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精选多篇]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范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1

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读书人,尤其是我们处在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时代,只有坚持读书,并学以致用,才能不断提升自己。

从《中外幼儿教育名著解读》这部书中,我了解了幼儿教育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书中的主要教育思想和原则不因为时代变迁而失去价值。所选的都是古今中外流传的教育经典,是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对人类教育的发生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理论。其中有很多当代有影响的教育理论家的代表作和国际组织的教育报告。这充实了我们幼儿教育理论工作的实际需要,也为我今后的幼儿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书中,最令我骄傲的是我国创造教育世界和探索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指出“儿童是有创造力的”。他通过“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培养儿童创造力的“三个需要”,即:一是需要充分的营养,二是需要建立最基础的良好习惯,三是需要因材施教。详细的阅读后我知道了,创造力虽然不完全是由教育创造的,但教育能启发、培养、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一定要有民主的关系。由此我也明确,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时常提醒自己,注意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因材施教。如果对受教育者施以强制,那样只能培养出唯唯诺诺、墨守成规的庸人,培养不出富有创造力的天才。

皮亚杰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放手让儿童去动手、动脑探索外部世界,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系统。教师应该布置情境,提供材料,让儿童自由操作、实验、观察、思考,自己认识事物、发现物体、得出答案,而不能只靠课堂上听教师的讲解。

书中还阐述了蒙台梭利教幼儿自由的原则;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儿童的发展而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光辉形象;杜威的“学校即社会”。外国幼儿教育家的杰出理论,照亮了我幼儿教育的前进道路。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内心获得了充实,教育工作也有了更大、更远的目标。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2

《幼儿教育》虽说是一本杂志,但其中的内容形式是丰富多彩的,看完每一期的《幼儿教育》,我都深有感触,因为这本书不仅是针对幼儿教育,对家庭、社会、幼儿园、教育都有很好的认识。一本薄薄的杂志有精彩的“方案研析”、真诚的“教养笔记”、甜蜜的“教师书房”、良好的“家园互动”等等,每个内容形式都写的如此深动,尤其是教养笔记,真的能让人受益非浅,也能给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带来一些灵感和启示。

“教养笔记”中的一篇文章让我很感动,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图书架旁的碎纸片”,讲述的是老师在教室的图书架上摆了很多新的图书,可是总是发现有书的破坏,为此老师利用了晨间谈话对孩子进行了爱护图书的教育。可是没过几天还是有这样的现象,老师找到了原因,原来是孩子们为了折纸飞机玩,于是,老师为孩子们准备了一些作业纸好方便孩子们折纸飞 机。可过了几天,图书封面还是被撕坏了不少,老师再次找出了原因。

原来孩子们有了纸飞机的需要后,看上去老师已经给予支持但是这种支持还是非常表面和初步的。在孩子们初步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会产生进一步探索的愿望,而且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需要。只有作更深入的了解和更细致的`思考,发现幼儿感兴趣的“折飞机”活动中隐含的教育价值,及时提供不同质地、不同大小的纸,才是对孩子真正的理解和支持。我们班是早期阅读实验班,孩子们在看图书的环节中有很多点跟这里面的孩子很相象,但是我们老师处理的方式却不一样,我们有时候由于心太急而忽略孩子的这些需求,看了这篇教育笔记后确实让我们感触很多,也学到了很多。献祝福,祝福网

《幼儿教育》中还有好多吸引我的栏目及文章,有些文章虽简短,内涵却很深邃。文中的一些观点都是非常值得我们细加品味的。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3

蒙田,在他的《自画像》中是这样描述的:“身材矮小粗壮,面部丰满而不臃肿。性情嘛,半开朗,半忧郁,合乎多血质与激动之间。”他的外貌普通,不能够引起人们对他的留恋,而他的《随笔集》却成为了世界名著,这位怀疑论者也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哲人。批评他的人却说,书中谈论自己不多,借用了一些不常用的词语,文章缺乏条理,粗野生硬,乡里乡气等等。在崇拜与批判的两种声音下,我揭开了《随笔集》的第一页“致读者”,其中写道:“你不应该把闲暇时间浪费在这样一部毫无价值的书上,再见!”真逗,不让读者读,那又为何出版呢?又在一篇《雷蒙塞邦赞》中写道:“我知道什么?”奇怪,既然不知道什么,又为何写上堂堂的几本书?他如鱼得水地穿梭于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中,在现实与理想的门槛上来来回回,将自己与世界结合的完美无暇,这个历史老头着实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来看看他究竟知道些什么吧!他知道“危险的谈判时机”、“坚毅”、“友谊”,还知道“良心”、“儿童教育”、“想象力”、“衣着习惯”。芸芸众生,林林总总,包罗万象,无所不知,他从一个智者的目光观察和思考大千世界,从古希腊到十六世纪,从古埃及到法国,波澜壮阔,旁征博引。

教育问题在《随笔集》中占有重要地位,他批评了经院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反对纯粹书本教育,主张以世界为书;反对过度记忆,主张儿童在教育中学习;反对给儿童灌输现成的概念,主张他们智力的充分发展,要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自由判断;反对学生盲从,主张直接经验,在同各种人的谈话和旅行中获得知识。他还强调学生要爱劳动,沉默与谦逊地与人交往,不要好为人师,过分张扬。在《论儿童教育》中,蒙田详尽地从各个角度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了儿童教育的重要性。他的父亲便是他笔下那位因材施教,引导孩子读书的好老师,父亲对他独特的教育方式,便是中国正在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以至于,让我们今天能够看到一个自如地应用荷马和奥维德作品的作家;一个从法语跳到罗马人或雅典人的语言,再回到母语,用难懂的拉丁语和人们轻松交流的语言学家。他对教育的看法,在当时,无疑是独领风骚,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现代人”。

我反复读了几遍谈及教育的文章,他先进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让我禁不住肃然起敬。儿童教育实际上并不象人们想象中的那样简单,一成不变。其中至少有三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是从小便给孩子提供学习外语的环境。蒙田回忆说:“父亲给我找了一个不懂法语,稍通拉丁语的德国人。父亲本人,以及我的母亲,仆人和侍女,陪我玩耍时,尽量用他们现学的拉丁语同我说话。”现在许多家长将孩子送往国外,也许他们的初衷并非如此,但结果却往往是造就了一个“中西结合”的人,这就是语言环境下的产物吧。而一些小学中,在提供了小班化教育的基础上,还聘请了外籍教师,在愉快自然的气氛下教学,孩子们一定会有不少收获。二是当儿童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他们过多的依赖父母,可这是最要不得的。学校培养的是能文能武,全面发展的人。蒙田说:“让他生活在野外,担惊受怕。”听起来,似乎有些不近人情,但也只是有惊无险,看看他本人能潇洒的活着,便不用担心了。至于第三点,即今天社会普遍呼吁的“反对体罚”,显然这是针对教书育人的人。一想到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对学生大呼小叫,拳脚相加,在这么稚嫩的身子上进行摧残,不觉得有愧吗?难怪蒙田认为“学校象座监狱”,看来没有耸人听闻,可那是几百年前的法国呀,中国的教育水平难道还只停留在那个阶段吗?当然不是了,现在的老师都能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和关心,老师不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要对学生美好灵魂进行塑造。作为刚上任的班主任我已充分体会到只有真正从内心对每个学生充满爱,才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影响。从蒙田的思想我大受启发,只要有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独特的教育技巧,要对学生进行成功的素质教育并不是纸上谈兵的事,完全是可能做到的,那就让我在实践中去试一试吧。

幼儿教育著作读后感4

《童年的秘密》是一本风靡全球的幼儿教育名著,对幼儿之谜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和解答。它是现代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1936年7月在英国牛津召开第五次国际蒙台梭利会议之际出版的。

在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博士详细而生动地描绘了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揭示了成年人对儿童心理发育的忽视和抑制。提出了儿童发育中有一个“敏感期”的观念,刻画了儿童在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是一本了解儿童发育和成长秘密的最生动的著作。

在“节奏”一节里,蒙台梭利博士提到很多成人注意的是他自己行为的外在目的,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确定采用何种方法。对成人来说,有一条自然法则,即“最大效益法则”。这引导他运用最直接的方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他的目的。当他看到一个儿童正在作巨大的努力做某些似乎没有成效和幼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他自己一瞬间就可以做完而且做的更完美,这时他就感到痛苦,就想去帮助这个儿童。这是因为成人不理解儿童在活动中需要运用他的手,不把手的运动看成是儿童工作本能的第一次展现,就可能成为儿童工作的障碍。

无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我都曾因为看到儿童试图去做一些在成人看来似乎是毫无必要的活动而去阻止他,甚至变得恼怒,如果儿童企图反抗,结果往往是以儿童“不听话”而告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内心作好准备。必须系统地研究自我,以便发现自己身上某些具体的缺点。而不要只注意儿童的坏脾性和如何纠正童错误的行为。教师首先要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他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第二篇:202_著作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名著读后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那么,什么是“生活教育”呢?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

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

在学习新课程理念,开发园本课程,研究有效教学的今天,我们再回头品位陶行知先生的话,是预见?还是巧合?在震撼的同时,我想更多还是思考和学习。在学习中领悟教育家的教育理念,在学习中整合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学习中进行自我提高。现谈谈自己对“生活既教育”的理解和感受:

——生活化的教育内容

在生活中挖掘教育资源,贴切幼儿的实际需要,适合幼儿实际发展的,是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否定一切资源。

——生活化的教育环境

在自然的生活中进行教育,创设生活化的环境更易于幼儿理解和接受。

——生活是活的教育

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幼儿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

围绕一次区域活动的开展情况,我进行了观察和引导活动,把关注幼儿的结果转移到关注幼儿学习的过程中来,让幼儿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方法,获得经验。在动手区“制作动物指偶”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幼儿观察和探索制作的方法,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绘画。同时我注意观察幼儿的各自表现,发现孩子对“困难”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景:有的马上请老师求助,有的表现不耐烦,也有的在失败、尝试中反复继续着……我想这不只是一次操作活动,从活动中,我们更看到了孩子处理问题的情绪和方法,因此围绕这次制作活动,我组织了谈话活动“遇到困难了,怎么办?”通过谈话,让幼儿不仅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更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学习经验。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名言是我教育之路的一盏明灯,指引我继续前进、感悟和探索……

第三篇:福禄培尔幼儿教育著作小结

读 《人 的 教 育》 有 感教师教育学院0904 李璐

读《人的教育》有感

近期,我读了福禄培尔的一部经典著作----《人的教育》,福禄培尔(Fredrich Froebel,1782—1852),德国教育家,幼儿园运动的创始人。其教育理论以德国古典哲学和早期进化思想为主要根据,以裴斯泰洛齐的教育主张为教育思想的主要渊源。而《人的教育》第一至四章分述人的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和教育的主要任务。福禄培尔强调家庭生活尤其是母亲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重视自我活动和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探讨了学校教育的课程问题,其特点是将手工和艺术课列入学校课程。此外,在第四章第四节“空间表现’中所反映的主张为后来恩物游戏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游戏的态度。

游戏,什么是游戏呢?亚里士多德说,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柏拉图说,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的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胡氏的游戏定义:游戏是一种自愿参加,介于信与不信之间有意识的自欺,并映射现实生活跨入了一种短暂但却完全由其主宰的,在某一种时空限制内演出的活动或活动领域。那么,在辞海中,游戏又有什么含义呢?在辞海中,游戏是指以直接获得快感为主要目的,且必须有主体参与互动的活动。这个定义说明了游戏的两个最基本的特性:(1)以直接获得快感(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2)主体参与互动。主体参与互动是指主体动作、语言、表情等变化与获得快感的刺激方式及刺激程度有直接联系。

游戏,并非为娱乐而生,而是一个严肃的人类自发活动,怀有生存技能培训和智力培养的目标。

“儿童是在游戏,梦想,童话,自发的跳跃和歌唱中生活的,他的这种生活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工作,这种工作就是‘造人’,‘造’一个全面发展的成人。他的人格,他长大以后的心智的水平和质量,都取决于他童年‘造人’的工作。他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取决于他童年时,是否充分的游戏过,梦想过,陶醉过……”福禄培尔告诉我们游戏和说话是儿童在幼儿时期生活的要素。即游戏是儿童的生活,如果我们剥夺了儿童游戏的权利,就是剥夺了他们生活的权利,就如同坐牢一般,可见游戏在幼儿的成长中所起的作用非同小可。

福禄培尔研究了儿童的发展过程,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婴儿期、幼儿期和学生期。他认为,在早期,儿童内部的本能冲动处于睡眠到觉醒的过渡状态,教育要按照儿童的本性给予正确的对待,让儿童自由地运用他的体力和能力。他在《人的教育》中指出:“儿童早期(即幼儿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人的整个日后的生活,即使到他将要离开人间的时刻,它的渊源都在儿童早期”。幼儿期的发展如果受到损害,在今后的发展中要作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克服这种损害带来的困难。他还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这一时期人的发展的最高阶段,因为它是内在本质的自发表现。”“这一年龄阶段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

福禄培尔提出“教育适应自然发展”的教育原则,在他看来,教育适应自然的发展在于反对违反自然的人为干涉的教育,使人像自然那样按其本性自由健康发展。而最能适应、最能满足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则是游戏。通过各种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和内心生活变为独立的,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同周围的世界和平相处。一切善的根源在于它、来自它、产生于它。一个能干的、自发地、平心静气地、坚韧不拔地、直到身体疲劳为止坚持游戏的儿童,也必然成为一个能干的、平心静气的、坚韧不拔的、能够以自我牺牲来增进别人和自己幸福的人。

福禄培尔十分重视儿童创造能力的发展。他认为,人生来有一种活动本能(包括创造本能),这种本能在婴儿期就已经表现出来,在婴儿期以后,这种活动本能主要表现在游戏中。

儿童的这种本能表现是完全符合人的使命的,人必须通过全面表现内部世界,通过感受外部世界,通过把内部和外部世界做试探性的比较,达到对上帝这个“统一体”的认识,以便能够按生活的要求去生活。福禄培尔主张借助各种作业、练习和游戏使儿童的创造性得到系统的发展。他尤其强调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教育作用,因为儿童的创造性主要是通过游戏表现出来的。为了系统地组织儿童的游戏,福禄培尔发展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的不可分割的游戏体系,以及与此相配合的一套活动玩具作为教具。他称这套活动玩具为“恩物”,意味着它们是上帝的恩赐。这套“恩物”采用的基本图形是圆球,其次是立方体,然后是圆柱体,共六种。

第一种“恩物”是由各种不同颜色的柔软圆球构成。球上各系上一根线,可以提着做各种动作,例如,母亲可以一边甩动圆球,一边说“去--来”,“上--下”,“左--右”,等等,借以促使儿童形成一定的空间概念。又如,把球放在掌心里,说“有球”;把它藏起来,说“没有球”,借以发展儿童肯定和否定的观念。通过各种颜色的比较,又发展了儿童识别颜色的能力。总之,通过摆动、落下、投掷等各种表演,并用儿童所能理解的语言加以解释,如此的各种活动方式,锻炼了儿童的感官,扩大了他的经验范围,使他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和力量。

第二种“恩物”是木制的圆球、立方体、圆柱体组成,与第一种不同的是,立方体平面所具有的丰富多彩的直观形式和稳定性代替了圆球的运动的多样性。而圆柱体是球体和立方体两种性质的混合,因为它竖立时是稳定的,卧倒时又是可动的。通过这种恩物,可帮助儿童直观地认识物体的球状和几何形体。

第三种恩物是用8个同样大小的小立方体组成的一个大立方体。第四、五、六种恩物都是大立方体,可以分割成大小和数目不等的小立方体、长方体、三角体等。后四种类似积木的恩物主要是帮助儿童认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获得长、宽、高的概念。用这类“恩物”进行游戏分为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

1、表现生活或体现建筑的形式:儿童把立方体分成的小立方体或长方板等搭接和重叠

成一条板凳、一架梯子、一口井,等等。

2、体现美或图像的形式:要求儿童在一个简单的装饰物基础上,通过调换个别接木而

获得新的、相称的造型,这样的游戏方式可以连续地进行下去。

3、认识或学习的形式:这种形式用于直观的说明物体的数量关系和体积关系。例如让

儿童数一下局部的小立方体并说明与整体的关系,通过这种办法来发展“二分之一”、“四分之一”等概念。

可见福禄培尔把游戏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

虽然他是从神秘的宗教观出发,把游戏解释为儿童内部本能的表现,即儿童是通过游戏表现其内在的“上帝的本源”的,但他高度评价了游戏的教育作用,并制定了一个完整的游戏体系,这在教育发展史上是有巨大贡献的。福禄培尔认为,儿童早期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是人在早期发展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给人以欢乐、自由、满足等,正是在游戏中,儿童最能表现出创造性和自动性。

儿童在游戏中对物产生了动作,因而对人产生了合作和沟通;儿童在游戏中自定范围和步骤,因而产生了深切的自由之感;儿童在游戏中要接受活动规则的制约,因而发展了责任感和义务感,所以游戏对儿童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它的意义与价值乃在于游戏活动本身,只是为游戏而游戏,游戏之外别无外在目的,游戏之前也无游戏以外的任何动机。为了系统地组织儿童的游戏,福禄培尔发展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统一到多样、循序渐进的不可分割的游戏体系。根据他的设想,这个游戏体系应适合于逐步发展儿童的智力和体力,同时使儿童认识他的所谓生活发展规律。

那么,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又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

第一,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游戏可以使儿童身体的各个器官得到很好的锻炼,大到追,跑,跳,小到绘画,拼图,都可以促进儿童大小肌肉的发展。

促进骨骼,关节的灵活与协调。

第二,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通过游戏促进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

力的发展。

第三,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全身心的投入,能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儿童在游戏中经历挫折,并学会控制挫折。

第四,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于他人交往中,能够适应,相互理解,在角色游戏中,可以从自我中心中解脱出来,逐渐认识自我,认识别人。

游戏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成人来说,成人应重视、尊重儿童游戏,游戏是幼儿期的主要活动,通过游戏,幼儿实现变内部为外部,变外部为内部的统一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认识客观世界,使自己的行为逐渐符合客观世界的要求。游戏不但能让儿童认识客观世界、与之相互作用,还能让儿童自发地表现其内在本质,发展幼儿的感官、创造力、想象力,让幼儿的内心世界与外界保持平衡。更重要的是,幼儿能在游戏中得到自由、愉快的情感满足,这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有巨大作用。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各种游戏是整个未来生活的胚芽,因为整个人的最纯洁的素质和最内在的思想就是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和表现的……”。因此福禄培尔呼吁:“培养它、哺育它吧,母亲!保护它,关心它吧,父亲!用一个真正懂得人类本性的人的平静而敏锐的眼光来看,在这一时期儿童自发选择的游戏中显示出他未来的内心生活。”幼儿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时期,而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和发展对人生以后的几个阶段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当代很多心理实验研究表明,成人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追溯到根源往往都是发生在儿童早期。心理治疗师Fred Roger曾说过:“要长大做个健康的人,小朋友不需要知道如何读书,却必须知道如何游戏”。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让我们对游戏的重视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公约》中明确规定: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活动,确认儿童不仅有发展权、受教育权,而且有享受游戏的权利。

还有一点要注意,在游戏的指导中,应贯彻“适应自然发展”的原则,在福禄培尔看来,教育适应自然的发展,在于反对违反自然的人为干涉的教育,应使人像自然那样按其本性自由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成人应尊重儿童自发、自由游戏的权利,不要过多的干涉、阻挠儿童游戏。成人应鼓励他们的想象力,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奚落、嘲笑孩子,更不要因为孩子的游戏扰乱了家庭卫生去斥责打骂孩子。如果家里真的弄乱了,可以在孩子游戏结束时引导他们一起收拾。另外,成人应当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游戏。游戏是儿童期的主要活动,就意味着他们需较多的时间玩游戏,儿童的一日生活应“游戏化”。当孩子发小脾气时,家长可以用游戏的口吻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既解决了问题又照顾到孩子的良好情绪;在日常学习中,多用游戏的情境进行,语言、数学、体育等幼儿园课程都可以融入游戏的成分;成人应“低”下来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共同游戏,不要总花大量时间让孩子多读书识字,而忽视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游戏中能发展儿童的感官、语言、智慧、创造力、想象力和品德等等,成人应当重视游戏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尊重儿童自发、自由游戏的权利,将游戏贯彻到孩子的一日生活中,还给孩子一个自由、愉快、充满神奇的美好童年。

教师教育学院0904班

李璐

第四篇:幼儿教育读后感(范文模版)

幼儿教育读后感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面对天使般的孩子我们必须不断的让自己成长,使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丰满,幼儿教育这本读物就是我知识来源之一,今天在看幼儿教育的书本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一个题目并吸引了我的眼球,看完后让我觉得对幼儿这种规则意识的培养又有了新的一个想法。

在平时生活中有时觉得我们大人对遵守某些规则都比较困难更何况是幼儿了,而且孩子现在的记忆力和专注力都尚在发展之中,控制他们的情绪确实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在文中提到了几个重要的措施,一、守规则,要帮助孩子自律。首先我们老师要坚定自己的立场,要让孩子有这样的意识,并非只要哭闹就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那么他们以后就会一直以这种方式来达到自己的一个目的。相反如果他们发现只有自己听话守规则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他们会学会守规则。

二、通过建设性的意见比批评更加有效。就像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吗,如果孩子犯错误了,我们往往第一个反应就是:“你怎么可以这么做,不知道如果食物放太多,小鱼就会死吗?往往某些批评的话语对幼儿来讲他们并不能够真正理解,就像是有一次孩子将过多的鱼食放到鱼缸里,我知道孩子的这种做法会使金鱼死亡,而我当时或许因为太紧张对孩子的语气就不是很好,只是一直的在质问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但是并没有告诉她正确的做法,在事后我才想到,其实如果这样对他说的一个效果会更好。小鱼宝宝和我们是不一样的,它吃的食物也不一样,每天我们只要给它喂养两三粒鱼食它就能够吃饱了,如果你喂的这么多会把金鱼宝宝的肚子撑坏的,我们一起去给它重新换上清水吧。这样一来孩子也能够理解真正的做法,也比较乐意这样去做。

三、巧妙应对孩子的哭闹对孩子的这种哭闹家长不能心软,严肃平和的心态是对付孩子哭闹的最好方式。

四、多关注孩子守规则的行为。孩子的遵守规则和他们每一点的进步都来之不易,所以教师应给予及时的鼓励及支持,让孩子更有自信,更让孩子明白他们应该做什么,怎么做,这样他们才能学习更好、更快地成长。

教师的发现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进步的点滴中给予他们鼓励以及支持,通过一位幼儿的这种激励让其他的孩子也能够更加有效地向他学习及模仿。

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做的是站在与孩子同一高度,与他们成为朋友,对他们的想法更多的去倾听,应有意识地增加对幼儿倾听情况的评价,这样有利于幼儿从内心产生倾听的动力,养成倾听的习惯。一旦幼儿真正把倾听当成一种乐趣、视作一种享受,它所产生的能量将比所有的阅读指导都来得快捷、来得有效!从中 让教师深刻体会、关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重要性,并能在以后的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具备这样的意识。在以后的研讨中,我们将继续提高教师在活动中提问有效性的教育行为。

第五篇:幼儿教育读后感

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教师专业性

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教师的专业性体现在教师能否做到教无痕,让幼儿处于主动学的状态。那么如何让幼儿主动学呢?这就是考验教师的专业素养。结合本次团队研磨的大班音乐活动《拨浪鼓》,让我对音乐教学有些许感触。

一、让幼儿有任务意识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让每一教学环节中的任务都能够落实到幼儿身上。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倾听歌曲的机会。其实教师每一遍的范唱都是有讲究的,每一遍都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倾听:如《拨浪鼓》中通过提问“你听到这首歌曲里唱了什么?”、“你听到老师是怎么唱的?”等。孩子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自然也会安静地听音乐了。

1、情境导唱

《拨浪鼓》中教师站在幼儿原有歌唱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将回声唱和轮唱的共同点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切入点,以发声练习“山谷回音真好听”自然的迁移到“拨浪鼓” 中。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相同的情境中进行再次运用和拓展,并引导幼儿会用正确的发声方法歌唱,从而获得新的经验。教师的范唱是直接影响到幼儿对新歌学习兴趣的一个因素,老师的歌声动听、悦耳,充满感情就能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师范唱时,可以用清唱的形式,帮助幼儿听清歌词和歌曲的节奏;当孩子能跟唱后,教师要适时的退位,逐渐降低自己的音量,让幼儿处于歌唱时的“主体”地位。

二、将教学内容落入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唱歌是音乐艺术的一部分,姿势不正确很难唱好歌,因此正确的姿势是发声的前提。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幼儿歌唱时的姿势,包括气息、用嗓、口腔共鸣、吐词方式等。应耐心地告诉孩子,唱歌姿势不正确会有哪些危害,如姿势不正确会影响发声,唱出来的歌声就不好听,不优美;站着唱歌时身体要挺拔、不驼背、不含胸,双手自然地下垂;口形略带圆形,这样发出的声音就好听。在教学中,多观察孩子,时刻提醒孩子保持正确地姿势来唱歌。

三、保证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挖掘了师生、生生的互动关系,运用第一、二声部换唱、换角色唱、与伴奏老师唱、与听课老师唱等方法,使轮唱方式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使幼儿的参与兴趣有效保持,师幼互动发挥的淋漓尽致。

歌唱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东西还有很多,教师要顺应幼儿的意愿和兴趣,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从而帮助幼儿获得交流情感的多种途径。快乐是相互的,快乐也是需要创造的。就让我们带着孩子,用心去聆听,用情感去体验,用快乐去歌唱。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63760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