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年那信》读后感
《那年那信》是主持人敬一丹著的书籍。本书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那年那信》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那年那信》读后感1
我买了一本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寒假回家的时候带给爸爸妈妈,问他们关于书信的故事。
爸爸告诉我,他每次月底快没钱的时候才会给家里人写信。那时候家里日子很苦,但是他过得还挺好。我爷爷每个月工资一百多,就会给他五十,后来变成六十、七十、八十,逐渐上涨。“虽然你爷爷他脾气不好,我们都不喜欢他,但他对我真的很好,但是他很早就走了,没的福气。”
他说,有一年开学,奶奶给了他一百五十作一个月的生活费,结果他买了一套运动衣花了四五十,一双运动鞋又花二三十,一个月不到钱就用完了,然后他就给三伯写信,三伯条件也不好,还是给他寄了二十。“我不会直接在信里说没钱了,但是一般只要我写信,他们就知道我的意思。”
中专快要毕业的时候,学校组织山东青岛等地游玩的活动,费用要两三百,挺贵的,很多人都没去,但是我爸想去,就跟大伯写信说,很多人都去了,大伯那时候在做生意,就给他寄钱了。
他还告诉我,以前家里穷,大姑很小就辍学去挣工分,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姑会把饭分成一大一小两份,大的给小姑,小的给自己,小姑还吃不饱的话,她就又分一点给她,所以后来大姑长得矮,小姑长得高。
听完这些,我觉得我爸真的很渣哎。因为是家里最小的就被宠着,但是也太不懂事了吧。
现在听这些时就是有种好气又好笑的感觉,毕竟没有真正经历过那种日子。
为了回应我对他的嫌弃,爸爸还告诉我他也有打工兼职,假期给人搬砖、浇泥,他还跟我讲因为他人小,力气也小,经常偷懒,最后挣了两三百工资,都交给了奶奶,在开学的时候,奶奶又都还给了他。
这种家里人无条件宠着真的很幸福,但我发现我爸原来从小就很会“投机”,而且在这一方面表现得很坦然。
我还是觉得不太符合我受到的教育观念。
《那年那信》读后感2一个周末偶然的机会和儿子到中央大街书店,看看有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书,刚转了几分钟敬一丹大姐写的这本《那年那信》,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整本书读下来,深受感动的是敬一丹父母相互扶持,相亲相爱的一生,还有对子辈儿,孙辈儿的正面教育和爱的鼓励。
敬一丹父母的这个大家庭充满了浓浓的爱意,前30年敬一丹父母为儿女做榜样,后30年儿女给敬一丹父母争光。
书中让人感动的还有敬一丹妈妈非常时期,不能回家,家里的亲人纷纷送来温暖,敬一丹写给妈妈的信里,敬一丹都会和妈妈谈到亲人们对这个家的帮助,也是为了让妈妈放心,体现了敬一丹那时是多么懂事的孩子以及亲人最真挚的爱。
还有一个画面就是敬一丹13岁给年幼的弟弟们缝补衣裳,一不小心右手食指被缝纫机的针头扎通,妈妈过来的时候没有一把把她抱过来心疼她,而是叫来两个弟弟 “你们俩,记住,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3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你们长大要是不对你二姐好,你们就丧良心了!”他们时刻都在教育孩子要做一个知道感恩的人。
还有就是敬一丹讲到的小弟大孝,小弟要给爸妈买洗衣机、空调,换大电视,这三件事,当初都受到父母的反对,甚至是极力反对严词拒绝,声称你若自作主张去买来,不要怪我当场给你扔出去。这位大孝的小弟,和颜悦色地用一些巧妙方法,一次次办成了父母本来反对的事。而且这事由他母亲写出来,没有怪罪他的意思?真不容易。
在这本书里,把敬家培养人才的秘诀献给天下父母;把战胜困难、健康成长的经验和哲理告诉青年。一个人的正确道路需要有明白人“点拨”。
读完这本书我就反思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是不是也要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全面的表达出来呢,而不是平时在微信里一句两句的叮嘱。
读完这本书我就开始和我远在国外的女儿,和包头上学的侄女以及甘肃上学的老侄儿开始书信交流,这样既能把我对他们的关心表达出来,又能鼓励他们学习,要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加油。
《那年那信》读后感3上周日下午,我去新华书店免费借了敬一丹的《那年那信》,当天看了半本,今晚看完了剩下的半本。这本书主要内容是来自敬一丹家的家信。
敬一丹的爸妈之间以及他们和孩子们之间写了很多家书,共有1700封。敬一丹从中选了一些,分主题放在这本书里,讲讲故事,再分享信的内容,并在每个主题的前后给她的下一代及下下一代就写上几句,促进他们思考和了解长辈以及那过去了的年代。
这本书很感人,很真诚,这薄薄的一本书,道尽了她们家的幸福与甜蜜。尽管曾经也有痛苦与磨难,但总的来说还是以甜蜜温馨为主。不管是她父母之间的信任与恩爱,还是父母与孩子们之间的关爱与理解,还是她们四姐弟之间的深厚感情,都让我深深感动。
《那年那信》读后感4敬一丹在这本新书里,把敬家培养人才的秘诀献给天下父母;把战胜困难、健康成长的经验和哲理告诉青年。一个人的正确道路需要有明白人“点拨”。
“在同样的时间、空间里,在同样的角色关系中……人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来自不同的心和脑。”
人要有“偶像”。男性偶像是《春苗》里的方医生:“举止文雅,目光柔和,表情含蓄,声音悦耳,眉眼清秀。”这“淑男”,让我联想起了《关雎》中的“淑女”。
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加思索,错认为平平淡淡。仔细玩味则发觉意味深长。
1968年11月25日那天,真的天灰、下清雪?小学生“变”中学生就在那一天?抄她家也在那一天?是艺术加工。
读者可从中学到写作方法,把不同时间的事集中到一天。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小学停课,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变”成中学生,而不是“升”。
文章,创造了多个富有哲理的警句,如:“记忆是功能;记录是自觉。”“不忘是为了不再。”词语清新、简捷,多处有排比句。条理分明,节奏和谐,感情洋溢,气势强烈,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有男性的豪爽,女性的缜密。
这书,是夜里的明灯,是登高的阶梯。当受到挫折,看看那信;当荣华富贵,看看那年。《那年那信》的读者将与日俱增。今天感动中国,明天感动世界。
第二篇:那年那月
那年那月
高一(12)班
段娜
“慢慢变成回忆,你会在哪里„„”听着本兮甜美动人的歌声,我的心绪飘向了远方,那金色的回忆慢慢涌上心头。
那年我们互不相识,彼此都很陌生;那年,我们欢歌笑语,嬉戏打闹;那年我们面临分别我们痛哭流涕,彼此话别。那年的点点滴滴铭记在我的心头。
那年,有个女孩绰号“癫疯”,虽然整天疯疯癫癫,但成绩优秀,引得许多人羡慕嫉妒恨。相比而言,更多的是喜爱。那年,有个绰号“男人婆”,她带领我们冲锋陷阵,奋勇攻敌。那年有个女孩绰号“小虾米”,她活泼可爱,聪明伶俐,说遍天下无敌手。这个“小虾米”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欢乐,于是,对她我记忆犹新。
回忆那年,小虾米与大块头的对战„„
那天,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在我们班里展开了一场PK。本来心平气和的两个人在畅谈天下事,而瞬间,却将班里变成了角斗场。他们俩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教室里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同学们都注视着这两个人,但两个人却视我们为空气。
只听小虾米说:“有些人笨点,也不说什么了,但是头又大显得人好傻啊,真是头发短见识更短啊。”大块头则说:“有些人,虽说聪明点,但是一点用处都没有,活在世上还真是浪费资源啊!我要是她早就躲起来,不敢见人了。”小虾米可不会退让,她立刻顶了上去:“聪明靠天生,天生笨的和猪一样,且和猪有一拼,怪不得会嫉妒呢。”全班闻此言,哄堂大笑,只见大块头脸红得似滴血。小虾米趁机又说:“这某人的脸啊,红得像猴屁股似的,马路上的汽车司机看见了以为是红灯啊,说不定会停下呢。”此语一出,全班如雷般的笑声又响了起来。只见大块头的脸红了青青了紫,半天蹦出:“鸡嘴就是鸡嘴,又尖又长!”这一出惹得小虾米火山爆发,立刻回击:“你说谁呢,人家鸡又怎么招惹你了,我不就伶牙俐齿了些嘛!怎么了不服气,不像嘴笨得连鸡都不如,蠢得跟猪似的。”“你„„”大块头脸色铁青嘴唇哆嗦。“不对,你怎么能跟猪相提并论呢,那样会玷污猪的名誉,猪都会因你而羞愧。说不定会找块豆腐渣撞死,拿根面条吊死,抱块砖跳河淹死,所以,你还是不要在这里污染空气,浪费土地,影响市容了,快点离开我的视线,哪凉快哪待着吧!”小虾米刚说完,只听“啪”的一声,大块头用力拍了一下桌子,显然气得不轻。却在面对胜利者的得意时,气势还是弱了下去。大块头说:“我说不过你行了吧,你——行!”只见小虾米又要开战了。大家不忍心看大块头输得毫无颜面,都拉了拉劝了劝,平息了这场“战争”。忘了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如此失态,但那些画面却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一曲终结,思绪慢慢被拉回。那年的欢歌笑语争执打闹烙在心头。今日的我们虽身处各地,心却紧紧相连。
那年的点点滴滴回荡在心间,那年经历的一切„„
(指导教师
乔文娟)
第三篇:那年那月
那年那月
我11岁那年,正值“文革”中期,全家老少9口人,就靠父亲、大姐和大哥挣工分吃饭,日出日作,日落而息,忙忙碌碌360天,一个工值抵不上一盒“丰收烟”,分得口粮不够全家吃半年。那时,我家正处于老牛负重爬坡阶段,“屋漏偏遭连阴天”,又遇上了卡脖子秋旱,眼看着到嘴的粮食被旱魔毁于一旦,秋玉米当时是用人挑肩抬水
种上的,好不容易熬到吐缨长穗了,可老天不作美,好象跟“人定胜天”叫劲似的,硬是两个多月不落一个雨点,本来就先天不足的秋玉米被火辣辣的太阳烤得都低下了头、弯了腰,叶子可怜得萎缩一团,远处望去,田野里冒出一缕缕蒸腾的白烟。老人们说,这一季庄稼是没指望了。人们纷纷寻找种种办法糊口。晚上,奶奶和母亲烧香、磕头,求神拜佛,祈求老天爷睁开眼,解救这方人。尽管奶奶天天祈求,母亲日日叨告,可老天却无动于衷,每天早早地把一团火球抛在空中,撒下一缕缕火焰,大地在燃烧、田野在燃烧、人们的心也在燃烧。奶奶失望了,母亲失望了,人们失望了。旱魔烧炙着庄稼,也烧炙着人们的心。粮价飞涨,平时两毛多钱一斤的玉米涨到七毛多。天呐,我家哪有钱买粮啊。母亲倒是很沉稳,发动全家上坡采羊角叶,然后用大锅煮,用水淘三遍,就可以食用了,玉米面掺上羊角叶攥成窝窝头糊口,就是这样也没坚持多久,眼看着就要断炊,多亏了上级领导拉来了许多胡萝卜,煮着、蒸着、生着,上顿下顿都是胡萝卜,只吃得我们个个倒酸水。这时母亲就给我们讲故事:解放前有一不孝顺儿媳,给婆婆吃胡萝卜,她和孩子吃地瓜。后来儿子出夫回家看到母亲脸上很好看,问媳妇给母亲吃得啥?“胡萝卜”。媳妇不好意思地说。为这事丈夫还对媳妇夸奖了一番,所以说胡萝卜是个东西,养分大着呐。说得我们都苦笑不得。
1973年春,我怀着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心情跨进了淄博二中的校园。幽静的学习环境,完备的教学设施,使我这个农家的孩子更增添了好好学习的信心。可谁料想,刚刚恢复不久的教学秩序,被一个“白卷英雄”搅乱了,一时间学校被搞得面目全非,师生无所适从。教师欲教不能,学生欲学不成。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始终未泯灭把书读下去的渴望。可是,事与愿违,由于当时的氛围和家庭困难的缘故,曾使我两次面临辍学的境地。
我记得那是第二学年开学前的晚上,母亲对我说:“不要上学了,就是高中毕业还得回家扛锄头,再说,家里也很困难,明天你跟张老师说说,这个学咱不上了。”望着母亲那忧愁的面容,我还能说什么呢。到校后,我见到班主任张老师就象受了委屈的孩子一样哭了起来,我断断续续地把缘由说了一遍。张老师说:“这怎么行,你们这个年龄正是学知识的时候,你母亲的工作我去做。”
星期天,张老师果真骑着自行车,顶着初春的寒风来到我家。经张老师一番劝导后,母亲同意我上学了。当时,我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次我读完了高中二年级的课程。
可是,好景不长。由于我家缺少劳力,年终分红时分得粮食也少,父亲又患了重病。母亲急了,说什么也不让我再念书了。我好说歹说,母亲才有所妥协,答应我一周上3天课,其余的时间下地干活挣工分。我把这事对张老师讲了,他竞然破例的同意了。刚开始几周还能按约定的时间办,可后来就干脆不去了,一气3个月挣了一百多个工。张老师让同学给我捎话催我上学,今天不来,明天还不去。张老师急了,又来到我家,做母亲的思想工作。就是这样我又回到了教室,完成了高中的学业。
如今,每当我回想起这些,心里总感到酸溜溜的,说不出是什么滋味。但对我来讲是一笔财富,使我感悟到:人生要奋斗、要磨炼、要吃苦。年轻时吃点苦不是个坏事,“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机遇是创造、争取来的,不是等来的。如同上学一样,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我经常拿这段经历来教育我的孩子,珍惜今天的好时光,努力学习。同时,我也十分感激张老师,没有他的帮助,我是不会完成高中学业的。
第四篇:那年那梦现代诗歌
那年
匆匆
朝霞绯红
一串青涩的脚印
踏着明天的梦
穿过田埂
追逐彩虹
十年寒窗
丰满了腾飞的羽翼
一朝出巢
飞向了瓦蓝的天空
那年
匆匆
烈日长穹
一串铿锵的脚印
在荒野上描摹着七彩梦
激情澎湃
热血喷涌
千年世俗
折不弯倔强的风骨
万丈红尘
压不住浮躁的冲动
那年
匆匆
斜影已东
一串徘徊的脚印
潜入昨天的梦
那条长满野草的土路
那个衣褛褴衫的童年
总在闭上眼的瞬间
缠绵在记忆中
故乡的路
长眷着老屋前母亲的笑容
心房装满挂牵
用思念感恩写满缱绻来踪
那年
匆匆
夕阳朦胧
一串徜徉的脚印
醉入逍遥的梦
梦中顿悟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
摆脱世俗欲望的奴役
任凭云卷云舒
评说半卷人生的过与功
井中月
镜中花
兜中钱
谁能带到那边受用
放下执念
福佑晚年
淡然从容
第五篇:那年,那月,那些人
那年,那月,那些人
吴化楠
做和风说话的孩子,忘记了怎么忘记······依然眷恋那场梦境,眷恋过去,不想苏醒······
终究离别
十一月,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雪,下得很执着,让人心烦意乱,我们都知道,天总会黑,人总要离别,也都明白,成长的附属品是遗忘,害怕这些记忆在我们念念不忘中被遗忘了,害怕那些熟悉的面孔会慢慢模糊,直到第二天,身旁没有了你们的身影才恍然惊醒-------终究要离别。
从明天起,我就成为流过的风景,我只希望,那些刻骨铭心的经历在你心中依然美好······
说好永远的
九月,认识了你们,这半年中,我们从相识到相知,从陌生到熟悉,友谊这条长线越扯越长,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不知你们是否还记得······
是否还记得,我们曾经分享各自的新鲜事,曾经放肆的大笑过,曾经任性的闹过······太多的“曾经”铺陈在脑海中,然后我愿意把它们温和的封存到记忆的木盒,放在记忆深处,这些沉淀在心底的东西,是时光所搁浅不了的。
虽然我们已不再同一个班级,但我们说好“要永远在一起”的誓言是不会改变的,因为我们拥有共同的理想,我们一起努力,去实现我们的愿望,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们在相同的地点,相同的时间续写我们这未完成的誓言。
后记: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