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梦回大清读后感200字

梦回大清读后感200字



第一篇:梦回大清读后感200字

刚刚看完梦回大清,这部小说不是多出名,但就是有魔力拉着我,夜夜看到后半宿儿,仍意尤未尽。

小薇是这小说里的女主角,温婉淡定的外表下,有着慧婕灵动的性子,和一颗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心。

十三,他是一个心中没有皇位的阿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可以给小薇单纯的爱和简单的生活,不是所有女人都喜欢权势顶峰的荣耀,起码小薇不是。小薇的聪明就在于,她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是适合自己的,十三的爱,温度适宜,绵绵密密却从不带丝毫压力。

老四,他缜密内敛,纵然情绪汹涌,眼眸中仍平静无波,这是成为一个帝王所必备的条件吧。客观的说,他对小薇的爱超过了十三,克制隐忍得令人心疼!然而他却放手了,最初可能是为了十三,他看重的弟弟,更重要的却是为了那皇位,在他理智的头脑里,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不知道黄袍加身后,夜深人静时,孤家寡人的他,会不会发出赢得了天下输了她的感叹!

第二篇:《梦回大清》读后感

《梦回大清》读后感

《梦回大清》读后感1

故宫的神秘色彩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大清王朝同时也是离现代最近的王朝了,总感觉它离我们很近。

梦回大清就是讲述的是故宫的故事,又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故事。讲述的是茗薇在故宫里的一次迷路竟然穿越到了清朝。清朝康熙年间,王位之争,这是必不可少的故事情节了。茗薇又在其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热情如火的十三,深沉内敛的`四爷,还有一个十四爷,同时对茗薇倾心。如果这只是一个爱情故事的话,这并不是吸引我看下去的理由。帝王之争总是要有牺牲的,总要人去承担失败的后果的。茗薇第一次成为牺牲品,为了保全太子和十三阿哥,当时四爷 ,十三爷,十四爷,措手不及一个个神情无助,痛心不已。虽然最后四爷救了她,但熟知历史的茗薇到底应该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不管做出怎么样的选择,最终茗薇还是以牺牲的精神去挽救阿哥,故事很感人。以自我牺牲来换皇室的安宁,这样真的值得吗?

虽然主人公无法改变历史,但为了爱情的那份牺牲精神还是挺有看点的。

《梦回大清》读后感2

刚刚看完梦回大清,这部小说不是多出名,但就是有魔力拉着我,夜夜看到后半宿儿,仍意尤未尽。

小薇是这小说里的女主角,温婉淡定的外表下,有着慧婕灵动的性子,和一颗渴望一生一世一双人的心。

十三,他是一个心中没有皇位的阿哥,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可以给小薇单纯的爱和简单的生活,不是所有女人都喜欢权势顶峰的荣耀,起码小薇不是。小薇的聪明就在于,她明白什么样的生活是适合自己的,十三的爱,温度适宜,绵绵密密却从不带丝毫压力。

老四,他缜密内敛,纵然情绪汹涌,眼眸中仍平静无波,这是成为一个帝王所必备的条件吧。客观的说,他对小薇的爱超过了十三,克制隐忍得令人心疼!然而他却放手了,最初可能是为了十三,他看重的弟弟,更重要的却是为了那皇位,在他理智的头脑里,有比情爱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不知道黄袍加身后,夜深人静时,孤家寡人的他,会不会发出赢得了天下输了她的感叹!

第三篇:梦回大清(三八妇女节读书征文)

梦回大清

——读《红楼梦》有感

五阳热电厂 郭倩

大约世界各地的华人,对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在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我们更是从小耳濡目染,初中语文课本里就有《红楼梦》的节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我与《红楼梦》结缘也是从初中开始,机缘巧合之下读到,那个时候的阅读可以说是囫囵吞枣,略感生涩的文言文,只能把文学名著当故事来读。年龄渐长几岁后,再读时的理解已比当年的无知小儿大有长进,才明白它的博大精深。

作者曹雪芹,生活于清朝康熙、乾隆年间,那时,正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全盛时期。从奴隶社会开始逐步形成的华夏文化到此时也全面绽放,文学创作形式从诗词曲赋,衍生出更为复杂、涵盖性更广的小说。虽然小说这种创作形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但在清朝,小说才开始走上文人独立创作之路,小说作家主体意识增强。《红楼梦》更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代表作,把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达到前所未有的成就。

如果是浅尝辄止,《红楼梦》就成了许多人眼中的“三角恋爱悲剧故事”。如果认真品味一下原文,就会发现作者用在描写爱情上的文字实在是非常有限。著名的红学家周汝昌先生说它是“中华唯一的一部真正当得起文化小说之称的伟著”。台面之上的诗、词、对联不在少数,而在书中贯穿始终的对中华美学的理解更俯拾皆是。七十六回,贾母与众人中秋夜品笛,“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把笛音的美妙写的真真切切,书中与音乐相关的段落还有击鼓、听戏,不胜枚举。十七回,贾政试才贾宝玉,书至怡红院的陈设“一槅一槅,或有贮书处,或有设鼎处,或安臵笔砚处,或供花设瓶,安放盆景处。其槅各式各样,或天圆地方,或葵花蕉叶,或连环半壁。真是花团锦簇,剔透玲珑。倏尔五色纱糊就,竟系小窗;倏尔彩凌轻覆,竟系幽户。且满墙满壁,皆系随依古董玩器之形抠成的槽子。诸如琴、剑、悬瓶、桌屏之类,虽悬于壁,却都是与壁相平的。”一个陈设精致的典型中式房间就浮现于眼前,其他关于室内陈设的描写还有很多,如林黛玉进贾府,就从黛玉眼中让读者看到了贾母、王夫人、邢夫人的房间,或轩峻壮丽,或小巧别致,或华贵气派。在《水浒传》中,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饮食,在《红楼梦》里变成了不折不扣的饮食文化,据统计,所有食品可分八个类别,其中主食原料十一种;点心十七种;菜肴原料三十一种;调味品八种;饮料二十三种;果品三十种;补品补食十一种;外国食品七种。有的一笔带过,有的颇费笔墨,名目繁多,精美绝伦。其他方面,对绘画、衣饰等的描写也是一丝不苟,艺术审美水平之高不能不让人叹服,真真就是中华文化的大观园。

诗这种文学体裁在唐朝达到巅峰,可《红楼梦》却给了它另外一种诠释。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诗,更是全书无处不在的境界上的诗化。春天便是“柳垂金线,桃吐丹霞”,夏天则“烈日炎炎,芭蕉冉冉”,秋天的景象又“秋霖霡霡,阴晴不定”,冬天就“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化景为境,境以诗传,用诗的语言、诗的境界,展现充满诗意的情景。

在很多人眼中,中国是一个请究人情的国家,生活中要讲交情,工作中说情面,为人处事看情分,文化就渗透在人情世故之中,正如那幅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对这方面的描写也是极尽笔墨,八面玲珑的王熙凤、贪婪狡诈的贾雨村、机敏聪慧的贾芸,一个个活灵活现。鲁迅评价《红楼梦》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而我,则看到一个人情世故的权威,看到了曹雪芹对人情世故的深刻揣摩。做人的艰难,世事的复杂难料,人和人之间的利害关系”。全书涉及人物据民国初年统计共721人,人物关系纷繁复杂,命运各不相同,能把如此之多人物容纳在一个作品中,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实属罕见。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一生著一书敌他人数十本,呈现给后人的是十八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画卷,是中华文化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如果有一天时空旅行成为可能,如果可以选择,曹雪芹生活的大清朝就是我梦想中的第一站。

第四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梦回红楼

有人曾经说过:《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沉醉于爱情的人读到的是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缠绵悱恻;热衷于仕途的人读到的是贾雨村的趋炎附势;偏好于事业飞黄腾达的人读到的是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和探春的精敏能干。对于处于大学生活刚开始阶段的我来说,读《红楼梦》,读到的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和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刚进入大学,我的确感到万般不适应。再也不会有人专门为我准备丰盛的饭菜了,再也不会有人在早上反复叫我起床了,再也不会有人把自己碗里的肉夹到我碗里,而且很欣慰地告诉我:“你吃吧,我不喜欢吃肉。”现在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大学军训过后我便十分想家,想念家里的亲人,想念家里饭菜那熟悉的味道,甚至想念家里的点点滴滴。为此,我曾经流过最为真诚的眼泪,不仅在脸上,而且在心里。

现在回味那段经历,让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人生之中,有些事是必须要经历的。每个人都不可能一直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之下,总有一天,我们会像丰满了羽翼的鸟儿一样,离开庇护我们的那个港湾,飞向更广阔的天空。《红楼梦》中的黛玉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她的母亲病逝扬州城之后,荣国府收养了她,至此,她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家。我的思乡之痛比起黛玉来,可能不及万分之一,因为至少我还有着放假就可以回家的信念,而黛玉却只能一直寄人篱下。尽管贾母很疼爱黛玉,让她的吃穿用度一如宝玉,但是这种爱又怎么能和父母之爱相提并论呢?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了史湘云。“富贵又何为,襁褓之中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史湘云自幼无父无母,无人真正疼爱。然而,她却有着极其顽强的品格。《红楼梦》中一回“湘云醉卧”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她率真的个性。处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必须学着像史湘云那样,用率真的个性与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大学之中,人际交往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学会如何与舍友友好地相处,学会如何与同学建立友谊,学会如何让别人认识你,了解你。从而不让自己变成一只刺猬,伤害那些想靠近我们的人。可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呢?因为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交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相同弱点的人吐露心声。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是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都是寄居在贾府,宝钗能够很好地笼络人心,然而黛玉却连别人和她开玩笑都禁不起。其实,这并不奇怪,早在薛家母子刚来荣国府时,薛姨妈就说过,住在贾府可以,但是他们的一切费用都由他们自己承担,所以宝钗在荣国府的顾虑肯定要比黛玉少很多。而黛玉却只能用清高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让自己有一个精神的支柱,有活下去的勇气,所以,她往往给人以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差异所共同决定的结果。

正如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性格,每个人有着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每个人都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那些成林的树木,每一棵树都长得又细又长,为争取阳光,它们尽一切委婉的方式生长。然而生长在田野之间的一棵孤独的树,因为孤独,所以能肆意地伸展枝叶,长得像一把又大又粗又圆的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迁就与忍让,就像那些密林中的树木一样,可是,在心灵的原野上,让我们成为一棵广受日照的大树。在读《红楼梦》时,我不禁把这句话于宝钗和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联系在一起。“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从宝钗所住的蘅芜院中的摆设以及她常年所食的“冷香丸”可以体会到曹雪芹笔下的宝钗的冷静与从容。她能够顺应时局,见机行事。正如判词中对宝钗的评价“停机德”。然而这一点,黛玉与宝钗不同,黛玉追寻的是自己内心的追求,在她心中,没有世俗功利,有的是对宝玉的痴情,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对封建礼教无声地反抗。一首《葬花吟》唱出了多少罹难者的心声。当别人都在关注枝头的花是如何明媚鲜艳时,又有多少人在意落花的价值?当人处在得意之时,很多人都会来搭讪,奉承,寒暄。而当人处在由盛转衰后,又有多少人会在意你曾经的辉煌,一如既往地对你呢?川端康成在《花未眠》中曾经写道::“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花开放,带有一种忧伤的美。”我觉得这种忧伤是由于花的每一次开放都意味着凋零的到来。人亦是如此,没有哪个人会一直与成功相伴,凋零在所难免。黛玉能过体味到凋零的花的价值,也体现出了她对弱者的同情。《世难容》中有一句这样写黛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尽管如此,黛玉却还是坚守着自己内心的纯洁,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时尚稀少的物种。这种坚持,带来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亡之路。可惜的是,发现了黛玉珍贵内涵的只有宝玉一人,最终黛玉还是“质本洁来还洁去”,“魂消香断有谁怜”。

宝钗有着自己的生存方式:迁就,忍让,顾全大局。而黛玉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坚守心灵的一方净土。我不想随意地对宝钗和黛玉两人枉自评论谁是谁非,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借鉴她们两人的优点。学会与别人相处时如宝钗那样平和,不至于让别人过于尴尬,而在独处时可以像黛玉那样守住心灵的一方净土,从而不至于让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迷失方向。

成长是一次注定孤独的旅行。每个人的独立性决定了不可能永远有人随你左右。这就需要我们在心灵深处,学着不向任何人寻求依附,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承担。或许人生就是在这一次次孤独中学会承受,然后在承受中长大的。《红楼梦》中的宝玉,他选择了在内帷厮混,也就是选择了拒绝成长。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曾经热闹非凡的大观园到头来只落得个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大学是一个小型的社会,同时也是我们真正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当我们拥有了湘云的宽宏大量,天真率直,有了宝钗的开朗豁达,随分从时,而且有了黛玉的纯洁性情,无功利羁绊的心态,那么我们的大学生活必然会有更多精彩的篇章,更多值得我们深思回味的瞬间。

一次梦回红楼,不仅是对《红楼梦》中人物的分析,而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次思考,同时也是对自己个性发展方向的一次规划。梦回红楼,思索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第五篇:梦回红楼——红楼梦读后感

深夜时分,万籁俱静。我在那灯光下,独自想着那块顽石,想着那些令我梦萦魂牵的红楼女儿。不知不觉,眼前突然豁然开朗,定神一瞧,发现我竟然到了那令我心中无数次向往的地方——大观园。就在这一刻,心中的那份激动早已把这份宁静给打破,于是乎三步并作两步,我来到了门前。

轻轻的把门推开,吱呀一声,开了。所有的一切,竟然还是那么的熟悉。那块历经沧桑的牌匾,那遒劲有力的三个大字,一下子令我心中澎湃起来。思绪一下子闪回到了元春省亲的那个时候。梦中,我仿佛又看到了那华丽的游船,那漂亮的灯笼,那颇有气势的宫廷仪仗队.....泪水早已悄然顺着我的眼睑流了下来。只为元春感到悲哀。的确,身为贵妃的她,有着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有着君王的宠爱,可是我却知道她心中的那苦恼。深居皇宫,到了那见不得人的去处,弄得连自己的亲人都好好见不上面。正是平常百姓之家的那分亲人团聚,竟然不能够享有。这或许弄得她心神憔悴,心中感伤,可怜一好好的女儿,最终将自己的青春葬送在了这里。这怎能让我的内心平静!

继续独自前行。月色洒满在小路上,两边的植物看似长的极为茂盛,有点郁郁葱葱的味道。可是我知道,这个大观园,早已不是当时的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园子了。如今,却是人去楼空,凄惨悲凉。故地重游,虽说是在梦里,可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潇湘馆,三个大字突兀的呈现在我的眼前。幽静的竹林,在这么一个看不见繁星璀璨的夜晚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令人感伤。林妹妹,你好苦!打小亲自尝遍双亲逝世的苦果,不远千里,来到贾府投靠。可是这里,却丝毫没有给你带来多少欢乐,反而令你生活在无限的忧伤和苦闷里。要不是这样,你怎么会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千古绝唱呢!你就那样的离想你忘不掉的你的宝哥哥而去,你让他如何的心中怎能不悲恸!你怎能让我,这个普通的过客,不为你暗自落泪!暗自神伤!假如再有来生,我真心的祝愿你和他在一起吧,到时候,相信你的好姐妹,紫鹃,还有无数喜欢你的,支持你的人,从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赶来,为你们送上最为真切的祝福。林妹妹,你定要在天堂里一切安好,好好的活着!不为什么,只为那个肯为你出家当和尚的“无事忙”。

啊!蘅芜院!这是宝姐姐住过的。宝姐姐,你是那样的端庄,身上有淡然的正统气息,你很有才华,甚至是有些时候喜欢帮助人,虽说现世里对你的争议非议很多,可是在我心里,你还是很好的。我在想,假如曹公不安排你,林妹妹,宝哥哥三人齐聚荣喜堂,而是让你去成功的去进宫待选,那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和发展呢?或许,我这样想,是有些自私,可是我不得不承认,还是林妹妹在我的心里稍稍重一些。虽说,你最终和宝哥哥喜结连理,可是我想,你也不觉得怎么幸福吧。你也当然令我感到同情,独守空房的苦楚命运,我很懂。“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身为商门商户的女儿,最终还是逃不过残酷,这是现实的残酷,命运的残酷。或许,“一个是枉自结呀,一个是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是对你和林妹妹,最公正的最为贴切的评论了。我当然也知道,你有那么一个被称作是“呆霸王”的哥哥,家中的烦恼,相信你也一定很困扰,也很无奈吧。

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三个地方。每一个地方,都给我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感受。好怀念曾经的热闹啊!怡红院,一定要去看看。这个曾经是整个园子的核心,按理来说,它是见证喜和忧最多的地方。的确,“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应该是怡红院最为顶级的,最为华美的热闹场面了。可是这里,我又不由自主的悲伤起来。宝哥哥,这个被捧做凤凰的人,却在爱情这一方面,是如此的让人不为之叹息。那架子上的鹦鹉,此时正在唱着叫着最为悲凉的歌曲,似乎是在向这个匆匆而来的访客倾诉,又似乎是在为那含冤被逐的俏丫环晴雯哭诉。“池塘一夜秋风冷,吹散芰荷红玉影。”是啊,一场秋风,将所有的欢声笑语,将所有的快乐时光,将所有的美好回忆全部吹散,只留下那一片残荷,林妹妹喜欢的那一片残荷。还有一片荒凉,以及宝哥哥对林妹妹的无限的思念。此时,我有不禁想起了他们二人共读西厢,想起了芙蓉女儿诔,想起了那葬花吟,想起了那“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想起了那个园子发生过的风风雨雨。往事不堪回首,的确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好想不从梦中醒来,好想重温那一幕幕令我感动的瞬间,因为梦里的大观园,虽说早已繁华不在,却还是那么的美好。真想在里面住一住,体验一下那悲悲喜喜,好像仔细驻足,欣赏一下那角角落落,特有的唯美的风景。我更舍不得离开,更舍不得那亭台楼榭,那一汪春水,那潇湘馆的竹子。

还是安静的离开吧,我轻轻地来,轻轻地走,不带走园子的任何东西,因为她在我心里,依旧是那样的美,美的让人陶醉。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