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散文阅读笔记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经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背影散文阅读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1《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不长,写得很平朴,却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文章讲的是多年前朱自清先生父亲在浦口车站送他乘火车北上念书的情景,虽然只一千多字。去让人深受感动。纵观全文,文章写得十分朴实,但时时处处流露着一种动人的情感:父子间深厚的感情,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和儿子对父亲的百般怀念和无限的感激。
作者对父亲的关爱十分感激,情抑于中,诉之于笔,让人感同身受。文章以情动人,父子深厚的感情洋溢于纸上,然而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的抽象现成的字眼,文章中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文章只是用不加粉饰装点的平常话语来打动读者。
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正是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
作者用平朴的文字描述了父亲去给我买橘子时的情景,他写了父亲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这些都是如实的描述,洗尽铅华,保寸本色,至真至朴,细细道来,将人、事、情、感,原态原貌地呈现于读者的面前,让人感同身受。
《背影》以情动人,感动了无数的读者。我想这除了因为作者用了平朴的语言写出了真实的情感外,还在于文章里头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哀愁”,而这种哀愁是时世给作者的影响。作者的心境是哀愁的,这种哀愁也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理解。
文章一开头就定下了“哀愁”的基调,“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家中的光景很是惨淡”。这对作者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那个时候作者的家庭景况是悲凉,作者的心境是哀愁。就是在这样的背景里,父亲为作者送行,而其时年老的父亲还要去找工作,作者在那里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作者在描述这个背影的时候,不仅仅融人了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也融人了一种辛酸和悲凉的情绪,正是再一种情绪加深了读者对父子情深的体验,引起读者的同情和共鸣。
全文虽然没有运用过于华丽的`词藻,可是却给人一种心灵上的震撼,引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共鸣。让人能够深深的感受到父亲的爱是如此深沉,如此温柔,如此伟大。
背影散文阅读笔记2读完此文,我脑海中总不时浮现出父亲在月台上攀爬着的那副笨拙的背影......故事描述的是作者回徐州为祖母办丧事。办完丧事,父亲去南京谋事,作者返京念书,父亲去车站送行的情景。
作者把描述的焦点凝聚在一个极其普通而又典型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上,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一开始,作品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后由远及近地描述了祖母的丧事、父亲的亏空及对我的慈爱,为下文重点描述父子离别作了铺垫;第二次是为给儿子买橘子,父亲艰难过铁道。作为重点,作者饱含深情,具体细腻地勾画了父亲的背影,体现出浓浓的父爱;第三次是父亲离开车站时一刹那的背影。虽只是轻轻带过,这淡淡的一笔却极妙地刻画了父亲不忍分离的悲酸惆怅;结尾是引用父亲来信说明其晚年心境的凄凉,仿佛又一次见到父亲的背影,首尾呼应,并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作者先是层次分明地描摹父亲的形态:身体肥胖、穿着臃肿、步履蹒跚…写出了父亲的老态、憨厚;之后详尽地描述了父亲的一系列动作:“探身下去”、“穿过铁道”、“爬上月台”、“两手攀着”、“两脚向上缩”、“身子向左倾”…字里行间充溢着父亲对儿子的慈爱,也自然而然地使作者从不理解到自责,到情不自禁地多次热泪盈眶。
读完全文,我被那真挚的父子情深深打动了,同时对亲情有了更深的领悟。是啊,一个父亲的爱,就是这样,只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甚至不必须需要懂得。在现实生活中,我的父母何尝不是如此?从咿呀学语,蹒跚迈步,到走进校门……我成长的点点滴滴和每一点提高中,不都蕴涵着父母的哺育之恩吗?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长大,而父母却日渐衰老。是他们,用无私的爱托起了我们光明的前程!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回报社会吧!
第二篇:背影情感散文
独自在外地生活的时候,缺少了家人的照顾,却感受到许多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记忆中最深刻的就是来自一个乡下父亲的善良,让我感动得很想哭,时隔了多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温暖的背影。
那是我去西安第一次独自从丹凤坐火车去西安,那年我15岁,看到人潮汹涌的火车站,我顿时有些惊慌,小心翼翼地背着随身包,拖着沉重的行李箱走向月台。
突然,我感觉到有人在拉扯我的随身包,反射性地转头扯回包,可是力量不足,眼看包就要被抢了。这时,一双黝黑的大手替我夺回了包,还拉住抢包的人,叫来不远处的保安处理这件事。抱着差点就被抢的包,我吓得快要站不住了。这时那双大手的主人走过来对我说:“小孩子出门要小心一点啊,不是每一次都这么幸运的。”我抬起头,原来是一个大约五十岁的大叔出手相助,连忙向他道谢。大叔不在意地挥挥手就走开了,留下我一个人呆呆地看着那并不高大却让人温暖的背影。
准备上火车的时候,因为行李箱太重,我尝试了好几次都没能搬上火车,后面的乘客都不耐烦地催促我,却没有一个人帮助我。正当我急得冒汗的时候,一双熟悉的大手伸过来轻松地就把行李箱抬上了火车,对还愣着不动的我说:“还不上来?后面的人都等着呢。”我这才发现是刚刚帮助过我的大叔,连忙登上火车,接过行李箱,还没来得及向他道谢,大叔就径自走向火车的另一节车厢。
当我找到车票对应的车厢刚坐下来时,就看到那位大叔就坐在走道的另一边。我走过去郑重地向他道谢,大叔依然是云淡风轻的表情。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愿意帮助我这个陌生人,毕竟现在很多人都会选择袖手旁观,反正事不关己。
大叔说他也有一个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女儿,在外地念书,他这一趟就是去看望女儿的。至于为什么帮助我,他说是看到我就想到他的女儿,希望这样做的人多了,当他女儿在外地遇到困难的时候,也会有像他这样的陌生人帮助她,让她不至于惊慌无助。听了这番话,我能够感受到他对女儿的疼爱,对陌生人的善良。在他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父亲的影子。同样平凡,却有一颗不平凡的善良之心,温暖着身边的人。
下了火车,我和大叔挥手告别。看着大叔渐行渐远的背影,突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在那篇经典美文里,描述了一个默默关心儿子的父亲。在我看来,远处这位父亲的背影同样高大而温暖,正如他温暖人心的言行一样。我相信他的女儿一定会很幸福,将来一定会找一个疼她爱她的人陪伴岁月,因为她背后有一个这么好的父亲,还会有许多被她父亲感染的好心人帮助她。
第三篇:朱自清散文《背影》
背影 朱自清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有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乱七八糟的样子)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纷纷落下的样子)地流下眼泪。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着)。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犹豫)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筷子)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1925年10月在北京
第四篇:《背影》听课笔记[最终版]
听课笔记
(六)一、听课时间:202_.4.4
二、授课教师:谢巧靖
三、授课学校: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四、授课年级:
五、授课题目:《背影》(第一课时)
六、授课过程:
(一)导入(从我们身边的父母对我们的爱谈起,引入朱自清与他父亲之间的感情)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父母对自己爱的表现的事例。
(二)检查预习情况,授生字
1、使用多媒体显示出课文的生字,要求给划横线的字注音: 差使 交卸 奔丧 狼藉 赋闲 簌簌 妥帖 颓唐 琐屑
蹒跚 踌躇 惦记 举箸提笔
2、请学生逐行读,每一个词语读两遍
3、出示生字的拼音,请全班齐读
4、请学生根据相应的意思说出对应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保留自己的第一印象。(2)出你觉得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哪些地方写得不够好?(3)有必要,可以做批注。
2、学生表达自己对课文的感受,老师评点。
3、老师总结
(四)深读课文
1、快速浏览课文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本文写的是父爱,为什么却用“背影”做题目?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其中最感人的背影是哪一次?(4次/买橘子)
3、学生回答浏览课文时的注意的问题,并且在课文中找答案。
4、请学生说说每一次背影的作用。
5、请学生说说课文中的背影哪一个最着力刻画、写得最细致、最感人。
(五)研讨作者最着力刻画
1、听朗读磁带。要求:找出这一段里描写背影的具体语句,并且说明是哪一方面的刻画。
2、作者是用了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
3、学生相互分享交流
4、老师总结写法(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体态特点)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分析段落中的动作来刻画父亲的背影,来了解父亲对儿子的爱,分析朴素的语句为何能表达动人的情感?
7、全体同学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8、分析描写作者自己对父亲的感觉,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分析作者流泪的细节,分析作者对父亲情感的变化。
9、通过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来关注爱的涵义。
(六)课堂小结,主体升华
八、授课评价:
1、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课堂组织比较的严谨,课上得很流畅。
2、老师很善于引导学生。开课导语,老师就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开始引发到课文内容上,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同学在讲她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其他同学的倾听,可以很好地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
3、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的学习任务明确。学生可以说,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师生的配合默契。
一、听课时间:202_年3月30日
二、教课教师:谢巧靖
三、授课学校:南宁沛鸿民族中学
四、授课年级:八年级
五、授课题目:
7、《背影》(第二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通过师生问答形式,指出上节课主要是了解课文中父亲对作者的父爱,从而导出这节课 的内容是让同学们关注一下享受这种父爱的作者。
(二)、细细感悟课文中的父爱。
1、老师请同学们看课文在文中找出什么地方作者是写自己的?作者又是怎样看待父亲的爱?
学生回答,老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予以一定的引导,总结。
2、老师提出“作者对父爱的感受是经历一个过程的”,请学生讨论总结。(并根据同学回答板书)
刚开始:不解 认为父亲是迂腐、罗嗦的↓
后来: 顿悟 感受到博大、深沉的父爱
↓
最后: 感(思)念
3、对课文中儿子对父爱的感受过程总结。
(1)、老师提问学生,《背影》是什么时候创作的?
老师根据同学们回答总结:作者在28岁才回写20岁时,做为儿子对去世的父亲的回忆。这个时候,作者也不觉得自己的父亲迂腐的、罗嗦的、言行守旧的、多余的人了。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才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才能不去计较父母用什么方式去表达他们的爱。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一个普通孩子对爱的顿悟过程,不仅能感受到爱,还要回感恩。(2)、总结:如果一个人感受不到爱,他的良知是苍白的;如果一个人只会索取爱、享受爱,他的情感是自私的,所以我们要懂得感受爱,也要会回报爱。
(三)、联系同学日常生活谈谈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爱的故事(包括:别人对你的情和你对别人的感受。)
同学们各自谈论了自己的感受。说明同学们都是一个会感受爱和回报爱的人。
八、教学评析:
1、通过导入教学法,让学生有一个对父母关爱自己的各种行为来认识父母的爱。
2、谢老师的教态自然大方,亲切,精神状态比较好,衣着打扮端庄亮丽。
3、普通话表达正确流利,对课文比较熟悉,有简明的板书,书写工整。
4、运用到了启发式的教学法,通过提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
5、运用到了教具,为加深学生对课文生字词的熟悉,通过注音,字词的意思认识字词,就算是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谢老师都能够给学生更正读错的字读音。听录音,了解课文,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感人的句子。
6、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得到了比较民主的学习,谢老师讲得比较少,而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有自己思考的空间,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谢老师起到了牵引的作用,不断引导学生认清课文的内容。每一个问题环节联贯得比较紧密。学生的个体阅读感受得到了很好体现。例如学生对儿子对父亲的感情的变化的认识。这些都得到了很好的效果。
7、谢老师一点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什么肢体方面的语言。
8、谢老师对重点的句子都是通过学生的感受加上老师的引导而完成的。谢老师很注重重点的把握。
9、在最后,通过学生了解爱的社会,爱的故事,让学生说出生活中的爱,父母的爱,开始是学生对身边的同学互相说,然后是学生对全班同学讲,让学生认识爱。这个方式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把德育放入到语文教学当中。
八、教学评析:
1、沟通情感导入法
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沟通情感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2、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教师在讲授课文时,注意对课文生字词的积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3、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点拨到位
在讲解课文时主要抓住文中4次描写“背影”的地方,有的放矢,选出描写最精彩的部分,指导学生进行探讨学习。
4、注重学生的主动性,互动热烈
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有较强的教学驾驭能力,应对学生提出的种种问题。
(2)教会学生边读边做标记、记录,加深理解。(3)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边读边思考,找重点句等。
第五篇:父亲的背影经典散文
九三年,父亲送我到省城上中专。带着对新生活的期盼与向往,我与父亲挤下公共汽车,往回走了一百米,看到了我学校的招牌。欣喜若狂,终于到了,历经千辛万苦。父亲挑着担子,我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地朝校门口走去。沿途来往的人,多半是学生,穿着鲜艳的衣服,青春亮丽,阳光明媚。
学校,五栋楼房,前两栋是教学楼,中间一栋是学生宿舍楼。穿过操场,是两层楼食堂,后两栋是教师的家属楼。
食堂正前方,摆了几张桌子,椅子,接待新生的老师,坐在那里。他们头顶上方写着“新生报到”横副。父亲放下担子,让我站在哪儿。他昂起头,走过去问。那位年轻男老师不住地点头,脸上呈现出淡淡的微笑。父亲把我领过去,一张年轻的脸庞,充满朝气,双目有神,气宇昂然,大约二十多岁。指着他说,于娟,这是你的班主任,秦波。我笑着跟老师打招呼。
父亲忙着交学费,办饭卡,领取寝室钥匙。之后,带着我去408寝室。
当我们将大包小包提到寝室门口,里面叽叽喳喳,热火朝天地谈论着。父亲敲开了门,空气一下子凝固了。目光齐刷刷地扫了过来,我窘迫地低下头,自卑一下子冒出来,与她们相比,寒碜,衣着陈旧,举止僵硬,目光游移。
父亲打破了沉默,我女儿也是你们这个寝室的。哦,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叹着气,同时说,唠,上面那个紧挨着门的上辅是空的。父亲将两床被褥放了上去。我脱掉鞋子,爬上去,铺床。感觉所有的目光聚交在我身上,一个乡吧老,土得掉渣。她们的眼神里有新奇,探视,和显摆自己经济宽余的优越感。
望着她们的床,辅着崭新的床单,被罩,蚊帐,一切都显示着富有与高贵。而我成了她们的陪衬,贫穷与富裕之间的陪衬。一瞬间,我知道了自己的位置,来自社会最低层。她们大部分都是城里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傲像只白天鹅。衣着光鲜,时尚,举手投足,温文尔雅,淑女名媛般地洒脱,自信,阳光。
父亲要走了,我多么想陪父亲,到处转转。内心强烈的不舍,从未离开过家乡,离开亲人的我,独自一个人,面临着全新的世界,内心忐忑不安。父亲对我说,下午,学校开学庆典,必须参加。我出去找旅社,住下来,顺便给你买些生活用品。我不住地点头,哽咽着,不能言语。
记住:你来这里的目的是学习,学习向最高人看齐,吃穿向最低人看齐。知女莫若父,只一眼,父亲看穿了我所有的心思。郑重地交待完,走了,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动着,魁梧的身材。走了几步,停下,转身,招手示意我回去。
我点了下头,泪似泉涌,奔腾不息,不动声色地嚎哭着,肩膀不住地抖动。舍不得父亲离去,竭力想挽留住父亲,可父亲还是走了。我忧愁满面地想着,宁愿放弃学业,前程,随父亲回家,去享受亲情的温暖,爱的甜蜜。然而我没有,鸟儿只有学会飞翔,学会离开家的港湾,才能长大,独自承受风雨,顽强地活着!
任凭泪水洗刷着对父亲的眷恋,哭够了。擦干眼泪,回到寝室。将父母特意为我制作的芝麻酥饼,各种干果,拿出来,招待大家。我的下辅,妮妮,襄樊人,父母是某汽配厂的职工。对面上铺,玲玲,父母做生意,家底丰厚。下辅的娟娟,河南人,父母都是高级工程师。还有几位说的,我没听进去。总之,原生家庭很重要,搭建着人脉,阶梯,她们都是有钱人。过着光鲜亮丽的生活,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仗着父母的恩宠,做新时代的骄子。
我生长在鄂西北,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父亲是老师,一个月三百块钱,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母亲在家务农,年迈的奶奶体弱多病,幼小的弟弟读小学三年级。一家人的重担全压在父亲肩上。为了让我读书,借了外债,父亲被迫勤工俭学。在西安工地承包油漆工,多挣一些钱,填补生活的缺口。
想起父亲临走时,给我说的话,无比汗颜,怎么会和她们比女孩子的虚荣心,比物质生活。这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我的父母没有给我荣华富贵的生活,他们给我涓涓不息的爱,给我阳光的心态,给我孜孜不倦努力的榜样,给我筑梦的平台,给我勇气和希望!这一切使我奋发向上,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
这么多年,父亲的背影,始终无法从心灵抹去。走过人生一道道坎,崛地而起的愿望,一个个地实现。父亲永远是我走行的山脉,父爱铸就的灵魂,清风明月般地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