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李鸿章读后感[全文5篇]

李鸿章读后感[全文5篇]



第一篇:李鸿章读后感

李鸿章传记的读后感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尤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是李鸿章临终前的诗。他是中国晚清时期一颗闪耀于苍穹的闪亮星星。李鸿章并没有完成清朝的中兴大业,而《清史稿——李鸿章传》评曰:“中兴名臣”。此评价过高了,但李鸿章的功绩在我看来确实可以成为一代名臣了。

李鸿章在中国近代史上位极人臣,但是他不能主导中国历史命运,他的那些头衔其实只是些幌子。所以,但凡称他为权臣,应当只是个表面现象,近代史上李鸿章种种政治行为不过是皇权的旨意。李鸿章当时慨然曰:“国步艰难,和局之成,刻不容缓,予焉能延宕以误国乎?宁死无刺割。之明日,或见血满袍服,言曰:此血所以报国也。鸿章潸然曰:舍予命而有益于国,亦所不辞。”从上面亦可看出李鸿章签订条约之伤心痛苦,即使舍掉生命而对国家有所好处也在所不辞。其实签订条约之事,并不是李鸿章做得了主的。在《马关条约》签字之前,李鸿章已电报过清廷,是诸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议后决定签字的。再看李鸿章的地位也无权签订条约。

李鸿章被梁先生认为是有苏秦张仪之辩才的外交家,但是作为不幸时代之中国大臣,中国缺乏强大的国家综合力量,其外交行事便不得不以妥协来求得中国安宁。其主张可以被理解,但大多数国人并不耻于此,往往诟病于李。李的外交思路固然可取,但是往往拘泥于此而不敢有所突破,以至于出现不败而败得惨事。但是李鸿章不能主导整个中国的行政大事,即使他对洋务运动倾注心血,力图改变中国国运,但是往往遭受集权力量的牵制,有志而不得伸。同样,李鸿章签卖国条约其实无外乎西太后懿旨,李能做到的也只能是尽量减少中国的损失。李鸿章与各洋务大臣起办洋务,原来也是以消灭太平军与捻军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外患不断,必然需要加强军事武备,以备国防。故而起办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李鸿章又进一步得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鸿章希望改变科举制度,从只考八股文到选取“制器之人”。希望为国家网罗更多的军事、科技、经济等各方面人才。后来李鸿章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在于“患贫”,得出“富强相因”,“必先富而后强”。但是清朝已是大厦将倾,再进行变革也是无力回天,正如李鸿章自己说的那样:“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装饰,虚有其表,不揭破尤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所以在甲午中日战争时,北洋海军一触即溃。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纵观李鸿章的一生,可圈可点处甚多,但是在封建皇权的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却是那个时代的精英。但后世对李鸿章的评

价偏颇极大,往往把李鸿章的脸谱化为卖国贼。这是和历史不符的。李鸿章被清政府倚为“中兴名臣”,毕生以维护封建王朝为己任,镇压过太平军,捻军,签订过一些屈辱性的条约。但也要见证李鸿章在历史中的另一面,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在中国接受并传播先进的军事、科技、经济等思想,使中国产生了一大批“洋务新秀”,如詹天佑等。李鸿章利用“一个国家牵制另一个国家”,避免列强肢解中国,维持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维护了中国的国体大致完整,使中国没有像南亚各国那样彻底的沦为殖民地,为中华民族地崛起复兴保留了一份坚实的基础。所以他称得上是中国近代的一代名臣!

第二篇:《原来李鸿章》读后感

落日孤“鸿”

——读《原来李鸿章》有感

起家源自淮军,没落始于甲午。在这部讲述了近半个世纪历史的书本中,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大家所认为的卖国贼,而是一部关于李鸿章的又悲又壮的历史。

其实李鸿章原名章铜,后来其父李文安改其名为鸿章,希望他能“鸿图大展,文章经国”。李鸿章果然没有辜负其父的殷切希望,二十四岁便成为安徽最年轻的翰林,日后更是鸿图大展,只不过李鸿章并没有“文章经国”,可以说,他大半生的心血,都花在了洋务身上。

点评这样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并非易事,有人认为他毁誉参半,有人则认为是他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将其视为不折不扣的卖国贼。其实,毁也好,誉也罢,总有些史实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

沉暗暗的大清帝国,涌进来的每一缕新鲜空气,都与李鸿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鸦片战争之后面对西方列强强大的海军力量,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官员首先提出加强海防。而“阿思本”事件之后,又是李鸿章首先提议建立海军衙门并且一手创建了近代中国最强大的一支水师——北洋水师。

为了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巩固国防,同样是李鸿章主持成立了上海炸炮三局,江南制造总局。

在那时,许多官员甚至是皇上都认为西方的洋枪洋炮洋船是奇技淫巧,不值一学,也许只有李鸿章能真正正确的对待这些所谓的“奇技淫巧”吧。

那个时代的中国,每一步改变,都要面对重重阻力。只有李鸿章勇敢的逆着顽固派的重重阻挠,硬生生的把西方的先进技术搬到了中国,对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冒着“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的说法,天津电报局成立了;顶着“抢夺天地之精华”的舆论压力,开平煤矿开挖了;顶着“惊动龙气,扰民伤财,为西方列强至侵略大开方便之门”的风险,唐胥铁路铺设成功了。同样是在李鸿章的倡导下,第一批留美幼童出国了,而在这批幼童中,不乏詹天佑、唐国安等这样优异的人才。那时的李鸿章,抛却其与顽固派以及洋人的一些小的过节,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但李鸿章在洋务上真的成功了吗?这个问题我们不好下定论。但李鸿章毕竟是在一个曾经的风气未开的中国,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内部人员几乎是清一色的旗人,组织涣散,训练技术落后,其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的结果更是令人惋惜。而江南制造总局生产

—1—

效率低下,成本又高,内部人员贪污腐败现象严重,最后同样以破产告终。其所创办的电报、矿业、轮船招商局等企业多半也没有逃脱如此噩运,实在令人惋惜。梁启超所云“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用在此处确实也不无道理啊。而连李鸿章自己也承认,他办了一辈子的事,都是纸糊的老虎,虚有其表,只可敷衍一时。李鸿章对洋务之遗憾,由此可见一斑。

除却这一缕缕短暂的新鲜空气,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悲伤、沉痛、屈辱的记忆也同李鸿章这个名字紧密相连。

每当清朝战败,要签订不平等条约时,首当其冲的人总是李鸿章。而李鸿章则俨然因此成为了历史的替罪羊,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

甲午战败,李鸿章苦心经营的北洋水师没有发挥威力就全军覆没,李鸿章因此“痛哭流涕,彻夜不寐,愤不欲生”。他也因甲午战败被革职。而当中日要谈判时,慈禧最先想到的还是李鸿章,她当即决定启用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而后来有人也如此评价此事:中国的政治实在民主,前天是权倾一时的重臣,昨天就变成罪该万死的误国蠢材,今天又成为代表大清帝国谈判的代表。

而李鸿章到达日本马关后,便开始据理力争,极力维护国家的主权。他甚至在马关遭遇了刺客的袭击,尽管如此,他还脸上缠着绷带坚持和日本人谈判。那时的他已经年逾古稀。最终,李鸿章虽然把大沽、天津、山海关等地争取了回来,但对辽东半岛、台湾岛等地却无能为力。回国后,李鸿章瞬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罪人。而这些人是否知道如果没有李鸿章,整个山海关、大沽甚至包括天津都将成为日本人的地盘,是否曾想象一个古稀老人,脸缠绷带同蛮横的倭寇争取主权的场景。

八国联军侵华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西安,他们首先想到的出面调停的人还是李鸿章。而这时的李鸿章远在广州而且已经病入膏肓。临行前,他感叹道:“我尚有几年?一日合上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而李鸿章的此次北上,果然使他一去兮不复还。李鸿章来到天津,看到昔日熟悉繁华的天津城已是残破不堪,不禁失声痛哭,而他在北京的待遇,顶多也就算一个受到礼遇的俘虏罢了。就这样,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拖着衰朽的身躯,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而在他给光绪帝的奏折中,他写道:“臣等俯查近数十年内,每有一次构衅,必多一次吃亏。”这样一位老人,在写下如此文字时,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恐怕是我们这等人无法体会的,也许是自责,也许是无奈。

而就在他签订《辛丑条约》两个月之后,李鸿章便带着无尽的遗憾与伤心离开了

人世。

每当清廷把这个巨大的帝国毁灭的边缘,他们最先想到的人总是李鸿章,他们想要得到的总是从天而降的好消息,却未曾见过这个老人在面对蛮横无理的列强时的渺小与虚弱。于是他们一次次的将其革职,又一次次的把他推向风口浪尖,他便一次次的曾为了国人眼中的卖国贼。于是李鸿章便像清廷、帝国主义乃至国人之间的玩物一样,而这个“玩物”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他的一生算不得成功,但却是绝对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李鸿章在德国会见俾斯麦时曾得意地说:“有人恭维我为‘东方的俾斯麦’。”而俾斯麦却答道:“但我却很难被称为‘欧洲的李鸿章’啊!”这足以见得李鸿章在当时国际上的地位。其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李鸿章在外交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在李鸿章接手“天津教案”事件之初,曾国藩曾问他:“你准备如何同洋人交涉?”李鸿章先是谦虚一番:“学生正要向老师讨教呢。”随后李鸿章又说到:“同洋人交涉,我首先要向其打起‘痞子腔’!”曾国藩大怒道:“痞子腔?你倒打给我瞧瞧!”随后曾国藩说:“同洋人交涉,关键在于‘诚’。洋人也是人,只要以诚相待,一定会令其感化。”

曾国藩身上流露出的还真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文化的精髓,而在外交上,曾国藩的“诚”却往往适得其反,令洋人得寸进尺。而李鸿章的“痞子腔”则着实为他赢得了些许尊严。

1897年李鸿章接见法国公使施阿兰,这个施阿兰少年得志,根本没把李鸿章放在眼里,态度极其傲慢。而在交谈几句后,李鸿章突然问道:“阁下今年贵庚?”施阿兰一愣,告诉李鸿章自己的年龄。李鸿章缕一缕胡须,大笑道:“你和我的孙子同岁啊!我在巴黎曾和你的祖父谈得很投机,不知你是否记得?”施阿兰自讨了没趣,此后见到李鸿章便异常恭敬。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位有天赋的外交家,若不是生活在积贫积弱的中国,也许会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外交家。而这也恰恰反衬了李鸿章命途之悲。

在近代中国,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领袖之一,在开辟新风气引进新技术方面功不可没。他用自己开明先进的思想揭开了罩在中国上空几千年的沉浮而坚固的幕布,放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这股新鲜的空气让进取之人兴奋不已,让退缩之悲恐慌惊诧。而面对朝廷内部的腐朽与管理机制的落后,李鸿章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亲手创办的企业一个个的走向夭折。这不可不说是令人悲痛的。而李

鸿章一次次的成为历史的替罪羊,引得谩骂之声接踵而来,他便是有千万般的外交手段,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也是无法施展的。我们也只能奇李鸿章之才而悲李鸿章之遇了。

第三篇:《李鸿章传》读后感

《李鸿章传》有感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卖国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不平等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 年的历史。要了解晚清的历史,读此书也受益匪浅。

梁启超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内容上共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表明了梁启超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做为政治家,李鸿章是晚清统治阶层里为数来多的杰出人物之一。张之洞、梁启超都认为李鸿章的见识超出同侪,他较早地意识到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已经到了非变不可的地步。李鸿章一生中除了签各种条约做各种外交外,最大的贡献无疑是兴起洋务运动。即其所创办的各种工厂以及派学生游学外国之事,不仅认识到只有强大才不会被挨打,还为当时的中国培养出一批有用之才,尽管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他先进的想法的确给这个似乎昏昏欲死的大国带来一丝的希望。

做为外交家,虽然他代表清政府签订了不少不平等条约,但这是在国力最弱的背景下据理力争所能取得的最佳方案,若让一人去背负整个国家的责任岂不有失公正?在当时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的状况里,李鸿章机智斡旋处理了很多震惊中外的大事件,在不断的巨大失败和微小的胜利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外交思想和外交手段。

总之,《李鸿章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李鸿章,让我们客观的看待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学会一种分析社会分析人物的方法,并警示我们兴国强国避免悲剧再度上演。

第四篇:时势造英雄----《李鸿章传》读后感

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邵世鑫

班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四班学号:3009207100

时势造英雄

----《李鸿章传》读后感

作者简介: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1895年协助康有为等人发动“公车上书”。于年作《李鸿章传》,以客观公正的态度为后人解读了李鸿章。

正文:

李鸿章:本名章桐,字渐甫,号少荃,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号文忠,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末重臣,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推崇“经世致用“思想。

未读此书之前,我视李鸿章为懦弱之人,因其所签的诸多条约。然而读完此书后,我的态度大有改观,李鸿章对晚清实所谓鞠躬尽瘁,若换作他人未必达此效果。

梁先生在本书中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李鸿章的一生进行了描述和评价,使后人能清楚的了解晚清重臣李鸿章。本书布局上,梁先生分为十二章,于绪论部分摆明了先生对于李鸿章的态度: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于中间十章分别介绍了李鸿章的社会位置、李鸿章未达之前及其时中国的形式、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战争时代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未路。并于结论中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进行了对比,更加深刻的分析了李鸿章。

梁先生与序例中介绍了本书的题材,即采用了效仿西方传记的形式耳摒弃了中国的旧文体,以期使后来的读者能读懂,并为下文的写作思路做了概述:省去了平吴之役、记述了中东合约、中俄密约、义和团和约。

绪论部分,梁先生结合西方哲语: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势时,对李鸿章定论为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李鸿章与霍光比较而言,同为“不学无术”之人。李鸿章不明白民众的实质,不通晓世界发展趋势,不懂得政治的本源,仅图一时偏安,而不求国家富强。此外,李鸿章生不逢时,在当时无论是古人亦

或是时人都没有一个可以指引他的英雄,因而仅限于此水平。

第二章则从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和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两方面分析了李鸿章的位置。世人都认为李鸿章是晚清的权臣,然而李鸿章与霍光、张居正相比他的权利迥然不同,权臣应当是独揽大权、控制皇帝、天下惧怕之人,而清朝是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李鸿章并未达权臣的地步,此外,李鸿章位至大学士、北洋大臣、总理衙门大臣、商务大臣、江苏巡抚、湖广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虽位高而全不重,时权利都在军机大臣手中,因而李鸿章并无过多权利,故近四十年之责任不能全归咎于李鸿章一人身上,军机大臣也有责任。李鸿章的地位是位高而无权。

第三章则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及李鸿章未发达前的情形。为后文写作做了铺垫,是全文更加缜密。西方诸国的发展需要资源,从而使他们将眼光放到了东方,并用其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时李鸿章方年少,继而国内百姓贫苦不堪,起义迭起,就此,李鸿章、曾国藩跃上了历史舞台。李鸿章先前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儒家义理、经世济民的学问,李鸿章一生的造诣皆出自这段时期,因此说李鸿章受曾国藩提携而起,李鸿章实际上是曾国藩一手下之人。后随曾国藩平定叛乱才显现出他的才能。

第四、五两章则介绍了李鸿章在军事上的出色表现。从淮军建立到平捻之役系统的讲述了李鸿章在几次重大战事上的功绩,这一段时期是李鸿章确立自己在朝野地位的时期,也是他可以称得上英雄的时期。李鸿章被曾国藩举荐为援苏军统帅,继而在老家招募淮士,并得到了张树声、张树珊、周胜波、周盛传、潘鼎新、刘铭传的将士,建立了淮军,此后淮军、湘军、常胜军共同平定了诸多叛乱。此间还有一段小插曲,太平天国有六人降于李鸿章,常胜军将领戈登作担保,而李鸿章却将六人杀害,这是李鸿章失信于人。李鸿章在此期间战功显赫,树立了声誉,李鸿章用兵是先进行了详细的策划然后再行动,对敌人的了解和判断十分准确,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李鸿章对于部下以朋友相交,想亲如骨肉,因此深得军心,所以说李鸿章是一个善于统领的将领。然而,他的成就来于曾国藩,其治军风格也来自曾国藩,正如梁先生所言:故有曾国藩然后有 李鸿章。

第六章则主要介绍了李鸿章与洋务运动,主要分为业绩、北洋军的兵力及失

败的原因。李鸿章人生中间二十年均在苦心经营洋务运动,恰是洋务运动使李鸿章遭读书人唾骂,这是因为李鸿章不懂洋务。洋务运动分为两方面:一是军事方面,李鸿章见识了西方武器的威力,因而开办了军事工业,以期建造利器以自卫;二是商业方面。其洋务运动无疑是失败的,其原因军事上在于他用人不当和过高评价自己;商业上则失败于“官督商办”。因而,我觉得李鸿章这属于不懂中国的国情,也是不明白国家的概念,以自大的心态看外国,认为我们缺的只是利器,因而在洋务运动中只是学习武器建造。然而,李鸿章还算有见识的人,他懂得向外国学习。

第七章则记述了中日甲午战争时的李鸿章,涉及到了起因、过程及战败的原因。讨论了李鸿章的责任。中日甲午战争起于朝鲜,也因李鸿章,时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国,而清政府因惧怕却说:朝鲜国政,我朝素不相闻。以至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条约承认朝鲜为中国与日本共同保护国,后来朝鲜发生叛乱,中国又派兵干涉,后出现矛盾,中国又期盼英、德帮忙,使日本做了充足的准备,从而导致了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惨败。指挥时,李鸿章决策失误直接导致了海陆两军战败。李鸿章在这一战后,军事声誉尽失。

第八、九章则记述了外交时代的李鸿章,这半生的经历使他遭到了国人的唾骂,然而他却树立了国际声誉。外交经历开始于天津教案,由于曾国藩对付西方人早已疲惫,并被国人称为“卖国贼”,因而清政府派李鸿章对外谈判。后又发中法之战,李鸿章利用英、德制约法国,从而取得成效。在日本,马关条约签订之前,李鸿章竭力谈判,挽回部分损失,并于日本遇刺,其宁死也不肯误国的行为显现出李鸿章的气节。李鸿章的外交政策实际上是联A国制B国的外交,而且此联合是临时的联合,并不长久,因而导致了中国失去了大量领土、白银。这样的外交政策是失败的,因此我认为李鸿章的外交并不成功。然而,当时的清政府的懦弱,中国又有几人能及李鸿章。

第十章则讲述了李鸿章赋闲时的经历,在此期间,李鸿章曾治理过黄河,又被任命为商务大臣,两广总督,作为两广总督时,他以先劝人赌后惩治的方法治理赌风,实在是糊涂,有损自己的名誉。应该是年事已高了。

第十一章则为李鸿章的末路了,赋闲时间不长,维新变法失败,义和团事起,他又被调任外交,此次谈判期间他头脑清醒,耐心商讨,最终签订了《辛丑条约》,随后又处理《中俄密约》所引发的俄满洲事件。事情刚定,李鸿章便死于贤良寺。临终前仅留一句话:可恨毓贤把国家害到这个地步。可见他临死前仍关心国家。

结论一章梁先生将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之人物作对比,使我明白他不像秦桧,他不是卖国贼,他仅仅是有才无识之人,再加上他所处的时代注定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如果仅看他前半生,他不愧为一伟大的英雄。然统其一生,他不能成为伟大的英雄。

李鸿章办理公事从不拖欠,认真,遇事再三询问,毫无疏忽,从不轻易许诺,诺必行之。统观其一生,李鸿章有才却没有学识,有阅历却没有血性。他从不推卸责任,却从没有过长远的考虑。李鸿章的一生得益于曾国藩。世人评价李鸿章多以卖国贼称他,然梁先生的文章更客观的评价了李鸿章:李鸿章是时势所造英雄,而非造时势之英雄。

第五篇:《李鸿章传》的读后感

第一次看完这本书,我的第一想法是:这个可怜的、可恨的、可敬的老人。看完书之后写了一点点感想又接着看别的书去了,等有了一阵子我再来续写书评,又有些忘了当时的感觉,只是隐隐中觉得不应该轻率的去评价一本书和一个人,所以,我又看了一遍。结果我发现,作者梁启超在第一章就说了:“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有人推荐我他认为写的最好的四本传,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传》,吴晗的《朱元璋传》,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我先选了这一本。这本书写于1901年李鸿章死后不久,作者梁启超是戊戌变法的领袖人物,对中国新史学也有开创之功。

李鸿章游历欧洲的时候曾经问德国宰相俾斯麦:“臣子想为国效力,但满朝与自己不合,百般阻扰自己,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对方回答:“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他支持才给你特别的权力,才能执行,这样有什么事不能做呢?”李鸿章又问:“如果他的君主无论什么人的话都听呢?他身边的近臣和侍卫,常狐假虎威把持朝政大局,又怎么办呢?”对方回答:“只要臣子忠心事君,操劳国事,君主也会理解的。否则无异于妇人了。”我们如果听到这些话,一定会无语,因为当时清朝的掌权者就是妇人慈溪啊。只是李鸿章直到在国外,才一吐真言。说明李在国内看似风光无限,内心却有多谨小慎微,朝廷有多纷繁复杂。李鸿章和梁启超当时内心也是够郁结的。因为一位想效力但一直被当做备胎,一位想变革但被当做异己。我觉得大清朝这辆大车,曾国藩曾经做过补胎匠,但最后一直用李鸿章这条备胎苦苦支撑,直至最后炸胎车毁人亡。而梁启超是那个没买票冲上车大呼“此车危险”,而被赶下车之人。

可怜之人

有人说李鸿章评定太平军和捻军,是兄弟相残,同室操戈,兄长得胜罢了,卑斯麦曾暗喻李鸿章只会打内战,李谓然叹曰:“与妇人孺子共事,亦不得已也。”而很多人更是将那些年受尽的侮辱,积累的愤恨全部迁怒李鸿章,此为其第一可怜。

中国古代的权臣,都是专权独断、挟持君主甚至可以动摇江山社稷的人,而李鸿章只是一个忠诚不二的大臣,不算权臣,所以他代表清政府签订的各种条约,内容都不是他能决定的。此为其第二可怜。

向来能者多劳,曾国藩一向以谨慎小心、急流勇退的低调态度自勉,太平天国之后,捻军四起,曾国藩不得不临危受命,但是将日益消沉的湘军逐步遣散,而只用李鸿章的淮军,之后更托病辞职使李鸿章接任钦差大臣,所以自己能够功成身退,只是李鸿章威名一涨再涨直到朝廷将满族权贵无法处理的一干麻烦全部抛给李鸿章处理的时候,也就注定了他要为清朝的没落买单,此为其第三可怜。

可恨之处

书中一共有李鸿章十二条责任,我提取归纳其中三条如下:责任一是他错误地劝告朝鲜国王与外国订约,却不懂国际公法,一是朝鲜本是中国的属国,1872年时日本朝鲜不合,日本派使者到中国交涉但当局却因为怕事而说中国向来不干涉朝鲜的国事,将中朝区分为两个独立主权国家;二是不懂“藩国无外交”这一国际公法,最终给人口实。责任二是既然已默认朝鲜为独立国家,却在袁世凯的多番请示下派兵干涉朝鲜国内政,授人以话柄。责任三是日本派兵到朝鲜,但到一月后兵力才处于优势,李鸿章不抓住先机,致使重要战略地点都被日军占领,却还依赖别国的调停,战机延误。

其它九条也都是条条让人寒心。只是说的都是甲午战争时的战术问题,故不作赘述,我自己倒是对他的两个事情有点念念不忘。一是他明知中外差距,也知国内顽疾,但是却没有做出具体的行动,让我甚是愤慨。因为以他的声望地位,对上可以打动决策层,影响官员,对下可以号召百姓。但是他却都没有做到。二是他在没有和皇上和朝中大臣们通气的情况下,仅凭慈禧太后的授意,与俄国签订了秘密条约,做出了让国人感到屈辱和义愤之事,直到现在很多国人都无法释怀,这是他的做的最无法让人理解和原谅的一件事。

可悲之苦

因为洋务,李鸿章被读书人痛骂,也因为洋务被世人崇拜。中国虽然战败,但是李鸿章所统领的海军和淮军在整个战争中还是表现的最为勇敢的,令人敬佩。书中给出了他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这是因为他只知有军事,不知有民政;只知有外交,不知有内治;只知有朝廷,不知有国民;只知责备他人,不知反思自己;只知抱怨分歧难以化解,陋习不出,却看不到自己辖下的分歧陋习。

有一次英国领事前来拜访,李鸿章最初关闭了他衙门的正门。希望领事们从旁门出入。当英国领事提出抗议时,李说领事与道台同一等级,而中国的道台必须从旁门通行。李鸿章在与日本签订《天津条约》之时,尚有大清国余威和与对法国外交取胜之底气,所以面对伊藤博文也就自然也傲慢一些,只是李鸿章在朝鲜的问题上的失误,直接将《天津条约》转变为《马关条约》,此时此刻的李鸿章只能忍气吞声的说话,内心痛楚又有几人知道。

李鸿章在签订《马光条约》的时候,被一名刺客一枪击中他的左颧骨,日本天1皇及人民深表同情,于是才同意在中国提出的停战协议上签字,当时军医提出要取出子弹静养,李鸿章慷慨的说:“国家现在举步维艰,促成合约刻不容缓,我怎能拖延时间误了国家大事呢?”并拒绝取出子弹。遇刺第二天更是潸然泪下:“倘若我丢了性命有利于国家,我在所不辞。”李鸿章这种不轻易低头的尊严,足以代表天朝帝国的尊严。这种报国气概更是让人起敬。

作者用的清龚自珍的一首诗结尾,“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说李鸿章是全中国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个落后现象的代表,又说清朝三品以上、50岁以上的高官没有人比得上李鸿章。表明作者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死气沉沉和黑暗的哀叹。说想到中国未来的前途,不禁毛骨悚然,不知路在何方,终归何处。又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表明作者对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的期待,对人才选用制度的改革建议和迫切希望。

我想作为一位有见识有阅历有才能的人,梁启超看到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情况,想想自己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当时一定是承受着超乎常人的压力和痛苦。如果他和其他人一样用当时社会的想法去看李鸿章,将对清朝的失望和愤怒全部转嫁到李鸿章身上,他完全可以写出一篇和大多数人共鸣的批判文章,但是他忍受住了内心的煎熬和社会的看法对他的影响,客观公正的写出了这样一篇传记,并诙谐的说李鸿章如果看到这篇文章,一定会说自己是他的知己。足以证明梁启超是多么超然的一个人。只是他的痛苦,在当时又有谁能知呢?他的思想,在当世又有几人承接?

李鸿章和梁启超的遭遇让我想到了天下足球在解说亨利退役时的一段话:人说岁月从未远去,青春尚未离别。怎奈何,年华无处飘零,记忆随风凋谢。从32岁到22岁,深情的目光中,跨越10年,又何止10年,能说清这所有的故事。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坐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当岁月含泪悄悄转身,37岁的亨利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去,试图回到原点,那个出发的站台,记起自己背起行囊时,那17岁的样子。就在那时光的隧道里,总有一个瞬间,让你分不清,自己是32岁还是22岁;总有一次相遇,让你无悔倾尽所有的过往;总有一幕场景,让你以为青春可以重新来过;总有一次回首,让你怎么也看不清自己年轻的模样。

我想,当李鸿章晚年的八年中一次又一次的坐在一份又一份的条约面前,他眼中,是不是都是自己南征北战时的样子,是不是都是大清国辉煌的影像。而梁启超在经历一次又一次变革失败之后,是不是满满的都是对国人觉醒的期待,还有自己继续前行的决心。

麦克阿瑟将军曾经说过:“一个老兵永远不死,他只是慢慢的凋零。”我想李鸿章这位老人的故事永远都不会死去。那一段屈辱的历史更是永远都需要被后人记住,以用来警醒世人,奋发向上。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