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先生》读后感
《先生》
《先生》编写组编著
中信出版社
《先生》读后感
民国,是一个大师辈出的年代。如果说民国是最近的春秋,那么先生犹如华夏的背影,渐行渐远。正如编者所说:“民国的学者、政要、作家、名士,纵有诸多称呼,我觉终不及‘先生’二字来的亲切且大气,可以附身可以仰望。”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先生,遥远而亲近,他们既是普通人,却又在硝烟与流离中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星星之火。不可否认,我们仍然对那个年代中国学术界的脊梁们怀有深深的敬意。那么,这样的敬意来源于何处?为什么当代学术界再难出一位“先生”?是真的如大众所认为的,学术界的真才实学者今不及昔,或者当年先生辈出,本就是大势使然?
我想,若将当年的学术高度与现在相比,自然是现今的学术水平更进一步,然而,先生们的成就并不局限于学术,而是真真正正地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保留下了中国学术的魂魄。近代中国,无论军政经工,无一不是落后列强数十年,然而,学术上,我们仍有这样一群人一力承担。如果说,三十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是国民的努力成果,那么,这份力的源头,则有赖于先生们百年前的不懈努力。试问,学界泰斗就可称先生乎?仁人志士可称先生乎?显然不行。
先生,学术非标准,德行非标准,立场也不能成为标准。正如晏阳初,并非站在学术之巅;正如辜鸿铭,好骂好嫖,娶妾赌博;正如胡适,沉浮政坛,最终去台,然而没有人可以否认他们的功绩,仍要尊一声“先生”。何为先生?范仲淹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先生的称谓,是风骨、是风度。他们的影响,往往延续几代甚至十几代人。所谓先生,是一群眼光远远超过当代的人,他们知道自己所奋斗、所追求的是什么,是文化的薪火相传,也是一个民族灵魂的延续。先生,也许是小学教员,也许是大学教授,也许是躲在课本背后的无名英雄。先生,也许是学术大家,也许没有什么大学问,也许小节有亏,但大节不乱。先生,纵你已成人,他已过世,他仍对你有影响,你仍尊其为先生。
书中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教育衰,纵四海平定歌舞升平也社会浮躁、未来迷茫、振兴乏力。教育,国之命脉,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百年而导国运,而先生又为教育之魂魄。”没错,教育是国之命脉,正如蔡元培以兼容并包的思想担任北大校长,引领了大学术时代的来临。面对衰微的中国,先生们都没有失望,他们知道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下一代身上。蔡元培所说:“只要培养一大批学者,国家就有希望。”时至今日仍然掷地有声。先生们的愿望已然实现,不可否认,先生们当年的余力仍然影响了中国的百年走向。反观当下,有数据显示,国家公费留学生学成归来的不足三分之一,这真是无比讽刺。想来先生们的遗泽已经耗尽,这也不正是“教育衰”的体现吗?社会上无比浮躁的心态和学术氛围,先生已经遗留在了历史尘埃中,当代也再难寻觅先生踪迹,没有了先生的引领,我们的“国之命脉”是否已经偏离了先生们当年所预想的轨迹,已经无人知晓。百年看先生,徒见其背影;国家要进步,先生多多益善。
那么当代为何难再出先生?其一,是平台。没错,若是将当时的学术水准与当今相比,当年自然是远远落后,当今学术成就上能够与当年先生比肩的人,也不是凤毛麟角。那么就能说当今仍有可以尊为先生的人吗?显然不是。单就平台而论,先生们当年不知比现在低了几筹,而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学术成就超越当时那个年代更要远得多。比如当代中国,论国力已经是世界强国,而我们所取得的国际地位和外交成就也同样不少。这固然可喜,然而看看顾维钧和民国一代外交家们,几十年下来,左冲右突,几乎废除了所有不平等条约,作为
当时的一个弱国将势头正劲的日本拖垮,跳上了战胜国的席位,战后号称世界五强之一。若以牌作比,当今中国手中可以说是一把好牌,赢得了无数成果自然可喜,但也可以说在情理之中。而民国的外交家们,手中可以说是一把烂牌,弱国的标签还没有摘除,取得了如此成绩,才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所谓的弱势中见能力,大约就是这样吧。
其二,就是风骨。先生们无论颠沛流离,无论是受尽挫折,但是拳拳爱国之心从未改变,他们在乱世中不浮躁,在各种运动中落魄却不是希望,自然其中有乱世从而凸显了风骨,但相比于现今的年轻一代,他们的眼光长远了太多,望过了名,望过了利,最终看向了国之未来。如今的学术圈被商业化渐渐侵蚀,再不复当年只为学术的模样。
自然,这不是自命清高,也不是希望当今学者自封象牙塔,我认为,商业化的进入仍然是利大于弊,然而,无论如何追求,心中的“国”之概念绝不能丢,这也是我对公费留学而不归者痛心不已的原因。不可否认,我们确实还比发达国家要差,然而,若是一味逃避,不愿为国付出,如何能够赶上?忘记“祖国”,这与当初先生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实在让人不齿。
蔡元培先生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也”。那时的先生们,少专家,多杂家;不擅评职称,更擅长个性教学法;有知识,有情趣,有性格,更讲人格和品格;不独守三尺讲台,更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展示大国民风范;学贯中西,更想回中国致用;热心时政,更能为国担当!
说到底,先生们的所有努力,就是让这个国家每个人心里,都住着“德先生”和“赛先生”,并真正地享受到这个国家的美好、这个世界的尊重。愿华夏大地上能够再出先生!
第二篇:先生读后感
先生读后感
何为“先生”,一个称谓,一种修为,一卷隽永,他们的背影,我们民族的正面
蔡元培,北大永远的校长,将北大由原来的官二代升官发财之地变成了中国现在文化的起源地,从中走出了罗家伦,蒋梦麟这样的校长,也成为我国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当时的北大是各种文化的交流地,每种思想都可以在其中进行讨论
还有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和陶行知,按照现在的标准看他们都是名校的海归,更不用说当时的情况了,他们走入基层,探讨平民教育的可能性,通过自己不断的探索,找到一条适合于中国的路线
能称之为先生的,都是一些有梦想,有激情的人,当这些人面对中国残破的现状,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救中国,他们没有革命,没有变法,他们求的就是将更多的思想传递给更多的人,人更多的人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这个国家,让这些人自己选择自己的道路,他们提供了条件
我认为先生,要有责任感,要知识,有激情,还要有梦想,剩下不怕苦不怕累,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国家,奉献了一生
第三篇:先生读后感
当“先生”不只是先生
——《先生》读后感
还没有读完《先生》,却让人有一种将自己的梦想改成当老师的感觉。在父母的眼里,老师是一个很舒服的职业。而翻开这本书,却给这个职业添加了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一个轻松的职业。
我最敬佩的是清华校长梅贻琦。让我感动的点很多。其一是因为他对学术流派的宽容。当时的清华可以称之为“中国政界有多少党派,清华就有多少党派;中国学术界有多少流派,清华就有多少流派。”课可见梅校长对于政治、学术的多样性的宽容程度之大。众所周知的闻一多是民族战士,在演讲中多次言辞激烈,而梅校长都没有阻止。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堪称中国思想学术的黄金巅峰。正是因为那个时代对于多种思想的包容,才有它在思想学术上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梅先生对于学术的宽容也造就了清华良好自由的学术氛围,才会有学生与教师之间为某一问题争吵得面红耳赤的景象。其二,梅先生在大学实行民主制度。每当有教授向他提出意见,他认为合理的、有利于清华的总会实行。他自谦:“校长的职务就是端端茶,搬搬椅子。”说实话,这种宽厚的人在清华学术界狂傲的才子教授们中实在少见,也体现了他的心怀大局。、其三,他十分清廉。作为清华的校长,庚子赔款其实十分丰厚,他大可以每天吃肉,有司机接送。可他却取消了司机,自己学开车;解雇了厨师,让自己的夫人下厨。到了美国,他一个人管理清华的账本。有人曾经说他是守财奴,可待他去世后,只留下清清爽爽的清华账本。在此期间他的工资仅300元,台湾当局想改为1500元的请求也被拒绝了。可见老师并不是一个小人物,更不是一个舒服的职业而已。他们在危急时刻担当起救国者、传播知识的角色。尽管他们有的政治态度暧昧,却不得不承认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不然不可能走上教坛,播撒知识的种子。先生从来不是一个单薄的背影,他们凝结承载了太多高贵的品质。先生,向你们致敬。
第四篇: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读完这篇文章,我哈哈大笑地对妈妈说:“差不多先生真逗人!世上怎么会有这么可笑的人呢?”妈妈听了,却说:“你笑他,我还觉得你眼他很像呢?”什么,我像差不多先生?我生气了,差不多先生读后感。妈妈让我想一想星期天的事儿,我一听,脸红了。上个星期天,家里包饺子吃。我跟着妈妈学包。我学了一会儿,就马虎起来。许多饺子因为馅太多了,结果皮包不住,皮上裂开了口子。我用力去捏紧破裂处,谁知另一处又裂开了。呵呵,我的饺子成了花脸饺子。妈妈让我认真点包。我晃着脑袋说:“干嘛要包得那么好看?反正都要进肚子,差不多就可以了。”饺子烧好了,分成了两大阵营,上边漂了好多皮儿,下边沉着好多馅儿。在爸爸妈妈的笑声中,我只得把这些饺子消灭掉,这些饺子的味道当然差多啦!
想着想着,我又想起班里有一位同学。老师布置了背书作业后,我们就认真地开始读读背背。还没读多长时间,他就开始玩了。我就问他:“你会背了吗?”他回答说:“差不多了。”我劝他多读几遍,读到会熟练背诵。他却不接受我的劝告。老师来检查了,恰好抽到他。他站起来,他疙疙瘩瘩地背不顺溜,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让他准备重背。下课后,他后悔地说:“要是我再认真读几遍,就很会背了。”同学们出去玩了,这位“差不多先生”的传人,只好乖乖地坐着继续读读背背。
读了《差不多先生》这个故事,我在快乐中深思:远离“差不多”吧!当你想说“差不多”前,请先想一想,后果会怎么样?如果你还“差不多”,让你出丑、让你后悔的事儿会一桩一桩找到你;如果你不再说“差不多”,那胜利、成功会与你相伴。学习做事是来不得马马虎虎的。一时的“差不多”,会导到后来的“差得多”,千万别自找苦吃啊!
差不多在大家眼中肯定不常用,可我看到一本书,名叫《差不多先生》。我心里琢磨着,世界上哪有这么笨的人,就算是童话也不用写差不多先生呀!但我转念想:说不定是想借这本书来给我们警示。不管了,来看看吧!说着,我便打开了书,读了起来。里面满是差不多先生的“笑话”。
差不多先生把早上和晚上看成一样的,听了真让人捧腹大笑。差不多先生的妻子快要死了,他把兽医当成医生,他对兽医说:“医生快救救我的妻子,反正医生都会救命。”他的妻子最后无药可救,差不多先生把死人看作活人。最后,他的妻子死了。
这个故事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做任何事,都不能马虎、不认真。想起这个道理,再想一想从前的我:在语文周练上,把“体”写成“休”,事后,还去和老师争辩;我把“24×5”和“25×4”当成一回事,还为此扣了一分……现在的我,再也不马虎了。
差不多先生的读后感
“差不多”危害人人皆知,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却不乏“差不多先生”。有的人学了一点东西,拿个文凭后便成了“差不多先生”,不再继续学习,或干脆满足于一知半解。某医院发生医院内感染事件,感染患者达百余人,祸首为消毒液配制错误,即将1%的戊二醛错误稀释10倍使用,使消毒剂无法达到浓度,这样的“差不多”害莫大焉!
任何人都难免犯错误,任何事物都存在偏差,但如果我们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或渐渐地习惯于这种偏差,我们就很容易成了“差不多先生”。但问题是,当你躺在手术台上准备接受手术时,你能接受手术事故率的那百分之几发生在你身上吗?
“零缺陷”作为“差不多”的天然克星,其核心就是要改变人们对待错误的态度,第一次就把正确的事情做对,而不是我们常挂在嘴边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有人马上会说,“零缺陷”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哪个铁路运营商敢保证他们的火车绝不误点。毫无疑问,这是事实,但对“零缺陷”的理解应当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政策层面,即行为导向必须是“零缺陷”,而绝不能是可接受一定的错误率;二是操作层面,即力争把差错降低为零,读后感《差不多先生读后感》。
“零缺陷”其实是这样一种心态:不害怕错误,不接受错误,不容忍重复犯错误。只有这样的态度,我们才能把工作做好。
一部动画片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一位母亲教自己的儿子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小儿学习过程中未十分用心,问其记住没有,答“差不多吧,记住了”。隔日母子遇到邻居,这位母亲为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儿子,便让小儿为邻居背诵《三字经》,孩子开口便道:“人是猪,性本馋,性相近,习相远,狗不叫,猫不来……”当时听了真是让人捧腹。这只是一个故事,但也不由得会使人思考,做事认真、到位的习惯要从小培养,“差不多”行为一旦养成,改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我们身边发生的很多疏忽、差错,大多非有意所为,实乃长期的“差不多”习惯所致。
我们的古人提倡: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事实上,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只是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单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是生活,是成就大事必不可少的基础。“好像”、“似乎”、“将近”、“大概”、“也许”等等,均是常用词,就在这些词汇一再使用的同时,生产线上的次品出来了,医疗事故出现了,矿山的事故发生了,社会上违章犯纪不讲原则的事情也屡禁不止。
在我的身边就曾发生过一件让我痛心良久的事,一个骨科手术。
患者是一名很漂亮、可爱的八岁小女孩,因骨折内固定术后行内固定拆除术,这是一个小手术,所以那位骨科医师很乐意的为小女孩主刀,术前一切准备就术,医生拿起手术刀初步定位,突然助手说“术前的X光定位片没带进手术室”,那个主刀医师幽默而自信的说“带了”,那助手凝惑的问道“在哪”?那主刀神秘的告诉他“在我的脑海里”,那助手好笑又无奈的看着他摇了一下头,手术很快就顺利的做完了,术后助手说“去复查个X光吧”!主刀医师神气的大手一挥“不应,出院前复查一个就得了”。就这样差不多了,没有复查X光片。
小女孩的漂亮与可爱吸引着我,每次走过她病房前时总忍不住去逗逗她,看到我去了她就会唱歌或是朗诵诗歌,每次值班时就能听到她病房里的笑声不断,时间过得很快,伤口一天天愈合了,主刀高兴的替她拆了线,让她去复查个X光片就可以出院了,家属很感激他,但X光片的结果是谁也不愿接受的,还有一颗镙丝钉没拆出来,这时候的主刀医师就不再自信与神气了,慌张的说道,怎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哎!这只能好好反问自己了。不幸的小女孩还要第三次手术,我看到小女孩的笑感到内疚、痛心。这件事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肉体损失。给医院造成经济损失,成了一起医疗纠纷。
我总是牢记“临床无小事”,认真、严谨、规范地对待每一件工作。
“差不多先生”一生与“差不多精神”相伴,最后也是因为以“差不多精神”对待自己的疾病而悲惨地死去。我想,如果我们也以“差不多精神”来对待我们的临床工作,我们的职业生命也一样会死于“差不多”之手!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我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根除“差不多”这一恶习。
第一,尊重生命,根除“差不多”思想。我们 从事的是面对生命的工作,从学习解剖学的起步到日常的学科带头人的训练,无不渗透着严谨的风格,像胡先生笔下这种“差不多”之人是不可以从事任何医疗工作的。
第二,整饬学风,避免“差不多”术语。当今医学是建立在数据与精细基础上的,任何不精准的“术语”都会为临床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排除私念,杜绝“差不多”之恶习与操作。外科学的任何操作都需要准确,要牢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道理,排除“面子”,实事求是。
不管是胡适先用辛辣的笔迹还是现实生活中的后悔。归根结底,把做人、做事都做细是个人责任感问题,职业人存在的价值就是能做好本职工作。企业请职工来工作不是来浪费企业资源的,医院聘请医生不是来残害生命的,学校聘请老师不是来误人子弟的……做事到位要从小抓起
第五篇: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了一篇比较有意思的,介绍人物的文章,书名叫《金岳霖先生》。读后,使我耳目一新,感触极深。
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老师沈从文有个朋友金先生,样子长得很怪,但教逻辑教得非常好,对学生有耐心,因此,结交了许多朋友。读后,我心里暗暗地想:这位金岳霖先生虽然其貌不扬,但对教学却拥有一套办法,一直耐心地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这点值得我们大家学习。“广结朋友”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做到,这样更体现出了他的“怪”,好一个怪教授!
妈妈看完之后,觉得金岳霖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对人耐心,为人天真,热爱生活,并且非常幽默。他有着奇特的外貌,奇特的行为举止,独特的教学风格,对友情特别的珍惜,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并充满热爱。爸爸说:“我倒有不同的见解。金岳霖先生虽然长得很怪,但内涵丰富。正可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你认为如何呢,怡怡?”我大声说:“爸爸了解得更深,佩服!”
和爸爸妈妈讨论后,我仔细地想了想爸爸所悟出的道理,恍然大悟。忽然又想起了我们小区的一位张姐姐,她长得并不好看,甚至有人视她为“丑八怪”。但她丝毫不顾旁人的闲言碎语,继续向“学习城堡”进军。我不注重她的外表,和她结为了好朋友。我们俩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后来她考上了我国的一所名牌大学。人们从此以后见到她,谈到她都说;“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这篇文章给我留下了无限启发,激励着我继续前进……
读了《送给老师的心灵鸡汤》一书,原本读这本书仅仅是因为要完成学校交给的写读后感的任务,并且以为这是一本理论性较强、枯燥无味的书,但是随着不断的翻阅、深入地细读,发现自己真是喜欢上了它,这于我很难得!
首先,我要为它正名,这不是一本称述理论的书,全书共分十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几个真实而深刻的故事,当然是关于教师的,作者呢,多数是当今学界的知名人士,例如我们熟知的王蒙、韩少华、冰心、于丹之名流,而诚如书的封面所述,此书宛如一碗碗心灵鸡汤,把无比温暖的养分在无形中默默向你输送,以达到润泽心灵、舒缓压力的作用。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于丹写的《他们告诉我什么叫老师》。在这篇文章里,我认识了一个个头矮矮,手里总是一个烟嘴儿不离手的、带着四川口音的北大毕业的老师,于丹对这位老师那一笔好字的佩服之情溢于言表。但对她影响最深的,是这位老师身上深厚的人文底蕴。她有一次去老师家,看到的是里外间的破旧的小房子,可是房子里挂满了老师的读书随笔卡片,上面密密地写着老师那漂亮的字。于丹这样感慨道:“我14岁的时候,突然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和人文,太震撼了。”而老师对于丹的关心和帮助,无疑让少年于丹感受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被关注的幸福,她正是在老师用生命的熏陶中一步步的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行的。在最后于丹要考研究生的时候,本来要考文艺美学,就在这时,传来老师患肠癌的噩耗,就在他弥留之际,他还是想着让他的得意门生能够扎根在古典文学的土壤中,作者深深的了解老师的想法,最后忠于了老师的思想。
老师死了,看到这里,我的心里非常的酸楚,泪水不自觉地溢满了眼眶。这样的、执着于学问的老师是多么的值得我敬佩与尊重,为什么这样的好人就不能够活的长久一些呢??
后来于丹在回忆老师的文中这样补充道:“用生命提携学生,难道仅仅是为了圆自己的一个梦想吗?不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传承,是在一辈辈师者的无私奉贤中完成的!”
我想老师虽然走得匆匆,但他的一生是成功的,因为他成为了一名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的老师,他的生命价值必在于丹乃至他更多的学生身上延续下去,这种精神的力量不得不叫人动容!
金岳霖先生读后感
读汪曾琪写的《金岳霖先生》后,一个知识渊博却为人天真、热爱生活的老顽童形象马上在我脑海里形成,但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却是这么一个情节:在林徽因死后多年,金先生忽在北京饭店请客,在众人的纳闷下,他宣布: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初次知道金先生和林徽因之间的故事缘于徐志摩,知道徐志摩对林徽因那激烈的爱,进而了解到还有这么一个男人为了林徽因终生未娶。金先生对林徽因的爱是脉脉含情的,相比徐的爱,金先生的爱更让我动容,金先生把林徽因当作是女来看待,排除了肉体的爱,这种柏拉图式的爱情,恐怕是天底下最高尚、最美丽的爱情。只是站在爱人的身边,默默地付出,默默地守候,不奢求走近,也不祈求拥有。即使知道不会有结果,却任然执迷不悔,也就是这种不求回报的伟大,注定了悲剧的结局。也许有许多的人会为这场恋情叹息,感到遗憾,但是这样对金先生而言也许也是一种幸福吧。
其实金先生并非没机会与林徽因结合,有一次林徽因对梁思成说她可能同时爱上他和金先生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梁思成就告诉林徽因他可以自由选择,即使林选择的是金他也会祝福他们的,后来林把这件事告诉了金先生,金先生的回答是: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退出吧。于是就这样,为了林徽因的幸福,他选择了放弃。
对以金先生这种付出了不奢求回报的痴情的爱,我本人是非常钦佩和羡慕的。在我们这个商业化的时代,爱情也就像是一种商品。像金先生这种愿做“亏本生意”的人便有如恐龙一样,绝种了。更多的是斤斤计较的“商人”,在他们的眼中看来,爱了就一定要得到回报,绝不能在爱情这场生意上赔本,他们甚至奢求双倍或多倍的回报。这是一种可怕的爱。其实爱一个人是一种自由,付出如求回报那边是一种交易;在感情的付出上想得很多那倒不是纯粹的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