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本站推荐)

《中庸》读后感(本站推荐)



第一篇:《中庸》读后感(本站推荐)

《中庸》读后感

我本月按集团下发的2个学习课件进行学习,主要是对比较陌生的、以前只知其个别词语,没有系统阅读过的国学大作的《中庸》进行重点选读。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比如颜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达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诚是什么?诚的意思与慎独相近,是一种精诚的精神状态。书中认为,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他人的天性,万物的天性,最终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人要是能够达到“诚”的境界,就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天下纲纪,确立天下的根本。儒家重诚,认为“不诚无物”。根据《中庸》,“诚”被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书中,“诚”有7种解释:1.诚者,天之道。2.诚之者,人之道也。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5.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7.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诚实际上是天道与人道共通的一种精神。诚就是“道”,做到了诚,就是掌握了遵行本性的方法,就是“率性之谓道”了。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这不正是遵循了事物的本性吗?所以,我觉得中庸与中和,以及“诚”一样,都是为了遵循事物本性而达到的一种境界,怎样治理国家?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德政”,认为“为政在人”,而获取人才的途径还是要落实到修身养性的方法上来。

而我们金盛集团的经营、发展也可以借鉴其中的道理,特别是中华主席在多次的会议上都提出来要所以干部都要提高素质,就证明了其重要性。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就要努力成为“君子”,而君子的表现就是“坦荡荡”,就是恪守“中庸”,中华主席也多次提出“干部要修身”的问题和要求。

中庸还主张“过犹不及”,主张适度。这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它要求人们时时刻刻要注意“反省”,“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刻刻同自己做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人们不断用中庸所维护的那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八面玲珑,明哲保身,毫无个性可言、中华主席最反对的就是明哲保身、不为企业发展尽力而是不干事、少干事,还到处指指点点。

读了《中庸》感触很多,特别是领会了中华主席为是么苦口婆心强调基础管理、强调加强学习、强调提高干部员工的修养,确实不仅仅是为了企业好、更是为了每个干部员工好!

桥北太平

丁贵成 202_.12.21

第二篇:《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这个学期我们老师的晨诵经典篇目是《中庸》,读了《中庸》,感觉收获还是很大的。《中庸》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相传是孔子之孙子思写的经典文本,或者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被收录在《小戴礼记》中,后来独立成一书,南宋朱熹又将其分成三十三章。

初读《中庸》,感觉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为字难认,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难理解。而以前读《大学》,有很多生僻的古汉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晨读,并查阅了一些资料辅助理解。现在,回过头来,感觉收获还是不小的。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第三篇:中庸读后感

述不尽的千姿百态,满目琳琅

问世间之事,无止,中庸读后感。

唯一‘利’字当头,悲哀。

变中自有不变,是所谓道。

天下何止一道

道亦无止

然道亦不改

当知

守道之谓正

然道道正,可悲了。

道不相勃

怨则停

知‘ 道’,不可以止,要干嘛呢。。

子喷:通。

知‘道’而使其通,是所谓中。

‘中庸’之道几可与天比肩。

事事守中乃天赋人心

人人皆临,几人肯施

天与弗取,自取其咎,读后感《中庸读后感》。

‘中庸’乃天之道

成之为圣者

偏离为小人

守之为君子

为君则无为而为

子喷:至诚,明善。诚则明,明则诚。

诚既大道之源。至诚,明善,笃行。

大道求源,做人立本。“诚”乃人之本。

涓涓之流可以致远,有其源泉。

枝繁叶茂而无有根,则虚有其表。

国无本,则国亡。

人无本,则魂丧。

人人守本,就是传说中的‘共产主义“。

怀抱本分,去永不停息的看世上的千姿百态,恪守中庸之道,一切都会有的,我相信。

第四篇:《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逸佲

虽名子思所著,其中处处渗透孔子之言,亦可为孔子所述,弟子所著。然而不管作者是谁,《中庸》之为儒家思想一大核心,当之无愧。

《中庸》一共分为三十三章,原本是《礼记》中的时候一篇,宋代大儒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分割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称为“四书”。《中庸》居于《四书》末尾,下达“五经”,上连《孟子》,承上接下,思想深邃,“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程颢、程颐)

我读此书,大概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其中断断续续夹杂着去做了一些其他事,实际上读完此书大概只用了两天。两天,四十八小时,读这几千字的文章,还是太少了。中庸的思想至深至遂,初读之下倘若没有名人大师的注解,倘若缺乏基本的文言素养,缺乏《大学》、《论语》、《孟子》这几本书的积淀,读这本书无异于嚼蜡,如同只手览月,不觉其厉。会觉得满篇胡话,大言不惭,奇形怪状,乱七八糟。

翻开这本书,包括这一系列的先秦文学作品,都能浓烈的感觉到《诗经》在其时代的广泛作用,以《中庸》为例,在全书各处,在全书末尾,都集中运用《诗经》中的词句进行义理的阐发。如约定俗成一般,“不学《诗》,无以言。”《诗经》成为了当时士人以上交流、传达思想的语言工具。再浅显易懂的道理,或再深奥的哲理,只要通过《诗经》,都能讲的很透彻,很直白。

《诗经》等语言的广泛运用带来了一个问题,即给后人读者(诸如我)制造了语言障碍:如何透过文本去获取其背后蕴藏的知识。晦涩难懂的字词意象,简单粗暴的语句结构,模棱两可的注解翻译,对我理解文章背后儒家思想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这个过程中,寻找注解和举一反三,经验类比帮助我加深了理解。就拿本次的《中庸》来说,到来翻开书看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尼玛,何为天命?何为率性?何为修道?何为性?何为道?何为教?种种问题都摆放在我们面前。自然,你不能理解这些,也无须继续深读。如果你能继续读下去,相信你也能慢慢的有所理解。

紧接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先解释名词,然后得出结论,找出特点。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这一点跟《论语》某些句子很像,甚至有许多句子都完全相同。如果你接着读下去,会发现很多这样的“老朋友”。不过由于阐述的道理太过深奥,少了那一群有趣的弟子,少了那一份寓学于乐。整体感觉又像老子的《道德经》,在中庸之道的阐释和表达上,义理的深挖上,(隐约感受到朱熹在岳麓书院谈论中庸之道为什么谈论这么久了),都偏向于人生光明大道的解释。而“中庸”就成为了它必然的产物。

在谈论何为中庸之前,我还有一点感悟,那就是从第二十章开始以后,一直到全书末尾,都贯彻出一个“诚”字,一个中庸之道的至诚之道,一个至诚如神,至诚无息的无上法则。前讲大道,后讲实践,颇有借鉴意义。

一般来说,读国学经典第一遍不适合发表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因为从整体的把握上,整本书的理解上,记!忆!上!都有所欠缺和不足。譬如我写到这里,整本书大致的内容我已经忘得“差不多”,除了极个别主要的思想,贯穿全文的道理,我脱离了书本还能说得出,其余的要我“凭空捏造”,显得十分困难。——这似乎也更加说明,读此类书应当多读多背多悟多实践,至少应当读三遍,这是一个最起码的要求。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一章开宗明义,从大入手,提出“天命”、“率性”、“修道”,提出君子,提出慎独。可以说全书的几大核心慢慢浮现,紧接着讲述中、和,我认为此最为接近中庸的字面意思,中,不偏不倚,适可而止,合乎自然,无过之无不及,如喜怒哀乐人的情绪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那样;庸,普遍,寻常,如人的情感表现出来之后,和谐动听,不与自然之道相违背,是和,是发而中节,更是合乎大道,合乎自然规律。

中庸作为人最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一时之间,难以言尽。还有很多,限于篇幅,限于时间,不作延伸,待二周目时再仔细阅读,融会贯通之后在做深入、进一步的阐述。

一七年八月十四日下午于湖南长沙

第五篇:《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

《中庸》是我国儒家的重要哲学经典之一,是一部含有深刻哲理的古代思想文献,通常被认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所著。它原来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哲学家朱熹把它从《礼记》四十九篇中抽出来,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内容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也是实用的学问,可以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甚至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中”就是不偏不倚,“庸”就是常。“中庸”就是要劝人们在思想上要不偏不倚,在行为上要不走极端,无不及亦无过之。其中也体现了儒家关于修身、治国、处世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思想。

过程最早提出“中庸”一词的是孔子。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孔子认为,有道德的君子能够做到中庸,小人却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是因为他的言行时时刻刻都适中。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他做事肆无忌惮。行中庸之道,其实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做事要有分寸、有尺度,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就好比琴弦,拉得太松,就不成曲调;拉得太紧,就容易绷断;只有松紧度恰到好处,才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人生亦如是。

对国家来说,“和”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口号,我们国家也要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自古就有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北京奥运会上,一个“和”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向世人传递了中国的处事态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每个人要理性对待问题,以中庸的态度处理问题。

感受中庸之道看似平常,然而越平常的事情往往越难做到。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说明坚持中庸之道是十分困难的。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欲望,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天性,这种天性使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而是有更多的追求。于是,我们渐渐不再是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忙碌,还为了名与利,为了无穷无尽的欲望去忙碌,变得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欲望的奴隶。只有学习中庸之道,保持中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欲望所困扰,才能做生活的主人,活出自我,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静随天外云卷云舒”的超然境界。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