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大全 > 心得体会 > 读后感

[毛泽东与艰苦奋斗读后感] (汇编)

[毛泽东与艰苦奋斗读后感] (汇编)



第一篇: [毛泽东与艰苦奋斗读后感]

通过对《毛泽东与艰苦奋斗》这本书大阅读,我深刻认识到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历史。早在1939年,毛泽东就指出:“我们民族历来有一种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要把他发扬起来。”中国革命胜利前夕,在党的七届二次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时时处处都要求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不忘艰苦奋斗,把艰苦奋斗精神代代相传。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建设者不但是艰苦奋斗的倡导者,而且是艰苦奋斗的执行者,他们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带动和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革命者、建设者抛头颅、洒热血,完成了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成果。做为新一代的中国共产党年轻干部,应该更进一步学习领会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深刻内涵,紧密结合新时期的实际情况,切实成为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忠实继承者和实践者,努力践行“三个代表”的要求,为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而做出应有的贡献。<?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一、艰苦奋斗思想的伟大历史意义

首先,艰苦奋斗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最大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回顾中国革命的各个阶段,基本都处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共产党的军队脚上穿的是草鞋,吃的是小米饭,打仗用的是步枪,但是,却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蒋介石国民党,靠的就是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因为艰苦奋斗,产生了伟大的精神力量,从共产党中央到根据地,从高级领导到普通战士,不怕受苦受累,不怕挨饿受冻,不怕流血牺牲,富有顽强的凝聚力,富有坚强的战斗力,富有惊人的创造力。同时,由艰苦奋斗产生的精神力量同样具有物质力量的作用,我们用最落后的武器打败了军事科技、军事力量异常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也打败了世界军事强国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这在世界革命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所面临的困难也是巨大的,基础薄弱,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依靠艰苦奋斗,不断取得了新的成就。正如胡锦涛<?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所讲的:“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他同时指出:“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

其次,艰苦奋斗思想培养了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在革命战争年代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一大批优秀的革命者逐步成长了起来,他们在战场上英勇顽强,毫不退缩,敢于流血牺牲;

在学习中积极进取,既能掌握文化知识,又能理解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在人民群众面前,充满深情,既是人民的勤务员,又是人民的好儿子。就是这样千千万万的中国革命者,他们坚持毛泽东倡导的艰苦奋斗精神,把中国从黑暗中解放了出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这些革命者又成为建设的组织者、开拓者。如果没有艰苦奋斗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这些革命和建设人才,中国革命和建设就不会赢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最后,艰苦奋斗思想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也就没有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在世界上也是伟大的,因为她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难、英勇顽强、开拓创新、奋斗到底的坚强人格。

二、我们要做艰苦奋斗思想的忠诚继承者和实践者

艰苦奋斗精神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越来越面临着危机,越来越多的人把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做为一段历史,一个传说,把毛泽东等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当作神话来看待,认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时代,艰苦奋斗不必再提倡,更不应该继续发扬。做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要站在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从自身做起,认真做一个艰苦奋斗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

当然,当代实践毛泽东艰苦奋斗思想的方式和革命战争年代、建国后生活困难时期是有区别的。正如胡锦涛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讲艰苦奋斗,当然不是要人们去过清教徒式、苦行僧式的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而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要求每个领导干部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胡锦涛的这段论述是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来考虑的,因为人们的思想观念、工作条件、生活质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我们提倡艰苦奋斗要从实际出发,要让本色留驻,服务当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1.坚持廉洁自律,反对腐化堕落。廉洁自律是艰苦奋斗的首要政治条件,腐化堕落是背叛艰苦奋斗的结果。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一再要求各级干部从严自律,保持高度廉洁,坚决制止腐化堕落。邓小平指出:“艰苦奋斗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坚持廉洁自律就是按照党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具体要求,在执政为民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对自己的严格警醒,不违纪,不犯法,秉公执政,一心为民,做到不贪、不占、不拿、不要,拒腐败于廉洁长堤之外,不让一丝一毫的腐败迹象侵入思想和实践中。有了这种从严自律、严防死守的决心,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就有了生存的土壤;

有了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廉洁自律才能够有充分的保证。这二者是互为依存、互为因果的。

2.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群众路线是贯串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一个基本方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之一。毛泽东曾经指出,真正的铜墙铁壁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从党的性质和宗旨出发,将“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群众路线的反面表现就是脱离群众,满身的官僚主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官僚主义深恶痛绝。关于官僚主义的表现,周恩来曾详细罗列了20种,非常具体和形象,非常准确和深刻。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能够使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得到保证。做为一个党员干部,只有置身于广大人民群众中间,体察下情,倾听民意,与他们息息相关,心心相印,才会懂得艰苦奋斗的必要性,能够认识到艰苦奋斗的历史还很长很长,而不是到今天就结束了。一个党员干部,只有摒弃官僚主义习气,才能够感到艰苦奋斗的适时、必要,与我们党和国家的命运,与我们每个人的前途是密切相关的。只有官僚主义严重缠身的人,才会觉得艰苦奋斗是可笑的,是应该唾弃的。

3.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毛泽东曾经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邓小平、江泽民对坚持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做过多次指示,胡锦涛在西柏坡考察的讲话中,一再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由此可见,勤俭节约是艰苦奋斗的生命线,是艰苦奋斗的基本保证。我们要落实几代领导人的要求,就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坚决不奢侈,不浪费,一切从简朴、节约做起,要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拒腐蚀,永不沾;

要珍惜国家的每一分资产,不要让金钱变为个人欲望的助长器;

要学会过清贫的日子,让革命的老传统永驻人间。

4.坚持爱岗敬业,反对敷衍塞责。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不爱岗、不敬业是不行的,爱岗敬业是艰苦奋斗的基础条件。胡锦涛指出:“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自觉地发扬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在艰苦的生活和工作、学习条件下,更要热爱自己的岗位和本职工作,要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和认真、负责的态度,视工作为天职,以岗位为中心,把事业当乐趣,坚决摒弃在工作中粗心大意,不负责任的做法。

5.坚持迎难而上,反对临挫退却。不论干什么事情,都会有困难,有挫折,对待这些,我们要有顽强的意志、百倍的勇气和必胜的信心,不能被困难吓倒,不能被挫折吓退。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和老一辈革命家领导的革命活动也经常面临着失败的考验,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越来越坚强,最终取得了全面的胜利。在今天,搞改革、搞建设也有困难和挫折,更需要具备迎难而上的精神。

6.坚持居安思危,反对贪图安逸。毛泽东指出:“凡事要设想一切可能的困难,”“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江泽民指出:“全党同志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今天,虽然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非常优越,但我们不能陶醉其中,忘乎所以,而是要经常想到不利的因素,要有忧患意识,要有危机意识,正如胡锦涛强调:“必须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时时警醒,时刻处于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我们的时代正处于日新月异的伟大发展和变化中,牢记毛泽东关于艰苦奋斗的谆谆教诲,按照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具体要求,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是我们的光荣使命,也只有这样,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才能无往而不胜,我们提出的提前完成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

第二篇:《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一书读后感我爸爸常常对我说: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大串联”时在北京亲眼看见了毛泽东。我虽然没有见过毛泽东,但是毛泽东这一光辉名字,从我上小学识字的第一天起,就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前几天,我买到一本中外名人故事从书——《毛泽东》,我如饥似渴地读完全书。夜里,我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中我跋山涉水寻找毛泽东,终于在天安门城楼上,我幸福地见到了毛泽东„„我激动地对他老人家说:“敬爱的毛主席,我一定向您学习,学习您刻苦学习的精神„„”

是的,《毛泽东》这本书中最感人的是毛泽东一生刻苦学习的精神,书中生动地记叙了这方面许多感人的片断:

毛泽东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他认为应该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发奋学习。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在青少年时代,每天清晨,同学们还未起床,他就借着熹微的晨光,开始了一天的学习生活。夜深人静,同学们都进入了梦乡,他还常常在走廊上或茶炉室的灯光下看书。书籍是毛泽东的终身朋友,直到他心脏停止跳动前几个小时,他还示意工作人员读书给他听,真正是“活到老,学到老”。

写到这里,我想起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白居易的《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中的“可怜”两字,老师上课时解释过,我当时不注意听,没弄懂。过后,我想问老师,但怕老师批评我上课不注意听讲;我想问同学,又怕同学笑我这个当班长的这也不懂。于是就“不懂装懂”,闷在心里。后来考试,正好考这两个字的解释,我解答为“可惜”,闹出一场笑话。这件事我对谁也不敢说。今天读了《毛泽东》,毛泽东的声音经常回荡在我的耳边:“我也称某人有学问,是指他好学好问,学与问是不能分开的。只有好学好问的人,才可能有学问。”毛泽东当年讲的这句话,不正是对我中肯的批评吗?

于是,我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毛泽东在少年时代的学习生活一一作了对比,我的眼前清晰地呈现出一个勤奋好学者的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足迹,重新去寻找这一精神,对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不是很有必要,很有意义的吗?我真诚地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同龄人,希望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到理想、信念、精神和毅力。

第三篇:毛泽东读后感

毛选读后感

不管是对于网络还是书面的文字,那些似优美非优美,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插科打诨似幽默非幽默,似犀利非犀利的文字,都让我觉得腻了倦了。曾经带给我一些思索、一些快乐、一些感喟的这些类文字,曾经喜.的报纸、杂志(有份已坚持读了10年),现在几乎只能让我直直地感受到三个字——劣根性。它们露出过或甜美或严肃或深邃或一切都不在乎的容颜,我看到了,直直的感觉则是其骨.里的苍弱无力和由衷的不自然。我想要逃遁,首选自然得是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不管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经济管理政治都得如此。

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因为好奇之心,我就去读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读完了,脑.里有些想法不待启开第四卷就冒出来。我从未想到过,读毛选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从未想到过,毛选竟会如此平易可亲,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以前学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真真是学得头皮发麻,看教材也是觉得在嚼渣.,当然对毛选厌烦了。现在两年过去捧读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选诸多篇章之中我最喜.的是他1927年3月所写《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其次还有《反对本本主义》、《实践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就主要说说我对《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一些看法吧。此文是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而写。当时国民党的反动潮流声势浩大,以陈独秀为首的右派不敢支持已经起来和正在起来的农民革命斗争。毛泽东的考察历经一月,和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得到了不少的材料。他先陈述农民运动概况和批评了反对农民运动的谬论后,过细检查农民所有的行动便总结记述了十四件大事,娓娓道来,明明白白,铿锵有力。虽然时代相隔甚远,仍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农民运动如火如荼的气势。真真佩服毛泽东高妙的语言,没有一个高深的字眼,朴朴素素的口语化文章,深邃而有力。这是很多很多书籍文章所缺乏的,不管是文艺类,还是所谓学术类著作。也还因为我也是湖南人的缘故,此文还叫我觉得亲切酣畅。不少家乡熟悉的地名时时跃如眼帘,特别是许多口语化的表达,如写中农对农会的态度是:莫性急啦!;湘潭、湘乡、衡山这样的县,几乎没有哪一只“角暗里”的农民没有起来搞农民运动„„当我用家乡土话来读这些字句时,觉得津津有味,非常愉快。我无意也无力从思想深度从历史宏观去架构和分析,同时也并不以为感性是浅的,理性是深的。

即使是《实践论》和《论持久战》这样理论性强的著名篇章,也是能够比较轻松读下去的。因为它们思路简明清晰,语言仍是一贯的平易嘛。比如说在《论持久战》毛泽东的批评用语,大意是:什么叫做了等于白做?难道说吃了饭拉了屎就等于没吃,睡了觉醒来就等于没睡吗?《反对党八股》中的犀利语言一直都可以发挥出耀眼光芒,要知道现在学术界论文的有气无力难道还不够严重吗?而“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我深信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靠得住的话。

这三卷中,我不喜欢甚至反感的文章也有,那就是第2卷中的《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这写于斯大林六十岁生日前夕。毛泽东说,“因为现在全世界上大多数的人类都是受难者,只有斯大林指示的方向,只有斯大林的援助才能解脱人类的灾难”。不管当时的历史背景如何,或者这也不过是应景之作,这样的文字并不好,读来还是觉得内心不顺。此外,还有一些不喜欢的地方则是许多文章中或末尾动辄出现的“万岁”字眼。

对于毛选,我就说到这儿吧。总之,它们不会叫人乏味,不管是不是已经腻了一些文字。它的质朴清新,说理简单明白会叫人觉得很舒服,这就是——如沐春风。

读《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后感

终于在迫不得已之下,拿出了尘封已久的《毛泽东选集》进行翻阅。

从未想过,读毛泽东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扑面一般;从未想过,毛泽东竟然如此平易近人,除了有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这样有趣的书,我怎会到今天才来拜读?

专门挑了几篇特别有名的文章来读,例如《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持久战》、《实践论》等等。因为《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是我第一篇阅读的文章,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就谈一下《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章的第一段话就提出了这个问题。中国的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那政治是什么?首要就是区分敌我。毛泽东首先谈的政治就是先去区分敌我。“中国过去的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根本原因就是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他首先指出区分敌我的重要性,然后提出要区分敌我的前提是对中国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的分析。这对一个阶级说的马克思主义者是重要的,可以看出这个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用马列世界观来看待问题了。从下文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的分析是由对革命态度最消极的阶级到最积极的阶级从最反动的阶级到最革命的阶级的顺序而来的也是按照当时社会经济地位由上至下的顺序,一步一步递进的阐述各阶级的革命性,达到区分敌我及驳斥当时党内的陈张两种倾向的目的。他首先分析的是地主阶级与买办阶级。指出它们的生存与发展都是附属帝国主义的,代表着中国最落后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是极端的反动派,政治代表是国家主义派与国民党右派。

其次分析了中产阶级,即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曾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他们推翻了中国根深蒂固盘根交错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阶级,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但是他们确实具有局限性,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他们对帝国主义是即反对又依赖,对封建主义是即反抗有妥协他们即革命又反动。所以毛泽东指出他们对于革命是具有矛盾的态度,并预见他们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并在文末指出对待他们的态度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使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是我们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用让他们扰乱我们的阵线。

小资产阶级。按照经济地位毛泽东又把这这个阶级分成三个部分。有点余钱的是一个部分,他们渴望成为中产阶级,所以对中产阶级的宣传颇为相信,对革命持怀疑态度。这部分占小资产阶级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只能在经济上自给的,比上一阶级经济地位下降了一层。他们取中立态度不反对革命,但有不敢贸然参加,他们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最后是生活质量较以前下降的一部分。毛泽东认为他们在革命运动中是颇为要紧的。毛认为总体上看这个阶级也是不坚定的。其实这个时期分析我们就可以总结出毛泽东对阶级革命性的规律认识。这和该阶级的社会经济的地位是分不开的,通俗一点说就是“愈穷愈革命”,这样看来一般处于社会最低层的人群是革命的中坚分子,那就应该是半无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把阶级分析完之后,毛泽东在文末指出了对待各阶级的态度,以达到前文中的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的目的。

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阐明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和性质,特别领导权问题,与革命的同盟军问题,这是毛泽东首次提出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为他在日后进行的农民运动做了思想准备。

对于中国革命这是极其重要的,中国政治是长期革命的产物,革命的政治和政治的革命中国革命和革命中国是中国在当代的声音,邓小平说改革开放是二次革命。革命的时代仍在继续,并未结束。孙中山的声音还在荡漾:革命仍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第四篇: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读后感

毛泽东的爸爸毛顺生住在一栋湖南农村常见的“凹”字形农舍,屋前有两口水塘,屋后是满山的苍松翠竹,他们就住在这里。

公元1893年12月26日(清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九日),毛顺生的妻子文七妹生下了第三个男孩。孩子出生的第三天,毛顺生请了一位很有学问的人,给孩子起了个响亮的名字:毛泽东,字润之。可见毛泽东一生下就很有出息。毛泽东生活非常辛苦。他17岁就开始当家理事,后来因为欠债太多就去当了几年兵。回到村子里,通过做小买卖小生意,积下点儿钱,慢慢来还清债务。可辛苦非辛苦,他自耕了15亩地,年收约60担谷呢!可就是这样他学习也不放过,老师一点点讲,可他背得滚瓜烂熟,因此还被老师同学起了个“省先生”的外号呢!

毛泽东是我们的国家主席,也是战无不胜的人。毛泽东想:特权本来是在中国的,德国反倒要把特权给日本,我们不要让事情发生,不要让中国灭亡!他们开始行动了,从这一天起,中国人的斗志燃烧了。他们开始干了。终于,特权回来了。

我喜欢毛泽东,喜欢他的斗志!

第五篇:毛泽东读后感

读《毛泽东传》让人不得不钦佩毛泽东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扼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他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现代党员干部学习。共和国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和倒退,从毛泽东的身上和《毛泽东传》中往往可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毛泽东传》写了毛泽东同志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写、所说、所作、所为,反映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中,他所处的历史变化中,写出了前因、由来,写出了历史的后果。

一、学习毛泽东思想内涵

读了《毛泽东传》有了深刻的了解,毛泽东对新知识、新思想认识,在曲折中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自我否定的精神。一步步走向成熟,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胜利。毛泽东的很多思想,包括政治上、军事上的思想都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的产物,理论联系实践,他琢磨、探究、思考、实践,终于超越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和挑战,革命生涯生命几起几落,生死早已置之度外,历经多少风雨才建立了伟大的新中国。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革命和社会实践的一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从实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紧紧扣住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

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他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与目标,为中华民族事业而奋斗终生。

毛泽东的一生,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的一生,关心群众、维护群众、实现好人民群众的利益,毛泽东始终把调查研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毛泽东以“实事求是”汲取中国文化中精神食粮,从中国的社会中寻找革命的力量,从自己的思索中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从中外博大的教育理论中吸收营养,勤思考、勤实践。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中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他忧国忧民,不畏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毛主席的人生是闪光的人生。

二、学习毛泽东求学的精神

通过阅读《毛泽东传》,使我们找到了学习实践的道路。毛泽东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为了不断提高自己在新的革命战争环境中的革命能力,毛泽东带头读书、学习。尤其是在革命的重要关头,他更是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读书伴随着毛泽东度过了一生,成为他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在年迈时期,仍然以极大的精力学习英语,这对一位日理万机的领袖,是需要多么大的学习热情和毅力啊!直到临走的前一天,他仍在读书。我们党员干部向毛泽东那样“活到老,学到老”!党员干部应该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做一个积极思考的人。只有多学习,我们才能与时俱进,做一名合格党的工作者!

毛泽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带头读书、学习。他始终强调认真学习,提高理论修养。他除了工作,其它时间都是看书本,不断收获知识。他的光辉一生和不懈追求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学习,学习毛泽东始终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习、再学习。学习毛泽东的学习精神。关键是始终坚持一种不断学习的态度,一种反思的态度,一种进取的态度。

毛泽东是一个擅长思考、勤于思考的人。他老人家几乎是走到哪里就思考到哪里,是个不停地思索的人。毛泽东是一个身体力行的人,有奋斗的目标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着手实现。给我们今天的党员干部和年轻人,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毛泽东毕生所倡导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那样,毛泽东用毕生的精力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学习毛泽东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学到许多……,阅读他奋斗的一生,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的启迪和帮助。毛泽东博学好思,终身热爱读书,从年轻到终身书陪伴他一生。毛泽东的心里想着人民,通过不断的学习,增强为人民服务的领导能力,这就是伟大的毛泽东。

读《毛泽东传》有一种很强的感触,特别是对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有这么大的促进作用,希望党员干部从书中吸取有利益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将深厚感情化成工作能量,充分发挥自己智慧,去影响和带动群众。党员领导干部要好好继承毛泽东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智慧的人、一个爱国的人、一个有为的人、一个对国家有

用的人!读《毛泽东传》以学习伟人思想,使党员干部受教育、受熏陶、受启迪的目的。

毛泽东酷爱读书,孜孜不倦地读书生活伴随着他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在书山学海中遨游,他研读马列著作、中外哲学和古今文史书籍,他勤于思考,善于发现,从读书中不断得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感。毛泽东的读书精神、读书方法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毛泽东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繁荣富强,他勤勉工作,废寝忘食,日理万机;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他不辞辛劳,调查研究,勇于探索;为了人民的幸福,他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毛泽东倡导艰苦奋斗,毕生保持朴素节俭的生活作风。作为人民领袖,他始终严于律己,克己奉公,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为亲友谋取任何私利。他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世子孙。

毛泽东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的理想、他的信仰、他的无私、他的艰苦奋斗、他的治学精神、他的灿烂诗篇和不朽文章、他本人和他的家庭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付出的巨大牺牲、他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赫赫战功和卓越政绩,为中国的独立、为人民的自由和权利、为捍卫国防、为改善人民生活、为惩治腐败实现社会公正、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奠基、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复兴所立下的不可磨灭的功劳。他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精神的象征,是共和国之父,现代中国的灵魂。

(作者单位:新疆和田公路管理局皮山分局)

看完这个。就好像看了一段中国共产党的党史。突然对这段历史有兴趣。

我准备继续向下看毛泽东选集。

历史 永远只能借鉴 每个人的眼中 都有一个不同的历史。历史永远只能够看到其中的一角。在宏观角度来看一些事情的发生。至于当事人的所思所想,大多只能够推测。

人 不总是能一帆风顺的。毛泽东几次离开权利的中心,周恩来永远没有远离权利中心但是也未有过绝对的权利,邓小平三起三落但最终能够获得绝对权利,还有很多其他的党的历史人物消逝在历史中。区别在于 能够有自己的思想并用强有力的意志来贯彻他 只有判断正确 再加上坚定的信心 加上保存自己的技巧 才能够获得最终的权利。

什么是政治 政治就是争取大多数人支持的社交活动。

任何的理论都只是拿来用的,我们不是理论作者本人。总会对同一理论有不同的解释 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 能够起作用。不过,读完这本书,我还是感觉,毛泽东很伟大。真的很伟大。对于我们现行的体制,我有了新的体会和认识。

人 似乎不应该太固执 应该学会改变自己。使自己能够更融合于这个社会。或者创造新的体制。我不知道,我现在的不合群代表着什么。是独立鹤立鸡群还是偏执。我害怕犯错,所以不去做事情。呵 我是鸡群的天鹅 还是天鹅群里的鸭子呢?

似乎 我应该学会在不同的人群里去适应自己 打开自己 去适应不同的规则。如果继续坚持自己想法,等待合适自己的环境出现。那就会很痛苦。

似乎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有更根本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个性 但是有些人就是能够成功 有些人总是失败。似乎 是有原因的 思维方式方面的原因。思考中。。

毛泽东 一生都在斗争。斗争就是他的全部 甚至在得到中国的绝对权力之后 仍然创造出了自己的对手去斗争 去获得胜利。在斗争中确立自己的权力地位 不断的巩固他!这是本性!

“毛泽东对田家英说,政治的智慧,在于怎么令敌人越来越少,令同志越来越多。”

    版权声明:此文自动收集于网络,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本文地址:https://www.feisuxs.com/wenku/xinde/3/2404193.html

相关内容

热门阅读

最新更新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