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宋濂借书》读后感
宋濂,明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曾被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他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代诗文三大家”。他能取得如此的雄伟大业全靠自己的勤奋刻苦。
宋濂小时候家境十分贫穷,家里的收入连一家人都养不活,更别提买书了,可他自幼就爱读书,怎么办呢?于是,他看见爱不释手的书就抄下来,然后及时归还给人家。有一次,他看见一户藏书很多的人家,看见那么多书,愣住了,请求主人给他看一会儿书,主人同意了。他喜出望外,聚精会神的看书直到天黑,主人见他特别爱书,便把这本书借给了宋濂。宋濂第二天看完书早早赶来归还给主人,主人看他很守信用,就允许他常来借书。有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喜爱,可还书的日子就要到了,宋濂就连夜抄书,废寝忘食。但此时正值寒冬腊月,待他抄完书,手已经冻僵了。此后,越来越多的人都被他诚实守信的精神所感染,都放心的把书借给他看。有人问:“那么多人借书给你看,你不如把书收起来,就是你的了。”宋濂摇摇头说:“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做人不讲信用,失信于人,别人又如何来尊重你?”
读完这个故事,我被宋濂勤奋好学的精神深深的打动了。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求知若渴,如同一块干燥的海绵拼命吮吸着知识的甘霖。渐渐地,他看得书越来越多,见识也更广,终成一代大家。
是呀,没有诚信,失信于人,就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当你接二连三食言时,你就会失去许多美好的东西。勤奋、诚信、好学,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第二篇: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
导语:宋濂传是描写宋濂一生的一篇文章,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以下是小编整理宋濂传节选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宋濂传-明史
宋濂尝1与客饮,帝2密3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4何物?濂具5以实对。笑曰:“诚6然,卿不朕7欺。”间问群臣臧否8,濂惟9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10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11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12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13召廷臣诘责,因14呼濂字曰:“微15景濂,几误罪言者。"《明史-宋濂传》)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吃了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我只和好的大臣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了解他们。”这时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万余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没有可以重责的罪行。”不久皇帝看过茹太素的奏章,发现有值得采纳的内容。就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就会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第三篇: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
导语: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以下是小编整理宋濂忠实文言文翻译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原文
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连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唯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注释
1.帝:明太祖朱元璋。
2.濂:即宋濂,字景海,明初文学家。
3.馔:饭菜。
4.见召问: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5.臧否:好坏,善恶。
6.对:回答。
7.为:是。
8.惟:仅、只。
译文
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东西?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欺骗我。”皇帝秘密地召见(宋濂)询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第四篇:新雨山房记 (宋濂)阅读答案
新雨山房记(明)宋濂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④,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余当鼓缶而和焉。注:①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诸暨被兵特甚 被:遭遇,遭受。B.民惩其害,躲避深山大谷间 惩:惩办、惩罚。C.始辟址夷秽,创屋十馀楹 夷:清除、锄去。D.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 殷:深重、酷烈。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 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B.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 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C.生民各安其业 仁杰其试为之D.求有竹之家而问焉 余当鼓缶而和焉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张仁杰乱后“甚适”的一组是①未乱时稍有禄食②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③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④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⑤饫饱歌乎,秩然成文⑥仁杰尚歌以发我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末明初朱元璋与张士诚的争夺给百姓们带来深重的灾难,当时经过诸暨一带的人都为之伤感。B.张仁杰在易代之后不与新朝合作,拒绝了郡县的征辟,宁可归隐田园诗酒自娱以终天年。C.作者认为小可以喻大,透过一人一室的废兴盛衰,能看到社会的治乱和百姓的劳逸。D.作者认为古往今来世之大治都是帝王贤臣拨乱之功,至于百姓只是相安升平,并不明白天下治乱之由。13.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线的三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10分)(1)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
译文:(2)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
译文:(3)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
译文:
(八)9.B(应释为“恐惧、害怕”)10.B(介词,释为“在”。A动词,成为/介词,对,向。C代词,借为“自己的”/语气副词。D兼词/代词。)11.C(①“未乱时”⑤指诗经时代、“成周之时”⑥“尚”用指祈祷。)12.B(文中无依据。)13.(1)我预料天下一定会有修葺整顿房舍居室而恢复太平盛世景象的人,但我(一时)还没看到。(2)旁边种植着数百竿高高的柱子,四季应时的各色花木也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3)虽然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难道还有空维护修缮并体会居住在其中的安适吗?
第五篇:关于宋濂《王冕传》的原文及译文解析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冕屡应进士举,不中。叹曰:“此童子羞为者,吾可溺是哉?”竟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谈古豪杰事,即呼酒 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荐以馆职,冕曰:“公诚愚人哉!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将南辕,会 其友武林卢生死滦阳,唯两幼女、一童留燕,伥伥无所依。冕知之,不远千里走滦阳,取生遗骨,且挈二女还生家。
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冕 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乃携妻孥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坐卧自随,秘不使人观。更深入寂辄挑灯朗讽,既而 抚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人至不为宾主礼,清谈竟日不倦。食至辄食,都不必辞谢。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人讥之。冕曰:“吾藉是以养口体,岂好为人家作画师哉?”未几,汝颍兵 起,一一如冕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牵牛来责蹊田 践踏
B、竟弃去 竟然
C、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功业
D、不减杨补之 逊色,次于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是
A、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B、安阳韩性闻而异之 而翁归 自与汝复算耳
C、携妻孥隐于九里山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D、求者肩背相望 惟有饮者留其名
7、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王冕“磊落有大志”的一项是
①冕小儿,恬若不见;②谈古豪杰事,即呼酒共饮,慷慨悲吟;③伊、吕事业不难致也;④皆鹏骞海怒,读者毛发为耸;⑤人至不为宾主礼;⑥汝颍兵起,一一如冕言
A、①③⑥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冕少年好学,七八岁放牛时,听私塾学生们读书,回家时竟忘记了牛。后来他寄居在寺院里,夜里捧着书在长明灯下读,一直读到天亮。
B、王冕狂傲不羁,认为科考是小孩子都羞于做的事。有时遇到奇才侠客,就命酒痛饮,激昂慷慨,谈论古今豪杰的事,人们都叫他为狂奴。
C、王冕料事如神,天下太平时,他预言天下将要大乱,带着妻儿隐居到九里山。没过多久,汝颍就发生了战事,正像王冕预言的那样。
D、王冕胸怀大志,自比伊尹、吕尚。后来皇帝攻取婺州,王冕前往投奔并担任了咨议参军,只是不久就得病死去了,没能建功立业。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4分)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3分)
②时海内无事,或斥冕为妄。(3分)
参考答案
5、B.(竟:最后,最终)
6、B.(A均为连词,于是,就;B连词,表承接/代词,通“尔”;C均为介词,到;D均为代词,……的人)
7、C.(①表现王冕勤奋好学,⑤表现王冕狂傲不羁的性格,⑥表现王冕料事如神)
8、D.(是皇帝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不是王冕主动投奔)
9、(1)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置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冕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4分,每错2处扣1分)
(2)①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3分,“痴”1分,“曷”1分,句子大意1分)
②当时国内无事,有人就斥责王冕荒谬。(“或”1分,“谬”1分,句子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冕,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要他在田垄上放牛,他偷偷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在心里,晚上回来竟忘了牵 牛。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们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可他事后还是一样。他母亲说:“孩子对读书痴迷成这样,你为什么不让 他做他想做的事情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居在寺庙里,晚上就偷偷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手捧着书就着长明灯诵读,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大多数是土造 的,狰狞恐怖,王冕是个小孩子,但他安静坦然得好像什么都没看见一样。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感到很惊奇,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王冕多次考进士,但都落第了。他叹道:“这是小孩子都觉得羞愧的,我怎么可以沉溺其中呢? ”最后就放弃了。他雇了艘船下东吴,过大江,进入淮,楚等地,游遍名山大川。有时遇到奇才侠客,谈及古时豪杰事迹,当即就一起喝酒,吟诗抒发慷慨悲愤之 情,别人都说他是狂奴。当往北到了燕京时,住在秘书卿泰不花家。泰不花推荐他在史馆供职,他说:“你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这里就变成狐狸兔子游玩的地方 了,还当什么官?”那天将要往南归,碰上他朋友卢生死在滦阳,只剩两个幼女,一个书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么办。
王冕知道后,不远千里去到滦阳,取回卢生的 骸骨,并带两个幼女回到她们家。
王冕回到越地后,又宣称天下即将大乱。当时国内无事,有人骂他荒谬。他说:“荒谬的人要不是我,那还有谁称得上荒谬 呢?”于是带妻儿隐居在九里山。他搭三间茅屋,自己题名为梅花屋。王冕曾经仿《周礼》写了一卷书,随时带在身上,不给别人看。到了深夜就拿出来读,然后摸 着书说:“只要我不很快死去,拿着这本书遇上明主,象伊尹,吕尚那样的功业就可以达成了。”当风和日丽时,他就把酒写诗,写道上千首都不停,都像雄鹰展翅 高飞,像大海咆哮怒吼,让读的人无不激动得毛发耸立。客人到他家,也不需要行宾主之礼,聊一整天也不累。有食物送来就吃,不用推辞或者道谢。他很擅长画梅 花,功力不逊于杨补之。求他画画的人很多,他以画卷的长短决定需要多少米。有人讥笑他,他说:“我借此以养活自己,你以为我喜欢帮别人画画吗?”没过多久,汝颍地方发生起义,和王冕说的一样。
朱元璋夺取了婺州后,即将进攻越地,他访求贤能,找到了王冕,请他为幕僚,任命为咨议参军,谁知不久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伟,长着漂亮的胡子,他为人心胸开阔,有远大的志向,但还没有得到施展就死了,令人惋惜。