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经《子衿》读后感
读后感是读过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的感想,亦指读完作品后写下的心得体会或评论文章。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诗经《子衿》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诗经《子衿》读后感一
如果思念有颜色的话,那么一定是青色的。
《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它犹如思念,来自于亲情、友情、爱情,却又远胜于它们,不为它们所束缚。亲情、友情、爱情会因时间、距离或者其他的原因而慢慢淡忘,而唯有思念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横亘千年、万年,历久弥新。
一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就让思念的颜色绽放的美轮美奂,它犹如一株清纯的带着露珠的茉莉花,在这淳朴而清丽的花香中悄然盛开。青青的是你的衣领啊,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闭上眼睛,那一抹青色就在脑海中冉冉升起,弥漫开来。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啊,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随着这片青色越来越浓,心中的思念也越来越浓烈。
睹物思人也好,爱屋及乌也罢,只要是与它相关的东西,都会这这份思念之中,幻化成如梦如幻的青色。不为别的,只因我思念的人啊,他身着青衫。
于是,青色的思念,在幽幽的等待中慢慢地浸入身体,渗透入灵魂深处,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信,难道是要与我断了音信吗?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思念,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情,我因受阻,无法前去与你相会,你怎么就不能主动一些呢?这还需要我用语言来告诉你吗?难道你不像我现在思念着你这样想念着我吗?
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悠悠深闺中的寂寞之人,从《牡丹亭》到《西厢记》,从《桃花扇》到《长生殿》,哪个女子不是在悠悠等待,款款思念中度过一生的?这里的主人公也不例外。
思念心中的人儿啊,却久久不能相见,唯有登高远眺,希望能远远地看上心中人儿一眼,哪怕是能够看到心中的那抹青色,不也是一种慰藉吗?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我”登山了这高高的城楼,来来回回地踱着步子,期待着与你相见。一天见不着你的面呵,感觉好像已有三月的时间那么长啊。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思念的人儿,你在哪里?我望啊,望啊,望眼欲穿,可是我期待的那抹青色,何时才能出现?
大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曾言“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对你一往情深的情到底有多深呢,就像那夕阳映照在深不见底的山里,就像深秋里那连绵不断的雨,怎么能测量,怎么能道出呢?
所以,唯有在内心深处款款思念着你,思念着那抹与你有关的青色罢了。让这份思念,这抹青色,跨越万水千山,跨越天长地久,来到身边,陪伴着你,陪伴着我,慰藉着深深闺阁中寂寞的你我罢了。而那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终在你我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那抹青色终将在你我心中慢慢地幻化成思念的颜色。
诗经《子衿》读后感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诗经《子衿》读后感三《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第二篇:关于子衿读后感[推荐]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子衿读后感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关于子衿读后感【一】
岁月流走,苍老了沧海桑田。季节依旧,却已物是人非。听秋雨呢喃,如同你对我细语未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像是一场梦。你我新婚燕尔,只不过短短几日,你就要随军出征。你我是千万般的不愿,可圣命难违,你只好撇下我这个新婚的妻子。那时,你对我说:“我一定会回来的,你一定要等我!”说完,狠心的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泪眼朦胧中,只看到你那青青的衣袂……
门前那棵垂柳青了黄,黄了青;池塘里的莲谢了开,开了谢。大雁再次排成“一”字,从北方回来。连大雁都知道要回家,而你呢?三年了,你何时才能回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秋末的风,瑟瑟的。黑暗把夜衬的是那样静,月色清凉朦胧,洒在地上,像是镀了一层白银。树影摇曳生姿,与楼阁的一角被照射到地上,如同我的心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轻轻打开梳妆的匣子,里面是一块玉佩,那是你送给我的定情信物。玉佩碧绿清透,柔柔的,如水般。上面的字,是我们一起刻的:“不离不弃”。那时候,你对我说,你要用它拴住我,再也跑不掉。可,我还没跑掉,你就不见了。你明知道女子不能擅闯军营,你怎么不捎封书信来报平安?
云卷云舒,冬去春来。泪已经流尽了,青丝亦变成半头白发了,他们都说,你不会回来了。我不会去执着了,我累了。轻轻阖上眼,便再也没醒来,梦里,还是那个地方,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还是对我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从此,不再思,不再念,亦不再笑靥如花……
关于子衿读后感【二】
《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关于子衿读后感【三】
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都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外貌。但也有人独辟蹊径,例如: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描写小龙女时,这样写道“那白衣少女一进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只字未提容貌,但读者已能领悟到白衣少女的美貌了。
同样,《子衿》(注:《子衿》这首诗出自《诗经》)里这样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中未写出女子心仪的男子容貌如何,而是说“你青青的衣领,牵动着我的心;你青青的佩带,寄托着我的情”。不写容貌而写着装的独特写法,使这首诗传唱至今。
为什么诗中只写“子衿”,不写容貌呢?首先,这个男子的容貌必是女子心中想过千万遍的。此时不把他明晰地展示出来,更表明了女子已将这容貌牢牢刻在心里。无形中提升了男子在女子心中的分量,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古时女子娇羞矜持,也不愿把心上人的容貌大胆表述出来,加以赞扬。这样写,女子的可爱腼腆又多了一分。
为何作者会选择写“子衿”与“子佩”呢?女子心细如发,观察心上人就更是细致。专挑一些细节来写,也衬托出这对情侣感情的亲密。那个有青青衣领的人,应该就是女子心中对男子的代称。那衣领是否是男子临走时女子缝补过或是整理过的呢?那带子上系着的佩玉,又是否为女子赠予的定情之物?这些由衣领与佩带产生的联想,不但丰富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增添其浪漫色彩,也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衣领离脸不远,女子念念不忘的是男子的衣领,想的其实是男子的脸庞。那佩玉的带子又怎么解释呢?古时候的人很注重步态、身形美。男子走路时,佩带会随步伐节奏轻轻摇摆。女子想的并不是佩玉的带子,而是男子的身形及步态。是否她会在心中暗自希望心仪的男子迈着优雅的步子向她走来呢?
写背影同样有很独特的效果,为何不写背影呢?首先,背影过于朦胧,而女子对于爱情、爱人都不希望有抓不牢的感觉。太模糊就会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让女子感觉心里不踏实。第二,女子总希望心爱之人朝自己走来,而不是离自己远去,所以写背影也不是一个好兆头。
衣领和佩玉的带子既不像容貌那样直白,又不似背影那样隐晦。它既暗含女子对男子的情意,又似一根女子拿来拴住男子的红线,牵牵绊绊,虽然细,却无法割舍断。
关于子衿读后感【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望数十里扬州路,春风吹过谁白头。
待风灯凌乱后,寂寞,便似那长亭树,自江花瞑后,柳花又攀上枝头,重觅幽香却无处。横幅小窗谁又住,自牡丹从画阁谢后,翠禽又在谁家枝上宿。
芦花开遍汀洲路,寒沙对浅流,卷带一片秋,黄鹤飞过烟雨后,故人,于清明,嗅桂花又载酒,日日沉醉,长记少年游。
当春风吹过小园瘦,荞菜花黄蝶乱后,红杏香,萧鼓秀,绿杨影中,谁把谁看透。待冷月欺花后,为何,又将疏烟困倦柳。
把河桥春香嗅不够,夜泊扁舟,待温柔入了深乡后,词韵谱成新短曲,酒杯漏尽长更残,剪掉蜡花,流尽烛泪,壶箭淡去相思意,凌波的长风拂过,旧日情与孤烟冷,瞬时似欲了无痕,连棹的荷塘中,依依青莲,又似把十年一梦的凄凉开尽。
西湖燕啼尽台苑的春情,吴馆中亦少了浣纱的人,溪雨急东行,岸花怒争春,昏鸦飞上枯藤,老树浓荫,掩住小桥下.流水后.深闭的门庭。苍茫黄昏,故人楼上,凭谁又痛,斜阳立于芳草中。
断桥带离恨,秋水裹芙蓉,凄凉谁又问,荒台东,醉酒盘马踏画屏,有东篱月影,照素笺旧墨痕,叹林花谢了太匆匆,未待理清旧日情,便来了寒雨与凄风,这荒凉的时光里,凭谁为尔歌《长恨》,凭谁又把朱颜痛。
寂寞梧桐深锁庭,是谁负了春盟,又谢了春红,让多少往事皆成空,多少相思一梦中。叹只叹,秋镜照憔悴,鬓上白发生,至今犹自念,素骨凝做冰,柔指蘸雪,把清樽洗净,让残泪于梦中沾湿那远行的云。
夜冷中庭,水仙开在月光中,清铅素靥,蜂黄偷的轻晕,任他更苦凄风紧,待晓色惊回心,才知是一场花梦,一场过堂风。谁人,又笑它,湘娥凌波化幽芬,云沙古岸空遗恨。唯犹念,临窗彻疏影,寒香乱纷纷,冻梅藏尽苦诗韵。
重门旧游,隔花深梦,无言夕阳燕匆匆,香动小帘风,落絮又无声,春花含羞月行云,东风临阁卷愁云,念此情如水轩后,小径香残翠微冷。
斗草对溪根,自怜两袖风,一年寒食冷,谁人又深处云山中,昼闲度,不惜春,望绿暗长亭,风絮携归梦,待轻雨转成浓阴,情花绽尽狂心,莺声啼过门前径,冷月伴着孤吟,剩下那一杯浊酒,需满饮。
第三篇:子衿读后感
子衿出自于诗经,那么你读完子衿后的感触是什么呢,下面一起去阅读小编整理的子衿读后感吧,希望帮到大家!
子衿读后感
1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都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外貌。但也有人独辟蹊径,例如: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描写小龙女时,这样写道“那白衣少女一进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只字未提容貌,但读者已能领悟到白衣少女的美貌了。
同样,《子衿》(注:《子衿》这首诗出自《诗经》)里这样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中未写出女子心仪的男子容貌如何,而是说“你青青的衣领,牵动着我的心;你青青的佩带,寄托着我的情”。不写容貌而写着装的独特写法,使这首诗传唱至今。
为什么诗中只写“子衿”,不写容貌呢?首先,这个男子的容貌必是女子心中想过千万遍的。此时不把他明晰地展示出来,更表明了女子已将这容貌牢牢刻在心里。无形中提升了男子在女子心中的分量,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古时女子娇羞矜持,也不愿把心上人的容貌大胆表述出来,加以赞扬。这样写,女子的可爱腼腆又多了一分。
为何作者会选择写“子衿”与“子佩”呢?女子心细如发,观察心上人就更是细致。专挑一些细节来写,也衬托出这对情侣感情的亲密。那个有青青衣领的人,应该就是女子心中对男子的代称。那衣领是否是男子临走时女子缝补过或是整理过的呢?那带子上系着的佩玉,又是否为女子赠予的定情之物?这些由衣领与佩带产生的联想,不但丰富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增添其浪漫色彩,也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衣领离脸不远,女子念念不忘的是男子的衣领,想的其实是男子的脸庞。那佩玉的带子又怎么解释呢?古时候的人很注重步态、身形美。男子走路时,佩带会随步伐节奏轻轻摇摆。女子想的并不是佩玉的带子,而是男子的身形及步态。是否她会在心中暗自希望心仪的男子迈着优雅的步子向她走来呢?
写背影同样有很独特的效果,为何不写背影呢?首先,背影过于朦胧,而女子对于爱情、爱人都不希望有抓不牢的感觉。太模糊就会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让女子感觉心里不踏实。第二,女子总希望心爱之人朝自己走来,而不是离自己远去,所以写背影也不是一个好兆头。
衣领和佩玉的带子既不像容貌那样直白,又不似背影那样隐晦。它既暗含女子对男子的情意,又似一根女子拿来拴住男子的红线,牵牵绊绊,虽然细,却无法割舍断。
子衿读后感
2《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第四篇:子衿读后感
子衿读后感(精选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子衿读后感(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子衿读后感1古往今来,不少名家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都详细地描写他们的外貌。但也有人独辟蹊径,例如:金庸在《神雕侠侣》中描写小龙女时,这样写道“那白衣少女一进来,众人不由自主的都向她望去。世人常以‘美若天仙’四字形容女子之美,但天仙究竟如何美法,谁也不知,此时一见那少女,各人心头都不自禁的涌出‘美若天仙’四字来。”只字未提容貌,但读者已能领悟到白衣少女的美貌了。
同样,《子衿》(注:《子衿》这首诗出自《诗经》)里这样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诗中未写出女子心仪的男子容貌如何,而是说“你青青的衣领,牵动着我的心;你青青的佩带,寄托着我的情”。不写容貌而写着装的独特写法,使这首诗传唱至今。
为什么诗中只写“子衿”,不写容貌呢?首先,这个男子的容貌必是女子心中想过千万遍的。此时不把他明晰地展示出来,更表明了女子已将这容貌牢牢刻在心里。无形中提升了男子在女子心中的分量,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古时女子娇羞矜持,也不愿把心上人的容貌大胆表述出来,加以赞扬。这样写,女子的可爱腼腆又多了一分。
为何作者会选择写“子衿”与“子佩”呢?女子心细如发,观察心上人就更是细致。专挑一些细节来写,也衬托出这对情侣感情的亲密。那个有青青衣领的人,应该就是女子心中对男子的代称。那衣领是否是男子临走时女子缝补过或是整理过的呢?那带子上系着的佩玉,又是否为女子赠予的定情之物?这些由衣领与佩带产生的联想,不但丰富了诗歌本身的内涵,增添其浪漫色彩,也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衣领离脸不远,女子念念不忘的是男子的衣领,想的其实是男子的脸庞。那佩玉的带子又怎么解释呢?古时候的人很注重步态、身形美。男子走路时,佩带会随步伐节奏轻轻摇摆。女子想的并不是佩玉的带子,而是男子的身形及步态。是否她会在心中暗自希望心仪的男子迈着优雅的步子向她走来呢?
写背影同样有很独特的效果,为何不写背影呢?首先,背影过于朦胧,而女子对于爱情、爱人都不希望有抓不牢的感觉。太模糊就会像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让女子感觉心里不踏实。第二,女子总希望心爱之人朝自己走来,而不是离自己远去,所以写背影也不是一个好兆头。
衣领和佩玉的带子既不像容貌那样直白,又不似背影那样隐晦。它既暗含女子对男子的情意,又似一根女子拿来拴住男子的红线,牵牵绊绊,虽然细,却无法割舍断。
子衿读后感2今日读了两首情诗,心中偶有一丝疑惑?
《子衿》《采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在想,“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应是从哪首诗发展而来呢?《子衿》是出自于诗经郑风,《采葛》出自于诗经王风,都是出自诗经,原来那时也流行盗版吗,还是有比这更早的原型呢,今日读了读诗经,对于风雅颂这三部分的内容,还是只有耐心看了看十五国风的内容,“风”乃风土之曲,即民间歌谣,读来还是颇有感觉的,但对朝廷之乐、庙堂之音实在没什么兴趣,生僻字太多太难理解了,不过这两首诗也挺有意思的,《子衿》是说女子写给男子的情诗,而《采葛》则相反,由于年代久远,作者也无从考证,“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句也不知道谁盗版的谁,呵呵,上网查了查也没查个答案,心中很是疑惑,其实疑点还有很多,可是,人心隔肚皮,有些事儿,哪能想到呢?
后来又读到了另一种境界的情诗,元稹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传说此诗是元稹为悼念亡妻韦丛所作。说实话,在今天之前,前两句相当熟悉,但一直不知道是首情诗,不知道你们是否知晓呢?这首与诗经里的那两首显然不在一个“位”和“味”,不过,在现实尤其是物欲横流的今天,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我想,简单爱应该很难再单纯了,尤其元稹这类型的人很稀有了吧,只是,突然有种很失落的感觉,也不知道为什么,也许现在的人不流行用诗传情了,就像不喝酒就不会吐真言一样,变得居心叵测了,在我看来,居心叵测并不是贬义词,应该和人心隔肚皮是一样的,只是大家习惯了它是贬义吧。
子衿读后感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古人穿衣打扮的规定十分严格,必须按不同社会阶层的要求而穿着。汉代以前,商人不得穿丝绸,只能穿葛麻。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因为是商人而备受歧视,所以投机政界,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而读书人的地位一直很高,可以穿着当时很优雅高贵的青色衣服。因此,诗中“青衿”指代书生,后成为文人贤士的雅称。
《子衿》的作者应该是一女子。有一些日子没见到心仪的人,心里有些担忧。女子走上城头,想借着登高,看看是否你能看到他的身影。然而,眼前千帆过尽,总不见心中的青青子衿。为什么还没有来?女子心里一遍遍嘀咕,一次次踮起脚来张望,一点焦急,一点固执,一点失落,一点嗔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女子的相思之深跃然纸上。
如果说思念是有颜色的话,那一定也是青色的。《毛传》说:“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也许在古代女子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关于青衿书生知己的梦幻。也难怪,从古至今流传的爱情故事中,男主角几乎都是书生。《牡丹亭》中的柳梦梅、《西厢记》中的张生、《桃花扇》中的侯方域,等等。
《子衿》中的女子是这样的思慕、等待、张望着“青衿”,一往情深深几许,自古以来女子就是深闺寂寞人。常言道,痴男怨女,为何女子要怨,想来也是那痴情的男子迟迟不肯交付真情。君不见,夕阳西下,还有女子的翘首期盼。
子衿读后感4《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人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子衿一词,最早追溯于此诗,意思是“你的衣领”,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成为了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只要源于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用子衿来形容自己渴求贤才的心情。而子衿最初表达的是热恋中的姑娘对恋人的思念之情。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难以忘记你的青色的衣领,那样的整洁干净,它时时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你的样子和衣着我还依稀的记得。“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然我不曾主动去找你,难道你就此隔断音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不知出于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男子未来看她而又些许的埋怨。而女子出于矜持和羞怯没有去找他,在她自己看来似乎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难忘你青色的佩带,上次相见时,它是那么的干净整洁,现在不知它还是否紧贴在你的身旁。“纵我不往,子宁不来?”纵然我不曾主动去会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看到这句,不由的笑了,女孩儿的心思你千万别去猜,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女人都是口是心非,明明心里想念人家,就是嘴上不说,潜台词就是都和你在一起了,我心里怎么想你都不知道吗?哈,有时候女孩就是太矜持了,爱就要大声说出来嘛,你不说他怎么知道啊,你不知道男孩都是直线逻辑吗?你那曲曲折折的小想法他可猜不透呢。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左等右等,你就是,你还是不来,我又不能去找你,只好每天吃力的登上城门两边那高高的观楼眺望远方,期望有天可以看到你熟悉的身影。思念至深,一天不见,怎么感觉隔了三个月那么久啊。
全诗共分为三节,每节短短四句,每句四言,用区区四十九个字便把女子的思念之心刻画的淋漓尽致,这全靠作者对心理活动描写的挖掘。如果说前两段重点是描写女子的心理活动的话,那么最后一段则是情感的升华,寥寥几笔就把女子焦急难耐等待恋人的心情刻画的如印眼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虽是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突出了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也成为男女之间用来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唯美诗句。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子衿读后感5岁月流走,苍老了沧海桑田。季节依旧,却已物是人非。听秋雨呢喃,如同你对我细语未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像是一场梦。你我新婚燕尔,只不过短短几日,你就要随军出征。你我是千万般的不愿,可圣命难违,你只好撇下我这个新婚的妻子。那时,你对我说:“我一定会回来的,你一定要等我!”说完,狠心的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泪眼朦胧中,只看到你那青青的衣袂……
门前那棵垂柳青了黄,黄了青;池塘里的莲谢了开,开了谢。大雁再次排成“一”字,从北方回来。连大雁都知道要回家,而你呢?三年了,你何时才能回来!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秋末的风,瑟瑟的。黑暗把夜衬的是那样静,月色清凉朦胧,洒在地上,像是镀了一层白银。树影摇曳生姿,与楼阁的一角被照射到地上,如同我的心一般,剪不断,理还乱。
轻轻打开梳妆的匣子,里面是一块玉佩,那是你送给我的定情信物。玉佩碧绿清透,柔柔的,如水般。上面的字,是我们一起刻的:“不离不弃”。那时候,你对我说,你要用它拴住我,再也跑不掉。可,我还没跑掉,你就不见了。你明知道女子不能擅闯军营,你怎么不捎封书信来报平安?
云卷云舒,冬去春来。泪已经流尽了,青丝亦变成半头白发了,他们都说,你不会回来了。我不会去执着了,我累了。轻轻阖上眼,便再也没醒来,梦里,还是那个地方,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你还是对我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青青子佩,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从此,不再思,不再念,亦不再笑靥如花……
第五篇: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
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1子衿-诗经
作者:西周-春秋,诗经
子衿-诗经原文:
子衿
佚名 〔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子,男子的美称。衿,衣领。②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③宁(ning):难道。④嗣音:继续通信、传音讯。嗣,继续的意思。⑤佩:这里指系玉佩的绶带。⑥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挑,也作“佻”。⑦ 城阙:城门两边的楼。
子衿-诗经拼音解读:
zǐ jīn
yì míng 〔xiān qín 〕
qīng qīng zǐ jīn,yōu yōu wǒ xīn。zòng wǒ bú wǎng,zǐ níng bú sì yīn ?
qīng qīng zǐ pèi,yōu yōu wǒ sī。zòng wǒ bú wǎng,zǐ níng bú lái ?
tiāo xī dá xī,zài chéng què xī。yī rì bú jiàn,rú sān yuè xī!
相关翻译
你青青的衣领,是我悠悠的思念。就算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传音讯给我?
你青青的佩带,是我悠悠的情怀。就算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就不能主动来?
我在这高高的城楼上,走来走去,四处张望。一天不见你的面,觉得像过了三个月那样长!
相关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的前两句便是从《子衿》中得到的灵感,不过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改了主旨,换了意境,借“子衿”抒发自己渴求资人的心情。而《子衿》谱写的则是一曲热恋中的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和等候情人来相会的恋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读起来朗朗上口,美丽动人。”子衿”的意思是“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后来指对知识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以忘记的是你那青色的衣领,那样整洁干净、它牵动着我悠悠的心。自从上次别离已有许久,你的样子和农着我还依稀记得。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不知什么原因让两人失去了联系。女子对这个不来看望她的男子满腹抱怨。面她没有去看他。却是出于女子的矜持和羞怯。在女子自己看来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忘不了那青色的佩带,现在不知它是否还紧贴在你的身旁。上次离开这儿的时候,佩带还是那样的整洁干净。即使我没有去看你,你怎么就不知主动来
看我?女人是口是心非的动物,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刻骨的想念
这一章大致是对上章的重复,以反复递进、层层深入的写法,将长相思之苦,提升至极。从上段的“子衿”和本段的“子佩”都可以看出女子的心上人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年轻人,纵不是官宦子弟也绝不是普通的百姓人家。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想你的心情抑制不住。你不来,我又不能过去找你。我就每天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眺望,希望能看见你的身影。一天见不到你的身影,就如同隔了三个月那么长。这一段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主人公焦急难耐的心情。她等不了男子来看她,那对于她来说简直是无尽的煎熬,于是她吃力地爬上城门两边的观楼,不时地向远处眺望。结尾的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成了男女之间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绝唱。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离对他们即是极大的痛苦,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似乎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从科学时间概念的角度衡量,三个月怎能与一日等同呢?这当然是悖理的,然而从抒情的角度看,这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在他或她的心理上便似是三个月那么长,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这一不符合常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巧妙地传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此诗章法之妙历来被学者称颂。全诗只有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区区四十九字便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全依赖于作者对心理描写的挖掘。
从全诗来看,从开篇对心上人衣服的描写到埋怨男子没来看她,都是主人公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表现,第三章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更是表现了女子焦灼的心情。结尾一处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此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诗·王风·采葛》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此以后便成了表达思念的妙语,虽有夸张,但唯美动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不衰。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详情
子衿诗经原文翻译及赏析2原文: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子:男子的美称。
2、衿:衣领。
3、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4、宁:难道。
5、嗣,通“贻”。
6、嗣音:传音讯。
7、挑达:独自来回走动。
8、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这首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末章变调。”《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人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然如在目前。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强烈的情绪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