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微习惯》读书笔记
《微习惯》读书笔记
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那要怎么写好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微习惯》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微习惯》读书笔记1首先,我已经知道了坚持的重要性,那些不管在哪方面有所成就的人,之所以能成功,就在于坚持做许多人坚持不了的事。
我当然也曾有过各种习惯的培养,我参加过100天改变自己训练营,做到了将近两个月的英语早读以及网上英语学习,完成过哈利波特英文版第一部的网上电台教学,尝试过若干天的百词斩背单词……但是这些事都有个共性,我坚持了,或者是21天,或者是几个月,然而都没能继续下去。
很多时候我下定决心,鼓起勇气,好不容易努力坚持一件事情多少天,最后停下来休息的时间反而更长。因为那一些事情带给我的趣味已经随着时间慢慢消失或减退了,而连续不断造成的懈怠感却在不断集聚。因为那短暂的坚持仍然是一种失败,这种失败让我不敢轻易开始同一项或其他的尝试。
《微习惯》里提到,研究表明:人们总会习惯性地高估自己的自控力。在我的各种坚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无可置疑地只能停下来,有时候是身体疲劳达到了一定程度生病了,有时候是心理上的兴趣与动力被消磨殆尽。是的,我高估了自己自我控制的能力,为了达到某个成就而勉强自己做出了超出能力的事情。有句话看似很鼓舞人心,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是我们的欲望是被能力、精力和身体所局限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时,我感到的负面情绪更大,我会更自责,更愧疚,更不自信,更怀疑人生。
我很高兴自己在这个时候阅读了《微习惯》。虽然我已经将自己的计划制定得更小更容易完成,但是却依然不能真正做到改变。“人们无法让改变的效果持久时,往往认为原因在于自己,但其实他们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他们的策略。”不论书中的这些话是不是完全正确,但是真的抚慰了我,让我可以不去用负能量针对自己,而是更理性地关注“策略”。
关键点在于意志力,而非动力。很多时候,我的那些坚持依靠的就仅仅是自己的动力,发自内心想去做这件事。但是呢,这种动力是短暂的,也意味着我们的坚持也会变得短暂。当然,这种动力,或者说兴趣,也可能叫热情,是很美好的,我也很享受拥有它的过程。我们需要它,但不能仅仅依靠它,因为它很不可靠。“三分钟热度”,说的就是动力,它来源于感观,很容易再次因为感觉而发生变化。我看过一些励志鸡汤书,它们起到的也大多是鼓舞士气的作用,激起的动力很快又被掩没。因此,更多的依靠理性的意志力去达成改变,来得更靠谱一些。
《微习惯》的整个第三章,都在讲意志力与动力,“动力无法预测,所以不适合制定计划”,而意志力策略显然更适合做这个。那么,怎么合理地运用意志力来长久地执行计划呢?先来看什么会消耗意志力吧,在“巧克力和萝卜”的实验中发现,“在同一天里做过艰难决定的人在后来面对诱惑时屈服的可能性更高,这体现了自控力的下降。重大决定和意志力似乎需要消耗同样的能量。”于是我明白了,在高估自控力的情况下,普通的习惯养成计划(哪怕是那些我以为很容易做到的)都会因为做出这个决定就已经消耗了太多能量,自然而然无法再长久坚持。反过来,利用“微步骤”进行“微习惯”的养成,按出start按钮的这个“决定”,是一个“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基本不用耗费能量的情况下,才能做到计划的持续性。
翻到第六章,拿出笔记本和笔,开始写下自己希望拥有的那些习惯。接下来,把这些想要的习惯缩小,直到小得不可思议为止。用我的习惯清单作个例子:
1.健身——做一个天鹅臂的动作;
2.午睡——打开躺椅——拿出眼罩戴上——躺下睡一分钟;
3.阅读——看Kindle四号字的一页;
4.写作——根据看了的内容写下一句话的感想;
5.英语——把写下来的这一句话翻译出来。
好吧,我们都是贪心的宝宝,看,我至少有五个想养成的习惯。不过不用担心,微习惯最棒的一点,就在于我们“可以一次建立多个微习惯”!按照书上要求的,微习惯数量不要超过四个,两到三个是最合适的量。从一个习惯开始,我选择第一个天鹅臂的健身习惯,一周后进行评估,以最艰难的一天来设想是否能完成这个习惯。想象我工作忙到飞起,或是聚会很晚,直到十一点才到家,这个时候我也能做到我的天鹅臂pose吗?如果答案是“是的”,接着就可以把新的习惯增加进来。当然,记住一点,就算有三个微习惯,它们加在一起花的时间也不会超过10分钟的(并不包括继续完成“额外环节”的时间)。我们要100%的成功,轻轻松松就能够完全成功,这样才能真正持续下去,进而让这些行动最终化为习惯。我会在阅读《微习惯》的同时继续进行微习惯的训练,看看这一次是不是真的能坚持。
《微习惯》读书笔记2如果你想解决一个问题,可以从它的对立面着手思考,看会有什么创意迸发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想盖一座摩天大楼,就反过来想如果造一座深入地下的建筑会怎样。这样做可以强迫大脑拓宽思路,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进而激发更多创意。
你现在有一个心理舒适区(c o m f o r t z o n e),把它想象成一个圆圈。在圆圈里时你感觉最舒适,而圆圈外是你想达到的目标。
而微习惯策略就像走到圆圈的边缘,然后向外迈出一步。这是一个相对不舒适的地方,但因为你知道走一步就可以回到舒适区里,所以差别不会很明显。也许在前几次尝试时,你可能会退回舒适区里(在只实现了微目标后)。可当你继续向圆圈外走去时,你的潜意识就会逐渐适应,接下来你的圆圈就会拓宽(我指的是微习惯开始形成)。这种拓宽能永久改变你的舒适区的界线,靠的是微习惯的力量。我希望你在向外迈出第一步后有继续向外探索的强烈冲动,即使你没有这样的冲动,最终也会养成向新行为迈出第一步的愉快习惯。在该领域,它可以充当进一步行动和个人成长的最佳基础。
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
微习惯策略通过微步骤开始行动,制定的总体目标小到不会失败,这样就能应对第一种内部阻力,这样你就不会不知所措,而会回归以前的做事套路
微习惯微小又节约意志力,所以你可以一次发展好几个微习惯。即使是忙碌、不堪重负的人也可以成功养成多个微习惯。把微习惯看成你每一天的基础——这些是你每天必须完成的事,然而总共只需花几分钟就能完成。完成以后,你想干什么都行,可以再多做点儿,也可以进行其他活动。你完全可以根据你目前的生活方式灵活安排,可它会成为你个人发展的撬棍,因为它能把原本微小的生活习惯转换为大得多的东西。
《微习惯》读书笔记3猜想很多人的效果都不太好吧,可能是目标太多了,也可能是2月春节放假被中断。没完成的人,是否会产生内疚感或负罪感呢,是否会埋怨自己,自律性还不够强呢。
年度计划为什么总是搞不定呢?
今天推荐你的这本书《微习惯》将告诉你,完不成计划不是你的原因,而是你的方法不对。而且还教你一招,只需要10分钟就能学会,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一招,必将助你完成新年新计划,帮你改变自己的生活。
微,一般指非常小,小到忽略不计。微习惯就是指实现一个小目标,目标有多小呢,小到让你摸摸自己的鼻子,就这么简单,这么容易做到。
《微习惯》的创意来源于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挑战每天1个俯卧撑开始。20xx年他制定的新年愿望中有一条是想健身,可是从1月开始实施后才发现,让自己每天坚持30分钟锻炼像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难以实现。有一天,他突然从一本书中获得灵感,把原本每天定的30分钟健身计划改成只需每天做1个俯卧撑,没想到作者的人生从此走上了光明,不仅轻松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身材,而且还把这些方法应用到写作和阅读上,并都实现了成功。
所以说,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最好从微习惯开始,微习惯就是把原定目标大幅度缩减版,小到微不足道,小到你能够轻松做到范围。比如把“每天想做1000个俯卧撑缩减到每天1个,把“每天要写20xx字的文章”缩减到每天只写50字,原来每天想看1个小时的书籍改成每天看2页书。总之,目标小到你觉得能够完成的范围。
杜克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中大约有45%来源于习惯。习惯是不断重复的行为,实际上它的意义远远大于这个45%比重,因为经过长期的行为叠加,不管是好的习惯或坏的习惯都将改变你的生活。
坚持微习惯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1、收获巨大的惊喜。只要你开始微习惯后,你的微习惯目标就很容易完成,你就很可能会继续“超额”完成,所以内心会很愉快,让你有坚持下去的自信。
2、收获了好的习惯。即使你没有超额完成微目标,你的行为也会因为天天坚持,而慢慢发展成为一种习惯。
你不会再有机会体验未完成目标时的消极情绪,反而挤身于超强自律性人群中,切实保证完成每天成功的目标。
为什么微习惯有这样的效果?
我们常常觉得无法坚持一项习惯,是因为动力不足或意志力不足。而动力和意志力是由我们的大脑掌管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大脑工作的原理,通过建立重复的习惯去改变我们的大脑。
经济学上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意思就是,吃第五块披萨时的愉悦感会低于吃第四块的,吃第四块的时候又略低于吃第三块的。我们在进行重复行为也存在同样的现象,叫热情递减法则。
即刚开始想要养成习惯时,我们的热情都是高涨的,但越到后来越平静,因为动力不足以长期消耗,所以只好放弃。这就是很多人过不了1个月就中断了新一年的健身计划的原因。
采用微习惯,你只需最小量的意志力就能收获最多的动力,因为你的意志力的使用几乎消耗不到,所以能改变大脑,所以才能坚持下去。完成微目标后,你就可以自由选择做自己想做的事,不会有内疚感,也不会有沉重的负担,可以轻松地建立这些健康行为。即使在你可能疲惫或沮丧时,都不会影响,就这么神奇。
现在拿出一支笔和一张纸,跟着步骤写下自己的微习惯计划。
第一:制定你的微习惯计划,可以同时建立1-4个微习惯。
可以设置单一的也可以多项同时进行。比如可以同时制定看书、写作、运动、减肥等等,然后把你的习惯变成“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就类似象作者一样,制定每天1个的俯卧撑计划。
第二: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即为什么要养成这个习惯的真正来源。原因越清楚,你就越能更好地坚持下去。
举个例:我想每天写作100字。为什么?
因为我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认为写作是必备技能。为什么?
希望与自己心灵对话。为什么
希望把文章分享给更多人并有所帮助。一直问下去,至到找到你的核心来源。
第三:开始执行,纳入日程。
任何习惯重要都是去做,如果是每天要坚持的习惯,只要安排到每天晚上睡觉前完成就行,因为这样更灵活,更容易完成,容易提升你的成就感。
比如说以前我一般喜欢早上一起床就开始写作,后来发现不太好坚持的原因是,如果某天早上没有早起,或者早上的时间不够,导致写不完,影响我在早上写作,导致影响习惯的完成,所以不用定具体每天执行的时间,只需要在睡觉前完成就可以了。
第四步:建立回报机制,奖励坚持的自己。
第五步:记录并跟踪完成情况。
微习惯不会阻碍你的进步,反而象拥有无限潜力的火花,会让你的习惯总是超额完成。
每一个伟大的成就,都建立在之前打好的基础之上,追根溯源,你会发现一切都开始于最开始的那一小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任何习惯都从迈出第一步开始,学会微习惯这一招,祝你轻松实现新年新计划!
我也是从今年2月开始试用了《微习惯》的方法,果然很神奇,原来我每天运动30分钟基本完不成,自从改成每天运动5分钟后就能轻松完成,写作也是从原来写500字改到写100字,也是一样的效果。所以,现在我能在每天睡觉前打完所有打卡,所有的计划都能完成,而且感觉还很轻松,所以把这个方法也推荐给大家,希望更多人受益。
《微习惯》读书笔记4“要成功,你就得对自己狠一点”!这句话是不是很耳熟,这曾经是我的座右铭。当我制定一个目标时,我就不断地对自己重复这句话,悲剧的是,每次的目标都是无疾而终。
学习写作后,我又定下日更一篇2000字以上鸡汤文的宏伟计划,在无数次选择放弃的挫败感中,只能安慰自己,三天一篇也算不错了。
朋友绿野给了我一个建议,开始阶段,将日更2000字改为500字,内容随意,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有收获。
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更文数字、内容改变后,日更进行得很顺利,有时睡前想到没更文,10分钟内便可写一篇随笔,至今已有1个月,那种坚持下来的成就感,真是太爽了!
将计划大幅缩减,竟然可以轻松形成习惯,这是我始料未及的!直到看了《微习惯》这本书,我才发觉,这其实就是微习惯的模式。
《微习惯》是一本告诉你用“减法”,取得成功的另类书籍。它用科学原理表明,人们无法让改变效果持久,其实问题出在他们采用的策略上。
如果你有懒惰、恐惧或者浪费时间这样的被动坏习惯,想找到长期的解决方案,那么《微习惯》这本书能帮上大忙。它告诉你如何动用微小的力量、简短的时间,用“小得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来收获巨大的惊喜。
本书作者斯蒂芬。盖斯本人便是个天生的懒虫。他一直想把锻炼培养成习惯,但10年里一直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以至于他对自己一直不自信。
2013年的某一天,他决定逼自己最少做一个俯卧撑,结果竟一口气多做了几个。从那以后,他采用超简单的挑战来引诱自己,每次都能超额完成任务。4个月后,他成功地实现了从家到健身房的跨越。随后,他将这种方法用到了阅读和写作中,工作效率大大提高。最终,他以自己的亲身实践,写出了这本《微习惯》。
与名字一样,这本书的内容也很精简。全书分7个章节,1-3章为概念原理,4-5章为实施策略,6-7章为具体应用。
如果只想知道如何应用,可以从6、7章开始看,如果想知道原理、策略,可参看前五章。
这是一本拯救“不可能”的工具书。作者不但详细阐述了为什么学、怎样学,还探讨了习惯建立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让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坚定持续下去的信心。
1、微习惯的特点是什么?
简单:每天1个仰卧起坐、看2分钟的书、写50个字,背2个单词,是不是觉得有点像开玩笑?但这就是微习惯。
轻松:举手之劳而已,不要对微习惯要求太高。做到了,回报一下自己;感觉有抵触时,缩小自己的目标,总之,就是不要让自己太兴奋,也不要太痛苦,最好的结果,是你轻松的做完了,发现自己还可以游刃有余地再多做几个。
强大:因为简单,几乎不需要意志力,这反而可以增强你的意志力。更神奇的是,如果你用微步骤正确引导自己,几乎能让自己做到任何事情。
这其实这就是一种零存整取的概念,每天存5块钱不多,但存365天,就是1825。而且这种存钱的方式不会有任何压力,玩似的就完成了,时间长了,你领会到储蓄的好处,再完成更大的储蓄目标就不会有困难了。
2、为什么要学?
因为要甩掉20斤肥肉、要追到漂亮MM、要让看轻你的人闭嘴、要放弃消极的生活方式,更为了能与过去无数次失败说永远不见。
只要你愿意迈出第一步,将微习惯融入生活,就会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改变你的人生。
3、怎样做到?
决策时刻
A、1次设定习惯不要超过4个,每个时间控制在1分钟,确保随时可以做;
B、问自己为什么要设定这个习惯,最好的习惯直接源于你的生活观念,别人的对你的期待不列入此项.行动时刻
A、对自己温柔一点,随时记得回报自己,糖、大笑都在回报行列;
B、睡前检查自己的完成情况,可采用日历、手机等记录方式;
C、提醒自己每天的目标没有改变,千万不要随意提高期待值。
习惯养成A、如果一个计划让你不做就难受、不用想就开始,常态化到像下意识点开手机打开微信的状态,那就说明已经成为习惯了。
B、切记,有习惯养成信号,才可以增加新的微习惯。
有句老话: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这与微习惯的理念不谋而合。微习惯虽然简单轻松得太不像回事,但还是需要你自己迈出第一步,行动才是第一生产力。
我们总是说要想爱别人,请先爱自己。微习惯其实就是建立一种爱自己的生活方式。简单的任务VS超额完成的惊喜;及时的奖励VS回报的满足;跟踪记录VS成就感爆棚。每一步都写着“对自己好一点”!
微习惯不需要让你筋疲力竭、如临大敌、猛打鸡血,它只要你轻松地迈出一小步,并坚持下去,就会发现更好的自己,如果你还心存疑虑,那就赶快为自己定个微习惯试试吧!
《微习惯》读书笔记5今天的文章绝对不是标题党。
从前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宅男,他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健身只能坚持2天又倒回沙发上看电视,每天不是头痛就是太忙总之无法写作,吃甜食上瘾水煮西蓝花就像毒药。
虽然他是那么的想改变,但年龄和无法完成计划的挫败感在一同增长,他还是一事无成。
直到……
20xx年的某一天,他突发奇想,决定以每天做1个俯卧撑为目标,坚持下来。(你看,他真的只做了1件事)
后来嘛……
两年后,他拥有了梦想中的体格,写的文章是过去的4倍,读的书是过去的10倍。
这个死宅就是《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
故事的前半段你可能异常熟悉,至于后半段,不妨花2分钟,让我连同自己的亲身经历,一同告诉你。
《微习惯》微习惯是什么?
它是一种习惯养成策略。顾名思义,就是小到不能再小,小到不可能失败的习惯。
想坚持读书?那就每天读2页。想坚持运动?那就每天做1个俯卧撑。想坚持写作?那就每天写50字好了。
但是,一定要每天都做,哪怕睡前忽然想起来才做,你也是赢了。
大概就像这样。
你可能要说,切,每天就这么一点点,有什么用?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
但你可能没有发现,想要一下子来个大改变,让自己重新做人,恰恰是我们反复失败的原因。
微习惯很小,小到不可能完不成。它不需要你动用大量的决心,消耗巨额的意志力,也无需痛苦的自我说服,更保护你免于品尝失败的绝望。无论你处于怎样的情绪和状态下,都可以轻松完成它,进而获得成就感。因此,它安全可靠,无毒无副作用。
微习惯要求持续进行。哪怕每天要做的事情不多,但只要持续进行,大脑就会不断注意到这件事,它便会慢慢在你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行动的过程,有点儿像牛顿第二定律对物体运动的描述:当它静止时,要获得初始速度需要大力一推,但一旦它运动起来,后续需要的力便会小很多。微习惯给你一个行动起来的契机,只要开始做了,你就会忍不住做得更好一点儿。
我个人特别喜欢远离消极情绪这一点,因为一次改变太多,总会让人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只能坚持几天,很快就回到原位。失败就算了,会让人产生非常绝望的感受,好像这辈子都不能做成这件事了,这种消极情绪对人有很大的打击性。
即便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只要能够做出来,也会产生巨大的自我效能感。
破除一些对习惯的误解:
21天无法养成习惯,一般要一个月到一年不等;
在固定的时间去做一件事未必是最好的策略;
当大脑抵触的时候,不要和它对着干,不要过度消耗意志力;
不要一下子做太大的改变,免得大脑剧烈反弹。
微习惯怎么用?
Step1:确定你要培养什么习惯。
1、写一个习惯清单,但是注意不要太多,2到3个是最好的。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培养什么习惯好,可以在一周内尝试培养几个习惯,看看哪一个适合你,是你在精疲力竭的情况下,也可以轻松做到的。
2、缩小习惯,把习惯缩小到绝对不会失败的程度。同样写在纸上。
你的微习惯是否小得不可思议?把它们大声念出来,如果你笑了,它们就合格了。
Step2: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你为什么要培养这个习惯?不停的问为什么,问到不能再回答为止。
发自内心的想要,你才会找到真正的价值,而不是“因为大家都这样”或“看起来不错”。
Step3:将习惯纳入日程
日程灵活的人可以弹性培养,即决定在做某事的之前或之后来执行微习惯。日程比较固定的,如上班族和学生,可以规定一个时间点来执行。
作者更推荐,在全天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灵活执行,最后你会得到一个“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好习惯!(比如什么时间都可以写作,而不是非要早上或晚上)
每天睡前检查一次,确定都完成了就好。如果没完成,立刻起来花1分钟做一遍,也没什么难的。
Step4:设定奖励机制
让大脑把行为和回报关联起来。回报不但能培养意志力,回报本身就能带来回报。
Step5:注意记录和跟踪
策略有:使用大月历或者全年日历,纸质的,最好大幅可以贴在墙上,能够使你的目标保持在随处可见的地方。亲手做记录的感觉是电子产品无法代替的。
数字化追踪,推荐几个app或网站:
苹果手机——lift
安卓手机——Habit streak plan
网站:Joe’s Goals(joesgoals.com);Lift.do;Goals on track?(goalsontrack.com)/ minihabits
Step6:微量开始,超量完成这一过程有助于强化意志力,减少意志力的损耗,因为习惯虽然微量还是可以成为习惯,也能为你带来进步。
Step7:摆脱高期待
一定要特别注意,将目标保持在微小的状态,毙掉心中的隐藏目标。
在一天或几天超额完成任务后,你内心一定悄悄地提高期待,认为今天可以完成昨天超额的量,无形中改变了最初的目标,为行为带来阻力。
因此,好好检查是不是有了过高的期待,要时刻记住,你的目标仍然是最初的那个目标。
Step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无抵触
有身份认同
无需考虑就能执行
不再担心完不成常态化
很无聊
最后作者提出运用微习惯策略的八大规则:
第一,不要自欺欺人,不要暗中调高目标;
第二,满意每一个进步,对于微小的目标,也同样感到满意,但不满足;
第三,经常回报自己,但是保持头脑清醒,不要依赖动力或情绪;
第五,抵触时候,缩小目标;
第六,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第七,不要小看微步骤;
第八,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目标而不是调高期待。
用后感觉如何?
一句话,棒呆了。
总情况
我给自己定下的目标是:每天读书10分钟,写作5分钟,晨间写作1句话。
7天下来执行的情况:每天都能轻易完成,80%的时间超额完成。
尤其是晨间写作,我常常以种种借口抗拒不写。但目标定在一句话以后,我不但每天都写,而且有几天甚至完成了1000字以上。
日常写作也是我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想找借口推脱不写,真是不要太简单。我的目标从每天1000字,到每周20xx字,都仍然完不成。
但是现在我竟然连等公车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写作(还要感谢讯飞语记这个语音写作神器),读完书也可以第一时间写下感想和心得,日后整理成文,非常方便快捷。
一开始自认为读书没什么难度,定了30分钟,结果倒计时一开,抵触情绪立马就上来了。第二天赶紧调低期待,改到10分钟。每次倒计时结束,都会产生“让我再读一会儿吧”的想法。事实上,我的这个还不够微,用作者的话来说,最好定在每天读2页~
经验与教训
使用这个方法的第三天,我就开始给自己加料,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除了每天读书写作,写总结,写打卡计划以外,还要查资料,投简历,看网站,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急于求成的心态使我一方面提高了标准,另一方面给自己增加了更多的事项,这一切的结果就是我在第四第五天崩溃了两天,这两天我不想做任何事情。在原来已经取得进步的领域也全都停滞了。
就在这时我正好看到了这本书的最后一章,在这章里作者讲到了我所面临的这个问题。我的经验和作者的互相对照,证实了书中所说的,不要一下子给自己太高期待这一观点。
调低目标真的很不容易,毕竟,如果你是可以一次看一个小时书,又希望自己一年以后成为作家的话,怎么可能满足于一天才看两页书或者才写一句话呢?
因为这些目标实在是太小了,在我写每天计划的时候,根本写不下笔,根本不愿意去想自己的目标,居然才是每天看两页书,或者写五十个字,我给自己定的是每天读书30分钟,写作10分钟,就这样,我还嫌太小了。
做的时候发现,最难的地方恰恰是持续不断的去做一件小事情。也许在头三四天的时候,你还会觉得很兴奋,自己在实践一个新方法,养成一些新习惯,很有成就感。每天也可以超额大量完成任务。
但是到了第5、6、7天,随着你内心期待值的提高,就会产生很多不切实际的期待,就会在内心默默地提高计划,而简单地完成一个动作,已经不能满足你了。
每一次的目标都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步骤,切切实实的把这些小的不能再小的目标认真的作为一个目标。
重新调整心态后,每天的计划都完成得很顺利。我也渐渐体会到“哇,我居然拥有了理想习惯”的爽快感。
你也来试试微习惯,体味一下梦想成真的感觉,如何?
《微习惯》读书笔记61什么是微习惯?
习惯的大幅缩减的版本,比如希望养成的习惯是每天做50个俯卧撑,则对应的微习惯是每天做1个俯卧撑。这里的习惯主要是指培养新积极行为,比如健身,或者戒除对自己有害的消息行为,比如戒烟。
微习惯本质是强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事情,日积月累,带来质变。
2微习惯有什么作用?
行为大多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微习惯解决的是行动力问题。有一些事情我们一直想做,但因为这个那个的原因没有去践行或者没有坚持下去,通过践行微习惯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自己想做某件事最终没有坚持下去的情况?
1)因为种种原因,我们内心对做这件事情有抵触;
2)因为压力,压力会促使我们更加依赖惯性行为,然后我们往往重复平时的做法。压力是负面循环的绝佳导火索,压力触发了坏习惯,坏习惯触发内疚感、内心的焦虑和更多的压力,这些消极因素会再次触发这个坏习惯;
3)因为践行这件事需要花一大块时间,比如半小时,有时候可能的确有其他安排,导致了无法践行这件事;
4)人们在设定目标时经常犯一个错误是没有把动力和精力水平的剧烈波动考虑在内,而是假定到了实施行的的时候,他们能维持或重新激活当前的精神和精力状态。
3为什么微习惯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
1)微习惯只需要消耗少量的意志力就可以开启行为。下面先分析一下意志力、动力、行为的关系。
我们使用动力和意志力开启行为,如果没有足够的动力和意志力是开启行为的,比如开始实践微习惯。做某件事情时,动力和意志力消耗是负相关的,动力越强,对意志力的消耗越小,反之对意志力消耗越大。
一般有2种驱动行为的模式,动力驱动和意志力驱动,我们倾向于有初始动力的情况下,使用意志力驱动微习惯。为什么?简单来说是因为对于某件事情的动力不可控,且不可按需培养,而意志力则比较可靠,而且是可以通过一些方式进行强化的。热情递减法则、与习惯冲突是另外不使用动力驱动行为的原因。
2)微习惯的特点是微小,持续的践行微习惯将锻炼大脑中对应的神经链路,使得这个行为变成我们的自动行为(即习惯)。养成习惯,可以避免我们陷入压力>不进行积极行为/进行消极行为>压力的恶性循环。
习惯是哪些如果不做反而会变扭的事情。习惯会带来哪些好处?
先分析一下大脑的工作原理,对大脑的工作模式做一个简单分类,可分为潜意识部分和意识部分。潜意识部分即自动行为模式,也就是上文说的习惯,是不假思索的行为模式,由基座神经节控制。意识部分即进行决策思考判断,然后做出行动的行为模式,由前额皮层控制。前额皮层的管理功能活跃,反应灵敏,但同时消耗了大量精力和意志力。基座神经节的自动系统不仅强大,而且效率高,它们能节省精力,无需持续监督就能处理各种任务。
看了上面这个对比,就可以明白积极行为习惯的好处和消息行为习惯的害处。习惯也会有一些局限,不在本文展开。
3)微习惯的微小的特点将给微习惯带来巨大的魅力,微小的行动只需要投入非常少的时间,可能只需要1分钟,这使得时间因素不会成为不进行积极行为微习惯的理由。
4如何减少意志力损耗?
研究表明影响意志力自我损耗的因素有这5个:努力程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和血糖水平。所以减少自我损耗的方法也就从这些方面展开。
1)分解、简化这件事,降低其难度。
2)降低行为的感知难度,提醒自己这件事很轻松。
3)识别自己的情绪是消极还是积极情绪,当发现自己存在消极情绪时,想办法化解,保持平和或者积极的情绪。
4)充分休息,充足水平,保持自己的生理状态。
5)保持自己的血糖,常备巧克力和其他补充糖分的实物。
5如何制定微习惯?
步骤
1)列出自己想养成的积极行为列表;
2)选择行为,挖掘行为的内在价值,方法是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深层次的触达自己内心为什么要养成这个积极行为;
3)依据行为和目标,设计微习惯,大幅缩减行为,确保足够小,刚开始的微行为耗时大概1-5分钟内;
注意
1)不要同时进行太多微习惯,实践表明1-3个为佳,贪多嚼不烂;
2)行为的微步骤,假设每天看书1页这个微习惯也完不成,可以把看2页的行为再分解,分解为,翻开书+看1页,然后把微习惯设计为每天翻开书本;
3)有些事情不适合每天都做,比如去健身房,可以使用“每周微习惯”来实践,以周为单位的习惯需要更长时间养成,不过耐久力更强;
4)不建议混合微习惯,即每天完成xxx或者xxx;
从生理学角度,漏掉一天也不会耽误习惯的养成,一天成就不了这个过程,也毁灭不了这个过程,但从心理学角度看,这可能会带来问题。所有要坚持每一天践行微习惯,真的漏掉了一天,以后也尽量坚持下去。
6如何实践微习惯?
1)明确习惯依据
一般有2种,时间和行为方式,时间是指比如每天的什么时间点实施行为,优点是不含糊,稳定性强,缺点是不够灵活,行为方式是比如每天吃完午饭后实施行为,优点是灵活,缺点是比较含糊,不稳定。朝九晚五工作的人适合把时间作为习惯依据,工作时间灵活的.则适合把行为作为习惯依据。选择哪一种方式不是重点,重点是要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并坚决的执行。我觉得可以灵活的选择习惯依据,只需要在睡觉前完成检查微习惯实施情况即可。作者建议的也是“一天一次,随时可做”。
2)记录和追踪完成情况
具体做法是每天睡觉前确认微习惯实施情况,在显眼地方放一个打印出来的巨大日历,完成了就打个勾。为什么是睡觉前?因为如果白天早早的检查完毕,完成任务的感觉会降低你继续进行额外行动的动力。我觉得只要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进行检查,效果就非常好。打勾可以给自己强烈的反馈,获得成就感,促进行动的进一步实施。
3)感到强烈抵触时,后退并缩小目标
强烈抵触可能导致微习惯无法长久坚持下去,对于积极行为来说,微量的比不错要好,长年累月的微量积累最终会使量变为质变,跟我们代表变化。
4)提醒自己这件事情很轻松
实验表明这个心理暗示很成功。前面说到感知难度的大小会影响意志力的损耗,感知难度越小,则意志力损耗越小,可以有利促进我们实施微习惯。
5)用多余精力超额完成任务,而不是制定更大目标
更大的目标可能会导致抵触,导致无法每日完成,最终导致坚持微行为无法长久的继续下去。更大的目标是与微习惯策略背道而驰的,拥有一般行为的所有缺点。允许和鼓励超额完成,是希望行为带来的积极行为最大化。
7微习惯的局限
1)以为微习惯鼓励超额完成任务,超额多少是不确定的,所以对于时间的计划性会差一些;
2)微习惯因为微量使得可以长期坚持,但因为微量可能导致见效比较慢,较慢的反馈可能使得我们无法坚持,要有耐心;
《微习惯》读书笔记7有人问欧阳修写作的秘诀是什么?
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稍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这段回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多写而已,世人的弊病在于写得少、读得少,偶尔写上一篇两篇,就求能够成名成家,这是不现实的,文章的缺点其实不用别人指出,只要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发现不足。
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旷世名句的大文豪欧阳修的写作秘诀尽然是多读多写,可谓是大道至简。
那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呢?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这本书出给了答案,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手法,这是一本能将道理转化为实践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斯蒂芬?盖斯,相比起其他作者闪亮的履历和耀眼的成就,盖斯极为普通,他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甚至在自序中,他说自己是个天生的懒虫。
但也正是他和你我一样,只是一个没有耀眼履历的普通人,所以他的思想和方法才更具有代表性和操作性。
斯蒂芬?盖斯认为21天是无法养成习惯的,培养习惯时,动力的作用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强大,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失效的。
要想能够像欧阳修那样做到多读多写,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
每天只做一点点,也就是书中所推崇的微习惯,斯蒂芬?盖斯正是靠着微习惯练出了腹肌、博客获得了无数拥趸,最终出了书。
斯蒂芬?盖斯在书中是这么定义微习惯的。
如果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就是它经过大幅度缩减的版本——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为每天1个,把每天要读50页书缩减为5页,把每天要写20xx字缩减为50字”。
微习惯的本质是强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从而达到多读多写的目的;实现重点在于“微”——不贪多求全,每天只做一点点。
为什么每天只做一点点呢?为什么不是直接就每天读50页书,写20xx个字呢?
先来看看习惯在大脑中的样子。
大脑的“沟通渠道”是由无数的神经通路构成的,这些神经通路就是习惯在身体里的样子。
一般说来,它是这么工作的,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刺激,大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延着整条通路放电,然后机体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
例如每天醒来后要马上洗澡,那就会有一个神经通路和这个行为关联,一醒来,这个“洗澡神经元”就会放电,然后机体就会像“僵尸”去洗澡,整个过程不需要思考和动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建立并强化特定的神经通路(也就是习惯),机体就要做到不断的重复。
每天只做一点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重复,如果目标设置过大,就很难坚持下去。
例如每天要做100个俯卧撑,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开始几天可能靠意志力或动力能够坚持下来,但是,时间一长或是身体不适,就很容易中断。
但是如果把100个俯卧撑缩减为1个,那么这样坚持下来就容易多了,这几乎是一个健康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神经网络就建立起来了,也就是习惯养成了。
图片来源网络二、习惯养成需要多久
现在关于习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被引用多最多的是20xx年发表于《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遍论文,该论文认为。
一个新的习惯养成总共需要12周,平均是66天。
现在各种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培训班满天飞,其实21天是很难养成一个习惯的。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必须要用双腿最大的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慢慢变得轻松,但是务必坚持蹬到山顶,否则就会退会原地,之前的所有努力将付诸东流。
例如在俯卧撑例子中,需要坚持做1个俯卧撑66天,属于爬坡阶段,这个过程最辛苦,如果是100个的话,很难说有多少人会坚持下来,67天以后就是不断的强化神经通路的过程,就是登顶阶段,只要一段时间的强化,习惯已经养成,就是下坡阶段,这个时候做一个俯卧撑已经不需要坚持了,因为它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三、微习惯养成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微习惯和计划。
最好能够按照目前的需求列出需要的改变的积极行为,然后再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或是近期不太需要的行为,最后最好只剩下3个。
这是因为超过3个微习惯,就会变成了一项大工程,违背了微习惯的原则。
在这三个微习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优化,例如微习惯的执行数量,执行频率(每天还是每周),执行效果。
2,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对每个微习惯进行刨根问底,采用5W的方法追溯每个微习惯的核心本质。
例如我每天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喜欢表达想法,我能够通过写作建立起与人的联系并帮助他们,并且享受这个过程,为什么这一点很重要?
因为这些事让我有活力,也很幸福,为什么?
因为写作是生活中我认为有价值并极为重要的事。
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习惯一旦确立,就应该将其纳入到具体中生活中。
常见的方式有两种,时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通过时间方式,例如可以是每天或是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六点进行写作,通过时间方式更适合于从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而对于日程比较灵活的人来说,行为方式比较好,例如每天吃完放后进行写作,每天醒来做俯卧撑。
对于使用时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两者并没有优劣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生活。
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当微习惯进行到某一阶段或是超额完成的时候,就适当的给予回报,例如坚持了一个月的写作,就给自己买一只心仪的刚笔,这样能够不断的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从而不断激励完成任务。
5,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虽然是每天做一点点,但是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记录执行情况,并定期总结,对于完成得好的,适当给以奖励,不能完成的,及时调整策略。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微量的目的是为了每天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习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健康长寿,所以具体的操作策略上,我们设置每天最少一个,但是尽可能的多做。
7,服从计划安排
计划一旦开始,就要坚决执行,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除非在定期总结的时候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计划之外,计划不要轻易更改。
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如果出现下列几种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计划已经养成了。
第一,没有抵触情绪。
第二,认同你现在的行为。
第三,行动时无需考虑。
第四,常态化。
第五,做这件事很无聊。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伟大成就和彪炳春秋的大业背后,都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的。
微习惯就是这样,每天只需要做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是长年累月之下,万丈高楼已是拔地而起。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读书笔记
书名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作者(美)诺曼·道伊奇(Norman Doidge)译者洪兰豆瓣http://douban.com/book/subject/26296233/目录 导读 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联结前言第1章 一个一直跌倒的女人…… 如何因为人类感官有可塑性的发现而得...xuwensheng
AFNetworking获取到数据responsObject后,修改某一个键值对的值
后台数据接口里面有个值(特殊用户情况,只有一个号)不符合正常需求,且该值在界面中只有一个界面需要使用,但是考虑到后续情况,本该是做后台接口修改的,但是组长要求我这边去修改这个值 我刚刚开始的时候是觉得用可变字典的 setValue forKey:就完了 但是事实证明方法是...灰客
职场中不会做人,即使能力最强也会被辞退!
小斌从小就是爸妈眼里的小皇帝,父母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他的成长之路特别顺畅,周围的人都宠着,他大四的时候,经过导师推荐,他进入了一家全国排名前十的企业实习。实习期间他的职位是管培生,和他一样的还有另外四个人,但他们的学校都没有他的学校这么耀眼。领导告诉他们,企业近几年新...这个馒头有馅
短诗三首·对比
牵与被牵 年少时,我们牵着狗狗跟着自己心情到处去走。年老时,狗狗牵着我们随着它的心情肆意而行。想与不想 没病时,只想多挣钱少睡觉,啥好吃吃啥。有病时,整天躺床再不奢想,让吃啥吃啥。慢与快 年少时,每一声滴答清脆悠然却嫌它太慢送来长大 年老时,每一声滴答刺...不惑而歌
《微习惯》读书笔记8以前总听说培养一个好习惯的周期是21天,尝试过用21天的周期养成一个每天跑步5公里的习惯,但最终也没能坚持下来。如今回头看,给自己定的目标量太大,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奖励机制。
《微习惯》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养成习惯的方法:制定一个毫不费力可以坚持下来的习惯。在完成这个微习惯时,你总会无形中增加完成量,但要牢牢记住你的微小目标,即便超额完成持续很长时间时,也要牢记自己的微目标,以此给自己更多成就感。
动笔记录自己的目标,给目标仪式感,同时也给大脑反馈这个目标很重要的意识。把目标安排到每天的日程表中,适时记录完成时间和完成量,每月总结完成率。
最近一边看书一边实践微习惯,期待坚持成为日常。
最后推荐一个安卓版APP:小日常-习惯。
如果运用意志力,你可以给某项活动安排一个时间表。不管到时候有没有足够动力,你都可以顺利完成,这样就容易坚持下去,既有利于习惯养成,也有利于时间安排。
《微习惯》读书笔记9秉承主题阅读以更好有效学习的思路,本月阅读了关于自我认知,自我改变的几本书籍:《习惯的力量》,《自控力》,《知道做到》。而《微习惯》这本是内容最少的一本小书,原以为如此简短,一遍读完就能输出笔记,但是没想到竟然看了两遍才感觉部分理解了书中内容,笔记也一再拖延到今天才输出。(如此久治不愈的拖延,真是对这个月阅读这么多改变习惯的书效果一种嘲弄啊)
该书仅10万字不到,分为7章,确实是一本符合主题“微”的一本小书。书中也是以作者个人实践,以及心理学,神经学的基础上,分别从习惯建立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关联,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最好效果,然后如何具体运用的方法,阐述了使用微习惯策略按照大脑规律做事情,才能更好的发生改变。一句话:每天一点点行动,从养成微小的习惯开始,然后用习惯驱动大目标的自然实现。
微习惯就是指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就是它大幅缩减的版本。微习惯体系的基础在于“微步骤”,那些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按照微习惯策略行动,就是运用少量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一件事情。
运用微习惯策略,首先你可以在你完成你的微目标后,很可能继续完成“额外环节”。因为我们本来就想进行这些积极行为,所以一旦开始,内心的抵触就会减轻。第二个是收获惯性。即使你没有超额完成微目标,你的行为也会慢慢发展成微习惯。因为设定高的目标能够轻易实现,而且自带强大的螺旋状激励机制,微习惯能跻身少数可以切实保证每天成功的目标策略行列。
正如《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也谈到,我们的行为约45%源于习惯,习惯不能直接获得,你无法马上建立或去除一个习惯,他们是在长期不断重复中被塑造出来的。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时间平均为66天,但不同行为所需时间也相差很大(网上大量谬传的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其实源自与一个整形外科医生认为截肢手术患者一般21天能够适应肢体残缺的事实).建立习惯就是好像骑自行车上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变的逐渐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蹬到山顶,否则就会退回原地,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大脑的几个工作核心机理:1:重复就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潜意识大脑喜欢效率,这就是我们能养成习惯的原因。2:大脑很稳定,不易改变。3:大脑基底神经节负责识别重复模式,维持大脑顽固稳定的特点。效率高,自动功能强大。而前额皮层是另一个区域,可以理解长远利益和结果的管理者。它还拥有抑制基底神经的能力,负责处理短期思维和决策。建立新习惯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大脑喜欢接受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但前额皮质容易疲劳,基底神经比较节省精力。大脑就是由这个执行决策和进行自动识别的两部分组成的系统。
回想一下,我们一般都是怎么启动一个新的非习惯性行为?然后为什么失败?看下这个推理:一般使用动力或意志力开启新的行为---动力不可靠,所以不能充当建立习惯的策略--意志力可靠,但前提是没有被耗尽---引起意志力损耗的5大主要因素:努力层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血糖水平--如果能成功克服这5项障碍,就能成功。这里的核心技巧就是精明的管理意志力。微习惯策略就是保证在你意志力薄弱时,也能够启动,使用最小量的意志力,收获更多动量。基底神经节只会对抗剧烈变化,不屑于”防御“微步骤。通过慢慢变化,而且一次只迈进一小步,你就可以按照大脑的规则行动。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行动起来--微微的变化,让阻力最小,反抗最小--重复,重复--记住重复,新的习惯形成。微步骤+意志力就是完美组合。
如何实施微习惯策略?彻底改变只需8步:1: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2: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5: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7: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望值。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这又是一本方法论书籍,那如何知道做到?我也按照书中方法制定了的4个微习惯策略,等待一段实践后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自己到底是否如书中所说这么神奇。突然想起了自己前几天刚吹过的牛:一月输出8篇读书笔记,这个就是和该书所说策略完全相反啊。不管了,两种方法我都试试。
第二篇:《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
清明节放假一直忙于聚会,因此这篇读后感一直拖到现在才动笔。顾名思义,本书讲的就是习惯,全书所有的描述都是围绕这两个字眼。习惯就像宏,一旦被触发,就会自动运行,这样看来习惯是人类节省脑力的自利性选择,我们的大脑其实是很懒惰的,它往往只去处理新情况,而熟悉的场景则扔给习惯来应对。
值得庆幸的是,这本书没有沦为一本热血青年励志指南,无论是框架的建构、层次的划分、分析的方法还是案例的编排、行文的风格,都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和扎扎实实的功夫。
本书思路非常清晰,主要讲了习惯的三个层次:个人习惯、组织习惯和社会习惯。其中,个人习惯的剖析是基础,作者在这部分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第一,习惯是如何形成的?作者引用科学研究的分析结果,认为习惯的内部运行机理可以用习惯回路来概括,而一个习惯回路又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触发条件、惯性行为和奖励。就像早上起来刷牙,早上起来是触发条件,刷牙是惯性行为,而满口清爽则是奖励。时间、地点、情绪、人物、上一个动作或者某个符号都可能构成触发条件;奖励既包括生理上的也包括心理上的,说白了就是目的的达成或者需要的满足;而惯性行为则是连接触发条件和奖励的一连串动作,这些动作需要通过不断地重复演练构成一个行动组块。另外,习惯回路还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人们本身对于奖励存在渴求,或者说人们本身存在某种需求,而习惯则是将人们的渴求前置于触发条件之后,即一旦触发条件出现,渴求就会出现,进而惯性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发生,而奖励则不过是对渴求的确认和强化。所以说,渴求在习惯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当你形成期待时,表示你已经落入了网彀之中。
解释了习惯的形成,就可以进一步阐述如何更好地创建一个新的习惯。大部分习惯的触发条件和奖励其实都是我们可以自主设置的,如果减少触发条件到惯性行为的阻力,那么,当触发条件出现时,人们就更倾向于作出设定的动作。即,惯性行为越便于发生,则越容易发生。而奖励有直接间接、显性隐性、大小长短之分,往往坏习惯都源于奖励来的直接且快捷,而好习惯则往往遥远而周折。这是客观现实,要不哪来好逸恶劳之说呢?我们所能做的是,将奖励设置的更加直接、具体和易于达成。另外,新习惯的形成还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或者信念,就我的理解,其实就是自制力。团队能够增强这种信念,我们往往选择跟着群体行为而动,在群体行为中,一种信念更容易得到强化。这是一种归属感在潜移默化,仿佛我们常有的思维模式:他们都这样做,如果我不这样好像不太好;他们都能做到,我为什么不能呢……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改变一个旧习惯。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发现和辨认出这一习惯背后的习惯回路,惯性行为往往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触发条件和奖励则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我们需要通过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够将其剥离出来。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去除触发条件和奖励来中断习惯回路,但是这种硬生生的办法往往效果不佳,旧有的习惯回路依然存在,只是潜伏在意识深处,一旦触发条件再次出现,它依然会死灰复燃。另外,一个人的旧有习惯若是被强行打断,往往会遭到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反弹。有时候,当人们遭受重大变故后,会更易于改变旧有的习惯,但这种改变如果是属于心理强制性所致的话,也很容易故态萌发。所以,作者认为习惯不能被消除而只能被替换,而替换的诀窍就在于化生于熟,或者说旧瓶装新酒,即保留住旧有的触发条件和奖励,然后用新的惯性行为来替代旧的惯性行为。最后,就是将新的惯性行为转换为真正的习惯,这有赖于不断的重复和强化,而计划往往是最有效的工具,计划之外,就是不懈的坚持。另外,团队或者群体活动也有助于改变旧有习惯,其机理上面已经提及,不予赘述。
第三个问题则是如何改变所有的坏习惯。作者认为我们不可能同时改变所有的坏习惯,明智也科学的办法是从核心习惯开始改变。核心习惯是那些一旦其改变也会带动其他的习惯加以改变的习惯,这一方面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的意志力或者自制力,而自制力的增强又有利于促使人去改变更多的坏习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当好习惯占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时,坏习惯的生存空间也会越来越小;再者,好习惯的形成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和某些坏习惯产生冲突,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所以说,习惯是脆弱的,就如风中烛火,只有善加护持,才能不至于湮灭。
其实这样看来,习惯回路的形式与巴甫洛夫实验所讲的条件反射机理差相仿佛,但本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作者并非简单地提出这一个习惯回路的概念,而是真的将这一回路的作用原理讲的精细透彻。
作者在组织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两个问题:如何利用渴求创造消费者的使用习惯和如何利用关键习惯改变企业文化。其实,每个企业都有各自的组织惯例,这些惯例也都是在组织实际运行过程中出于自利理性形成的,它们不越雷池、不过红线,总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腾挪折转,大家默契地遵守各种潜规则,而它们也往往足以应对绝大部分一般性状况,甚至显得格外直接、有效和有人情味,但是一旦情况发生重大或者突然变化时,组织惯例就会成为最大的漏洞或者绊脚石。
作者在社会习惯部分主要讲了一个问题,即人们之间的强联系和弱联系相互影响的社会习惯如何掀起一场社会运动,这是建立在熟人社会的假设基础之上,并且要求触发条件具有足够的威望和影响力。我一向反对直接的群体分析,认为所有的群体分析的起点必须是个体分析,作者在这一部分对社会习惯的处理很好地遵循了这一点,案例分析从个人行为选择出发,进而推演到群体的行为选择,整个逻辑链条就显得比较清晰和合理。
作者在书中最后还探讨了习惯的责任承担问题,个人认为这部分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因此不予置评。
习惯是自然而为的行为,有些人能坚持每天锻炼,有些人能坚持每天看书,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冥想,有些人能坚持每天写日记,凡此种种,其他人可能觉得了不起,但也许对于他们来说,这只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就像口渴了就端起水杯喝上一口一样自然。
人啊,就是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是以为记。
第三篇:《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之二
《习惯的力量》读书笔记之二
(四)如何建立新的习惯,取代旧习惯 – 首先去了解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自己又如何看待自己。这就是自知之明。自知之明是自我改善的开始。
“Self-knowledge is the beginning of self-improvement.” ——西班牙谚语 – 如有必要,列出让自己最头疼的坏习惯,设立目标是相反的好习惯。改正坏习惯的办法就是建立新习惯。替换,而不是抹去。用习惯去克服习惯。
“One habit overcomes another.” ——托马斯.坎佩斯(Thomas Kempis),《效法基督》的作者 – 人为设定结果,引起潜意识的注意。例如,每次犯坏习惯,就严厉惩罚自己;反之,则给与小小奖励。潜意识会注意到意识和行动对她的影响。
如果缺乏某种强加的后果,人们将很难重塑自己,因为,他既是大理石,也是雕刻家。
“Man cannot remake himself without self-imposed consequences, for he is both the marble and the sculptor.” ——艾利克斯.卡莱尔博士(Alexis Carrel),诺贝尔奖获得者 4 – 心理预演。即对某种行为的生动而具体的想象,将有助于调动那些操作实际行为的大脑细胞。心理预演越充分,任务执行情况就会越好。世界上每一幕戏都源于想象。
“All acts performed in the world begin in the imagination.” ——芭芭拉.哈里森(Barbara Grizzuti Harrison)5 – 一次改掉一个习惯。一般认为,人们需要21天来改掉一项习惯。尽管有的习惯或许需要花费少一些或多一些的时间,不过,21天仍然有它的科学借鉴意义。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中国谚语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G.D.Boardman 6 – 聚焦。– 积累小的行为。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中国谚语
一步一步的走,漫漫长路有尽头; 一针一针的缝,褴褛之衫变天衣; 一砖一瓦的垒,铜墙铁壁耸云霄; 一片一片的积,万丈雪层深似山。“One step and them another, and the longest walk is ended.One stitch and then another, and the longest rent is mended.One brick upon another, and the tallest wall is made.One flake and then another, and the deepest snow is laid.” 8 – 韧性!坚持、坚忍、顽强、固执。
以上每一个名词都含有不畏艰难和阻力,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追求目标的意义。坚韧也暗含有对忍耐的褒扬。——《美国传统词典》
依我看,在所有品质中,再没有什么比坚韧对于成功更关键的了。坚韧几乎战无不胜,即便对手是大自然。“I do not think there is any other quality so essential to success of any kind as ther quality of persistence.It overcomes almost everything, even nature.” ——约翰.D.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
世上只有两条路能通往成功的目标并成就伟大的事业,那就是:力量和坚韧。力量并不属于大多数人,它是少数人的特权;然而,即便是最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可以拥有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坚韧从来不负众望,因为它沉默的力量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壮大,直到所向披靡无以抗拒。“There are but two roads that lead to an important goal and to the doing of great things: strength and perseverance.Strength is the lot of but a few privileged man;but austere perseverance, harsh and continuous, may be employed by the smallest of us and rarely fails of its purpose, for its silent power grows irresistibly greater with time.” ——歌德(Johann von Goethe)9 – 认真使用好每天最重要的时间段:每个早上和每个晚上。
每天早晨我们被生活推上审判席,每天晚上我们通过上帝的审判。
“Each morning puts man on trial and each evening passes judgment.” ——罗伊.L.史密斯(Roy L.Smith)
手中牢牢紧握那根引导自己走完忙碌人生迷宫的线索的人,一定是那些每天早晨都会为一整天的事务做个计划并能按时完成计划的人。“He who every morning has a plan for the transactions of the day and follows that plan carries thread that will guide him through the labyrinth of the most busy life.”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你每天早晨的想法将决定你一整天的表现。“Your morning thoughts may determine your conduct for the day.” ——威廉.M.派克(William M.Peck)懒惰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你何时睡醒呢?再睡片刻,打盹片刻,抱着手躺卧片刻,你的贫穷就必如强盗速来,你的匮乏仿佛拿兵器的人来到。“How long will you lie there you sluggard?When will you get up from your sleep? A little sleep, a little slumber, a little folding of the hands to rest——and poverty will come on you like a bandit and scarcity like an armed man.” ——《箴言集》6:9-11 9(*)– 如何打破早起困难的恶性循环呢?答案在晚上。
一个没有计划的人,在出发之前,便注定迷失方向。“A man without a plan for the day is lost before he starts.” ——刘易斯.K.本德勒(Lewis K.Bendele)每天晚上总结一下自己一天里所做的事。“Sum up at night what thou has done by day.” ——罗德.赫尔伯特(Lord Herbert)
(五)有效的工具和技巧 1 – 目标和计划
生活在当今的美国,你完全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只要你拥有两样东西:一个明确的目标,一份具体的计划。“You can be anything you want to be in America today provided you have two things: a specific goal and a plan.” ——阿尔.威廉斯(A.L.Williams)
“不去做计划,就相当于计划着怎样去失败。” ——约翰.伍登(John Wooden):要么,你为每天要做的事情做个计划;要么,你干脆就是一事无成。– 大声的说出你的目标和计划。告诉能告诉的人。(或者像本博作者一样写在博客上让所有人来监督!哈哈)3 – 记下前进的脚步
“在改掉某个习惯,或是改变某种生活方式的目标的过程中,建立一种方法来跟踪自己的进步,将极大地提高我们实现目标的成功概率。” ——亥若.史密斯(Hyrum Smith),富兰克林时间管理的发明人 4 – 啦啦队和战友 – 把目标、计划宣言贴在显眼处 6 – 永远相信人类的潜力,无尽的潜力 经过了心怀信念的训练,我将克服所有的障碍。
“Fueled by my faith in my training, I will overcome all obstacles.” ——罗杰.班尼斯特。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人类不可能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尽管四分钟障碍长期以来无人挑战,但是,罗杰.班尼斯特最终突破了这一“障碍”,1954年5月6日,班尼斯特成为突破四分钟障碍的“第一人”。事实上,罗杰.班尼斯特的记录仅仅持续了46天,之后四分钟极限也一次又一次被人类打破。现在,世界上能够在四分钟内跑完一英里的运动员超过几百名,他们中甚至还包括许多高中生。
这个例子说明,一旦运动员从自我强加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人类的潜能便会得到惊人的释放。
(六)今天或者明天?
亲爱的读者,如果你读到这里却毫无行动,无疑是在浪费时间!
明天,是懒虫们的工作日,是傻瓜们的改革时,是凡人们躺着升天的好日子。
“Tomorrow is the day when idlers work, and fools reform, and mortal men lay hold of heaven.” ——爱德华.杨格(Edward Young),著名诗人
“如果不趁着一股新鲜劲儿,今天就执行自己的想法,那么,明天也不可能有机会将它们付诸实践;它们或者在你的忙忙碌碌中消散、消失和消亡,或者陷入和迷失在好逸恶劳的泥沼之中。” ——玛丽亚.埃奇沃斯(Marie Edgeworth),著名作家
“关键便在于抛开自己的懒惰,去做点什么。就这么简单。很多人都有很好的想法,但是只有很少的人会即刻着手付诸实践。不是明天,不是下星期,就在今天。真正的企业家是一位行动者,而不是什么空想家。” ——诺兰.布歇尔(Nolan Bushell),Atari公司的创始人,电子游戏之父,在被问及企业家的成功之道时,这样回答
“总有一天我会长大,我会从学校毕业并参加工作,那时,我将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总有一天,在偿清所有贷款之后,财务状况会走上正轨,孩子们也会长大,那时,我将开着新车,开始令人激动的全球旅行……总有一天我在考虑退休,我将买辆漂亮的汽车开回家,并开始周游我们伟大的祖国,去看一看所有该看的东西……总有一天……” “Someday when I grow up, finish school and get a job, I’ll start living my life the way I want……Someday after the mortgage is paid off, the finances are on track and the kids are grown up, I’ll drive that new car and take exciting trips abroad……Someday, now that I’m about to retire, I’ll buy that beautiful motor home and travel across this great country, and see all there is to see……someday……” ——艾德.佛曼,演讲家,美国众议员(Ed Foreman)“好行动与好意愿之间有什么区别?它们没有任何共同点!” “积极的人生构筑于我们所做的一点一滴之上——而不是那些我们不曾接触的事情。永远不要忘记,构筑人生唯一的原材料便是积极的行动。” ——Cavett Robert,演说家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前者付诸了实际行动。“The one thing that separates winners from losers is, winners take action!” ——安东尼.罗宾(Anthony Robbins)著名的潜能开发专家,《唤醒心中的巨人》的作者 行动,行动,再行动。
“Action, action, and still more action.”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第26届美国总统
第四篇:《微习惯》读后感
《微习惯》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习惯》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你是否认为自己是意志力薄弱的人?是否有懒惰、拖延和浪费时间的“坏习惯”?是否发现自己总是雄心勃勃,但大多数计划都难以最终执行、不了了之?纵然年复一年地制定new year resolution(新年决心/计划),那些表过决心要完成的,仍然是年年出现,等待被完成。
我曾经听朋友转述他自己和他朋友在健身上的经历。想拥有完美或更好身材的人中,不少在锻炼的过程中会失去信心,难以坚持,最后,健身这样短期内成效不明显的计划,总是半途而废。很典型的两个故事是,有的人因为办了卡,为了不浪费,终究是都用上了;有的人只在开卡时到健身馆一两次,卡快过期时才想起去一次,其他时候都没能鼓起勇气去做这样的难事。
“懒惰”一定程度上是人的天性。一个事事勤奋的人,他需调动整个生命系统支持无论巨细的计划/目标/任务,其实也只会过度消耗。“行百里者半九十”,其实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坚韧、毅力足的人,毕竟是少数。意志力薄弱的人注定一事无成吗?百里走,可能是比较艰巨的任务,对于其他并不要求时限、也相对容易达成的目标,有无什么方法途径可供参考呢?《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不能否认的是,健身上难坚持的'人,在其他事情上相对坚持了更久。在开始微习惯策略之前,还要回答两个先决问题。一个是我真的希望达成这个目标吗?我真的热爱这件事吗?这需要相对明确的回答,不然,随着坚持的难度增加,热情消退,会很快或极轻易放弃这个目标。第二,我是容易受外界影响的人吗?如果是的话,即使做不到不受影响,也要体认到自身的状况。
需知,正常情况下,人几乎不可能一夜之间改造自己拥有强大意志力;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克服乃至戒除不利的“坏习惯”。本书作者凭借着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提出了微习惯策略:任务量小到不会犹豫、但需坚持并养成习惯,最后“习惯成自然”,自己乐于做之前需刻意提醒做的任务。
习惯的力量,已经被心理学家、教育专家所认识。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生,都有关于养成习惯的课。那些从小养成了刷牙、洗手等好习惯的小朋友,将终生受益于这样的“习以为常的动作”。微习惯的妙处在于,设定一个量比较小的目标,每天执行,克服“犹豫”的危险,先从“不排斥”开始,最终形成习惯。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从18天到254天不等。对比下现在多数人都有的早晚两次刷牙习惯,我们其实到点了想都没想就去刷牙(不抗拒),刷完异味清除,心里高兴(适当精神鼓励/酬赏)。哪天实在忙错过了刷牙,也会惴惴不安,怕呼气影响与他人的近距离沟通。在其他事上,如能养成习惯,最后“不做都难受”,那么微习惯策略就大功告成了。
这真是普通人的法宝,希望大家亲验,原书有原理和过程的详细阐述,值得参考。
第五篇:幼儿教师《习惯左右孩子一生》读书笔记
“习惯”这个词,我们天天会挂在嘴边。习惯就像一把钥匙,人的一生都会随身携带,好习惯可以开启成功和幸福之门,带领你走出扑朔迷离的大海,为你的人生指明正确的方向;坏习惯则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功之门,把你带到堕落和颓废的路上去。因而“习惯”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看了《习惯左右孩子一生》这本书,我突然觉得小班年龄的孩子习惯培养是那么的至关重要。是的,现在有很多成人就是因为小时候习惯没有培养好而造成了许多的累赘和陋习。
记得在这本书中一位记者采访一位中国名人时,记者这么问:请问您的成功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这位中国名人说:我最想感谢的人是我年幼时刚踏进园地的老师和我的父亲。记者觉得很奇怪继续追问:这是为什么呢?他笑着回答:因为是幼儿时的老师她教育我东西哪里拿的就要放到那里去;吃饭之前要洗手;伙伴之间要友好交往;听别人说话时,眼睛要认真的注视对方;而我的父亲同样也在我年幼时就告诉我,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可以拿回家,不该说的话不能乱说;自己想要的东西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打拼。在场的所有记者都被他的回答所打动。是的,一个好的习惯如果在你年幼时没有形成,那么它将影响你的一生。所以幼儿时,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行为习惯对身边的孩子是影响一生和至关重要的。
记得我在带小班时,我常把教育孩子注意卫生,爱护自己的教室挂在嘴边,但直到进入中班我还是不能改变孩子们随地扔垃圾的习惯。一次,小胖把一张吃好的早餐垃圾随手扔在了走道上,但小胖似乎又意识到了什么,回头看了看,乘这一个契机,我并没有给与批评,而是自己走过去捡起了这个垃圾,也许是我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让小胖带动了别的孩子,他走进了教室对别的小伙伴说:我把垃圾丢外面了,是老师帮我捡的!于是我笑着说:这是我们中二班的教室和走道,我可不想让它变脏哦,我爱我的孩子们,还有这个教室!然后我自信的走开了。从那后,孩子们把垃圾扔进垃圾桶的习惯就这样养成了,也许,这样的习惯只要成人的一句话和一个小小的举动,就能改变孩子的一生,但它确实那么的重要。所以,教师你的形象和行为习惯对孩子们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现在有很多的教师和家长总觉得孩子坏习惯总那么难改,不知道大家自己意识到了没有,其实改变孩子们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在他身边那位最重要,最模范的你。也许你也会把垃圾随手一丢,也许你和朋友交流时也会随口一句脏话;也许你把用好的东西也会随手一放,但你的孩子就是把你当做模仿对象,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他们的世界里都影响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