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通用)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欢迎大家分享。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1大家知道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上星期我读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书里面讲了不少天文方面的知识让我了解了不少。书中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
星星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离我们越近。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有一百多亿光年。这本书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写的它是一本写天文的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里的“星星”并不是单纯的只我们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的星座。夜晚漫天星星在头顶闪烁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总会有一个问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叙述了如何用三角法测量一些天文目标的距离、开勒普定律、金星凌日、恒星和光行差等书中还插入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图片使这本书看起来生动有趣让读者遨游在星河中无法自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像“量天尺”为我们量出每个变星、每个星系、每颗星系离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宇宙的巨大也让我们对太空的好奇更近一步各类物理模型、变星的“周光关系”星系的“红移”规律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天文人的勤奋、努力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坚持真理为我们探索星空奠定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变。
夜晚,漫天星星在头顶闪烁。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总会有一个问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叙述了如何用三角法测量一些天文目标的距离、开勒普定律、金星凌日、恒星和光行差等,书中还插入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图片。使这本书看起来生动有趣,让读者遨游在星河中无法自拔。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像“量天尺”,为我们量出每个变星、每个星系、每颗星系离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宇宙的巨大。也让我们对太空的好奇更近一步。
各类物理模型、变星的“周光关系”星系的“红移”规律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天文人的勤奋、努力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坚持真理,为我们探索星空奠定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从变星到超新星,从德谟克利到康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个行星的发现都是成千上万个天文人的付出,他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星系,了解了更多天文知识,也让我们有了探索星系的动力。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为我们介绍了某些变星的变光周期、星等和绝对星等的概念、恒星光谱与星等的关系、分光试差法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球状星团…让你不禁为科学家的巧妙方法拍案叫绝。
星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但我们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掩卷回味,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空,繁星点点,耿耿天河,天街夜色,秋夕迷人,多少人在这美如画卷的景色中陶醉。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2这一周,我读完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一本书,对此,我领略到了宇宙的浩瀚以及星球的壮丽。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太阳系里一些星球离我们地球的距离以及测量距离的方法。本书首先介绍的是月亮,因为月亮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在人类登月之前,人们一直在探索地球与月亮的距离,这令许多科学家头疼不已。但还是有科学家想到了办法:先向月亮发射雷达电波,计算出往返的时间,再根据雷达的传播速度,便可求出大概距离。当然这个数据只是一个粗略值,随着人类科学界不断进步,地月距离大约是38万千米。
等到人类登月后,他们就把目光放在了太阳系的中心——太阳。太阳是一颗不动的恒星,它离地球比地球离月亮还远。如今人类造出飞得最快的飞机——1秒飞1千米,但是如果要飞到太阳也要飞4年九个月,可见太阳非常远。但科学家们仍然想出了办法:当金星在轨道上正好在地球前面时,科学家从地球两极点发射雷达电波,测量金星与太阳的角度,用视差法测量出视差距离,就可以得到日地距离了。
科学家们把日地距离当成一个长度单位——天文单位。这把“尺子”一直沿用至今。人们用这把“尺子”测量了火星、金星、海王星等星球的距离。目前,人们已经测量了许多银河系中星球的距离,人类测量的最远星系的距离距太阳系约一百多亿光年,可见宇宙的浩瀚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感受到了宇宙的浩瀚之大,人类探索宇宙的功劳都归功与科学家,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才能为祖国做贡献。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3我第一次认识这两个词是周国平书中的一个故事: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有一回,他走在路上,抬头仰望天上的星像,如此入迷,竟然一不留神踩空掉进井里,这情景被一个姑娘看见,便嘲笑他只顾看天而忘记地上的事情。于是,故事广为流传,成为人们的`劝诫,但只有真正的哲人才会一哂:在无限的宇宙中,人类的活动是如此狭小,忙于地上琐事忘了看天是一种更可笑的无知。
天文学家们征服太空的第一个目标是测量地月距离,阿里斯塔克首先提出在上弦月时,日、地、月构成直角三角形,由此测出地月距离,太阳比月亮远19倍,后来伊巴谷又以高超的观测技术测量了地月距离为384400千米,而这些实验全在公元前,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绝没有我们现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或许还在为饥饿担忧,但这几位天文学家仰望星空,开始探寻广阔无垠的空间。
人类始终没有停止探寻宇宙,16世纪,哥白尼引导人类认识了太阳系,18世纪的威廉.赫歇尔又让人类认识了银河系,20世纪的哈勃将人类的视野引向无比广阔的星系世界,把目光放长远些,哈勃用他的2.54米反射望远镜在几个旋涡星云的外围区域辨认出许多造父变星,并利用周光关系推算出它们的距离,证明了M31和M33两个河外星系,打开了跨出银河系的大门,从此人类铸造各式各样的量天尺,从几十万千米到几十亿光年,但仍有天文学家还在努力,人类目光终将更长远。
当然,天文学家仰望星空的同时也会注意脚下大地,那便是小心求证。莫利纽克斯和布拉德雷共同测量恒星视差,最终发现恒星一年里摆动40度,但布拉德雷又无法解释,直到一次他泛舟泰晤士河,发现旗帜飘扬的奥秘,才得以将发现名为光行差,这说明了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德国光学家夫琅禾费改进了天文仪器,贝塞尔以此测定了天鹅61星的视差,亨德林,斯特鲁维相继发现视差,这批锲而不舍、顽强奋战的天文学家脚踏实地,以实打实的测量数据证明他们遥远的思想。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亚里士多德更说:“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在关于两大宇宙体系的斗争中,无数科学家前仆后继,哥白尼以30年心血,冲击宗教思想,破开束缚人们目光的枷锁,他在书中以大量研究否定地球为中心的地心说,指出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人类要把自己看小些,自此,多少人星夜仰望,布鲁诺坚定捍卫哥白尼日心说,伽利略制出望远镜证明,开普勒发现行星三大运动规律,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这些科学家为捍卫真理,倾尽一切。
脚踏大地,仰望星空,人类尽量把目光放长远些,把自己看小些。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4夏日夜晚,群星闪耀,看着天上的星星,心里默背着《天上的街市》,不禁思考,“牛郎”和“织女”真的只隔着一条“不甚宽广的天河”吗?于是,拿起手边这本《星星离我们有多远》,翻开了第一页。读完之后,我才知道,如果“牛郎”和“织女”若真想相会,就是以光速行进,也需要16年,所以根本不可能一年相会一次。
在阅读的同时,我发现天文学是一门奥妙无穷,令人神往的学科。这本书将历代天文学家创造“量天尺”的过程铺陈开来,向我们从近到远的介绍了月球及其他天体。这本书既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又穿插着介绍了历史人物与背景。让读者在了解科学的同时,又知道了历史人物探索天文的精神。这本书立意清新,逻辑严谨,文笔流畅,作者把天文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是一部难得的天文科普佳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科学其实是一门美妙的艺术,人人都可以走进科学,就像聆听古典音乐一般,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丰富多彩,而这本书就是培养我们科学兴趣的必由之路。每当夜色悄然降临,遥望静谧的天际,明月当空,繁星如织,茫茫宇宙总是令大地上的人们心往神怡,正因为我们感知,理解,观察到的部分知识沧海一粟,才会去更加执着的探索宇宙的奥妙。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5我一直认为,天文是一门神秘而又梦幻的学科,因为它能观察到夜晚出没的星星,了解宇宙的概念,知道行星的特性。
抱着一探究竟的心情,我翻开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本书是由天文学家卞毓麟写的。作者用文学手法讲述了一个个天文知识,例如光年、星座、银河系等等的一系列概念。还有怎么测量月亮距离、如何飞出太阳系等的妙趣横生的知识。
还有一些天文学家的故事,如地心说和日心说的斗争,发明望远镜的伽利略因为当时人们的愚昧,而被软禁。布鲁诺被基督教活活烧死。不过即使这样,人们探索真理的心依旧炙热,还有众多天文学家为了真理,甚至付出了生命。
当英国天文学家威廉·赫歇尔制作出了长12米的反射望远镜,发现了天王星和土星的各两颗卫星,在1783年时又发现了太阳也会自行,进一步验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再后来人们得出了,太阳并非宇宙的中心这个结论。
由此说明了事实是需要进行探索,一步步地去验证。
本书让我对天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好奇,但是文中有些东西我依旧不明白,如大地三角测量和开普勒与他的三大定律。不过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尽力去了解。
夜晚,我看着那些夜空中的星星,才明白,这不仅仅是一颗星星,还是无数天文学家付诸的心血,我们做事应当不断去探求真理,而不是一味的相信权威,敢于质疑,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样我们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
第二篇:星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星星究竟离我们有多远?
哈雷在对天狼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进行估算时,是以假设该星体的亮度与太阳相同为前提的,而实际上,天狼星的亮度很可能与太阳并不相同,因此,哈雷的计算结果必然存在一定的误差。如果我们需要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就应寻求一种更为直接的方法。
1672 年,人们曾利用在巴黎和法属圭亚那观测火星时求得的视差,比较准确地求出了火星与地球的距离。而即使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也比火星与地球间的距离远几十万倍,因此在地球的不同位置对其观测时得到的视差就将只是在相同位置观测火星时得到的视差的几十万分之一。其实把观测点选在地球的两个半球上观测火星时得出的视差也是极其微小的,那么可以想象,人们观测某颗恒星时得到的视差应更难计算。天文学家们曾经试图寻求另一种方法摆脱这一困境。众所周知,地球是围绕太阳旋转的,并且每6 个月地球将从某公转轨道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这一距离约为3 亿公里,是地球直径的23500 倍。因此,在每年1 月1 日与7 月1 日对某颗恒星进行观测时得到的视差,将是在地球某条直径两端进行观测时视差的23500 倍。
恒星周年视察
即便如此,这一视差仍然很小,甚至比卡西尼观测火星时求得的视差还要小得多。实际上,哥白尼的理论一经问世就有一部分天文学家认为恒星根本不可能存在视差,因此地球也应是静止不动的。哥白尼十分干脆地驳斥了这一看法,他认为这种视差的的确确是存在的,只不过是由于恒星距地球实在太遥远了,因此人们在对其观测时得到的视差也必然极其微小,以至于无法求得。事实上,在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这一点的确无法做到。
从理论上讲,如果一颗恒星位于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并且处于运动状态中,其视差应是可以测出的。随着19 世纪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这一结论也自然成为了可能。世纪30 年代,德国天文学家弗瑞德瑞奇·瓦赫姆·白塞尔利用当时最为先进的望远镜对一颗十分昏暗的恒星——“天鹅座61”进行观测时发现,这颗恒星的移动是十分明显的,因此白塞尔认为“天鹅座61”起码是恒星中距地球相当近的少数星体之一。1838 年,白塞尔求出了这颗恒星的视差并公布了关于这颗恒星与地球间距离的计算结果。在初始阶段,这一结果存在一定的误差,但它也足以称得上是一座里程碑了。现在公认的“天鹅座61”与地球间的距离是105 兆公里。
这以后不久,两位天文学家又测得了另一颗恒星的视差。不过,他们的观测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因为随着科学的发展,或因为意见不一,往往会出现数名天文学家于同一时期进行同一课题研究的情况。白塞尔公布其研究成果之后的两个月,英国天文学家托马斯·汉德森宣布了他测出的恒星“半人马座a 星”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为42 兆公里。实际上,汉德森在这个领域的研究要早于白塞尔,但白塞尔却是第一位将其研究成果公布于众的人,而人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习惯。稍后,德裔俄籍天文学家弗瑞德瑞奇·G.W.斯托求出了另一颗恒星织女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为255 兆公里。
由此可知,“半人马座a”星是太阳以外距我们最近的恒星。在前文提到的天狼星与地球间的真实距离为82 兆公里,这个数据与哈雷的计算结果相比足足大了三倍还多。哈雷的计算出现如此大的误差的根本原因是他假设天狼星与太阳的亮度相同,而实际上这颗恒星的亮度是太阳的16 倍。这些恒星与地球间的距离从宇宙学这一角度来说,都不是很大的。但是即使利用当今最先进的仪器也依然无法测出其视差。
第三篇: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1000字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1000字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读后感10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知道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吗?上星期我读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书里面讲了不少天文方面的知识让我了解了不少。书中讲了银河系中的星团有上百万颗星星他们组成了一个团队。
星星有的离我们远有的离我们近星星的亮光看起来越亮就离我们越近。最遥远的星系离我们有一百多亿光年。这本书是科普名家卞毓麟所写的它是一本写天文的书《星星离我们有多远》里的“星星”并不是单纯的只我们看到的星星而是指宇宙的星座。夜晚漫天星星在头顶闪烁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总会有一个问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叙述了如何用三角法测量一些天文目标的距离、开勒普定律、金星凌日、恒星和光行差等书中还插入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图片使这本书看起来生动有趣让读者遨游在星河中无法自拔《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像“量天尺”为我们量出每个变星、每个星系、每颗星系离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宇宙的巨大也让我们对太空的好奇更近一步各类物理模型、变星的“周光关系”星系的“红移”规律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天文人的勤奋、努力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坚持真理为我们探索星空奠定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从变。
夜晚,漫天星星在头顶闪烁。每当我仰望星空时,总会有一个问题——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叙述了如何用三角法测量一些天文目标的距离、开勒普定律、金星凌日、恒星和光行差等,书中还插入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图片。使这本书看起来生动有趣,让读者遨游在星河中无法自拔。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就像“量天尺”,为我们量出每个变星、每个星系、每颗星系离我们的距离,让我们真实地认识到宇宙的巨大。也让我们对太空的好奇更近一步。
各类物理模型、变星的“周光关系”星系的“红移”规律等等,让我们看到了天文人的勤奋、努力甚至一代又一代的坚持真理,为我们探索星空奠定下一个又一个里程碑。
从变星到超新星,从德谟克利到康德,一个个生动的'历史故事,一个个行星的发现都是成千上万个天文人的付出,他们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完整的星系,了解了更多天文知识,也让我们有了探索星系的动力。
《星星离我们有多远》为我们介绍了某些变星的变光周期、星等和绝对星等的概念、恒星光谱与星等的关系、分光试差法的可行性与局限性、球状星团…让你不禁为科学家的巧妙方法拍案叫绝。
星星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看得见,却摸不着,但我们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
掩卷回味,古往今来,人们仰望天空,繁星点点,耿耿天河,天街夜色,秋夕迷人,多少人在这美如画卷的景色中陶醉。
第四篇:义工,离我们有多远?
义工,离我们有多远?
http://.cn2010年04月08日08:24山西新闻网_三晋都市报 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南京网友打算去福利院做义工,却被直接拒绝。福利院称担心甲流,并表示如果愿意献爱心可直接捐款。暗访显示,福利院不存在人手和财政困难,拒绝义工、希望捐款的理由可能是怕麻烦。(3月30日《扬子晚报》)
义工,这个常常在影视作品中听到的称呼,在现实生活中给我们的感觉却是陌生的,同比而言,我们比较熟悉的名词是“志愿者”,其实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不同的。义工是指在不计物质报酬的情况下,基于道义、信念、良知、同情心和责任,为改进社会而提供服务,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的人和人群。义工的本质是服务社会,核心精神是“自愿、利他、不计报酬”。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义工制度已相当普遍和成熟。美国中小学生每学期都有义工时间要求,义工学分是学业成绩必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香港,有专门的义务工作发展局,推动全社会义工活动的开展。相比之下,我国对义工的认识较为缺乏,义工服务的参与程度也比较低,开展慈善事业多盯在捐款捐物上。面对义工,现实中往往出现参与者“热”,而受助方“冷”的情况。
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对义工缺少正规的机构管理和统一的服务规范,义工在义务活动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比如,联系服务对象困难;公信度不高,服务对象甚至对义务服务动机表示质疑;组织松散,服务行为规范和标准不统一;宣传影响不大,社会评价不高,等等。特别是民间义工组织的合法化问题,近些年来备受社会争议。我国《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明确规定,社会团体要在民政部门注册,必须有业务主管单位。民间的义工组织很难找到业务主管单位。因此,即便民间义工组织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也很难得到批准。这给义工开展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有媒体报道,成立于2007年的江西省南昌市义工协会,很长一段时间,福利院连门都不让进。
社会学家普遍认为,义工组织是社会的“第三部门”,是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义工组织能够帮助政府开展很多社会工作。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暴力拆迁纠纷、弱势群体报复社会恶性案件等,如果有社会工作者和义工的参与、疏导和扶助,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和遏制。比如深圳市义工联合会,它成立于1990年6月。截至目前,注册义工超过14万名,累计组织超过300万人次参加义工服务,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因此,笔者建议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补上义工这块社会“短板”。一方面,可以加快义工活动立法,鼓励其依法合理发展义工服务事业,将其从自发状态提高到自觉状态。另一方面,要切实加强义工组织的管理,成立专门组织机构统一进行义工注册、服务申请、业务培训,帮助志愿者组织实现专业化发展
第五篇:白色污染离我们有多远
白色污染调查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白色污染就是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比如一次性泡沫快餐具还有我们常用的塑料袋等。它对环境污染很严重,埋在土壤中很难分解,会导致土壤能力下降,如果焚烧会导致大气污染。所以现在提倡不用或少用此物,购买东西时最好自备工具,减少它的利用。
我们去商店或农贸市场购物,几乎每样物品都会拿到一个塑料袋,回到家后,这些塑料袋往往立即被扔进垃圾箱。作为垃圾,塑料袋离开了我们的家,但是它们并没有在这个世界上消失。在很多地方,都是随处可见塑料袋,影响了卫生和市容。塑料袋增加了垃圾的数量,占用耕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为了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进行这次实践调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及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包括10道题,是学生在查阅了互联网上若干个
同类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编制而成。此次调查问卷在网上完成,共有64人参与,回收有效问卷25份。问卷结果最后由学生逐项统计汇总而成。
2.问卷内容
1.你认为环保工作重要吗(必答, 单选)
A.重要B.一般C.不重要
对于这个问题,参与的人无一例外全部选择“重要”说明大多数人很重视防治白色污染的工作。
2.“白色污染”就在我们身边,那么当您走在街上,看到随风飞扬或悬挂枝头或聚在墙角的塑料袋,您感觉(必答, 单选)
A.很不舒服B.还可以C.看多了已经无所谓了
有96%的人认为“很不舒服”,还有仅4%的人认为“还可以”,这足以证明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中随风飞扬或悬挂枝头或聚在墙角的塑料袋对人的影响。
3.看到有人乱扔白色垃圾你会怎样(必答, 单选)
A.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
B.将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C.觉得不应该但不做任何行动
D.当没有看见,觉得很正常
虽然仅有4%的人会上前阻止并纠正其行为,是让人有些沮丧,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有56%的人都选择将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36%的人会觉得不应该但不做任何行动,可是有4%的人居然会当没有看见,觉得很正常,对此,确实需要我们反省。
4.你对你目前生活的周边环境状况是否满意(必答, 单选)
A.很满意B.较满意C.一般D.不满意
大多数都选择较满意或一般,有36%得人感觉不满意,由此看来,环境保护工作还是我们必须要抓紧时间做的工作。
5.你的关于白色污染的知识主要是从什么地方了解到的(必答, 多选)
A.报刊杂志B.网络C.电视、广播
D.身边开展的各种相关活动
通过这一题的答案,不难发现,关于白色污染的知识,很大一部分人还是很了解的。
6.您的购物袋用后如何处理(必答, 单选)
A.直接扔掉B.做垃圾袋使用C.下次购物继续使用
其它,请注明:
76%的人的购物袋用后都做垃圾袋使用,有少数会下次购物使用,没人直接扔掉,这是很庆幸的。
7.您认为环保购物袋没有普遍使用的原因是(必答, 单选)
A.价格昂贵,不能普及
B.质量不好
C.找不到哪里卖
其它,请注明: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环保购物袋不能得到普及的原因是价格昂贵,或找不到哪里卖,对此,应适量降低环保购物袋的价格,与此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环保购物袋能够得到普及。
8.您平均每天使用多少个塑料包装袋(必答, 单选)
A.0个B.1~2个C.3个以上
将近全部的人平均每天使用1—2个塑料包装袋,并不多,但全国13亿人,算在一起,这个数量就变得异常庞大,由此看来,白色污染的严重程度不容忽视。
9.塑料垃圾埋藏地下大约多少年可降解(必答, 单选)
A.1~2年B.10~50年C.100~200年
从试题角度来看,这并不是一道主观性试题,正确答案是100—200年,可答对这道题的仅占52%,还有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白色污染的严重性。
10.如果在超市里使用可降解塑料袋,不过会额外支付五角或一元钱的袋子费,您会愿意吗(必答, 单选)
A.完全可以
B.二角左右可以接受
C.不愿意,还是使用原来免费的塑料袋好
92%的人在降低收费到两角左右的条件下都可以接受可降解塑料带走进市场,这种现象完全有利于白色污染的防治工作。
三、正文:
1、“白色污染”的现状及其危害
现状塑料包装材料在世界市场中的增长率高于其它包装材料,1990 — 1995 年塑料包装材料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8.9%。我国是世界上十大塑料制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据调查,北京市生活垃圾的 3% 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 14 万吨;上海市生活垃圾的 7% 为废旧塑料包装物,每年总量约为 19 万吨。天津市每年废旧塑料包装物也超过 10 万吨。北京市每年废弃在环境中的塑料袋约 23 亿个,一次性塑料餐具约 2.2 亿个,废农膜约 675 万平方米。人们对此戏
称为“城郊一片白茫茫”。很多年来,尽管不少城市严令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塑料包装物,“白色污染”仍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无法计量的塑料袋碎片在风中飘舞倒像一面面破旗在向人类抗争!
危害第一、占地过多。堆放在城市郊区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农田。垃圾在自然界停留的时间也很长:烟头、羊毛织物1—5年;橘子皮2年;易拉罐80—100年;塑料100—200年;玻璃1000年。
第二、污染空气。垃圾是一种成份复杂的混合物。在运输和露天堆放过程中,有机物分解产生恶臭,并向大气释放出大量的氨、硫化物等污染物,其中含有机挥发气体达100多种,这些释放物中含有许多致癌、致畸物。塑料膜、纸屑和粉尘则随风飞扬形成“白色污染”。
第三、污染水体。垃圾中的有害成份易经雨水冲入地面水体,在垃圾堆放或填坑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同时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垃圾直接弃入河流、湖泊或海洋,则会引起更严重的污染。
第四、火灾隐患。垃圾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在天然堆放过程中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遇明火或自燃易引起火灾、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造成重大损失。第五、有害生物的巢穴。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而且能为老鼠、鸟类及蚊蝇提供食物、栖息和繁殖的场所,也是传染疾病的根源
2、防治“白色污染”的一般做法
目前我国开始从行政和技术两个方面采取措施,防治“白色污染”。在行政方面,一是加强管理。实践证明,加强管理是防治“白色污染”的有效手段。
第二,禁止使用一次性难降解的塑料包装物,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白色污染”的危害。
第三,强制回收利用。
在技术方面,一是采取以纸代塑。
二是采用可降解塑料。
四、发现的问题及几点建议
(一)我国在防治“白色污染”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没有全国性的专门法规
2、缺少相关的经济政策
3,管理思想不统一。
4、人们的环境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二)防治“白色污染”的对策建议
总结国内外防治“白色污染”的实践经验,结合目前“白色污染”现状及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国防治“白色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加强宣传教育
2、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管理。3,尽快制定颁布国家防治“白色污染”的有关法规,4、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五、反思与总结
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关注了社会热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加上丰富的网络资源,终于初步形成了这份报告。就目前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白色污染问题的现状不容乐观,或许给国家出谋划策本就不是我们所能做的,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开展,关于白色污染的思考和争论还将继续。
调查不是目的,目的只是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自身在抵制白色污染的方面的不足,从而积极改正以便很好的为环境保护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