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第一篇:红岩读后感

历史会永远铭记

——《红岩》读后感

《红岩》讲述的是在解放战争面临胜利之时,在山城重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由于叛徒出卖等种种原因被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抓捕,在狱中忍受着惨绝人寰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艰苦的环境和残酷的刑罚并未抹去他们内心对革命的渴望,仍然保持着一颗革命党人的忠诚内心,为了自己心中的信仰,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进行着不懈的斗争。翻读《红岩》之时,不禁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军旅作家刘猛的著作——《冰是睡着的水》。两本书记录的都是在隐蔽战线同敌人作斗争的无名斗士,不同的是一个在黎明前的黑暗中面对敌人的重重压迫仍不屈服并保持昂扬的斗志同敌人斗争,一个在和平年代居于民族大势上同敌人进行公平的智慧上的交锋。这是两代隐蔽战线共产党人对祖国默默奉献的故事。在读《冰是睡着的水》时,内心充盈的大多的是热血和感动。而翻读《红岩》之时,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崇敬,发自内心绝对的崇敬。崇敬那处在艰难环境中仍能保持不屈的斗争精神,而这也是所有那个时代的共产党员共有的精神,是能够让今天的我们有一个好的生活环境、让今天的中国在世界屹立不倒的精神。

在我看来,《红岩》所述虽然是根据革命前辈真实的斗争经历改编而成的经典著作,但是其本身不仅仅表现了被抓捕的革命前辈斗争的故事,他还是整个中国共产党在艰辛中不断奋斗前行的缩影。

书中的甫志高就是在革命早期党内叛徒的缩影,这些对党中央命令不屑一顾只知道从自己角度出发的所谓共产党员,由于他们自身的失误而导致更多的革命者惨遭牵连。而其自身却在受捕之后选择放弃心中的革命信仰,对昔日的革命战友伸出了残忍的屠刀。这样的事件在党产生的早期也有发生,曾经是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的张国焘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由于此类人物的叛变对当时所在的党组织造成了巨大的打击。

所幸甫志高这样的叛徒只是革命队伍中的少数,更多的革命者将自己的热血和生命奉献给了自己的理想,祖国人民未来的自由幸福。江姐、许云峰等革命同志因叛徒被捕后,在狱中遭受了惨绝人寰的折磨,但是这并不能使他们屈服,因为这些肉体上的折磨无法磨灭他们心中对革命的信仰。这正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于夹缝之中求生存。虽然长征让革命的队伍在人数上锐减,但是它不曾磨灭共产党人心中的理想,留下的共产党人都成了将来革命的中坚力量。就像从魔窟中逃出的更多的同志一样,都成为未来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

而全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情节是狱中的难友在被限制饮水后挖出了一眼泉水,并为了保护泉水同敌人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从文字上来看这只是一眼泉水,但是他隐含着革命的希望。在无水的绝境中发现的泉水,就是在革命的黑暗时期发现的一缕曙光,狱中难友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自己的革命成果,这是他们在另一个战场同敌人进行的斗争,他们永远在为祖国进行着斗争。

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革命前辈就是面对死亡,仍从容就义的许云峰前辈。在即将被特务残杀走向人生终结之时,许云峰前辈没有丝毫惊慌,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脚步蹒跚却稳重刚毅,虽然拖着锈蚀的铁链却仍能看到那坚挺不屈的身影。面对跟随而来的特务匪徒,朗声命令:“走!前面带路。”这一声命令中充满着对反动派的不屑以及对死亡的淡漠。作为革命党人,对这些只知道压迫百姓的反动派充满浓浓的不屑,同时越是贴近死亡内心的革命信念越是坚定。

而如今的我们,处在一个举世繁华的和平年代,革命前辈的鲜血为我们缔造了一个安然成长的温床。但是温床不会永远存在下去,我们这一代的成长有责任和义务扛起祖国未来的大梁,像前辈一样为祖国、为后代奠定一个安然成长的基础。诚然我们不需要像前辈那样在敌人的肉体折磨中昂然不屈,但是我们现如今处于全球的大争之世,不进就是退,我们仍面临着源源不断的挑战。前辈们的精神我们不能忘记,这为革命、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亦是我们未来奋斗的源源动力。

第二篇:红岩读后感

永远的红岩 这天,我在家中,偶然看到了我那本已经落满灰尘却对它记忆犹新的红岩,于是我又陷入了我的回忆中······

那是一个三年级的寒假,我一直是用敬畏的心态来读这本书,读完后,我感触匪浅,安静的合上书,回想着书中的感人片段,这时,封面上的那片红,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我忽然感觉它似乎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战士们的冲锋号声,和被囚禁的共产党越狱时的高呼声也再次映入我的耳目,我好像看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我也好像置身于解放重庆的激烈战斗中,那首表现共产党不畏敌人的《铁窗小诗》也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我握紧了拳头,那些残害共产党的可恶特务和那些出卖共产党的叛徒,我真想亲手把他们杀掉。但我也深深敬畏着那些意志坚强,肯为祖国,战友奉献出生命的共产党员。

这本书讲述了重庆地下党和国民党斗争的故事,成功塑造了许云峰、华子良、江姐、刘思扬、成岗、成瑶、宋振中、李敬原、齐晓轩、胡浩、余新江等英雄形象,其中,最令我敬佩的就是女中豪杰——江姐。她只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女共产党,地位也不高,可是她的坚

强,勇敢令我感动,并且,她在我心中,树立了高大钢铁的英雄形象。

想到这儿,我也感到深深的愧疚。因为在他们面前,我们显得太渺小了,共产党们受尽了国民党给予的肉体上的折磨,却动摇不了他们精神上的一分一毫。而我们呢,只要遇到一点挫折,就会放弃,对这儿,我们应该好好反省。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不都是无数位战士血染红岩换来的。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并且铭记没有他们挥洒热血,哪有我们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没有他们咬紧牙关,哪有我们的高楼大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三篇:红岩-读后感

读《红岩》有感

红岩,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所在地,然而它有着更加深沉的含义。红是革命的红,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而岩石坚韧无比,不仅仅说明革命志士的坚强不屈,和他们对党的信仰如磐石般不可动摇,还

象征了中国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更加像岩石般牢不可破。

不知道自己是以怎样复杂的心情读完这本革命著作的,有对革命志士的尊敬与钦佩,有对党内叛徒的鄙视与不齿,有对反动势力的愤怒与仇恨……然而更加震撼我的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仰。正是这种力量让许云峰面对特务的威逼利诱,依然镇定自若,让那些反动派无计可施;正是这种力量让江姐看到自己丈夫被处死,依然挂念同志的安危,隐忍内心的伤悲;是这种精神让江姐面对粗长的竹签订入指甲缝间刺骨铭心的逼供,依然守口如瓶,藐视反动派;是这种信仰让刘思扬放弃锦衣玉食,毅然投身革命……

这是一种对革命,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是对祖国明天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坚定不移;是一种相信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相信胜利就在前方——这就是信念的力量!

这一种信念支撑了一群革命志士,这一种信念团结了一个民族,这一种信念解放了一个中国。信念就是一个火种,积蓄着千年的力量,只等一朝爆发形成势不可挡的火山,岩浆迸射。要那光,驱散黑暗!要那热,熔化一切残渣!要那火,烧尽这旧世界的尘埃废土!在无数个日日夜夜翻天覆地的吞噬中,一个新世界,一个新中国浴火重生!

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五星红旗,用热血浇灌了历史,为我们培育出崭新的生活。然而,安稳平静新的生活让人们开始松懈,开始麻痹大意,忘记无数革命志士的血与泪。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们享受着各种物质文明,却渐渐忘却了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从青少年犯罪到从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政府官员行贿受贿,甚至在我们的校园里,也有一些学生终日无所事事,迟到早退,旷课缺席,更有甚者殴打同学,顶撞师长……这些现象让人都心寒不已。这样的人,或许他们内心并不像所表现的那样十恶不赦,他们只是缺少一份信念,缺少对未来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没有计划,没有目标。我们应该像红岩里的烈士表现的那样,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执着地追求,不畏层层险阻,即使是同归于尽,也要冒险一搏。

当代学生是社会的特殊人群,我们担负着发展祖国,光复中华的使命。先辈们用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现在他们沉淀在历史的长河中,剩下的是我们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面对种种社会问题,我们不应该怯弱退缩,更应该为

社会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作为学生,我们只有坚持对党和国家的信念,才能认清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才能够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树立高远的人生理想,才能能够胸怀祖国和人民。我们应该在读好书的同时,做到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致力于自身的完善,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诠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发愤图强,把自己培养成为祖国需要的人才,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荣辱紧密联系在一起。

我们要拥有坚定的信念,是信念让我们勇敢的坚持,是梦想使我们辛勤的耕耘。我们要做执着的追梦人,无愧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无愧社会赋予我们的使命,无愧祖国的美好前程!

第四篇:红岩读后感

“小萝卜头”——读《红岩》有感

读罢《红岩》,心中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小萝卜头”的事迹也曾令我几度落泪……

1941年,宋绮云、徐林侠被国民党反动派秘密逮捕了,宋振中才八个月,也被带了进去,跟妈妈住在女牢房里。牢房一年到头不见阳光,阴暗潮湿。宋振中穿的是妈妈徐林侠改小的囚衣,吃的饭和大人一样,也是发霉发臭的牢饭。长期监狱生活把宋振中折磨得面黄肌瘦。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友们都叫他 “小萝卜头”。

等“小萝卜头”六岁了,爸爸宋绮云提出让他上学,特务硬是不让,经过难友们的几次斗争,特务才勉强同意让“政治犯”黄伯伯当“小萝卜头”的老师。“小萝卜头”学习很认真,他懂得学习的来之不易,他牢牢记住妈妈的话:将来革命胜利了,还要建设新中国。

遗憾的是,1949年9月6日,年仅九岁的“小萝卜头”和妈妈徐林侠,爸爸宋绮云一起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戴公祠。

“小萝卜头”在监狱上了学,由地下党员和爱国志士做他的老师。他十分痛恨国民党反动派,小小年纪就辨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敌人的监狱里帮助地下党完成了许多成年革命都不能做的革命工作,为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即使在牺牲的时候,仍高呼着:“我没有罪!我要出去!”正因为如此,“小萝卜头”宋振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他在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小的烈士。

比起现在,“小萝卜头”的生活简直与我们是天壤之别。“小萝卜头”从那么小开始忍受折磨,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中成长,对外面的世界是如此渴望,对生活是如此向往。得到一个书包,一本书,一支笔,都认为是天地给予的恩泽。他懂得怎样照顾妈妈,懂得怎样向日本帝国主义的做法去抗争。他是那么勇敢,帮助共产党传出信息,使得里应外合。谁会察觉这是一个小孩的说所作所为呢?面对敌人的威胁与严刑逼问,你坚贞不屈,毅然与敌人殊死拼搏。小萝卜头便是我们少年的爱国楷模!

第五篇:《红岩》读后感

《红岩》读后感

今年暑假里我读了《红岩》这本书,印象最深的是——小萝卜头的故事,一个遇害时才9岁的小弟弟。他从小就随父母一起被关在监狱里,学习生活条件那么恶劣,而他却那么渴望读书,他的故事深深地触动着我。

小萝卜头大名叫宋振中,从小就与父母一同被关在了渣滓洞看守所,由于缺乏营养,他面黄肌瘦,头大身小,狱友们都称他为“小萝卜头。6岁时,小萝卜头经过狱友们的努力,终于有机会好念书了,虽然仍被关在监狱里,但他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刻苦努力、勤奋向上,通过学习使小萝卜头不仅掌握了许多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所以常常为狱中的共产党员传递消息,1949年9月6日,小萝卜头与父母同时遇害,年仅9岁。

看了小萝卜头的故事,我不禁脸红,暗想,小萝卜头学习条件这么差,却仍那么爱学习,而我自已,学习生活条件这么舒适,在明亮的大课堂,有着各种先进设施的教学工具,更有着知识渊博的老师授课,就连铅笔盒里妈妈都给我准备了各种各样的笔供我书写,但我却不认真对待学习,把学习当做负担,只是为了爸爸、妈妈和老师而学习,想想真是不应该呀!通过看了小萝卜头的故事,我会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更加勤奋努力,来回报为了我们的美好生活而牺牲的人们,如小英雄——小萝卜头!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