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大全]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大全]



第一篇:《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大全]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精选8篇)

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1

暑假期间,我读了《明朝那些事》的第一步,它主要讲的是明朝开国皇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只是一个小小的贫农,后因为元朝的腐败而造反。过程中,狄徐达、常遇春等名将,祝他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和元的军队,从而创建了一个新朝代,他给她定名为“明”。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无论你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不起眼,只要心怀一个梦而且尽全力施行,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像朱元璋,他原先只是一个小贫民,并且还因为走投无路当了和尚,单他有梦,他把这颗种子深深地埋藏在心,并用刻苦、勤奋与坚持来浇灌它,使得那颗种子越长越大,最后实现了朱元璋的梦想,当了洪武大帝。

如果我们也像他那样时时刻刻将梦想铭记于心,刻苦学习,相信等你长大后,那个梦想便会成为现实。不要认为这不可能,连一个小农民努力后都能名垂青史,那我们又何尝不能呢?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2

《明朝那些事》,作者明月,他介绍了近三百年的明朝历史,用一个别出心裁的角度。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明君贤相数不胜数的时代。这是一个昏君权奸辈出的时代;这是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这是一个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这是一个战斗力强悍的时代,这是一个军备废弛的时代。

这是一个明君贤相数不胜数的时代。朱元璋白手起家,打遍天下无敌手;朱棣北击蒙古,得胜归国;朱瞻基,朱高炽重视农业生产,休养生息。三杨内阁兢兢业业,处理国事;徐阶制衡“三权”,打倒严嵩;张居正改而不革,是为改革。这是一个昏君权奸辈出的时代。朱厚照以玩为己任,天启皇帝以木工为己任。刘瑾,魏忠贤独揽大权,危害朝纲。

这是一个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徐阶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他的努力下,大明蒸蒸日上,财政消除了赤字。后来张居正改革,为百姓造福,万历年间,明代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这是一个人民水深火热的时代。上级压下级,下级压百姓,贪污的方法数不胜数,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压榨的黑暗之中。

这是一个战斗力强悍的时代。戚家军善用鸳鸯阵,把倭寇打得丢盔弃甲;抗日援朝,李如松用几万军队把日军的大部队击溃;即使到了最后的农民起义,明军的战斗力依然强悍。这是一个军备废弛的时代。武将地位开国后急转直下,军容懒散,贪污军饷的现象十分常见。甚至有“打仗带头跑”的“光荣”传统,实是不忍直视。

明月以优秀的文采,幽默风趣的笔调,刻画了明朝的形象,既有对杰出人才的赞赏,也有对巨奸大恶的批判。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3

书名《明朝那些事》(七)。内容梗概:本书说的是明朝末年到清朝开始,蒙古人变得强大,明朝变弱,后来让蒙古人打败明朝的故事。

这本书对我的启发:使我明白了自己强大了,不要停止自己进步的脚步,不然的话,总有一天会有人比自己更强大。

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前中国十分强,至少在亚州是最强的。可是后来中国都在打内战,没有进步自己的武器,到了清朝因为大臣无能,被变强的日本进攻了,虽然后来中国抵挡了日本,却写下了一份份不平等条约,让别的国家拿自己国家的宝贵文物、让别的国家拿自己国家的土地……清朝却一点也不抵挡。

这本书带给我的想法:我明白了这一段历史故事后,我有一个想法,中国自己如果不内战的话会变得强大吗?中国如果不写下那一份份不平等条约会变得更强大吗?如果中国这些都没有发生会变得十分强大吗?

表明心态:我想把这些书带入我们学习的课堂,让我们明白明朝的出现和明朝的消失,让我们明白历史。如果中国努力发展就不只是今天这样了。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4

书读得不多,《明朝那些事儿》是读过的史书中比较另类的一本。该书语言流畅,时不时调侃一下,真可谓轻轻松松读历史,舒舒服服品古人。只是书中没有引经据典,也未注明出处,是否完全符合史实,咱也就没法考证了。好在它说的事儿,跟我这些年东鳞西爪地积攒起来的明史都对得上,我也就认为它是真的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算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反才拥有了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的腐败统治之苦,因此痛恨官员的腐败。做皇帝后,对腐败官员大肆杀戮,却没有止住大明王朝的'腐败。这大概就是当今社会对腐败官员大开放生之门的历史依据。

朱元璋有个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靠着这样的逻辑,天下一点一点地被他收入囊中。他是成功的,他的逻辑也被很多人信奉着。

朱元璋为了保证天下是自己的,也是他的继承者的,精心、刻意地做了许多的安排,夺兵权、杀异己,却无法保证天下从他的继承者手中被夺走。

看来,无论你多么强大、多么精明,你可以将别人的东西巧取豪夺过来,却无法阻止他人又巧取豪夺走。皇帝如此,官员如此,商人如此,所有强者皆如此。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而历史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书写的,因此应该是生动活泼的,而我们以前面对的事枯燥的叙述和总结,根本无法引起我们的阅读欲望。下面是我认为的一些有哲理的话。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5

一天晚上,妈妈拿着一本厚厚的书,边看边傻笑,我好奇地瞥一眼书名。“当年明月”四个字映入我眼帘,妈妈说这是作者。还有人姓“当年”?带着强烈的好奇感,我走进了这本书。

明朝经历了16个皇帝,近300年历史。这里面有叔侄兄弟皇位之争、有忠臣奸佞之斗、有首辅轮换、有文化更替,而使我无数次落泪的只有两个人:于谦、杨涟。

当也先带领大军打来时,城内只有区区九千禁军。满朝官员都建议南迁,小小的兵部侍郎于谦却极力反对。包括也先在内的所有人都认为明军必败时,于谦整顿军务,提出了自己的作战计划,鼓励全城人奋起抗敌。结果,也先大军败落,撤回蒙古。也先不明白,怎么10万大军会输给9千禁军?这一篇章我看了多次,每看一次都是心潮澎湃,也先不明白,我明白。这就是信念和坚持,是忠臣对民族大义的信念和坚持。

同样感动我的人还有杨涟。明知道木头皇帝朱由校不会治罪魏忠贤,可是为了国家社稷,他依旧冒死弹劾。一次、两次、三次……直至被关进监狱,被鞭子抽打、被大石压身,被钉子钉进自己的头颅,他拒不认罪,仍然在弹劾魏忠贤。于谦有一句话,最适用于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每次看到这一章节,我都会热泪盈眶。我知道这也是信念和坚持。是士大夫对正义的信念和坚持。

前几天,我看了电视剧《抗美援朝》,保持战斗姿势冻死在冰天雪地里的士兵、身体被大火烧着浑然不动的狙击手、几天没有饭吃依旧勇猛作战的战士,让我流泪的同时,又让我想起了于谦和杨涟,让我想起了信念和坚持。生活中,有的人有信念和坚持,做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好;而有些人遇到困难就退缩,毫无成功的信念和坚持,结果一事无成。信念像一盏灯,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像一星火,点亮人生旅途。让我们都做有信念的人,让人生过的更丰富。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6

在暑假里,我读了不少书,最令我影响深刻、收获最大的就是《明朝那些事》。这本书既让我知道了许多道理,又让我认识到自己还有许多不足。

《明朝那些事》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朱元璋是个很穷的人,他为了能活下去当了和尚,因此,和尚们经常欺负他,在和尚们喝酒玩乐的时候,朱元璋只能在旁边擦地板。而且和尚们逼迫他去要饭,要回的饭却一点都不给他。后来,因为他干的很努力,所以,老和尚就让他当敲钟和尚,生活才好了一点。

过了不久,朱元璋的一个朋友前来找他,骗他参军反抗,于是他就跟着去了。因为他很会打仗,得到了不少强兵强将。但好日子没到头,脾气暴躁的将军开始厌恶他了,因为他不想让别人比他强,于是就把他赶了出去。

朱元璋被赶出来以后,却又遇到了两个敌手,他正在为难,不过他非常的幸运,懂天文的刘基来了,朱元璋和他一起,通过聪明才智连打了许多胜仗,得到了许多人才。由于他善于学习,心胸宽广,所以被选当了皇帝。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想:“只有意识坚定,善于学习的人才能干大事”。我们学习也一样,只有努力,勤勤恳恳,善于学习才能学好。像那些偷鸡摸狗、整天想偷懒的人只会被别人嘲笑、看不起的!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7

我本身是个不怎么喜欢历史的人,我不喜欢那些零碎的年代,难记的名字和影响,但当我翻来《明朝那些事儿》的时候,我对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

我看到《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主要讲了“靖难之役”后的事情。靖难之役后,朱棣做了皇帝开始了他辉煌的一声,使大明变成了一个富强的帝国,一个伫立在世界民族之巅的庞然大物。里面的人物,有忠臣,有小人,有帝王,有平民,让我真切的感受到这不只是书中描写的人物,而是真实存在的,有肉有血,栩栩如生的人,就像他真的在我眼前浮现。有朱棣的残忍毒辣有朱高炽的忠厚老实。

既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又有南下讨平安南的伟烈。明朝经历了朱棣的造反,社会的稳定,“仁宣之治”后的动荡。这些事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

最让我有感触的是朱祁镇,他在土木堡被敌军也先活捉,后被喜宁陷害。经历了蒙古大漠的风沙,险死屠刀之下,被喜宁的诡计算计,他被当做傀儡,用来向大明要赎金,前前后后经历了九死一生,却还是坚强的活着。后来虽然被救回来,却被他的弟弟朱祁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让他回来了以后就处于被囚禁的地位。但他却很满足,他带着急促的步伐向南宫走去,当他打开大门的时候,他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她的夫人看不清来人,因为在漫长的等待岁月中,她已经哭瞎了自己的眼睛,当一切浮华散尽的时候,她还会在这儿等着他,此情可流转,千载永不渝。

朱祁镇这一生,从御驾亲征的威风到被俘,被亲人抛弃的落魄,再到复位时的感慨。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一样,似乎他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而其中的辛酸,又那是常人可以体会的?由于父亲朱瞻基的早亡,年仅九岁的他便登上这个宝座。说起朱祁镇,也许有点人会对他恨之入骨,但我认为他虽不是一个明君,却是一个好人。

另一个真正让我佩服的人是著名忠臣于谦,在“京城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帝国。当他保卫京城的时候,这是一场不能失败的战争,如果失败,北方半壁江山必然不保,于谦输不起,大明也输不起。我仿佛看到了他挺骄的背影,不屈的脊骨和视死如归的决心。这一幕幕的画面在我眼前回放。

历史不是残台断瓦,不是古庙荒冢,也不是发黄的书卷,而是挂在人心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透历史长河,吸取教训。历史不是你想的那么枯燥,历史原来真的很精彩。

《明朝那些事》经典小说读后感8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

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

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要不然,我这个区区六年级的学生怎能看懂?

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我写完了。我知道仅凭这篇文章,是不能表达我的全部情感的。可我还是要写,因为,这是对我的一种满足,仅此而已。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范文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早就听说了《明朝那些事儿》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好好地阅。大学才开始读,读完序言,我认为作者想用一种现代人的思维拉进历史和我们之间的联系,试图用一种极通俗的语言把整个大明朝的历史娓娓道来,这也是我喜欢的风格。正如作者所说的:“我想写的是一部极好看的历史。”这部历史从朱元璋的身份开始,采用了档案的形式将人物立体式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朱元璋(朱重八)的童年生活很拮据,没有读过书,古代没有读过书或没有做过官的,名字就是父母年龄相加或者是出生日期的命名。朱重八从一介草民,历经苦难,浴火重生,正要开展一番伟大的事业。这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尤其是今天的大学生来说。

也许正是“灾难”使他的心变得冰冷,但正因此,在经受世人白眼和历尽凄风苦雨后,他才明白了:“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在面对生命的尊严和生活的压力下,他开始了乞讨生涯,作者在书中特意强调了:“朱重八和别的乞丐不同,也正是因为不同,他才没有一直当乞丐(请注意这句话)”在讨饭的时候,他仔细研究淮西的风土人情,开拓了视野,丰富了见识,还加入了明教(在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手下)终于。在经过三年的漂泊生涯后,他发生了一个巨大的转变——转变的关键在于心。从一个不知所措的少年转变成一个有自信战胜一切的人。他是明朝皇帝的典范。

王守仁活跃的时候,正德皇帝就是那个爱玩儿爱胡闹,封自己为大将军朱寿又封镇国公的那个皇帝。不折不扣的昏君。昏到宁王觉得他起兵造反搞定这样一个昏君肯定没问题吧,所以他就造反了。很不幸,当时的江西巡抚正是王守仁。王守仁虽然是个文官,但是后人给的名号却是“大明军神”。跟军神玩儿,军宁王的老巢。再后来在鄱阳湖一举击败宁王,前后只用了三十五天。这时我们的正德皇帝才听说宁王要造反,很开心很激动啊,他又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准备御驾亲征。还没有征就听说宁王已经没了,所以他很不爽。当时有个小人江彬图谋不轨,还想让皇帝和宁王再打一仗让皇帝亲自俘获宁王。结果王守仁听说后,为天下苍生着想,各方打点,终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皇帝在南京象征性的玩了一把“亲自俘获宁王”,把功劳都让给了皇帝,才算平息了此事。能力!气度!手段!好一个王守仁!这就是所谓“致良知”。目的纯正则不妨手段不纯。看一个人物是否棒不能看只他是否爱惜自己的声名,出淤泥而不染只是海瑞那样的初级水平,只能看却不中用;他可以忍辱负重,他可以不择手段,但一定要看他最后是否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当然他所谓的事业一定要是以公众利益为目标的,才谓之“致良知”。王守仁是臣民的典范。特别感悟: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就是拥有强大的内心,在面对苦难与挑战时,不愤世嫉俗,而是把这些转变成磨练自己意志的一种途径,在逆境中寻找成功的法门。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看《明朝那些事》,时而带着消遣,时而带着凝重,时而带着敬仰,终于快看完了,明朝那些事读后感。有时弄点好笑的念给儿子听,他还听得津津有味,每到晚上,“妈妈,你还没给我讲明朝那些事呢!”,这是一篇带着趣味性的写史书,很多人看得下去,也是因为他的趣味性,也影射了当今的很多社会问题(这或许是中国几千年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其实在中国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我真的不太喜欢明朝,因为他们的君主很多都不是明君圣主,好不容易有个朱棣也是威武有余仁柔不足的。要不就是整天烧香炼丹想长生不老,要不就是做木匠活的皇帝,晕死。

虽说不喜欢这个朝代,但不能否认每个朝代都会有贤臣在推动着历史的进程。当我看到于谦,徐阶,张居正,看到杨涟此类的人,不由得心生钦佩之情,看到杨涟冒死上书,被酷刑整死,我留下了几行清泪,那个时候已经是魏忠贤的天下,跟着这个阉党就升官发财,“有房有车有女人(原话)”。否则就会被整死,是去是留不得而知,大多数人都“变节”了,只有少数人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而杨涟,筋骨很多都断,被布袋压身,钉子顶入耳朵,脑门。。他不哼一声,看到这些,除了可怕,更多的还是心里对这样一些人的敬重。。

对于政治,我不懂,但我知道一个人走在权力欲望的道路上,他能自保并克制自己的贪欲为老百姓做点事情,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样的人是值得人们敬重的,读后感《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就怕贪欲充斥自己的内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为了私欲排除异己,不管百姓死活,那么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每当看书看到乱世的年代,看进去了,自己也想走进那茫茫的救国路,常常想着自己,若是生在那个年代,我会怎么做,恨不得自己就是一个男儿身,饱读诗书兵书救国有方,或者就是花木兰从军,真真是愚痴啊。出来了,感觉生在这样没有战乱的年代,是一种幸福,珍惜吧,过自己的小日子吧。唯愿有圣君贤臣,贪一点没事,只要能为老百姓做点实事就好!水至清则无鱼,海瑞太清,最后变成整治别人的工具,若没有徐阶罩着他,他能做什么呀?

对一个国家,我们这些小女子没有多么崇高的信念,但我想,从先人的信念里,我们应该能够自省并受些许感染,坚持自己的内心,一生都坚持完善自我,充实地走在自己的人生旅途。。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读《明朝那些事》有感

花了一个寒假的时间,终于把《明朝那些事》读完了,或许因为语言通俗,读起来并不像阅读古文那样费劲,但它里面的内涵却深深吸引着我。

也许,读完了这本书,并没有让我对明朝的历史有多么详细的了解,但在这本书里,我明白了道理,懂得了真情,更看到了若干世间罕有的高贵品质,并深深为其折服。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个嘴脸丑恶的小人,一个个心狠手辣的宦官,一个个见利忘义的奸臣,当然,更看到了舍生取义的勇士,坚守信念的强者,更有独守正道的孤胆英雄。隐藏其后的,还有那复杂又难以捉摸的人性。读完了,看到了好多的改变,人的改变,物的改变,环境的改变......由于利益二字,兄弟反目,父子成仇,将好好的一代王朝搅和的乌烟瘴气。但确有一样东西始终未变,这个东西,叫做天道。借用仙四结局紫英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惟有天道恒在,往复循环,不曾更改……千年的历史,我们不能轻易评说,我们只能从看到的人与事中来自己分析判断,冥冥之中,确有这样一种力量,在左右着历史的轨迹。

明太祖朱元璋丑不丑不重要,他集结了一代名将徐达、常玉春,他们侥敢善战,为成就朱家霸业鞠躬尽瘁。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他正骑着马,是在寻找他的侄儿朱允炆吗?郑和站在船头,看着即将出发的庞大舰队和茫茫的大海,他是在感叹什么吗?嘉靖皇帝不问朝廷大事,最终还是没能炼成长生不老的仙丹。远处传来孤独而清越的鼓声,那是戚继光将军独自在为抗击倭寇的士兵擂鼓。崇祯皇帝他并不想死,更不想成为大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也许每个皇帝的梦想都是朱家的基业世代相传,但现实却是残酷的,不知崇祯死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有没有想到他的祖先朱元璋呢?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三百年的明朝不算长,其中的金戈铁马、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史留给我们的不止是记忆,更多的是一种沉淀,是一份宝贵的财产。南京的明孝陵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陵墓,因马皇后有“孝慈”皇后之称,故称“明孝陵”,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我走在陵园内的神道上,两旁的石兽、文臣武将的造型历经时间的风风雨雨,依然栩栩如生。恰逢国庆长假,来这里的游客很多,老人、小孩,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一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我们生活在新中国这样一个和谐社会中,祖国的强大繁荣是我们幸福的源泉,少年强,则国强,我相信历史会因为我们青年一代而更精彩!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有看《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想法不能不说是受朋友的影响,但一直没有去看,直到去年1月份。起初在电子书上是当成一本休闲小说看得,闲时无事或者无聊的时候看一点,断断续续看了将近2个月才看完。开始,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不少欢乐,看到很多东西都是一笑而过,没有留下一丝挂念。渐渐地我感觉到了在这幽默后面的沉重和压抑,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述:历史从来都不是幽默的,只是我这个人比较幽默,用幽默的叙事方式把这段历史说了出来。不错,历史是厚重的,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历史,王朝的兴亡和个人的荣辱兴衰,让我认识到这不是故事而是事实,无法改变和无法反驳的事实。

历史是没有真相的,历史的扭曲从历史事件发生的那一刹那就已经开始,因为这个事件往往无法真正找寻它的发生原因;之后,记录历史资料的人也不可避免的有所偏差;再之,写史人的主观偏见和朝代更迭、政治需要等等,历史真相离我们渐行渐远,直至历史面目全非。但这并不是我们不读历史的理由,读史可以使人明智,而且,历史从来没有真正的改变过,改变的只是技术、经济和人,历史只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兴---衰---亡---兴。我们以前常说以史为鉴,但是往往我们知道最终会发生什么,我们还是坚定不移,义无反顾的一条道走到黑,该发生的事情终究会发生!这也许就是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吧!

看这本书到最后的时候,我情不自禁,潸然泪下。不为明朝而哭,而是为崇祯而哭,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人士大夫而哭,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仍然不屈的百姓而流泪。崇祯到死都在抵抗后金的入侵,而未求和、割土以换取边疆和平从而消除内患,大明十六帝王真正做到了“天子守国门,君子死社稷!”。孙承宗、杨嗣昌、卢象升等轰轰烈烈的死去和百姓的不屈抵抗都体现了文人的气节和中华民族的精神!一切终将消散,唯有精神和信念永生!

明朝大历史中的其他人物如于谦、王守仁和张居正等等也让我看到了人性的伟大,让我懂得了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也可能是错的,我们要坚信天道和圣人之言,不避人性的弱点,全盘看待整个问题或者一个人!张居正是奢华也有点贪污,但他始终不忘自己的道德底线和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信念。王守仁的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核心的心学,也让我明白了许多,说易行难,明白易,做到难。

历史以鲜活的人物组成,读历史就是在读人,读懂了人也就读懂了历史。人一生一世不可没有气节,不可没有底线。人终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行的端站得正,凡事但求无愧于心。是非功与过,尽付后人说!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62597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