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念地坛》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想念地坛》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想念地坛》读后感1
读史铁生的《想念地坛》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利用一天半的时间读完。初读一遍,有些感悟,有所体会。人这个东西很奇怪,很多时候,要经历困苦,才会去思考人生,有些事要经历了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史铁生失去了双腿的功能,让他在轮椅上,对生死、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悟与思考。只有经历生死轮回,与死神不断抗争的人,对人生、对生命才能有如此透彻的领悟。
面对疾病、面对生命,史铁生的一生写照,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发。面对疾病,史铁生的态度是:敬重。“把它看作是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的意义看得明白。”仔细想想,疾病既然找到了你,怨天尤人,自寻烦恼,一点用都没有;我们要做的看来也只有敬重它,“置之死地而后生,”在精神上战胜它,让生活过得更好更有意义。面对疾病,人最不能输掉的是精神。
“困境不可能没有,艰难不可能彻底消灭。”面对困境,史铁生的感悟是爱和镇静。在困难面前是友谊、爱让史铁生重新“站”了起来,达到了新的境界。正如其所说:“向友谊、爱,敞开自己的心灵,是最好的医药。”是友谊和爱让他感受到了“生命意义的诱惑”。“新境界的另一方面就是镇静,就是能够镇静地对待困境了,不再恐慌了。”不管你接不接受,愿不愿意,困境都在那里,无法逃避,只有镇静的面对。
以幽默的态度面对生死。书中列举了卓别林的电影《城市之光》的片段:女主人公要自杀,拧开了煤气,结果让卓别林演的那个角色发现了,把这女的救了。这女的`说:“你凭什么救我?你有什么理由不让我死?”卓别林说:“急什么?早晚还不是这回事?”是啊!急什么?生活中,相比死亡而言,真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面对艰难困苦,有如自暴自弃,不如乐观幽默的生活,坦然面对。
读史铁生的这本书有很多共鸣,似乎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东西要写,可又不知从何说起,如何下笔。因为他的感悟之深、之透彻,让我显得是多么的肤浅和无知。最后,摘抄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读后感:“人类走到今天,怎么连生的平等权利都有了疑问呢?有钱和没钱,怎么竟成了生与死的界线?这是怎么了?人类出了什么事?”
《想念地坛》读后感2本次阅读,我读完了史铁生的回忆性小说《我与地坛》。本书共分了11个章节,为读者描述了作者在双腿残疾后的真实生活与心灵感悟。这本书运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写下了“我”与地坛的奇妙缘分。
开始坐轮椅时,作者悲痛,消极,失魂落魄,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但从那时开始,他有了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感悟人生,最终悟出了生命的意义,“一个人,出生了,这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的时候,已经顺利保证了它,所以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论述死亡,也是本书第一部分的精彩。死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日子,它永远停留在那里,不管你这一辈子过的是好是坏,不管你都干了什么,没干什么,也不管你有没有遗憾,你都得在那一个固定的时间去做你生命中的最后一件事。死是生命的终结,但生又是死的开始,一个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生命就在倒计时了,你不能延长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你生命的宽度,人们这一辈子不断努力,奋斗,只不过是为了最后能死的光彩,不是有句话吗?有的人死了轻于鸿毛,而有的人却重于泰山。我觉得作者之所以在正年轻的时候没有糊里糊涂地选择死亡,除了母亲对他说的话,他可能是发现了生命的真谛,死了只能干一件事,就是躺在属于你的棺材里睡觉,而活下去做的事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它,多么不愿意干,但它总是有乐趣的,只是你没有发觉罢了。文中写道:“不怕死和想去死是两回事,有时候不怕死的人是有的,一生下来就不怕死的人是没有的。我有时候倒是怕活,可怕活不等于不想活呀!”我们不能怕活,因为活着就一切都好,一切都在,都还充满希望。
作者的母亲无声地离开了作者,那是一年秋天,收获的季节,各种花开得正鲜艳的季节。这个章节从题目到每一个字都暗藏着悲伤和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双腿瘫痪后,她侍弄的花都死了。”这题目,题记,都是在怀念母亲,母亲那么爱花,可为什么“我”的双腿瘫痪后就都死了?母亲把全部精力和心血都花在了照顾“我”身上,哪还有时间去侍弄那些花花草草。母亲离开时的最后一句话竟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未成年的女儿……”母亲总能包容“我”那喜怒无常的怪脾气,可能是双腿瘫痪后不适应的常态吧,“我”一个人摇着轮椅去地坛,一待就是一整天,母亲怎么能不担心“我”,“我”拼命捶这自己那两条没用的双腿,拼命地喊:“我还活什么劲?”只有母亲,也只会有母亲,会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俩在一块儿,好好活儿,好好活儿。”谁能料到,母亲还是没有等到的第一篇小说发表,“我”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本书的后半部分,显然作者已经摆脱了痛苦个忧郁,用幽默的语言开始写作者中年时期的趣事以及一些往事的回忆:记忆与印象1、2.。有位物理学家说过:“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这句名言给了作者胆量,不再消极悲观的世界中继续走下去,跳出这个深深的泥潭,开始回忆快乐的往事。从作者出生时的医院,到一点一点长大,在小街中,草坪上玩耍,直到长到该上幼儿园的年级,才到那两个老太太的私人幼儿园里玩,对作者来说,只是换了一个玩耍的地方。“如今,这些场景飘去50年了,我的躯体早已被固定在了床上,固定在轮椅中,但我的心魂常在黑夜出行,脱离开残疾的躯壳,脱离白昼的魔法。”对作者来说,虽然身体残疾了,但心魂完整无缺,它可以在路上奔驰,去到一切心魂的由衷所在。
最后一章:想念地坛。想念地坛,想它的安静。作者最后又回忆到了这个安静而又神圣的地方。作者的灵魂在地坛又升高了一个高度。回忆地坛,那个每天都要去的地方。“可是后来,搬家后离地坛较远,不常去了,偶尔去一次,才发现今天的地坛已不是安静的地方,早已面目全非。”但作者的思念已回到了原来的那个地坛,那个安静又神圣的地方,只有一跨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那是作者的青春!
文中最后一句我很欣赏:只要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不能想,却又不能忘……”会忘吗?能忘吗?是地坛给了作者重新活下去的希望,地坛!能忘吗?
【《想念地坛》读后感】相关文章:
1.想念地坛阅读答案
2.想念地坛的阅读答案
3.想念地坛的阅读试题
4.想念地坛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5.《我与地坛》读后感
6.我与地坛初中读后感
7.我与地坛章节读后感
8.我与地坛读后感想
9.我与地坛的读后感
第二篇:想念地坛学案
《想念地坛》学案
【课前预习】
一、作者作品:
史铁生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作家。他于1969年到延安插队,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北京,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坦然地面对命运。他选择了文学,并且取得了杰出的成就。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在他的作品里,有许多是以残疾为主题来表达他对生命、命运等许多问题的深刻思考,如《我们的角落》、《命若琴弦》、《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这篇《想念地坛》可以看做是《我与地坛》的姊妹篇,主题也比较接近。在教学时可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我与地坛》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将史铁生主题相近的其他作品包括一些创作谈结合起来进行阅读。
二、相关背景
《想念地坛》发表于202_年,这是在他有关地坛的另一篇著名散文《我与地坛》发表10年之后。
读《想念地坛》,给人的最大感受就是,其所表达出的那种生命之宁静与安详,是自然界的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也是人的生命雨雪风暴过去之后的宁静与安详。不仅是宁静与安详,还是宁静与安详之下的一种和谐。是一种在自然的声动下的宁静和谐。这种生命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
三、音形义掌握
(一)字音辨读
1.颓.檐()
2.盘桓.()
3.滂沱..()
4.愤懑.()5.磕.磕绊绊.()6.亘.古不变()7.葳蕤..()
8.畸.形()
(二)字形辨识
1.断bì
完bì归赵2.wà
nɡ想
wà
nɡ记pì如
病入膏huānɡ
墙
3.qì
qī茶
chè底
kuà
nɡ日持久4.粗ɡuǎnɡ5.jì术
屋yán
6.ān仰
kuò大
qí义
zh歌jì
shàn养
(三)成语释义 1.磕磕绊绊:
2.生机盎然:
3.空谷回音:
4.亘古不变:
【整体把握】
1、回忆《我与地坛》,回顾史铁生的生命历程。(看视频《精神上的钢铁汉子》)
2、把握本文的段落层次
3、用三个词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文本研习】
一、安静
文章的标题是“想念地坛”,那么作者想念地坛也就是想念地坛的——安静。
1、地坛有着怎样的一种安静让作者如此着迷呢?快速阅读文章的第1-9小节,找出文中揭示“安静”具体内涵的句子。
1、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2、一股清纯之气,悠远、浑厚;
3、不是与世隔离;“不是脱离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4、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
5、恒久而辽阔。
2、解读“安静并非无声”的作用。(1)一起朗读课文第二节。
(2)问:地坛里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充满生机,富有生命力。
(3)问: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它富有生命力的?
明确:栖居了鸟儿、长满了野草、吵闹、吟唱、飞舞、动鸣等。——安静并非无声是指远离喧嚣和嘈杂。
(4)指名学生再读这节,体会这生生不息的景象。
(5)总结:这并非无声的地坛里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这旺盛的生命力,让当初的史铁生放弃了寻死。(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生命渺小但并不卑微,他们无言诉说生命的美丽,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生命的喜悦。)
3、解读“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的作用。(1)问:为什么说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的?
明确:进了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心绪都看看明白。
(2)点拨:现在的史铁生有名了,荣誉、地位随之也来了。面对这些,他也有些惶茫了。而地坛可以让他放下心来把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3)问:作者看明白了他所有的心绪了吗?
明确:看明白了。第九节“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仿佛我已经消失,已经不在,惟一缕轻魂在园中游荡,刹那间清风朗月,如沐慈悲。”
(4)问:作者放弃了什么?
明确:当初的地坛,让史铁生放弃了寻死,现在的地坛,让他放弃的是外界的喧嚣,外界的诱惑,让他的心变得安稳,心灵得到净化。
作者重新接受并正视生命的现实,重新感悟到了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那么作者决定用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对生命的思考呢?——写作。就这样,写作成了史铁生新的人生选择,用文中的话说“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3、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上面的问题,作者为什么想念地坛的安静呢?地坛的静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明确:地坛的安静让作者的心安稳了下来,“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重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找到了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写作。
二、零度
写作,对于史铁生来说,就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叩问生命的意义。而叩问生命的意义也正是写作的意义之所在。对于写作的这个意义,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写作的零度。
1、那么什么是写作的零度呢?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遍)
2、是不是每个文人都能达到“写作的零度”的境界呢?作者列举了写作上的哪些“异化”现象呢?对其持什么样的态度? ——不是 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 ——
变成潇洒
爱上了比赛、擂台、排行榜 ——批判态度。“写作如果只是炫耀祖宗的光荣,或者变成了潇洒,或者爱上了比赛、擂台、排行榜,那它就不再是对生命意义的追问,而是去迎合世俗的趣味,写作也不再是写作者自身追问生命意义的需求,而成为其博取荣誉、地位与资本的手段了。所以我们要不断地回望零度,回归生命的起点。”
3、而史铁生能够不断地回望零度,回归生命的起点,得益于什么呢? ——地坛的安静
“对他来说,回望地坛,也就是回望安静,也就会不断认识到写作的意义,不断地放弃许多妄念,回到零度。”
三、柔弱
“但是,我想,作为一个普通人,要想不断的回到零度,不断的审视自我,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人世间充斥着强力与阿谀,充斥着为 了名声与浮华的争权夺利,比如第16小节所提到的:面要面霸„„人物。而地坛呢?它早已放弃昔日荣华,一天天在风雨中放弃,五百年了,安静了;也正因为安静,地坛才草木葳蕤,生气盎然。这一切是强力和阿谀所能达到的吗?不是,是安静。”
1、在文章的第16小节中,作者对地坛的安静的认识有了怎样的升华? ——柔弱。(作者不仅发现了地坛外在的安静,而且发现了地坛内在的美德。
柔弱,它不同于强力,不同于阿谀,也不同于软弱,是一种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很多人的生活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失去了生命的意义,那是因为他们缺乏柔弱的美德。只有柔弱,才能感受安静,才能让我们不断的回到零度,不断的审视自我,重新定位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柔弱是一种镇定,是一种放弃,看似弱其实柔。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信者就是信徒吧?就应该是信徒对待神灵那样,要对自己灵魂最初的眺望的一种虔诚和执着,或者说坚持自己生命最初的意义。好到这里,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三个词之间的关系:地坛的安静让史铁生静下心来思考,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回归了零度,而当史铁生一次次的回归零度的时候他发现了地坛在外在的安静后内在的美德是柔弱,而我们似乎可以这样理解,柔弱也是安静的一种升华,是不是?嗯好这三者的关系暂时把它理清了。
四、文章总结
刚才我们分析了“安静、零度、柔弱”三个关键词,明确了其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其实这三个词之间完全可以划上等号,因为安静、零度、柔弱都是让我们——回归生命的起点,探寻生命的意义。而这三个关键词中起统领作用的是哪一个词呢?——安静。史铁生能够一次次的走进地坛去感悟生命,为什么他现在仅仅是想念地坛?
地坛的安静柔弱已经深深地烙在作者心中,所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而作者只要靠想念去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在现实中是否真要一次次走进地坛就不再重要了,到了这种境界,物我早已合二为一,没有了分别,地坛安静而有生命力的精神已经融入了作者的骨髓中,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也需要时时回望零度,回望安静,让我们的心灵之泉静静地流淌。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一首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只要你心中有一片静土,无论何时何地,何情何景,你都能像史铁生一样,超越自己。因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文章主旨】
作者以自己对地坛的印象、感受和写作生活为起点,论述了安静、零度、柔弱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性,批评了当今社会许多急功近利的浮躁,主张人要不断地回到生命的原点,排除干扰去追寻生命的意义与有价值的生活。
第三篇:想念地坛我的教学设计2
《想念地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勾画重点词句,理解“安静、“零度”、“柔弱”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教学重点: “安静”、“零度”、“柔弱”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零度”内涵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史铁生这个名字啊,我们通过预习已经不陌生了,他在21岁的时候瘫痪了双腿,后来呢又患了肾病,最后呢又发展到尿毒症,他自己的话说呢叫“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但他的作品却激励了无数人,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散文《想念地坛》,感悟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出示大屏幕《想念地坛》史铁生)
二、预习反馈
昨天在布置大家预习的时候,很多人都提问说这篇文章很难读,很难读懂。其实学习这篇文章我们首先要品读语言,然后重点解读“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进而感悟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那么昨天大家提了很多问题,其中最多的问题可能就是关于“写作的零度”问题,那么除了“写作的零度”这个关键词之外,文章中还出现了哪些关键词?大家说。
(安静、柔弱)
其实本文就是通过对这三个关键词的分析,揭示史铁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那么我们只要提到抓住这三个关键词之后文章也就好理解了。
三、零度
1、那么刚才我们很多同学都提到“零度作文”,那么我们首先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关于“写作的零度”,是史铁生引入的概念,首先我想请大家在文章中再找一找还有没有含有零度这个词的含义,大家找一找,除了“写作的零度”还有没有含有零度这个词的含义。
回归零度
回望零度
2、那么不管是“写作零度”也好,还是“回归零度”也好,我想要理解这两个概念,最主
要的就是先理解“零度”的概念是不是?大家说一说零度是指什么?
“零度”是指生命的起点。
3、既然“零度”是生命的起点,那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回归零度”怎么样理解?
回归生命的起点。
4、那么回归生命的起点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回归生命的起点?好我们把文章的第13小节齐读一遍好不好?
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
5、那么我再问大家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它的意义又何在呢?(为什么?什么情况下要重新?)
拓展:拓展:(郭美美、吸毒人员、文坛的浮躁)
重新过问生命的意义是用刚才的话说是为了看清自己人生的方向,有的时候我们需要想一想我现在所走的路是不是正确的,我们一生到底在追求什么,我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是否已经偏离了正确的人生轨道。
小结: 生命的零度
零度并不是只有一次,不断地思考,叩问生命的意义,才能回到正确的人生轨迹。
6、那么史铁生他有没有去思考过我刚才所说的这个意义啊?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去思考的呢?(写作)好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写作的零度,写作的零度怎样理解?
写作的零度应该是当你立足于生命的起点时,通过写作,与心灵对话,叩问生命最初的意义。换句话就是说,写作的零度就是写作的目的,7、文章当中对于写作的零度,这个概念的解读也是万分的精彩,现在我想我们再找出一些与此相关的句子或语段,来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最后来理解理解,说一说,行不行?好我们现在开始找一找。
a、写作的零度即生命的起点,写作由之出发的地方即生命之固有的疑难,写作之终于的寻求,即灵魂最初的眺望。
写作的目的就是解决心灵的困惑,探寻生命存在的意义。B、“写作的零度”,当然不是说清高到不必理睬纷繁的实际生活,洁癖到把变迁的历史虚无得干净,只在形而上寻求生命的解答。
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的零度也不是架空生活和历史,零度还是来源于生活。C、写作,你寻的是什么根?„„
写作不能追名逐利,迎合世俗的趣味。
罗兰·巴特提出过一个概念:“写作的零度”,我理解就是,你不要从政治,经济,哲学,或者从他人那里出发,而是从你自己心里最大的疑问出发,这就是“写作的零度”。零度不是毫无意义,不是这个意思。
小结:写作的目的,放弃追名逐利,解决心灵的困惑,叩问生命的本质意义。
四、安静
1、作者之所以一次次的回望零度,一次次的回归生命的起点,最初他是得益于什么?
地坛的安静
2、那到底怎样的安静会让作者如此的感慨呢?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读文章的1—6小节,其他同学画出重点的句子,来理解地坛安静的特点。
a、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
“安静”是什么意思啊?教室里很安静,安静就是没有声音啊。而作者却说安静不是无声?这不就是矛盾了? 齐读第二小节。
这里有自然界中的声音,这种安静有的是自然界中的声响,那没有的是什么声音? 地坛的安静不是没有自然的声音,而是没有人世的喧嚣嘈杂。
b、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与世隔绝是什么意思?和外界无联系,不再过问外界尘世之事。那这里呢。是不是到了地坛,作者就忘记了人世间的各种情感了呢? 读第四小节。
在安静的地坛中,史铁生想到的是人世间的事。只不过地坛的这份安静让他把自己的愤懑、妄想、彷徨、迷茫都能看明白。所以,我们说这个环境不是“与世隔离”的。
C、我听见了那恒久而辽阔的安静。
不同于上文自然界中的那个安静,而是指的心灵上的安静
结:结合着对这三句话的理解,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的归纳:
地坛的安静,不是无声,也不是与世隔绝,而是没有人世间的喧嚣,在这里可以想念人世间的事,包括自己的彷徨、迷茫、愤懑、妄想,从而给人心灵的震撼,让人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获得了心灵上的安静。
3、在《我与地坛》中,作者也写到了他在地坛的一些感悟:
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4、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又是如何来表述的呢? a、我记得忽然我有了一种放弃的心情„„
作者放弃了什么?
放弃了去死,放弃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痛苦的思索,放弃了对人生的逃避。
B、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
所以,史铁生在他生命遇到了疑难困惑,看不清前行脚步的时候,因为地坛,他回到了
他生命的起点,用写作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用写作去探索人生的价值。
四、柔弱的内涵
1、说地坛的安静让作者仿佛走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当他立足于生命的起点的时候,他通过写作去叩问生命最初的意义,那这应该是安静和零度的关系,那么作者他能够一次一次的走进地坛,一次一次的回望凝固,我想他在这一次次的过程当中,他不仅仅发现地坛外在的安静,更发现了地坛内在的品格,是什么呢?
柔弱
2、用第16小节当中的词或者句子来解释柔弱的话,那应该是什么? A、柔弱是爱者的独信。
信:信念,坚持走自己人生道路的信念。不为外界所影响,坚守本真。B、柔弱,是信者仰慕神恩的心情,静聆神命的姿态。
像信徒对待神灵那样,虔诚,执着,坚持自己生命最初的意义。在文章中,最具柔弱姿态的是是什么?——老柏树。(镇定和放弃)
五、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我们解读了这篇文章中的三个关键词。一个是安静,似乎是形容环境的,一个是零度,应该只是一个温度,一个是柔弱,是人物的性格。看似毫无关系的三个词语,却被作者很好的融合到了一篇文章中间。
我们回过头来理一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地坛的安静让史铁生静下心来思考,仿佛走回到了生命的起点,回归了零度,而当史铁生一次次的回归零度的时候,他发现了地坛在外在的安静后,内在的美德是柔弱,而我们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柔弱是安静的一种升华。
六、主旨
1、史铁生一次次的走进地坛去感悟生命,我们回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现在仅仅思想念地坛?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小节来读一读。A、搬家离得远了。B、变得面目全非了。
C、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
2、最后一句怎么理解呢?
前一个地坛是现实中的地坛,后面的地坛是内心的地坛。地坛的安静柔弱早已深深烙在了作者的心中。所以,是否真正走进地坛就不重要了,一想到地坛,作者就进入了一片澄明之镜。
七、感悟:
《想念地坛》展示的是史铁生的思想碎片,安静、零度、柔弱,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重要认识。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说说你的思考。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这就是命运,任何人都是一样,在这过程中,我们遭遇痛苦、超越局限,从而感受幸福。
——史铁生
第四篇:想念梅姨读后感
《想念梅姨》读后感
晚上读《想念梅姨》(辛西娅·赖伦特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202_),读到倒数第二章时忍不住又眼圈湿润了。其实这是很快乐的一章,虽然多少有点伤感,但给人一种很幸福的感受。就像书中第一章里女孩小夏,当她偷眼看到两位老人亲昵的动作时,看到养父欧伯为老伴梳理黄色的发辫时,忍不住没完没了地哭起来。那时,她感到非常幸福。
读罢,我忍不住对夫人说,这本书也许算不上什么经典之作,但它好像很明白地告诉了我,写给孩子的书与写给成年人的书到底有什么区别。不过话虽这么说,可当时我也说不出“到底有什么区别”,只是很想说点儿什么,以填补某种幸福的茫然感。
大前天,我在路上一口气读完了库切的《耻》,那天有很长一段时间也有一种茫然感,但那种感觉非常难受。那位202_年获得了诺贝尔奖的南非作家用非常直白又令人信服的方式描述了身为南非白人知识分子的种种困惑,个人的、群体的,历史的、文化的,读到最后,我只感到难以形容的压抑和憋屈。我不禁在想,也许事实真的如此,难道我们真的必须如此无助地接受它吗?
两天之后能碰巧读到《想念梅姨》是我的运气吧。我甚至在想,那些库切们是否也应该读一读这种书呢?当然啦,《想念梅姨》只是一本获得了纽伯瑞金奖(1992)的儿童小说,作者虽然也写了不少东西,但基本上都是儿童的小说和图画书,显然离诺贝尔奖是很遥远的。不过读读应该无妨吧,反正读书、写作本来就不是冲着获奖的。
《想念梅姨》是一部很精致的小说,分章节(12章),中篇长度,结构严谨,干净利落。第一章只有10页,但一下就把读者拉进了小夏、欧伯和梅姨的生活,贫穷、简陋,但充满创意,还有浓浓的幸福感。一家三口住在似乎是被上帝随手扔掉的玩具——旧拖车里,但在小夏看来却是天堂。作者只用了10页,就把这种不可思议的天堂般的感受传递了过来。我想,这就是人们常常说到的高超的写作技巧吧。
第二章一开始,作者告诉我们,“梅姨是在侍弄园子的时候去世的”。于是后面的整个故事都只剩下了一件事:想念梅姨(Missing May)。
我这么说也不大准确。其实第一章的第一句话就已经明白地说了:“梅姨去世的那天……”,所以第一章也是在对梅姨的想念。
整本书的叙述者是小夏。六岁时她的妈妈去世了,她成了孤儿。她的妈妈很可能知道自己是会提早离开人世的,而且也没有别的东西留给女儿,甚至无法妥善安排女儿的归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如此)。妈妈去世之前能做的,就是整夜整夜地抱着女儿,抱得比别的母亲更长久一些,好让女儿感受到更多的爱,因此,“在我再次看到它和感觉到它的时候,便能知道那就是爱”。
读到这句话时,我猛然想起,那些特别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就是在做着这样的事情吗?
正因为有了妈妈的这番努力,当小夏后来被那些亲戚们当作没人要的孩子推过来、送过去的时候,她仍然能努力而小心地活着、等着,直到有一天见到远道而来的梅姨和欧伯,两位老人把她当作天使接走。再后来,当小夏看到欧伯为梅姨梳理发辫时,她一下子就认出来了,那就是爱,然后幸福地、没完没了地哭起来……
正因为如此,我顽固地认为,孩子还是应该多读一些优秀的图画书,多读一些如《想念梅姨》这样的儿童小说,暂时先不要去读如《耻》这样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大作(当然长大之后还是应该读的)。
梅姨去世时,小夏十二岁,也就是说她们一家三口已经生活了六年,六年天堂般的日子。梅姨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小夏和欧伯的日子每况愈下,而且他们都没有哭,没有机会哭,没有心情哭。小夏不断地告诉我们,她觉得欧伯就要崩溃了,可我们回头想想就知道,真正要崩溃的是她自己。
幸好,那个怪小子克莱图斯进入了他们的生活。
从第三章到最后,一直都有这小子的参与,可见他有多重要。不过回头看看,他倒没有做成什么很特别的事情,只是那种对生活的永动式的好奇心激发了小夏和欧伯,让他们从绝望走向转机……
到故事接近尾声时,小夏终于哭了,她哭啊、哭啊,直到内心充满了平静。梅姨也来到了她的梦乡,絮絮叨叨地讲述着对她的思念,最后她说:“你真是我见到的最好最好的小姑娘。”
就是在读到这句话时,我感觉视线有些模糊了,突然间有一种冲动,想要叫醒女儿,对她说说这句话。
最后一章,欧伯也终于把收藏在旧拖车里的风信鸡摆到了园子里。一阵大风吹来,它们在风中自由起舞。
我想,大概只有在写给孩子的故事中,才会不断重复着这样的讲述方式吧。生活可以沉重,情感可以阴郁,但那只是暂时的,强大的内心力量终会冲破樊笼,“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这样的讲述,也许有些老套,也许还有些宗教的味道,但它的确能给人莫大的安慰。
如此获得的力量,同样可以非常强大,就像小夏从妈妈和梅姨们那里获得的力量。这本书的译者李文俊先生在后记里有这样一段话:“很感激出版社想到让我这个老人来为年轻读者译这么一本充满爱意的好书,使得我在一个多月的翻译过程中,能够始终沉浸在一种淡淡的温馨与忧伤的情感之中。但是所得到的似乎还不仅于此,译毕后,竟还多添了几分想好好活下去的积极意愿,一种想在人间留下稍佳印迹的想望。这样,不是更能引来欧伯与小夏们的想念吗?我想,读了这本书产生类似感受的,恐怕不会只是我一个吧。”这段话也说到我心坎里去了。
最初抓起这本书来读,多少也因为这位译者的缘故。李文俊先生是我很喜爱的一位翻译家,因为他翻译了不少威廉·福克纳的作品,而福克纳也曾经是我的最爱。我非常好奇,一
位翻译《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的译家,会如何翻译一本儿童文学作品呢?结果没有令我失望,这位老先生译得很用心,译笔非常流畅,温馨中透着幽默。除了个别地方的童话人物译名没有照顾到通常译法外,整体的感觉都非常棒。
读这样一本书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第五篇:《我会想念你》读后感
《我会想念你》读后感
《我会想念你》,是许多人成长的历程,是一段奇妙的人生经历。
上了初中的莫莉,因为在机场的一次偶遇,异国男孩和莫莉从此相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乐……然而这样的好日子,没有维持太久,莫莉和男孩与亲人、朋友之间,有了令他们永远铭记的悲、欢、离、合。书中懵懂的情感,复杂的历程,在主人公莫莉原本平淡的生活中,勾画成一段段令人难忘的插曲。有欢笑,有泪水,曾经是美好的生活,变成遥远的往昔,遥远的往昔里,是不可磨灭的青春记忆。
生活,少不了信心和勇气、鼓励和原谅、善良和坚强。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书中有这样一段:男孩突然多出一个失散多年的残疾哥哥,妈妈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哥哥身上,男孩感觉妈妈不再爱他了。看到这里我想生活总是那么复杂,有时辛酸、有时甜蜜、有时迷茫……,就像一场神秘的电影,里面的情节总是让人意想不到。下一秒将会必生什么,人们是无法预料的。但是不管发生什么,都需要冷静地面对。
后来,男孩的哥哥遇到意外事故不幸去世,这时他才明白: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许多失去的,也会得到许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别等失去后再后悔。人的一生中会和几十万人相遇,会跟几万人打招呼,会和几千人熟悉,会跟几百人亲近,却只能和几个人永远相伴。看到这里我想到:我们应珍惜身边的人,不管是父母还是朋友,报答养育之恩、回报友谊之情;也要珍视身边的事,不管是好是坏,都不要轻视,好事能让人开心,坏事能帮助人总结经验。
人生的道路会很长,遇到的人将更多,回忆也将更多。有些人我将渐渐忘却,有些人,常常让我回忆。就像河底的沙石,有些会被河水冲走,有些则永远沉在了河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