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还有多远读后感
幸福还有多远读后感(一)
《幸福还有多远》梅婷、王志文、佟大为等主演的,剧情写的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同样匮乏的年代,一个女孩子向往外面的世界,尤其是对军人的崇拜,她的勇敢让她的人生有了丰富多采的内容。如果你们有时间就一定要去看,如果你已经看了或正在看,也可把感想告诉大家,让大家分享你对此剧的真实感受,这可是要拿大奖的作品哟!
《幸福还有多远》告诉我,幸福总是在人们盼望中存在着,你看不见,摸不着,能笑、能吃、能说、能睡就认定是幸福吧。人生不如意有9,你还有什么不能看透呢?不过此剧确实让人深思,追求着就是幸福,有追求的人,那怕是在泥泞里、在悬崖边、在深渊里,他都以生命的存在告诫世人,我在固我幸福。活着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你不可能让人象放牛、羊,象养鸡、鸭,象收蜂王那样有规有矩。每一个人的梦想均有不同,你不可能用你的梦想断想别人的人生,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意义,这很重要。做为人首先必须对自己负责,一个能为自己的生命负全责的人,那他一定是高尚的,象王志文在剧中扮演的吴天亮。正因为每一个人追求幸福的方式不同,追求的目标也各异,于是才有了此电视剧一开场就由梅婷扮演的李萍,知道这批香烟发往海军部队,就将写有:如果你看到……如果你还没有结婚,那我愿意嫁给你。的纸条放入百合香烟里的剧情。
由佟大为扮演的战士首先拿到有纸条的香烟,由此的剧情都是围绕着这一张纸条展开的,剧情紧凑、合理、不夸张,让人重温了那个时代的悲歌,王志文、佟大为和梅婷演的很到位,能让观众跟着剧情走到至深至纯的境界。这张纸条处成了三对婚姻,在这三对婚姻里,寻找爱的方法却让人感动。当下的年轻人对爱情的错位,对婚姻的恐惧,尤其是幸福指数远远低于那个年代。
《幸福还有多远》最终结局让人进入无限的想象空间,贯穿全剧的歌声真的很感人: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看沧桑变化,那些为爱所付出的代价,是永远都难忘的,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永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了他。偶尔还会想起他,偶尔难免惦记着他,就当是个老朋友啊,也让我心疼,也让我牵挂。只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让往事都随风去吧,所有真心的痴心的话,仍在我心中,虽然已没有了他。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也曾伤心流泪,也曾黯然心碎,这是爱的代价。
幸福还有多远读后感(二)
张永琛的《幸福还有多远》以长相漂亮、心底善良的卷烟厂女工李萍追求幸福的经历做线索,揭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对于幸福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主人公李萍在内外交困之际,将一条征婚启事塞入烟盒,把命运交给了上天,愿意给吸到这盒烟,拿到这张纸条的男人做老婆。结果,年过四十,妻子已死的部队首长吴天亮成了中彩之人。他按图索骥,找上门来。李萍在反复思考,犹豫再三之后到了部队与吴天明成婚,并过上了衣食无忧、备受呵护的官太太生活。这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忧无虑,清闲自在的天堂般生活,李萍却觉得不幸福。她觉得自己成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寄生虫,她渴望工作,渴望劳动,她心怀追求和梦想。她觉得一个人靠着自己劳动,那才是幸福。丈夫为了爱妻生活的充实一些,无奈之下派手下王小毛给李萍送些书来看,以打发时间。一来二去,王小毛和李萍产生了姐弟恋情。后来,王小毛专业回到地方上,李萍依然舍弃了养尊处优的优越生活,毅然和吴天亮离婚,追到以承包出租车为生的王小毛跟前,心甘情愿与之结合,住着租来的房屋,干着摆烟摊的生意。直至王小毛死了,她还深深爱他。在她看来,幸福不是物质的富足,不是养尊处优,被人宠爱,而是和自己爱着的人在一起。幸福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精神的满足。
文中的吴天亮是一个好人,他认为自己身边的人都幸福就是自己的幸福。他追求的是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幸福。
丽萍的姐姐李岚,她认为幸福就是物质的富足。所以,她挖空心思要找个有钱有势的丈夫。她人为幸福是靠强硬的手段巧取豪夺,不择手段得来。结果,她落下个可悲的下场。
丽萍的好友靳英,则认为只要我爱了,无论他爱不爱我,我为他怎样付出都是幸福的。
李萍的哥哥则认为和共患难的妻子孩子,一家三口不离不弃就是幸福。
父母辈呢,则认为为人不做亏心事,子女孝顺,生活顺利就是他们的幸福。
这本书让人看出,幸福是个人心中的一种感受,每个人追求不同,对幸福的感受也不同。其实幸福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幸福就在你身边,幸福就在你手中,幸福就在你心里,幸福无处不在——明媚的阳光让人幸福,关切的话语让人幸福,亲人团聚让人幸福,关切的话语让人幸福,久别重逢让人幸福,感恩他人也会让人幸福……如果你感觉不幸福,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没感觉,不珍惜幸福而已。会感受幸福的人才能真正拥有幸福。
幸福还有多远读后感(三)
我每寻找一部连续剧的时候,都会先从剧本名字开始入手,如果剧本名字能够吸引我的眼球,那么我会一口气把全集下载到电脑里,然后倒杯热水,披件衣服,开始聚精会神的投入其中。我喜欢看连续剧,喜欢那种一集又一集,像讲故事一样叙述着某个人的生活,喜欢那种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感觉,喜欢每个演员在剧中倾情演绎着自己的角色,而最重要的是在每部连续剧看完后,自己总会有些感想,有些领悟,会让我忽然间明白了许多道理。
《幸福还有多远》通过一个普通女孩追求人生幸福的坎坷经历,折射了不同人对幸福的不同看法。26的连续剧在短短的两天看完,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很长时间难以从悲欢离合的剧情中解脱出来。它为我们演绎了每个家庭的经历,从组建到破碎,演绎了每个人的情感生活,都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感叹和思索,理想中的婚姻爱情和现实中的家庭生活,总会存在着不小的距离和差距,而幸福离我们是近还是远?一半取决于缘分和天意,而另一半则取决于自身的把握和努力。
剧中幸福两个字在人们眼里都有着不同的定义,有关于追求梦想的,有关于追求幸福浪漫的,有关于追求金钱势力的。其实幸福是很简单的,只是人们现在的社会中追求多了,梦想多了,所以心里承载的东西也就多了,我想只要停下来,回过头稍作休息一下,你会发现其实幸福就在我们的身旁。
第二篇:幸福离你有多远
幸福离你有多远
幸福——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幸福的在不同人的眼里有着不同的意义,它可以是事业、爱情、亲情、亦是友情,物质或是精神。幸福的远近更重要的不是他的位置,是你心中的距离,好高骛远幸福永远遥不可及,停滞不前幸福会被你消耗殆尽。幸福是触手可及,幸福是追求可得,幸福也会遥不可及。
我们不断的追求着自己心中的幸福,凝视远方却不肯环视周围,感悟现在我们所拥有的美好。有些幸福也许随着我们不断的前进会远离你,就想人们的健康,人们常说健康是福,往往健康却在我们追求欲望途中被忽略,健康就此远离我们,幸福也就此离你而去。
多一些感悟,你会惊喜的发现其实幸福就在身边。学会感受幸福,幸福无处不在,缺的只是发现幸福的眼睛。看不到身边的幸福,心中不会有美好,充斥的嫉妒,仇恨,抱怨的黑暗,幸福让你遥不可及,给自己心中一缕阳光,用幸福把心点亮,学会体会幸福,学会感恩,你会发现幸福就在你身边的每个角落等你去发现。感恩你身边给予你幸福的人们。只有如此我们每个人才会在人与人之间中传递我们彼此的幸福,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才能铸就我们的幸福家园。
幸福不是仅仅靠感悟就能持续下去的,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我们的追求,每个人的理想是自己感性和理性的综合体,我们需要争取的理想,需要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样也需要接近现实。每个人都有欲望,但更重要的知道需要的是什么,应该得到是什么,能够得到的是什么,只有切合实际的理想才不会空洞,不能真正了解自己,了解环境的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人们需要努力,人们离不开理想。理想是我们精神的支柱,更是幸福的源泉,它需要我们的用辛勤的汗水去灌溉,没有风雨看不到彩虹,幸福眷顾勤劳的人,努力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成功不是中彩票,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要有切合实际的理想,勇于挑战的精神,幸福才会如期而至。
作为我们本身要看到自己的幸福,同时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给予我们幸福的人,去让自己更幸福,同时我们的目标也应该是为他人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幸福。我们的幸福在身边,我们的幸福在眼前,我们的幸福在远方。
把握现在,努力当下,着眼未来,我们不断前进!
第三篇:幸福还有多远情感散文
和冬,相识于过家家的年龄,一幅画,一帕绣,一张卡片,那些小孩子家简单美好的情谊,伴着长大。别于初中,略去中间一段短短的重逢,想来,竟是十年已久。
落樱如雪的四月,冬考上了浙大,以后她就要离开洛阳去杭州求学,“你再不来找我玩,我就走了。”是啊,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在不同的城市忙着各自的生活,相见甚少,相聚无多。于是,我便欣然答应,于五一假期来了洛阳,这个留下朋友人生最美好的四年回忆的地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答应得那么毫不犹豫,或许,我只是想在最后和朋友一起走一走那段不曾有我的地方,告诉她,你的青春,我来过。
两天时间,马不停蹄。冬恨不得把洛阳所有的景致都摆在我面前让我饱览。洛阳真的是很具有文化底蕴的一座现在化城市。我和贝,冬和男友,相扶相携,一前一后,山光水色,良辰美景,玩得不亦乐乎。
感动于第一天游玩,贝的精神不是很好,可为了让我玩得尽兴,她还是陪着跑着说着笑着拍着。第二天大巴车上,她终于和盘托出自己许久以来的心事。都说,毕业季也是分手季。是的,贝和她大学以来交了那么长时间的男朋友分手了。并不是贝对感情不够坚定不够认真,只是,她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女孩,为了爸爸,她选择了分手。整夜的无眠,让我看的出她对那段感情的不舍,我能想象那么长时间以来,她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多想劝劝朋友,只是,一出口便成了叹息,似有千言万语,却又一时无话。感情这事,我们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更何况,我还不曾涉足爱情,更是无从说起。只是,不管经历多少波折,爱情和现实之间,我仍愿意相信爱情。
贝的感情不易,冬的又何尝不是。冬的男朋友柳虽不太喜欢说话,却很热情,办事很周到,忙前忙后,只顾让我们玩得开心。看得出来,他和冬的性格很合。安安静静,踏踏实实。冬是一个对感情很认真的女孩,那日,看到她在空间里说,此生遇你,不羡鸳鸯不羡仙,几分喜几分妒。虽然他们已经走过三年的幸福之恋,却是遭全家人反对的。为了爱情,无论付出多少,她都无怨无悔。只是,未来的研究生生活,一个杭州,一个贵州,爱情,能否跨越这两个相距千里的城市?多少个细细碎碎的日夜,这份感情,该怎样维系。我纵有千千万万颗帮她的心,也无一点儿可支的力啊。惟愿幸福,从恋爱到婚姻,从青丝到白发,相爱如初。
至于我,虽也曾被人视为全部,只是骨子里本是一个极冷的女子。其实,我不懂,我犹豫,我疑虑,我迷茫。我想,我爱上一个人,定是很难。我说做普通朋友,那天就哭了,喜欢我的人,为什么不是我喜欢的人.....有时候,也希望一个人懂,只是,他始终不是那个人.....喜欢我的人,谢谢你,喜欢我。
三个人的青春三个人的故事,寂寂流年,幸福还有多远?你到底还要跋多少山,涉多少水,才能盈盈浅笑,款款而来?
第四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一)理性?人性?
铁凝的《永远有多远》讲述了一个出生于六十年代、北京胡同长大的女孩白大省的故事,她敦厚、善良。从少女时代的梦中情人赵大安,到夸夸其谈的夏欣。一个个男人从白大省身边走过,又为她的真情而回头。然而善良真挚的白大省经过那么多无情的伤害后,对生活、自己进行反省,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本质问题。
先是她的大学同学郭宏为了留在北京,与谈了四年的女友分手,来追求白大省,因为白大省的奶奶可以通过关系让郭宏留在北京。白大省明白郭宏的用意,但善良天真的她还是接受了郭宏,并深深地爱着他。然而郭宏遇到了西单小六。他抛弃了白大省,和西单小六混在一起;并当众辱骂白大省,白大省彻底失望了。
后来白大省遇到了朴实、勤劳的大男孩--关朋羽。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两个人越来越默契,白大省也觉得找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然而,表妹小玢的出现改变了原本美好的一切。她住进白大省的家,吃白大省的、用白大省的,白大省不和她计较。可是最后,她却把关朋羽抢走并做了他的新娘。
白大省的性格虽具有典型性,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已很难找到原形了。她的温和、善良让人喜欢让人叹息。她虽然大学毕业,却是个很传统的人。我们的教育一直教育我们“与人为善”和“爱人”.她的善良使她处处为别人着想,不懂得怎样拒绝别人。
她的性格的悲剧不能不使我想到我们教育的缺陷,我们过分强调做好人,却忘了怎样做好自己。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果我们追求自己想要的,得到自己该得到的东西,而是为了取悦别人,让别人过的好,那样不仅自己觉得很累,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并且并不一定能给别人多少帮助。我们只有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我们才会更积极地做事,才能更好的为别人服务,就像孔子责备做好事不去领赏的学生,这样会破坏做好事的积极性。
其实她一直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后来她也发现了,可为什么她还是不能改变什么。是什么阻止了她呢?我们不能说是她虚伪,她从来没想过要伤害别人或去满足自己的什么欲望。是她骨子里的一些传统思想吧。对她来说,让别人失望比让她自己失望还要难过,她总要自己去承担才能换来心里的平静和避免良心的谴责。就像作者给她的取名一样,白大省,说明她的省悟是不会有结果的。当然,文学作品为达到一定目的可以虚构跟加强一些情节,但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很难改变自己什么。人的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我们都是很平凡的人。要抛弃原有并以为正确的观念,内心要承受多大的恐惧和多强的信念。我们不能仅嘲笑她的懦弱、无能,还应看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具有那些性格。
我们可以从理性和人性来看待白大省这个人物。她一直都是理性的,克制自己,处处与人为善,她的做法完全符合教科书的标准,可为什么总是遭抛弃呢?她缺少的是什么呢?有人说是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我想这应该也是人性中的一些本质的东西吧,人生活在社会中总是有一定需求的,她不敢去追求她想要的东西,这使她丧失了自我和生气。感动一时是容易的,可要长时相处好更需沟通和互助。向人索取不是完全不好,那样让人觉得真实,让人感觉到你的存在,知道你是不可忽视的。
我们需要理性,需要爱,而不仅仅是为满足别人,放弃自我,我们应带着理性去追求人性需求的东西。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二)周五晚上和交友上一个朋友闲聊聊到铁凝 , 他强烈推荐《永远有多远》和《安德烈的晚上》,说是巨感人,还给我布置作业写读后感,于是一口气儿就把两个小说在那晚上都灭了。(另,《安德烈的晚上》还真不觉得怎么感人,也没有什么画画,什么最后维纳斯乳头的描写,那位同学,是不是你记错了?)
说来也怪,我第一次看铁凝的作品就是那部著名的长篇《大浴女》(算她新近作品的代表作了,沉重的对生活中假、丑、恶的揭示也同样孕含着她对美的呼唤,有悖于她早期的清新的路子)。那时候我还在 Calgary 作实习,在老妈这边要好的一个阿姨家里借的这本书。很惭愧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铁凝是谁,看到纸装的本子就跟 60 年代闹饥荒看到了窝头一样的兴奋。翻了头两页就被里面的 “ 引小跳 ” 吸引了,有点像看自己的故事一样的颇有兴致。于是这本书消磨了我每天早晨去实习单位在公车上的时间,我下意识的不想快把它快速消化,因为它本身就不是垃圾言情,那是心灵的盛宴,也本能的无法浪费。
看完之后缓了好几天,写得深刻,太深刻了,深的我都被搅到漩涡中有点大沉不起了。于是对铁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猜它到底是男是女。因为它仿佛有两双眼睛:一种男人,一种女人,以男人看女人,以女人看男人。还有两种身份,一种城里,一种乡下,以城里人看乡下,以乡下人看城里。这让我感觉特别奇妙不凡,令铁凝这个中性的笔名更加蒙上了神秘的色彩,让我不忍去过早的将其面目清晰暴露,不忍到不去狗狗,不忍到想让更多的作品让我靠近它揭开它。
当我半夜看这个中篇《永远有多远》,从字里行间的蛛丝马迹中又嗅到了铁凝,这久违的重逢让我欣喜。尽管这个中篇有其它作品中不具备的 “ 北京特色 ”(嗯,的确很北京啊,还是老北京!),但从造句的重复与排比,从用词的质朴甚至略带粗劣的亲切,从逮着个词汇不留任何余地地剖析,从通篇透露的悲悯的情怀,从将一种偏执的情绪不加阻拦一泄到底的能力,从对一句话的话外音及隐藏的内心的揭示,从对一种表象的姿态渗透到对心理的洞察的天分,从驾驭整个故事与人物性格导致的命运的把握,是她是她就是她。铁凝,一个精灵!
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对她的东西这么感冒,按理生于 1957 年的她是和我父母一辈儿的,里面的故事也都是 70 年代初生的孩子那一拨儿的,怎么就共鸣上了呢?或许,或许我真的生错年代了。
看这个《永远有多远》,脑子里的一些影象就一个劲儿的往小说里的人物蹦,对号入座,挺逗的。看到那个 “ 我 ” ,我心说,呦,这不是柚子嘛 =D;看到 “ 仁义善良 ” 的白大省,就好像看到那个《空镜子》里的妹妹,燕子;看到 “ 骄傲,貌美,让男人围着,想跟谁好就跟谁好 ” 的西单小六,就觉得像《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米兰…这通联想让我把整个故事看得乐不可支。
白大省这样一个悲剧人物,到了最后也开始顿悟的大喊 “ 永远有多远 ” ,终还是沉痛的发现一直以来梦想成为西单小六那样的女人,无非是一种嫉妒催使着自己兜着无用的圈子,不可救药的仁义与善良,这么一个没有味道的却让人心生怜悯痛惜的混沌女人,她永远成为不了她想要成为的女人,最后只能向本真的屈服,要成为实在太难,而又有几个人有能力颠覆自己,更何况她。
“永远都成为不了”这么一句残忍的警醒,强迫我们打破儿时艳羡的梦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可救药”时,我们只有两种出路:要么学会了自我安慰,自我妥协,要么继续逃避,继续臆想。白大省在小说里通篇地喊,抑或我在替她申辩:“你面对别的女人炙手可热,怎么能狠心对我说什么'just be yourself' ,你怎么让我甘心' just' 呢;真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即便永远都是这种不公平的宿命,即便潜意识里早已知道这一直是自不量力的模仿,可难道我连这点幻念都不能拥有么,你这简直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这简直太狠心了!”
可不管我们狠不狠心,生活是要面对的。我们看着她痛心,在她脑袋上敲一棒子又怎么了,纯属恨铁不成钢。这块铁,真的它还就注定成不了钢。
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三)如果有一个字可以让你心花怒放,无限憧憬,甚至生死相许,那么这个字只能是“爱”了。如果有一个字让你百般思索也无法消除心中的烦忧,无法解开是与非,对与错的的锈锁,总是丝丝相连纠缠不清,那么这个字只能是“情”字了。当你全部拥有了它们,并知晓了这两个字合成后所包含的全部含义之后,你所想的所期待便再也不仅仅是这两个字了,此时会有另一个词进入你的思想、视野或终日终夜的梦境。它会让你倚窗而眺、倚门而望、妆台秋思了。它叫“永远”永远没有人能阐透,永远没有人能悟尽。它在每个人的意象里都充满诗意,宛若江南四月的女子明亮眸子看不够。好似戈壁上、沙漠里悠远的串串驼铃听不完。
------------------是为感想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是几间坐动朝西的所谓“东房”现在我处的就是这样的居室,已近子夜,如水的月光伴着清凉的空气自窗口袭进来,灯光略显晕黄,夏夜有月光的谱曲,蝈蝈们便争着展亮歌喉,清脆,执着,竟也给这寂寞的夜添了几分闲趣。椿树的影子丰盈着,在屋内我可以听见“婆娑”的沙沙声轻轻扣窗。遗憾霸道的光们早替我下了拒绝的命令。要不我会向阎连科在其作品《年月日》中一样称出它们的分量,一一起名收藏。这些纯洁的精灵们是那么自觉的烘托着我看书的气氛。我感谢它们,让我静静的读完了铁凝的作品《永远有多远》
小说开篇一句: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引着我迫切想知道这个胡同里的故事,我猜想着是个辛酸的且带着悲伤味道的故事,待细细品完才明白它讲述的是一个北京胡同里青年女性白大省的个人生活:主人公白大省七八岁时常被胡同的老人评价为“仁义”,仁义还被铁凝评价为:“在七十年代初期,这其实是一个陌生的、有点可疑的词,一个陈腐的、散发着被雨水洇黄的顶棚和老樟木箱子气息的词,一个不宜公开传播的词,一个激发不起我太多兴奋和感受力的词,它完全不像另外一些词汇给我的印象深刻。”她长大后依然傻里傻气保持着自己的纯洁,她是那种“选择一个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女孩。再加上骨子里乐于助人的内质,所以,到后来得了无数的伤害。在她的成长经历和爱情道路上,连她最亲近、最依赖的人郭宏、关朋羽、小玢、夏欣、白大鸣都时时利用着她的“仁义”,达到各自的目的。她一次次不断付出之后又在一次次不断的失去,看似得到却从未得到想象中的爱情或者婚姻。在通篇的文字中,铁凝紧扣白大省这种不合时宜的“善良”,并不时地用它来点缀距离时尚的遥远,从容的叙事中蕴涵着灵动和大气。
像是一个在大路上散步的孩子,白大省不断长大着,她生活的道路走着走着拐进了细细弯弯的小胡同。其实她并没有走出自己生长的驸马胡同,从“一时间驸马胡同乱了,哀婉和叹息、兴奋和焦躁弥漫着所有的院落。大多数人不愿挪动,不愿离开这守了一辈子的北京城的黄金地段。九号院牙都掉光了的赵奶奶对白大省说,当了一辈子北京人,老了老了倒要把我从北京弄出去了。”可以看出她自小的修养就是这胡同里的环境造就的。她的品格的消失也是胡同的消失。铁凝写此篇小说的目的也许有这层含义吧!胡同里优美的文字让你回忆让你铭记。感动于这些文字的真实和可亲。
1.北京若是一片树叶,胡同便是这树叶上婉蜒密布的叶脉。要是你在阳光下观察这树叶,会发现它是那么晶莹透亮,因为那些女孩子就在叶脉里穿行,她们是一座城市的汁液。胡同为北京城输送着她们,她们使北京这座精神的城市肌理清明,面庞润泽,充满着温暖而可靠的肉感。
“铁凝的笔下有着她时时不敢忘记怀想着的童年北京:青色的石阶,冰凉的感觉,屋顶上随着白大省和”我“跑来跑去的男猫小熊和女猫妞妞。这些都是生命中最温暖的那部分。所以,作为北京的观众,铁凝的文字的轻松中不乏凝重,她强烈关注着白大省那不合事宜的”善良“:从十岁的白大省和”大春“那段不算初恋的初恋到”西单小六“的风流惊艳,再到表妹小玢没心没肺地抢走白大省男友关明羽、白大鸣要换大省的房子,这样的情节滋生开来合情于理,正是由于白大省在事情一开始就给自己制定了最低的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心酸的低标准。才最终导致后来白大省重新面对郭宏时无限的心酸:在已有一个女儿老婆也离他而去的郭宏眼里,最值他利用惯了的是白大省的”仁义“,这个优点永远超越过白大省的渴求真爱、寻找永远的美丽。从这层意义上看白大省的怨忿和绝望,笔者以为,那是铁凝文字的光芒:在这个物欲充斥社会各个角落的年代,是她再次让我们用一种纯然美好的心情怀想往事追忆纯朴生活中的真挚情怀。”
“就为了她(白大省)的不可救药,我永远恨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她(白大省)的不可救药,我永远爱她。永远有多远?/就为了这恨和爱,即使北京的胡同都已拆平,我也永远会是北京一名忠实的观众。/啊,永远有多远啊。”
永远有多远,真爱就有多长。这是铁凝在文字的最后,要我们默默记住的!
第五篇: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白大省总是吃亏,永远有多远读后感。白大省已经损失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已经到了可怜的地步。但是,白大省最终还是表现出了善良的一面。从另一方面看,白大省喊出的“永远有多远?”是歇斯底里的呼唤。白大省在呼唤自己的狼性。
白大省的善良是无法向社会推广的。白大省是不可能被人们接受的。那些呼唤白大省的人们自己不愿意成为白大省,却希望别人成为白大省。那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凭什么?
白大省对狼性的呼唤更加有意义。白大省生活的年代跨越了改革开放前后不同的年代。说明,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没有狼性的善良是无法生存的。就像有人说的那样,“人活在世上需要有点狼性”。人活得没有狼性,就有一群人欺负你。一直欺负到你无法承受为止。一直欺负到你的狼性复活,不敢再欺负你为止。
我们每个人都是善、恶双重本性。每个人表现出什么样的本性?是由客观环境决定的。没有良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凭空呼唤善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
读完<永远有多远>,不禁抚腕叹息,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了“善良的尴尬”.铁凝笔下的白大省是个平凡但心地非常善良的女人.她崇尚吃亏是福的做人原则.中华民族是个崇尚善良的民族,孔夫子的“人之初,性本善”从古流传至今,父母及师长从教我们做人那天起,没有不是从让我们做一个善良的人开始.让我们看看白大省--这个善良的化身,她在生活中吃了很多的亏,所说的吃亏也就是她从善良的本意出发,把“便宜”让给了她身边的人,把委屈和痛苦留给了自己.按照佛家的说法是“善有善报”,可白大省最终也没有看到这个善报,她的报就是把那个曾经伤害过她的男人又接到了自己的身边,并和他一起去扶养他和别人生的孩子,因为她善良.<永远有多远>,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因为我急于知道善良的结果,我想知道:在当今的这个世界上,善良到底能走多远?善良到底是不是等于愚昧?当别人总是在利用你的善良时,你该如何?当你节制地使用善良时,那还算不算是善良?我很感谢铁凝指出了善良在当今社会的尴尬,她告诉了人们:如果你不能摆脱这种尴尬,你将活得很尴尬,就象白大省.------------------------------
“永远有多远?”白大省期待的追问着,有谁能告诉她呢?我们期待“永远”天长地久,海枯石烂。这种留住美妙事物的通常心态,一个肯沉甸甸的存在却告诉主人公白大省:“永远没有多远了,读后感《永远有多远读后感》。”
“你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吧?你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孩子吧?胡同里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你一直记得吧?
“我在北京的胡同里住过,我曾经是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女孩子,胡同里的那群快乐的、多话的,有点缺心少肺的女孩子我一直记着。”小说以“我”的视角(表姐)叙说表妹白大省,北京胡同里长大的白大省,她与任何人包括恋人的交往,都是在做着没完没了的付出,而对方却只是索取和背弃。
一个相貌平平的乖女孩,脾气随和的要死。亲友,同学,同事谁都可以为了自以免遭伤害获得利益而把麻烦拽给白大省:小学一年级时就把昏倒在公厕的赵奶奶背回家,随后又担负起赵奶奶倒便盆的责任。买冰镇汽水,从来也没有抱怨过在路上“我”比她喝的汽水多,为什么我从来也不知道让着她呢?姥姥死了,她哭得好几次都背过气去。“我”始终在猜想她哭的是什么呢,姥姥一生都没有给过她好脸子,可留在她心里的却是姥姥一万个好。为弟弟白大鸣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笨拙的善良?”
永远空怀着一腔过时的热情,迷恋她喜欢的男性,却总是失恋。“那时候,白大省经常问我要是和一个男人结婚,你是选择一个你们俩彼此相爱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他爱你比你爱他更厉害的呢?还是选择一个你爱他比他爱你更厉害的呢?我问她会选择什么样的,她说,也许是我得选择我爱他比他爱我更……更……,事情一开始她给自己制定的就是低标准,一个忘我的,为他人付出的,让人有点心酸的低标准。她仿佛早就有一种预感这个世界上的男人对她的爱意永远也赶不上她对他们的痴情”。为了赵奶奶的侄子——歌舞团的舞蹈演员赵叔叔而神魂颠倒。和大四同班男生郭宏的恋爱,被一位表妹夺走的恋人关朋羽。最终还是选择离开的夏欣………一次次的恋爱,一次次的失败。即使她所挚爱的男人也只有在走投无路的时候才选择了她,她却承受了一切,甘心情愿,浑然不觉。
读完铁凝的小说《永远有多远》我就在想:像这样一个善良的人改变自己的合理性和可能性有多大?十岁开始对自己不满,开始了对自己的另一种人的崇拜,一声期待的追问“永远有多远”,我们怎么回答,想想生活就是这样,人没有改变自己的能力。这个社会也不许她有改变自己的可能。我们讴歌真善美,我们对失去的东西惆怅悔恨,可是像白大省她要改变自己又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呢?其实白大省就是一类人,生活中谈过去,论现在,梦未来,有多少可以改变?也许有人说心中有信念,你就可以成为你想要的样子,难道白大省没有信念吗?白大省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永远有多远?人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和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