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1: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本着服从命令的心,我买了老师推荐的名家作品——《张晓风散文集》。 我本就不是什么地地道道的读书人,什么诗词歌赋进入我的脑袋里都会自动转化成一缕疾驰的风,来得快去得也快。
刚刚升入高一的我们,没开学就要面临巨大考验——军训,于是,在那个水与冷气极其宝贵的时代,在教室里除了打瞌睡,也就只剩下读读书来陶冶情操,而当时的我,却不晓得自己会喜欢上她柔婉中带刚劲的文笔。
有人曾赞她“这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是的,从她的文字中,字里行间,透露的不仅仅有像是江南女子温婉可人的小家碧玉,蕴含着更多的,则是犹如波涛击打海岸的壮志豪情,而这些,她用她那生动细腻化的笔触一笔带过,留下的,只能是给人以无限的回味与启发。我想,像她这样一个女子,内心应是无比强大而富有理想的。
《台湾十大散文家选集》编辑人曾称“她的作品是中国的,不忘情于古典而纵身现代的,她又是极人道的”,是的,她的作品是中国的,她写文章,从不忘乎于情,从她的作品中,我看见了来自她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她不怕将她的情感全部展现,相反的,她将她浓烈的爱和满腔热血凝结于她的文字,她的追逐,她的梦。
她对生活是观察入微的,她曾经留意到一个女孩美丽的侧影,她也细细描绘过一个男孩执着专注的眼神;她是勇敢而开朗大方的,她会因为别人美丽的侧影而不顾生疏的冲上去称赞别人,她把她对孩子的爱与期盼毫无保留的写进了文章;她又是朴素的,从看门的张大爷到一双小鞋,她的素材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微乎其微的质朴;她又是明智而尖锐的,她会选择用“癫者”的角度来俯瞰世界,思考人生。我想,这世上再无第二个像她这样独立聪慧,细致豪迈的女子。
看她的文章总有一种长久到地老天荒的感觉,她曾说“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我也曾喜欢过张爱玲所说“于千万人中遇见你......”这番话,现在看来,是重复啰嗦了许多,而张晓风只用简简单单几个并列词,道出了人间最美好的幸福。
有人称其文“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如璎珞敲冰”,是的,是那种感觉,像是春风拂过白沙提,三月细雨敲击翠竹,将她的内心,她的情感,一点一滴敲击我尚还懵懂的稚嫩的心中,于是,平静的心开始有了躁动,像是有谁向我的心湖中投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小石子,思想的涟漪在我的心房里晕开......
读她的书总是有种亲切感,那感觉,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奶奶把我捧在怀里,哼着某种不为人知的童谣,又像是回到乡下,炊烟袅袅,不时有几句暖人心弦的母亲的召唤......她的文字,咿咿呀呀,充满着无比怀念的乡音。
回忆像个说书的人,而她却用充满乡音的口吻,娓娓道出她的故事,她的经历,她的一生,怎能叫人不为之所动摇?
她曾因身在他乡,有人送给她一束茉莉而莫名感激,她又想起她的祖国,小时候,总认为茉莉是中国的,而现在,她依然如此觉得,不是她固执,而是,她的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是中国,是她的爱国情怀的不明涌动。她,同样也是爱国的,她有她的铮铮铁骨,她有她的表现方式,而她的表现方式,就是文字。
如果说文字是她的擅长,那么情感便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她用她的天赋书写着擅长,在漫漫人生路途中寻找着自我的梦想与追求。
她不忘她的朴质,不追求华丽的辞藻,此生,为心一也。
我想,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是我所追求崇敬的人呢?我会为之奋斗,用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情感,踏出一头不悔的人生路。
篇2: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描写。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之后,她逐渐深入主题写道尽管儿时家境贫寒,她依然苦中作乐,将上铺空间取名为“桃源居”,并在墙上挂上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内心都应充满阳光,因为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了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长场面十分温馨感人,接下来甜蜜中有了伤感。最后就变成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描写的活灵活现,仿佛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听着她的名字总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读了她的文章却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在《酿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字里行间留露出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这一篇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变得精彩无比,我们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是灰色的,但当你打败困难时,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了。
张晓风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篇3: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别人眼里不起眼的花草树木,到她的笔下总是那样灵动,融入人间烟火的气息,便再也与众不同;别人眼里平淡无味的婚姻生活,在她眼里却处处充满着新奇,充满着不可预知的美妙。看她叙述与先生平淡却充满温馨的日子,看她轻描淡写地描述自己对爱情的苦心经营,不知为何,我总会泪湿眼眶;别人早已习以为常去接受的东西,她却诚惶诚恐地以一颗感恩的心去乞求回报,去付出。犹如甘泉入心,甜略微凉,心旷神怡,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吧!这就是张晓风的魅力吧!
从写作题材而言,她跟其他女作家没有任何不同,爱情、亲情、友情几乎就是她的全部。可是当她起笔运笔,便完全超越了普通女人的情感。《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的是一个温馨场面,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接下来,甜蜜中有了感伤,再往下,又有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起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写得极美,又极沉重,仿佛知悉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写自己的爱情观,一蔬一饭一鼎一镬都是朝朝暮暮的恩情,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保留一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这是作为平凡女子张晓风的爱情,可是她不凡的时候,爱情便是“执手处张发可以为风帜,高歌时何妨倾山雨入盏”的豪迈与“千泉引来千月,万窍邀来万风”的庄严。
张晓风似乎有一种本事,再普通的物事,她总要忍不住翻过来,看看背面,甚至要透过经脉纹路去看它们在几千年前的模样。所以她写给丈夫的情书,写给儿子的诗篇,明明是写私人的感受,却似乎写尽了人类的共同情感,就连她写睡袍、围巾、绣品、油纸伞,也丝毫没有怡红快绿的娇弱之气。
事实上从张晓风的文章里始终读得出她的良苦用心,唠叨琐碎自恋自艾她是看不上的,更别说撒娇作态,即使偶尔忍不住写写柴米油盐丈夫孩子,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她写风衣,那风,
翻阅过唐宗宋祖,“而你着一袭风衣,走在千古的风里”。她写酿酒的理由:“如果孔子是待沽的玉,则我便是那待斟的酒,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这样的文字比比皆是。张晓风的文章字里行间有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
“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 读张晓风 ,是仿佛放舟于岁月长河,溯回从之、溯游从之,追随着一路看来,千回百转,也被那百年烟波水气湿了一身。
张晓风以一颗细腻的心,用隽永的文字倾吐的是人间烟火的芬芳——生活最好的状态就是平平淡淡,点点滴滴的温暖就是幸福。在我看来即使是惊天动地的“中国梦”的呐喊,其实就是锅碗瓢盆敲出的生活之音,是爷爷的京剧,奶奶的花花草草,爸爸的麻将,妈妈的新衣裳,我的《张晓风散文集》……
张晓风说,她最喜欢读古书,将古书视为夺地而出的思想泉脉,她这样写自己读《尔雅》:世界如此简单壮丽,如此明白晓畅,如此婴儿似的清清楚楚一览无遗。
我读她,亦如此。
篇4: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张晓风包子读后感
这个周末,我在家中阅读《张晓风散文集》,其中,我读到了一篇使我心灵感到震撼的文章——《包子》。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张晓风的一个亲戚死了,想起以前她和她丈夫到老妇人家做客,到了中午,老妇人留人吃饭,但无奈家徒四壁,就热情的提出吃包子,但老妇人的儿子的一声恶吼“哼!包子!台湾来的人会吃你的包子?!”使老妇人很不安的让我们走了……现在老妇人已走了,怎么样挽回都是无用功了,有些事没有第二次的……
看到这儿,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老妇人毕竟也是好意啊!台湾来的人又怎么了?是神吗?是神也可以吃包子啊!那包子又怎么了?!包子做出来也不是给人吃的吗?好,包子做工是粗糙,可包子里也包括了老妇人深深地情谊啊!老妇人的儿子做生意,时赚时赔,但也不够他一个人用,把生他养他的母亲扔在那儿,任其自生自灭……,留老妇人一人在暴风雷电中面对孤灯,一人在宁静的夏夜受蚊虫的骚扰,一个人在黑如地窖的破屋中苟且生存,一人在寒冷的冬夜与一只小炭篮相依为命,看着邻居家晚辈大包小包的回家过年,而自己只能在黑暗中与泪水为伴,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思念着远方不靠谱、无情无义的儿子吧……
人的生命贱如蝼蚁,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考验,还自以为强大,就像文中的儿子无情无义,那一声恶吼“哼!包子!台湾来的人会吃你的包子?!”也许是无意的吧,但他的恶吼打碎了老妇人的热情,打碎了老妇人那可怜的自尊,打碎了老妇人队对他儿子的最后一丝希望。
而现在的社会中,那些空穴老人也不是如此吗?因年老了、生病了、儿女们就对他不管不顾,自生自灭,看着别人家大团圆,自己家的孤灯与破屋,有什么呢?只不过是脸上的两行浊泪罢了。谈及儿女,别人眉飞色舞,他们只能轻笑“呵呵,女儿/儿子大了,翅膀硬了呢”,可乌鸦还会反哺,我们这些高等生物怎么就变成啃老了呢?我们不是有头脑的高等生物吗?
指针滴答,我依然还在静静的沉思着……
张晓风包子读后感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封面上,墨深的底色,青绿色的花,朴实的图案,雅致的感觉,顿时把我吸引了。我仔细一看,“哇!这不是老师推荐的《张晓风文集》嘛!”每逢闲暇,就总爱捧起这书阅读,由于是散文,读来也闲适,心里却别有一番感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别有一番风趣。原来觉得读书无聊没趣,就是针扎屁股也赖着不读。现在可好了,不管是撩起心弦的美好故事,还是触目惊心的鬼小说,还是芳醇与睿智的散文,我都不会厌倦。《张晓风文集》里的一字一句都像附有了生命,有着人间情怀,每读一句都有无穷的感受。
一个简单明了的题目,如:《包子》,表面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只会想:会不会是一个关于包子的故事。但里面却是另一个神奇新颖又蕴含了一个个无数的道理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一个最先的逃避,到后来的后悔,悲伤的感人故事。张晓风运用在生活当中的道理,发现了我们看不见的细节,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诗作。
若不是忙碌,我会空虚;若不苦读,我会无知;若不被管教,我会犯错;若不让我有许多难以达成的欲望,我则根本无法体会到拥有的快乐!从书中寻找快乐,从事物中找出方法,有些东西必须有付出才有回报,在别人和你之间你的快乐和知识或许会比其他人多一些。
张晓风包子读后感
散文集,是由一篇篇短小精悍、富有深刻哲理和道理的小故事汇编而成的一本课外阅读书籍。虽然散文是由普通文字组成的,但透过这些普通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中的一些感悟,给读者以有益的人生启示。
《包子》和《一山昙华》是《张晓风散文集》中我认为含义较深的文章,主要描写的是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好的现象。《包子》一文通过儿子对母亲的不尊敬、不孝敬,刻画出儿子任由母亲自身自灭的一种态度。文中儿子西装笔挺,骑着威风的摩托车;而老母亲却住在黑如蚁穴的房子中,手捧着一把小炭篮与之相依为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母亲是生我养我的人,我们的成长进步,都倾注着母亲的关心和关爱,当我们长大成人,我们的母亲就老了,就走不动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因为我们不能忘记母爱的伟大,不管我们身在何处都要尽一份儿女对母亲的孝心,尽一切努力关心和照顾好母亲,让母亲过好幸福的晚年生活。
《一山昙华》讲述了作者因与丈夫一同去夏威夷游玩,错过了观赏满山遍野、香气扑鼻的昙花,只看见凋谢的花朵;于是幻想出了一山昙花争相开放的景色。透过这篇散文,我的理解是,有些东西我们在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另一些东西。作者没有因为错过了观赏昙花是最佳时间而灰心丧气,而是从心里幻想出一幅美景,从而也得到了心灵的满足。上帝把你的一扇窗子关闭了,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门。王羲之的兰亭序集我没买到,但买到了《张晓风散文集》,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淡忘了眼睛目睹的美景,却记住了迟来的景色,这才是拥有。
今天,我仅仅是摘选了两篇篇幅较短的散文,其实,《张晓风散文集》中还有许多故事可以讲述,还有很多哲理需要感悟,还有太多精彩等待发现……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为什么不让我今生今世看见一次哈雷!”也许是因为阴雨挡住了日食时,我也发出过类似的感慨,这句话激发了我心中的共鸣,就好像第一次遇见朋友时,找到共同语言的激动。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篇文章。
“男孩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拿着星象图,颈子上挂着望远镜。”不知为何,我从这句话中看到了自已的影子。我何尝不像张晓风女士笔下的男孩一样痴痴地站在窗前,努力地辨认着哪是天狼星,哪是猎户坐……可我从没有像她那样用心考虑过星空背后藏着什么。
也许我知道“蓝光的星星是年轻的星,红光的星就老了”,可我从没想到大自然是如此公平,星星与人同样有生老病死。
也许我知道“光等愈少星愈亮,以至于少成了负数”,可我从没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看重自己,就会心胸狭窄;看轻自己,就会放出光明”的道理。晓风感叹着,等待着的,是七十六年一次的哈雷慧星的回归,“整个天空竟变得介乎可信赖与不可信赖”。而我,在日日夜夜期待着五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时,不也提心吊胆以至于不敢看天气预报吗?
哈雷不现,晓风只看到了云,她却豁达地劝自己好好看一朵云。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日全食没看到,我不是领略到了“白昼里的黑夜”的神奇吗?我不是也感受到了雨中登山的乐趣吗?我不是也结识了和我一样执着追日的人吗?
宇宙是一场神话,但神话不属于这个时代。上一次日全食的时候,不知此地的古人是否惊惶失措?是否有人站出来宣布:“今天将发生一次天狗食日”?而下一次无锡能看见日全食的时候,我早已化作了尘土,我也会像哈雷先生那样说:“日全食,等你来的时候一定要叫我哦!”
我没有看到日全食,但日全食没有失约,所以我不应抱怨。相反,我应该感谢,感谢日日东升的太阳,月月重圆的月亮,夜夜磅礴的星空。苍茫宇宙孕育出我们,不正是想教育我们要拥有包容万物的心胸吗?
现在,当我抬头观看那耀眼的群星时,我会用心去看,看透那每颗星背后隐藏着的人生真谛。
《张晓风散文》读后感范文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她把自己的感情全部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她的喜怒哀乐。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己的家乡进行了描写。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之后,她逐渐深入主题写道尽管儿时家境贫寒,她依然苦中作乐,将上铺空间取名为“桃源居”,并在墙上挂上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内心都应充满阳光,因为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了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长场面十分温馨感人,接下来甜蜜中有了伤感。最后就变成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描写的活灵活现,仿佛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听着她的名字总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碧玉的弱女子,但是读了她的文章却发现不是这样的。比如在《酿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己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字里行间留露出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这一篇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变得精彩无比,我们只有靠自己,遇到困难时是灰色的,但当你打败困难时,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了。
张晓风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篇5: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打开这本书,翻动着纸页,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韵味,一幅幅美丽的景象展现在我的面前,这一本书中,仿佛每一个字都有它独特的感情和意义。这本书便是《张晓风散文》。她的文章总能让我悲喜交加,让平凡的事物都有了生命,各具自己的一番特色。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理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这选自书中的其中一篇:《画晴》。晴天可以画出来吗?当然可以了。就如这段,这是环境描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空蓝得像宝石,山绿得像翡翠。洒在山谷上的阳光无比温柔,就如一盅稀薄的葡萄汁。立即,一种欢快,轻松,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此时的心情不也如那阳光一般明媚、晴朗起来了,那“画晴”也画到了心中,原来晴天不仅是晴朗的天气,它还是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也是一个个奇妙的文字。可以生动地画在心中,也可以温柔地写在心里。此时,我就像与张晓风心连心,因为我读懂了她的内心。当进入她的写作世界时,便没有了自己的情感,一会儿为那无私奉献、生命力脆弱的昙花默然流泪,一会儿又为那浪漫、可爱、美丽的桃花飞舞的景象赞不绝口。就是这种悲喜结合,咖啡与方糖融合的感受,让我读懂了张晓风的散文。这种感觉是美妙的,因为它让我走进了另一个书的世界。
一会儿忧伤,一会儿欢喜,这就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当我读它的时候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有一种陶然的幸福。”合上书,望着远处,我忽然对这些平凡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
篇6: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生活就像一幅充满诗意的画,只有懂得享受生活的人,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美。老师让我们读《张晓风的散文集》,她的文章叙述了她的酸甜苦辣,其中,令我记忆深刻的一篇是——《我喜欢》。
作者从身边的小事述说了她喜欢的事物。如:喜欢冬天的阳光,喜欢在春风中踏过窄窄的山径,喜欢夏日的永昼……身边的一切对她来说都是美好的。张晓风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对生活充满乐趣。
于丹老师曾说过:“在三锅开水里,扔一个生鸡蛋,一根生胡萝卜和一把干茶叶,你会发现生鸡蛋被煮熟,变得硬梆梆的,我们生活里有些只固守着自己的内心,不肯融合的人,他们最后会变得里里外外铁石心肠,这就是被生活煮硬的人。第二锅里的胡萝卜呢,经过煎熬煮的软塌塌的,成了一团胡萝卜泥,这就是被生活煮软的人,可是第三锅里的茶叶呢,他在沸腾中自己舒展了,丰美了,滋润了,他把无色无味的水,改变成了一锅香茶,它在煎熬里,放全了自己,它也把它的美,爱和力量,传递出去,改变了社会和别人。”
生活就似一根苦瓜,只要懂得品味生活的人,就品尝得出苦瓜中的“甜”。但一些觉得苦,而不敢于尝试的人,他们就品尝不到苦瓜中的“甜”。我们满怀热血面对生活,生活也同样会给予你其中的乐趣。所以,我们要热爱生活,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就在我们生边!
篇7: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这个周末,我在家中阅读《张晓风散文集》,其中,我读到了一篇使我心灵感到震撼的文章——《包子》。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张晓风的一个亲戚死了,想起以前她和她丈夫到老妇人家做客,到了中午,老妇人留人吃饭,但无奈家徒四壁,就热情的提出吃包子,但老妇人的儿子的一声恶吼“哼!包子!台湾来的人会吃你的包子?!”使老妇人很不安的让我们走了……现在老妇人已走了,怎么样挽回都是无用功了,有些事没有第二次的……
看到这儿,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老妇人毕竟也是好意啊!台湾来的人又怎么了?是神吗?是神也可以吃包子啊!那包子又怎么了?!包子做出来也不是给人吃的吗?好,包子做工是粗糙,可包子里也包括了老妇人深深地情谊啊!老妇人的儿子做生意,时赚时赔,但也不够他一个人用,把生他养他的母亲扔在那儿,任其自生自灭……,留老妇人一人在暴风雷电中面对孤灯,一人在宁静的夏夜受蚊虫的骚扰,一个人在黑如地窖的破屋中苟且生存,一人在寒冷的冬夜与一只小炭篮相依为命,看着邻居家晚辈大包小包的回家过年,而自己只能在黑暗中与泪水为伴,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思念着远方不靠谱、无情无义的儿子吧……
人的生命贱如蝼蚁,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考验,还自以为强大,就像文中的儿子无情无义,那一声恶吼“哼!包子!台湾来的人会吃你的包子?!”也许是无意的吧,但他的恶吼打碎了老妇人的热情,打碎了老妇人那可怜的自尊,打碎了老妇人队对他儿子的最后一丝希望。
而现在的社会中,那些空穴老人也不是如此吗?因年老了、生病了、儿女们就对他不管不顾,自生自灭,看着别人家大团圆,自己家的孤灯与破屋,有什么呢?只不过是脸上的两行浊泪罢了。谈及儿女,别人眉飞色舞,他们只能轻笑“呵呵,女儿/儿子大了,翅膀硬了呢”,可乌鸦还会反哺,我们这些高等生物怎么就变成啃老了呢?我们不是有头脑的高等生物吗?
指针滴答,我依然还在静静的沉思着……
篇8: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封面上,墨深的底色,青绿色的花,朴实的图案,雅致的感觉,顿时把我吸引了。我仔细一看,“哇!这不是老师推荐的《张晓风文集》嘛!”每逢闲暇,就总爱捧起这书阅读,由于是散文,读来也闲适,心里却别有一番感触,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别有一番风趣。原来觉得读书无聊没趣,就是针扎屁股也赖着不读。现在可好了,不管是撩起心弦的美好故事,还是触目惊心的鬼小说,还是芳醇与睿智的散文,我都不会厌倦。《张晓风文集》里的一字一句都像附有了生命,有着人间情怀,每读一句都有无穷的感受。
一个简单明了的`题目,如:《包子》,表面上看没什么大不了的,大家只会想:会不会是一个关于包子的故事。但里面却是另一个神奇新颖又蕴含了一个个无数的道理的人生故事,讲述了一个最先的逃避,到后来的后悔,悲伤的感人故事。张晓风运用在生活当中的道理,发现了我们看不见的细节,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诗作。
若不是忙碌,我会空虚;若不苦读,我会无知;若不被管教,我会犯错;若不让我有许多难以达成的欲望,我则根本无法体会到拥有的快乐!从书中寻找快乐,从事物中找出方法,有些东西必须有付出才有回报,在别人和你之间你的快乐和知识或许会比其他人多一些。
篇9:《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生活杂俎,万物伙伴,晓风过处,有些人,初绽。”凡尘中我们或多或少都感受过温柔的风,而后又汲汲于时间的车轮前进时扬起的尘土,张晓风老师化身为了那阵“晓风”,使许多人“初绽”。
接触《晓风过处》这本书,是源于课堂中学到的《衣履篇》,读完之后觉得神气清爽,便去买了一本。张晓风这支“最温柔的笔”,或写身边的人、事、物,或写自然花草、景物观赏、游览记,或写读书感想,表达的是对于母爱亲情的赞颂,对于生命的礼赞和现实人生的关怀。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以小见大”。
张晓风老师知道自己生活在凡尘世界,她也知道自己应该接受现实世界,但她自己却没有被染上世俗的气味。她认为世俗与“土气”是不一样的。生活可以“土气”,可以用笔写下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以写由电视剧引发的思考,但绝不能够落入俗尘。
有一个故事,彻底拨动了我心底的一根弦。它,就是《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
这是诗诗上小学的第二天,张老师作为一个伟大的母亲,内心很想再陪他一次,但她却狠下心来,看诗诗单独去了,她说,“母子一场,只能看着一把借来的琴,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这时,我已经从她落下的眼泪中,体会到了一个母亲的担忧、紧张和不舍。我知道,这时,无论张老师是什么心情,出发点都是唯一的,那就是对儿子放手的爱。
读完这本书,我的脑海,停留在封底的那句“鸟翼点给两岸同样的白”。是的,鸟翼也给我们每个人点有同样的.白,这样美妙而充满哲理的话语,在《张晓风散文集》中,俯身可拾。所以有人称其文“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读她的文章一遍又一遍,心里想,这个人,这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写,怎么可以写得这样好。我是多么喜欢晓风老师的文字啊!
思想至深。新颖独到。
我承认,俗世中的我一定达不到这种境界。但我愿把这本书一直搁在我的案头,视为知己。
篇10:《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与其他人的作品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她把自身的感情全部倾入在每一篇文章里。看她的作品更像是去了解一个人的心灵和她的喜怒哀乐。
在她的散文《第一幅画》中,她对自身的家乡进行了描写。从写作题材而言,这篇文章没有什么不同,可是当她运笔时却超越了普通人的情感,将这个南部的小城描绘的有声有色。之后,她逐渐深入主题写道尽管儿时家境贫寒,她依然苦中作乐,将上铺空间取名为“桃源居”,并在墙上挂上画。通过这篇文章,我深刻体会到不管你所处的环境多么的恶劣,内心都应充满阳光,因为精神食粮是不可缺少的。
其中,我最喜欢的.《母亲的羽衣》开头描写了女儿入睡前,搂着母亲的脖子问:“妈妈你是不是仙女变的?”长场面十分温馨感人,接下来甜蜜中有了伤感。最后就变成了沧桑。“世间每一个女子,究竟如何藏羽衣,从仙女隐忍为平凡的母亲?”张晓风将这种复杂的情感描写的活灵活现,仿佛知晓世间所有的秘密。
张晓风听着她的名字总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碧玉的弱女子,但读了她的文章却发现不是这样的。例如在《酿酒的理由》中“以一生的时间去酝酿自身的浓度,所等待的只是那一刹那的倾注。”字里行间留露出一种江湖侠客的气度。这一篇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生命它每一秒的味道都是不同的。要向生命变得精彩无比,我们只有靠自身,遇到困难时是灰色的,但当你打败困难时,就会变得五彩缤纷了。
张晓风独到的眼光令人钦佩,令人信服。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到很多的人生哲理。
篇11:《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篇一:《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邹嘉文
张晓风的散文也许算不上是最好的,但是却带给了我许多与众不同的感悟,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现在,就让我带着你,一起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吧。
读张晓风的书,让我感到十分惬意、轻松。她的景物描写虽然精致,却并不繁杂,只是几笔简单的描写,便能勾勒出一幅幅温馨的画面。我想她一定是位田园诗人吧,即使全篇都在写景,也能让读者明白她的心思,带给我们发人深省的思考。
你能想象吗?当流苏那纤细的香气伴随着纤细的风拂过脸颊,当栀子花香的河川从身边流过,此刻的心境,无可比拟。但,花落瞬间虽然美丽,过后便不见踪迹。这告诉我,美,就像一则爱情故事,也许结局并不是最好的,但只要过程是美的,就已足够。人生也是如此,它不能用长短来衡量价值,重要的是内容。我们不求它像爱情故事那样幽美、惆怅,但是过程的精彩是一样的。或许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那就试着去拓宽生命的宽度。只要我们奋斗过、拼搏过,向着梦想努力过,等到年老时再回忆曾经走过的路,就会觉得这是人生中一大珍宝。
《画晴》告诉我,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达成某个目的,沿途的风景其实更加美好。我们可以在闲暇的时刻驻足凝思,体味人生的另一重意义。
《念你的名字》告诉我,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我们要有奉献精神,对别人怀有绝对的诚意和爱心,才能修炼成一个真真正正的“人”。
走进张晓风的散文世界,总能带给我许多非凡的感受。你是否愿意独自走进她所创造的唯美世界呢?
篇二:《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杨润宇
我曾经认为只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才能写出感人肺腑的文章。读了张晓风散文集后,我发现我错了。因为,我发现,张晓风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同样也是能感人肺腑的真切言语。
生活就像一条鱼,是经不起挑剔的。真正会品的人,会生活的人,才能从鱼那嫩白的`肉质中品出香甜,品到幸福。但一些在鱼身上挑刺的人,因为怕鱼刺咔住喉咙,就不愿意去品尝鱼肉的人,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们无法品到生活的甜美与多姿。
我永远相信上帝是公平的。只有对生活心存热爱,用自己澎湃的热血去浇灌生活的人,生活才会给予他们幸福与快乐!
生活,总是需要多种多样的喜欢,若你的心中永远对生活充满了怨恨与不满,那岂不无趣?它就像是一个杯子,若你用中药将它盛满,那它必定是苦涩的。真正甜的水,是需要你在淡而无味的白开水中,品到自己的喜欢与快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热爱生活!
春天的山径,夏日的永昼,秋风的芒草,冬天的阳光・・・・・・生活,总能在细小之中,得到幸福与快乐。生活的完美是需要你的充实想象,才会更加充满韵味!
――于无声中听大音!
――于无形中见功底!
――于点滴中现情趣!
――于细微处见真情!
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生活才会更有韵味。山不在呆板,水不再空洞,张晓风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使《张晓风散文集》这篇文章体现出了其中的韵味。
篇12:关于《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初心》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所著的散文集,我是在心情沉郁的时候随意翻开看看,看着看着一颗沉重的心却不自禁地轻松起来。书中所述一切不过是生活中的琐事小情,读起来却情致盎然。
张晓风赞赏那些有“神气”的小生意人。
她说:“一个城,住不住得下去,不在市长大人好不好,不在议员先生够不够格,而在生意人,特别是小生意人够不够神气。”什么是“神气”?我想是一股发自骨子里的自信从容、不卑不亢、不急不燥。
香港餐厅门口的一个裁缝,牌子上写道“贵客交来物件/如有任何损失/各安天命”,张晓风一看这话就说:“中国香港这城可以住,因为有个如此富有禅意的流动洋裁师傅。”是呀看惯了“敬请原谅”的礼貌疏离,“概不负责”的官僚霸道。我品来咂去,只觉这“各安天命”四字太妙,配上那“不疾不徐地踩缝纫机”的景象,真觉得这个裁缝师傅是制衣界的扫地僧了。
前天晚上我在小区的一家卖豆浆馄饨煎饼果子的小店,点了一杯紫米豆浆。不料店员却说:“豆浆我们可以送你一杯,但不卖——因为已经是温的了。”我当时和张晓风一样,也油然生出此城可居的感慨。
张晓风的笔下有温婉动人的情感。
她说“爱一个人,原来就只是在冰箱里为他留意只苹果,并且等他归来。”你看,爱情不是人人可以拥有的么?前两天听歌,听到“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觉得分外耳熟。突然想起张晓风不是也说:“我们总是聚少离多,如两岸”吗?只是那歌听起来全是“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迷茫忧伤,可张晓风却说“纵然被河道凿开,对峙,却不曾分离。”可见,张晓风理想的爱情是独立自主且富烟火气的。
对于亲情,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写道:“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总是有其归还期限的。”这话和龙应台的《目送》何其相似,我读了看着两个娇憨的女儿且喜且忧,既盼她们快快长大懂事,又盼她们永远是依偎在膝下撒娇的小儿。
“诗是一种情缘,该碰上的时候就会碰上,一花一叶,一蝶一浪,都可以轻启某一扇神秘的们。”这是张晓风在《娇女篇》里写的一段话。娇女自然指的是她的女儿晴晴,晴晴的童言稚语在妈妈眼中就是诗呢。这我也有同感,我还记得三岁的女儿指着窗外的大树说:“冬天来了,树叶都掉光了,大树说,没有了头发,我还怎么做大树呢?”那一刻我的惊喜真的和文中的张晓风如出一辙。
张晓风是不是女性主义者?这我不确定。查了她的简历也未有结果,但她文中时常流露出对女子的同情却是实实在在的,比如《秋千上的女子》《有些女孩,吟了不该吟的诗》《丽人行》等。只是她的同情和愤慨都不锋利,却有看透世事的洞然。
有人说,张晓风的散文“亦秀亦豪”“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缨络敲冰”,诚然如此。
她说:“每朵小白花都是白昼的遗民,坚持着前朝的颜色。”
她说:“最精致最恣纵的聊天应该是读书。或清茶一盏邀来庄子,或花间置酒单挑李白。”
她说:“把咸蛋和清粥并列,自有无限田园佳趣。但如果放它在茄汁明虾或北京烤鸭旁边,它立刻变得什么都不是了,恰如草莽布衣,一入庙堂便生机斫尽。”……
读完《初心》,我不求能像张晓风一样妙笔生花,只愿能像她一样从琐事小情里享受生活的“种.种可爱”……
篇13:关于《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好东西都是活的。就像看到张晓风的文字,依然火花四溅,那是花与花相见、水与水相逢。 张晓风擅长从尘埃里“起笔”,擅长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笔触,捡拾、打磨日常的珠光羽片,落笔承欢,大气有余。此乃人间大智慧,正是老子所说的“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记得那时的大学校园里,喜欢三毛的与喜欢琼瑶的各成一派,我当然是三毛派,喜欢、羡慕三毛的率性与遍行天下的潇洒。直到大学毕业后遇上张晓风,“ 晓风过处”如清凉夏风吹过,莲叶何田田,且淡香远溢。在我看来,三毛的不足就在于:撒得太开,而收之不足。而张晓风正如席慕容所言,“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木心说,我们活在世间大约都在寻找“精神上的血亲”,张晓风应属我的“血亲系列”。虽然我不大记得当初都读到了什么,但是那份悸动很深,以至于我这个老实人,做了一件不光彩的事——故意借书不还。
1989年人大新闻系毕业后,我没有像大多数同学那样去报社工作,而是留在了系里。郑屹是信息系留校工作的,我们都住在“红一楼”筒子楼里。刚刚走上社会,前途茫茫,几个留校的“难兄难弟”就经常聚在一起,郁闷着未来。 记得当时就是在郑屹那里,看到了张晓风的《地毯的那一端》,薄薄的一本书,还是竖排的。借去看,这一看不打紧,爱不释手! 从来没有一个人的文字可以如此打动我的心。就像听惯了革命歌曲,突然邓丽君席卷而来,那真是要命的撩拨,然后波澜壮阔开去。我如获至宝,迟迟不肯还书。后来郑屹跳槽到当时赫赫有名的外企IBM,再后来听说她出国了。而那之后,我也从学校调到报社工作,从此如鱼得水。 其实我心里一直觉得亏欠了她的。我相信,郑屹当时也是看出了端倪,是有意成全。如果可以再见到她,我一定用我的10本书作为那一本的回报。谁能说我这不断耕耘出来的10本书里,没有她的功劳呢? 好东西都是活的。就像今天看到张晓风的文字,依然火花四溅,那是花与花相见、水与水相逢。 余光中评价张晓风:“这一支笔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一点刚劲。” 的确,张晓风擅长从尘埃里“起笔”,擅长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笔触,捡拾、打磨日常的珠光羽片,落笔承欢,大气有余。直到今天我才明白,此乃人间大智慧,正是老子所说的“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比如在《三个辣》里,她写到每次去香港,必到弥敦道上的一家“多鱼面”面馆,不为味美,只为餐桌上会有三种辣味供人挑选。 “桌上放着三罐辣味,分别写上‘小辣’‘双辣’ ‘三辣’的字样。我立刻爱上这间桌上有三辣的餐厅。原因是,他们提供‘选择’。第三次世界大战要不要打?那件事没有人来请求我签字。我所能决定的事仅仅只是我要在我的面汤里放个小辣、双辣或是三辣。而这件事,我想,也自有其无限庄严。”
在《我不知道怎样回答》一文中,她写道:“有一次,经过一家木材店,忽然忍不住为之驻足了。秋阳照在那一片粗糙的木纹上,竟像炒栗子似的,爆出一片干燥郁烈的芬芳,我在那样的香味里回到了太古,我恍惚可以看到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我看到第一个人类以斧头斩向擎天的绿意,一斧下去,木香争先恐后地喷向整个森林,那人几乎为之一震。每一棵树是一瓶久贮的香膏,一经启封,就香得不可收拾。每一痕年轮是一篇古赋,耐得住最仔细的吟读。店员走过来,问我要买什么木料,我不知怎样回答。我可能愚笨地摇摇头。我要买什么?我什么都不缺,我拥有一街晚秋的阳光,以及免费的沉实浓馥的香味。要快乐,所需要的东西是多么出人意外的少啊!” 这样的片刻经验以及感悟,恰恰是我常有的;而她轻柔甩出的、属于“小确幸”(小而确定的幸福)的甜蜜包袱,也正是我惯常的所为。真可谓“无心恰恰有,有心恰恰无”。 活到我这般年龄,“有趣”已经成为生活的重点,而张晓风亦有诙谐的一面。看到《咱们小人物要多多说话》时,我亦莞尔。在朋友圈“话多”的我,终于有张晓风代言了:“咱们小人物的第一要件,就是要不停地说话。大象不说话,谁都会看见它在那里,但秋虫呢,当然就应该‘唧唧复唧唧’啦,否则谁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你呢……小人物啊,勉哉斯言!” 的确,人生在世我们不但要寻找“精神血亲”,还在探寻自己的“人生语序”。比如,“愿你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这汇总被动语态不会出现在木心、张晓风以及我的“语序”里。 我们的“语序”是:我把活着喜欢过了,我把悲伤喜欢过了,我把恼怒喜欢过了,我把洗脸也喜欢过了……
这一连串的“喜欢过了”,出自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诗歌《春的临终》,女歌手陈璧将其翻唱出来,在2015年5月的某天,被我如获至宝。 是啊,我把张晓风喜欢过了,我把5月喜欢过了…… 5月过后是6月,“晴多雨少的6月,风也是憨憨的”
篇14:关于《张晓风散文集》读后感
在阅读张晓风的散文过程中,字里行间都能体会到她的深邃思想和细腻情感。在台湾,读者就称张晓风为“千面女郎”,甚至连她的丈夫都说张晓风随时都在变,这种变化除了她的写作风格之外,还包括做人的态度和对事物的观察等等。
犹如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文章如果没有思想,便如血肉没有灵魂一般虚无,毫无感情。这样的文章不过是文字的组合体而已,并没有什么生机可言。而张晓风的文章很特别,她的语言既生动而又优美,从她的文章中,能清楚地感受到张晓风所融人的情感。她就像一座桥梁,沟通着世间的万物,向读者传播着一次次的美丽与感动。
《地毯的那一端》从内容上来看,这是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前,给她的丈夫德写的一封信。说真的,我想,任何一位男生如果读了这篇文章都会有一种想娶她的冲动。出神入化的文笔自是不必说,更动人的是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感情。似一抹丝绸从指缝间穿过,又像一湾泉水,缓缓地,柔柔地,从心头流过,于是,干渴疲惫的心,变得滋润,仿佛穿越在花丛中,又似乎翱翔于彩虹之巅。在这一刻,人世间的一切,似乎不再重要,只想“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此刻幸福似乎可以捧在手心里。在张晓风笔下,一切似乎就这么简单,既没有天荒地老的誓言,也没有生离死别的痛楚,有的只是清而亮的星斗,有的只是朋友的一句祝福,一张贺卡。然而就是因为这种简简单单,才让我们明白了人生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平淡淡才是真。而这一切却得乎她那种细腻而敏感的心,让我们知道波澜壮阔是人生,而平平常常也是人生。
总而言之,张晓风的散文有着与众不同的美丽。每一篇散文就像是她的孩子一样,融入了太多太多的情感。读她的文章,也常常使读者深有感触,既能深切地感受到她对世间万物与生活的赞美,也能感受到她深深的乡愁。此外,张晓风还是一个乐于改变,与时俱进的人。读她的文章,读者既能明显地感受时代的变迁与进步,也能感受到作者思想的改变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