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第一篇:《道德经》读后感

从《道德经》得到的启示

摘要:《道德经》,一部千年前的作品,一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智慧被人人津津乐道。老子在书中阐述了“自然”的法则,包含了许多的优秀品德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揭示。对于当今浮躁的社会,老子的思想或许可以指导我们体会到不同的生活。

关键词:老子;道德;社会;生命

一提道德经,就著名的就莫过于第一章的那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于一开篇就向我们阐述了“道”。“道”是无法定义的。老子又用之后的篇章来给我们阐释了“道”。“道”,其实就是万物的自然法则,它基于世间产生,又作用于世间。在外国,人们大都信教。每个教都有自己的“主”。它们都与中国的“道”不同,“道”并没有一个信奉的“主”,“道”不可琢磨,却又在影响着我们,这更能激起我们不停的探索未知的“世界”。《道德经》里面包含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与美德。而这些品质与美德却是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缺乏的东西。

老子说: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不行、不见、不为并不是字面上的意思,而只是希望人们遵循自然的规律,不要凭自己的主观意志去判断。随着人们对世界认识的加深, 人为了自己认识事物的方便常常给事物加上各种各样的名目和限制,这样可以提高认识的速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被灌输了许许多多的思想,于是,我们的观念中形成了十分强烈的是非观,任何事情总是想要去寻求一个标准答案。其实,这是我们再以他人的眼光看世界,以一种绝对的,缺少批判性的固定思维去生活。这导致我们失去了许多的创造力。老子说的“不为而成”,就是要抛弃自己,甚至是别人的固有观点,以认识世界的本质为宗旨来进行思考。只有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双眼来认识世界的时候,我们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才能对世界有更深的认识。因此,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探索性课程,而不是整天的经验传授。

老子说:用其光,复归其明。几千年前,老子就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感恩变得是如此的廉价。为了利益,可以出卖任何人,不管他以前对于你有怎么样的恩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做一个懂得感激的人,老子给了我们两个建议。第一,“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在这里,老子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有些人不懂得感激,原因就在于利欲熏心。他们只是利用别人的帮助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当然不会怀有感激之情。第二,“见小阅明,受弱曰强”。有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不懂感激,而是忽视了别人的帮助。所以我们要时常反省自己,时常停下来看看自己的得失,时常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经历,自然就会有所感悟,就会发现很多被我们忽视的东西。

老子说:知足之足长足。知足才能常乐。一个人如果处处拿自己的没有的和别人拥有的比较,就会越加向往别人拥有的东西,从而生出贪念。要去除贪欲,最重要的是要“知足”。一个人要多看到自己所拥有的,少看到自己所没有的。要珍惜自己所拥有的,这样人才会得到满足感,才会每天生活在快乐之中。

老子说:自爱不自贵。这也是当代人们十分欠缺的。自爱,爱惜自己的身体,爱惜自己的尊严,爱惜自己拥有的一切。可是,自爱不是自恋。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所以我们应该多做自我总结,自我反省和自我批评,客观地认识自己。自己不如他人的地方要多向他人学习,及时纠正;自己的成就也不要到处炫耀,而是要努力更上一层楼。

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假酒、假奶粉、毒大米、毒火腿;坑、拐、蒙、骗;贪污、腐败等等触目惊心的社会问题时见报端。“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工作”的呼声日益强烈。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去面对金钱、地位、美女的诱惑呢?

这些,老子在《道德经》中早已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君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以托于天下。”这便是教导我们有一颗纯净的心灵。我们可以看出 “宠辱若惊”的根源就在于 “为吾有身”,“为吾有身”就在于人的心性不能清净如水,清澈透明,把个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处世,致虚守静而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何来“贵大患若身”呢?由此,净心能使自己自觉地坚持自我反省,能时刻检束自己的贪欲之心、遏制自己的非份之想。《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强调了致虚守静的工夫修养和复归之理。“致虚”就是要消除心灵的蔽障和厘清混乱的心智活动,而后才能“守静”,通过“静”的工夫,深蓄厚养洞察力,才会“知常曰明”,不会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心灵处在“静”的状态,才能更好的观察世间万物,更好的学习,工作。

《道德经》最高的境界是对生命的阐释。

让生命合乎“道德”的要求,避免非“道”的状态,这是《道德经》生命伦理的核心。而抱朴守真则是合道的首要原则,因为“朴”是道的基本属性。《道德经》第三十二章中说:“道常无名,朴。虽小,万物莫能臣也”。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朴”、“自然”皆是指未经雕凿装饰的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状态,这实际上也就是生命诞生之初身体内信息系统和谐有序、阴阳平衡的状态。但是,人在出生以后,由于外在物质环境的不良影响或感官欲望的牵引,人的行为常常违背道、德,与道日益相隔,离道越来越远,故体内的和谐有序状态日益遭到破坏,日积月累,演化成各种疾病,遂至不可收拾。故老子告诫人们,养护身体必须防微杜渐,未雨绸缪。《道德经》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当事物还处于安定时容易把持,未有征兆时容易谋划,脆弱时容易破解,微小时容易消散。故要在平日注意保养身体,将疾病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修养,恢复到出生之时的和谐有序状态,“复归于婴儿”“见素抱朴”,“复归于朴”,才能够达到与“道”相合的生命理想境界,成为“处其厚,不处其薄;居其实,不居其华”的“大丈夫”。

老子还认为,人处于世,“不争”便是“德”。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更好地保存和成就自己:“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地的重要特性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大自然默默地哺育万物,不争己功,正因为如此,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天之道,不争而善胜”。《道德经》通过天地“不自生”却能“长且久”、“不争而善胜”这一事例,引导人们体悟无私、利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对于个体的养生延寿、拓展生命的价值,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这就启发人们,付出和奉献才能更好地充实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获得和谐发展的人际环境。从生物学层面的意义来看,慈让不争之德亦有利于保持泰然自若的心理状态,这种心态能把血液的流量和神经细胞的兴奋度调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实现身心之间、体内各个系统之间的和谐有序,促进躯体健康。相反,唯利是图,唯我独尊,必然损害他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引起诸多烦恼和心理问题。

为了防止人们孜孜于名利财富而伤害身心健康,老子语重心长地提醒人们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众所周知,私欲膨胀乃是促使人们绞尽脑汁争夺名利财富的内驱力,而动机是与需要密切相联系的。《道德经》的上述话语启示人们,生命才是最宝贵的,一旦失去则不可复得。懂得了这一道理,便不会为声色财富这些个人私欲所牵累,自然能够在实践中做到去奢去贪,崇俭节欲,从内心深处认同俭朴廉洁等道德要求,将其化为自身的品德。这是从人们贵生、养生的基本需求出发,通过确立珍爱生命这

一价值取向,来调节人们的需要结构,从而淡化人们对于一己之私欲的过分贪求,淡化小我,不为物累,以求得心灵的安和与精神的自由,正如《道德经》所言:“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如此,才可望实现体悟大道的人生理想。

《道德经》里的智慧很多,现代普遍缺乏信仰的人们读一读《道德经》,或许会对这个世界,这个自然有不一样的认识,从而成就更加精彩的人生。

参考文献:【1】黄之晖 任俊.《道德经》中的积极人格与美德.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6卷第三期.【2】吕锡琛.论《道德经》的生命教育思想.大学教育科学.2008年第4期(总第110期)

【3】熊静忍.《道德经》读后感.2006年.

第二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3篇

01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要“不妄为”才干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义务,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经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02刚读完《道德经》,我从中遭到很多启迪。作者老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这本书是老子的乱世之道和人生哲学,而非我原以为的道德教材。固然只要20多页,但是由于领悟力有限,通读全书,能了解的一定有十之二三。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简直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通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以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03老子的“道”,其实并不像很多人说的那么玄乎,它是指:物质世界及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和规律——自然规律。关于“道”是物质还是精神之争,是肤浅的,属于表象范畴。

所谓自然规律:它是自然界的运行法则,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运动形式。人们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它,利用它,却无法改变它,否则,就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如: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医生只能看病,不能救命,若能救命,普天下的医生岂不都成神仙了?但有很多人并不明白这一点,或不愿相信这个简单道理。特别是很多古代帝王,迷信江湖术士,服用什么“灵丹妙药”,妄图长生不老,结果中毒身亡,反而枉送性命。

“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的自然规律,也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观点之一。所谓对立统一,不是单个事物的对立与统一,也不是事物简单的一分为二,而是无数对立的事物交织在一起而相互依存、影响、变化、转换,构成了动态的、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基础。

“物极必反”,是事物运动的自然规律。是老子反复强调和证明的又一观点。如:钟摆,您说它是在左边?右边?中间?不好说?这是因为我们所看到的钟摆,只是它在某一时段的位置而已。事物如钟摆,人们所看到的事物,只是它在某一时段运动中的表象。由于事物受自身及相关因素的制约,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运行,所以,——物极必反。人们由此误以为,不偏不倚,“中庸之道”才是至理,殊不知“中庸”只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某一时段的短暂现象。试问古往今来,有何人、何事、何物,能永远保持或停留在“中庸”之上呢?没有!也决不可能有!

“失衡而动”是事物动因的自然规律,是宇宙的原动力。大家知道:事物都是运动的,但为什么要动?恐怕就很少有人知道其中原因了。近代科学研究发现: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物质,事实上是无数物质的复合体,从某一个体,到相近物体,乃至整个宇宙,它们相互依存、制约、影响、变化,小到元素周期,大到天体运行,甚至鸟儿飞翔,人类行走,汽车行驶等等,莫不如此:失衡——平衡,再失衡——再平衡,循环往复,构成了对立统一、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失衡是永恒的、持久的,平衡是局部的、暂时的。物质世界如此,精神世界难道不是这样吗?放眼世界: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政局乃至国际形势,概莫能外。

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们所熟知的水的一条自然规律。也是水在常态下的一种运动形式。但也有例外,如:水受热就会变成气体,会往高处跑;再如:水在太空可以悬浮,这是由于水脱离了地球的引力所致。上述两种现象,就不是水的一般规律所能涵盖的。由此可见:自然规律也是有条件的。同一件事物,时、空及环境改变了,规律也会随之而改变。这就是“规律”的规律了。

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感官,全面认识和系统分析客观事物,进而掌握自然规律,利用自然规律,而不违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顺其自然,才是人间之“正道”。

第三篇:《道德经》读后感

读《道德经》有感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话总结了实践万物运行的法则。我的理解是,一切可以说出的道理,都不是世间的大道。现在想想,这是多么科学的一个总结。现代科学的定义即是可证伪性。也就是说,我们所学,所知的任何科学的东西,都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是不完善的。将纬度扩展,或者将时间拉长,终究将证明现在奉为真理的一些自然科学知识或常识都是不够完善的。这正符合了老子在数千年前对道之一词的总结,我们总在追求大道,即真理,但我们永远只可能接近,却不可能真正达到。

这一句,我也可做这样的理解,我们所读的一切书籍,包括这本《道德经》。中间所阐述的思想都只是古人的一些皮毛而已。也就是说,文采再华美,笔法再犀利,也并不能将一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理解描述的清楚。不过,千年前老子思想的一鳞半爪也足以使我们在思想、行为上有所启迪。

老子还说,“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对我的启发也很大。生他养他,却不占有,做了事情却不自恃有功,滋养万物却不主宰他们,这就是天道。我想,老子的意思并不是教导我们做人要无私一点,要尽量功利心少一些。老子的意思应该是生养却不占有这种行为并没有什么,人们本就应该这么去做。可是,在现代社会中,人们浮躁的看不到前路,只看得到利益,只想多一点占有。不过想做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却真是不易。毛主席也曾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不过,这是在于浮躁自私的自己内心做斗争,何其困难。倘若一件事情,或一个结果,本就是自己努力成就的,这个时候想松开已经触到利益的手,有如何能做到呢。愿我自己要尽量向这个方向靠拢吧。

《道德经》中许多篇章或是语句不易理解。或是思想太过深邃。但我对其中一句“不尚贤”尤为不理解。我们的社会,货我们个人是否应该对本领强大或学问高深的贤者更加崇尚呢?我想这在现在的现实中是必须的,而且是公认的。但老子说的“不尚贤”肯定有其深意,我想他定不是表达一种破罐破摔的“臭脾气”,也定不是一种嗤之以鼻的不屑。或许尚贤成为一种社会标准,或成为一种风气后,对社会反而不见得有利呢?我仍旧有些困惑。

也许当我们不过分去追求贤人,去搜罗贤人,去推崇贤人,而是大家各自本分一点,各自完成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于贤人,于社会都是一件好事。

第四篇: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

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实验小学6(5)班 1234木头人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一)

投稿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作文网,你也可以

求而得之,必有失焉;为而成之,必有败焉.爱无偏私,亦有不济;名虽美甚,伪亦必生.仁德之厚,行义之正,礼敬之清,皆载之以道.弃其本而适其末,虽盛其美,必有患忧,岂足处也

w.zww.cn,你也可以投稿 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作文网 ww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是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因物而全物之真,柔弱所以克胜刚强也.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为无为,事无事,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知人者智,未若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未若自胜者强.强行者有志,用志于内,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是故,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其无正 正亦为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守强不强,守弱则强,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代天施杀者,希有不伤手矣.夫燕雀有匹,鸠鸽有仇,自然以足,益之则忧.续凫之足,何异于截鹤之胫 畏誉而进,何异畏邢 是非同门,美恶同根,不可得而偏举也.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万物生生之厚,是以轻死,则更无生之地焉.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不足贵,贵在其母.四时成运,功成则移,以子知母,知易而行难.物壮则老,兵强则亡,道非常道,玄之又玄.形质承违,同乎于玄极.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昼.孰为此者 天地.天地亦不能久.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为其名曰大.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忽兮恍兮,其中有相;恍

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

去,以阅众甫.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者,万物之奥.处卑不动,守静不衰,无形无影,无逆无违;是谓天地根.绵绵若

存,用之不勤.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以道莅天下,物守自然,则神无

所加.神无所加,则不知神之为神.是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

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若能守,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

名之朴,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稿。

(二)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

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

“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

为”,“尊重规律”.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

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

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

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

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

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

径.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

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

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

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

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

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

了中国的范围.老子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

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

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

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子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

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

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

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

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 难道不是吗 “故致

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

那样坚硬.由此可见,以老子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

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子对无为的崇拜.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

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

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

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

不好的事.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无私邪 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

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

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

不自私吗 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

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

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

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

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

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

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小荷作文网,你也可投稿。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第五篇:道德经读后感(范文)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414160.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