()帘lóng()

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 狼籍

B.飞絮濛濛 濛濛

C.垂柳阑干尽日风 阑干

(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 和。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

见《同步课课练》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