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父与子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震中父与子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今天,我从语文书上读了一篇课文名叫《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完后,我被文中父亲爱子和执着的精神而深深地震惊和感动。
《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洛衫矶地震中有一位父亲安顿后受伤的妻子。立刻奔向他儿子的学校不顾自身的安危,也不听别人的劝告,坚持挖了38个小时后,终于救出了他的儿子和13个小孩。创造了父爱的奇迹,他的儿子在废墟中也十分坚强,还在要被救出时让他的同学先出去,也十分了不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地震中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由文中这感人的父爱,我想到了基础训练上的一个故事,一位父亲带他的女儿乘船去外地见他的.妻子,可是有一次,由于船一阵剧烈的晃动,一把水果刀不小心扎入了这位父亲的心脏,可是因为创口太小和父亲担心女儿不会受到照顾,便顽强的活了3天,在把女儿送给他妻子时死去,打造了父爱的奇迹。
父爱是伟大而又无私的。它好似黑暗中的一盏明亮的灯,给我们温暖,给我指点前进的方向,他又像一把手,当你陷入不良习惯的沼泽中,他会把你拉回来,便你终生受益。
【地震中父与子读后感】相关文章:
1.《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设计
2.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4.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5.《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6.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7.《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写结合教案
8.关于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9.《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第二篇:地震中地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父爱的支撑下儿子获得新的生命的故事。在1994年美国洛杉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给人无限启示的文章。但是学生在理解文章中蕴藏的父爱却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将心比心的,从内心去感悟。再加上文章的背景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之后,学生没有这方面的体验,脱离生活的经历。对此,可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根据本课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人物的好词佳句。
2、深入理解课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
读中体会
读中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四、重点: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爱的教育。难点:理解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
五、教学方法
本课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两个板块感受父与子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所以这堂课我采用“促情悟读、让真情涌动”的教学方法和“品析词句法”来突破教学的难点。
六、学法
1、找
找描写父亲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从而体会父亲爱子之心、悲痛之情。
2、读
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父亲努力拯救儿子的过程,品味语言、积累语言。
3、说
通过探讨,挖掘出孩子们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
4、写
让学生把充沛的情感积累化为书面语言。
七、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对话与交流感悟中进行。而激活课堂,点燃学生情感,其最佳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教学中,我着力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悟情、动情,以此拔动学生情感的琴弦,激励学生大胆去说、去想、去品、去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多方面的语文能力。教学中我力求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使课堂呈现人性之美。
八、教学过程
结合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我预设了以下五个环节:
(一)渲染情感
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为学生播放汶川地震的视频,地震中发生了很多感人肺腑的故事,大自然的力量是如此的巨大,使人类不得不望而生畏,然而,有另一种力量却能感天动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大地震现场,去感受一对父子在地震中演绎的动人故事。——《地震中地父与子》
设计意图:从生活实际入手,生动直观的现场视频会牵动孩子们的心,让孩子们真切感受到地震的情形,为理解全文作铺垫。
(二)以疑引读
整体感知
学贵有疑,有了“解疑”的兴趣,才能产生主动探究的愿望,也才能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因此,我引导学生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初步质疑:想想地震中的这对父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
设计意图:教师应该教在学生有疑处。以疑问促阅读,并相机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从而带动了全篇的阅读。
(三)深入情境
品读感悟
在对文章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向学生提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说这是
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抓住描写父亲动作、外貌、语言的语句,学生品读、感悟。
第一部分: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1、朗读感悟,文本对话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让学生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理解挖掘的艰难,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在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我随即追问: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连续不断地进行挖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父亲对儿子的承诺„„
2、重点品读,引领真爱
从“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是本文的中心句,这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责任。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的信念。
第二部分感悟儿子的“了不起”
当我们还在感动于父爱的伟大时,课文中,一个七岁的了不起的孩子——阿曼达,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了又一次强烈的震憾!
(1)角色朗读,情境感悟
细细品读儿子与父亲的对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难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让学生为儿子的镇定、勇敢和坚定所打动。
(2)深入情境,探究学习
当父亲找到出口,让阿曼达出去的时候,他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是父亲的爱给儿子带来了巨大精神力量!儿子对他人的爱,是父爱的传承!
3、再次研读,回扣中心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阿曼达这样做呢?再次回扣中心句: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小曼达不仅救了自己,还救了其他同学。父亲是了不起的,儿子也是了不起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领悟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带着自己的情感去体验作品,与书中的文字“激情交流”,通过有“情”朗读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四、读写结合 让爱延伸
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阿曼达被救后,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时我出示图片,在音乐声中让学生的感情随着笔尖流淌,记录自己的感受。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感动无处不在。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一个“情”字,牢牢地把握一个“爱”字,用文中父子之爱燃起学生心中之爱,让爱在课堂中传递,让爱在生活中绽放异彩。
五、感受真爱
升华情感
欣赏小诗,将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形象再次走进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
设计意图: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验父爱的伟大,再次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爱
儿子
信任 了不起!
爱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信任能够开启生命的大门,让我们都能拥有爱,获得爱的力量,再把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
第三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舍己为人
——读《地震中的父与子》有感
安阳实验小学 五(5)班 李桢晗
四年级的时候,老师教了一篇《地震中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个发生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从中,我明白了很多。
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许多人都在仅仅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有一位父亲,坚持救出自己的孩子。而当他找到自己的孩子,并让他从废墟里出来的时候,他的孩子却说:“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因为我知道,无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这个孩子懂得舍己为人,舍己为人,舍己为人……这段话便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舍己为人”,简单地说就是心中有他人。也许很多人说自己是舍己为人的那种人,也许还有人说自己肯定会成为舍己为人的那种人,但真正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又有谁能够做到“舍己”呢?如果你做到了“舍己”,你肯定会得到大众的一致好评,你在大家的心里肯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印象,竞选班干部,你的票数肯定也是遥遥领先的。“舍己”,对,就是“舍己”!
“舍己为人”,还让我想起了许多人。第一个就是最美司机——“吴斌”。当不明飞行物砸向他的时候,他忍着剧烈的疼痛,做好了停车工作,确保了二十多名旅客的安然无恙,而他自己却因为伤得太重,而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年,吴斌年仅48岁。
“最美妈妈”——吴菊萍。202_年7月2日,杭州滨江市的一个小区里,有一个2岁女童从10楼坠落,吴菊萍奋不顾身地冲了上去,接住了那个女童。但是她自己的手臂却骨折了。这难道不是舍己为人吗?
舍自己,帮助别人,这是一种非常值得学习的品质。文中的孩子,是舍己为人的,而他,是我学习的目标。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舍己为人”,一个对我来说意义深刻的词语。
“舍己为人”像一团火苗,不断地向人们展现它那无限魅力。人们将会永远记住这火苗!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一
五年二班 肖湘文
当我翻开《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时,里面的内容一下把我吸引住了。
那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的一次地震,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以及他的伙伴。我被这位父亲的壮举深深感动了!为了救自己的儿子,父亲用自己的两只手,不断地挖啊,挖啊……终于把儿子救了出来,当我读到“他挖了8小时……他满脸尘土,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的时候,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他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父子情歌。
是啊,爱是无形的,但它可以让你感动不已。他可以让你感受到人性的美丽,亲情的温暖。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更是崇高伟大的!它可以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可以创造人间的奇迹!
由此也使我深深的体会到,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同样是伟大的,无与伦比的,这种爱是只求付出不求索取的!可平时我却没有感受到这一点,甚至还不尊重爸爸妈妈,不理解他们对我的教育与帮助。
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爸爸让我做数学题,我的心思全在玩电脑上,电脑好像爪子一样抓住我不放,我哪儿有心思做数学题呀!我便乱写一气,爸爸看了,直摇头,让我重做,我却不肯……回想起来,我好愧疚!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父母亲给了我生命,关爱我,教育我……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长大后回报我的父母!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二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叫做地震中的父与子,内容十分感人。
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所小学顿时成了一片废墟。许多家长闻讯后急忙赶来,在废墟中寻找自己的孩子,大部分家长都放弃寻找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位家长默默地寻找自己的孩子。开始大家也没有注意他,直到警察来了,一位女士跟警察说明了事情的经过,大家才开始慢慢的注意他。他为了就自己的孩子,不停地在废墟里搬开瓦砾和砖块,有许多人都以为他疯了,警察,消防员,路人都来劝阻他,可他就是不听,依然坚持寻找自己的孩子,他挖了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的衣服早已破烂不堪,眼睛里充满了血丝,手挖出了鲜血。当他挖到了38小时时,他听到了孩子们的求救声,在路人的帮助下,全班学生和老师都被救了出来。
他是多麽伟大啊。
安顺市八小
五年级(1)班
都瑞霖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三
上网时,再次无意中看到曾经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则新闻。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则新闻中,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这则新闻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新闻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离开人世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
如果大家能把文章中那对父子的精神用在学习和生活上,我们一定会天天向上,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4篇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1
本文记叙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他冒着生命,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经过三十八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与儿子的同学,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当我读到“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时,我不禁愣住了:这普普通通的一句话,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力量呢?正是这句话使儿子坚信父亲会来救他,所以在没有水,没有食物的艰苦环境下坚强生存下来,也正是这句话使父亲抱着坚定的信念救出儿子。
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不久前的一件事,有一次,我出去玩,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一到家便嚷嚷着要喝水。不一会儿爸爸便端来了一杯开水,我接过开水立马喝了起来,我刚喝到一口时,便烫得我大叫,只觉得开水像一团火流入我的肚子,我生气地放下杯子回到房间生闷气。过了一会儿从厨房里传来了“叮咚”的流水声,好奇心驱使我悄悄走出房间,只见爸爸正把刚才那杯开水倒在另一个杯子了,就这样倒来倒去,为了能让我快点喝上开水。我的眼眶湿润了,走到爸爸跟前,爸爸见了我便拿起开水说:“好了,不烫了快喝吧!”我接过开水大口地喝着。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2
如果你的儿子已被昔日充满孩子欢声笑语的学校的废墟所埋,你会不断挖掘,救出自己的孩子吗?如果你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会让别人先脱险吗?就在《地震中的父与子》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篇课文我一口气读了三遍。文章写了一位年轻的父亲在失去了孩子极度悲痛的情况下去儿子昔日的学校不停的挖掘。在他挖掘的过程中,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来到这里,痛苦的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喊完后便绝望的离开。也有许多好心人来劝他,但都被他拒绝。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我!在他不停的挖掘了38个小时后,听见了孩子的声音,并最终开辟了一个出口,救出了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14个同学,表达了这位父亲对儿子多有责任心啊!而他的儿子在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的时候让同学们先脱险,这个儿子又又是多么无私啊!
我读后心潮澎湃。这位父亲为了救自己的儿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儿子为了救同学,让他们先脱离危险。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啊!如果这位父亲仅是来到这片废墟绝望的大喊“我的儿子!”那他的儿子和14个同学就只有长眠于地下了;如果这位这个儿子畏惧死神而先上去了的话,那他的14个同学就有可能升入天堂了。如果人人都能像这对了不起父子那样,成千上万的孩子或许就能得救。记得我小时候,只知道让
大人给我买玩具,而不顾大人的重重困难,大人们也无可奈何,只好给我买。自我读了《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绝不会在像小时候那样做了。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3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是《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文章里的一句话。
一想到这句话,我就想起文章中的主人公阿曼达和他的父亲。面对大自然的灾害,我们似一棵小草,在天灾降临时,也许就会被天灾夺去生命。但是这对父子,在大自然的灾害来临时临危不惧。父亲怀着不放弃一丝救孩子的希望,而儿子阿曼达也怀着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的心理来接受困难和考验。终于老天不负有心人,让这对父子又团聚了。
老天可能会关上一扇门,但也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不要以为一件事只有一种解决方法!就像汶川大地震一样,全国人民心连心,各地群众自己送来了救命的物品,在大家众志成城的努力下,从废墟中就出了许多生命。终于,如此之大的困难,我们也克服了。
所以,我们要像那对父子一样,遇到困难勇于面对,不能半途而废。今年夏天,我就克服了重重困难,登上了黄山。黄山飞来石景观是我向往已久的,从早上出发,我和爸妈一路走,一路喘,马不停蹄地向飞来峰进发。可是来到山脚我傻眼了——那么陡,那么高啊!原本不恐高的我想打退堂鼓了。可
是,我这一路气喘吁吁地爬了大半天,不就是为了一睹为快吗,不能白跑一趟啊!可我就是小腿肚打颤。妈妈看出我的心思,大声说:悦悦,加油啊,你看我体力不如你都爬上来了,你也不能落后呀!爸爸也在一边说:我的女儿是最棒的,到现在都没让我们扶一把,一定会完成自己的心愿。听了爸妈的话,我鼓起勇气,扶着石壁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山顶。站在飞来石旁,望着脚下的万丈深渊,我的心胸一下子变得极其舒畅。眼前起伏的群山,连绵的云海尽在我的脚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享受啊!此时此刻,我忘记了害怕,尽然来到峭壁边扶着栏杆嚷着要妈妈给我拍照,留下这难忘的一瞬间。
现在,每当我看到当时留下来的照片,就会想起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我将把这句话当做我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在今后的生活中像地震中的父子一样,永不言弃!
《地震中的父与子》读后感范文4
今天,我看了《地震中的父子》这个故事,文中的父子亲情,深深地感动了我。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美国的一个城市发生地震,父亲不顾危险赶到学校,当时学校倒塌,儿子被救出的希望很小,别人都放弃寻找儿女,只有这位伟大的父亲相信儿子还活着。满脸是泥的父亲在学校倒塌的瓦片里不停地挖啊挖,终于听到儿子的声音,在大家的帮助下,终于挖了一个大洞救出了儿子。
伟大的父爱让父亲不顾安全和危险去挖废墟里的儿子。最令人惊讶的是儿子说的话:“无论发生什么事,爸爸都会和我在一起。“一个七岁的男孩,竟说出这样的话,因为他相信爸爸一定回来。相比之下,我是多么需要向这对父子学习。记得有一次别人好心帮我,我怕把事情搞糟,所以不领情。还有一次,我病了,想吃糖,妈妈说以后给我买,但我不信,硬要她当时买。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要对别人信任,在危险时,要给予大家鼓励。
读了《地震中的父子》,我被文中的父爱深深地感动了。多么伟大的父爱啊!我好羡慕!
这个时候,我又想起了我那不曾谋过面的爸爸。从记事起,我就一直在想象中感受爸爸的爱,我羡慕有爸爸的孩子,渴望爸爸的抚爱!可是,我的爸爸在天国,我想:如果他还健在的话,他一定会像文中的父亲一样爱我,让我沐浴在无尽的父爱中……
我亲爱的爸爸,告诉我,您在天国还好吗?我相信您一定在天国关注着我每一天的成长。不过,请您放心,虽然您不能在我身边照顾我,但幸运的是,我有一个爱我的视我为掌上明珠的妈妈,无论我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妈妈总在我身边。
亲爱的爸爸,您安息吧!我一定会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