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火烧邱少云》读后感
《火烧邱少云》读后感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火烧邱少云》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火烧邱少云》读后感1今天我读了《火烧邱少云》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一次执行潜伏任务时,不幸被敌人燃烧弹击中,全身被火焰包裹,他却始终趴在那儿一动不动。邱少云身后就有一条小河,他只要往后退几步就能扑灭身上的大火,但邱少云为了不暴露目标,一动不动地趴在原地,直至壮烈牺牲。读了邱少云的故事,让我知道了没有革命烈士的英勇献身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邱少云如果在被火包围时动一下,敌人就会发现,战斗就会失败。他为了战斗的胜利,选择了奉献自己的`生命。邱少云的事迹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小学生的我却经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和同学说话,作业不认真,想起自己种种的坏习惯,真觉得对不住邱少云叔叔。我决心向邱少云学习,学习邱少云坚强的意志力和高度的组织纪律性。从现在开始我要改掉自己做事不认真,学习吃不得苦的坏习惯。我认为我们只有刻苦学习,认真做事,长大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不辜负革命先烈的期望。
《火烧邱少云》读后感2邱少云叔叔,大家都非常熟悉。再攻夺“391”高地时,烈火烧到他身上已严重威胁着他的生命。那时,他只要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灭掉。但是,这样整个潜伏队就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许多战士都有可能丧生在敌人的炮火之下,为了胜利,邱少云没有这样做。这个伟大的战士以惊人的耐力忍着,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挪动一寸地方,发出一声呻吟。
读完这篇文章,我对邱少云肃然起敬,想想自己连上课40分钟也熬不住,和同学讲话,做小动作,画画,我深表惭愧,脸不觉红了。
记得又一次,我和同学讲话,被老师发现了,批评了一顿,还罚抄定义。我心里一百二十个不服气,嘴里还嘀咕:“抄就抄,有什么了不起,别的同学不是也讲话吗,为什么只罚我一个?”现在想想真惭愧啊!如果我遇到邱少云那种场面,燃烧弹还没烧到我身上,就爬起来跑了。
我要向邱少云叔叔学习:他在烈火缠身的情况下,为了胜利,到生命最后一刻也没有动;我也应该在上课专心听讲,自觉遵守纪律。
《火烧邱少云》读后感3最近我们学了一篇课文—《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志愿军要夺取“391”高地,“我们”都全身伪装,隐蔽地很好。到了中午,敌人放起燃烧弹来,火烧到了邱少云身上,这时候,邱少云只要从火中跳出来,在地上打几个滚,就可以把身上的火扑灭,可是这样,整个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邱少云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趴在地上一动不动,被烈火活活烧死了。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非常沉重。邱少云的这种精神是不是也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呢?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喜欢交头接耳,做小动作,一节课只有40分钟,邱少云被火烧都能忍受,难道我们就忍受不了这40分钟,在课堂上好好听讲吗?平时,我们稍微用火烧一下手指都很疼,更何况邱少云是被烈火焚烧,他本可以把火扑灭,自己解救自己,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为了潜伏部队和这次战斗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现在,我们社会上有许许多多像邱少云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不求索取。而还有一些人,整天忙着票子、房子、车子、位子,视庸俗为潮流,视利益为高尚。我们一定要学习邱少云,将来把祖国建设地更加美好!
第二篇:《火烧邱少云》读后感 潘柯良
《火烧邱少云》读后感 潘柯良
暑假的的第一天,我和妈妈去图书馆,有一个阅读红色经典的角落,我挑了一本《火烧邱少云》,《火烧邱少云》读后感 潘柯良。故事主要内容是:邱少云在二十几岁的加入了抗美援朝战争,1952年10月,邱少云所在的连队要消灭盘踞在391高地的敌人,在深夜他们潜伏在敌人前沿,等待总攻的号令,读后感《《火烧邱少云》读后感 潘柯良》。但是,到了白天敌人的飞机向邱少云潜伏的地方投了几个燃烧弹,有一个正好投中了邱少云的旁边。邱少云旁边的野草燃烧起来,身体也被燃烧起来了,他知道:只要他轻轻一滚火就会扑灭,可是会暴露所有潜伏的战士,所以他咬着牙关,结果被大火活活烧死了。
我要向邱少云学习,学习他那超越常人的﹑顽强的意志力,他舍小己顾大局爱国爱民的精神,那种高度自我牺牲,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光辉形象一直留在我们心中!
第三篇:《邱少云》读后感
《邱少云》读后感
邱少云叔叔他在攻夺“391”高地时,烈火烧到他身上已严重威胁着他的生命,那时,他只要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就可以把火灭掉,但是这样整个潜伏部队就要负出巨大的代价,许多战士都有可能丧生敌人炮火之下,为了胜利,邱少云叔叔没有这样做。这伟大的战士以惊人的毅力忍着,直到最后一息也动过一寸地方,发出呻吟。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对邱少云战士起敬,想想自己连上课40分钟也熬不住,我深感惭愧,我要向邱少云战士学习,他在烈火缠身的情况,为了胜利到生命最后都一息也没有动,我也应该在上课时候专心听讲,自觉遵守纪律。
第四篇:火烧赤壁读后感
《火烧赤壁》读后感
三国演义之火烧赤壁你们应该听!我读了以后,真是大快人心。那么让我给大家讲讲吧!
这场战役是诸葛亮策划的。其策略非常周全,让我们不禁感叹他的聪明才智。鲁肃请诸葛亮 帮忙,诸葛亮写下了十六个字“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其实诸葛亮早就预知快要刮东南风了,故意扮成道士在七星坛作法求风,当天半夜三更,果然刮起了东南风,于是周瑜派黄盖去给曹操送信,安排进攻曹操。曹操以为黄盖是真降,于是约定黄盖押着运粮船去投降,船头插着青龙牙旗作为信号。
黄盖带着二十只火船,船内装满了干柴、芦苇,上面有铺满了硫磺等引火等,而且还用稻草成了稻草人,套上军服,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批批士兵,于是向曹营进发,曹操信以为真,看见大批船队及士兵一同投降,暂时掉以轻心,当船队即将靠近的时候,曹营有人发现有诈,开始防备,但是曹操的船被铁链锁住,动弹不了,黄盖不顾阻拦,指挥各船一起点火,这时,风又大,转眼间,曹船全部引燃,上面顿时成了烈火冲天,曹军大败。
这次让我目睹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真是好爽呀!
第五篇:火烧摩天楼读后感[定稿]
天凉好个秋,短衣换长衫。难得早起,顿觉天凉了,换上长袖也无法抵挡住早起的寒气,连着打着好几个喷嚏。早起无事,不如就把那部电影给看了吧。——《火烧摩天楼》,看之前也从多处地方了解到这部电影可以称为《泰坦尼克号》前部,只不过这是火热,那是水深。
看完这部160分钟的灾难长片!不知不觉就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了。趁着吃饭的时间,在脑中回想了这部片,慢慢体会这灾难片想要传达的思想。
影片一开始诉说的一座138层高的大楼,是位于旧金山的世界第一高楼,其建筑商邓肯及其女婿罗杰出于虚荣心不肯降低楼层高度,偷偷修改了建筑师道格的方案,为了节省成本宁可偷工减料,降低大楼防火规格,使大楼实际上属于豆腐渣工程。
后来电路部门检查电路:启动备用水泵,正常;启动主发电机,没有反应;启动备用电机,电路就短路了。这一伏笔揭示了火灾发生的原因。随后主储藏室内的电闸过热爆破溅出火星,引燃了桌上的纸巾包装纸等易燃物。传感器启动了电路过热紧急短路系统,电路监管人员调试后发现传感器没有触发消防部的警报,另一负责人解释说其实没有着火,但事实上也许是消防警报设施并没有到位。随后男主建筑师道格检查电路,发现电线没有绝缘保护。然而建筑商邓肯却不以为然:“one piece of scorched wire from a burned-out circuit breaker is hardly conclusive.”认为仅凭一台烧毁的断路器上的一段烧焦的断路线,是很难下决定认为电路线没有做绝缘保护,并且在安全设备还没有完全安装的时刻,就贸然决定举行竣工庆典。若在此刻相关负责人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便不会有之后的惨剧了。“豆腐渣工程”。在顶楼的竣工庆典开始后不久,因电力系统短路,引发了火灾。
(一)不可信赖的现代文明
20世纪70年代,华纳兄弟和20世纪福克斯分别买下了同为讲述摩天大楼失火记的小说《The Tower》和《The Glass Inferno》,后来由于担心题材撞车影响票房,两家公司破例决定携手合作,以相当于今天的一亿多元的投资,造就了阵容上前无古人的大制作《火烧摩天楼》,倘若只挑一部电影来概述七十年代好莱坞的明星格局,它应该是最合适的选择。此前为投拍《海神号》不惜举债的制片人伊尔温艾伦一反大制作普遍采用小卡司的传统,动用浑身解数以确保熠熠星光闪遍每一帧胶片,就连跑龙套的黑人保安都是当时尚未杀妻的橄榄球巨星O.J.辛普森。尽管如今人们很难想象这种火大无脑的消防片竟然能上大银幕,不过当年的院线却是截然不同的面貌。由于六七十年代浓厚的政治气息,尚未被视觉轰炸和庸俗营销洗脑的观众普遍青睐《邦尼与克莱德》这类富有反叛精神的低成本制作,导致大片纷纷遭遇滑铁卢,好莱坞的秩序由此重新洗牌。大公司惶惶不可终日,直到1970年改编自阿瑟黑利畅销小说的灾难片《国际机场》大获成功,他们才看到了些许希望——许是弥漫在几大片厂内部的焦虑气氛特别适合拍摄这类电影,灾难片如雨后春笋一样占领了全国院线,《火烧摩天楼》则是其中商业战绩最为卓越的一部。影片最终收获了十倍于成本的票房,至今仍是史上最卖座的五十部电影之一。然而本片之所以如此轰动,除了成熟的商业运作之外,很大程度上在于准确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与恐怖片一样,“恐惧”亦是灾难片永恒的母题,不同之处在于恐怖片的恐惧对象是有实体的怪物(如吸血鬼),灾难片则恐惧着造就怪物的本源(对应过来就是鼠疫)。当今的灾难片大多以环保为主题,讲述人类对生态的破坏所招致的毁灭性天灾;而《火烧摩天楼》等七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作品则基本围绕人祸,而且都是原本不该发生的人祸,这种现象投射出了当时大众的担忧,即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所抱有的不信任——科技给了人力量,使得原本弱小的人类能够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也有能力掀起惊天动地的风浪;到了《火烧摩天楼》的时代,面目狰狞的失控科技早已不再满足于像以往那样仅仅化身为变异虫类或者敌方的原子弹自外部入侵,它们反客为主,成为了无法排除电路系统故障的摩天大楼——现代社会本身就摇摇欲坠、危机四伏。
因此在《火烧摩天楼》中,两位拯救众生的男主角——建筑师与消防队长,一起站在了“科技”的对立面。电影从一开始就强调道格热爱野外探险、对都市不甚留恋,年轻时还徒手与黑熊搏斗,而且在整个救援过程中他都没有使用任何专业建筑知识(对这栋已经濒临倒塌、到处爆炸的大楼来说,建筑知识的用处已经不大了),全是依靠极强健的体魄、敢担当的态度与大无畏的勇气,换言之在广大观众心目中,比起以科技制服科技,伟男子气魄才是更可靠的。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几个展现人与大火正面交锋的场景,落于道格出生入死为绝望的母亲救出两个深陷火场的孩子一段戏,其中他对小男孩说“她们(母亲与妹妹)是你的责任了”,闻听此言后小男孩那写满崇拜与向往的神情,似可代表编导对“顶梁柱”一词的理解。
银幕上的消防队长与建筑师亦敌亦友,银幕下的纽曼与麦奎因也是互不相让——1969年,原定要出演《虎豹小霸王》的麦奎因正是由于片方拒绝在演员表上将他的名字列在纽曼之前,愤而解除了合同。《火烧摩天楼》中麦奎因不改初衷,要求与纽曼片酬相同、戏份相同、台词的行数也要相同(逼得休假中的编剧赶回公司彻夜改剧本),而且要排在演员表第一行。公司只好采取折衷政策,把纽曼标在右上方、把麦奎因标在左下方,这样从右往左读就是纽曼排第一、从左往右读就是麦奎因排第一,虽然实际效果是纽曼的名字最先跃入视野。与两位充满阳刚气的大英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向迈克提出炸水箱建议的工程师则满口术语、体质羸弱,他在临近结尾时才登场,并且对自己的结论没有把握,与其说是在行使老本行“驾驭科技”,倒不如说是小心摸索着如何安抚猛兽。同时,包括议员、市长等诸多达官贵人在内的顶楼宾客们,则在外形上或弱不禁风、或脑满肠肥,在态度上或坐以待毙、或贪生怕死,可见他们一方面代表了“不可靠”,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民众对政府缺乏信赖的心态。
比人更脆弱的是看似牢不可摧的科技造物——邓肯引以为豪的“最先进的消防设施”最先四分五裂;本可获救的少年因戴耳机听音乐而没能察觉危险,命丧火海;赶来救援的直升飞机坠毁于大作的狂风,飞行员亦壮烈牺牲;金碧辉煌的宴会厅沦为废墟一片,衣冠楚楚的宾客们不堪身份与地位的重负;扑灭大火的终极手段“炸水箱”,意味着摧毁大楼本身。建筑商邓肯和比他更贪得无厌的女婿忘记了造物主,对自然规律以及自身局限熟视无睹,拒绝原则却仰仗没有原则的科技,傲慢地为通天塔筑起了新的化身——一座摇摇欲坠的摩天楼;结果就是汹涌澎湃的熊熊烈火,只用了短短一瞬便将这栋傲慢的工业文明象征物点成了一捆通红的爆竹,以200条鲜活的生命为代价,造就了一出残忍却盛大的黑暗祭礼。人类总以为控制了技术,却反过来被技术控制;总相信自己充满理性,却总被贪婪与虚荣占了上风。
(二)未能铺展的戏剧格局 与其他灾难片一样,《火烧摩天楼》也非常注重群像的塑造,登场角色基本囊括社会各个阶层。以女性为例,戏份比较吃重的有三位,分别是建筑师的女友、由费唐娜薇饰演的杂志主编,由詹妮弗琼斯饰演的富有贵妇人米勒太太,以及拉姆齐市长夫人。编剧借助杂志主编,触及了职业女性如何平衡事业与感情的问题;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并为救他们而独闯火海的米勒太太象征了单身母亲的奉献与独立;市长夫人则与丈夫感情甚笃,是一位幸福的家庭女性,在很可能是生命最后关头的时刻,她最牵挂的就是留在家中的幼女。这些出身背景性格各不同的人们,因灾难而脱离了人的社会属性,变得与世隔绝、孤立无援,从而营造出全社会都处于危机中的步步紧逼之感,更警示着观众如此灾祸随时有可能降临在你我身上。可惜的是影片的细节不够充实、典型,使得所涉及的有关社会现象均流于表面。此外,影片后半段中全体角色都静待消防队长天神下凡,在生离死别之际依然保持淡定态度,导致灾难片中常见的嫉妒、自私、生死攸关时刻的舍生取义与背信弃义之择弱化了不少,戏剧性大大降低,沦为一出纯粹的视觉奇观,卖点变成了看着演员在空中吊来吊去。影片基本没有涉及对多数灾难片中的重头戏——自救,少数几次自救行动不仅方式单一(都是硬闯),亦均以失败告终:一对婚外热恋中的男女,幽会时因为担心被人发现拔掉了电话线,却在偷情过后惊愕地发现大火已经烧到了卧室门外面,于是男方为了不让情妇担心,骗她说没事并让她转过头,独自踏入火海求救,不想顷刻间就丢掉了性命,她也在惊恐万状中跳了楼。自救情节的匮乏,无疑是剧本的一大遗憾,无形中映衬了片中某位妇人在刚刚获救时的台词:“我们应该进行消防训练,可是根本没有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而且我们去参加的消防训练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电影本应多给其他角色发挥空间,这样至少可以向观众介绍一些火灾逃生的方法,使这部商业大片来得更有意义一些.更遗憾的是,编剧尽管早已为人性冲突的爆发预留了足够空间,却随着故事的行进将先前的设定抛在了一边。全片相对比较丰满的人物,当属事故的罪魁祸首——邓肯和他的女婿。野心勃勃、自私自利的女婿是个倒插门,长期生活在岳父的阴影中,对深爱自己的妻子毫无感情。此君本可展现出更为阴险卑鄙的手段,可是他的行为在导演不温不火的处理下,显得不过是在别人都傻站着的情况下积极逃命罢了,不得不说是白白浪费了一张好牌。对邓肯本人的塑造要稍好一些,这个道貌岸然的建筑商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女婿身上,仿佛全然忘记了正是他自己暗示手下宁可偷工减料也不要削减楼层高度,为了落成仪式的体面而打开了全楼的灯,并几次挂掉了火灾警报电话,坚称“不可能影响到我这里”;更离谱的是结尾处面对这栋吞噬了200条生命的魔鬼大楼的残骸,他依然绝口不提痛悔与负疚,反而抱住女儿说:“我所能做的,就是避免这种事再度发生!”真是一个绝妙的反讽。饰演邓肯的是当时业已过气的威廉-霍尔登,然而他称这个剧本为“糟糕透顶的陈词滥调”,“我的角色永远在打电话”,接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已经很多年没拿到这么高的片酬了。开机后,由于费唐娜薇没完没了地迟到,令全组人都苦不堪言,于是老前辈霍尔登自告奋勇,一把将她按到了隔音墙上:“你要是再敢这样,我就让你穿墙而过!”随后唐娜薇的准点率便有了很大提高。
影片最大的亮点当属米勒太太的感情故事。她受到了一位骗子克莱本(由传奇舞王弗雷德-阿斯泰尔出演)的追求,克莱本却在两人相处的过程中对她产生了真感情。另一方面,米勒太太其实早就知道对方是个骗子,但她相信克莱本的本性并不坏——确实,当一个浑身着火的人冲进宴会厅时,一众达官贵人里,只有这位骗子冲上去帮他扑灭火苗。原本生存有望的米勒太太最后还是不幸身亡,只留下了一只由黑人保安队长救下的小猫,交付到克莱本手中,支撑起他今后的希望。电影上映不久后琼斯即宣告息影,她对能在职业生涯最后一部作品中与阿斯泰尔共舞表示“终生荣幸”。不过阿斯泰尔和琼斯并未在剧组中受到公正待遇,他们只分配到了远离拍摄中心的临时化妆间,在阿斯泰尔的坚持不懈地据理力争下才调整过来。更凄凉的是,早在1950年就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位列AFI百大男演员第五位的阿斯泰尔正是因本片在75岁高龄时获得了他职业生涯中唯一的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而这根本就不是一部歌舞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